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2.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5人民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三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三 人民版必修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4·泉州)图一和图二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A、B两项都不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新中国的成立是在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以后,故D项不正确。‎ ‎2.(2014·陕西联考)《人民日报》为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1949年9月30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 A.“人民大宪章”是“共同纲领”之误写 B.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的史实 C.“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D.“中国人民政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误写 ‎【答案】C ‎【解析】阅读题干,据材料中时间与报道标题,结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史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排除C项。‎ ‎3.(2014·威海)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在上海的宋庆龄:“________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材料中的“________”处应为(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何建设新中国”,与此相关且作为民主人士的宋庆龄被邀请参加的会议是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某绅士说:“当我把选举和旧日国民党统治之下的选举比较之后,我发现我们的选举绝对诚实、自由、平等,绝没有旧日的贿赂、强迫、暴行等现象。”材料反映的史实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政治 B.团结起一切抗日的民主进步力量 C.壮大了中华苏维埃人民民主政权 D.有利于抗战后的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答案】A ‎【解析】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根据材料中的“旧日国民党统治之下”“我们的选举绝对诚实、自由、平等”等可知此选举为解放后的选举,故应选A项。‎ ‎5.(2014·衡阳)下面是全国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委员名册变化图表。图表反映了(  )‎ A.中共在政协中的领导地位 B.政协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民主监督是政协的主要职能 D.政协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全国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的非中共委员有1341名,中共委员有895名,A项明显错误;C项“民主监督”材料不能体现;政协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其职能主要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并非国家的权力机关,D项错误,B项正确。‎ ‎6.(2014·山东师大附中一模)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为B。一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前,排除C(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A明显错误。‎ ‎7.(2014·泉州)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选C项。‎ ‎8.(2014·丰台)新中国成立后的某部法律文件指出“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该法律文件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都发生在建国初期,据此可排除建国前的A项和新时期的C、D两项,确定B项正确。‎ ‎9.(2014·顺义)下列内容出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 B.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只能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 ‎10.1954年,温州各界为庆祝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胜利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贴出的宣传标语可能有(  )‎ A.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 B.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坚决拥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B ‎【解析】十五大召开于1997年,排除A项;依法治国提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C项;D项中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排除。‎ ‎11.(2014·湖北恩施)‎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 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国情决定的 ‎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不是民族聚居区就实行民族自治,②不正确。联邦制不一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①排除。所以选A项。‎ ‎12.(2014·浙江慈溪)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③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宪法,排除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是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所以排除②④选B。‎ ‎13.周恩来总理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跟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材料中“客观的历史发展”是指(  )‎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新中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与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合作的历史,故选A项。‎ ‎1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  )‎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加政府活动。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故选C项。‎ ‎15.“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是指(  )‎ A.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C.国民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框架;“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表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故选B。‎ ‎16.(2014·山东师大附中一模)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引用诗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来答记者问,该回答主要是针对(  )‎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中美关系问题 D.中日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诗句可以看得出来,这是说的中国统一的问题,海峡两岸只有一个中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故选A。B项无法体现“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内容;C、D项说的是中国的外交关系。‎ ‎17.(2014·陕西联考)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C ‎【解析】“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明确提出来的,毛泽东只是提出台湾可以暂时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在台湾问题上,新中国的方针是武力解决,1979年才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排除B项;D项明显错误,排除;分析材料信息可知C项正确。‎ ‎18.‎2013年3月25日,新一届(香港)行政长官选举进行,梁振英当选为新一届行政长官。梁振英领导的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据下列哪些原则治理香港(  )‎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依法治国 ④高度自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很容易的看出这是考查的一国两制的基本知识,香港问题依据基本法进行管理,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方针。故选C。‎ ‎19.(2014·江门)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表达了作者(  )‎ A.悲愤、思乡、爱国的情感 B.盼望实行“一国两制”‎ C.希望国民党早日反攻大陆 D.渴望早日和平统一中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能力,全面分析材料信息可确定A项最符合题意,其它各项扩大了材料的内涵。‎ ‎20.(2014·漳州)“海基会”与“海协会”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立即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并亲自设计了菜单的菜名: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喜庆团圆、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燕语华堂、兄弟之谊、前程似锦。这不能反映(  )‎ A.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官方交流日益扩大 C.双方求同存异,争取互利双赢 D.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答案】B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九二共识”是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的,故不能体现官方交流的扩大,故选B项。‎ ‎21.(2014·济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策略体现了政策性和原则性的灵活结合。为适应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中国政府进行的外交活动是(  )‎ A.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 D.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据所学可知,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选C项。‎ ‎22.(2014·贵州六校联盟)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1969年4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1965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 B.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答案】B ‎【解析】本题以中国外交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而中美关系在这个时候有改善的可能,因为在尼克松上台后,开始调整在亚洲的政策,包括对中国的政策,认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发展,没有中国的联合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据此出现题干中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故选B。‎ ‎23.(2014·临沂)1961年美国在安理会制造“一中一台”的图谋失败后,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属于‘重要问题事项’”的提案,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当时有人分析,这一提案反而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依据是(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日益衰落 B.美国被迫放弃分裂中国图谋 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高 D.发展中国家大量加入联合国 ‎【答案】D ‎【解析】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阻挠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设置了种种的条件,但是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进入联合国,中国在联合国的支持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 ‎24.(2014·临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美国都是十分警惕的防范着共产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威胁,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不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故选C。‎ ‎25.(2014·杭州)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既与国内形势发展相连,也与国际政局变化有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调整的出发点 B.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基本依据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了国际合作 D.开展广泛结盟运动是调整的具体表现 ‎【答案】D ‎【解析】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体现为不结盟政策,故D项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5分,28题12分,29题10分,共计50分)‎ ‎26.(2014·潍坊)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敌今日欧洲各国,什九皆属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也……其为制也,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 ‎——梁启超《新中国建设问题》‎ ‎(1)材料一中“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是指什么?据材料概括其特点。(4分)‎ 材料二 民国初年,一时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正当宋教仁(国民党竞选负责人)踌躇满志地准备组阁时,还没待第一届国会召开,就被袁世凯派的刺客暗杀于上海火车站。‎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道路的探索》‎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昙花一现的原因。(4分)‎ 材料三 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 ‎——《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3)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特点。与西方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5分)‎ ‎【答案】(1)政体:君主立宪制。特点: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行政权;内阁对议会负责。‎ ‎(2)现象:政党政治。‎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3)特点:政权的广泛性;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平等(民族自治)。‎ 优势:人民当家作主。‎ ‎27.(2014·湖州)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3分)‎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4分)‎ 材料三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2分)‎ ‎【答案】(1)政治举措:郡县制。‎ 进步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政治制度上: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社会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特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集结合;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结合;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不平衡。‎ 原因:地广人多;交通不便;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城乡发展不平衡;民主基础比较薄弱等等。‎ ‎(4)国情、时代。‎ ‎28.(2014·泉州)大国关系影响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变化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6分)‎ ‎(2)归纳材料一、二的双方国家在合作目的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6分)‎ ‎【答案】(1)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日本等国重演侵略战争;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美国扶持日本,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2)同: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双方互利交流。‎ 异:材料一:结盟,针对具体国家,强调经济相互援助。‎ 材料二:不结盟,不针对具体国家,强调科技文化交流。(围绕材料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9.(2014·无锡)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18世纪~1950年)》‎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960年 ‎1月至3月 ‎1975年 ‎1月至3月 ‎1985年 ‎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0%)‎ ‎10(11%)‎ ‎224(62%)‎ 材料三 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材料四 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4分)‎ ‎【答案】(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2)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 ‎(3)印象:亦敌亦友。挑战: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