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3.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材料解析题类型与解题思路 ‎1.原因类 特点: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和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回答条件注重客观性,分析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解法:回答这类问题,要从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切入,根据问题的类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 真题示例7(2012·海南卷,27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 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 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可以从主要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他方面原因:如国共双方、人民的愿望和民族危机等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 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 技巧应用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2.特点类 特点:特点类问题的解答,要求运用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主要以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阶段、某一领域为参照,形成新的与这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阶段、这一领域不同的特质的认识。‎ 解法:归纳、概括、提炼出的内容要新颖、精练,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所分析的对象的面貌特征、发展趋势、存在的不足等,分析角度应根据题目的要求拓展。‎ 真题示例8(2012·四川文综,39部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从工具改进、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重视农时、总结经验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原因从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国情等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技巧应用14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实质类 特点: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简单、直观地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解法: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揭示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其性质。‎ 真题示例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陈独秀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姻缘”。‎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提出“破四旧”(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1966年8月23日,燥热沉闷的空气似乎要爆炸一般,在《造反歌》鼓舞下,一队腰扎皮带、头戴军帽的红卫兵少男少女闯进北京市文联、文化局大院。先冲进编辑部,把刊物、稿件撕碎;又冲进会议室,用剪刀将精神贵族们养尊处优的一张张沙发戳上大窟窿;然后翻箱倒柜,将库室中的刀枪剑戟、蟒袍罗衫等京剧戏装和道具堆积到国子监(孔庙)大院中央,遍洒汽油,纵火焚烧。火点燃后,红卫兵命令那些精神贵族们在浓烟四周跪成一圈,并用木刀向他们身体上、脑袋上砍去。‎ 请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其目的和实质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中对待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做法,注意比较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质从两个事件的性质进行分析,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属于政治动乱。‎ 参考答案:目的:打倒孔家店是为反对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破四旧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前者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和扬弃。后者是政治动乱。‎ 技巧应用15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请回答: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4.结果类 特点:其主要答题指向通常是“指出”“概括”“简述”等。在分析结果类问题时,通常要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直接结果、间接结果,积极结果、消极结果等。‎ 解法: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分别对待,逐一说明;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向要求,则要进行全面分析,角度多样,详略得当。‎ 真题示例10阅读下列材料:‎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 解析: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期的苏联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参考答案: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技巧应用16(2012·课标全国文综,40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问题: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5.影响类 特点:影响类问题多分为短期影响、长期影响、积极结果或影响,消极结果或局限性;对本事件或本国的影响,对其他事件或其他国家的影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局部地域和整个世界的影响等。‎ 解法:在回答这类问题时,紧扣题意是前提,分门别类是关键,根据要求是基础,全面综合看问题,深入分析。‎ 真题示例11(2012·海南单科,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 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 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 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问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本问需从政治形势的变化与政策的危害来分析,政策的调整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带来积极影响,依据“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等信息分析归纳。‎ 参考答案: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技巧应用17(2012·浙江文综,39部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而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问题: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论证类 特点:论证类问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对这些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择的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题的格式不定,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命制,强调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突出创造性、开放性、实践性与探究性。‎ 解法:回答这种类型的问题,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考生首先要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然后结合史实全面论证这一观点;在论证过程中,要求做到符合逻辑,论证严密,材料与观点统一,理由、论据充分。因此,解答此类问题,第一,要确定观点;第二,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以充分的论据支持观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切忌绝对化。‎ 真题示例12(2012·上海单科,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国别 中国 英国 综合国力 落后封建国 世界强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素质低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被动 殖民扩张,主动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解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参考答案:史实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答案2:叙述较连贯;答案3:罗列史实。‎ 技巧应用18(2012·安徽文综,36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问题:材料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7.启示、看法、认识类 特点:启示、看法、认识类问题通常是运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这类试题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以检测考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解法:回答启示、看法、认识类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步骤着手分析。第一是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核心和启示的规定和指向;第二是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共同属性;第三是根据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共同属性,提出我们今后的具体行动、奋斗目标、应借鉴的经验和避免失误的举措。简言之,就是“就材料中的事论事”,最后是“联系实际谈体会”。‎ 真题示例13(2012·山东文综,29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问题:据材料,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 解析:首先搞清楚两种经济运行模式指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斯大林抛弃市场经济,虽有一定积极影响,但从根本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则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的原则下,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带有一定的计划性。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参考答案: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技巧应用19(2011·山东文综,27部分)‎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问题: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8.评价类 特点:评价就是衡量、评定价值。评价类问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提示语设问,就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定。其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从而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解法:回答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分阶段评价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评价历史事物;主客观评价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物的历史价值。‎ 真题示例14(2011·四川文综,38部分)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 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 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 ‎(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 解析: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从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实施、影响的角度作答,并阐明对该政策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 第二,知识移民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 第三,知识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总体评价。‎ ‎②评析须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技巧应用20(2011·浙江文综,39)今年(2011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参考答案:‎ 技巧应用13 参考答案:(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 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 ‎(2)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对西汉民族政策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变化”难度较小,难度在于“原因”,主要从汉王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变化分析,又要注意分析南越国的因素。第(2)问,可以从政治统一、民族交流、边疆发展等角度归纳。‎ 技巧应用14 参考答案:(1)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大一统”“道”“以教化”“正法度”等关键词,可以归纳得出答案。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回答时需要注意关键词“对中国古代社会”,而不能回答对西汉的影响。第(2)问中的“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唐代的佛教”有“禅宗”“法相宗”“天台宗”等;“敦煌壁画……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羽衣霓裳舞曲》……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等材料信息表明唐代思想文化的“多元”特点。这与唐朝盛世与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第(4)问从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分析即可。‎ 技巧应用15 参考答案: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 解析:注意“双百”方针自由是有前提的,即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的自由。‎ 技巧应用16 参考答案: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解析:本题从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角度分析。‎ 技巧应用17 参考答案: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革命中没有流很多的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解析:从与西方确立共和制比较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与其他亚洲国家比较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技巧应用18 参考答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回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价值观正确即可,防止漏答。‎ 技巧应用19 参考答案: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中国清末革命家继承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属于“传统”的内容,近代民主革命中,中国人运用孟德斯鸠的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则体现了中外交流的内容。‎ 技巧应用20 参考答案: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批评家在冷战结束前后,对军事集团的评价是不一致的,体现出批评家力图对冷战作出客观辩证评价的意图,回答时可从多角度对“冷战”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