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模板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现代文小阅读(10分钟,阅读4分钟,做题6分钟)‎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3、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 二、文言文阅读(25分钟,阅读13分钟,做题12分钟)‎ ‎1、浏览文章后,看第6题(关于内容的选择题),然后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人物关系与相关事件。‎ ‎2、依次浏览题目(包括翻译),并将各题在文中对应处勾画出来。再读文章,思考这些问题点涉及的人与事。‎ ‎3、弄懂文章内容之后再按照如下顺序做题:‎ ‎(1)先做第6题,即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选择题。方法同小阅读。‎ ‎(2)接着做第4、5题。做题必须将问题带回原文中,在语境中思考。实词理解也罢,断句也罢,都要对语句做内容和语法的分析。‎ 其中断句题,要注意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A语感断句法,根据对语句意思的理解,用语感断句。‎ B虚词标志法,盖、夫、至若等常常在句首;乎、哉、矣、也等常常在句尾。‎ C句式断句法,“……者……也”式判断句,“者”后断句;问答式的语句,在问答之间停顿。‎ D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若在句首,状语后可以停顿。‎ E语法断句法,除去上述四种情况,一般需要停顿的部分,是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我们应该找到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语和谓语,由于主语可能承前省略,故一定要补充出来再找到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果不能找到谓语动词,这个部分就不能停顿。‎ ‎(3)最后做翻译题。其基本方法如下:‎ A将句子带回原文,找到恰切的语境,理解这个句子大致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 B勾画出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含代词与名词性短语)和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尤其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不需要翻译)。理清句子中的人物关系和相关事件。‎ C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和句子中的固定结构和短语。‎ D在试卷上将每个词语逐一翻译,连起来读一读,在此基础上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再读,勾画出疑惑处。注意要有“文言意识”,对于难解的实词尽量联想相关成语,不要轻易用该词的现代汉语意思。‎ E 对疑惑处,根据句子意思和上下文语境推测正确的含义。这个办法也适用于实词理解题。将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 三、古诗鉴赏(12分钟)‎ ‎1、读懂诗歌 ‎(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 ‎2、审读问题 ‎(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 ‎(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4、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体系。‎ ‎(1)诗歌类别 A、借景抒情类 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 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抓物的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 C、写人抒情类 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直接如动作、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艺术手法 A描写手法(关涉内容或者诗歌的形象)‎ 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a写人:语言、动作、心理、表情、肖像、细节描写等。b写物:动作、情态、绘声绘色绘形、描摹、勾勒等。c写景:绘声绘色绘形、浓墨重彩、描摹、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d共有:渲染、对比、大笔勾勒、工笔细描等等。‎ 间接描写:烘托(主要是写人写物)、衬托(反面则为反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等等)、象征、以虚写实、以实写虚……‎ 写景还需要注意描写的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角度、五觉(视听嗅味触)角度。顺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 B抒情手法(关涉诗歌的主题)‎ 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其中借景抒情可以细分为:触景抒情、即景抒情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当诗歌结尾句子为写景的,则称为“以景结情”。‎ 另外有“从对方着笔”——曲笔。如,本来想表达自己思念对方,却不写自己,反而想象对方正在思念自己。‎ C修辞【手法】(关涉诗歌的语言)‎ 语音修辞:押韵、平仄、节奏。‎ 词语修辞:字词的妙用。炼字型题。‎ 句式修辞:整散句、长短句(诗歌中不考虑句式)‎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设问、反问……‎ 特别提醒:在题目中问到“表现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问到写景(描写的)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D结构手法(关涉诗歌的结构)‎ 律诗: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 弄清楚“起承转合”各联的作用。起:照应标题,引出吟咏对象,引起下联的描述。承:承接首联,对引出的对象进行描写。转:由上联的描写“转”,或转入抒情言志,或转入别的内容的描述,或转换角度对对象进行描述。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卒章显志。‎ 词(曲)(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句:起句,作用同律诗的“起”。下片开头(偶有上片结尾)句:过片,作用同律诗的“转”。下片尾句:结句。作用同律诗的“合”。‎ 特别提醒:在面对写景诗中描写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确的时候,可以从景的构成要素出发思考。‎ A线条——形状、形态——摹形、绘形视觉 B颜色——色彩、色调——绘色视觉 C光线——明暗、色调——(明暗)对比与反衬视觉 D声音——声寂、动静——动静结合(反衬)听觉 E气味——芬芳、气息——嗅觉 上述可能结合,出现——视听结合、视听嗅结合。‎ F现实(眼前)——写实\想象联想(如梦境)——写虚=====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3)基本题型 A关于如何表现对象特点。(赏析描写手法题相同)‎ a描写手法(含描写角度)+修辞手法,举例证明。‎ b这些手法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象的何特点。‎ c表达的情思。‎ B某字运用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妙处(炼字型)‎ a首先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有修辞手法或者活用一并说明。‎ b将意思带入诗句描述诗句的内容(如景——画面、物的形象)。‎ c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甚至结构上的作用。‎ C赏析某一联诗句。‎ 两个前提与意识:一是这首诗的类别——写景、写物、写人还是别的。二是这一联的语言性质——描写、描写结合抒情还是抒情……下面以描写景物为例:‎ a指出描写的办法——描写的角度【甚至包括顺序】(时空角度与五觉即视听嗅味触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描写的语言(词语和修辞手法),并举例阐释说明。‎ b运用这些手法如何表现或者突出什么画面的什么特点。‎ c借助这个画面,表达诗人何种情思或者心境。‎ D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或者诗歌情感很复杂),请结合诗句分析。‎ a总说有哪几种情感。‎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情感,注意每一种情感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情感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表达出来的)。‎ E人物形象(诗人形象或者抒情主人公形象)‎ a先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来确定人物的身份地位,答题时,就答人物的身份地位与人物的特点(内在的,近似于小说与传记中人物内在特点的分类方法)。‎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特点,每一种特点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特点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或者哪个细节表达出来的)。‎ C借助这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特别提醒:情感的一情两面(以思乡为例):内在——对故乡的思念,外在——独处异乡的孤寂。‎ 四、默写(3分钟)‎ ‎1、考纲规定,要能逐一过关,后期注意做练习。‎ ‎2、注意审题,题干上的提示语往往涉及句中词语与内容。‎ ‎3、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一笔一画交代清楚。‎ ‎4、注意异体字、通假字、同义异形词的写法。‎ 选做题:第三、四题(或者第11、12题)注意事项与原则:‎ ‎1、切记填涂所选题目番号(小题番号——11或者12).‎ ‎2、选题原则:(1)自己擅长的文本类别,(2)主观题题型典型、难度较小的。最好先浏览主观题,比较其难易,再做选择。‎ 六、传记作品阅读(25分钟)‎ ‎(一)把握特点,读懂文本 首先要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人物传记是纪实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强调陈述的基本事实(传主的经历和主要事迹)的真实性,也要注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想象的合理性和对于某些符合逻辑、合乎情理的细节虚构和场景铺陈的文学价值。它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 其次,在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联系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主人公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析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主人公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其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传记有述传和评传两种:述传主要陈述人物事迹,结尾简要评价;评传叙议结合、夹叙夹议。‎ ‎(二)会做题 ‎【1】考点与题型大类别阐释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2】具体题型 高考试卷一般有四个题,第1、2、3题为内容题,第4题为探究题 。‎ ‎1、双选题,同小说双选题一样,从略。‎ ‎2、(内容题)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1)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2)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A照应标题(开篇点题);B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C埋下伏笔;D设置悬念;E为下文(中心)作铺垫;F总领下文;‎ ‎【2】文中句:A前后照应;B承上启下(过渡);C总结上文;开启下文;D为下文作铺垫。‎ ‎【3】文末句:A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B卒章显志,揭示中心;C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3、( 内容题)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注意重视语段。答题模式同小说的思路题。‎ ‎4、“哪些方面”类题目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之一——表现人物的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品质、思想、成就,时间、空间、逻辑,若干事例等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方式,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就能够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有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二一——重视文章结构层次(意义段落)和段落层次。如以下几种:‎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答案。‎ ‎(5)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 为什么以上所列会成为答案呢?因为这些段落或句子从形式上看恰好与并列的“哪些”吻合。‎ ‎5、传主形象的塑造(也是传主形象特点的答案源)‎ ‎(1)事件以及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展示人物特点。‎ ‎(2)细节及人物的其他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来刻画人物形象。‎ ‎(3)社会环境突出人物形象。‎ ‎(4)其他人的衬托。‎ ‎(5)物的象征。‎ ‎6、传主的形象(基本同小说中人物形象题。这里从略)‎ ‎7、全文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1)材料处理上的详略,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就浓墨重彩,详写。‎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参考第5类题型——传主形象的塑造)‎ ‎(3)引用资料、人物原话或者诗词。‎ ‎【1】引用资料,更好突出人物特点,揭示人物精神面貌;更具有真实性,评价客观公正。‎ ‎【2】引诗词,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形象;使传记作品古朴文雅。‎ ‎【3】引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作品更生动可读;映衬或者烘托人物形象。‎ ‎【4】引传主原话(书信、日记等中的文字),应证作者观点;增强传记真实感人的力量。‎ ‎(4)点面结合。面(传主经历、主要事迹)的真实与点(细节等)的艺术化处理。‎ ‎8、人物成功或者失败(更多先限定了某一领域)的原因 ‎(1)目标、志向、兴趣;‎ ‎(2)计划与落实;‎ ‎(3)方法与途径;‎ ‎(4)决心与毅力;‎ ‎(5)勤奋与刻苦;‎ ‎(6)团队、社会与家庭的支持。(这一点是外部环境因素)‎ ‎(7)有心人,善于抓住机会。‎ ‎9、探究题 ‎(1)主要提问方向:‎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基本方法:‎ ‎【1】阅读全文,把握文本内容 抓住传主的经历,可从时间、事件上把握,理清人物的主要事件、思想、情感、贡献等。全面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探究文本的深层意韵、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才能探究文本的疑点难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要弄清楚是对文本文体特征的个性化、创造性解读,还是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进行探究或个性化解读,避免只结合文本而忽略联系生活的要求。‎ ‎【3】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依据。‎ 探究试题的命题原则是依据文本的,由文本出发而延伸的,因此,解答探究问题也不能耐脱离文本,应该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中的依据。‎ ‎【4】联系已知,阐述个人见解。‎ 探究往往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或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因此,解答时需要联系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5】中肯公允,客观准确作答。‎ 探究试题,要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观点。在解答时都要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或非,都要中肯、公允、客观。其次,要注意准确的用语,不可出现错误的语句。‎ ‎(3)答题基本模式 ‎【1】立场、观点,明确表态,并将自己认可的观点陈述出来。‎ ‎【2】回到文本中去分析。(仅仅限于文本的探究,这一步要分几个角度来探究。)‎ ‎【3】结合现实或者自身实际,作分析。(如果不要求联系现实与自身则不做这一步)‎ ‎【4】总结回应,强调观点,或者得到启示。‎ ‎●注意内容(人物经历即主要事迹、人物形象)、主题、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 七、语言运用板块(15分钟)‎ ‎1、成语题——辨析方法:‎ ‎(1)辨析成语结构,理解成语含义。‎ ‎(2)比较一组成语中对应的语素(如“一叶知秋”中的“叶”“秋”的关系对应与“以小见大”中“小”“大”的关系,“叶”与“小”、“秋”与“大”的辨析),辨析近义成语的异同。‎ ‎(3)思考成语的褒贬、适用对象、场合等,辨析差异。‎ ‎(4)从句子成分做语法分析,辨析成语的语法功能的异同,以及语句上的可能造成的语病,语病上注意重复赘余。‎ ‎2、语病题 ‎(1)语感判断。‎ ‎(2)语病的语言标志法。其中多重状语和定语的语序问题,难记,需要上考场前强化,关联词语的位置比较复杂,并列短语问题、句首介词问题、动词固定搭配的宾语问题为常考点。请参照《从语言标志入手辨析病句》,见下文。‎ ‎(3)病句的六大基本类型。‎ ‎(4)语法分析法,即从句子成分上去分析。‎ 要找到自己问题最大的病句类型,做专题突破。‎ 浅谈从语言标志入手辨析病句 浅谈从语言标志入手辨析病句 ‎3、衔接(排序)‎ ‎(1)选填一句话(选择题)‎ ‎【1】分析语段结构,把握语段话题(陈述对象)。‎ ‎【2】依据话题一致、陈述角度一致、感情色彩一致的原则,结合语境,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选择。‎ ‎【3】具体可关注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 ‎(2)语句排序(选择题)‎ ‎【1】分析语段结构,把握语段话题(陈述对象)。‎ ‎【2】分析选填部分在原文中的结构位置,并从内容上对语句分组,并做组间排序。‎ ‎【3】结合语境,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结合段落结构和关联词语,对组内语句排序。‎ ‎【4】参照供选答案,试填验证。‎ ‎4、情景对话(得体)(注意字数)‎ ‎(1)情景对话是语言运用的热点,强调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因此必须进入情境去体验和思考。‎ ‎(2)注意语境中语言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整体把握语段话题、主要内容、交际意图和结构。注意上下文的衔接连贯。‎ ‎(3)注意不同具体交际语的格式和术语的运用。如“开场白”“节目串词”“广告词”“推荐语”“颁奖词”“请假条”“说明书”“情景对话”等等。‎ ‎(4)注意对语言的要求,如句式、修辞,或者生动形象等。‎ ‎(5)注意交际情境,如交际对象、交际中的“我”的身份,“我”和交际对象的关系。注意语言的得体。‎ ‎5、图文转换(注意字数)‎ ‎(1)图标转换成文字:‎ ‎【1】介绍说明图标的构图要素。注意介绍的顺序(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局部注意顺序),说明的语言。‎ ‎【2】表述图标的寓意。同介绍构图的局部顺序一致,分别讲要素的含义,最后表述整体的寓意。‎ ‎(2)漫画转换成文字。‎ ‎【1】介绍说明漫画的构图要素。注意介绍的顺序(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局部注意顺序),说明的语言(特别要求叙述的除外)。‎ ‎【2】表述漫画的寓意。表述整体的寓意。‎ 注意:读懂漫画很重要——从漫画的夸张变形的点出发,夸张变形处就是漫画的主旨所在。‎ ‎(3)表格转换成文字,注意题目要求(含字数)‎ ‎【1】表格即数据统计,注意数据的统计项目。‎ ‎【2】要对数据做归类,性质相同的数据统计到一起。‎ ‎【3】数据抓大放小,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表达中不出现具体数字。‎ ‎【4】针对问题,探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 ‎(4)思维导图转换成文字 思维导图是2014年才出现在高考中,题型新,但是很简单。‎ ‎【1】理清思维导图中各单元的层级;分清各层级内各单元哪些是程序单元,哪些是内容单元;理清各层级内单元之间的顺序。‎ ‎【2】按照层级由大到小的顺序,结合各层级内部的顺序,依次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注意字数要求。‎ ‎6、连贯(衔接填空)(注意字数要求)‎ ‎【1】衔接填空题一般以一个语段为语境。从语段结构入手,理清语段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楚语段的话题(或者陈述对象)、主要内容。‎ ‎【2】弄清要填写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属于段落的哪一个部分,它与前后文的哪一句对应。‎ ‎【3】弄清要填写的句子与前后文的逻辑、语义关系。‎ ‎【4】注意陈述对象、陈述角度、语段中心、语言的语体色彩。‎ ‎●其他如扩写、续写等题型,可以参照情景对话的题型。‎ ‎3-5类题型,请充分运用语段知识,请参照《语段的妙用》,见下文。‎ 语段的妙用 语段的妙用 ‎——以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试题题型为例 ‎7、仿句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相仿。‎ ‎(1)话题(陈述对象)一致;‎ ‎(2)句式(句子结构和字数)一致;‎ ‎(3)修辞手法一致;‎ ‎(4)感情色彩一致。‎ ‎8、句式变换。‎ 只是语言表达的形式发生变化,内容主题基本不变,故不得改变愿意。‎ ‎(1)长短句变换 ‎【1】长句变短句:将一个长单句变成几个短单句。‎ 先提主干成分与必要的修饰语,成为第一个句子,其余修饰语分围绕第一句的陈述对象或者其修饰的中心语分别写成一个句子,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即可。‎ ‎【2】短句变长句:将一组短单句变成一个长单句。‎ 确定这组句子的陈述对象,据此选定一个句子作为长单句的主干成分,其余句子变成修饰语加到主干成分上。‎ ‎(2)整散句变换。主要考散句变整句。‎ 将一组长短不一、结构不同的句子,变成一组结构一致、长短相近(最好相同)的句子。‎ ‎【1】依据某一句的句式结构,将其他句子调整语序,变化句式,使之结构、陈述角度一致。‎ ‎【2】依据确定不变的那一句,将其余句子做字数处理,使之字数相同。‎ ‎(3)下定义 可能和短句变长句结合。下定义在表达上为判断句单句“XXX是xxxxx的XXXX”。用被定义作为主语,“是”做谓语,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做宾语,两个概念的种属差做定语。定语要揭示被定义概念的本质。‎ 八、作文(50分钟)‎ 高考方向:任务驱动型作文 注意事项:‎ ‎1、一定要明白任务:显性任务与隐性任务。‎ ‎2、情景作文,将自己进入情景(如书信体的称谓、落款、语言的语气等等)。‎ ‎3、充分评论,借鉴时评的方法。‎ ‎4、就事论事,完成规定动作;就事论理,做好自选动作。‎ 作文请请参照《规定动作+自选动作——任务驱动型作文之我见》,见下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之我见 规定动作+自选动作 ‎——任务驱动型作文之我见 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 翟晓周 缘于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及教育部张同发言,任务驱动型作文快速成为高中作文的最热点。不少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研究文章渐次呈现。笔者对此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形成文字,与方家商榷。‎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对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的文章中提出的——“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由此可以看出,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作文题中有明确的写作任务——内容、体裁等方面,学生在写作中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并通过任务来驱动学生写作的作文。就笔者的理解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两个层面:1、规定动作——指令性的任务,2、自选动作——任务驱动而来的“我”的思想见识的表达。‎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高考中的起点 很多人把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题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起点,其实,这并不准确。参照目前各方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研究结果和认知来看,真正的起点应该追溯到20年前——199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 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完成下题。‎ ‎1.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具体要求略)‎ ‎2.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_______》”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⑴把你喜欢的那幅漫画的标题填写在作文题的空白处。⑵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⑶不少于600字。‎ ‎1996年的高考作文是漫画材料的作文。大作文是考对事物的自我认识的文学评论。题目有明显、明确而具体的写作任务:(1)对象——两幅漫画,(2)体裁——议论文(文艺评论)(3)写法——比较评价,半命题的标题直接体现,后面的要求中直接明示比较。(4)内容——更喜欢的这幅漫画的特点,相比较之下更突出的优点(可分为艺术表现上和思想内容两方面)。‎ 大作文题完全具有任务驱动的特点,和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尤其是2卷的作文题相比,除了材料的形式为漫画外,几乎是一致的,只是根据题目分析出来的作文任务看,难度要比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大一些——文艺评论较之于(新闻)时评难度大一些,漫画类的材料较之于文字的材料难度大一些。‎ 因此,1996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应该是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起点。只是那时候没有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发掘。试想,如果1996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材料换成文字表述的叙述类的,之后最这样的作文命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会有多大。‎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意义 比较近10年来的传统材料作文(含“材料+话题”型)与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任务驱动型作文在人才选拔、育人功能、引导作文教学等各方面都有其他形式作文无可比拟的优势。‎ ‎1、由伪写作到真写作 传统材料作文尽管文体体不限,但大多数考场作文为议论文,这种议论文,是观点先行的证明文,考生只需从材料中提取出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观点找足够的事理论据予以证明即可,即便是写成其他文体的文章,也必须表现从材料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从材料中来的,与考生的认知关联度不大,因此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伪写作”。而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都写成议论文,文章是表达考生对材料中的对象的思考、看法甚至选择,必然体现考生真正的思考,文章必然表达“我”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是“为表达‘我’而写作”的“真写作”。‎ ‎“为表达‘我’而写作”的“真写作”,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才符合写作的规律。也有利于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由空中楼阁到脚踏实地 传统材料作文,材料种类繁多,寓言故事、名人名言、甚至诗歌,审题难度大,为阐释他人言而写作,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或者哲理的写作,更多学生是被动写作,为应付考试的写作。更因为过于的自由,容易出现宿构、追求形式、追求语言的问题,是悬在空中的楼阁,无基础,缺实用价值和针对性。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叙述类的,并且设置了真是的情景,与学生实际较恰切,容易理解,便于思考,写作指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思考,就事论事,脚踏实地,有很强的对象感和针对性,是表达自己的写作。‎ 这样的考试作文,有益于中学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因为学生在写作中参与到了对社会、生活和自身成长的感悟、思考,学生愿意写,有效降低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感。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作文,体验题目所设置的情境中的生活,以生活的主人角色来关照生活,参与生活,思考生活,干预生活,从而获得成长。这样的作文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写作,是更加指向作文思想内容的写作。‎ ‎3、由泛泛而谈到深入思考 传统的材料作文,立意角度多,有最佳立意,文体自由。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存在立意角度文体,只有写作的角度不同——写作者选择的思考评析对象,根据评价的“尺子”——评价的标准如“创新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等来对对象进行评价,挖掘成功(正确)、失败(错误)的原因,讲影响析危害,谈措施,以写作的任务来驱动学生作文,驱动学生思维不断深入里层。‎ 传统材料作文,写作的时候大多是自选动作,自由度高。观点课从多角度由材料得来,证明观点的方式自由灵活。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时候是“规定动作+自选动作”。“规定动作”即题目要求的写作任务,如内容上对对象的评价、选择及其过程——就事论理,体裁上的评论体等等,“自选动作”即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基础上,由任务驱动自然形成的写作者提升的认知的表达,如评价标准的正确、科学和公正,评价的公正,交流的文明、包容,选择的原则、理性,由个案评价到类案思考等等。因此,这样的作文是更加重视思维训练的写作,真正能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写作,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写作。‎ ‎4、由证明文到评论文 传统材料作文,大多也写成议论文,这种议论文是证明文,材料是作文观点的来源,从材料中获得观点之后,材料就被放置一边,然后找事理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看似自由,实则死板——为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 任务驱动性作文,一般宜写作议论文,这种议论文是评论文。材料提供的内容往往有争议,命题者不持立场,不需要从材料中提出观点,而是需要写作者对材料中的对象或者某一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做评价判断,在评价中要阐明评价的理由。看似封闭,实则灵活,写作者是有真实的深入思考和判断的作文。‎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本质及其应对策略 ‎1、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本质 任务驱动型作文,究其本质而言,是评论,而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的作文,则是评论中的时评(或者新闻评论)。‎ 评论文,就是写作者秉持某种评价标准针对某个被评论的对象作评论,最终得出某个评价的文章。评论表达的是写作者评论活动的结果和过程。评论文,其内容都具备三大要素:一、评价,二、被评论的对象,三、评价的标准。四、该评价生发引申的观点。一般言先简意赅地给出评价,然后按逻辑关系陈述该评价的理由,甚至再生发对评价标准的倡扬。要求评论的标准要正确客观,秉持的立场要公正不倚,评论的态度要冷静理性。‎ ‎2、任务驱动型作文应对策略 ‎(1)教与学策略 ‎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成长,做有心人,及时积累这些素材,并对这些素材做理性思考。‎ ‎②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论证和逻辑的方法,如按照一定标准评价、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由果溯因的深层思考、文明交流包容异见等等。‎ ‎③引导学生多阅读评论文章尤其是新闻时评。熟悉评论文的一般写法。‎ ‎④组织安排一些讨论、辩论等活动,安排学生经常写时评短文或者片段文字。‎ ‎(2)应考策略 ‎①认真审读材料,全面深刻理解材料内容与含义。‎ ‎②认真审读题目要求,明确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做好就事论事的准备,弄清楚“规定动作”。‎ ‎③选好角度,入境思考,找准评论标准,做好评论和做好就事论理的准备,选定“自选动作”。‎ ‎④构建评论的基本结构。‎ 就目前呈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来看主要有综合评论(如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卷)和比较评价(如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两种。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结构,在此仅以这两类尝试其基本结构。‎ A综合评论 首先设置情境,引述材料相关部分(评价对象)。‎ 其次,评析对象,呈现评价标准,并依据标准评价,得出评价结论。‎ 再次,挖掘原因,深挖宽拓。肯定则追溯成功原因、积极影响;否定则探究错误所在,挖掘危害。并联系相关材料作评论,由个案到类案的深入评析。‎ 最后,回应评价结论,联系现实生活,倡扬评价标准。‎ B比较评价 首先设置“比较”的情境,引述材料(各比较评价对象)。‎ 其次,逐一评析对象,呈现评价标准,并依据标准评价,分别得出评价结论,并做出比较结论。‎ 再次,呈现比较(选择)的标准,展示在比较中依据标准做选择的过程。‎ 然后,针对最选择结果,挖掘原因,深挖宽拓,阐明积极影响或者意义所在;并联系相关材料作评论,由个案到类案的深入评析。‎ 最后,回应比较评价结论,联系现实生活,倡扬比较评价的标准。‎ 作文有法而无定法。在掌握这类作文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写法即入格之后,学生可以不断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写法和格式即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