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读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易发展成城市的聚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 ‎2.A ‎【解析】1.读图,该地聚落沿河流分布,受河流影响,形态呈条带状,D对,C错。团状是北方地区聚落形态的特点,A错。受地形因素影响,聚落形态有组团状,B错。‎ ‎2.读图,①地位于河流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交通,人流、物流量大,是最易发展成城市的聚落,A对。② 、③、④处的人流、物流量较小,不易发展为城市聚落,B、C、D错。‎ 下图是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3.黄土高原呈现此景观的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黄土疏松 ‎ B.夏雨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千沟万壑 ‎ D.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4.最适宜当地环境的传统民居是( )‎ A. B. C. D.‎ ‎【答案】‎ ‎3.D ‎ ‎4.B ‎【解析】3.读图,黄土高原呈现的是千沟万壑的景观。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滥砍乱伐、过度放牧等造成的水土流失。D对。气候干旱,黄土疏松,夏雨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是自然原因,A、B错。千沟万壑是结果,C错。‎ ‎4.黄土高原的气候干旱,黄土分布广。黄土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所以适宜当地环境的原有民居是窑洞,B对。图A的竹楼是南方的民居,A错。图C是蒙古包,是草原牧区的民居,C错。图D是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建筑,D错。‎ 左图为某古镇分布示意,下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5.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⑤河岸d在洪水期相对于a、b和c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6.古人对该镇巷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街区的疏风防寒 C.街区的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交通便利 ‎7.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古镇原有风貌与区域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决定在古镇附近另建新城,你认为最适合新城建设的区位是 A.a B.b C.c D.d ‎【答案】‎ ‎5.B ‎6.C ‎ ‎7.B ‎【解析】5.读图分析,河流在ac段位于平原地区,平原形成曲流主要原因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结果,①错。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取水方便,地势平坦,便于农耕,②对。河岸d是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夏季暴雨多,河流泥沙含量大,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③对。河岸c位于凹岸,易被侵蚀,且与湖泊距离较近,土层中含水量大,更易被水流侵蚀。河岸b也是凹岸,但附近没有湖泊,土层中水份较少,所以c岸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④对。河岸d与a都位于凸岸,但d附近有湖泊,a处没有湖泊,在洪水期a最不易决堤。⑤错。所以B对。A、C、D错。‎ ‎6.‎ 读图乙可以看到古镇的街道是西北-东南走向,与我国的冬夏季风风向一致,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距北回归线近,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不用防寒,所以最有可能是为了街区的通风散热,B错、C对。图示区为平原区,不必考虑等高线,A错。与河流流向关系不大,D错。‎ ‎7.根据题目要求,要保护古镇的原有风貌,所以不能在a处,A错。要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不能在c、d处,影响湖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C、D错。只有b处是凹岸,水流较深,可以发展港口运输,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不影响古镇的环境,B对。‎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8.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中最适合发展耕作业的是②‎ B.图示海域可能形成大渔场 C.图中植被分布变化反映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该地位于北半球 ‎9.有关图中P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最显著月份7月 B.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处 ‎ C.形成与风力作用相关,最显著月份1月 D.组成物质大小混杂无分选 ‎10.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聚落选址在Q地的最佳位置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8.B ‎9.A ‎10.B ‎【解析】8.①②③中最适合发展耕作业的是③,平原地形,A错;图示海域在大陆西岸,沿岸有寒流形成的上升流,可能形成大渔场,B正确;图中植被分布变化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错;由该地纬度和植被类型可判断,位于南半球,D错。选B正确。‎ ‎9.P处河流海拔降低,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扇;该地在南半球,7月是南半球的冬季,该地是地中海气候,此时多雨,河流含沙量大,流水的沉积作用强;与风力作用无关;河流沉积分选性好。选A正确。‎ ‎10.甲地处山地之中,平原面积小,远离水源,不适合;乙在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取水方便,且在河流沿岸的高地上,无水患洪灾,适合建聚落;丙地在河流沿岸,地势低平,易有水患,不适合;丁在岛屿上,远离大陆,平原面积小,淡水不足,不适合。选B正确。‎ 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1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13.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渔业 B.林业 C.种植业 D.牧业 ‎【答案】‎ ‎11.B ‎12.D ‎13.A ‎【解析】11.该民谣风沙满地跑,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风力大,B对。 不能体现降水多、日照强、气温高的特点,A、C、D错。‎ ‎1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应注意防风,特点是低矮、屋顶缓、窗小,D对。高大、屋顶尖、窗大不利于防风,A、B、C错。‎ ‎13.位于沿海地区,风力大,不适宜种植业发展,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渔业,A对。根据谚语中的描述,不适宜林业、种植业、牧业发展,B、C、D错。‎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再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左图、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14.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15.该地可能位于 A.河南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答案】‎ ‎14.A ‎15.A ‎【解析】14.“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故选A。‎ ‎15.读图结合上题分析,不难推知该地既不位于降水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位于降水非常少的新疆,而应该位于黄土高原上,故选A。‎ 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读“人类大陆”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6.据图判断,世界人口的分布 A.平原比山区多 B.欧洲比亚洲多 C.高纬度比低纬度多 D.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17.下列地区中,不属于“人类大陆”的是 A.欧洲西部 B.亚洲南部 C.北美北部 D.亚洲东南部 ‎18.关于图中“人类大陆”①~④四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地夏季高温多雨 B.②地逆城市化表现明显 C.③地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D.④地制造业发达 ‎【答案】‎ ‎16.A ‎17.C ‎18.B ‎【解析】16.据图判断,世界人口的分布平原比山区多,A对。欧洲比亚洲少,B错。60°-90°是高纬,高纬度比低纬度少,C错。20°W向东到160°E是东半球,另一半是西半球,所以西半球比东半球少,D错。‎ ‎17.读图,“人类大陆”包括欧洲西部、亚洲南部、亚洲东南部,A、B、D包括。北美北部地广人稀,不包括北美北部,C不包括,选C。‎ ‎18.图中“人类大陆”①~④四地中,①地夏季高温多雨,A正确。②地是发展中地区,城市化水平低,逆城市化表现不明显,B错误,选B。③地是欧洲,第二、三产业比重大,C正确。④地是美国,制造业发达,D正确。‎ 回答下列问题。‎ ‎19.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 ‎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 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③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河流在弯曲处的流水作用是 A.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B.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C.凹岸、凸岸均为侵蚀 D.凹岸、凸岸均匀堆积 ‎【答案】‎ ‎19.B ‎20.A ‎【解析】19.本题考查河流对聚落的影响。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0.由于流水的惯性,河流水对凹岸具有强烈的冲击作用,从发展的趋向看,河流在弯曲处一般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三江并流”地区略图。‎ 材料二 云南省引种小粒种咖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19年,全省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99%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咖啡豆生产基地。但因技术水平有限、缺乏标准化生产管理等,一直以原料供应为主。‎ ‎(1)根据材料一,简述图示区域聚落的分布特点。‎ ‎(2)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在峡谷的两侧山腰处,白天常有一条云雾带出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云南省咖啡产业要持续发展需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沿河谷、沿交通线(公路)分布,南部数量较多(密集),北部较少(稀疏),分布较分散(聚落间相距较远)。‎ ‎(2)白天山坡温度较高,谷底气流沿山坡上升(谷风),在山腰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云雾。‎ ‎(3)加大科技投入,服务于农户;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咖啡、有机咖啡);发展深加工业(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培育本土品牌);发展规模化种植。‎ ‎【解析】(1)根据聚落符号,图示区聚落沿河谷、沿交通线(公路)分布。南部数量较多,北部较少,分布较分散。‎ ‎(2)根据山谷风的原理,白天山坡温度较高,谷底气流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在山腰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云雾。‎ ‎(3)云南省咖啡产业要持续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服务于农户。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咖啡、有机咖啡。发展深加工业,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培育本土品牌。发展规模化种植,形成规模效应。‎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南海诸岛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以永兴岛为例,极端高温34.9℃,极端低温15.3℃,年平均气温26.5℃。年降雨量1505毫米。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 材料二:甘泉岛(北纬16°30',东经111°35 ′)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环礁上,在珊瑚岛(注:珊瑚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西南2海里处,岛上有中国最南端的文物保护单位—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甘泉岛是西沙群岛中出露最晚的岛,地势较高,四周为沙堤围绕,岛中心由于湖干涸演化形成平地,周围珊瑚礁环绕;岛上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适宜使用,也是西沙为数不多具有淡水的岛屿。‎ 材料三:南海诸岛及甘泉岛图。‎ ‎(1)分析南海诸岛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环岛沙堤的形成过程。‎ ‎(3)分析甘泉岛上井水甘甜的原因。‎ ‎(4)如果有人打算到甘泉岛定居,例举生活可能面临的困难。在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考虑哪些影响因素。‎ ‎【答案】(1)地处低纬,终年高温;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盛行东北季风,夏季受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的影响,盛行西南季风。‎ ‎(2)地壳挤压抬升(隆起)使甘泉岛周围海水较浅,珊瑚虫遗体在周围的浅海堆积成环形浅滩;海浪从深海区携带泥沙,在浅水滩上减速沉积。‎ ‎(3)形成晚,因蒸发积累的盐分少;地势较高,且四周沙堤围绕,地下水受海水影响较小;中间低地接纳雨水(淡水)后下渗,成为井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井水含盐量小。‎ ‎(4)完善通讯联络设施,保障对外联系畅通;建筑物地基抬高,以防台风和潮汐形成的潮水淹没;控制建设规模,保持自然生态。‎ ‎【解析】(1)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旱季,气压带和风带是位置向南移动,该地受到亚洲内陆地区形成的高压中心的影响,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季风;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北移动,该地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和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由海洋吹向陆地季风共同作用,盛行西南季风。‎ ‎(2)环岛沙堤的形成过程主要结合地质作用过程进行分析。由于海水运动带来的泥沙沉积,沿岸地区水深突然减小,水流受到河岸的阻力,流速减小,携沙力降低,使得泥沙沉积下来。该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季多雨。雨水冲刷带走地表土壤,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势变得平坦,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沉积。‎ ‎(3)根据材料“甘泉岛是西沙群岛中出露最晚的岛,地势较高,四周为沙堤围绕,岛中心由于湖干涸演化形成平地,周围珊瑚礁环绕”可知:一是该岛形成时间晚,因蒸发积累的盐分少;二是该岛地势较高,且四周沙堤围绕,地下水受海水影响较小;三是中间低地易于接纳雨水(淡水),雨水下渗是井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这些因素导致井水含盐量小。‎ ‎(4)该岛处于我国南海地区,基础设施不健全,应完善通讯联络设施,便于对外联系;该岛地势低平,因被海水淹没,因此建筑物地基要抬高;该岛形成时间晚,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要注意保护当地环境,控制建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