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备考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文言虚词 ‎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 ‎2、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5、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 ‎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7、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 ‎9、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 ‎ ‎10、君子疾夫舍之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 ‎12、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13、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 ‎1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1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 ‎16、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 ‎1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18、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2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2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 ‎  ‎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何”字的用法和意义。 ‎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4、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 ‎8、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 ‎9、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 ‎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 ‎ ‎1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 ‎1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 ‎1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 ‎  ‎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2、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3、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 ‎5、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 ‎11、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 ‎  ‎ 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乃”字的用法和意义。 ‎ ‎1、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3、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晏子治东阿》)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 ‎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9、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 ‎  ‎ 五、解释下列语句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 ‎1、今者项庄拨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4、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7、其声呜呜然。(《赤壁赋》) ‎ ‎8、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论毅力》) ‎ ‎9、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 ‎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 ‎1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两章》) ‎ ‎1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16、汝其勿悲!(《与妻书》) ‎ ‎  ‎ 六、解释下列语句中“且”字的用法和意义。 ‎ ‎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3、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呤留别》) ‎ ‎4、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陈情表》) ‎ ‎6、且勇者不必死节   (《报任安书》) ‎ ‎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9、磐石方且厚。(《孔雀东南飞》) ‎ ‎10、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状》) ‎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 ‎  ‎ 七、解释下列语句中“若”字的用法和意义。 ‎ ‎1、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3、其自视也亦若此也。(《逍遥游》) ‎ ‎4、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6、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 ‎7、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 ‎  ‎ 八、解释下列语句中“所”字的用法和意义。 ‎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2、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 ‎4、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 ‎7、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师说》) ‎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 ‎  ‎ 九、解释下列语句中“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 ‎2、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段太尉逸事状》) ‎ ‎3、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 ‎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 ‎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 ‎6、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7、王子晞为尚书。(《段太尉逸事状》) ‎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 ‎9、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 ‎10、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 ‎1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13、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 ‎1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 ‎15、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 ‎17、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 ‎18、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 ‎19、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20、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 ‎21、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 ‎2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 ‎  ‎ ‎  ‎ 十、解释下列语句中“焉”字的用法和意义。 ‎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3、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 ‎7、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 ‎8、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 ‎9、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 ‎10、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1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 ‎1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 ‎  ‎ 十一、解释下列语句中“也”字的用法和意义。 ‎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 ‎ ‎6、苟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 ‎7、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 ‎ ‎8、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 ‎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 ‎10、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 ‎  ‎ 十二、解释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2、自以为关中之固。(《鸿门宴》) ‎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4、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6、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 ‎7、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 ‎8、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1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 ‎11、樊哙侧其盾以撞。(《赤壁赋》) ‎ ‎1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15、是以区区不敢废远。(《陈情表》) ‎ ‎16、娘以指叩门扉曰(《项脊轩志》) ‎ ‎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 ‎18、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 ‎19、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 ‎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21、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 ‎22、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 ‎23、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 ‎24、秋以为期(《诗经•氓》) ‎ ‎2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  ‎ 十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因”字的用法和意义。 ‎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 ‎2、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过秦论》) ‎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5、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 ‎6、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 ‎10、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 ‎1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 ‎  ‎ 十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 ‎4、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 ‎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6、室西连于中闺。(《项脊轩志》) ‎ ‎7、移其民于河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8、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 ‎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 ‎1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 ‎1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 ‎1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 ‎  ‎ 十五、解释下列语句中“与”字的用法和意义。 ‎ ‎1、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论语》) ‎ ‎2、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 ‎3、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 ‎4、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 ‎5、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 ‎6、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 ‎8、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 ‎10、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1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十六、解释下列语句中“则”字的用法和意义。 ‎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3、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1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 ‎  ‎ ‎  ‎ 十七、解释下列语句中“者”字的用法和意义。 ‎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 ‎4、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 ‎5、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 ‎6、邠人偷嗜暴恶者。(《段太尉逸事状》) ‎ ‎7、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 ‎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1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1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 ‎1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 ‎  ‎ 十八、解释下列语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 ‎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 ‎5、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 ‎6、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 ‎8、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 ‎10、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 ‎11、师道之不存也久矣。(《师说》) ‎ ‎1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 ‎1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 ‎15、何陋之有?(《陋室铭》) ‎ ‎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 ‎17、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19、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 ‎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  ‎ ‎  ‎ 文言虚词练习参考答案 ‎ 一、“而” ‎ ‎1、2、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3、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5、6、7、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 ‎8、9、10、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11、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12、13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 ‎14、1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16、17、表示目的关系.   ‎ ‎18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 ‎19〖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20〖然而〗这样的话,那么(然:承上,指代。而:启下,表转折。) ‎ ‎  ‎ 二、 “何” ‎ ‎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3用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5用作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6、7、8、9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10、11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 ‎12、13“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 ‎14、15【奈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 “怎么办”“为什么”。 ‎ ‎  ‎ 三、“乎” ‎ ‎1、2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3、4表示反问语气,作“吗”“呢”讲。    5、6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7用于感叹句,表感叹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 ‎8、9、10、11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 ‎12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 ‎  ‎ 四、“乃” ‎ ‎1、2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 ‎3、4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 ‎5、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 ‎8、9【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 ‎  ‎ 五、 “其” ‎ ‎1、2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3、4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 ‎5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我们(的)”“自己(的)”。  ‎ ‎6、7、8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 ‎9、10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 ‎9、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13、14、15、16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 ‎  ‎ 六、 “且” ‎ ‎1、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  3、4副词,暂且、姑且。  ‎ ‎5、6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7、8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 ‎ ‎9、10连词,并列关系。又;又……又……;(连接两个形容词)一面……,一面……(连接两个动词) ‎ ‎1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 ‎  ‎ 七、“若” ‎ ‎1、2、3动词,像、好像。  ‎ ‎4、5、6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 ‎7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 ‎8、9【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 ‎  ‎ 八、“所” ‎ ‎1、2名词,处所,地方。  ‎ ‎3、4、5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  ‎ ‎6代词,用在动宾词组前面,与动宾词组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做动宾词组的宾语的定语,相当于“……的……”。  ‎ ‎7助词,在“为……所……”结构中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 ‎8〖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 ‎9、10〖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 ‎  ‎ 九、 “为” ‎ ‎1、2、3、4、5动词,当“做”讲,是“为”字的基本意义,可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灵活翻译。6动词,以为,认为.  7、8、9、10 判断词,是。  ‎ ‎11、12、13介词,当“被”讲,有时与“所”连用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 ‎14、15介词,介绍目的或原因。为了,因为。  ‎ ‎16、17、18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 ‎19、20、21介词,对、向、跟。 ‎ ‎2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 ‎  ‎ 十、“焉” ‎ ‎1、2、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 ‎4、5、6、7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  ‎ ‎8、9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 ‎10、11、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 ‎12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 ‎  ‎ 十一、 “也” ‎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7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 ‎8、9、10助词,用在句中(一般是简单主语之后、复杂主语之后、时间词之后以及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 ‎ ‎  ‎ 十二、 “以” ‎ ‎1、2动词,以为、认为。  ‎ ‎3、4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 ‎5、6、7、8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9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至”“而”“才”。  10、1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12、13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 ‎14、15介词,因为、由于。  16、17、18介词,表示工具。拿、用。 ‎ ‎19、20、21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22、23、2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25介词,相当于“在”,大多数是表示时间, ‎ ‎  ‎ 十三、 “因” ‎ ‎1动词,依靠、凭借、利用。  2动词,沿袭。  ‎ ‎3、4介词,依靠、凭借、利用。  5、6介词,就着、趁着、趁此。  7介词,通过、经由。  ‎ ‎8介词,因为、由于。  ‎ ‎9、10、11副词,因而、于是、就, ‎ ‎  ‎ 十四、 “于” ‎ ‎1、2介词,表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译为“在”“到”。  ‎ ‎3、4、5、6介词,与、跟、同、向、对,引出动作涉及的另一方。  ‎ ‎7、8介词,到,表示目标、归趋。  ‎ ‎9、10介词,从、自,表起始。   ‎ ‎11、12、13介词,比,表比较,用于形容词之后。  ‎ ‎14、15介词,被,表被动。 ‎ 十五、 “与” ‎ ‎1动词,赞成、赞许。  2动词,给、赠。  3动词,结交,亲附。4动词,参加,参与. ‎ ‎5、6、7 介词,和,跟,同。引进动作涉及的另一方,组成的介词结构,主要作状语。 ‎ ‎8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 ‎9、10连词,和、同,表并列关系。  ‎ ‎11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 ‎  ‎ 十六、 “则” ‎ ‎1、2副词,就是,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 ‎3、4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5、6、7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8、9、10连词,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11、12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 ‎  ‎ 十七、 “者” ‎ ‎1、2代词,用在动词、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之后,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3、4代词,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 ‎5、6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 ‎7、8助词,放在判断句、陈述句、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9、10助词,放在目的、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之后,相当于“……的原因”,后文解释原因。  ‎ ‎11、12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 ‎13助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 ‎14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 ‎  ‎ 十八、 “之” ‎ ‎1、2动词,往,到……去。  ‎ ‎3、4、5结构助词“的”,用在偏正结构中。  ‎ ‎6、7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  8代词,我。  ‎ ‎9、10指示代词,这,此,表近指。  ‎ ‎11、12、1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 ‎ ‎14、15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 ‎16、17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 ‎18结构助词,用在动补之间,译为“得”。 ‎ ‎19、20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