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1-05-13 发布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试卷 试题分布 分值 年代题材 篇名作者 题型 考查内容 全国卷1‎ ‎14~15题 ‎9=3+6‎ 唐诗 ‎《野歌》‎ 李贺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14.判断赏析正误 ‎15.分析诗句含义 全国卷2‎ ‎14~15题 ‎9=3+6‎ 宋诗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14.判断赏析正误 ‎15.分析诗句“酒”意象的含义 全国卷3‎ ‎14~15题 ‎9=3+6‎ 唐诗 ‎《精卫词》‎ 王建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14.判断赏析正误 ‎15.分析诗句含义(内容解读)‎ 天津卷 ‎14题(1)(2)(3)‎ ‎9=3+2+4‎ 晋诗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陶渊明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问答题 ‎(1)判断理解或赏析的正误 ‎(2)分析诗句画面 ‎(3)分析诗句情感 浙江卷 ‎19~20题 ‎8=2+6‎ 唐诗 ‎《送王昌龄》‎ 李颀 填空 ‎+问答题 ‎19.词义、情感 ‎20.分析诗中点染手法 北京卷 ‎14~16题 ‎12=3+3+6‎ 宋词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14. 判断诗意理解正误 ‎15. 判断手法赏析正误 ‎16. 分析诗中艺术手法 江苏卷 ‎10-11题 ‎11=5+6‎ 唐诗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问答题 ‎+问答题 ‎10. 分析诗句含义 ‎11. 分析诗句情感 上海卷 ‎2018年全国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4. B ‎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15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018年全国卷2)(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3分)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看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 (6分)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4. D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15.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 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15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诗歌翻译:‎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2018年全国卷3)(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4-15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 (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 (6分)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 ‎14. A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比如D项,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 ‎15.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这里介绍两种观点:观点一: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 点睛:这是一道主观性答题的试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都要说出具体理由。‎ ‎(2018年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2分)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4分)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 解析】‎ ‎(1)A【‎ 试题分析: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点睛: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8分)‎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 (2分)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 (6分)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 解析】‎ ‎19. (1). 久留(逗留) (2). 依依不舍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0.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2018北京卷)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3分)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3分)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6分)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解析】‎ ‎14. . D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15. A 试题分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 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试题分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2018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0-11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 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11.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解析】‎ ‎10. 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 ‎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这是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区域在诗歌的一二两联,“闲向春风倒酒瓶”是当春把酒,突出“闲”字;“送客特过沙口堰”,送客特意绕道沙口堰,目的是下一句中的上水心亭“看花”。原因结合诗歌注解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而刘禹锡当时是被贬和州,长期得不到升迁,只得寄情山水。作答时本题要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 ‎11.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试题分析:题干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