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5-13 发布

广东高考广东历史卷试题评析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卷试题评析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高级中学 周双宝(512700)‎ ‎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历史试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特点,以“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为指导思想,整份试题并不是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侧重考查了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灵活迁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试题选用的材料通俗易懂,设问简洁,指向明确,不偏不怪,难度适中,符合广东实际,有利于对考生实际水平的考查。‎ ‎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历史学科的14道试题(12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对能力的考查全面覆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次的考核目标。详细解析如下:   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题干选项中,只有“宗法制的衰落”与此意相符合。‎ ‎【答案】B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 ‎……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析】“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比”是差不多的意思。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材料没有反映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B项错。D项过于绝对。‎ ‎【答案】C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项可排除。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理”,即要通过实践的手段来“明理”,而材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强调仁义,与朱熹的上述主张是对立的,这正与陆九渊主张通过内心体验即可“致良知”相似。‎ ‎【答案】D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所指为清末的辛亥革命,其指导思想是旧三民主义,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不是移风易俗,A项错。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项错。‎ ‎【答案】B ‎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人民(包括中共)的革命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共可以争取的革命力量对象,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指的是当时中共没有分清敌友,即中共“左”倾错误的表现。B项是当时国内人民的主要任务,C项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表现之一,属于右倾错误,D项是中共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正确选择。‎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 ——毛泽东 ‎【答案】A ‎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材料中指出的“中间地带”两部分是反美或反苏的,可知此时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故排除A、D项。中国并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C项错。‎ ‎【答案】B ‎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 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解析】不利于民主的行为才有可能被流放,“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是获取个人政治资本,对民主是不利的。A项“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和D项“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是普遍存在的。B项“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维护本邦的公民权利”是民主的。‎ ‎【答案】C ‎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是表现人性美的,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是揭示社会现实的,法国印象主义画家是表现光与色的。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是夸张的,是表现人的苦闷的。‎ ‎【答案】A ‎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无产阶级专政 ‎【解析】题目的时间“1877年”是关健信息点,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法国“革命的继承者”是资产阶级,“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指的是资产阶级确立政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答案】C ‎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说明否定了宗教“神创说”的权威,人类和动植物都是进化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只有B项符合。‎ ‎【答案】B ‎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 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的。‎ ‎【答案】A ‎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马歇尔计划即所谓“欧洲复兴计划”,是美国运用经济援助达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属于冷战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题干强调的是“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指的是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而为马歇尔计划服务的,A项“联合国”是二战后成立的国际政治组织,欧共体1967年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项不对。C项是苏联应对美国“北约”的军事组织。‎ ‎【答案】D ‎2013年的选择题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载体,除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外,主要考查了考生的以下三种能力。     (1)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如第12题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3题对重农抑商,19题文艺复兴,20题法国共和制,21题近代科学技术(达尔文的进化论),23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等。它要求考生能准确解读信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2)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如第13题重农抑商,14题宋明理学和心学,15题辛亥革命, 16题新民主主义革命,17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8题雅典民主政治,2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通过对比,让考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   (3)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12道选择题试题给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历史现象,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究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 2013年的非选择题试题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上,放在对考生的历史态度、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两道主观题,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传统分野被进一步弱化,总体史观得到进一步发扬。例如第38题,它是必修二中关于世界经济与贸易问题的综合题,在整个历史部分中份量最重,最能体现试题的整体立意。通常这道题的命制思路是“一个主题古今中外一线牵”。第一问有两问,第一小问要求给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但必须“根据材料”考查材料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第二小问则要据材料的同时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考查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二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所占分值大,要求高。考生应先明确19世纪和18世纪时的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分别是怎样的情况,再进行对比,答出所发生的变化情况,即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不是“19世纪和18世纪时的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情况。最后再回答“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第三问要“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定要注意限定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亚洲(注意是地区而不是国家)。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时间点“16世纪欧洲”恰好是新航路开辟后,故将其影响答入即可。‎ ‎【答案】亚洲: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解析】要先指明地位的变化,然后分别答出其政治与经济原因。明显,它们的原因应是相对的,注意组织就行了。‎ ‎【答案】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解析】此题是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规律。用史实答出,并总结规律就行了。‎ ‎【答案】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 第39题从时间上看,该题考查范围从19世纪晚期一直贯穿到20世纪70、80年代。从空间上看,该题虽然讲的是中国人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但其内容不仅涉及西洋,而且涉及东方的日本。第一问的两小问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第二问要将两位历史人物“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关健在于理解题意。从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而郭嵩焘是维新派,所以他们说的“本末”是不同的,从这些方面分析就行了。第三问“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但要“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二先介绍70年代否定,80年代则大多数人肯定可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发生明显变化是“从否定到肯定”,然后直接答出80年代是改革开放,学术研究能够自由争鸣的原因。第四问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考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解析】第一问是简单的,回答必修三中《西学东渐》一课的“中体西用”。第二问考查洋务派与抵抗派的继续关系。‎ ‎【答案】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解析】从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而郭嵩焘是维新派的。所以他们说的“本末”是不同的,从这些方面分析就行了。‎ ‎【答案】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解析】首先找到变化是“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是从否定到肯定。先要介绍70年代否定的原因,然后介绍80年代是改革开放,还要分析学术研究能够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解析】此题是近年的大热点,考查历史学研究的问题。但有前面3问作铺垫,是比较易回答的。‎ ‎【答案】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3分)‎ 这些都属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搭建起了能力考查的平台,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从试卷评阅情况来看,大多数考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全面,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掌握比较系统,对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也有较好的领会。当然,从考生答题情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学生以及中学历史老师们的注意。例如,审题不够细致:对于材料题,有些考生对材料本身没有细致阅读和梳理,便直接“凭感觉”进行答题,导致严重失分。又如,层次不够清晰:有些材料题在设计上体现着层层递进的命题思路,但是,有些考生未能通盘考虑答题层次,从而出现只论一点、不及其余的毛病。‎ 再如,文言文基础较为薄弱:有些试题涉及文言文材料,有些考生对此感到茫然无措,这反映出他们在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另外,有个别考生未能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答题,造成答题位置的连环出错,从而失去一些分值。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加注意和训练,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简介:‎ 周双宝,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广东省首批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在《历史教学》《学科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等国家、省一级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2011—2013连续三年参加广东省高考历史科评卷工作,被评为优秀评卷员。‎ 电话:1362298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