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50 KB
  • 2021-05-13 发布

精品解析高考新课标全国Ⅱ文综历史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文综历史试题 ‎2018.6.8‎ 一、选择题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答案】A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 ‎【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答案】B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削弱相权)‎ ‎【解析】由材料“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故B向错误;由材料“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的数量,分割宰相权力已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向错误。‎ ‎【答案】C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明清昆曲的流行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昆曲的发展而非陆王心学,故A项错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官腔”、“宫廷”、“郡邑大夫”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在达官贵族中流传,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可知昆曲为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D项正确。‎ ‎【答案】D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 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解析】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A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目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1923年底”的时间信息可知,孙中山意在吸取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并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加强了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争,且材料只是提及要借鉴俄国革命经验,并没有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C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与农民抗日热情的提高 ‎【解析】由材料“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政治权利的提高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故A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且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得以实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图5‎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任务,且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 ‎【答案】B ‎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考点】罗马法——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解析】题干提及平民与贵族斗争主要是体现为法律,要求在法律上与贵族平等,并不是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共和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长期斗争最终使得平民与贵族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错误。‎ ‎【答案】C ‎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图6‎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解析】由材料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通过向美洲贩运大量的奴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黑奴贸易成为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故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与表格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参与殖民争夺,而“日不落帝国”是18世纪后期的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并不只是奴隶贸易,故C项错误;黑奴贸易是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因为开采白银的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A ‎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 ‎【解析】由材料“1836年”可知俄国为沙皇专制统治时期,故A向错误;由材料“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可知为现实主义文学,揭露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黑暗,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西欧,即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故寄希望于未来,故C项错误;拜金主义强调以金钱为崇拜对象,由材料“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可知崇拜的是权力而非金钱,故D项错误。‎ ‎【答案】A ‎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 ‎【解析】马歇尔计划1947年启动,1951年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可知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福利制度并不断发展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农村机械化没有直接关系,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大豆种植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美国的大豆种植 ‎(3)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材料“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材料“《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政府推动。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由材料“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得出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材料“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材料“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大豆为备荒物资。‎ ‎(2)由材料“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由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得出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由材料“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得出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材料“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得出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汉阳铁厂的建立);近现代中国企业的发展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结合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史实得出近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模式;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略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 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考点】1977~1981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解析】(1)由材料“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由材料“1978年11月”、“1981年12月”时间信息得出改革开放;结合世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得出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材料“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材料“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由材料“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由材料“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得出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得出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由材料“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得出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答案】(1)背景:“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考点】联合国的产生 ‎【解析】(1)由材料“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由材料“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由材料“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得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由材料“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由材料“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得出签署《联合国宪章》。‎ ‎(2)结合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作用得出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由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得出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由材料“‎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得出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答案】(1)活动: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原因: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考点】三娘子 ‎【解析】(1)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2)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答案】(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