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68 KB
  • 2021-05-13 发布

2010高考语文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汇编

  • 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汇编及答案整理 ‎【全国一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1:描写了素蝶,也即白蝶在兰蕙丛中飞舞、看到黄雀之后在草叶间隐蔽、翩翩起舞一天之后在风中不约而同回到栖息之地等活动。2:作者是以蝴蝶一天的活动为顺序,在叙述素蝶与身边事物的关系中展开描写。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_这首诗的含义在于:1:自己出身寒微,处境像白蝶一样卑微;2、对自己的勉励;3、对时光飞逝的感慨。表现手法:1:首联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素蝶生活的不自由。2:尾联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勉励。‎ ‎【全国二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 ‎                    ‎ ‎【北京卷】:‎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13.(7分)‎ ‎①(3分) A ‎②(4分)‎ 要点:‎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清朝饮醴泉”表现了凤凰对高洁之志的坚持;“日夕栖高岗”表现了凤凰远离世俗之污浊的志向;“高鸣彻九州”表明了凤凰有关怀天下之志向;延颈望八荒,表现了凤凰对不为他人所认同的孤寂生活的坚守。‎ ‎(2)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感情借凤凰写出,表达了阮籍在魏晋黑暗的政治背景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宁可坚持自身之高洁的志向;同时,凤凰这一意象也表明了作者希望身边的政治能早日清明起来的企盼;适逢商风起等后半部分,表明了作者身处压抑的政治环境,不能有所作为的怅恨。‎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颈联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写出了白天对云长卧,晚上与月相伴的那种适意洒脱的生活画面。流露出作者对自己人格之高洁的坚守,与那种对世事无愧的坦荡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王安石是北宋一个充满争议的政治人物,同时是一优秀的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被罢相之后的心情,主要表达的是自己对世事无愧的坦荡与对闲适生活的享受。此时作者心中已经忘却一切毁誉之杂念,因此能够静观世间一切美好。所以,悲虫的声音在他看来也是“好音”了。‎ ‎【湖南卷】:‎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映一蓑新绿”,描写的是作者所乘之船夜宿江边时与江边的水草构成的一幅美景。其中“映”字生动地写出了“新绿”与白苹、红蓼在色彩上的对比,给人很鲜明的视觉感受;“蓑”字本为名词,这里用作量词,有一种生新之感,也恰当的表达了作者的船与自然之景相比的那种新巧样子,从而寄托类似于人是“天地一沙鸥”一般的情怀。‎ ‎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    答:下片写出了自己在江行途中的生活。抒发了在生活中能够不奢求,只追求适意的思想。同时,表达了那种处世不惊的情怀,流露出的是作者生活态度的旷达与随遇而安。‎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范成大的词中,重点强调相聚的短暂与离别时的愁绪,强调的是长期不在一起的怅恨与遗憾。而柳永的词中强调的是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只要二人同心相爱,空间上的距离无法阻隔他们灵魂的契合,短暂的相聚是他们的欢愉而非愁苦。‎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通过“群仙相妒“,衬托出织女的美丽与心灵手巧;通过相逢与别离的对比,突出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  望江东 ‎  黄庭坚 ‎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隔,一方面是指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另一方面,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红、翠二字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翠代花、叶,借代手法的使用使得词面含蓄而形象;‎ 斜、叠二字,斜字写出了花的姿态,叠字写出了叶的繁盛,表现了春光的美好。‎ 献字,用拟人的修辞写春光赐予人间美景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欣喜与对自然的热爱。‎ ‎(2)词人抒发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对美好春光中花、叶的最终消逝的命运表达了无奈,从而流露了作者对人间谗佞当道,君子远徙这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飞逝,人生无成的感慨。‎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住,表示江水静止。江面无风,江水在舒缓的地带就如同停住不前一般。‎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不矛盾。从为江“愁”到,笑“青山”,表达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开始为青山要拦住江水感到忧愁,下半阙因青山遮不住江水而笑。‎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1、年关将近,作者不能与家人团聚,本已悲愁,没想到边关的将士们也一样不得归家,是为一惊;2、边塞告急,而朝中无人应战,为唐朝国力的疲敝而担忧,是为二惊;3、少数民族乘安史之乱入侵,连蜀地都有狼烟,为唐朝的民运感怀,是为三惊。   ‎ ‎9.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借代,如颔联中“烟尘”、“鼓角”代指战争;用典,如颈联“请缨”用的是汉朝终君的典故。反问,尾联“济时敢爱死”,写出了边疆战士们誓死卫国的士气。                                   ‎ 安徽卷作文题:‎ ‎2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吴兴杂诗 ‎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杜鹃鸟,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 ‎ ‎ ‎ ‎2010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汇编及答案整理(三)‎ 福建卷】:‎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①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踏______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写了一个隐居在家喝自己酿的酒,不出门也无人造访的隐者形象,表现了隐者生活的远离尘嚣与随性自然。‎ ‎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相近的一项是(2分)A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从第一句的“橘柚香”看出是写在秋天的一次送别。由此季节,我想到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醉别,表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饯行之酒喝了许多时间,以至于人都醉了,表明在送别时作者不希望朋友离去;“江风引雨”说了离别之时天气不是很适合远行,实际上也是表达作者对朋友的不舍。用“引”而不是“吹”,寓情于景,将作者对朋友的留恋寄托在了雨的身上。‎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色。通过“落花”表达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表达的共同情感是对故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9.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宁夏·海南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 ‎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 ‎【全国新课标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1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③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答: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             【宋】华岳 ‎ ‎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答: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答: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重庆卷】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 ‎    答: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早春(或“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 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第二句写李白文思“不群”,第三句和第四句写李白的诗风:“清新”、“俊逸”,(实在是找不出第三方面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和李白天各一方,心中难免生成的遗憾,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浙江卷】 三、古代诗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诗人客居他乡,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 ‎  答:从语言的角度:本诗语言浅近,毫无生涩的冷僻之语,但意境深远,读趣盎然。尤其是诗的三、四两句更让人把玩不已。“蝶”本应与花为伴,可诗中的“蝶”却在菜畦中飞来飞去。“此中有深意”,表面上写的是“蝶”,实际上诗人是在自嘲,“无枝可依”、“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无奈情怀。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海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答:和风细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答: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答: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意在夸赞惠崇的画太逼真。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表达了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的蔑视,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更正:‎ ‎《2011年高考真题集》的古诗鉴赏原题与答案(2011江西卷),请查对,看明天该如何讲评?‎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答: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 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出处:《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三栋同志,你出的古诗鉴赏题确有错漏。我现在发原题与答案给你看:‎ 我在网上也能搜到与你给的一模一样的试题与答案,但只要认真一读还是可以发现错误的。最俗的一句话是:网上的东西也能信么?此话虽绝对但有道理啊,希望以后多多查证。‎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含答案)‎ 卢氏一高 ‎ ‎1.(210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叶 修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2.(210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C)‎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 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DE)‎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宋•杨维桢《燕子辞》)‎ E.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略)‎ ‎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金]王 寂 ‎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答案:(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 ‎6.(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色彩渲染、意象叠加。‎ ‎(2)雨后生机勃勃。体现在樱朱、豆青、草绿、水满、蚕动。‎ ‎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1)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的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 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10. (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案:(1)意象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感情: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 (2)相同点:1、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2、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不同点:1、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2、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边塞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12.(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有。‎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答案要点:“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分)‎ ‎(2)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5分)‎ ‎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曳碧云斜。‎ (1)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14.(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 (唐)钱珝 (金)元好问 ‎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1)还未展开 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15.(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 (2)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案:〔1〕“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 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 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宇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 2 ) 〔示例〕 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 归去远烟中”谊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 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 “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 “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16.(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是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1)【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全国卷1‎ ‎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 ‎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 ‎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12.(7分)①(3分)  B ‎②(4分)‎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 ‎ ‎ ‎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                             春江晚景   ‎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14.(1分)津亭 ‎15.(3分)D ‎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 ‎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    14.(8分)‎ ‎    (1)轻微、新鲜、清爽等 ‎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 ‎ ‎ ‎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 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12.(7分)‎ ‎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 ‎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 ‎ ‎ ‎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21.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 ‎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应该这么作答: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 ‎ ‎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参考答案: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 ‎ 江西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附【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 ‎ ‎ 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 ‎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 ‎ 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13.(8分)‎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 ‎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   [注]①玉花:喻雪花。‎ ‎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 ‎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 ‎ 山东卷 ‎※※※14.【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1)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 ‎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 ‎ ‎ ‎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 ‎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 ‎ 临 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                                                                              ‎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                                                                             ‎ ‎14.(8分)(1)(3分)‎ ‎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5分)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湖南卷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1分)‎ ‎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 (1分)‎ ‎(2)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分)‎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解析】(1)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作者:风从梦里来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 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新课标卷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韦庄《含山店梦觉作》诗歌赏析 ‎【注释】‎ ‎    ①含山: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一说含山在今山西闻喜。  ②袂:衣袖。   ③觉:睡醒。‎ ‎【赏析】‎ ‎    这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    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他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飘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苍然之悲感。韦庄这种清丽柔婉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犹见一斑。‎ 宿渔家郭震 注释  生涯:生活。海涯:海边。‎ ‎【译文】‎ ‎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赏析:‎ ‎ 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重庆卷)12.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 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鉴赏 ‎    张潮(1650—1707后)(84)怀才不遇,流寓扬州十年之久,不免也染上沈仕(约1490—1565)的香奁曲风(85),如〔南中吕驻云飞〕“效沈青门唾窗绒十首”、〔南仙吕桂枝香〕“十香曲”十首之类,是其小令的主体风格,但在套数中竟出现隐括《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吊古战场文》四套悲愤慷慨的曲风,想必是受到时局剧变的激发。在张潮小令一片南曲软香气息中,唯有〔南商调黄莺儿〕“赠花间四友”(86)较为可观,其“赠莺”云:“爱煞小幽禽,着黄衣,恰似金。……喜愔愔,天生不妒,到处结同心。”似在赞美天真无邪的美少女(或美少年);其“赠蝶”云:“双飞惹得我痴心艳。美修髯,便教梦化,栩栩又何嫌。”化蝶的遐想,倒也浪漫。四首咏物之中,私意以为“赠燕”与“赠蜂”是以重笔书写言外心声:‎ ‎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赠燕)‎ ‎    瘦小最无端,向花心,着意钻,偷香手段生来贯。纤腰那酸,烘声似欢,酿成芳醴供缗算。漫盘桓,两衙朝罢,一样散千官。(赠蜂)固然“赠燕”一首免不了“王谢堂前”、“乌衣巷口”的老套,但是前三句含意甚深,交织着时代的悲凉。次首特写蜂儿巧小蜜甜,钻营手段,是讽刺性强的佳作。‎ 简析:‎ 作者以隐逸生活为乐,此作就是写他对自己隐居生活所感受到的乐趣。生活简朴,山竹炊粳米饭,山水煮山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住在山上,吃在山林,欣赏的是山中风光。事事离不开“山”,伟岸的山、崇高的山,使得他对自己的山居生活感到高洁。很显然,这里饱含着与传统世俗生活的对抗情绪。‎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  【作者】‎ 马子严(生卒年不详),南宋文人,字庄父,自号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淳熙二年(1175‎ ‎)进士,历铅山尉,恤民勤政。长于文词,为寺碑,隐然有排邪之意,为仓铭,蔼然有爱民之心(《嘉靖铅山县志》卷九)。能诗,尝与赵蕃等唱和,《诗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诗话》,谓《乌林行》辞意精深,不减张籍、王建之乐府”。尝知岳阳,撰《岳阳志》二卷,不传(刘毓盘《古洲词辑本跋》)。其馀事迹无考。据集中《金陵怀古》、《咏琼花》诸作,知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近人赵万里辑有《古洲词》二十九首。《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全宋诗》卷二六五O录其诗五首。‎ ‎【赏析】‎ ‎    本篇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了。小词抒写惜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蕙风词话》谓其“翻腾妆束闹苏堤”句,“形容粗钗腻粉,可谓妙于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市民色彩。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其中“翻腾妆束闹苏堤”一句,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表达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 【赏析】‎ 题曰《送别》,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见其行舟,词大半从“舟”字着笔。‎ 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远意。释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词人伫立江边,目送行舟,水长天远,似都没有尽头。次句紧承上句,仍是江边人注目之所见:望呵!‎ 望呵! 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断送”,一般作消磨、弃绝、打发等义解,在这里均不甚妥切,实际是目送而至于尽 (“断”),极言所望之远。‎ ‎ “杪”,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诗:“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孤亭高过树杪,所以才“俯见”。船已行远,故所望之人似觉船已越过树梢在前进。首二句十个字,将送者神情专注和船行渐远的情状,描绘极为精细。接二句说,船越行越远,船体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里“青未了”从文义说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惟有点点白帆可以望见。而愁如云积 (所谓“愁云惨雾”,见《景德传灯录》卷22),是此时词人的感受。“布帆”,布质的帆。《晋书》卷92《顾恺之传》:“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秋下荆门》:“霜落荆州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布帆遥比沙鸥小”,可看作写实,但亦寓有对行者的祝愿。‎ 最后说:“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残照”,夕阳、落日。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竹间残照人,池上夕阳浮。”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 怪者,埋怨、责备,见怪也。‎ 这首小词,除去首句三个字作为“送别”的背景 (季节、地点) 外,似句句都在描绘景物,但从送者注目远望的诸种景物中,凝聚成对行者的无限深情。‎ 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请看他用全副精神望行舟,似乎都有点呆了。最后既“恨”又“怪”,如不是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相叙一番吧。万树写情的小词,多疏隽澹荡,情隐景中,读后有有余不尽之妙。‎ ‎(江苏卷)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命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⑶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鉴赏 唐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这首诗第一句叙写自己的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五字把诗人满心欢喜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表现得非常真切。‎ 三四句诗人宕开诗笔;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韦应物说,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义山开始想象隐者现在的境况。‎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隐者不愿生活于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他的平生志向就是“江湖归白发,天地入扁舟”,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虽然意境有些凄凉——“哀猿啼处有柴扉”,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 依然是最后两句,最有意境。“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沧江白石樵渔路,虽然是三个并列的名词相连,但是依然是动态的,因为这是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一个悠然的隐者,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至“雨湿满衣襟”。‎ 前一首,我感觉到了自然界的生命于时间中的流动;后一首我感觉到了人于自然中的流动。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一种细微的令人感动的运动,生命的一种寻常的而又不寻常的律动,这也许就是生命中的常与变。‎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长期失意潦倒、漂泊无依的情况下,以垂老之身赴职塞北边关途中所作。全篇笼罩着悲凉愁郁的气氛.首联交待时间,紧扣诗题。从灯残酒醒,可以想象前夜曾有多少愁怀难以排遣,故只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然而宿酒才醒,惟见一点残灯明灭,万事依旧,又将踏上北去关山之路?心中的悲苦自不待言。次联承上联“离程”写来,明点“愁”字,全是离人眼中情景。孤身早行,偏偏遇上漫天飞雪;浩浩长空,大雁结伴南归,而“我”则单人只影,离乡背井,反向北而去。古诗百科首发此于理相背、于情相违之事,真是不胜其苦、难堪其愁。如果说前二联是抒情为主,以情带景,那么第三联极写边地荒凉,于景中见情。旷野漠漠,唯见塞北特有的白草凄凄。“近关微有路”正反见大野无路,荒无人烟,浊河连底冻彻,此是正写,更于凄清中见出悸惘之思。在这无声的空茫之中,诗人内心的愁苦部结已久,再也不能忍耐,故于末联发为深沉而又无奈的慨叹。江甫、塞北,本已千里迢迢,艰辛备尝,更何况蹇驴只鞭,茕茕独行,此中况味,人何以堪!‎ 此诗之精粹在颈联,这不仅因其写景深切边地景象,更由于它在全诗结构中的地位。一、二联均明写征行,此联如再明写,必平直无味,唯如此移情人景,转明为隐,方能既拓开境界,又造成感情之谆蕴。有此一弛,尾联再转入明写,发为感愤,方于诗势跌宕之中,见出感情之邵结奔涌。‎ 罗邺 luó yè ‎(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江西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问江西,时罗邺适漂泊湘、浦间,欲用之,为幕吏所阻。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在光启末年至大顺间(888—891),罗邺以垂老之身,踉啮北行,往帐前任职。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举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罗邺去家愈远,万里风沙,满目谁亲,郁郁而终。光化中(898—901),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罗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赏析:‎ ‎  本词倚楼怀远,感伤身世飘零,更寄寓了故国之思。极目所见,皆惹起无穷的哀思离情。上阕写久客绍兴,一片水乡风光,但笔调有些无奈,至“想如今”句,则明白点出。下阕由己及人,结末愈转愈深,曲折如意。‎ ‎  这是一首赠友词。开头三句写极目远望之景。近处,则是一幅春雨催种的田园图画。“新烟禁柳”转而遥想杭州临近清明时的景象,“荒城”三句折回眼前情事,勾出书远梦无的沉痛怅惘。全词一气呵成,时空组接,道尽游子客中的伤春伤别之情。‎ 这首词是作者客居江阴时,追忆杭州旧游之作。上片以景出情,由此及彼,点出思念杭州西湖美景之意。先写远景,起二句为倒装句,“山空入海”,及“倚楼望极”所见。山耸春空,天登大海,起势十分壮阔。“一帘”三句写雨中春耕的农村风光,清丽生动。生活气息很浓。“想”字是关键,触景生情,引出下文。下片自伤羁旅漂泊,抒怀人之情。前半化用桃梗与沈约两个典故写自己的漂泊与瘦弱,“长疑”以下揭示主旨,点明怀人之意。先写认为很快可见到恋人。结果没有见到。不但不见人,反而连信也没有;既然没有信便退一步,想做梦见一见,可是连梦也做不成,层层转折,越转越深,且又是人常历之生活情境,故极有艺术感魅力。张炎本是贵公子,世代生活在杭州,家中有园林声伎。宋亡之后家资丧尽,四处漂泊,杨缵曾称他为“佳公子,穷诗客”。故其对杭州有特殊的感情。全词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西湖之景,再由自己之愁思而想到西湖之恋情,娓娓道来,意脉清晰,层次井然。是词林艺苑之佳作。‎ ‎ (山东卷)14.阅读下 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艳丽 “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行为洒脱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 “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其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注释】‎ ‎ ①楚酒:楚地产的酒。唐皇甫冉《送从弟豫贬远州》:“忧来沽楚酒,玄鬓莫凝霜。”困人:使人倦怠。‎ ‎ ②陈居士:陈与义自称。古有德才而不仕者称居士。‎ ‎ ③亭角句:谓苦寻诗句却无所获。觅得佳句便写下来放在衣袖中,既然“满袖风”,自然没有诗句了。‎ ‎【今译】‎ ‎  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象,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 其二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释】‎ ‎①把,持。山瓢:葫芦瓢做成的酒具。②引睡:犹催眠。‎ ‎ ③乔木峥嵘:高大的树木。这里似乎暗指宋王朝不知爱惜、擢用真才,使自己闲置。《孟子·梁惠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今译】‎ 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 ‎【题解】‎ ‎   这两首诗表现的依然是那种寄人篱下,满怀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愁绪。表达了对无所作为的苦恼和无奈。其一,说自己借酒浇愁愁不去,园花无情依旧红,有谁能理解苦寻诗句以寄托愁思的诗人呢?古诗百科独家首发其二说的是别笑我好酒贪杯,只有酒能使我酣睡而暂忘痛苦。一旦清醒,月光下峥嵘的乔木又会引发起我的故国、身世之悲了。‎ ‎【赏析】‎ ‎  这两首绝句,是陈与义自述其创作情状的,格调轻松,语句诙谐。‎ ‎  第一首绝句中,作者畅饮了楚地的美酒,酣醉三日不醒,此时小园里的花儿,经历了雨水的洗拂,洗出了分外明艳的红色。此际销魂,诗思泉涌,一句“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是自嘲,亦是自诩。看吧,一位宿酲初醒,便尔寻诗的诗人,此时面对满园的春色,正站在小园亭中的一角,一面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一面在苦思冥想,搜寻着最能够表现这自然美景的诗句。一阵清风吹过,诗人的袍袖被风吹得鼓了起来,这满袖的清风,不正是诗人的诗思最好的凭借吗?‎ 第二首绝句中,作者强调了美酒的作用。他说,我就爱喝点酒,拿着葫芦瓢悠哉游哉,你们可不要笑我。“侬”,是“我”的自称。酒这个东西,在忧愁之时,能让你酣然大睡,其功至高至奇,切切不可轻忽。大抵诗思愁郁之时,智慧否塞,难有新意,不如以酒浇愁,先大醉一场,待到从醉中醒来,头脑分外清明,推门出去,找寻那逝去的诗思,抬头兀地看见满院的乔木,在明月的映照下,呈现出各种峥嵘的姿态。此时物与情会,景与境偕,诗思的泉涌,也正在这明月下、树影间。‎ 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创作灵感的来临,有时确实需要外物的引动。正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陈与义在这两首绝句中描写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的色彩,亦可见出作者倜傥佻达的个性。‎ ‎【作者简介】‎ ‎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解析】‎ 诗人简介: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诗歌分析:此时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诗歌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悲”,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看似旷达,实显无奈。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诗不脱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怀。‎ ‎     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 ‎【解析】此题延续四川高考爱出“炼字”题的风格。解答时理解词义,把握准情感,并结合诗句实据分析即可。难度不大。‎ ‎【答案】‎ ‎  ⑴“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此题考查心境。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 ‎【答案】‎ ‎  ⑵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2015新课标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5新课标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9.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5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 [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4分)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答: ‎ ‎【答案】(1)春江花月夜  (2)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摇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摇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来源:Zxxk.Com]‎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来源:学科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篇写景,描述一副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下篇深沉、壮烈。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来源:学科网]‎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 ‎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 (2)‎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案】‎ ‎2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 ‎21.[来源:Z_xx_k.Com]‎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语句,从中找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 ‎【考点定位】理解识记诗句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词的上下阙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 黄之隽 ‎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2) 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 ②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 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 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来源:Z。xx。k.Com]‎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6.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①C ②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阙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2015安微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 ‎【答案】‎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室内月,月下幽深的山林,群星稀廖的夜空。‎ ‎【解析】前六句是一句一景。抓住描写的对象,和描写的角度来思考。‎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 ‎【答案】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解析】题干中明确说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需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 早过大通驿①‎ ‎ 查慎行 ‎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软,使……柔软。清风吹皱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一个“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写得可触可感,见出作者轻松快意之情。‎ ‎(2) “过”,途经,路过。作者首先点出“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然后描写“过”大通驿时所见的景色(炊烟袅袅,市镇可辨;朝霞映木,江泛涟漪),最后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全诗紧扣一“过”字,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写出了晓雾朝霞中的江南秀色,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 ‎2016年高考语文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汇编 ‎2016-06-22 18:45阅读:8,936‎ ‎(2016年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冦,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016年高考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 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奇,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 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6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参考答案:①拟人。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 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作者由孤寂悲凉到意外惊喜,最后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诗的前两句,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冷寂悲凉。推篷一句,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 参考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困境之美、闲适之情。 (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2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选项不正确。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3分)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参考答案】B ‎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古典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表达技巧。B选项中,“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A选项中,“歌馆”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C选项中,“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选项中,“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描写到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村庄的地理位置都较偏远,或是“山重水复”或者“乱山深处”;村庄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和恬静,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山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萧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山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典诗歌的内容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通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②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③ 《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 。 【参考答案】(每空1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一诗实际上四联皆对。) (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答案】D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案】D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 “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