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3.97 KB
  • 2021-05-13 发布

打印海南高考试卷归类分析必修部分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08海南)1.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08海南)2.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09海南)3.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09海南)4.“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09海南)5.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10海南)6.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10海南)7.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11海南)8.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1海南)9.《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11海南)10.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12海南)11.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12海南)1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3海南)13.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07海南)26.(8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3分)‎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5分)‎ ‎26.(8分)答案要点,‎ ‎ (1)最高统治者,被统治者,(2分)‎ ‎ 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1分)‎ ‎(2)人民主权,(2分)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3分)‎ 高频考点:‎ 必修一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08海南)1.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 )‎ 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 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 C.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 D.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 ‎(08海南)2.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09海南)3.在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 A.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 B.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 C.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 D.军职必行政公职更重要 ‎(10海南)4.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来源:学科网ZXXK]‎ ‎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来源:学科网]‎ ‎(11海南)5.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12海南)6.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12海南)7.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07海南)26.(8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3分)‎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5分)‎ ‎26.(8分)答案要点,‎ ‎ (1)最高统治者,被统治者,(2分)‎ ‎ 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1分)‎ ‎(2)人民主权,(2分)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3分)‎ 高频考点:‎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07海南)1.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07海南)2.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共和制度的确立 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07海南)3.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 B.英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英国《权利法案》‎ ‎(08海南)4.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扩大议会的权力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08海南)5.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09海南)6.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09海南)7.《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了 A.生命权 B.自由权 C.财产权 D.反抗压迫权 ‎(09海南)8.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09海南)9.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09海南)10.历史学家乔•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年,其中有好些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此战争应该是 A.普法战争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美国内战 D.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09海南)11.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美洲史论》中写道:作为“世界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所指挥的军队解放的国土十倍于西班牙的国土,比西、法、德、英、意五个国家加在一起还大一倍半”,“成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拿马六个国家的奠基者”。这位美洲历史上的伟人是 A.玻利瓦尔 B.圣马丁 C.伊达尔哥 D.华盛顿 ‎(09海南)12.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0海南)13.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10海南)18.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兵营的企圈。”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10海南)14.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11海南)1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12海南)16.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12海南)17.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主宰了联邦政府 ‎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12海南)18.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 ‎ 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 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 ‎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 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 ‎(13海南)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13海南)20.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D.宪政制度确立 ‎(12海南)28.(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总统由全体德意志人民选举之,任期为七年,可连选连任。德国总统掌握德国全部武装力量之最高统帅权。如某一邦不履行其依照德国宪法或德国法律所规定之义务时,德国总统得使用武力强制之。如德国境内之公共安宁和秩序受到严重扰乱或危害时,德国总统得采取必要之措施,需要时并得使用武力。德国总理和各部部长为行使其职责,应取得德国国会之信任,当国会以明显之决议对其中之一员撤销其信任时,该员应即退职。——摘编自德国“魏玛共和国宪法”(1919年)‎ ‎ ‎ 材料二 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一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统提名,由联邦议院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获得联邦议院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总理。外交事务、联邦财政等由联邦行政和下属行政机构予以管理。联邦国防部长对武装部队拥有命令权和指挥权。——摘编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8年)‎ ‎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德国三部宪法中有关行政权规定的演变及其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基本法关于行政权的规定发生变化的原因。(5分)‎ ‎28.答案(13分)‎ ‎(1)演变:最高行政权由皇帝转到民选总统,内阁由向皇帝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总统行政权由联邦大会授予,权力缩小,任期缩短;内阁权力增大。‎ 趋势:行政权归属由国家元首向内阁转移,由集权到民主。(8分)‎ ‎(2)鉴于纳粹上台执政的教训,防止独裁,避免民主被滥用。(5分)‎ ‎(13海南)28.(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随后,主张君主制的议员越来越多地转而支持共和制,并且君主派已是资产者的派别。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 ‎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6分)‎ ‎28.(13分)‎ ‎(1)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经验。(7分)‎ ‎(2)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6分)‎ 高频考点:‎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07海南)1.“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07海南)2.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07海南)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07海南)4.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07海南)5.《东方杂志》某年2‎ 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07海南)6.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07海南)7.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 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08海南)8.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08海南)9.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 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08海南)1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08海南)11.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 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 ‎(09海南)12.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略多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09海南)13.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09海南)14.表1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成表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工 绥远 ‎3200‎ ‎8%‎ ‎3%‎ ‎80%‎ 湖北 ‎1877‎ ‎63.1%‎ ‎2.3%‎ ‎8.9%‎ 广东 ‎15000‎ ‎21.2%‎ ‎20.1%‎ ‎39.1%‎ 表l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09海南)15.“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09海南)16.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10海南)17.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10海南)18.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海南)19.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11海南)20.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1海南)21.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12海南)22.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2海南)23.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12海南)24.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13海南)25.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13海南)26.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08海南)27.(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6分)‎ ‎27.(10分)答案要点:‎ ‎(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 ‎(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 ‎(09海南)27.(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凑教的来占我们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十几岁男女,你们像是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薪俸,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去。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止做我们的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 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 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5分)‎ ‎27.(10分)答案要点:‎ ‎(1)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官府的态度。(5分)‎ ‎(2)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传教士有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5分)‎ ‎(11海南)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27.(12分)答案要点:‎ ‎(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2分)‎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 ‎ 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5分)‎ ‎(12海南)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27.答案(13分)‎ ‎(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5分)‎ ‎(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8分)‎ 高频考点:‎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07海南)1.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 )‎ 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 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 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07海南)2.《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07海南)3.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 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 ‎(12海南)4.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12海南)5.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高频考点:‎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07海南)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0海南)2.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11海南)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高频考点:‎ ‎(08海南)27.(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6分)‎ ‎27.(10分)答案要点:‎ ‎(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分)‎ ‎(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6分)‎ ‎(07海南)28.(14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仍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 ‎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从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科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 材料三 ‎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国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了)妇女、儿童权利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保护。‎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200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权宜言》与《世界人权宜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11分)‎ ‎(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3分) ‎ ‎ ‎ ‎28.(14分)答案要点:‎ ‎(1)相同:二者都肯定人的平等自由的基本权利.(2分)‎ ‎ 不同:二者应用范围不同。《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的纲领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是世界人民和各国努力实现的目标;二者内容不同,《人权宣言》主要局限在政治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把人权扩大到经济、杜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6分) ‎ 实现人权是人类的普遍理想和追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进—步得到重视,人们对人权的认识也不断深入。(3分)‎ ‎(2)重视生存权和发展权,重视集体人权。(3分)‎ 高频考点:‎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09海南)1.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 苏联已经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 ‎(11海南)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高频考点:‎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09海南)1.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09海南)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09海南)3.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针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 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11海南)4.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图l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12海南)5.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12海南)6.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13海南)7.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13海南)8.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高频考点:‎ 必修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07海南)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07海南)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07海南)3.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 A.垄作法 B.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 ‎(07海南)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07海南)5.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 ‎(07海南)6.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08海南)7.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四洲志》‎ ‎(09海南)8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10海南)9.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10海南)10.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11海南)11.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11海南)12.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1海南)13.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12海南)14.《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3海南)15.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3海南)16.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 ‎(08海南)26.(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09海南)26.(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 江南川泽沃 ,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前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摘编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直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8分)‎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4分)‎ ‎26.(12分)答案要点:‎ ‎(1)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 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北方。(8分)‎ ‎(2)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4分)‎ ‎(10海南)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 ‎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2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26.(10分)答案要点:‎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4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6分)‎ ‎(11海南)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26.(10分)答案要点:‎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 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分)‎ ‎(12海南)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26.(12分)‎ ‎(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8分)‎ 高频考点:‎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08海南)1.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08海南)2.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 ‎(07海南)3.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足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09海南)4.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09海南)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1海南)6.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11海南)7.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11海南)8.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12海南)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高频考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07海南)1.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08海南)2.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08海南)3.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 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08海南)4.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 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 ‎(09海南)5.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10海南)6.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10海南)7.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C.带动民用企业D.与洋商争利 ‎(10海南)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11海南)9.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1海南)10.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12海南)12.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的发展 ‎(13海南)13.图2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图2‎ A.日本 B.德国 C.苏俄 D.法国 ‎(13海南)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7分)‎ ‎27.(13分)‎ ‎(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6分)‎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7分)‎ 高频考点:‎ 第四单元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08海南)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10海南)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11海南)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11海南)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12海南)5.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12海南)6.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12海南)7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2海南)8.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07海南)27.(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 时 间 ‎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 ‎3.9 ‎ ‎1971~1975年 ‎ ‎4.0 ‎ ‎1976~1980年 ‎ ‎5.1‎ ‎1981~1985年 ‎8.1‎ ‎ (摘编自《中单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 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12分)‎ ‎27.(12分)答案要点:‎ ‎(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政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4分)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分)‎ ‎(2) 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2分)1981-1981年是经济体制改革。(2分)‎ ‎(09海南)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 ‎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28.(12分)答案要点:‎ ‎(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 (2) 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3) ‎(10海南)7.(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3分)‎ ‎27.(10分)答案要点:‎ ‎(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7分)‎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3分)‎ 高频考点:‎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07海南)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高频考点:‎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07海南)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 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07海南历史)“2.“政府应该用税收手段把富人的收人再次分配给穷人”。这一主张属于 ‎ A.人文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 ‎(07海南历史)3.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高频考点:‎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07海南)1.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 ‎(07海南)2.冷战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 A.美国加速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B.苏联没有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中国国统区经济混乱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11海南)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09海南)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 ‎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高频考点:‎ ‎28.(12分)答案要点:‎ ‎(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高频考点:‎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07海南)1.冷战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 A.美国加速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B.苏联没有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中国国统区经济混乱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08海南)2.下列各项中,具有向相关国家提供贷款以稳定汇率的职能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10海南)3.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11海南)4.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表1 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 年份 ‎1958‎ ‎1963‎ ‎1967‎ ‎1972‎ ‎1976‎ 自民党议席 ‎287‎ ‎283‎ ‎277‎ ‎271‎ ‎249‎ 在野党议席 ‎180‎ ‎184‎ ‎209‎ ‎220‎ ‎262‎ ‎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11海南)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亚太经合组织 ‎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08海南)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性组织之一。‎ ‎ 东盟大事年表 ‎1967年 东盟成立,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 ‎1971年 ‎ 签订《东南亚中立化宣言》。‎ ‎1976年 签订《东南来友好合作条约》,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1984年 文莱加入东盟。‎ ‎1992年 决定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5~‎ ‎1999年 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 ‎1995年 签订《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 ‎1997年 首次举行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 ‎2002年 分别与中国、日本达成一致,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2年 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 ——摘编自耿协峰《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等 ‎(1)指出20世纪60年代影响东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外部因素及表现。(2分)‎ ‎(2)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5分)‎ ‎(3)概括东盟和欧盟共同的成功经验。(5分)‎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集团化,以东盟和欧盟为中心展开。第(1)问注意“60年代”、“外部因素”“表现”等关键词;第(2)问对比分析型题目,主要指出东盟区别于欧盟的地方,应从成员国的组成、合作领域和合作层次水平等方面比较。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12分)答案要点:‎ ‎(1)冷战,越南战争(2分)‎ ‎(2)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社会制度不同;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政治目标是地区稳定;经济一体化水平低。(5分)‎ ‎(3)从共同关心的问题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逐步推进区域化;不排外,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5分)‎ 高频考点:‎ 必修三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07海南)1.宋代 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07海南)2.“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08海南)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09海南)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09海南)5.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改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09海南)6.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10海南)7.“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10海南)8.“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11海南)9.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12海南)10.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12海南)1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2海南)12.宋代2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12海南)13.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12海南)14.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高频考点:‎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07海南)1.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下列属于同时代同一领域的文化名人是 ‎ A.孟子和苏格拉底 B.关汉卿和达尔文 C. 王阳明和哥白尼 D. 曹雪芹和孟德斯鸠 ‎(08海南)2.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 ‎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 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08海南)3.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09海南)4.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09海南)5.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11海南)6.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12海南)7.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 ‎(10海南)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8分)‎ ‎8.(14分)答案要点:‎ ‎(1)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利用基督教;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启蒙学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6分)‎ ‎(2)文艺复兴:确立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人的解放;评击教会腐败,冲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愚昧思想束缚;‎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破除神权的统治;‎ 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8分)‎ ‎(11海南)9.(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 “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 想。(8分)‎ ‎9.(12分)答案要点:‎ ‎(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4分)‎ ‎(2)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主权理论;启蒙了民主平等思想。“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有时可能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有全面实施的可行性。(5分)‎ 实践上: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但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3分)‎ 高频考点:‎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07海南)1.图3(略)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座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上面用当时通行的字体抄写了一部典籍,它应该抄写于 A.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07海南)2.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下列属于同时代同一领域的文化名人是 ‎ A.孟子和苏格拉底 B.关汉卿和达尔文 C. 王阳明和哥白尼 D. 曹雪芹和孟德斯鸠 ‎(08海南)3.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10海南)4.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右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13海南)5.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 ‎ A B C D ‎(13海南)6.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 C.《九章算术》 D.《石氏星表》‎ ‎(09海南)7.(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 江南川泽沃 ,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前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摘编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直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8分)‎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4分)‎ ‎5.(12分)答案要点:‎ ‎(1)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 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北方。(8分)‎ ‎(2)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4分)‎ ‎(13海南)8.(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6分)‎ ‎26.(12分)‎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6分)‎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6分)‎ 高频考点:‎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 ‎(07海南)1.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沦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 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 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 ‎(11海南)2.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高频考点:‎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07海南)1.“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07海南)2.《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08海南)3.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08海南)4.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08海南)5.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09海南)6.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11海南)7.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12海南)8.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10海南)9.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13海南)10.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13海南)11.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08海南)1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高频考点:‎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08海南)1.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09海南)2.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 苏联已经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 高频考点:‎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07海南)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09海南)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09海南)3.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高频考点:‎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 ‎(08海南)1.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 ‎ ‎ ‎ 图1(局部) 图2‎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高频考点:‎ 综合素质题目 ‎(08海南)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09海南)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09海南)3.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09海南)4.历史学家乔•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年,其中有好些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此战争应该是 A.普法战争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美国内战 D.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09海南)5.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美洲史论》中写道:作为“世界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所指挥的军队解放的国土十倍于西班牙的国土,比西、法、德、英、意五个国家加在一起还大一倍半”,“成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拿马六个国家的奠基者”。这位美洲历史上的伟人是 A. 玻利瓦尔 B.圣马丁 C.伊达尔哥 D.华盛顿 ‎(09海南)6.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0海南)7.“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10海南)8.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10海南)9.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10海南)9.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10海南)10.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10海南)11.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 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11海南)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11海南)10.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12海南)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12海南)16.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金融资本的发展 ‎(12海南)17.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12海南)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12海南)22.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12海南)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13海南)2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3海南)25.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