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篇时评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民日报》的 7 篇最新时评 ‎1、人民网评:博士打假,让学术回归纯粹 文 / 田卜拉 ‎    在2019年央视春晚上,青年演员翟天临在小品《“儿子”来了》中塑造了一名“打假”警察。没想到,这位高学历明星因为晒出博士后录用通知书而被网友质疑论文抄袭、博士学位注水,“打假者”反被打假,令人始料未及。相关高校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 ‎    网友持续关注,又拔出萝卜带出泥般挖出不少“黑料”,导师资质、学院优待等问题虽有待进一步调查,但“学霸明星”的人设确已轰然崩塌。在造星的链条上,“树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戏骨+博士的组合,加上知名高校的光环,无疑提高了观众的期待。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演员应当以扎实的演技、高尚的艺德回馈观众。尤其当学历成为人设的要素时,它就不仅仅是自我包装、形象公关、流量变现的一部分,而势必要受到学术道德规范的严格约束。‎ ‎    “自古华山一条路”,学术是获得学位的唯一门径。有人认为:演员以演技为务,何必在乎学术的小节?问题在于,无论是美术、设计,还是音乐、影视,艺术类专业虽具有实践性,但技艺不能替代理论,好演员不等于好博士。尤其自2011年艺术学获批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以来,艺术学自当夯实理论根基,在塑造国民精神、提高审美品位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身处娱乐圈,博士学位或许可以充当为演员增色的手段;但立足学术界,博士理应致力于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不能因为演员等其他身份而获得丝毫优待、降低学术“品位”。‎ ‎    博士的水准照见着一所学校的学术成就,而学校的严格审核是把住学术尊严的最后一把锁。在这次事件中,依照有关高校的学位授予细则中对论文发表的相关要求,网友爆料的不少“实锤”的确有据可查。这反映出相关高校在学术成果审核、学位授予流程上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论文抄袭、文章代写、招生放水、学位注水等失德、违法事件挑战着教育公平的底线;而少数商界、政界、演艺界的人凭借财富、权力、影响力轻而易举地获得学位,将博士看作附丽于学位身上的社会地位、人际资源,更是把学术矮化为“生意”。在这些事件中,有关学校难辞其咎。‎ ‎    高校理应是社会的一方净土,是人类精神的一片高地;它不能与世隔绝,但却要超然物外;它要为社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更要塑造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当“金钱买得来文凭,买不到智商”“学历不代表学问”等说法充斥于耳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声音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学历含金量降低的隐忧,也反映出少数高校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如何让学位“禁得起推敲”?学校应完善考核、淘汰、资金管理等机制,以学术作为唯一标准,把牢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教育部门要强化监督、严格执纪。多方携手施治,高等教育的未来才更加可期。‎ ‎   ‎ ‎ 高校决不能变为名利所、买卖场。近年来,从高校反腐势头不减到中央巡视组为高校开“问题清单”,从严格毕业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到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铁腕”整治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令高校风气为之一振。但“其身正,不令而行”,让学术回归纯粹,归根结底还得靠广大师生守土有责、诚信治学。守住学术的底线,保住学位的尊严,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撑起民族的明天。‎ ‎2、人民论坛:“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 文 / 燕祖涛 ‎    《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 ‎  因为“不懂装懂”而闹出笑话,苏东坡的故事引人深思。坦诚对待自己的所学所知,不在学识不及自己的人面前狂妄自大,也不超出能力范围滥竽充数,与其说是一种谦逊,毋宁说是一种智慧。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告诫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诗人们也会赞美,“谦虚是最高的美德”。可以说,一个人只有不矜不伐、不骄不躁,学品才靠得住,人品才立得稳。‎ ‎  现实中,“不懂装懂”大有人在。有人虚荣心作祟,不懂犟着脖子说懂,不会硬着头皮说会,生怕没了面子,明明对事物一知半解却装作完全了解,仅是一家之言就自诩为名家之论;也有人落入官僚主义窠臼,认为学识随官职“水涨船高”,级别上去了自然什么都懂了。“不懂装懂”,照见不严不实之风、浮躁浮夸心态,不仅给自己的形象丢分,一些乱指挥、瞎比划问题甚至会耽误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伪学不若真知,是真知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与其装懂卖弄,不如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那些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一一填补起来。巧诈不如拙诚,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才是一个党员干部的“标配”。学识“虚胖”、学风“注水”,越早改掉越好。‎ ‎  反对“不懂装懂”,另一个极端也值得警惕,那就是“懂装不懂”。有人怕担责任装不懂,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却该出手时不出手;有的心胸狭隘装不懂,把特长当作个人进步的“法宝”,涉及个人利益时“懂”,涉及集体利益时“装”;还有人居心不良,明明知道决策有问题却看破不说破,明明对各项规章制度心知肚明却假意不知、故意突破底线……如果说“不懂装懂”者是缺少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那么“懂装不懂”者缺的则是一颗忠诚老实的敬畏之心、干事创业的责任之心。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严不实问题更严重、更恶劣,理当严厉查摆纠正。‎ ‎  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领导干部,“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反对“不懂装懂”,坦诚对待自己的知识存量,增强危机意识,加快知识更新,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干部;更要反对“懂装不懂”,坚决摒弃不严不实、不精不诚问题,自觉站在事业发展的大局考虑问题,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担责担险。‎ ‎  《道德经》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意思是说,大丈夫要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崇尚虚华。共产党人最讲认真,最推崇实事求是,最主张实干担当。只争朝夕学,一丝不苟干,我们的事业必能立于不败之地。‎ ‎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4日 04 版)‎ ‎3、人民日报大家谈:共享优质教育,我们在路上 ‎    同步上课,一起作业,共同考试……“屏幕与命运”,一对因教育信息化而联动的组合,持续引发热议。屏幕能不能改变命运?远程教育如何更有实效?前不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项工作“还在路上,还需要继续下更大的力气”。面对技术进步给教育变革带来的影响,我们邀请了三位教育专家,与读者一起探索教育均衡问题的解决之道。‎ ‎                                                        ——编  者  ‎ ‎  ‎ ‎  教育信息化要发挥更大作用,迫切需要在建设、使用、改革、管理四个方面协调推进 ‎  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需要硬件方面的支持,也需要软件方面的支撑 ‎  互联网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这决定了“互联网+教育”时,只能遵从教育的规律,而不是互联网的规律 ‎  ‎ ‎  (1)高质量发展教育信息化 ‎  瞿振元 ‎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教育领域,无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都受到高度重视,都以大量投入建成了相当水平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  但遗憾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虽有成效,但不如人们期待的那样高。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且高质量的发展有帮助,但还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发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个问题,正是全球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回答的大课题。‎ ‎  为什么教育信息化未能发挥期待的作用?究其实质,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并不直接带来教育现代化,还需要一系列相协调的其他工作,诸如理念变革、课堂革命、师生互动、制度改革等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技术发挥作用。没有这些深层次的革新,现代化的装备和技术就只会是“身外之物”“锦上添花”。‎ ‎  尽管未能发挥期待的作用,但以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且高质量发展是世界教育发展大势。我国顺此大势,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  教育信息化要发挥更大作用,迫切需要在建设、使用、改革、管理四个方面协调推进。建设是基础,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信息化和现代化。使用是关键,建设是为了使用,不用就成了摆设。改革是动力,推动教育各方面的改革,才能建立起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新模式。而实现这一切,都需要以管理来保障。‎ ‎  总之,坚持以建为基、以用为本、以改为先、以管为重,协调推进,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屏幕改变命运”的梦想,教育信息化就能在推动教育均衡的进程中发挥更加耀眼的作用。‎ ‎  (作者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 ‎  (2)提升教育水平仍需反求诸己 ‎  陈志文 ‎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成我国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前行。然而,如果说一张屏同步好学校的课程,就能明显提高农村学校、县城中学的教学水平,这个结论显然也放大了这张屏的作用。如果按这个逻辑,我们把中国最著名的中学课程在全国直播,我们的教育资源不就均衡了?从实践来看,显然是不可能的。‎ ‎  10多年前,有学者联合人大附中在贵州扶贫,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把人大附中的课程送到当地,但发现根本没有办法直接用,不得不对当地老师再培训、对人大附中课程进行再编辑后才能用。好的未必适合所有人,直接照搬可能会产生“南橘北枳”的效果。‎ ‎  事实上,每年都有一些穷且益坚的学生考进清华北大。大凡在一线的老师都明白,支撑学校的首先是优秀的生源和优秀的老师,教学相长,良性循环,才有整个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如果仅从欠发达地区出优秀大学生的角度来说,采取综合措施,留住优秀生源,培养优秀老师,远比仅仅寄希望于一张屏更实际。‎ ‎  当然,我们不能抹杀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意义,教育部近年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需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需要硬件方面的支持,如提升教室、实验室、器材的配备,也需要软件方面的支撑,如乡村教师素质的提升等。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够逐步消除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  与其迷信一张屏,更需要反求诸己。要知道,高考使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给了更多人流动上升的渠道。但最终能否改变命运,还是取决于时代发展背景下个人的努力。‎ ‎  (作者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 ‎  (3)避免技术异化教育 ‎  储朝晖 ‎  有了互联网技术,将它充分且有效地运用于教学是理所当然的。但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直播课堂也不例外。‎ ‎  放在教育均衡的视野下,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更大范围的信息传播,使得原本不均衡的两地教育变得更均衡,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如果这种技术使用的方向或者目的发生了偏差,就很可能在客观上压抑了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自主教学和成长,一段时间后反而可能拉大了两地的教育差距。‎ ‎  正因如此,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运用,都要不仅仅看到好处、看到进步,同样需要思考它可能带来的负效应,防患于未然,因为教育关乎人的命运、关乎社会进步,容不得随意“试错”。‎ ‎  应该看到,教育本身的内在逻辑远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复杂。互联网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这决定了“互联网+教育”时,只能遵从教育的规律,而不是互联网的规律。远程教学也好,大数据分析也好,技术手段最终都要服务于教育的本质。‎ ‎  在教育领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尤其要注意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尊重天性,教学相长,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多元的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  (作者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4日 05 版)‎ ‎4、人民时评:药品降价和保质并非不可兼得 文 / 李红梅 ‎    带量采购推动完善药品的价格发现机制,在政府主导下,以市场手段倒逼合理药价“现形” ‎ ‎  前不久,11个城市试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公布,25个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2%,最高降幅达到96%,其中两家外资原研药价格大跳水,出现“专利悬崖”。这说明,带量采购作为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正在取得积极成效,让人民群众以更低廉的价格用上更高质量的药品。‎ ‎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入围药品均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和原研药。这些药品既降了价又保了质,在中国药品招采中一直被诟病的“跷跷板”问题,通过改革得以平衡,着实让老百姓获得感倍增。可见,降价和保质并非不可兼得。‎ ‎  “合理的药价”在世界各国往往含有兼顾价格、质量的含义,在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居民买得起、企业有利润、医保可承受”是各国药品博弈定价的通用法则。但从供给侧来看,长期以来,我国药品生产厂家多达4000多家,流通环节多,药品集中采购制度也只招到一个“天花板价”,并且越招越高。药品有价值的成本部分占比较低,患者到手价高达出厂价的十倍甚至百倍,水分很大。由于竞争激烈,大量药品靠回扣带金销售,不是靠药品质量赢得市场。国外专利期内的原研药价格高昂,即使过了专利期,其价格依然受到“高质理应高价”的“超国民”保护,国外司空见惯的“专利悬崖”在我国迟迟未现。这些状况需要改变。‎ ‎  实行带量采购,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降低群众药费负担、规范药品流通秩序,让老百姓用上好药、治得好病。以往的药品招标,只招标价格,而没有数量,带量采购则在招标的时候就承诺药品的销量,“带量采购,以量换价”。通过设定质量标准和采购数量,既可以促进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公平竞争,推动药品行业转型升级,又可以通过量价挂钩、及时回款规范流通秩序、净化行业生态。可以说,带量采购就是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在政府主导下,以市场手段倒逼合理药价“现形”。‎ ‎  说到底,带量采购推动完善药品的价格发现机制。此次带量采购的一个有利条件是,我国已经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仿制药质量向原研药看齐。在同质等效的条件下,以买方强大的市场购买力,换取企业更低的价格,这便是带量集中采购的优势,也是国际通行带量采购办法的本义。在竞标之前,招采部门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和原研药分类分组,区分充分竞争、非充分竞争品种,采集市场价格信息、同品种竞争情况、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信息等,提出降幅建议。信息充分,加重了买方砝码;再加上跨省联合采购、一致性评价两条“硬杠杠”,又使药企不能再在省份之间挑三拣四,原研药和同质仿制药同台竞争,历史性地“刷新”了我国药品招采的定义,价格终被降了下来。‎ ‎  当然,对竞争充分的仿制药、专利创新药、生产厂家少的药品,需要区别对待,制定不一样的市场议价策略。此次国家试点是对用量较大的药品集中采购议价。采购也只是刚刚开始,供应、使用、全过程监管等环节还需要诸多配套措施。带量采购开了一个好头,相信其他配套改革将会持续跟进,用改革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4日 05 版)‎ ‎5、人民网评:春晚,共享新时代荣光 文 / 沈慎 ‎    阖家团圆除旧岁,举国欢庆贺新春。2019年央视春晚隆重登场,在除夕夜给全球华人奉上一道文化大餐,在精彩绝伦的节目中品味年味、感悟团圆的意义,于三地分会场共庆佳节、共享新时代的荣光。‎ ‎    时间是我们的奋斗坐标,标注下每一个人的前进脚步。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年华诞。2019春晚以“奋进新时代、欢度幸福年”为主题,彰显的正是当代追梦人执着追求中国梦的坚定信念,讴歌的是新时代人民群众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紧扣时代脉搏的热情讴歌,坚持守正创新的舞台特色,春晚让亿万人民感受到喜庆祥和的春节氛围,激荡出960多万平方公里上的青春梦想。‎ ‎    收看春晚直播,新时代的气息可谓扑面而来。创意表演《青春跃起来》节奏热情澎湃、表演青春洋溢,“未来为我敞开时代的舞台“的歌声激励着年轻人勇于追梦;歌曲《我奋斗我幸福》大气磅礴,传递出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的信念;《我们都是追梦人》的旋律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的伟大奋斗……观众在一个个精彩节目的陪伴中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也由衷地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喝彩鼓掌。‎ ‎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亿万人民的团结奋斗让“中国号”航船行驶到更加开阔的水域。井冈山分会场的一曲《映山红》让观众重温那段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红色记忆;吉林长春(一汽)分会场的歌舞《时代号子》再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火热场景;广东深圳分会场的歌舞《青春畅想》带我们领略改革开放进程中迸发出的青春热火……一代代人点燃奋斗热情,让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气息。新时代同心圆梦的征程上,通过奋斗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荣光;实现更大的梦想,还需要汇聚更多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   ‎ ‎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精神特质,2019央视春晚,一个关键词不容忽视,那就是创新。从《“儿子”来了》《演戏给你看》等直抒胸臆的现实主义题材小品,紧扣民生热点、紧接时代地气;到《敦煌飞天》将芭蕾舞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美轮美奂惊艳观众;再到启用全媒体传播和‎5G传输,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今年央视春晚可以说彰显着创新的精气神。不仅仅因为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之后的首次春晚,更在于春晚是祖国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正在以创新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    央视春晚上很多节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一首《我和我的祖国》让不少人表示“听哭了”。这首歌由郭淑珍、李光羲、胡松华、刘秉义、于淑珍、杨洪基、德德玛、关牧村等合唱,表演者中,半数以上都是7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为92岁。时间变动不居,但始终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对祖国的热爱、割舍不断的是心中的家国情怀,而这,恰恰是春晚带给人们的精神滋养。共享新时代的荣光,汇聚逐梦前行的力量,我们必将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6、人民网评:守望传承,涵养向新而行的春节文化自信 文 / 李达仁 ‎    如果从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开始算起,正月初一过春节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经过一代代人的塑造和传承,春节已经成为一个集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于一体的重磅节日。春节里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比如,敬天拜地祭祖先,显示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怀念;又如,尊老爱幼、团圆和睦,表达着血浓于水的温馨甜蜜;再如,迎禧接福、祈祷未来,见证人性的温暖与奋发的热情。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就是我们可感可触的现实生活。春节里所谓的“年味”,大抵就蕴藏在这些文化传统中。‎ ‎    春节“空心化”问题,近年来屡被提及。泛滥的红包犹如“春劫”,羁绊住血脉里喷涌的亲情;就业结婚生娃之类的过度关心,让团聚变成尴尬的“堂审”;“吃顿年夜饭,就算过节”,折射出节日的单调与乏味;“四处拜年,奔波酒桌”,体现出人心的浮躁与无奈……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把过节矮化为“吃、玩、睡”“玩、买、游”,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春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乡愁”。消除这种乡愁,关键就在于重新认识和整合春节里的文化资源,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创新时代文化中找到属于当代人的春节文化坐标。‎ ‎    前不久,一套为2019年春节量身打造的2枚《己亥年》生肖邮票,获得集邮迷的热情追捧。“肥猪旺福”的邮票上,一只憨态可掬的猪奔跑出灵动生风的喜感,象征奔向美好生活;另一张“五福齐聚”的邮票,两只大猪和三只小猪其乐融融,寄托着新春时节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从“屋下有猪”寓意“家”的汉字演变,到十二生肖中“猪”压轴出场寓意和顺,传统文化里有许多美好文化意象值得发掘。这充分提醒我们,与其眼高手低排斥传统文化,莫如仔细钻研和体味一下传统文化。短暂一次回眸,收获的可能是惊艳灵魂的美丽。‎ ‎    正如人们在春节里穿新衣、添新岁、纳新福,期待万象更新、辞旧迎新一样,春节其实也是常维新的。特别是在今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的形势下,春节文化也在经历着创新蝶变。过去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年夜大餐,如今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过去城市务工者返乡过春节,如今“反向春运”昭示城市化新动向。怎样过年,形式一直在变化,但价值内核却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对生活幸福的热切向往,对未来光景的无比期待。而这些价值,正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 ‎    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因为不断汇入新元素,所以才能奔流向海、前程远大。春节里有千百年来我们民族不变的文化信仰,也有我们走向未来最为深厚的文化自信。我们共同依偎在春节这盏民族文化的明灯下,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7、人民日报:春天里,用力奔跑 文 /  盛玉雷 ‎    从启程返乡到出发返城,拉杆箱的声音在大街小巷响起,春节假期后,列车车厢再次被填满。此时此刻,多少游子踏上征程,多少身影追梦远方。‎ ‎  新年新气象,无数人又翻开了新的奋斗篇章。在安徽阜阳,节后返程的旅客与送站的亲人依依不舍;在江苏金湖,求职者在新春用工招聘会现场摩拳擦掌;在河北滦平,扶贫干部早早来到会议室部署工作……和图片中的人们一样,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奋战各行业的追梦人,经历了短暂的休整后,在前进路上重整精神、奋力奔跑。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只要梦在眼前、家在身后,奋斗的脚步就不会停歇,拼搏的力量就不会枯竭。‎ ‎  对更多人来说,互道一声“开工大吉”,既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提醒,也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希冀。春天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场面火爆的本地招聘会上,新职业新岗位吸引不少求职者,它告诉人们:梦想和家乡绝不是反义词;人头攒动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里,文化休闲、读书学习蔚然成风,培育着茁壮成长的精神气质;热气腾腾的春节黄金周里,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首破万亿元,企业商家喜迎“开门红大礼包”。希望在哪里?其实,希望就在无数人奋发向上的精气神里,就在节节攀升的文明素养上,就在蓬勃向上的时代进步中。阔步新的征程,把握新的机遇,我们就能书写新的辉煌,创造新的伟业。‎ ‎  在山东青岛的一处农贸市场路口,一家餐馆门口贴着“风起云涌旺年至,势不可挡开门红”的大红对联,门里门外是干劲满满的身影。来自普通人的愿景,折射出这片土地上人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姿态。时间镌刻崭新的年轮,岁月记录前行的足印。新的一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力奔跑,不负春光。‎ ‎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