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椭圆几种题型 9页

  • 713.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椭圆几种题型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椭圆几种题型 ― 引言 在高考之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并且占的分数也多。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在选择题,填空题,大题都有椭圆 的题。所以我们对知识必须系统的掌握。对各种题型,基本的解题方法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二 椭圆的知识 (一)、定义 1 平面内与与定点 F1、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 2a(2a>|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中 F1、F2 称为椭圆的焦点, |F1F2|称为焦距。其复数形式的方程为|Z-Z1|+| Z-Z2|=2a(2a>|Z1-Z2|) 2 一动点到一个定点 F 的距离和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之比是一个大于 0 小于 1 的常数,则这个动点的轨迹叫椭圆, 其中 F 称为椭圆的焦点,l 称为椭圆的准线。 (二)、方程 1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x 轴上: 2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y 轴上: 3 参数方程: 4 一般方程: (三)、性质 1 顶点: 或 2 对称性:关于 , 轴均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3 离心率: 4 准线 5 焦半径:设 为 上一点,F1、F2 为左、右焦点,则 , ; 设 为 上一点,F1、F2 为下、上焦点,则 , 。 三 椭圆题型 (一)椭圆定义 )0(12 2 2 2 >>=+ bab y a x )0(12 2 2 2 >>=+ bab x a y    = = θ θ sin cos by ax )0,0(122 >>=+ BAByAx ),0(),0,( ba ±± )0,(),0( ba ±± x y )1,0(∈= a ce c ayc ax 22 =±= 或 ),( 00 yxP )0(12 2 2 2 >>=+ bab y a x 01 exaPF += 02 exaPF −= ),( 00 yxP )0(12 2 2 2 >>=+ bab x a y 01 exaPF += 02 exaPF −= 1.椭圆定义的应用 例 1 椭圆的一个顶点为 ,其长轴长是短轴长的 2 倍,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题目没有指出焦点的位置,要考虑两种位置. 解:(1)当 为长轴端点时, , ,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2)当 为短轴端点时, , ,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说明: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个,给出一个顶点的坐标和对称轴的位置,是不能确定椭圆的横竖的,因而要考虑两 种情况. 例 2 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 ,求 的值. 分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当椭圆的焦点在 轴上时, , ,得 .由 ,得 . 当椭圆的焦点在 轴上时, , ,得 . 由 ,得 ,即 . ∴满足条件的 或 . 说明:本题易出现漏解.排除错误的办法是:因为 与 9 的大小关系不定,所以椭圆的焦点可能在 轴上,也 可能在 轴上.故必须进行讨论. 例3 已知方程 表示椭圆,求 的取值范围. 解:由 得 ,且 . ∴满足条件的 的取值范围是 ,且 . 说明:本题易出现如下错解:由 得 ,故 的取值范围是 . 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注意椭圆的标准方程中 这个条件,当 时,并不表示椭圆. 例4 已知 表示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求 的取值范围. 分析:依据已知条件确定 的三角函数的大小关系.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出 的取值范围. ( )02,A ( )02,A 2=a 1=b 114 22 =+ yx ( )02,A 2=b 4=a 1164 22 =+ yx 198 22 =++ y k x 2 1=e k x 82 += ka 92 =b 12 −= kc 2 1=e 4=k y 92 =a 82 += kb kc −=12 2 1=e 4 1 9 1 =− k 4 5−=k 4=k 4 5−=k 8+k x y 135 22 −=−+− k y k x k    −≠− <− <− ,35 ,03 ,05 kk k k 53 << k 4≠k k 53 << k 4≠k    <− <− ,03 ,05 k k 53 << k k 53 << k 0>> ba ba = 1cossin 22 =− αα yx )0( πα ≤≤ y α α α 解:方程可化为 .因为焦点在 轴上,所以 . 因此 且 从而 . 说明:(1)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知 , ,这是容易忽视的地方. (2)由焦点在 轴上,知 , . (3)求 的取值范围时,应注意题目中的条件 例 5 已知动圆 过定点 ,且在定圆 的内部与其相内切,求动圆圆心 的轨迹方程. 分析: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点 P 满足的关系式. 解:如图所示,设动圆 和定圆 内切于点 .动点 到两定点, 即定点 和定圆圆心 距离之和恰好等于定圆半径, 即 .∴点 的轨迹是以 , 为两焦点, 半长轴为 4,半短轴长为 的椭圆的方程: . 说明:本题是先根据椭圆的定义,判定轨迹是椭圆,然后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轨迹的方程.这是求轨迹方程的一 种重要思想方法. 2.关于线段长最值的问题一般两个方法:一种是借助图形,由几何图形中量的关系求最值,二是建立 函数关系求最值,或用均值不等式来求最值。 例(1):点 P 为为椭圆 上一点,F1、F2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试求: 取得最值时的 点坐标。 解 : (1) 设 , 则 。 由 椭 圆 第 二 定 义 知 : 。 ∴ 。当 时, 取最大值 ,此时点 P(0,±b);当 时, 取 最小值 b2,此时点 P(±a,0)。 (二).焦半径及焦三角的应用 例 1 已知椭圆方程 ,长轴端点为 , ,焦点为 , , 是 椭 圆上一点, , .求: 的面积(用 、 、 表示). 1 cos 1 sin 1 22 =+ αα yx y 0sin 1 cos 1 >>− αα 0sin >α 1tan −<α )4 3,2( ππα ∈ 0sin 1 >α 0cos 1 >− α y αcos 12 −=a αsin 12 =b α πα <≤0 P ( )03,−A ( ) 643 22 =+− yxB: P P B M P ( )03,−A ( )03,B 8==+=+ BMPBPMPBPA P A B 734 22 =−=b 1716 22 =+ yx )0(12 2 2 2 >>=+ bab y a x 21 PFPF ⋅ P ),( 00 yxP ],[0 aax −∈ 0020 2 1 )(2,)(0 exaaexaPFaexec axPF −=+−=+=    −−= 21 PFPF ⋅ 0 222 xea −= 00 =x 21 PFPF ⋅ 2a ax ±=0 21 PFPF ⋅ ( )012 2 2 2 >>=+ bab y a x 1A 2A 1F 2F Pθ=∠ 21PAA α=∠ 21PFF 21PFF∆ a b α 分析:求面积要结合余弦定理及定义求角 的两邻边,从而利用 求面积. 解:如图,设 ,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 ,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 在第一象限.由余弦定理知: · .① 由椭圆定义知: ②,则 得 . 故 . 例 2. 已知椭圆 内有一点 , 、 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点 是椭圆上一点. 求 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对应的点 坐标; 分析:本题考查椭圆中的最值问题,通常探求变量的最值有两种方法:一是目标函数当,即代数方法.二是数形 结合,即几何方法.本题若按先建立目标函数,再求最值,则不易解决;若抓住椭圆的定义,转化目标,运用数形结 合,就能简捷求解. α CabS sin2 1=∆ ( )yxP , ( )yxP , P 2 21FF 2 2 2 1 PFPF += 12 PF− 2 2 4cos cPF =α aPFPF 221 =+ -①②2 αcos1 2 2 21 +=⋅ bPFPF αsin2 1 2121 PFPFS PFF ⋅=∆ αα sincos1 2 2 1 2 += b 2tan2 α b= 159 22 =+ yx )1,1(A 1F 2F P 1PFPA + P 解: 如上图, , , ,设 是椭圆上任一点,由 , , ∴ ,等号仅当 时成立,此时 、 、 共 线. 由 ,∴ ,等号仅当 时成立,此时 、 、 共线. 建立 、 的直线方程 ,解方程组 得两交点 、 . 综上所述, 点与 重合时, 取最小值 , 点与 重合时, 取最大值 . (三)、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 (1) 常用分析一元二次议程解的情况,仅有△还不够,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2) 弦的中点,弦长等,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式,但△>0 这一制约条件不同意。 例 1. 已知直线 过椭圆 的一个焦点,斜率为 2, 与椭圆相交于 M、N 两点,求弦 的长。 解:由 得 。 62 =a )0,2(2F 22 =AF P 6221 ==+ aPFPF 22 AFPFPA −≥ 262 22211 −=−=−+≥+ AFaAFPFPFPFPA 22 AFPFPA −= P A 2F 22 AFPFPA +≤ 262 22211 +=+=++≤+ AFaAFPFPFPFPA 22 AFPFPA += P A 2F A 2F 02 =−+ yx    =+ =−+ 4595 ,02 22 yx yx )214 15 7 5,214 15 7 9(1 +−P )214 15 7 5,214 15 7 9(2 −+P P 1P 1PFPA + 26 − P 2P 2PFPA + 26 + akAB ∆+= 21    + 21 21 xx xx l 7298 22 =+ yx l MN    =+ −= 7298 )1(2 22 yx xy 091811 2 =−− xx 方法一:由弦长公式 方法二: 例 2 已知长轴为 12,短轴长为 6,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过它对的左焦点 作倾斜解为 的直线交椭圆于 , 两 点,求弦 的长. 分析:可以利用弦长公式 求得, 也可以利用椭圆定义及余弦定理,还可以利用焦点半径来求. 解:(法 1)利用直线与椭圆相交的弦长公式求解. .因为 , ,所以 .因为焦点在 轴上, 所以椭圆方程为 ,左焦点 ,从而直线方程为 . 由 直 线 方 程 与 椭 圆 方 程 联 立 得 : . 设 , 为 方 程 两 根 , 所 以 , , , 从而 . (法 2)利用椭圆的定义及余弦定理求解. 由题意可知椭圆方程为 ,设 , ,则 , . 在 中, ,即 ; 所以 .同理在 中,用余弦定理得 ,所以 . (法 3)利用焦半径求解. 先根据直线与椭圆联立的方程 求出方程的两根 , ,它们分别是 , 的横坐标. 再根据焦半径 , ,从而求出 (四)、“点差法”解题。“设而不求”的思想。 当涉及至平行法的中点轨迹,过定点弦的中点轨迹,过定点且被定点平分的弦所在直线方程,用 “点差法”来求解。 11 60 11 91141851 2 2 =××+=∆+= akAB )(2)()( 212 2 1 2 xxaexc aexc aNFMFMN +−=−+−=+= 11 60 3 1 11 186 =×−= x 1F 3 π A B AB ]4))[(1(1 21 2 21 2 21 2 xxxxkxxkAB −++=−+= 21 21 xxkAB −+= ]4))[(1( 21 2 21 2 xxxxk −++= 6=a 3=b 33=c x 1936 22 =+ yx )0,33(−F 93 += xy 083637213 2 =×++ xx 1x 2x 13 372 21 −=+xx 13 836 21 ×=xx 3=k 13 48]4))[(1(1 21 2 21 2 21 2 =−++=−+= xxxxkxxkAB 1936 22 =+ yx mAF =1 nBF =1 mAF −=122 nBF −=122 21FAF∆ 3cos2 211 2 21 2 1 2 2 π FFAFFFAFAF −+= 2 1362336)12( 22 ⋅⋅⋅−⋅+=− mmm 34 6 − =m 21FBF∆ 34 6 + =n 13 48=+= nmAB 083637213 2 =×++ xx 1x 2x A B 11 exaAF += 21 exaBF += 11 BFAFAB += 步骤:1.设 A(x1,y1) B(x2,y2)分别代入椭圆方程; 2.设 为 AB 的中点。两式相减, 3.得出 注:一般的,对椭圆 上弦 及中点, ,有 说明: (1)有关弦中点的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过定点且被定点平分的弦;平行弦的中点轨迹;过定点的弦中点轨 迹. (2)解法二是“点差法”,解决有关弦中点问题的题较方便,要点是巧代斜率. (3)有关弦及弦中点问题常用的方法是:“韦达定理应用”及“点差法”.有关二次曲线问题也适用. 例 1 已知椭圆 ,(1)求过点 且被 平分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2)求斜率为 2 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方程; (3)过 引椭圆的割线,求截得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4)椭圆上有两点 、 , 为原点,且有直线 、 斜率满足 , 求线段 中点 的轨迹方程. 分析:此题中四问都跟弦中点有关,因此可考虑设弦端坐标的方法. 解:设弦两端点分别为 , ,线段 的中点 ,则 ①-②得 . 由 题 意 知 , 则 上 式 两 端 同 除 以 , 有 , 将③④代入得 .⑤ (1)将 , 代入⑤,得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 ⑥ 将⑥代入椭圆方程 得 , 符合题意, 为所求. (2)将 代入⑤得所求轨迹方程为: .(椭圆内部分) (3)将 代入⑤得所求轨迹方程为: .(椭圆内部分) ),( 00 yxp 0 2 0 2 21 2 21 2 21 21 )( )( ya xb yya xxb xx yy −=+ +−=− − 21 21 xx yyk − −= 12 2 2 2 =+ b y a x AB M 2 2 a bKK OMAB −=⋅ 12 2 2 =+ yx      2 1 2 1,P P ( )12,A P Q O OP OQ 2 1−=⋅ OQOP kk PQ M ( )11 yxM , ( )22 yxN , MN ( )yxR ,        =+ =+ =+ =+ ④, ③, ②, ①, yyy xxx yx yx 2 2 22 22 21 21 2 2 2 2 2 1 2 1 ( )( ) ( )( ) 02 21212121 =−++−+ yyyyxxxx 21 xx ≠ 21 xx − ( ) ( ) 02 21 21 2121 =− +++ xx yyyyxx 02 21 21 =− −+ xx yyyx 2 1=x 2 1=y 2 1 21 21 −=− − xx yy 0342 =−+ yx 22 22 =+ yx 04 166 2 =−− yy 04 16436 >××−=∆ 0342 =−+ yx 2 21 21 =− − xx yy 04 =+ yx 2 1 21 21 − −=− − x y xx yy 0222 22 =−−+ yxyx (4)由①+②得 : , ⑦, 将③④平方并整理得 , ⑧, , ⑨ 将⑧⑨代入⑦得: , ⑩ 再将 代入⑩式得: , 即 . 此即为所求轨迹方程.当然,此题除了设弦端坐标的方法,还可用其它方法解决. 例 2 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与直线 交于 、 两点, 为 中点, 的斜率为 0.25,椭圆的短轴长为 2,求椭圆的方程. 解:由题意,设椭圆方程为 , 由 ,得 , ∴ , , ,∴ , ∴ 为所求. 例 5 分析:已知 是直线 被椭圆 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求直线 的方程. 本题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问题.通常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 (或 ),得到关于 (或 )的一元二次方 程,再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直接求出 , (或 , )的值代入计算即得. 并不需要求出直线与椭圆的交点坐标,这种“设而不求”的方法,在解析几何中是经常采用的. 解:方法一:设所求直线方程为 .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  ① 设直线与椭圆的交点为 , ,则 、 是①的两根,∴ ∵ 为 中点,∴ , .∴所求直线方程为 . ( ) 22 2 2 2 1 2 2 2 1 =+++ yyxx 21 22 2 2 1 24 xxxxx −=+ 21 22 2 2 1 24 yyyyy −=+ ( ) 2244 24 21 221 2 =−+− yyyxxx 2121 2 1 xxyy −= 22 1242 21 2 21 2 =    −−+− xxyxxx 1 2 1 2 2 =+ yx x 01=−+ yx A B M AB OM 12 2 2 =+ ya x    =+ =−+ 1 01 2 2 2 ya x yx ( ) 021 222 =−+ xaxa 2 2 21 1 2 a axxxM +=+= 21 11 axy MM +=−= 4 11 2 === ax yk M M OM 42 =a 14 2 2 =+ yx )2,4(P l 1936 22 =+ yx l y x x y 21 xx + 21xx 21 yy + 21 yy )4(2 −=− xky 036)24(4)24(8)14( 222 =−−+−−+ kxkkxk ),( 11 yxA ),( 22 yxB 1x 2x 14 )24(8 221 + −=+ k kkxx )2,4(P AB 14 )24(4 24 2 21 + −=+= k kkxx 2 1−=k 082 =−+ yx 方法二:设直线与椭圆交点 , .∵ 为 中点,∴ , . 又∵ , 在椭圆上,∴ , 两式相减得 , 即 .∴ .∴直线方程为 . 方法三:设所求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 ,另一个交点 . ∵ 、 在椭圆上,∴   ①。      ② 从而 , 在方程①-②的图形 上,而过 、 的直线只有一条,∴直线方程为 . (五)、轨迹问题 这一问题难,但是解决法非常多,有如下几种。 1.直接法:根据条件,建立坐标系,设动点(x,y),直接列出动点所应满足的方程。 2.代入法:一个是动点 Q(x0,y0)在已知曲线 F(x,y)=0,上运动,而动点 P(x,y)与 Q 点满足某种关系,要求 P 点的 轨迹。其关键是列出 P、Q 两点的关系式 3.定义法:通过对轨迹点的分析,发现与某个圆锥曲线的定义相符,则通过这个定义求出方程。 4.参数法:在 x,y 间的方程 F(x,y)=0 难以直接求得时,往往用 (t 为参数)来反映 x,y 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参数有斜率 k 与角 等。 例: 的一边的的顶点是 B(0,6)和 C(0,-6),另两边斜率的乘积是 ,求顶点 A 的轨迹方程: 解:设 ,由题设得 。化简得 ),( 11 yxA ),( 22 yxB )2,4(P AB 821 =+ xx 421 =+ yy A B 364 2 1 2 1 =+ yx 364 2 2 2 2 =+ yx 0)(4)( 2 2 2 1 2 2 2 1 =−+− yyxx 0))((4))(( 21212121 =−++−+ yyyyxxxx 2 1 )(4 )( 21 21 21 21 −=+ +−=− − yy xx xx yy 082 =−+ yx ),( yxA )4,8( yxB −− A B 364 22 =+ yx 36)4(4)8( 22 =−+− yx A B 082 =−+ yx A B 082 =−+ yx    = = ),( ),(0 yxyy yxfx o    = = )( )( tyy tfx α ABC∆ 9 4− ),( yxA )0(9 466 ≠−=+⋅− xx y x y )0(13681 22 ≠=+ x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