- 425.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高考历史阶段提升训练每日一练
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调研)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吏)
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
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
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
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
2.(2017·河南郑州质检)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 )
A.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
B.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
C.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3.(2017·云南统测)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可见当时( )
A.社会的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B.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
C.地方的宗族力量由弱变强
D.地方的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
4.(2018·山东日照模拟)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仅3次,聘(派手下卿大夫代为觐见天子)4次,朝见晋、楚等国国君却有32次,聘竟多达56次。这反映出( )
A.新的礼乐秩序取代周礼 B.诸侯国之间发展不平衡
C.晋、楚已成为春秋霸主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5.(2018·山东德州模拟)乐在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感情的文化活动。但到西周时,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
A.遵循了孔子的思想 B.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体现出与礼的对立 D.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
6.(2017·湖北八校联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7.(2017·广东梅州质检)“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8.(2018·山东菏泽模拟)《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土地里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
A.加强农业管理 B.限制人口流动
C.灌输法制观念 D.强化社会管理
9.(2017·湖北武汉调研)《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记载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C.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
D.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
10.(2018·山东泰安质检)《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
A.仁政民本 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
11.(2018·河北衡水金卷)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 )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
12.(2018·江西九校联考)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
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四川高三黄金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周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作罢。为了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公执政,郑庄公便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约束。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晋曲沃伯杀哀侯又杀小子侯、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
——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
14.(2018·湖北七市协作体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上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题干所述现象体现出上下级的关系受到分封制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上下级的依附关系是分封时期观念的表现,C项错误,故选B项;材料现象不能得出地方官职礼仪的整体状况,故A项错误;地方官员权力大不一定出现材料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解析 据题干材料“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属于礼的范畴,故选C项。
答案 C
3.解析 据题干材料“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 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从数量和形式上,反映了地方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故选D项。
答案 D
4.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由于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周天子势力开始衰微而晋、楚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这也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故选B项。
答案 B
5.解析 根据题干中“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可知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故选B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对等级制度的维护,与礼是相辅相成的,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对宗法制的维护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 B
6.解析 根据题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信息,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A
7.解析 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工商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答案 C
8.解析 材料在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用意是层层递进的,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强化社会管理符合题意,故选D项;加强农业管理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限制人口流动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灌输法制观念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答案 D
9.解析 据题干“修道途”“去关市之征”信息,交通的改善与税收的减少都有利于区域性统一市场的日渐形成,故选B项;A项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长途贸易,且它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去关市之征”,主张去除“关市之征”,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解析 据题干可知,材料中强调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强调“家与国”,故选D项。
答案 D
11.解析 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故选A项;顺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张“霸道”,故B项错误;法家措施旨在统一,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故C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解析 据题干材料“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以得出“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故选C项。
答案 C
13.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从春秋时期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变动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答案 (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6分,言之成理即可,任意三点可得满分)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8分)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4.解析 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漫画阐明正确观点,并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 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10分)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2分)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10分)
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2分)
观点三:“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发展”论。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10分)
总结: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2分)(其它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有据亦可)
阶段提升练(二)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北黄冈质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
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
2.(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3.(2018·宁夏调研)《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
C.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
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4.(2018·广东广州模拟)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
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
5.(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6.(2017·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考试)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7.(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汉武帝时期,政府打击私商,培养官商;王安石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出()
A.统治者认识到商业的重要价值
B.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有效落实
C.官营商业成为商业发展的主流
D.商业的繁荣主要由统治者推动
8.(2018·山东菏泽模拟)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9.(2017·辽宁大连双基测试)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A.以刑辅德的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三纲五常的思想
D.君权神授的思想
10.(2018·福建福州质检)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 余次。这反映了()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11.(2018·安徽江南十校考试)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A.“天人合一”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弃恶从善”思想
12.(2018·河北衡水金卷)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广东梅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及榷酒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新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是因为对匈奴战争“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摘自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再评价》
材料二 不言而喻,官营盐铁业……对于规模一般很小的私营盐铁业来说,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铸铁柔化处理技术为例,杨宽先生便明确指出:到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这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盐铁官营后,汉武帝巡行全国,“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盐铁收入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司马迁对他(桑弘羊)的理财曾给予高度评价,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自己便强调指出:“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摘编自晋文《桑弘羊与西汉盐铁官营》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盐铁官营”政策在当时的作用。(13分)
14.(2018·江西宜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据题干“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可知,表明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表明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故选A项正确。
答案 A
2.解析 据材料“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得出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故选C项;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错在“全面”,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错在“普遍”,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君臣关系,没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答案 C
3.解析 据材料中省略号前半段内容可知,方进在前一任皇帝在位时倍受信任和赏识,省略号后半段内容可知新皇帝对方进不信任,因而方进自杀。这说明丞相的权力与命运根本上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解析 据题干,在先秦时期这些祭祀主要是贵族的权力,到了秦汉时期这些传统的节日成为普通人们的习俗,体现了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涉及到了“祭祀土地神”但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的儒学体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5.解析 据题干材料反映汉王朝迁徙地方“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郡国豪富”“强宗大族”等豪族,以打击地方豪族势力,从而加强了朝廷力量,故选D项。
答案 D
6.解析 据题干材料“当大规模的自耕农……农民并没有响应”体现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时,庄园中农民生活相对安定,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东汉庄园经济出现新技术,故A项错误;庄园经济是东汉豪强、军阀称雄地方的经济基础,威胁中央集权,而材料未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下矛盾相对缓和而非激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7.解析 题干材料描述了从汉武帝到王安石由重官商到南宋官私并行发展,并成为主要税源,可见古代统治者对商业的价值是有共识的,故选A项。
答案 A
8.解析 据题干可知,儒家由夏商周时期敬祖事天的原始宗教发展为汉代及以后敬祖事天的国家宗教,这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化趋势,故选A项。
答案 A
9.解析 根据题干“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刑罚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 D
10.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赦免制度是一种宽恕的制度,秦始皇多年不赦,汉朝大赦达140 余次,体现了从秦的法家治国到儒家宽容治国的转变,故选A项正确;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和汉朝大赦百余次,只有秦始皇多年不赦,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错误;仅从赦免制度无法看出法律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解析 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强调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项。
答案 B
12.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的一统要求思想的一统,故选D项;汉初黄老之学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适合不同时期的汉代社会,故B项错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治思想变化,故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解析 第(1)问,材料一提到了汉采取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是“对匈奴战争‘用度不足……以佐助边费’”,即为了满足征服北方匈奴与西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军费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黄老思想,地方势力膨胀,盐铁官营也是为了增强中央财力。 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实行盐铁官营能使工艺成熟,且分布地域普及,盐铁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则指出盐铁官营政策能抑制地方膨胀,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 (1)原因:汉武帝时期频繁用兵匈奴、西南夷等,战争耗费巨大,财政不足;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富商豪强势力膨胀,影响国计民生。(12分)
(2)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豪强兼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官营的规模化有利于盐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便于技术创新和推广。(13分)
14.解析 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一分析。如:根据材料,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虽然汉武帝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但王侯仍保留了其尊贵等级地位并享有诸多特权。
答案 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4分)
(1)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2分)
(2)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2分)
(3)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2分)
(4)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2分)
阶段提升练(三)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
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
C.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
2.(2018·湖南株洲模拟)《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3.(2017·山东烟台诊断)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这一现象说明()
A.贵族集团取代皇权 B.官僚集团势力增强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门阀士族势力膨胀
4.(2018·山东滨州模拟)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5.(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 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
门荫
入仕
入仕途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这说明()
A.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6.(2017·山东济宁期末)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 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7.(2017·云南昆明质检)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8.(2018·甘肃天水模拟)据唐朝《国史补》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A.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
B.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
C.白瓷制瓷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
D.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
9.(2018·广东深圳模拟)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10.(2018·河南漯河模拟)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
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11.(2018·广东汕头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
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12.(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调研)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山东临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均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13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12分)
14.(2018·吉林长春调研)唐朝文化繁荣,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武则天及唐高宗的陵墓前,伫立着64尊藩臣石像,如今只剩下61尊。他们所代表的是唐朝的盟国或友好邻邦。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取世资”表明世家大族做官,“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信息,表明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故选C项;材料中“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看不出是儒士,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察举制,而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与材料中“晋人”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直将伏死”表明未涉及消极出世,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解析 材料内容是关于曹魏时期中正官察举人才的六条标准:忠、孝、友、谦、信、学,可见这条标准与儒学理念一致,说明儒学理念影响着九品中正制度,故选A项。
答案 A
3.解析 据题干“王与马,共天下”说明贵族集团并没有取代皇权,A项错误;贵族王氏集权势力强大,并不能说明官僚集团势力增强,B项错误;“王与马,共天下”说明君主专制遭到削弱,C项错误。贵族与皇族共掌大权说明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D项正确。
答案 D
4.解析 据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可知,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体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增强,而不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反映了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A
5.解析 由题表可知,《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比较复杂,科举制入仕的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表明唐代政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故选C项;“文官政治”的特色在唐代不明显,故A项错误;据表可知,门荫入仕的占7%,因此门阀制度没有彻底被科举制度取代,故B项错误;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 C
6.解析 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说明政权基础发生变化,故选D项;材料中从魏晋时期的望族到“寻常百姓家”,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士族特权受到否定,故A项错误;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仍存在,只是特权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
答案 D
7.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取消租、庸、调……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说明土地兼并严重无法再推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因而两税法改革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故选B项。
答案 B
8.解析 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制瓷业在唐代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规模也已达到足够全国使用的程度,故选B项。
答案 B
9.解析 据题干可知,“通宝”钱制流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反映了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故选C项。
答案 C
10.解析 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不避讳“之”,父子同字,冲击着封建礼教,“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传统的一种冲击、调和,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道教的信仰比较盛行,故A项错误;“不避”,不等于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故C项错误。
答案 D
11.解析 科举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经学的统一,纳入科举考试内容无法扩大统治基础,故A项错误;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与史实不符,宋明儒学家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了儒学,故B项错误;“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表明唐朝统一经学,纳入科举考试范围之内,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故C项正确;“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解析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无从得知佛教传播趋势,故B项错误;画中王等穿着、王与其夫人和儿子体现出汉族的传统装束和家庭关系,体现其中国化的态势,故C项正确;“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关键信息,注意教育与选官制度的联系;第二小问,从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第(2)问,“特点”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变化,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 (1)
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7分)
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6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9分)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3分)
14.解析 材料中反映了唐诗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往和民族交往的文化、人员、经济等多方面的往来等现象,观点可以结合材料提炼得出,史实可以结合所学回答。
答案 示例一 唐朝的主流文学形式——唐诗,如观点——唐朝诗歌文化繁荣,可结合材料分析唐朝商业文化繁荣对诗歌的推动、科举制的推动、政府的提倡和推动、前代文化的积淀等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观点3分,史实论述9分)
示例二 唐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如结合材料“文人在酒楼吟诗作对”“李白诗歌内容”“西市”等现象得出观点——唐朝商品经济繁荣,可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评价唐朝商业繁荣现象。(观点3分,史实论述9分)
示例三 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如观点——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推动对外交往、民族交往频繁,可从交往内容和影响上进行阐述。(观点3分,史实论述9分)
示例四 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如观点——海上丝绸之路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可简单阐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包括贸易路线、对象、内容等),最后得出结论唐朝对外贸易繁荣。(观点3分,史实论述9分)
示例五 唐朝国力的强盛与中华文化圈,如观点——唐朝国力强盛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可从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范围等多方面进行论述。(观点3分,史实论述9分)
阶段提升练(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福建龙岩质检)宋太祖在建隆三年立下戒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苏轼说:“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这表明赵宋王朝( )
A.倡导革新除弊朝风
B.鼓励文人直言进谏
C.高估文人议政作用
D.放弃控制文人思想
2.(2018·江西南昌模拟)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据此可知( )
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
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
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
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平江府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 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 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 000
62
242∶1
开禧间
18 000
54
333∶1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
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4.(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5.(2017·广东深圳调研)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6.(2018·福建厦门质检)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地矛盾突出
B.土地所有制变化
C.水旱灾害频繁
D.传统犁耕受冲击
7.(2018·吉林市调研)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8.(2018·山东泰安质检)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这表明(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
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
9.(2017·江西百所名校大联考)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
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10.(2018·江西鹰潭模拟)“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杨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这主要说明( )
A.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
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
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
D.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
11.(2017·湖北华中师大联盟质测)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12.(2018·内蒙包头模拟)《全元诗》收入了近五千余位元代诗人流传至今的十三万首诗,这些诗人的族属有汉、蒙古、吐蕃、大食、回族等数十个民族,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双语诗”。这主要反映了( )
A.唐朝诗学的持续发展
B.疆域辽阔文化更繁荣
C.元代的历史文化特征
D.元代的诗坛相当兴盛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山东泰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 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楫, 联翩方载,钲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材料二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 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 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彧《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12分)
(2)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13分)
14.(2018·甘肃张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 考 答 案
1.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宋朝不刑杀文人和上书言事者,没有涉及政府革新除弊的措施,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宋代对于文人和上书者很宽容,可知其目的是鼓励文人直言进谏,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宋代统治者不惧上书者,鼓励文人议政,不能体现其高估文人议政的作用,故C项错误;封建政权对于文人思想都有所控制,宋代鼓励文人议政不能反映其放弃控制文人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解析 分权制衡是指权力分立互相制约,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事堂限制皇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可知政事堂主持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政事堂导致机构臃肿,官员冗多,故D项错误。
答案 C
3.解析 根据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表上录取比例的变化,与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表,可以看出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录取比例缩小得出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故B项正确;根据表中赴试人数越来越多说明越来越多的人热心科举功名,故C项错误;表中的数据只是说明竞争加剧,与人口增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4.解析 据材料“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得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选项正确。
答案 B
5.解析 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不仅是监察,与材料中“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不符,故A项错误;北宋中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与材料中“宋代初期”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出外察访的特使”“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都是由皇帝派出,并对皇帝负责,是为了“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故C项正确;“特使”也不能“任意违法”,但与题中“在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6.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表明是对边角地块的农业开发利用,故选A项;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不符,故B项错误;如果水旱灾害频繁,那么“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就难以开发,故C项错误;无论材料中“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是哪种田,都离不开当时主流的犁耕,故D项错误。
答案 A
7.解析 蕃坊指的是外商聚居区而非区分商业活动区域的“市”和“坊”,故A项错误;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外国商人可在广州与当地居民杂居,可知当时对外贸易频繁与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外商“开始”在华定居,故D项错误。
答案 C
8.解析 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社会身份的象征,而材料宋代“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不难理解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的社会观念的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呈现的是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显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士大夫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并没有对理学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9.解析 根据“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故A项正确;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并非束缚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进而改良社会,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并非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解析 据题干,从人性善恶的讨论到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家的人性学说归于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人性的讨论,而非对真理的探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的人性论渐趋统一,而不是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故C项错误。
答案 D
11.解析 材料中儒生只是在寺院读书,并未说明是儒佛的融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寺院为儒生提供读书会友的场所,说明佛教寺院的开放性和世俗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人的追求仍是“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寺院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并不是文人追求,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元朝由于空前辽阔的疆域版图,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融空前繁荣,带有很浓厚的多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故选C项;材料中涉及的元朝而非唐朝的诗歌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唐朝和元朝诗歌的比较,故B项错误;“元代的诗坛相当兴盛”,这只是对题干材料的重复而非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答案 (1)不同:①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②
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③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④唐朝长安位于西部高原,北宋东京位于中原腹地。(8分)
趋势: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②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③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世俗化;④政治中心逐渐东移。(4分)
(2)特征:海外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2分)
原因: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②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③“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④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⑤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8分)
影响: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③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④有利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3分)
14.解析 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即“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和“宋代积贫积弱”。可以就这两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就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评论,既然是评论就包括赞成这种观点,也包括不赞成这种观点,还包括部分赞同这种观点。然后就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评分标准: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 示例 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12分)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12分)
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答案为示例观点一和示例观点二的综合。(12分)
观点四:不赞成材料中关于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12分)
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自960年建立到1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12分)
阶段提升练(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南怀化模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材料旨在反映( )
A.内阁阁员持掌宰相之职
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
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
2.(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模拟)《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史官个人才识 B.史著编撰意图
C.史料运用方式 D.史著编撰体例
3.(2017·河北沧州联考)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 )
A.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
B.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
D.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4.(2018·江西赣州模拟)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其意图是( )
A.扩大地方的权力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整饬地方的吏治
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
5.(2017·晋冀豫高联考)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6.(2017·湖南娄底期末)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 )
A.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B.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
C.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7.(2018·湖北武汉调研)《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载“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 620 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 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8.(2018·四川德阳模拟)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如王阳明的《节庵方公墓表》的传主就是富商方节庵。这反映出当时( )
A.弃儒从商风尚的盛行
B.传统四民秩序的瓦解
C.工商皆本思想的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9.(2018·山西太原期中)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别是( )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
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
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10.(2018·广东肇庆调研)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 )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对外贸易发达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黄宗羲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 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
A.经世致用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古今贯通
12.(2018·河北邯郸模拟)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吉林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地,一夫妇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短长,不待言也。……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而彼卑卑者乃专咎于好酒及色,而不察其本,此俗儒所以不可议于治理欤!
——《李贽文集》
材料二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至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许苏民著《李贽的真与狂》南京出版社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妇女观。指出这些观点在当时的进步作用。(13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学说是如何体现“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12分)
14.(2017·广东肇庆三模)观察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综合所有图片内容拟定一个主题,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对所拟主题加以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解析及答案
1. 解析 据材料中“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可知有宰相之职的是太监,故选C项;材料中“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内阁掌握宰相之职,故D项错误。答案 C
2. 解析 《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史书,《明史》则是清朝学者编制的史书,与史官个人才识无关,体现的是官方编撰的意图,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史料运用方式两部史书没有区别,故C项错误;史书编撰体例的差异不能出现对历史相反的结论,故D项错误。答案 B
3. 解析 据材料“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反映了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故选A项。答案 A
4. 解析 根据材料中明清总督的职能“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可知总督将行政权、军事权、监察权集于一体,以改变各省权力分散的局面,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项。答案 B
5. 解析 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和频率与以前相比显著增加,明清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故选C项。答案 C
6.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份地契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并双方签字,官府盖印,说明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田主的土地所有权,故选A项。答案 A
7. 解析 材料中现象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中输出产品(主要为手工业产品的精美),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此时中国并未废除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发达,但封建政府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明末中国未进行殖民扩张,故D项错误。答案 B
8. 解析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相符,故选D项。答案 D
9. 解析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新繁荣,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此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兴起和发展,经济职能更加突出,故选A项。答案 A
10. 解析 根据材料“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反映了明代境内交通南北东西畅通,商品交流无碍,国内市场统一,故选A项。答案 A
11. 解析 据材料“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得出黄宗羲主张经世致用,故选A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古今贯通不符合材料,故D项错误。答案 A
12. 解析 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选A项。答案 A
13.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天地,一夫妇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可以得出肯定妇女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据材料一“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孤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得出认为男女在智力上平等;据材料一“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而彼卑卑者乃专咎于好酒及色,而不察其本,此俗儒所以不可议于治理欤!”得出批判了把国家败亡的罪过归之于妇女的观点。第二小问,从批判了封建礼教、宣扬了男女平等、有利于个性解放等方面回答。第(2)问,“政治走向”可以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社会风尚”是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平等风尚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思潮变迁”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日趋活跃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
答案 (1)妇女观:肯定妇女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认为男女在智力上平等;批判了把国家败亡的罪过归之于妇女的观点。(9分)作用:批判了封建礼教;宣扬了男女平等;有利于个性解放。(4分,答出两点即可)
(2)体现: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是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平等风尚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日趋活跃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12分)
14. 答案 示例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一 主题: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不同特征。(3分)
论证: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达,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法治取代人治。
经济上: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在明清时代发展到顶峰,耕耘图表明传统农业并无质的突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蒸汽机带来了工业文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出现质的突破。
科技文化上: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实用和经验技能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西方近代科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概念、定律及推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9分)
示例二 主题: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3分)
论证:政治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经历了2000多年,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西方则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英国议会大厦表明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法治取代人治。
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到顶峰,耕耘图表明传统农业并无质的突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蒸汽机带来了工业文明时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出现质的突破。
科技文化上: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实用和经验技能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西方近代科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概念、定律和推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9分)
阶段提升练(六)
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
A.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2.(2018·四川宜宾模拟)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
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
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
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3.(2018·广东湛江模拟)1850 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4.(2017·甘肃兰州期中)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表明太平天国( )
A.主张均分产品 B.达到军事全盛
C.调整经济政策 D.开始封王建制
5.(2017·云南昆明一中月考)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该项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6.(2017·山东临沂期中)下表反映了( )
1840年前
1894年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
1 414.06
1 184.01
4 784.64
1 467.01
棉花
1 146.79
1 146.79
2 437.26
1 701.13
粮食
15 533.30
15 533.30
37 250.00
37 054.20
A.中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D.经济作物国内销售比例不断提高
7.(2017·湖南雅礼中学月考)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在晚清得以推行,它的推行(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家
8.(2018·湖南郴州调研)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中国城市职能发展不完善
B.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增加城市负担
C.中国沦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9.(2018·四川德阳模拟)下表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万元),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 )
类别
国家资本
外债资本
买办、官僚
一般商人
军用工业
931
140
——
——
官办民用
913
41
——
——
官督商办
1 088
587
536
526
商办工业
——
——
280
560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B.西方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
C.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D.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
10.(2018·河南豫北联考)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11.(2018·河北唐山调研)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12.(2018·山东济南模拟)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
13.(2018·河南六市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12分)
14.(2017·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晚清中国外交”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清朝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据题干材料意思:清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可知,皇帝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没有平等的观念,故选D项。
答案 D
2.解析 据题干中“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反映了清政府的无知,故选B项。
答案 B
3.解析 据材料中“……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知是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故选B项;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材料主旨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经济方面,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
4.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分产品的内容,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达到军事全盛是在西征东征之后,而不是“建都天京”,故B项错误;从“照旧交粮纳税”,可知太平天国改变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恢复原来的交粮纳税,故C项正确;封王建制是永安建制的内容,与“建都天京”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平均分配社会产品不符合农民阶级私有观念,因而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6.解析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据材料,这些原材料的商品值大幅提升,但是国内销售额变化寥寥,这正是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种表现,故选B项。
答案 B
7.解析 题干材料中晚清人士的主要意思是鼓励保护民间开办工厂使用机器,这样可以抵制洋货在中国的畅销流行,也有利于我国的生产发展和交通的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明令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8.解析 根据材料“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表明,通商口岸满足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成为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基地,故选C项。
答案 C
9.解析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与材料中“1894年”“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不符,故A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反映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加剧”,故B项错误;未涉及近代工业发展水平,与材料中“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不符,故C项错误;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与材料中“国家资本”比重太高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解析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选B项。
答案 B
11.解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的主张,故C项错误;“详晰甄核,仿行宪政”指的是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选A项。
答案 A
13.答案 (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任意三点,6分)
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任意两点,4分)
超越: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一点2分,两点3分)
(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8分)
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任意两点,4分)
14.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先拟定这一观点:晚清外交艰难走向近代化。论证部分是论述的主体部分,先从儒家的夷夏观念入手,分析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外交方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转型艰难的原因;然后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顺应现实的需要,清政府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以此说明晚清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最后在升华结尾部分,可以简单提及晚清外交,如专业性缺乏、地方官员在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等局限性,同时主要肯定晚清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进步性。
答案 评分参考:观点3分,论述8分,逻辑结构1分。
学生可以从“晚清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晚清外交仍受传统观念影响”“晚清外交有转型期的特点”(既走向近代化又受传统观念影响)“晚清外交专业性缺乏”“地方官员在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等观点展开论述。
示例 观点:晚清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
论述: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外交事务由礼部、理藩院兼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顺应现实的需要,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外交事务,标志着传统的朝贡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阶段提升练(七)
1.(2018·广东揭阳模拟)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2.(2018·
安徽安庆调研)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材料反映了()
A.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
B.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
C.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
D.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
3.(2018·广东汕头模拟)1913年2月13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阖邑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
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
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
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
4.(2017·山西名校联考)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
5.(2018·宁夏模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在袁世凯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作了诸多限制,以防袁世凯专权。这一做法()
A.体现了强烈的法制意识
B.因人设法有违宪政精神
C.有效维护了辛亥革命成果
D.直接目的是完善民主体制
6.(2017·江西名校大联考)下面分别是1867~1869年和1894~1915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国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
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中国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
D.鸦片贸易利润逐年降低
7.(2017·新疆乌鲁木齐诊断)据统计,从1904~1908年,每年根据《公司律》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公司数量都在50到60家,到1912年,运作的本国企业已有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这表明()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民族企业发展有较大局限性
C.清政府严格限制企业的规模
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8.(2017·山东泰安质检)下列表格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该表表明()
1890~1894年
1895~1899年
1910~1914年
出口
100
142
315
进口
100
153
417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
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9.(2018·新疆乌鲁木齐诊断)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
C.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
D.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
10.(2018·广东汕头模拟)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
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
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11.(2017·云南统测)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共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 尚武等。这说明当时()
A.中小学教科书已经摆脱朝廷的干预
B.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
C.中小学教育已走出臣民教育的桎梏
D.教科书改革成为废除科举制的前奏
12.(2018·贵州毕节模拟)“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大学的学术殿堂。”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混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界限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3分)
14.(2018·四川德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出现的商标(部分)
——据左旭初《中国商标史话》等
整理上述材料,从其中任选两则或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调用准确,论证逻辑严谨。)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 据材料容闳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选B项。
答案 B
2.解析 根据材料“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自治受到了西方民主宪政的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 B
3.解析 据题干材料“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表明当时县议会议长的复杂心态,故选B项。
答案 B
4.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法律的压力减轻”“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可知,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往往发生在统治者开始改革,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之时。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减轻了人们的“压力”,给辛亥革命提供了机会,故选D项。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之前面临英国的高压统治,故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和平夺权活动,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国王鼓吹君权神授,厉行专制,故C项错误。
答案 D
5.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因限制袁世凯,由之前的总统制变成责任内阁制,违背契约精神,因为人选的不同轻易改变政体,主观性的临时改变结果导致后来的社会动荡,
A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 B
6.解析 观察图可知, 1894~1915年我国进口棉制品和其他商品比例增加,说明我国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故选C项。
答案 C
7.解析 根据材料“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即规模很小,故选B项。
答案 B
8.解析 观察表格材料,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一方面会出现进口增加,同时客观上对出口起到推动作用,故选D项。
答案 D
9.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一个最根本的政治目的就是托古改制,他在该书中将孔子扮演为改制的先师,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士大夫对传统封建伦理的认识,故选C项。
答案 C
10.解析 据题干“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表明康有为鼓动光绪皇帝效法西人实行变法,故选C项。
答案 C
11.解析 据题干材料“提倡宽容、公平、进取、 尚武等”反映当时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故选B项。
答案 B
12.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第(1)问,由“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可知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由“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可知民族工业发展内力不足,由“无以为继”“削剥摧残”可知民族工业基础薄弱,由“1912~1920年……不平衡”可知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第(2)问,由“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可知政局不稳,由“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可知政府推动不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有外国资本的挤压等。
答案(1)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每点4分,共12分)
(2)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5分);政府推动不力(4分);外国资本的挤压(4分)。
14.解析 解答首先提取观点,如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中西文明的融合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等;其次第二小问论述,结合所学分析论述。
答案 示例一 观点: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3分)
论述:一方面,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政治上,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文化上,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另一方面,西方的侵略也在客观上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政治上,催生了总理衙门等机构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经济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文化上,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总结:综上,西方的侵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近代中国既产生了破坏性的消极影响,又产生了建设性的积极影响。 (9分)
示例二 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3分)
论述: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工业文明冲击的刺激下,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①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打击和粉碎了外国侵略者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②地主阶级抵抗派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并由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展开了初步实践,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③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分别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企图通过将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乃至思想文化层面的途径实现挽救民族危亡;④无产阶级的探索经历了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总结:综上,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9分)
示例三 观点: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3分)
论述: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等因素,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①生活日用上,西装、西餐以及火柴、电灯、自来水等的传入,改变着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②习俗风尚上,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婚恋自主等的提倡,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③交通通信上,汽车、火车、轮船以及电话、电报等的出现,使近代中国人的出行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④文化生活上,报纸、广播、电影等近代大众传媒,成为近代中国人喜爱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
总结:总之,上述生活日用、习俗风尚、交通通信和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变化,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9分)
示例四 观点:中西文明的融合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 (3分)
论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东渐,中西方文明在相互碰撞中逐渐走向融合。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观念,试图将西方器物文明嫁接在中国儒家文明之上,是近代中国人融合中西文明的初步尝试;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手段,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是近代中国中西文明融合的典型事例;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如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西方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的基础上加上了源自中国的考试权、监察权,是融合中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④近代上海南京路、厦门中山路等建筑,中山装与改良旗袍等,都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明的优点,深受近代中国人的欢迎。
总结:综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广大民众都曾尝试融合中西文明,使中西合璧成为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9分)
阶段提升练(八)
1.(2018·全国名校联盟联考)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2.(2018·晋冀豫联考)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1938年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国民党此举意在()
A.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
B.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
4.(2017•河南安阳调研)1946年11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国民党政府公之于众。作为战后重建中美关系的开端,但却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这主要在于该条约( )
A.出卖了国家大量主权
B.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C.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
D.使中国市场为美国控制
5.(2018·福建龙岩质检)1926年,针对日本“味之素”垄断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民族实业家吴蕴初宣布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国货味精”专利,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吴蕴初此举()
A.迫使日本调味产品退出中国市场
B.推动了国货运动并取得最后胜利
C.拓展了国内食品工业的国内市场
D.为民族工业发展争取了稳定环境
6.(2017·广东惠州三模)下表为:1914~1936年中国机器缫丝工业的发展
年
上海
无锡
广东
全国丝厂出口量(关担)
开工
厂数
丝车
(部)
开工
厂数
丝车
(部)
开工
厂数
丝车
(部)
1914
57
14 964
8
2 118
56 766
1922
65
17 260
19
6 220
180
90 064
89 248
1929
104
23 582
46
12 862
146
72 455
132 991
1936
49
11 116
41
13 090
57
30 243
29 600
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缫丝工业()
A.区域发展比较均衡 B.对外出口占有优势
C.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D.一战之后迅速萧条
7.(2017·湖北八校联考)下表为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出口
出口指数
进口
进口指数
1935
576
61.7
941
62.4
1936
706
75.6
953
63.9
1937
838
89.7
771
64.7
——摘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C.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D.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
8.(2018·河南濮阳模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不仅建成了连云港和黄埔两港口,并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暗礁,清理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南京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
A.旨在加紧“围剿”红军 B.为迁都重庆提前做准备
C.便利了工矿企业内迁 D.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
9.(2018·山东济南模拟)1937年,川、桂、滇、黔四省谷麦产量为26570多万市担,1942年增到37300多万市担。棉花由64.4万市担增至152.9万市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民族工业大量内迁 B.政府战时政策的变化
C.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10.(2017·山西名校联考)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原贷款。材料反映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政策
B.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
C.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D.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11.(2018·东北三省四市模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这说明()
A.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C.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
D.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
12.(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调研)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反映毛泽东()
A.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B.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
C.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D.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山西康杰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当·斯密说:“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与此不同,中国古代法家的“统制经济”思想着眼于如何运用经济政策达到增强统治者的国力、使民众易于统治之目标。此种经济思想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并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
——曹正汉《反思“国有经济强国论”》
材料二 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接受了统制经济学的主张,开始筹划建立国有经济体系。1928年1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建设大纲草案》,规定:“凡关系全国之交通事业……有独占性质之公共事业……关系国家前途之基本工业及矿业……悉由国家经营之。”30年代初“统制经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发展,意大利、德国、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所实施的各种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是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入侵,举国上下都期望加强国防经济建设和加速发展国营工矿事业。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中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由蒋介石等四名委员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其宗旨就是扩大国家资本,垄断全国的经济命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种经济思想目的的不同,并用中国古代三个史实论证法家的“统制经济”“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 (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的原因及影响。(15分)
14.(2018·云南曲靖模拟)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发行的四套邮票简介。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1965年)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周年(1995年)
《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2005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70周年(2015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13枚:“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
1枚小型张:以《大刀进行曲》雕塑、长城、红绸、和平鸽为主要元素
任选其中两套纪念邮票,概括说明其内容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纪念主题的变化。(12分,要求:史实清楚,说明充分,分析透彻。)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 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选D项;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与材料“1919年5月”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故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使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故C项错误。
答案 D
2.解析 据题干可知,中国共产党把三民主义丢开说明中共走自己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在反帝反封建方面相一致,故B项错误;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共合作破裂,不存在革命领导权之争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 D
3.解析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支持长期战争,日本采取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此时国民党提出变敌后方为前方,目的就是要粉碎敌人的这一企图,故选A项。
答案 A
4.解析 1946年,蒋介石为赢得美国对其支持,接受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实际是美国获取了中国的大量主权,故选A项;《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影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不是遭到中国人民强烈反对的最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早在抗日战争后就已确立,故C项错误;美国并未通过这一条约控制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 A
5.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因限制袁世凯,由之前的总统制变成责任内阁制,违背契约精神,因为人选的不同轻易改变政体,主观性的临时改变结果导致后来的社会动荡,A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 B
6.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全国丝厂出口量在1936年下降,故不占优势,故B项错误;全国丝有出口量,故和世界市场有关,故选C项;材料仅反映了上海、无锡、广东的丝厂状况,所以不能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地区发展平衡,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1922
年丝厂数和丝车数均有增长,故D项错误。
答案 C
7.解析 观察表格,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材料中进口减少、出口增多就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会促使西方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从而导致中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多,而材料反映出来的是中国出口增长、进口下降,故D项错误。
答案 C
8.解析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5年4月国民政府掀起的一场经济建设运动,而此时红军已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故A项错误;B项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交通建设客观上便利了工矿企业内迁,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抗战还没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因此与持久战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9.解析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施了战时农业政策,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在国民政府战时农业政策的刺激下,川、桂、滇、黔农业经济一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故选B项。
答案 B
10.解析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35年由国民政府推行的,与题目中“拨出专款组织国营矿东迁”不相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把国营企业和学校西迁,与题目中“东迁”不相符,故B项错误;抗战结束后,由西南迁回,与题目中“拨出专款组织国营矿东迁”相符,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膨胀,压制私营企业,与题目中“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原贷款”不相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解析 材料中国民政府要求女性着国服旗袍并不能体现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仅对公务人员的着装进行要求,并未体现对社会风尚的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要求公务人员着国服,以体现公务人员所代表的国家形象,说明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仅要求公务人员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且中山装、旗袍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无法体现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是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得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革命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是在1927年井冈山道路开辟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此时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肯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在1927年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亚当·斯密要富国裕民,法家要强国治民;据材料一“此种经济思想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并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结合所学秦朝、西汉、汉唐、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即可。第(2)问,材料二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大背景上去分析原因,据材料二最后一句话并结合所学从正反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 (1)目的:亚当·斯密:富国裕民;法家:强国治民。(4分。大意相同即可)
史实:秦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全面而具体;西汉实行盐铁官营;汉唐时期对市的严格管制;明清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原因:国内矛盾尖锐,国民党以经济统一来达到军事统一、政治统一;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政府备战的需要;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各种反危机的经济政策的出现提供了借鉴;学界及国内各种力量的支持;孙中山“节制资本”
经济思想的影响等。(8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影响: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有助于加强国防力量;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经济动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成为后来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7分)
14.解析 答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特征,第二部分:针对邮票内容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评价。一:20周年,特征:根据关键词“毛主席、八路军、人民战争、光荣参军”很容易得出: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内容并不全面,评价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进行评价。二:50周年,特征:内容变多且反映整个抗日战争,并首次提到“台湾光复”,评价:结合时代背景针对新出现的内容直接进行评价即可。三:60周年,特征:内容减少,内容鲜明,首次出现反映“和平与正义”的小型张,评价:根据“中流砥柱”“和平与正义”去评价。四:70周年,特征:抗战题材和枚数最多。评价:大量抗战遗址邮票的设计具有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爱国精神的培养)、对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的培养均有重大意义。
答案 20周年。特征: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内容并不全面。评价:受国内“左”倾错误、国共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冷战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邮票内容忽视了国际正义力量和国民党的抗日举动,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国家和政党意志的体现。(6分)
50周年。特征:通过邮票内容整体呈现了抗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首次直接提到了“台湾光复”。评价:这套邮票对国民党的抗战功绩做出充分肯定,“台儿庄大捷”的主角是国民党军队,“芒友会师”描绘缅甸远征军在异域取得胜利的情形,“台湾光复”证明台湾仍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捐献”是对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的讴歌,“伟大胜利”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的胜利。(6分)
60周年。特征:题材减少,内容鲜明,首次出现反映“和平与正义”的小型张。评价:在进一步肯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民党的抗日贡献的前提下,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期许。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并坚持实行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独立开辟并发展敌后战场,以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模范的实际行动,成为坚持抗战并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6分)
70周年。特征:抗战题材和枚数最多,设计理念多元化,并系统地展现了抗战纪念的设施。评价:这样的设计可以深入地发掘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战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及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学习宣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大力培养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6分)
(考生任选其中两个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阶段提升练(九)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广东湛江调研)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价值43亿美元。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 )
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
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
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
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2.(2018·湖南怀化模拟)1968年加拿大政府提出“我们在与中国的贸易方面拥有经济利益,在避免中国与邻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紧张状态方面拥有政治利益。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得该政府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同时考虑到在台湾有一个分立的政府。”加拿大政府此举( )
A.彻底抛弃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C.意在谋取经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D.引发了西方与中国的建交潮
3.(2018·湖北孝感模拟)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国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该材料说明( )
A.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
B.“文革”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
C.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
4.(2018·湖南郴州模拟)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真的是想要进攻自己,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材料表明中美关系的改善( )
A.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结果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是引起冷战格局瓦解的原因之一
D.有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
5. (2017·福建厦门质检)读下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6.(2017·山东临沂质检)1956年10月的某一天,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招待所竟然住下了1440人,全部是机械部下属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来北京只有一个目的:要钱要人。这说明了( )
A.国民经济恢复势头迅速
B.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确立
C.国家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D.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
7.(2018·四川绵阳检测)“一五”期间,中国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250.2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42.5%,对农业的投资41.8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7.1%,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1952年的34.3%增加到1955年的47.3%;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1952年的14.8%减少到1955年的6.7%。这表明当时国家意在( )
A.加大农业投资比例规模
B.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C.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
D.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
8.(2018·河南郑州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
A.国家财政枯竭
B.市场供应不足加剧
C.群众生活受困
D.党和政府形象受损
9.(2017·广东梅州质检)阅读下表《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突破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10.(2018·山东济南模拟)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说明( )
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11.(2018·江西鹰潭模拟)1962~1965年间,我国新建了一批先进的石油化工工业、合成纤维工业、电子工业等工业部门。这表明( )
A.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被打破
B.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改变
C.“左”倾错误延续致使新工业盲目上马
D.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有积极充实方面
12.(2017·
江西百所名校大联考)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由此可推断出( )
A.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B.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
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山西太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郑和下西洋时期和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3分)
14.(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精英有几个阶段的转化: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摘编自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的精英出身什么家庭》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解析 根据材料“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抵制“文革”的错误,故选C项;“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有“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的想法,但并不能判断是对外开放,故B项错误;7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不可能对国民经济全面整顿,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解析 据材料中“拥有经济利益”“拥有政治利益”然后目标是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故选C项;材料未提加拿大抛弃追随美国的政策,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未坚持一个中国,故B项错误;西方与中国的建交潮是7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 C
3、解析 据材料“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故选D项。
答案 D
4、解析 据题干,苏联为应对中美关系改善“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导致国内经济进一步下滑,社会矛盾尖锐,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故选C项。
答案 C
5、解析 据题干表格,迁移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与材料中“1957年”相符,故选B项;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与材料中“1957年”不符,故A项错误;产业结构不仅仅是材料中“农业经济变化”,故C项错误;从1953年到材料中“1957年”,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市场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6、解析 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确立,在这种体制下,人员、财务都是指令性的计划,机械部下属企业要想得到人员、财务的补充只有找第一机械工业部,故选B项。
答案 B
7、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对农业基建的投资比重在降低,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重工业基建投资比重的变化可知,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发展工业,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目的是促进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新中国的工业基础,D项错误。
答案 B
8、解析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在财政、市场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出现了极端困难的局面,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是为了缓解市场供应不足的压力,故选B项。
答案 B
9、解析 材料是1957~1960年的统计表,据材料农业负增长,重工业增长率却很高,反映了当时在“左”倾思想错误指导下,尤其是“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B项。
答案 B
10、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知当时的中国处在“大跃进”时期,据材料“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可以得出“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故选B项。
答案 B
11、解析 据题干可知,面对经济困难,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
答案 D
12、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主要是受到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选B项。
答案 B
13、解析 第(1)问,从不同时期外交目的、外交原则、外交方式等方面比较异同点;从两个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目的上去分析原因。第(2)问,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分析概括相通之处;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上概括其现实意义。第(3)问,对当前中国外交的认识,可从当前中国对外政策、外交方式、外交的目的、外交的国际责任感等方面论述。
答案 (1)同:和平友好;互相尊重;敦睦邻邦;以政治目的为主;反对霸权。(2分)
异:明朝时倡导“王道”(居高临下,以德服人),怀柔远人,厚往薄来;新中国初期倡导平等、互惠互利。(4分)
原因:明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传统的朝贡体制、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恢复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安定的周边国际环境;打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消除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恐惧。(6分)
(2)相通: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4分)
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各国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及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为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6分)
(3)认识:坚持走和平外交之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3分)
14、解析 依据材料先拟定一个观点,可以从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变化两方面分析其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材料前两个阶段官员和地方士绅凭借掌握的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有条件对子弟进行系统的教育,后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立,社会地位相应提高,因此工农和工农子女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
答案 示例一 观点:家庭政治地位与家庭经济实力影响教育的发展。(3分)
1905年之前,封建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据优势,官员和地方士绅掌握财富的同时,有条件对子弟进行系统的教育。1905年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取得快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管理经营等专业知识的需求增强,专业人士和商业精英更加重视子弟的教育问题。1949年后,我国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人民当家作主,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立,工农和工农子女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政治地位与家庭经济实力影响教育的发展。(9分,解读合理,符合史实,一点3分)
示例二 观点: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3分)
1905年之前,由于科举制的存在,使读书、考试与做官密切相连,教育精英大多出自官宦和士绅家庭。1905年后科举制度废除,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育更加多样,教育精英多出在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教育精英多出在工人子弟。由此可见,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9分,解读合理,符合史实,一点3分)
阶段提升练(十)(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甘肃兰州诊断)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
2.(2018·河南豫北名校联盟)2016年6月,中国外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谈及近期南海问题时指出,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王毅谈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中美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
B.批评美日非法干涉南海问题
C.再次结成中美同盟反击日本
D.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
3.(2018·湖北七市联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对此,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
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
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4.(2017·陕西五校联考)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
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良好愿望
5.(2017·广东深圳调研)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这说明当时()
A.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B.以市场调节为主要的经济手段
C.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继续稳定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
6.(2018·四川乐山调研)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
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
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
C.表明简政放权的开始
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
7.(2018·河南六市联考)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8.(2018·广东广州综测)广东省某县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销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这些举措()
A.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B.实现了政企分开
C.改革了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D.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9.(2018·河南洛阳统)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 270家。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0.(2017·四川南充诊断)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
WTO。但是,这种选择将不可避免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100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的比例分别为30%和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行业,也至少有10%到20%的职工失业。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
A.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
D.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11.(2017·山西五校联考)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
A.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
B.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
D.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12.(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联考)“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的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山东滨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51年伦敦世博会:这首届世博会就有中国的身影,中国商人将丝绸、茶叶、中药等中国传统商品带去参展。“荣记湖丝”作为展品引起轰动,独得金、银大奖。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展馆虽然占地“仅八千平方尺”,但是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吸引了参观者。中国的丝、茶、瓷器、雕花器等在各国展品中被推为第一。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人参加,清政府相当重视,花巨资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村和中国展馆。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中国展馆按照典型的东方建筑风格构成,展品除了农业、工艺展品外,交通、矿业展品也有体现。中国展品大获全胜,获奖项达1 211项。
1926年费城世博会:民国政府因战乱缺少经费参加,所以由官员组织、民商自费参加。江浙绸缎、江西瓷器、福建漆器、手工刺绣等展品在各奖项的角逐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1927~1981年,中国官方政府缺席世博会。
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新中国首次亮相世博会。太阳能航标灯、沼气利用等新能源技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而长城砖和秦兵马俑更是独具匠心。中国馆每天接待近3万人,竟然占世博会日参观总数的近1/4,中国盼望融入世界,世界也渴望了解中国。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这是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更是各国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7~1981年中国缺席世博会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及国际经济格局的大背景,简述中国重返世博会的重大意义。(12分)
14.(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现代史史实,围绕“社会改革与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解析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选A项。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部问题,故C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这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
2.解析 从材料“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可以看出王毅外长主要阐述中国在南海拥有主权是有国际法和历史依据的,王毅外长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故选D项。
答案 D
3.解析 材料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材料中“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
4.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非集体化”指的是邓小平领导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改变了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可知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故选C项。
答案 C
5.解析 实行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与材料中“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
6.解析 据题干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取消票证制度,实行议价,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故选A项。
答案 A
7.解析 材料中“1984年”“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国家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行政企分离,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得出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选C项。
答案 C
8.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实现政企分开,只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错误;材料通过改革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故D项错误。
答案 C
9.解析 据题干材料“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选B项。
答案 B
10.解析 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机遇和挑战并存,故A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比例,故B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就业面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部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面临困境也获得了新机遇,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解析 “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反映了中国已逐步实现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资本市场调整的说明,故C项错误;投资的变化没有体现贸易的顺逆差,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据题干可知,依靠出租房屋就可为生,反映出这一地区的流动人口多,从而体现出这一地区经济水平较高,故选C项。中国改革开放后分配制度变为按劳分配为主,材料体现不出分配制度的重大调整,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我国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参赛时间、历程、产品数量及特点、组织形式及产品的特色等角度归纳。第(2)问,从近代中国来看,可从内忧外患、经济发展状况上来分析。第(3)问,从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上、国际经济格局等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参展历史悠久;参展历程时断时续;民族特色浓郁;获奖展品颇多;从私人参加到政府组织;从多次参与到积极承办;展品从传统工艺产品为主到高科技展品增多。(5分)
(2)原因:国内长期战乱,政局动荡(或双半社会性质;三座大山压迫等);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新中国“左”倾错误及意识形态的束缚;冷战格局的影响,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8分)
(3)意义: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重返世博会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4分)
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重返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4分)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重返世博会将加强中国与世界的经贸联系与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4分)
14.解析 小论文题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史论结合,注意结构框架。从材料来看,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留下环境污染、城市化慢等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进行反思,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在围绕“社会改革与进步”论题进行阐述时,要结合材料信息,总结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弊端,论述新型工业化的优势,论述要有力,语言精炼。
答案 示例 论题:经济体制的变革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2分)
阐述:建国之初,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和包围,党和政府采取“计划性”
的经济发展模式,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改革开放后,中央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优化社会资源,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城市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10分)
阶段提升练(十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四川资阳模拟)梭伦改革中有“解负令”,克里斯提尼时,外来移民对雅典作出突出贡献、经过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能获得公民权。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
A.减轻了公民经济负担
B.扩大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C.缓和与外邦人的矛盾
D.增强雅典的军事文化实力
2.(2018·河南百校联盟联考)在古代雅典人看来,“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由此可见,古代雅典人的公民观念主要是指( )
A.公民的个人权利 B.公民的城邦意识
C.平等的社会地位 D.勇于牺牲的精神
3.(2017·山东临沂期中)克里斯提尼时期,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特点,但它仍规定三、四等级公民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这表明雅典( )
A.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B.否定下层公民政治权利
C.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D.民主政治建设尚待完善
4.(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联考)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 )
A.是雅典进行民主选举的选票
B.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
C.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
D.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
5.(2018·湖北孝感模拟)公元前416年 ,在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西里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个指挥官之一。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成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材料反映出( )
A.雅典公民大会被个别人操纵
B.雅典民主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C.梭伦改革的弊端十分突出
D.雅典民主体现了每个公民的意志
6.(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诊断)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公民大会:“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这反映了雅典( )
A.政治制度体现平等性 B.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高
C.公民间没有政治等级 D.公民大会具有全民性
7.(2018·湖南株洲模拟)伯里克利说:“民主制的原则是虽然在个人和个人的争论中,法律必须保持对一切人的公平,但对于美德的要求,也是必须承认的;同时,一个公民只要在某种方面是杰出的,就得优先给予公职,这不是特权,而是对功绩的报酬。”材料主要反映伯里克利( )
A.认为民主制体现法律的公平性
B.主张精英主义民主制
C.节制自由并反对多数人的民主
D.崇尚美德和极权政治
8.(2018·湖北孝感模拟)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若将这两者比较,罗马法( )
A.能更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B.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
C.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9.(2017·河北石家庄调研)《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因特定行为侵害他人时,应支付赎罪金,一方面作为刑罚,另一方面用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
A.限制贵族特权
B.蕴含私权观念
C.保护平民利益
D.维护商品经济
10.(2018·安徽淮北模拟)罗马法规定,女子出嫁时家长要给予嫁资,嫁资孳息,一般说来由丈夫享有。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但丈夫在返还时,也允许其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同时,父亲征得女儿同意后也可行使嫁资返还请求权。材料反映罗马法( )
A.追求公平与正义
B.侧重保护男性权利
C.体现了男女平等
D.注重调节债务纠纷
11.(2017·河北衡水金卷)智者普罗泰格拉说,他所传授的是“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的能力”。这说明智者学派( )
A.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俗
B.侧重于私人事务的处理
C.重视培养公共道德意识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2.(2017·山东济南调研)在古希腊,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此后,这一基本观念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挥。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规定法律的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各得其所”。这说明西方法律( )
A.注重探讨伦理道德
B.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C.源自社会习俗规定
D.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江西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至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16分)
14.(2018·广西南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层次论把人类社会存在按地位或职业分成不同的层次,并考察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分析人类的结构状态。流动论是分析人群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易位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运用中外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该史学研究成果。(12分,要求:可以就其中一种理论成果进行例证分析,也可以同时例证材料中的两种史学理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解析 梭伦改革的“解负令”使广大平民不会因为债务沦为奴隶,扩大了公民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也给予对雅典有贡献的人以公民权, A项错误,故B 项正确;C项并非两者的共同作用,故C项错误;两次改革着重在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并未集中在军事文化实力,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解析 根据材料“公民资格……而是分享什么”,体现了雅典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故选B项;根据材料不强调公民个人的权利,故A项错误;平等的社会地位,也是公民个人权利的体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牺牲的精神与材料“分享什么”,不属于同一概念,故D项错误。
答案 B
3.解析 解读题干可知,虽然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民主政体在雅典最终确认,但我们通过材料仍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故选D项。
答案 D
4.解析 陶片放逐法是在每年举行的公民大会上,如果公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威胁到城邦民主,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得票数超过6 000,就表示多数通过,便被放逐国外十年,这一制度是防止僭主政治,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从题干看,190块陶片出自14人之手,说明陶片放逐法极易被人利用,成为政敌进行私人攻击的政治手段,故选D项。
答案 D
5.解析 据材料“公民大会在西里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个指挥官之一。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称为这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可知雅典民主也会造成决策失误,故选B 项。
答案 B
6.解析 从材料来看,公民大会参与者有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并且他们不论出身与身份都毫无差别的发言,说明了雅典公民政治地位平等,故选A项。
答案 A
7.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分两层,第一层“民主制的原则是虽然在个人和个人的争论中,法律必须保持对一切人的公平”,说明法律保障公民在民主政治的公平性;第二层“法律对于美德的要求,也是必须承认的,同时一个公民只要在某种方面是杰出的,就得优先给予公职”说明在民主政治中对于具备美德和突出功绩的公民给予优先权,结合两层信息说明伯里克利主张精英政治与民主政治的结合,故B项正确。
答案 B
8.解析 据材料“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故选D项。
答案 D
9.解析 题干材料中以赎罪金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体现了私权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贵族权力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涉及平民利益的维护,故C项错误;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对多种情况的分析体现了罗马法追求公平和正义,故选A项。材料既体现了保护男性权利也体现了保护女性的权利,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和正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平等,并且根据所学知识此时男女并不平等,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嫁资”并不是一种债务纠纷,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解析 材料未提及旧传统,强调个人能言善辩的个人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在公私事务的能力,而非侧重私人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个人能力,而非公共道德意识,故C项错误;在公私事务中强调能言善辩适应了城邦事务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解析 据题干材料“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得出来的结论是对正义与法律关系的探讨,后来又“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各得其所”得出是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答案 (1)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 (5分)
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4分)
(2)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16分)
14.
答案 示例一 选择流动论。(2分)
例证:科举制是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其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容许平民子弟参加。通过科举考试,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社会阶层间人员的流动,也扩大了统治基础。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科举考试中成功中举,他就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出身),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阶层。(10分)
示例二 选择层次论和流动论。(2分)
例证: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内部按地位可分为贵族和平民阶层。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平民层次中分化出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迫切希望争取参政权,他们联合下层平民同贵族进行斗争,由此促发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相比贵族血缘世袭来说,在财产等级制下,社会各阶层是可以流动的,阶层易位依据财富多寡而实现,因此动摇了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10分)
(“示例”仅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可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理论进行解读,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阶段提升练(十二)
1.(2017·山东济宁期末)“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
B.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2.(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名为“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的插图。该图反映的主题是( )
A.亚洲贸易优势丧失 B.大英帝国正在崛起
C.全球贸易规模扩大 D.世界市场正在形成
3.(2017·浙江温州十校高三期末)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年和1570年的人口数。导致图中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
②传染性疾病的肆虐
③大批印第安人被贩卖到欧洲
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4.(2017·浙江杭州高二期末)康德(1724—1804)宣称: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理性思考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这说明康德( )
A.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B.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
C.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
D.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
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英国的乔叟运用伦敦方言创作出《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方言文学的代表。这表明( )
A.拉丁文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
B.教会神权让位于世俗王权
C.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
D.意大利文艺中心地位丧失
6.(2018·四川成都联考)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种思想主张( )
A.谴责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
D.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7.(2018·河南南阳模拟)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捍卫人道精神 B.倡导人性解放
C.批判专制统治 D.追求民主法治
8.(2017·湖南怀化期中)王觉非的《近代英国史》指出:“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此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这里的“固定的方向”是指( )
A.国王仍掌国家行政权和财政权
B.议会赢得国家组阁权和立法权
C.国王议会分享行政权和立法权
D.王权日益削弱,议会权力加强
9.(2018·河南洛阳模拟)据统计,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
A.国家行政职能得到强化
B.政体适应自由主义的需求
C.民主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统治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
10.(2018·福建莆田质检)1787年6月,新泽西代表马丁说:“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一主张( )
A.有助于推动各州反抗殖民统治
B.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
C.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
D.推动美国邦联政府的迅速建立
11.(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宪法关于参、众两院名额的安排主要协调的是( )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关系
C.大州和小州的关系 D.南方州与北方州的关系
12.(2017·山东青岛期末)根据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大陆会议改称邦联国会,中央不设置国家元首,在国会下面设立一个诸州委员会,在国会休会时管理经常性事务。这一设计存在着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 )
A.大部分权力控制在州政府手中
B.实际权力操纵在原殖民者手中
C.邦联国会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
D.邦联国会遭到各州的普遍抵制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广东揭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延长的16世纪扩张”实际上是从15世纪初开始的,它持续到17世纪乃至18世纪。这次扩张……中国等主要亚洲国家,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贸易都迅速增长,收入和消费也可能迅速增长。在政治上,这次扩张表现为中国明—清帝国等亚洲主要国家的兴盛。……最终,中国成为最大的白银“秘窖”。由于中国具有相对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吸储了更多的白银。但是,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新增的货币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从而支持了人口的增长。但是在政治经济体不够灵活、缺乏扩张能力的地方,生产的增长跟不上货币供给的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就未能促进生产、消费以及人口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增长促成了通货膨胀。欧洲就是这种情况。
——摘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5世纪西欧扩张开始的事件及对世界的影响,请分析明清时期中国虽强盛但没能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 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6分)
(3)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什么认识?(4分)
14.(2018·河南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解析及答案
1.解析 材料“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表明股份公司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故选B。当时的股份公司虽有政府的支持,公司仍然是私人所有的企业,A项错误;当时的股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C项错误;当时的股份公司采用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D项错误。答案 B
2.解析 从地图来看,荷兰、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国进行殖民扩张活动,在全球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他们从非洲掠夺黑人劳动力,从美洲地区进口原材料,并掠夺金银等财富,再到亚洲换取香料、丝绸等物,这反映了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形成与发展,故选D。地图内容无法说明“亚洲贸易优势丧失”,且在1763年,工业革命之前亚洲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A项错误;从地图来看,英国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美,英国只是西方列强从事殖民贸易活动的重要一员,不能囊括整个地图全貌,B项错误;全球贸易规模扩大只是地图中一个方面,不能反映地图内容全貌,C项错误。答案 D
3.解析 图中体现出海地岛人口锐减。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为掠夺美洲财富,大肆屠杀、奴役、剥削印第安人,导致该岛人口大量减少,故①正确;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带去了美洲人民无法抵抗的病毒和疾病,导致该岛人口减少,故②正确;殖民扩张时期,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而不是大批印第安人被贩卖到欧洲,故③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答案 A
4.解析 1871年德国才实现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中“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理性思考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表明康德主张理性和思想自由,故B项正确;C项材料体现不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推崇军国主义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 B
5.解析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欧洲各国产生方言文学说明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故选C。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但拉丁文并没有因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A项错误;题干叙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方言文学产生,不涉及王权、神权,B项错误;题干不涉及文艺中心,D项错误。答案 C
6.解析 据材料“文艺复兴……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材料信息“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不能说明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社会契约的主张,B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C项错误。答案 D
7.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主张,孟德斯鸠强调被告者的权利,卢梭强调儿童的权利,伏尔泰强调受害者的权利,康德强调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即反对暴力革命,他们的共性是人道精神,故选A。伏尔泰和康德的言论无法体现人性的解放,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反专制方面,C项错误;材料言论没有涉及追求民主法治,D项错误。答案 A
8.解析 据材料中固定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受到制约,议会权力大增,故选D。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权利法案》颁布后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统而不治,A项错误;英国首相具有组阁权,B项错误;国王和议会分享权力说法错误,C项错误。答案 D
9.解析 议会权力变弱,而内阁权力增强表明国家行政职能得到强化,故选A。材料与自由主义无关,B项错误;民主制衡制度受到冲击而不是原则受到冲击,C项错误;其间英国的统治基础未发生重大变化,仍然是资产阶级,D项错误。答案 A
10.解析 新泽西代表的宣言,是一种州权主义集中表现,为了遏制这种离心倾向,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势在必行,故选B。美国在1781年就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A项错误;对于已经取得民族独立的美利坚民族来说,自由平等等权利已经被获取,没有必要进行再度的宣扬与传播,C项错误;从题干中时间判断,此时美国邦联政府早已建立,故D项错误。答案 B
11.解析 众议院代表根据各州人口分配名额,参议院的代表由每州各派两名代表组成,反映出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关系,故选C。答案 C
12.解析 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存在着重大缺陷是指中央政府缺乏权利,大部分权力控制在州政府手中,故选A。1781年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B项错误;邦联国会存在的法律依据是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C项错误;邦联国会是各州同意的结果,D项错误。
答案 A
13.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时间15世纪,另根据西欧扩张可知该事件是新航路开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答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即可;第三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政策答出即可。 第(2)问,据所学可以答出英国推动世界市场的前提条件,据材料二中“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可答出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据材料二中“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可答出海军和交通上的原因,据材料二中“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可答出对外殖民扩张拥有殖民地。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落后、西方强大跟制度、政策、经济、思想等方面有关。
答案 (1)事件:新航路开辟。(2分)
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4分)
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朝贡贸易。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 (9分)
(2)原因:有制度和政策保障;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工业品);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交通革新上领先;对外殖民扩张,拥有最多的殖民地。 (6分)
(3)认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差异;政府不同的经济政策;社会环境及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都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4分)
14.解析 根据材料“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两个观点,即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的政治现象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背离”的现象。然后选取所学知识中英美德法四个国家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的政治现象。(2分)
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新旧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但避免了流血冲突,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1832年议会改革,都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但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 (5分)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制,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议员选举体现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利益平衡;联邦政府内部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美国宪法调和了各方意志和利益,保障了美国宪政民主政治正常运行。(或保留黑奴制度,协调南北方利益。) (5分)
示例二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背离”的现象。 (2分)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议会选举条件苛刻;美国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它们违背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和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狭隘和欺骗性。德意志帝国宪法仍然规定皇帝掌握大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举“立宪”之名而行“专制”之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性。(10分。任意列出两个国家的史实即可)
阶段提升练(十三)
1.(2018·湖南株洲二模·27)当代许多学者比较推崇宋代文化。以下排列中,最能凸显宋文化特质的是( )
A.文官政治—平民社会—尚武进取—词曲吟唱
B.平民社会—义理涵养—书卷风流—词曲吟唱
C.义理涵养—尚武进取—书卷风流—文官政治
D.平民社会—文官政治—义理涵养—书卷风流
2.(2018·浙江嘉兴高一下学期期末·25)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反映社会普遍现象
B.注重个人品德
C.重建人伦等级秩序
D.反对正当欲望
3.(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4月联考·26)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
D.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4.(2018·广东揭阳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7)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
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5.(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5)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
A.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6.(2019·百校联盟高三8月摸底考试·8)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
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7.(2018·广东顺德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2)“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程颐答寡妇能否再嫁时所说的。然《二程集》中程颐又云“大夫以上无再娶礼……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程颐意在( )
A.约束妇女婚嫁
B.勉励士大夫要守节
C.强调男女平等
D.反对儒家纲常礼教
8.(2018·福建龙岩一级达标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0)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 )
A.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9.(2018·福建龙岩一级达标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5)?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城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
A.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
10.(2018·安徽合肥高二第二学期期末·7)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11.(2018·安徽合肥高二第二学期期末·4)魏晋玄学名士阮籍认为儒家鼓吹的名教具有虚伪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该主张说明( )
A.儒学正统受到猛烈冲击
B.道教思想适应社会需要
C.三教合一得到普遍推崇
D.社会变动影响士人思想
12.(2018·江苏宿迁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
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3.(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26)(18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程朱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6分)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分)
14.(2018·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1)(14分)我国古代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儒学对其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宋朝)南渡以来,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此种往来走动的参究请谒,愈来愈多,于是又从此中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在此情形下,产生讲学家的朱陆两大派。象山教法,在于因人设教,直指本心。而朱子则想选定几部最重要的书本,先为此数书下明白确切的训注,好让学者各自研读,补讲堂教育之缺陷。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2)据材料二,归纳南宋教育的主要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6分)
解析及答案
1.D
2.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解析】反映社会普遍现象,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提出了“君子”对饮食居所的要求,根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熹肯定饮食对于生存的意义,但也反对追求美食,贪图享受,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人与人间的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反对人的合理欲求,孔子没有类似的表述,故D项错误。
3.D
【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隋唐
【解析】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从外部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与材料中“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不符,故A项错误;明朝儒学趋向平民化,与材料中“唐代”不符,故B项错误;儒学的神秘化应是汉代天人感应等,与材料中“唐代”不符,故C项错误;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与材料中“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相符,故D项正确。
4.C
【解析】朱熹理学强调加强个人素养,具备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君主道德等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故A项错误;陈亮不同意传统的“义利观”,主张根据时代的发展儒学,是对儒学进行反思和发展,故B项错误;陈亮主张儒学应当从现实出发考究国家成败兴亡是为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陈亮反对传统的“义利观”不能说明宋儒对孟子学说的推崇,故D项错误。
5. B
【解析】材料根本没有对语言的相关提及,在古代中国这也是不可能成行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可知,古文运动的实行就是儒学子弟借助诗文运动来实现儒学复兴,鼓B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骈文的盛行并没有危及儒学传统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程朱理学形成于两宋时期,这属于明显的实施谬误,故D项错误。
6. A
【解析】“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表明强调的是自我价值,故A项正确;西学东渐是指受西学影响,材料没有涉及到西学,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没有民主政治诉求,故C项错误;明中叶以后,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理学思想的创新,故D项错误。
7. B
【考点】宋明理学;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解析】材料突出强调以大夫为界,来论述再娶之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夫以上无再娶礼”,强调了士大夫的守节意识,故B项正确;强调男女平等与儒家阴阳理念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程朱理学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故D项错误。
8. A
【解析】从材料中南宋大臣不敢迎合圣意、不敢违背规则免除惩罚、不敢侥幸渎职,可知当时大臣严格律己,行使自己的为国、为民的责任,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大臣的为官态度,没有体现大臣监督他人,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大臣要尽责尽职的决心,没有涉及大臣规劝皇帝,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大臣的尽忠职守的决心,没有反映君臣的权力之争,故D项错误。
9. A
10. C
【解析】题干中未提及《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扼杀,故A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且应该是整体、系统的理学成熟,不只是朱熹的具体做法而已,故B项错误;题干中“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推知朱熹使理学世俗化,故C项正确;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应该是乡村的具体操作实施,朱熹的做法只是为乡村自治铺垫而已,故D项错误。
11. D
【解析】题干只是反映了阮籍的主张而已,未反映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动摇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未反映道教思想,故B项错误;三教合一隋代儒学家才提出,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学者对儒学的功用产生质疑,故D项正确。
12.B
【考点】宋明理学;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解析】王阳明提出“……自然知……自然知”等等,不是强调注重道德实践,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自然知”和“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体现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义和利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批判虚假说教”,故D项错误。
13.【答案】(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2分)
伦理学:三纲五常;(2分)
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2分)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答出两点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3)第一小问内容,“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结合程朱理学的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程朱理学的影响回答即可。
14.【答案】(2)状况:学校教育衰落,民间讲学日盛;新的讲堂制度出现。(2分)
差异: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朱熹主张格物致知。(4分)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2)第一小问主要状况,据材料二“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可得出学校教育衰落,民间讲学日盛;据“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可得出新的讲堂制度出现。第二小问差异,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答案】(2)状况:学校教育衰落,民间讲学日盛;新的讲堂制度出现。(2分)
差异: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朱熹主张格物致知。(4分)
阶段提升练(十四)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1.(2018·山东泰安质检)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于2017年1月23日签署命令撤出“TPP”,1月27日签署“限穆令”。2月1日,英国议会下院授权首相启动“脱欧”程序。2月5日,法国竞选总统玛丽娜·勒庞发表竞选纲领,承诺若当选,必以“法国优先”。这与下列哪一做法相类似( )
A.二战时期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消灭法西斯势力
B.二战后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C.二战后签署《关贸总协定》,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D.大萧条时期各国采取利己主义政策,以邻为壑
2.(2018·山西名校联考)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出现了—种社会思潮,企图在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中间路线”。这种“中间路线”( )
A.其实质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失败
B.企图通过通货紧缩解决经济危机
C.目的是用政府权力替代市场机制
D.主张以扩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
3.(2017·广东梅州质检)在研究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有人提炼出“新政施力的三条主线”,其中________的内容应是( )
(1)经济基础产业的重新组织和重新推进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恢复美国在世界市场有利地位的政策 如:放弃金本位,提高美国商品国际竞争力
(3)寻求新的社会妥协,是新政精华所在 如:颁布《公平劳动标准法》,改善劳资关系
A.通过了专利法,确保发明人正当权利
B.推行工业国有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C.颁布《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大企业发展
4.(2017·陕西西安期末)20世纪30年代,美国杂志《名利场》刊登了威廉·格罗伯的漫画《“布条”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 该漫画反映了( )
A.经济危机严重束缚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新政使总统的权力受到了太多的束缚
C.作者对新政各项措施基本持赞同态度
D.作者对新政各项措施基本持反对态度
5.(2018·湖南郴州质检)1933年10月,罗斯福政府将长期以来法定的每盎司黄金等于20.67美元改为31.26美元。1934年1月又定为每盎司等于35美元。并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通货。这表明罗斯福政府急需( )
A.提高商品价格 B.缓解债务危机
C.恢复银行信用 D.促进工业复兴
6.(2017·甘肃诊断)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卷》认为:“从根本上讲,罗斯福新政并未实行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而是为了革新和完善处于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
A.使美国转向一种混合体经济
B.是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
C.局部调整了美国的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资本主义所有制
7.(2018·晋冀豫联考)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联席会议,许多人在发言中提出“现政府完全无能,应当下台,让位给联合内阁”。一些工人运动领导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上述情况说明当时俄国( )
A.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临时政府丧失群众基础
D.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
8.(2018·广东茂名模拟)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
A.夸奖列宁正确选择了起义的时机
B.说明敌人非常顽固,需要彻底革命
C.说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珍惜
D.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真相
9.(2017·湖南衡阳十校联考)1918年5月,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明确指出:小商品生产的优势地位,使得苏维埃俄国不可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需要一个中间环节,即国家资本主义。它比小商品要进步和优越得多。该材料可以反映( )
A.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
B.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理论依据业已酝酿
C.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是苏俄国情的产物
D.列宁认识到排斥市场经济带来的恶果
10.(2017·山东临沂期中)列宁说:“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就是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上建立最严格的全民计算和监督”;后来又说:“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反映了列宁( )
A.坚持严格的生产和分配制度
B.努力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决定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主张用市场手段发展大型国营企业
11.(2017·河南洛阳期中)1928年,苏联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种做法( )
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
D.促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2.(2018·山东济宁模拟)1929年末,斯大林实现了“强制集体化”,“
到了1938年,私有土地完全消失。国家制定价格、控制分配、选定农作物,来达到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和解放农业劳动力”。苏联的上述做法旨在( )
A.全面建立计划经济新模式
B.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
C.加快取消新经济政策步伐
D.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江西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联邦政府成立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当市场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就从农产品计划参与者那里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市场价格,反之则通过抛售农产品平抑市场价格。发放无追索权贷款和储备剩余农产品构成常平仓计划的主要内容。同时1938年农业调整法还规定农作物保险计划,当农作物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农业生产者能得到一定的赔偿金。
——蔡东丽、谢加书《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和个体小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经济,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能长期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否则,总有一天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崩溃。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受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斯福和斯大林农业政策的内容,并分析二者的影响。(12分)
(3)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有何相同点?二者的农业政策对我们深化改革有何启示?(7分)
14.(2018·河北衡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斯福新政在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教科书中遭遇着不同的认识。
1933年民国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教科书认为,新政“能否收效,还是问题”。
1947年出版的《初级中学适用外国史》教科书中写道:“罗斯福执政之后,献身于国内复兴事业。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担任适于一个大强国的国际责任。当政数年,成效大著;第一届任期未终,国内经济状况几已恢复原状了。”
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突出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的沉重打击,其造成的直接恶果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至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状况如何,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书中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指出不同时期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对罗斯福新政态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不同认识的原因。(12分。任意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即可,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大萧条时期,各国的利己主义与材料中“美国优先”“法国优先”“脱欧”程序等相符,故选D。二战时期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消灭法西斯势力,强调国家间的团结、协作,与材料突出各国都坚持利益至上的原则不符,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际经济的秩序化、体系化,与材料坚持利益至上的原则不符,B项错误;国际贸易体系是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总体呈现国家间的互利共赢,与材料所强调的不符,C项错误。
答案 D
2.解析 大危机的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刺激消费来刺激经济的发展,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的恶果,故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A项错误;大危机的特征是生产过剩,通过通货紧缩不能解决经济危机,B项错误;“中间路线”是政府和市场同时并存,并非政府替代市场,C项错误。
答案 D
3.解析 抓住材料经济基础产业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涉及农业、制造业、重工业等产业,故选C。“专利法”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材料“经济基础产业”无关,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国家干预经济,“推行工业国有化”的说法有误,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推动大企业发展,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D项错误。
答案 C
4.解析 题干中漫画显示作为新政的布条将代表美国的巨人束缚住,说明该漫画作者认为新政束缚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作者对新政的态度应该是持反对态度,故选D,排除C。题干中提到漫画的题目是《“布条”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说明这一时期罗斯福新政已经开始实施,因而并未体现出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措施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新政应该使总统权力更大,B项错误。
答案 D
5.解析 根据题目中“每盎司黄金等于20.67美元改为31.26美元”、“每盎司等于35美元”得出,在市场上进行流通的货币明显增多,是因为经济大危机期间物价暴跌同时生产过剩,故目的是提高商品价格,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与缓解债务危机无关,故B项错误;恢复银行信用的方式是通过立法和国家干预的形式,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更加强调的是提高商品价格,D项表述太宽泛,故D项错误。
答案 A
6.解析 “从根本上讲,罗斯福新政并未实行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可知罗斯福没有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化,不会出现所谓的“混合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谈到生产资料的形式问题,没有涉及到如何进行调整,故B项错误;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情况来看,它没有对其进行调整,所调整的只是部分的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美国的资本主义性质没有因罗斯福新政而发生任何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 C
7.解析 “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联席会议”是在二月革命的前夕,资产阶级对沙皇统治的不满,“一些工人运动领导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表明二月革命前夕工人阶级对沙皇统治的不满,说明当时的沙皇统治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故选A。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在二月革命后形成的,B项错误;临时政府是在二月革命后建立的,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是在十月革命前夕,D项错误。
答案 A
8.解析 官方发布激烈战斗的消息,是为了强调敌人的顽固,强调在现实中对敌人革命的必要性,故选B。由“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可知,对列宁选择的时机并没有肯定,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革命的过程,没有提到革命最终的结果,C项错误;苏联官方的这种说法恰好是掩盖历史的真相,D项错误。
答案 B
9.解析 据材料“小商品生产的优势地位,使得苏维埃俄国不可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故选B。材料中列宁没有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国家资本主义是手段,是向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途径,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不是排斥市场经济带来的恶果,D项错误。
答案 B
10.解析 列宁前期主张“在产品的生产……全民计算和监督”,这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主张,是对社会主义道路不成功的探索,列宁后期主张用“商人的方法”管理企业,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即意味着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俄国实际出发去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B。根据材料可以判断,A项是变化前的主张,A项错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运行,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且苏俄政府从未放弃对经济的干预,C项错误;“主张用市场手段发展大型国营企业”,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D项错误。
答案 B
11.解析 苏联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来提供资金,故选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包括了所有制形式、经营管理方式等,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已经转为新经济政策,C项错误;材料是对农民的一种剥夺,导致了农业的长期落后,D项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苏联在1936年就已经全面建立计划经济新模式,故A项错误;苏联全面计划经济新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实行“强制集体化”,“制定价格、控制分配、选定农作物,来达到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和解放农业劳动力”是为了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1929年时已经被取消,故C项错误;1936年苏联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B
13.答案 (1)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给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新模式。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6分)
(2)罗斯福
内容:实行常平仓计划和农作物保险计划。(2分。其他表述合适亦可)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维护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其农业立法开创了美国乃至世界农业立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分)
斯大林
内容: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集体化道路。(2分)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损害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衡,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4分)
(3)相同点: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从而巩固政权。(2分)
启示: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农业立法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方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解决农业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政策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4.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材料可知,1933年,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持怀疑态度;1947年,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持肯定态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只字未提。教科书编写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所以解答本题应从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及中美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不同之处:1933年,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持质疑态度;1947年,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持积极肯定态度;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罗斯福新政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一度消失。(3分)
原因:1933年,罗斯福新政尚处在实行初期,实际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对罗斯福新政持质疑态度。(3分)
1947年,一方面,罗斯福新政在恢复经济方面效果显著,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条件并提供了保障;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美国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二战后,西方各国纷纷效仿美国,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处于内战时期,美国支持国民政府,编者对罗斯福新政给予了充分肯定。(3分)
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总体上处于对抗状态;教科书编写受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影响;冷战格局下,中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把美国看作我国的主要敌人,所以,反映超级大国美国历史发展的内容没有出现在教科书中。 (3分)
阶段提升练(十五)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西名校联考)苏联在1947年观察到美国重整军备,再加上美国原本所建立的全球的军事基地与联盟,便更确信了苏联已被资本主义包围的想法。这种日益膨胀、自我实现式的揣测,极易重蹈1917年意识形态冲突的覆辙。该材料认为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美国阵营对苏联的封锁和包围
B.美苏之间的互不信任与误判形势
C.苏联日益膨胀的大国沙文主义
D.十月革命以来长期的冲突与矛盾
2.(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94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为77.79亿美元,1947年上半年顺差则达59.22亿美元,而造成美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对欧洲国家的贸易。这种现象( )
A.导致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
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有利于缓和欧洲社会矛盾
3.(2018·湖南新考纲模拟)
下面是美苏(俄)双方核武器数量对比图。下图说明,两极对峙期间( )
A.美国核武技术落后于苏联
B.苏联的核威慑力量高于美国
C.世界局势处于核恐怖之中
D.美苏对抗以核武器竞争为主
4.(2017·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那时候,“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种理解( )
A.夸大了美苏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B.忽视了欧洲国家逐渐崛起的事实
C.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
D.认为两极格局有利于当时世界稳定
5.(2017·福建泉州质检)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的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这一宗旨( )
A.确保了欧洲的持久和平
B.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C.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
D.缓和了欧洲各国之间矛盾
6.(2017·吉林调研)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工作会谈”,美苏就苏联购买美国谷物的交易达成协议,第二年又达成美国从苏联进口石油协议。据统计,1969~1976年美苏贸易额增加了10倍。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美苏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衰落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7.(2018·江西模拟)有人说:漫画是黑色幽默的历史。漫画把历史的内涵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历史的本质一目了然。对下面苏联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漫画中美国人用美元和大棒的手段,摧残印有“西欧国家主权、关税壁垒”的“障碍物”)
A.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自身宣传目的,不具有史料价值
D.马歇尔计划有效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8.(2018·山西运城模拟)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 )
内容
1982财年
1983财年
1984财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0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遵循自由放任,推广“新经济”
B.加强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滞胀”
C.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
D.减少政府干预,缩小“福利国家”
9.(2017·河南洛阳期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该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临瓦解
B.世界金融中心再度发生转移
C.美国经济衰退丧失主导权
D.欧洲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
10.(2018·山东潍坊模拟)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前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B.冷战中美国的竞争
C.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政治经济制度落后
11.(2018·河北衡水模拟)2010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发表“横滨宣言”,提出“我们要求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具体措施,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对此,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滨田宏一认为,通过合并这些协议,可以使双边协议这碗“细面条”变为(地区性的)“宽面条”。但是,“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这反映亚太自由贸易区( )
A.是亚太经济合作的主要载体
B.无法冲破地区多样性的障碍
C.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D.可比肩欧洲联盟的统一市场
12.(2018·广西桂林联考)下图是一幅题为《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漫画。对其解读符合事实的是( )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B.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主流民意
C.只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受益者
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山西太原模拟)
人民币加入SDR,激起了人们对货币国际化的思考和讨论,其实货币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相继采用了金本位制度……人们在国际贸易等国际经济活动中不仅可以直接用黄金进行交易,也可以用大家普遍认可的货币进行交易。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基于对英国经济的信任以及对英镑兑换黄金的信任,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英镑进行国际结算。显然,如果各国持有黄金并用于国际结算,不仅要支付黄金的保管费用,而且还要支付较高的结算成本。但是,如果各国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并通过伦敦银行进行国际结算,不仅可以得到利息收益,而且只需要支付较低的结算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的主权货币英镑便成为国际货币。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围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
——摘编自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镑和美元在走向国际化的路径中存在的异同。(9分)
(2)据材料二,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8分)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请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8分)
14.(2018·山东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范畴,且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特征。目前学术上认为经济全球化最初发端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世纪以前,东西方社会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因而也不可能在大的范围内形成持久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研究》
上图反映的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及史实。请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阐述你对该论题的理解。(12分,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解析 根据题目中“这种日益膨胀、自我实现式的揣测,极易重蹈1917年意识形态冲突的覆辙”,故选B项。题目中并未提到美国阵营对苏联的包围和封锁,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这种日益膨胀、自我实现式的揣测,极易重蹈1917年意识形态冲突的覆辙”得知,并非是十月革命以来的冲突和矛盾,是相互之间的揣测,D项错误。
答案 B
2、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美欧贸易中,美国是顺差,而欧洲逆差严重,说明二战后初期,欧洲经济严重萧条,为此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A项。材料现象反映出欧洲市场缩小,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B
项错误;二战后欧洲经济萧条,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削弱,C项错误;二战后欧洲经济萧条,从而激化欧洲社会矛盾,D项错误。
答案 A
3、解析 两极对峙,两个大国的核竞赛,威胁世界和平,故选C项。1950年~1980年之间,核武器是美国先于苏联,A项错误;苏联的核崛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两国进行核竞赛,无法得出以核武器竞争为主,D项错误。
答案 C
4、解析 根据题干“全球政治为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不结盟国家的第三世界”得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故选C项。题干并没有提及美苏的影响力,A项错误;题干也没有提及欧洲的崛起,B项错误;“两极格局有利于当时世界稳定”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
答案 C
5、解析 北约强调“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故选C项。北约的成立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军事对抗,不利于欧洲的持久和平,A项错误;材料中北约的宗旨没有涉及美国对欧洲的控制,B项错误;北约的成立加剧西欧与东欧的对抗,D项错误。
答案 C
6、解析 由题干中信息可知,虽处于冷战格局下,但美苏有合作而且经济交流频繁,这说明美苏对抗形势出现缓和,故选B项。题干中只涉及美苏间的贸易,并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所以不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A项错误;从题干无法反映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衰落,C项错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的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是在冷战结束后,D项错误。
答案 B
7、答案 A
8、解析 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表明美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选D项。遵循自由放任是罗斯福新政前美国的经济政策,A项错误;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不是加强宏观调控,而是减少国家的干预,B项错误;发展高新技术材料没有涉及到,C项错误。
答案 D
9、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诺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材料中美国黄金储备和存量不足以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国际责任,故选A项。二战后,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后,目前再未发生转移,B项错误;二战后至今,美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始终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欧洲经济发展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 A
10、解析 由“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可以看出农业文明体制与工业化矛盾;由“善于钻阵营空子的前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与当时生产力脱节而衰亡,故选C。A项不是苏联衰亡的原因,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立了工业化;B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苏联的衰亡不是因为制度落后而是制度存在弊端与苏联发展不符。
答案 C
11、解析 依据材料“但是,‘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可知,要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是有困难的,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亚太自由贸易区建立面临的困境,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反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中的作用,C
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影响,更没有和欧盟相比较,D项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图片反讽了反全球化者的行为,他的全身装束分别产自世界不同的国家,故选A项。材料缺乏各国的反全球化数据比较,B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全球化一定程度上会冲击国家主权,使主权受限,图片反映了面对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者的无奈,D项错误。
答案 A
13、解析 第(1)问,相同点从金本位及两国经济实力的角度分析;不同点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从世界货币体系不完善及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这一角度分析。
答案 (1)同:都建立在金本位的基础上,都依赖强大的经济实力。(3分)异:英镑的优势地位靠英格兰银行提供的便利服务及其信誉确立,是市场行为;美元的优势地位靠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样的国际协议形成的共识确立。(6分)
(2)变化:货币形态: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机制: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6分)实质: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2分)
(3)说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4分)有利条件: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外贸易持续扩大。(4分)
14、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杂乱无章到规则有序。
答案 示例 论题:全球经济贸易从无序向有序发展。(2分)
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凭借其海上优势和廉价的工业品对亚非拉等地区进行了几百年野蛮的殖民掠夺和产品倾销,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但是,这种无序的市场扩张和殖民竞争,最终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差异引发了两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们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沉重的打击;1944年开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新格局开始出现,世界贸易进入了一个协商性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建立为全球性贸易的进程提供了更为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10分)
评分参考
等次
要求
一等(10~12分)
所拟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二等(7~9分)
所拟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三等(4~6分)
所拟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通顺。
四等(0~3分)
所拟观点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