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高考作文系列训之“小题大作”的记叙文
导言
生活中,有些小事看起来似乎很平常,却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只有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背景中展开,并深入开掘,才能见到“一滴水中见太阳”的艺水效果。这种小题材反映大主题的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小题大做”。
古代典文
黠鼠赋
●宋 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囊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馀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摘自《东坡全集》)
译文:
我夜里坐(在床边休息),听见有只老鼠正在咬(东西)。我拍击了几次床板停止声音,声音已经停止,(床下)儿又发出声音。(我)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底,有(个)袋子里面是中空的,发出嘐嘐聱聱的声音。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在里面不能逃出去。”(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寂静得声音什么也没有。(童子)拿起蜡烛来寻找,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刚还在叫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跑了。就是身手再敏捷的人也来不及动手去抓(它)。
我感叹说:“奇怪啊,是这只老鼠狡猾啊!(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是坚固的、老鼠不能够钻洞的。所以在知道咬不穿的情况下咬袋子,用声音来招引人(来)。在明明活着的时候却装死,用死的假象(来)谋求逃脱。我听说过的生灵,没有什么动物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并且统治他们,最终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诡计中,我惊讶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突变,(这里面)人的智慧(又表现)在哪里呢?”
我坐下来,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录下了我的文章。
语出苏轼的《黠鼠赋》。寓意:最有智慧的人类,尽管可以“役万物而君之”,却难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骗,原因全在做事时是否精神专一。专一则事成,疏忽则事败。文章故事生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才情比拼
初级比拼:阅读下面的文章,请简要说说其寓意。
高级比拼:就写作技击来说,这篇文章是运用“小题大做”法的典范。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记说这种写作技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小故事。
快来我们为你提供的舞台上一展才情吧。投稿邮箱见报眉。
小题大做·卒章显志式
暖壶事件
●2013年高考山东考生
下一个暖壶,我一定要写上“窃壶者诛杀”。
我像石雕般定在接水处,瞪着空地上花花绿绿的暖壶,伸手随便拿一个就走——我的壶又被偷了,而且在最不该出现的地方——学校。壶上贴着标签:高三(8)班,336,某某某。可还是“遭了不测”,舍友虽纷纷表示哀悼,却毫不惊讶。
我已丢了三个暖壶,七个水盆,两个水杯,真叫人哭笑不得。在来到这所高中之前,有不少“过来人”曾向我“传经布道”:学校日常管理松散,必须把所有东西都做上明显且坚固的标记,以防“毒手”。我一笑了之,不以为然。
现实,总得让你栽些跟斗,好让你认清其“狰狞的面目”。这些壶,全是在开水房丢的,那里只三餐供水。中午是打水高峰,早上把壶从五楼提下来放在开水房,中午提水回楼上午休,既省时又省力。可这却给“小贼”提供了可乘之机。舍友鼻孔朝天道:“让你不吸取教训,又遭遇信任危机了吧?”我无语。
“过来人”的话应验了。我却始终难以释怀,心里大感不快。
个别学生素质不高当然没错,可学校管理有漏洞也是明摆着的问题。难道就没有人反映解决吗?
朋友对我的想法嗤之以鼻:“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学校哪里会管?再说了,开水房的老师都不管,又有哪个学生敢做出头鸟跟校领导挑毛病?”
说的也是,我于是沉默了。然而后来的事愈发有趣了。我刚买了第四个壶,放到开水房后去了一墙之隔的厕所。在厕所里,忽听“哎,快看!一个暖壶!”“咦?谁的?提走!”“好嘞!”我听着此二人一唱一和,大急,不顾三七二十一(当然裤子还得提好),冲将出来,却已人去壶空。我愣在原地半晌,然后反应过来,随即怒从心起,继而仰天苦笑。忽又记起厕所还没上完,又愤愤且咬牙切齿地再返回去解手,同时诅咒那二“贼”千万次,还撂下狠话:你不仁,休怪我不义!这次定要顺手牵只“羊“来!
好在我还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望着屋里花花绿绿的暖壶,高考满分作文我硬生生压住了不道德的想法,转身跺着脚,踏着步,喃喃地咒着“小贼”,气鼓鼓地走向“脸色苍白”的宿舍楼。
下午课间,躲着人,我蹩进了后勤校长的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昂首挺胸。原来早有勇敢的人来反映了这个问题,而学校对待疏漏的态度竟是那么的诚恳!
两周后,学校后勤、舍管人员变动。专人负责开水房,暖壶分班管理并统一贴好姓名标签。其他事务变动,恕我不多言,呵呵。
对暖壶事件,我有总结:疏漏虽小,指出才好;防微杜渐,皆大欢喜。
此事虽小,可以喻大也。
名师点评:作者用大量篇幅记述“我”在学校丢暖壶这一“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渲染丢失生活用品的由来已久及众人的司空见惯、不以为意和无所作为;在行文即将结束时,简要地叙述了“我”的行动,看似平常,但文章妙就妙在作者对“我”的行动结果进行深入开掘,发掘出“疏漏虽小,指出才好;防微杜渐,皆大欢喜”的大主题,在最后一段还用“此事虽小,可以喻大也”拓展主题深化中心做到了以小见大。
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茶中真味
●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张一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性寒,味微苦。” ——陆羽《茶经》
一书生十年寒窗,苦学数载,多次赴会试,终屡试不第,心头愤愤,郁郁不平。
闻此山潭月寺苦禅大师道行高深,为世人指点迷津,颇有声名,便上山求见,请求指点。
书生向苦禅述说了自己的苦闷,未了,他拜问大师:
“弟子愚钝,闻禅师苦度众生,故请大师指点一二。”
苦禅命座旁沙弥端来一盏清茶,道:
“施主可尝此茶,试之有何味道。”
书生不解,欲言又止,饮了一口,答:
“弟子不解其味。”
苦禅微微一笑,道:
“施主去吧,莫荒了学问,三年之后,再来老衲这里。”
书生十分不解,但终依言而退,悬梁刺股三年,谁想又名落孙山,心灰意冷,本拟就此绝了念头,归乡务农,忽想起苦禅大师之言,于是又上潭月寺来。苦禅又命沙弥捧来一盏茶,书生抿了一口,叹口气,道:
“苦涩不堪哪!”
苦禅淡淡一笑,道:
“居士请回吧,莫冷了心念,下次赴考前来老衲处一叙。”
书生呆了半晌,点点头,下山去了。
囊萤映雪,眨眼又是大比之年,书生依约上潭月寺,端着沙弥送上的茶细细吮了一口,半晌答道:
“初饮仍苦涩,久品味甘甜。”
苦禅莞尔,点点头,道:
“施主已得真味,老衲恭喜,施主请便吧!”
书生点点头,向苦禅三拜,转身去了。
沙弥忍不住问道:
“弟子十分不解,这书生怎么……”
苦禅一笑,道:
“那书生头次来,自觉怀才不遇,满心愤愤不平,过于急躁,自然觉不出清茶之味。
二次来心灰意冷,意兴阑珊,已有厌世之心,故只能尝出苦味而已。三次来心境已变,经历许多苦涩,已渐趋平和,方能品出其味。”
“师父是说,能品出苦涩中甘甜,应是人生之真味,不知弟子所言确否?”苦禅微笑不答,沙弥有所悟,手中那盏茶兀自飘出清香。
名师点评:作者先集中笔墨描写书生三次品茶的不同感受,然后用小沙弥的疑虑引出大师的解读——借书生三次品茶的感受,阐发苦涩之中蕴甘甜是人生真味的主题。
真题回放: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013年高考湖南卷作文试题)
宿 命
●湖南一考生
我靠在昏暗、潮湿的小矮墙上,思考着我的人生——我是一只猪。我们祖辈都一样,有着极其悲惨的宿命。
宿命,宿命。
我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我只需要吃好睡好,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日复一日……看着同伴们渐渐膘肥的身材,我却始终壮不起来,我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不愿臣服于我的宿命,因为我深知,我的自由之日便是我受死之时。
夜幕降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被屠夫送进了屠宰场。那儿陈列着一行一行的猪头、一列一列的猪肉。我明白,我们身上的猪头、猪肉、猪肠通通不是我们的,除了我们自己的灵魂。我一个激灵醒了过来。
夜色朦胧,我站在猪圈门口,直冒冷汗。同伴一个一个都睡着了,我沐浴着从断崖处吹来的山风,我的灵魂躁动不安。我似乎看见了狼在断崖上嗥叫。我也情不自禁,摆正了姿态,嗥叫了一声,同伴们瑟瑟发抖,带着迷茫的眼神望着我,显得很害怕。他们一定以为我患上了猪瘟,或者以为我是一只披着猪皮的狼。我没有解释什么,因为我只是顺从我内心的愿朝罢了。
我决定逃跑。
“什么?”同伴们瞪着眼睛惊恐地看着我,此刻的我站在猪圈门口,继续沐浴我的清风。我知道他们不会理解我,就像人们不理解韩寒一样,我和他一样,都是叛逆的少年。就像汪国真说的: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我的内心似乎更坚定了。
明天,明天。
红艳的晚霞如期而至,浓浓的雾气没忘记给大地披上一层灰色的幕。我趁着夜色,拱开了猪圈门,玩命似的往断崖飞奔,迎面而来的是凉爽的风。逃跑时,我回头望了一眼,看到了我的母亲,从触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肯定,似乎我做了她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
断崖的风不像猪圈里的,猪圈里的风夹杂有糯湿气和污臭。我摆出了狼的英姿,不断嗥叫——因为我战胜了我的宿命,我顺从了我的灵魂。
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嘀咕:“你战胜了你自己的宿命,多么值得啊!”
夜幕下的断崖,依稀可见几颗星星,这勇敢的灵魂花,此时此刻,开得到处都是。
专家评分 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60分
各方点评
《潇湘晨报》周末副刊主编袁复生:此文立意甚高。考生“化身为猪”,暗合当年鲁迅“铁屋子”的寓言。用“思想——逃逸——自由”
的线索统领全文,结构也很精巧。整篇文章语言流畅自然,用词不浮夸,断句有节奏,可见该考生在文字上进行过比较多的自我训练,语感很好。略显不足的是,引用过气心灵鸡汤大师汪国真的警句,格调不够高远,未能给整篇加分。至于“断崖”,亦属残酷青春叙事,没必要苛求。整体而言,属于一个“合适的满分”,贴切的写出了当下追求思想独立的青少年的所思所想。
小说作家彭剑斌:
本文作者用词准确,每一处描写都落到了实处。另外,对事物特征也抓得很准。比如,对猪的生活的概括,好吃好睡、渐渐膘肥,就抓住了猪众多特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最重要的是,作者有这样一种天赋——对节奏和每句话出现的位置,有着直觉般准确的判断。例如本文开头,直接而果断,“”就像一个出现在最准确位置上的音符,它定下了全篇的节奏和基调。
湖南雅礼中学骨干教师胡岭(参与湖南2013年高考作文评卷工作):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第一人称来构思全篇,写一只猪无法接受祖辈的宿命,决心从猪圈中逃出去,并最终出逃成功的事情。文章心理描写细腻逼真,将一只猪的思想和情感一一展现出来,让我们在阅读中由同情转为敬佩,从而油然生出赞赏之情。另外,作者善用隐喻。如“狼”这一意象,暗指猪心的叛逆。
作为一篇记叙文,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很好地紧扣主题来叙述,使文章的内容与作文材料之间关联密切。另外,作为一篇高考应试之作,作者在文中能够如此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属不易。
湖南2013年高考一考生:
首先,本文选材新颖,从一只猪的视角切入,表达对于“值得”的看法,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文章更能抓人眼球,必定会给略显枯燥的阅卷过程增添一丝趣味。其次,文章将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得十分到位,在短短800字之内将其思想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另外,不能不提的是作者对于对比手法的熟练运用,主人公与其祖辈们的对比,与其他猪的对比,与其说是为了丰富情节,不如说是给予勇于变革者的极高赞美。
湖南一高二学生:
宿命本是天注定,却又奈何不了你我。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文中事,一不小心却成了文中人。
高分之道
袁复生和彭剑斌的点评,更多的是从作家的身份出发,从创作的角度来观照这篇考场作文。高中教师和高考考生的点评,则更多的是从高考考场作文的特性切入,来审视这篇作文。高二学生的点评,则更趋于心理上的感悟,从情感角度出发欣赏这篇作文。综合他们的点评,可得出以下几点高考考场作文的高分之道:
1.立意高的作文,最易脱颖而出。
袁复生认为立意高是本文成为满分作文的一个关键点。确实是这样:要想在成千上万篇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立意高是迅速抓住阅卷老师眼球的一大法宝。立意高,则气势强,高屋建瓴,以深远的思考和宽广的眼界.征服阅卷老师。
2.创新是考场作文得高分的王道。
高中教师和高考考生的点评,都指明了本文成为满分作文的又一关键点一一创新。高考作文的创新可有多种途径,如标题创新、立意创新、视角创新、文体创新等。本文采用的是视角创新,从一只猪的视角切入,来表达“奋斗”的主题。
3.描写细腻生动,语言表达准确是考场记叙文成功的关键。
除了高二学生,其他人的点评都对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能够在高考中获得成功进行了分析,观点集中在描写细腻生动(如心理描写),语言表达流畅自然、准确到位(每一处描写都落到了实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准确地放在了该放的地方)。
4.具有现实意义,直达读者心灵,能引起读者反思的文章最易获得高分。
离二学生虽然对作文本身没有发表意见,但他们感悟说明本文极具现实意义,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并促使读者借文章来审视自我。
样文:
我·阿娘·灶房
●浙江杭州市萧山十中 王佳萍
我,阿娘(即祖母)和灶房,在我开始有记忆时就牢不可分。
此刻的我,静静地站在街角,看着耶灰白宣净的外墙,似乎听到稚嫩的嗓音在轻声地念着课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不尽,吹又生,哦,不好不好,杂草若是拔不尽,阿娘的腿准会蹲得酸疼。
阿娘总喜欢把空阔的院子栽满菜蔬瓜果:碧绿修长的韭菜、青翠挺括的细葱、鹅黄嫩绿的小蒜苗……鲜活灵动的绿色,拂走了夏日的炎热和烦躁。年幼的我总是分不清青草和韭菜,同样的青绿,同样的纤细,指尖一掐,淡绿色的汁液沾染了指甲缝隙。于是我悄悄地拔走菜丛里的“草”,邀功似的跑去献殷勤,却惹得阿娘哈哈大笑,指着我兴冲冲拔下来的草说:“这可不是草,是菜。晚上拌了肉泥给小崽子做韭菜饺子馅,好不?”是夜,阿娘便端上来一笼清香的蒸饺和飘散着葱花的韭菜蛋丝滑汤。自家地里长出的蔬菜格外鲜嫩有味,因而夏日里的灶头,矮小的气窗总是飘出馋人的菜香油香。
灶房矮小、年迈,却丝毫不影响它散发出的迷人的生活气息,这烟火的气息飘荡在我的记忆里。糅合了桐籽油刚下锅时四溢的油脂香味,醇厚浓重;糅合了红薯刚出蒸笼时迎面的水木香味,清丽芬芳……悠远绵长的气息深深融入生活的细枝末节,灶房是简单的,一拢土泥砌成的大灶是主角,质朴实在,早年间老练的泥水匠挑拣了乡间山坳常见的黏性泥巴,和水泥石浆抹出了光滑的灶膛,多年来柴火噼里啪啦的燃烧见证了老灶的坚固。灶房是粗陋的,除了灶头便只剩搁置在墙角的矮柜。柜上的清漆已有些脱落,柜面斑斑点点的,见证了时光的流逝。
有一方不大的地面为身边的人烹制美味,也是一种幸福,哪怕头顶的瓦片在雨天会漏水。靠南方位墙角的那个瓦罐长年累月的伫立,时刻预备迎接着黄梅落时的雨季。
青梅转黄的时节,六七月的太阳随着五月的离去变得温和羞涩,转眼便是淅淅沥沥的梅雨。绵长的雨水阻拦了阿娘上山劳作的脚步,却让少不更事的我欢欣跳跃。黄梅时节家家雨,闲敲棋子落灯花。阿娘自然是不会下棋的,倒会挑那红艳明丽的凤仙花,和了明矾细细地捣碎,搅成红红的花汁水,轻轻地捏着我的十指,挨个地涂。小时的我,总是还未等花汁干就急急地想跑出院门,来不及撑把伞就磕磕绊绊地跑,只想着在邻家的孩子面前展示指尖的美丽,往往就不注意脚下的门槛。扑通一声摔倒。跌了也不哭不揉,还眼巴巴地查看我的花儿从指间跑走了没有。
女子的美丽便是勤恳、温和、细致。
这种美和时光的流逝带来的皱纹毫无关联,反而在年月的浸润下愈加显现,深远悠长。
长大后的我站立在街角,就是看着那灰白宣净的外墙,不用碰触它的一瓦一草,也能感受到满院溢出的温情洒满照条通往庭院的巷道。
名师点评:
“我”“阿娘”“老房子”,既是本文的线索,也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意象”,作者用蒙太奇手法,巧妙地把三者水乳交融地交织在一起,使之成为本文最大的亮点。“我”的天真无邪、“阿娘”的勤劳善良、“灶房”
的古朴温馨,在作者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写中感动着读者。 (张旺)
安得情怀似旧时
●浙江杭州市萧山十中103 班赵怡倩
文学,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五千年的爱恨情仇,五千年的历史变迁,文学是公平的,用一如既往的平静,静静地记录最真实、最令人动容的故事。或真或假,在时间的冲刷下早巳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以其独特魅力冲击我们的感官,洗涤我们的灵魂,从前、现在、未来,它已经不可或缺!
黯然销魂,唯别而已。
江淹在《别赋》里怅然慨叹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是古诗词中千年不变的旋律。
玉门关外.响遏行云的阳关三叠,时时吟唱着“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与悲凉:灞桥岸上,婉转低回的折柳乐曲,刻刻悲叹着“今宵酒醒何处”的彷徨与无助;芙蓉楼中,呼啸而来的倾盆大雨,时时呢喃着“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清与无瑕。
离别总是难免的,人生就像一辆车,有人下车,有人上车。没有谁能伴谁一辈子,当别离降临时,与其抱头痛哭,不如潇洒道别,把最美的微笑留在彼此心目中,说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等待,似乎是古代女子天生的宿命、无法逃脱的悲剧。男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求取功名。或是行商贾货,或是戍守边关,或是征发徭役,抛家弃子,浪迹天涯,杳无音讯,徒留女在苦苦地等、痴痴地盼……
当春秋秋月转换了一季又一集,当良辰美景流逝了一年又一年,当衣带渐宽,当夜难成眠,当光阴荏苒时,她有些恨,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过尽千帆,千帆过尽皆是别人的思念和牵挂。她的心事在白蘋洲中浮浮沉沉,蓦然回首,那人从未出现在灯火阑珊处。如《牡丹亭》中所唱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笑容早已久违.愁绪渐上眉头,霸占心头,铜镜中对镜贴花黄的颜容消瘦良多。等待,磨去了青春姣好的容姿,留下无法抹平的眉间轻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文学中一个个令人心疼的女子,一段段令人鼻酸的等待。文学为她们许一个愿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从古到今.文人们总在叹息知音难寻。从汨罗江边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到一代诗仙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从俞伯牙的“知音绝,断琴弦”,到林黛玉的“无知音,焚诗稿”;从辛弃疾的“宝瑟冷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到岳飞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达了古人们寂寞的灵魂。
文学中藏着一声声兜兜转转千年从未逝去的叹息:“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文学,是广大人民用思想栽种的蒹葭,在历史的河流中一点一滴地渗入民族的血脉,五千年,它从未在民族的记忆中褪色,它已经成为民族的脊梁。
若我是一只茧,那么我愿意用文学把自己层层漆叠叠地包裹起来,我宁愿选择“作茧自缚”,然赠完美地幻化成蝶……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举重若轻”。作者带着对文学的敬畏与景阳,带着对历史与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从茫茫文海中撷取几颗美丽的珍珠,用文学这根红线串联,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张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