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金版教程】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山地的形成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
一、单项选择题
[2013·南京模拟]读某地景观素描图(下图),完成1~2题。
1.该地地质构造属于(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山岭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地质构造岩层向上弯曲,应为背斜。故A项正确。
答案:A
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C.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解析:由图可知,岩层是经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后受地壳运动影响,形成褶皱构造,该构造地貌中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图示景观。故B项正确。
答案:B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该处地质事件发生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挤压褶皱—发生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发生断裂—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C.下沉沉积—岩浆侵入—发生断裂—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D.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岩浆侵入—发生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最初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这是由地壳下沉,长期接受沉积而成的;紧接着沉积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即岩层受到挤压形成褶皱;之后,褶皱中有岩浆侵入;断层发生在岩浆岩形成之后;上覆岩层凹凸不平,整体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抬升过程中;岩层最上部又有沉积岩覆盖,说明岩层继续下沉接受新的沉积,故选D。
答案:D
4.下列关于此地开发建设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
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
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
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岩层修建隧道
解析:由于有断层存在,断层处岩石破碎,有利于修建采石厂,但并不利于修路、修隧道或开发油气。
答案:A
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据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处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解析:由等高线“凸低为山脊”的规律可知,甲处为山脊;由岩层分布可知,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地质构造为向斜,故选B。
答案:B
6.沿ab剖面线的剖面图是( )
解析:a点海拔为150~200 m,b点海拔为0~50 m,且依据等高线“凸高为山谷,凸低为山脊”的规律,确定沿ab剖面线地势起伏如A图所示,故选A。
答案:A
[2013·金考卷]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据图回答第7题。
7.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L断层形成于D岩层之后
B.M断层形成于D岩层之后
C.P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D.M断层因外力作用形成
解析:由岩层与断层间的位置关系可知,L断层形成于D岩层之后(D岩层受断层影响出现明显错位),而D岩层覆盖了M断层,说明M断层形成于D岩层之前;P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断层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A
读“甲、乙两地质构造图”,回答8~9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向斜成山,乙为背斜成山
B.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乙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C.乙处可能有河流发育
D.乙处地貌是断层形成的
解析:根据岩石中间老、两侧新,可判断甲、乙同为背斜,再结合等高线可知甲为背斜成山;乙为背斜成谷;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乙处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乙处成谷的原因是在张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侵蚀。
答案:C
9.甲、乙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原因是( )
A.甲受挤压,经侵蚀;乙受挤压,经侵蚀
B.甲受张力,经搬运;乙受张力,经沉积
C.甲受挤压,经风化;乙受挤压,经侵蚀
D.甲受张力,经侵蚀;乙受张力,经断裂
解析:背斜是受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的,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由于地壳抬升被侵蚀而出露地表。
答案:A
[2013·百校名卷]象鼻山位于广西桂林,因酷似一只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读象鼻山景观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象鼻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山上的天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B.“象鼻”形成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
C.象鼻山山体的基岩是岩浆岩
D.山体的垂直节理性好
解析:象鼻山位于桂林,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天然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基岩为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垂直节理性好是黄土的特征。
答案:B
11.关于象鼻山地区地质作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冷却-沉积作用-垂直运动-流水溶蚀
B.沉积作用-岩浆冷却-垂直运动-风力侵蚀
C.岩浆冷却-垂直运动-沉积作用-风力侵蚀
D.沉积作用-岩浆冷却-垂直运动-流水溶蚀
解析:岩浆冷却后形成岩浆岩,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地壳垂直上升运动出露地表,后经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A
二、综合题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B处山地的成因。
(2)若该地地层中含有石油,打油井宜选择A处还是B处?请说明理由。
(3)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为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为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请分别说明理由。
解析:(1)B处为向斜构造,由于槽部受两翼岩石挤压,坚实,当两翼岩石被侵蚀掉后槽部保留下来形成山地。(2)石油在地质时期形成后,具有穹窿形构造、封闭性强的背斜可长期封存。(3)从岩层的差异侵蚀角度判断岩石的坚硬程度,从岩石的成因角度判断花岗岩位置。
答案:(1)向斜槽部岩层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2)A处。A处为背斜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3)②处。①②同属于沉积岩,但②处形成山岭,②处岩石较①处坚硬。③处。花岗岩是侵入岩,③处是侵入岩,④处是喷出岩,花岗岩应在③处。
13.[2013·山东聊城质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属于________(地形区),如果在东部地区从南(A)向北(B)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选择的海拔高度应为________。
A.240~250米 B.250~260米
C.260~270米 D.270~280米
(2)在图中A、B间画出此公路,该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________,比其他地区高度低,坡底缓。
(3)该地区选择公路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4)图乙为“AB间公路所经某处的剖面图”,如在该处修一高架桥,桥桩应打在①~④的________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属于江南丘陵;公路应建在地势起伏最小的250~260米之间的平坦地区。第(2)题,读图可知,公路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第(3)题,山区建设公路成本低、难度较小。第(4)题,由①②③④的地质构造可知,应建在④处,因为背斜顶部经侵蚀,剩余部分的拱形结构较稳固。
答案:(1)江南丘陵 B
(2)画图略。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较小。
(4)④ 背斜地区,拱形结构较稳固
三、探究性学习
14.实验探究·内力作用过程与地质构造
为了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下面设计了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探究学习过程,请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材料:4 cm×30 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替代)
实验步骤:
(1)两手握竹片两端加力,竹片产生变形。
(2)继续用力,先慢后快,竹片折断。
(3)竹片折断瞬间,两手虎口处有震感。
(4)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相似。
实验结论: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1)根据实验过程和现象,在下面的方框内分别画出相对应的地质构造。
(2)褶皱、断层和火山活动都可以形成高山,将下列世界名山与对应的地质构造相连。
A喜马拉雅山 ①断层
B泰山 ②火山
C富士山 ③褶皱
(3)向斜有时成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A-③ B-① C-②
(3)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4)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