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高考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前言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高中地理的双基和主干知识。
二、基础:明确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思路。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原因(自然、人为);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评价(积极、消极);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生态);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管理)等
四、提升:明确题中常见行为动词的答题要领
说明---对地理原理、成因、规律、现象等进行说明。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描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性叙述
简述---简单扼要地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要点即可。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影响等。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等进行实施可行性的评价,优势与不足。
对比---比较异同,分析事物之间的差别、联系。可以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的差别,不同事物的联系等
五、实践----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要求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化答题的宗旨。
1. 明确考查意图。
2. 回归教材,规范用语,不写错别字。
3. 答案要突出区域性(要联系图、文材料或课文中所体现的区域实际来描述)。【这是文综地理答案中极为重要的一条】
4. 有多少问分多少段答题,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重要的和确定的要点写在前面。
5. 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同一题中要点不矛盾,不重复。但要尽量全面。
6. 填图、作图规范。
7. 在指定试卷区内作答,书写清晰,卷面整洁。(符合“网阅”要求)。
高考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一、 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一)、地形部分
1.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及分布
(2)地势起伏状况:起伏大小、地势高低分布(哪高哪低)
(3)特殊地貌(如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风积或风蚀地貌等)
2.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类型分析
依据等高线数值判读:
(1)0米以下为海洋(陆地内部除外);
(2)0—200米之间为平原;
(3)200—500米为丘陵;
(4)500米以上一般是山地高原;(中间等高线稀少,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海拔高为高原;四周低而中间高为山地)
3、地形剖面图中剖面线判读
(1)粗略观察剖面线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悬崖),穿过的最高和最低等高线等,看剖面图是否与等高线图相吻合。
(2)注意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图上的高度是否一致。
(3)注意观察剖面线与最高或最低等高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区域高度,看其在剖面图上是否得到正确反映。
(二)气候部分
1.如何描述气候特征
(1)气温(热量):高低变化,年、日较差,积温
(2)降水:多少,季节变化
(3)水热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冬季寒冷干燥”等)
(4)光照:强弱,多少
(5)风:风力大小,空间分布
【注】前(3)点是常答点
2.气候分布规律描述
南北半球(依据南北纬来确定)、纬度范围、海陆位置
3.气候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基本因素(决定气候带)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风的性质——控制因素
(3)地面状况:海陆位置及轮廓、地形地势、洋流、植被、反射率——复杂化
(4)人类活动—影响、改造局部地区气候(利、弊);排放废弃物,产生三大环境问题
[应用举例]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1)纬度低,地处热带;(2)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3)沿岸巴西暖流增温增湿
4.气温分布特点描述
气温高低及变化方向(总体);极值的位置;气温差距(大小、变化)
5.气温高低使用准确词语
20℃以上——高温; 10℃-20℃之间——温暖; 0℃以上——温和;
0℃以下——寒冷; -10℃以下──严寒。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6.天气状况描述
(1)降水(阴晴、雨雪); (2)气温(高低、变化)、湿度
(3)气压(高低、变化); (4)风(风向、风力大小及变化)
7.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注】前(4)点是常答点
8.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高纬;
(2)下垫面性质:海洋<陆地,沿海<内陆,植被好<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云雨少的地方。
9.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同纬度地区,海拔高,气温低。
(2)高大的地形区成为温暖或寒冷气流的屏障。
(3)平原地区,气流畅通无阻,加剧冷热变化程度。
(4)阳坡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
(5)盆地地区一般是夏季的炎热中心。
(6)高大的地形区成为局部的低温区。
(7)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10.降水特征成因分析
(1)不同纬度(大范围)——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
(2)同纬度地区(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陆位置、洋流的影响;人为(植被破坏、湿地破坏)
11.影响降水因素
(1)大气环流: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降水多,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降水少
(2)地 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 势:降水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 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城市雨岛效应
1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雨影区降水少。
(2)高大地形成为气流运行障碍,湿润气流难逾越。
(3)平原地区,气流可以畅通无阻。
(4)如果山脉与风向平行,则气流影响范围更广。
(5)谷地可以成为气流的通道,对局部地区的降水会产生显著影响。
(6)山地迎风坡半山腰成为最大降水区域。
1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1)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
(2)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3)迎风坡多地形雨,形成信风带的热带雨林气候。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4)高原地形形成非地带性气候分布。如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等。
1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3) 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2)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3)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15.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照时间长);
(3)天气状况。
16.影响太阳辐射(光照)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例: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2)晴天多,日照时间长(3)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三) 、水文部分
1.河流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主要是外流河)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东北——春汛)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3)冰雪融水(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内流和一些大河源头)
(4)地下水补给(量少、稳定)
(5)湖泊水补给(源头,中游起调蓄作用)
2.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气候特征、河流补给、流域面积大小与所在地区蒸发量有关)
(2)水位(汛期):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即汛、枯变化。
(3)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土壤特性、降水集中程度
(4)结冰期:有无、长短。凌汛:(前提:有结冰期,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3.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 流向 (2) 流程(长短) (3)流域面积大小
(4) 落差、流速(水能) (5)河道形状、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如海河、树枝状如长江、向心状如刚果河等)
4. 等高线图中河流判读
(1)河流位于山谷处;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等高线凸向河流的上游);
(3)河流流经等高线重合处可能形成瀑布;
(4)河流经过等高线密集处流速快,稀疏处流速慢。
5. 影响河流水能丰富的因素
(1)流量(大小、变化):降水丰富,径流量大;
(2)落差: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
6.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地形条件: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地质条件:稳定,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水系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库区情况: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7.水利工程建设利弊
(1)利—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 生态等综合效益。
(2)弊—移民、淹没土地、生态危机、文物破坏等。
8. 凌汛发生时间及形成条件
(1)初冬和初春。
(2)位于中高纬,有结冰期;
(3)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度;
9.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4)通航里程长短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10.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降水特征:降水集中,多暴雨;或异常增温导致大面积积雪融化等。
(4)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经济密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严重。)
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1.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恢复植被 ;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筑坝)。
▲治理措施
上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中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其它: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12. 水库的作用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水产养殖、供水、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
13.沼泽湿地成因(地表水收入大于支出)
(1)气候:降水或地表水量大于蒸发量;
(2)地形: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
(3)水文:河流易泛滥,洼地易积水;
(4)冻土:地下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高纬冻土、高原冻土)
如:
▲三江平原: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河流较多,植被茂密;
(3)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4)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冰川积雪融水较多;
(3)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
(4)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1) 降水丰富;
(2) 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
(3) 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14. 影响海水温度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不同纬海区:低纬>高纬
(2)洋流——同纬海区:暖流>寒流
(3)季节——同一海区:夏季>冬季
(4)海域轮廓(封闭性)
15. 影响海水盐度因素
(1)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不同纬海区: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洋流——同纬海区: 暖流>寒流
(3)河川径流: 有河流汇入的海区盐度低
(4)海域轮廓(封闭性);
(5)结冰与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期盐度升高,融冰期盐度下降
16.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含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对外联系沟通是否密切通畅、经济腹地是否广阔、经济是否发达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选址要求:
(1)河港:河宽、水深、近城、陆运便利、冰期短(或无)
(2)海港:海湾(避风)、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冰期短、泥沙淤积少、陆域平坦(等高线稀疏)、水陆交通便利
17.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18.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降水少或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多晴燥天气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3)海域条件:海水盐度高,少污染。
19.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气候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如;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海拔的高低)
(3)影响雪线高低分析时,要从降水气温两因素同时考虑,如果某地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侧重从降水分析。
(四) 、植被、土壤和矿产(能源)
1.自然带分布规律
(1)地带性规律(或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经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垂直地带性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2) 非地带性现象
①地势起伏:东非高原上的热带草原带
②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③洋流: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
④局部水分条件变化:沙漠中的绿洲
2. 山地垂直带判断:
(1)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坡向判断:阳坡同一自然带海拔高,阴坡低
(3)迎风坡、背风坡判断:雪线低的一侧为迎风坡,反正为背风坡;
(4)自然带谱多少判断:纬度低海拔高的山脉自然带谱多;海拔低、纬度高的山脉自然带谱少;
(5)南北半球判断:中高纬度山脉,南半球北侧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北半球南侧同一自然带海拔高
3.地理环境中森林的作用:
(1)调节气候 (2)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3)保持水土
(4)防风固沙 (5)涵养水源 (6)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7)稳定大气成分 (8)吸烟除尘
4. 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常规能源缺乏(储量、种类); (2)分布不均
人文原因:
(1)消耗量大(人口、工业、农业); (2)利用率低(浪费);
(3)能源消耗快速增加; (4)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5)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
治理措施:
(1)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
(2)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
(3)控制高能耗工业;
(4)能源循环使用;
(5)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
(6)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5.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1)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对输出地——促进资源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环保等;
(3)沿线、输入地——缓解资源或能源紧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
产业发展、环保等。
6.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1)优化产业结构: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
(3)大力发展轻工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4)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5)积极发展以商业、旅游业、金融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五)、环境灾害部分
1.环境问题表现: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音污染、城市的电磁波、光污染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破坏、草原森林破坏、土壤流失、沙尘暴、石漠化等
2.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3.旱灾治理措施:
(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人手)
(1)开源: ①跨流域调水(调水工程);
②建库打井,淡化海水,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 ①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②发展农业科技,培育耐旱作物;
③加强用水管理(如分片供水,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
④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⑤防治水污染,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⑥控制人口增长,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
⑦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4.华北春旱、江淮伏旱成因(自然原因)
华北春旱:(1)春季锋面雨带位于南部沿海,华北降水较少(主因)
(2)春季升温快,多风,蒸发旺盛
江淮伏旱:7月份长时间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燥少雨.
5.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扩散途径—水平扩散(风);垂直扩散(对流)。
(2)污水扩散速度—河流水量大小和流速(从汛期和枯水期考虑);冰期;水系特点。
(3)污染事件:人类排放的污染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4)大气污染事件成因:
①自然—污染物不易扩散(逆温、地形为盆地或谷地)。
②人为—排放的有害气体过多;能源利用结构(燃烧煤炭污染物的排放较其他能源危害严重)。排放途径: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北方冬季燃煤取暖)、汽车尾汽
(5)水污染:工业、农业和生活排放的有毒物质或有机物;石油泄露;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等。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6.赤潮成因分析——中低纬封闭性大陆架海域
(1)纬度(水温):中低纬大陆架海域,夏季多发——水温高,赤潮生物繁生
(2)海域轮廓:海湾多发——风力小,海水流动性差
(3)人类活动(主因):沿岸大量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排入;海水养殖过度——海水富营养化。
[赤潮危害]:
(1)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2)危及水产养殖业,危害人体健康;
(3)影响海洋旅游业。
[赤潮的防治]:
预防:①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②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③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治理:①利用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除藻②将水产养殖设施沉入海底或移到未发生赤潮的海区或通过机械装置进行增氧等
7.咸潮成因分析——钱塘江口、珠江口多发
(1)入海径流减少:枯水期、调水用水多
(2)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倒浸
(3)潮汐(尤其是天文大潮时)
(4)过量滥采河沙
[咸潮危害]:淡水咸化、水质变坏、水资源减少,影响城镇生活用水、工业供水及农业灌溉等。
[措施]:①建立预警机制;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③加强河道采砂管理;④节约用水
8.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岩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
▲ 自然原因:
(1)地形(坡度)地质;(2)气候(降水);(3)土质; (4)植被。
▲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农垦、乱砍乱伐;修路;开矿)
▲ 治理措施:
(1) 禁止乱砍乱伐; (2)大力植树造林; (3)禁止陡坡开荒; (4)缓坡修建梯田;
(5)退耕还林还草; (6)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
(7)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 治理的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全面发展;
(2)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
(3)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4)有利于有利于保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5)建立良性生态系统 ;
(6)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9.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我国西北、中亚、西亚、非洲、澳大利亚、美国西部内陆、秘鲁、阿根廷、巴西等地区)
▲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蒸发、风力);(2)植被;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合理载畜量;人工种草;实行轮牧;退耕还牧还草;生态移民;解决牧区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10.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1)华北地区:
自然原因:地形低洼;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2)西北地区
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11.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降水(雨量、时长、强度); (2)地形坡度;
(3)岩石破碎(板块、断层) ; (4)植被;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乱砍乱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治理措施:加固陡坡;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12.地震破坏程度(烈度)的影响因子、治理措施
影响因子: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
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防御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13. 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灾害强度(哪些因素影响?);
(2)当地自然状况(地形、地质;自然条件潜力大小);
(3)灾害时间和地点
社会经济:人口、经济水平、经济密度、距发达地区远近
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14. 沙漠成因
(1)热带沙漠:终年受副高下沉气流或干燥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备注:地形、洋流影响其分布范围
(2)温带沙漠:地处中纬大陆内部,加之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降水稀少
三、人文环境特征
(一)、人口和城市
1. 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不确定性与相对确定性
(1)资源(可耕地、淡水)(首要因素); (2)科技;
(3)地区开放程度; (4)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2.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
(1)经济(主导):经济水平地区差异、经济布局改变;
(2)交通、通信; (3)文化教育; (4)家庭婚姻;
(5)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变迁、战争;
(6)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资源开发;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1)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2)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3)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对迁出地影响:
(1)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2)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3)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导致人才外流
4.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
①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②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气候较凉爽;
③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分布于河流两岸
(4)资源条件:形成工矿业城市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如株洲) (2)政治因素:古都、新都、省会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拉萨、耶路撒冷)
(5)科技因素(日本筑波) (6)旅游因素
分析思路:分析形成(诞生)因素→分析促进或限制因素,确定主导因素。
(二)、农业
1.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 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日温差 (3)水源(灌溉)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7)地租高低
2.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思路:
(1)分析角度: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分析内容: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
(3)分析气候条件季节差异
[应用举例]: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1)有利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2)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3. 农业地域类型:
(1)水稻种植业(季风区水田农业) (2)商品谷物农业
(3)大牧场放牧业 (4)乳畜业
(5)混合农业 (6)种植园农业
(7)园艺业 (8)地中海式农业
(9)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4. 农作物分类与其区位
名称
主要分布区
生长习性
农业区位的选择
粮食作物
水稻
“亚洲的粮食”——水稻;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泰国。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埃及、尼日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巴西
喜高温多雨、地势低平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在我国的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36°N)
玉米
单产最高——玉米;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我国的主产地在吉林省
喜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小麦
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美国
水热要求不高;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冬小麦和春小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冬收,春小麦一般春播秋收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糖料作物
甘蔗
拉丁美洲、巴西、古巴、亚洲,我国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区
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甜菜
亚欧大陆、北美的中温带地区,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饮料
茶叶
亚洲的印度、中国、斯里兰卡
喜高温多雨、怕涝
红壤等酸性土壤
咖啡
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现分布于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埃塞俄比亚等
喜高温多雨
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山地生长
可可
可可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现以非洲为主,拉丁美洲亦生产
较高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分配均匀
要有较高的树木在它上层作荫蔽保护,本身抗风力弱。所以在热带雨林带海拔较低处,可可树生长茂密。
纤维
剑麻
剑麻原产于墨西哥,从西沙尔港出口,因而也叫“西沙尔麻”。现非洲的坦桑尼亚占世界总产量的60%。
喜高温耐旱
黄麻
原产于东南亚,现主要产在南亚地区。孟加拉国黄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黄麻在我国南方种植很广,浙江省最多
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
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亚麻
温带地区的中国、俄罗斯等
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壤土
长日照作物
橡胶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喜高温多雨
棉花
美国中央大平原、埃及、中亚;我国则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南疆
喜高温
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
水果
柑橘
原产于我国,北起秦岭南麓,南到雷州半岛,西起藏南察隅,东到台湾岛都有出产。
喜温润,怕寒冷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苹果
辽宁、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出产最多
喜光、较耐寒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油料作物
花生
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产量占全国1/3以上
喜温干燥、砂质壤土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
油菜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有北移南迁趋势,扩大到黄淮海平原、辽宁以及华南地区;四川产量全国第一
喜温暖气候,肥沃土壤
原产于非洲。广泛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湿热森林地带。
芝麻
原产于非洲。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暖温带、亚热带种植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南
喜温耐旱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不耐涝。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油棕
原产于非洲。广泛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湿热森林地带。
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
大豆
原产于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东北黑龙江为最多。
为中温作物
要求积温在2000℃—3000℃,需水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
出口农产品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等地
5. 如何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类型(从自然条件考虑)
(1)种植业——
①气候条件:夏季高温(温度20℃以上)、光照条件好;
降水在400MM以上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少于400MM但有灌溉水源地区也可以
②地形条件:平原地区最好,山区主要分布在河谷相对平坦地方,也可以把缓坡修成梯田种植;
(2) 畜牧业——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少于400MM一下地区;(温带海洋气候区也适宜发展)
(3) 林 业——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但亚马逊平原地区有大面积热带雨林,俄罗斯西北
利亚地区有亚寒带针叶林分布)
(注:农业布局需要从综合因素考虑,不能从某一单一要素分析)
(三) 、工业
1.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5)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
(6)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工业基础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2. 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有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协作配套条件
3.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4. 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的影响
Ø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 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即工资水平); (2)资源、能源;
(3)市场; (4)政策——开发战略;
(5)内部交易成本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结构调整
(2)产业分工与合作
(3)区域地理环境
(4)劳动力
(5)就业的空间分布
5.产业结构评价、调整方向
结构评价
(1)结构比例:一、二、三产业比例
(2)结构变化(演化)、对比相关地区结构;
(3)优劣评价(当地发展阶段、当地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
调整方向
(1) 低耗能低污染;
(2) 调整三大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三产业);
(3)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4) 发展清洁生产;
(5) 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
(三) 、商业、交通和旅游
1. 商业中心形成条件:
(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2)发达的商品生产能力。
2.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环境要求(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3. 隧道的选址条件:
(1)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2)避开断层
4.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
(3)工程量大小
5. 飞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排水);
(2)地质:地基稳定;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 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环境要求:距市区有一定距离,附近不能有学校、医院(疗养院)、养殖场,不能有高大建筑物和山峰
6.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1)纬度: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成本延长卫星使用寿命;
(2)天气(发射窗口):晴天多,阴雨、雷雨天少,能见度好;
(3)地形: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跟踪观测;
(4)交通:交通便利,利于运输大型火箭;
(5)国防安全:宜建在山区、沙漠地区,地广人稀、河湖较少地区
(6)科技
7. 核电站建设的区位因素:
(1)核能的优势:清洁新能源;能量集中,地区适应性强(核燃料能量集中,运输量小)。
(2)供需矛盾(必要性):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3)技术资金保障(可能性):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等。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2015届文科地理复习资料――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例证:法国核能比重最大的原因——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贫乏;经济发达,资金技术力量强。
8. 铁路建设的意义:
(1)经济意义——农业、资源开发、工业、商业、
旅游业、区际经济联系等;
(2)政治意义——脱贫致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3)战略意义——外向型经济、国防;
(4)生态意义——人口对生态的压力、能源的调运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9.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10. 旅游条件的评价
(1)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2)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
(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 (5)环境承载量。
11. 旅游价值的评价
(1)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景区的等级、称号)
(2)集群状况(数量多、密集)
(3)地域组合状况(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旅游景观丰富;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
(4)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合(不雷同)
12. 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 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Α、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 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
A、促进文化交流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 影响区域环境:
Α、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三、区位分析方法
1.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比较法、综合法)
(1)基本概况
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范围——面积、组成
(2)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地质——地形特征、主要地形区;板块位置、地壳活动、地质构造
◇气候——类型、特点、成因;评价
◇水文——主要河湖、水系概况、水文特征、与人类关系
◇土壤——类型、评价
◇生物——种类、评价
◇资源——种类、分布、评价
◇自然灾害——气候、地质
(3)社会经济环境特征:
◇经济——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联系与协作
◇工业、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地区分布、发展变化趋势及原因
◇交通——线路区位分析
◇人口——分布、民族,增长,数量与素质
◇城市——区位分析
◇科技、资金、市场
◇政局:稳定或动荡
◇地区冲突—资源、领土争夺;民族、宗教矛盾;帝国主义插手干预
◇环境问题——类型、成因分析
2. 区域经济分析
(1)发展的方向:从农业、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交通运输业、旅游业、高科技产业等角度思考。
(2)区域特色经济: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有针对性的发展相应的产业。关键是从文字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针对性的作答。
(3)某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根据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发展的原则组织答案。
10
2015届地理备课组 2015届地理备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