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纲正式公布 47页

  • 185.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大纲正式公布

  • 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高考大纲正式公布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修订和颁布年度考试大纲是一项例行工作。现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予以公布。‎ 每年高考大纲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各科增删的考点和必选修内容,以及有没有题型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刚刚最新发布的考试大纲。‎ ‎1语文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⑴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F ‎⑴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⑵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⑶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应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⑴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⑵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⑴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⑵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⑶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⑷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⑸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⑴ 符合题意 ‎⑵ 符合文体要求 ‎⑶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⑷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⑸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⑹ 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⑴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⑵ 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⑶ 有文采 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⑷ 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2英 语 ‎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附录1至附录5),要求词汇量为3500左右。‎ 二、语言运用 ‎1.听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阅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3.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 ‎(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2)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4.口语 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口头表达。考生应能:‎ ‎(1)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思和想法;‎ ‎(2)做到语音、语调自然;‎ ‎(3)做到语言运用得体;‎ ‎(4)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1. 基本读音 ‎(1) 26个字母的读音 ‎(2) 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3) 元音字母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4) 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5) 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6) 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 ‎(7) 辅音连缀的读音 ‎(8) 成节音的读音 ‎2. 重音 ‎(1) 单词重音 ‎(2) 句子重音 ‎3. 读音的变化 ‎(1) 连读 ‎(2) 失去爆破 ‎(3) 弱读 ‎(4) 同化 ‎4. 语调与节奏 ‎(1) 意群与停顿 ‎(2) 语调 ‎(3) 节奏 ‎5. 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在口语交流中的运用 ‎6. 朗诵和演讲中的语音技巧 ‎7. 主要英语国家的英语语音差异 附录2 语法项目表 ‎1. 名词 ‎(1) 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 ‎(2) 不可数名词 ‎(3) 专有名词 ‎(4) 名词所有格 ‎2. 代词 ‎(1) 人称代词 ‎(2) 物主代词 ‎(3) 反身代词 ‎(4) 指示代词 ‎(5) 不定代词 ‎(6) 疑问代词 ‎3. 数词 ‎(1) 基数词 ‎(2) 序数词 ‎4. 介词和介词短语 ‎5. 连词 6. 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7. 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8. 冠词 9. 动词 ‎(1) 动词的基本形式 ‎(2) 系动词 ‎(3)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4) 助动词 ‎(5) 情态动词 ‎10. 时态 ‎(1) 一般现在时 ‎(2) 一般过去时 ‎(3) 一般将来时 ‎(4) 现在进行时 ‎(5) 过去进行时 ‎(6) 过去将来时 ‎(7) 将来进行时 ‎(8) 现在完成时 ‎(9) 过去完成时 ‎(10) 现在完成进行时 ‎11. 被动语态 ‎12. 非谓语动词 ‎(1) 动词不定式 ‎(2) 动词的-ing形式 ‎(3) 动词的-ed形式 ‎13. 构词法 ‎(1) 合成法 ‎(2) 派生法 ‎(3) 转化法 ‎(4) 缩写和简写 ‎14. 句子种类 ‎(1) 陈述句 ‎(2) 疑问句 ‎(3) 祈使句 ‎(4) 感叹句 ‎15. 句子成分 ‎(1) 主语 ‎(2) 谓语 ‎(3) 表语 ‎(4) 宾语 ‎(5) 定语 ‎(6) 状语 ‎(7) 补语 ‎16. 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17. 主谓一致 ‎ ‎18. 并列复合句 ‎ ‎19. 主从复合句 ‎(1) 宾语从句 ‎(2) 状语从句 ‎(3) 定语从句 ‎(4) 主语从句 ‎(5) 表语从句 ‎20. 间接引语 ‎21. 省略 ‎22. 倒装 ‎23. 强调 ‎24. 虚拟语气 附录3 功能意念项目表 ‎1. 社会交往 (Social Communications)‎ ‎(1) 问候 (Greetings)‎ ‎(2) 介绍 (Introduction)‎ ‎(3) 告别 (Farewells )‎ ‎(4) 感谢 (Thanks )‎ ‎(5) 道歉 (Apologies)‎ ‎(6) 邀请 (Invitation)‎ ‎(7) 请求允许 (Asking for permission)‎ ‎(8) 祝愿和祝贺 (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 ‎(9) 提供帮助 (Offering help)‎ ‎(10) 接受和拒绝 (Acceptance and refusal)‎ ‎(11) 约会 (Making appointments)‎ ‎(12) 打电话 (Making telephone calls)‎ ‎(13) 就餐 (Having meals)‎ ‎(14) 就医 (Seeing the doctor)‎ ‎(15) 购物 (Shopping)‎ ‎(16) 问路 (Asking the way)‎ ‎(17) 谈论天气 (Talking about weather)‎ ‎(18) 语言交际困难 (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19) 提醒注意 (Reminding)‎ ‎(20) 警告和禁止 (Warning and prohibition)‎ ‎(21) 劝告 (Advice)‎ ‎(22) 建议 (Suggestions)‎ ‎2. 态度 (Attitudes)‎ ‎(23) 同意和不同意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24) 喜欢和不喜欢 (Likes and dislikes)‎ ‎(25) 肯定和不肯定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26) 可能和不可能 (Possibility and impossibility)‎ ‎(27) 能够和不能够 (Ability and inability)‎ ‎(28) 偏爱和优先选择 (Preference)‎ ‎(29) 意愿和打算 (Intentions and plans)‎ ‎(30) 希望和愿望 (Hopes and wishes)‎ ‎(31) 表扬和鼓励 (Praise and encouragement)‎ ‎(32) 责备和抱怨 (Blame and complaint)‎ ‎(33) 冷淡 (Indifference)‎ ‎(34) 判断与评价 (Judgement and evaluation)‎ ‎3. 情感 (Emotions)‎ ‎(35) 高兴 (Happiness)‎ ‎(36) 惊奇 (Surprise)‎ ‎(37) 忧虑 (Worries)‎ ‎(38) 安慰 (Reassurance)‎ ‎(39) 满意 (Satisfaction)‎ ‎(40) 遗憾 (Regret)‎ ‎(41) 同情 (Sympathy)‎ ‎(42) 恐惧 (Fear)‎ ‎(43) 愤怒 (Anger)‎ ‎4. 时间 (Time)‎ ‎(44) 时刻 (Point of time)‎ ‎(45) 时段 (Duration)‎ ‎(46) 频度 (Frequency)‎ ‎(47) 时序 (Sequence)‎ ‎5. 空间 (Space)‎ ‎(48) 位置 (Position)‎ ‎(49) 方向 (Direction)‎ ‎(50) 距离 (Distance)‎ ‎6. 存在 (Existence)‎ ‎(51) 存在与不存在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7. 特征 (Features)‎ ‎(52) 形状 (Shape)‎ ‎(53) 颜色 (Colour)‎ ‎(54) 材料 (Material)‎ ‎(55) 价格 (Price)‎ ‎(56) 规格 (Size)‎ ‎(57) 年龄 (Age)‎ ‎8. 计量 (Measurement)‎ ‎(58) 长度 (Length)‎ ‎(59) 宽度 (Width)‎ ‎(60) 高度 (Height)‎ ‎(61) 数量 (Number)‎ ‎9. 比较 (Comparison)‎ ‎(62) 同级比较 (Equal comparison)‎ ‎(63) 差别比较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64) 相似和差别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10. 逻辑关系 (Logical relations)‎ ‎(65) 原因和结果 (Cause and effect)‎ ‎(66) 目的 (Purpose)‎ ‎11. 职业 (Occupations)‎ ‎(67) 工作 (Jobs)‎ ‎(68) 单位 (Employer)‎ 附录4 话题项目表 ‎1. 个人情况 (Personal information)‎ ‎2. 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 (Family, 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 ‎3. 周围的环境 (Personal environments)‎ ‎4. 日常活动 (Daily routines)‎ ‎5. 学校生活 (School life)‎ ‎6. 兴趣与爱好 (Interests and hobbies)‎ ‎7. 个人感情 (Emotions)‎ ‎8.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9. 计划与愿望 (Plans and intentions)‎ ‎10. 节假日活动 (Festivals,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 ‎11. 购物 (Shopping)‎ ‎12. 饮食 (Food and drink)‎ ‎13. 健康 (Health)‎ ‎14. 天气 (Weather)‎ ‎15. 文娱与体育 (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16. 旅游和交通 (Travel and transport)‎ ‎17. 语言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18. 自然 (Nature)‎ ‎19. 世界与环境 (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 ‎20. 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 (Popular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 ‎21. 热点话题 (Topical issues)‎ ‎22. 历史与地理 (History and geography)‎ ‎23. 社会 (Society)‎ ‎24. 文学与艺术 (Literature and art)‎ 附录5 词汇表(略)‎ ‎3理科数学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的内容,确定理工类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 一、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 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2. 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做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3. 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 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做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2. 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概括是指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种观点或某个结论.‎ 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经过分析提炼,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 ‎3. 推理论证能力: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论证是由已有的正确的前提到被论证的结论的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 中学数学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4. 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 ‎5. 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做出判断.‎ 数据处理能力主要是指针对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合理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并构建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 ‎6. 应用意识: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 ‎7. 创新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三、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考查要求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框架结构.‎ ‎1. 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对能力的考查要全面,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要切合考生实际.对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是考查的重点,强调其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的互相转化上;对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法和推理的考查,考查以代数运算为主;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运用概率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对应用意识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和考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实践经验,使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 ‎5. 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也要有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以及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等类型的试题.‎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部分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必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2的内容;选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选修系列4的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2个专题.‎ 必考内容 ‎(一)集合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二)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1. 函数 ‎(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 ‎(5)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 指数函数 ‎(1)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4)知道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3. 对数函数 ‎(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3)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4. 幂函数 ‎(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5. 函数与方程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6.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特征,知道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三) 立体几何初步 ‎1. 空间几何体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5)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2.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 ‎• 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 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 理解以下判定定理.‎ ‎•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 ‎•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和该直线平行.‎ ‎•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 ‎•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3. 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四)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1. 直线与方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 圆与方程 ‎(1)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2)会推导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五) 算法初步 ‎1. 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1)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2)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 基本算法语句 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 ‎ (六) 统计 ‎1. 随机抽样 ‎(1)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2. 用样本估计总体 ‎(1)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率分布表,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2)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 ‎(3)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5)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变量的相关性 ‎(1)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会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七) 概率 ‎1. 事件与概率 ‎(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2. 古典概型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2)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3. 随机数与几何概型 ‎(1)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2)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 ‎(八) 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1. 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 ‎(2)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  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6)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九) 平面向量 ‎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 ‎(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 ‎(3)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 向量的线性运算 ‎(1)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3)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1)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4)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2)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5. 向量的应用 ‎(1)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2)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十) 三角恒等变换 ‎1. 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3)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对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 ‎(十一) 解三角形 ‎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 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十二) 数列 ‎1. 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2)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1)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4)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十三) 不等式 ‎1. 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 一元二次不等式 ‎(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2)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3)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十四) 常用逻辑用语 ‎1. 命题及其关系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3)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2)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十五) 圆锥曲线与方程 ‎1. 圆锥曲线 ‎(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掌握椭圆、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 ‎(3)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5)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 曲线与方程 了解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十六)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2)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3)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2. 空间向量的应用 ‎(1)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2)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3)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 ‎(4)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了解向量方法在研究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十七) 导数及其应用 ‎1. 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 导数的运算 ‎(1)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 y=C (C为常数),‎ ‎(2)能利用下面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 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 常用的导数运算法则:‎ ‎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了解函数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2)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会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会利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5.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1)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了解定积分的基本思想,了解定积分的概念.‎ ‎(2)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十八) 推理与证明 ‎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 数学归纳法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十九)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 复数的概念 ‎(1)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2)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2. 复数的四则运算 ‎(1)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2)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二十) 计数原理 ‎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排列与组合 ‎(1)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 ‎(2)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 ‎(3)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二项式定理 ‎(1)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 ‎(2)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十一) 概率与统计 ‎1. 概率 ‎(1)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 ‎(2)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3)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2. 统计案例 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独立性检验 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2)回归分析 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选考内容 ‎(一)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 坐标系 ‎(1)理解坐标系的作用.‎ ‎(2)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伸缩变换作用下平面图形的变化情况.‎ ‎(3)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表示点的位置,理解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的区别,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4)能在极坐标系中给出简单图形的方程.通过比较这些图形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理解用方程表示平面图形时选择适当坐标系的意义.‎ ‎(5)了解柱坐标系、球坐标系中表示空间中点的位置的方法,并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相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 ‎2. 参数方程 ‎(1)了解参数方程,了解参数的意义.‎ ‎(2)能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直线、圆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3)了解平摆线、渐开线的生成过程,并能推导出它们的参数方程.‎ ‎(4)了解其他摆线的生成过程,了解摆线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摆线在表示行星运动轨道中的作用.‎ ‎(二) 不等式选讲 ‎1. 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3) 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 ‎2. 了解下列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并会证明.‎ ‎(1) 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 ‎(此不等式通常称为平面三角不等式.)‎ ‎3. 会用参数配方法讨论柯西不等式的一般情形:‎ ‎4. 会用向量递归方法讨论排序不等式.‎ ‎5.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使用范围,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 ‎6. 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伯努利不等式:‎ 了解当n为大于1的实数时伯努利不等式也成立.‎ ‎7. 会用上述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够利用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 ‎8. 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 ‎4文科数学 ‎5物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 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并且,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内容有5个模块,选考内容有2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2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必考和选考的内容范围及要求分别见表2和表3。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2和表3中用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6化 学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并能融会贯通。‎ ‎(2)通过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现象、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图表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 ‎(3)从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2.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2)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能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进行表达,并做出合理解释。‎ ‎3. 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2)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高考化学命题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又有利于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原则,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考化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1.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 ‎(5)了解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技术等的关系。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2.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①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②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③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④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①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②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③ 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等表示方法。‎ ‎④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⑤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⑥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⑦ 了解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浓度(c)、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含义。‎ ‎⑧ 能根据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的量、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溶液 ‎① 了解溶液的含义。‎ ‎② 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③ 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④ 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⑤ 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①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② 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④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⑤ 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⑥ 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⑦ 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 ‎⑧ 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5)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②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③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④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⑤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⑥ 了解焓变(ΔH)与反应热的含义。‎ ‎⑦ 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 ‎⑧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能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⑨ 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以及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α)。‎ ‎②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③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④ 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⑤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⑥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①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② 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③ 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④ 了解溶液pH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⑤ 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平衡,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⑥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⑦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⑧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理解溶度积(Ksp)的含义,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Mg、Al、Fe、Cu等)‎ ‎①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②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③ 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①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②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4.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3)掌握常见有机反应类型。‎ ‎(4)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5)了解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乙醇、乙酸的结构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7)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8)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重要应用。‎ ‎(9)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5.化学实验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标志。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仪器和收集方法)。‎ ‎(5)掌握常见物质检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6)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 ‎① 设计实验方案;‎ ‎② 正确选用实验装置;‎ ‎③ 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④ 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⑤ 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考生从中任意选一个模块考试。‎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 ‎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级分布和排布原理。能正确书写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达式。‎ ‎(2)了解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电子在原子轨道之间的跃迁及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极性、类型(σ键和π键)。了解配位键的含义。‎ ‎(3)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5)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了解范德华力的含义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了解氢键的含义,能列举存在氢键的物质,并能解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晶体结构与性质 ‎(1)了解晶体的类型,了解不同类型晶体中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2)了解晶格能的概念,了解晶格能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3)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 ‎(6)了解晶胞的概念,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 (二)有机化学基础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4)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够正确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了解有机分子中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掌握烷、烯、炔和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2)掌握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烃类及衍生物的重要应用以及烃的衍生物合成方法。‎ ‎(4)根据信息能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 ‎(2)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4.合成高分子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含义。‎ ‎(3)了解合成高分子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的贡献。‎ ‎7生物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及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1. 理解能力 ‎(1)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4.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选考部分在课程标准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必考部分的试题是考生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需要考生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选择。‎ 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 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 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生物知识内容表一 必 考 部 分 生物知识内容表二 选 考 部 分 ‎8政治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 ‎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 ‎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纳税人 负 税 人 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 ‎1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 4 月至考试当年 3 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9历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 考 内 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选 考 内 容 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第一次世界大战 选考二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 ‎(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2)甘地 ‎(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 ‎10地 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 规定的要求。 ‎ ‎1.宇宙中的地球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人口与城市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选考内容 选考一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环境与环境问题 选考二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