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 M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10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纲展示 重点关注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资*源%库 ziyuanku.com4.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利用对比的方式,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影响。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区别。‎ ‎(2)注意景观图的识别,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多,需要加强此类景观图片的学习。‎ ‎(3)充分利用图形或是绘制示意图分析背斜、向斜的区别,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等知识原理 考点二十五 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高考指数★★★★★)‎ ‎1.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 现 形 式 地 壳 运 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分类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图 ‎3.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 积 作 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处、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来&源:ziyuanku.com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2.根据沙丘形状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的方法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2015·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选C 安第斯山脉属于褶皱山脉,是由于板块挤压碰撞、隆起抬升形成的,所以选C。‎ ‎(2015·安徽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2.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解析:选C 甲地地貌为河口三角洲,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故选C。‎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3~4题。‎ ‎3.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4.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3.D 4.B 第3题,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第4题,从图中看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其他选项显示的是人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 ‎(2014·全国卷)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5.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Ziyuanku.com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题关键:注意图中的“印度洋”和经纬度信息,可推断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分界线的北侧。‎ 答案:C ‎(2014·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题。‎ ‎6.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解题关键:鄱阳湖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水位下降,出现大面积湖滩,大量沙粒在偏北风的吹拂下在鄱阳湖西侧沉积形成沙岭沙山,而已经形成的沙岭沙山又不断受到偏北风的侵蚀作用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答案:C ‎7.(2013·广东卷)如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山地,岩层弯曲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应为地壳水平运动导致的岩层弯曲变形。‎ 考点二十六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高考指数★★★☆☆)‎ 一、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资*源%库 ziyuanku.com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 石灰岩 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的判读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三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转化关系,反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揭示了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解析:选C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C项正确。‎ ‎(2015·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完成2~3题。‎ ‎2.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2.D 3.D 第2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D项正确。第3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D项正确。‎ ‎(2013·上海卷)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据此完成4~5题。‎ ‎4.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5.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4.C 5.C 第4题,①是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下变质而形成的,C正确;该知识点需要记忆,难度小。第5题,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张裂边界,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中的岩浆从张裂边界处喷出,产生张力作用,使板块向两侧张裂扩张,而喷出的岩浆经冷却形成新的洋壳。图中②、③、⑦是重熔再生,是形成岩浆的过程,一般位于消亡边界,A、B错;⑤为变质作用,D错;④为岩浆喷出,C正确。‎ ‎(2011·全国卷)读下图,完成下题。‎ ‎6.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选C 该山体岩石是火山岩,属于岩浆岩,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在地球表层在外力作用下可转化为沉积岩。‎ 考点二十七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高考指数★★★★☆)‎ 褶皱与断层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判断方法 ‎$来&源:ziyuanku.com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Ziyuanku.com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实践应用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岩层向下弯曲,易存水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大坝、铁路等 原因 WWW.ziyuanku.com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坏,水库水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1.判断岩石的类型:具有层理结构或有生物化石的为沉积岩;发生岩浆活动,存在于地表之下的为侵入岩,喷出地表的为喷出岩;变质岩往往紧邻侵入岩。‎ ‎2.根据图示推断地壳的运动过程或作用 ‎(1)如图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说明该处发生沉积作用,其形成顺序为A、B、C、D,其年龄自D到A逐渐变老。‎ ‎(2)如图2,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3)如图3,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4)如图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5)如图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间。‎ 注意:(1)出现大面积的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 ‎(2)上层岩石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发生上升运动。‎ ‎(3)地质构造或岩层的顺序,后出现的破坏先出现的,后出现的完整,先出现的不完整。‎ ‎(2015·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析:选C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地为山顶,排除B选项;甲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排除A选项;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排除D选项;乙地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故C项正确。‎ ‎(2015·山东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新 ‎↓‎ 老 C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解题关键:根据表中的坐标确定考察路线中各点的位置。‎ 解析:选C 根据表中的观测点坐标可知,各点的排列为C—D—S—S—D—C,排除A、B两项,然后再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从C—S为从新—老,该地质构造的地层新老关系为两翼新、中间老,确定为背斜构造,判断C项正确、D项错误。‎ ‎(2015·福建卷)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3.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解析:选A 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a为河谷,地势较低,并且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地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背斜顶部因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谷地,所以可以判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背斜谷。‎ ‎(2014·江苏卷)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5.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4.B 5.A 第4题,从地形看,M点位于山坡上;从地质构造看,M点位于向斜两翼上。由于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中间岩层下凹,故M点岩层倾斜,且越往高处,越接近向斜中心,同时代岩层位置越低,故选项B正确。第5题,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同一时代的地层界线沿XY线的距离较远,沿XY线垂直方向的距离较近,说明向斜构造形成时受到的挤压力与XY线垂直方向一致,沿XY线垂直方向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岩层向下弯曲,而沿XY线的岩层则仍然保持原来水平状态。‎ ‎(2014·山东卷)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下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据此完成下题。‎ ‎6.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解析:选B 图中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的岩层是中间新、两翼老。图示剖面位于向斜的东翼,因而Ⅱ岩层早于Ⅰ岩层。而向斜构造上覆的Ⅲ岩层应晚于岩层Ⅰ、Ⅱ形成,故B正确。‎ 考点二十八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考指数★★★☆☆)‎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 ‎”型 中期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 河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的外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河流凹岸、凸岸的判读技巧 ‎(1)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如下图:‎ ‎(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 下图把文字的形状和河岸形态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1.(2015·广东卷)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解析:选B 河床形态主要有“U型”“V型”等,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质构造体现了内力作用,故C选项内容对河床形态有较大影响;外力作用对河床形态的影响大小与河床岩石性质(岩石软硬等)、河流水量大小、流速快慢有关,而降水量多少决定了河流水量大小,故A、D两项对河床形态影响较大;通航里程是指河流适宜通航的长度,对河床形态影响很小,故选B。‎ ‎(2014·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2~4题。‎ ‎2.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3.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4.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解析:2.B 3.C 4.D 第2题,砾石滩是流水堆积作用的结果,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河源主要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A选项错误。砾石的颗粒较大,砾石堆积的区域,相对于泥沙堆积的区域,水流速度相对较快,大河入海口处一般水流缓慢,主要以颗粒较小泥沙堆积为主,D选项错误。第3题,砾石变圆是由于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石块与石块之间,石块与河床、河岸之间不断摩擦而形成的。石笋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A选项错误;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选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空气运动的过程中夹带小的石块与岩石侵蚀摩擦形成的,与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C选项正确。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是风化作用的结果,D选项错误。第4题,流水堆积具有分选性的特点,颗粒物大的先沉积,颗粒物小的后沉积,堆积在一起的颗粒物粒径大小应相差不大,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处堆积最多的是直径‎9 cm左右的砾石,故D项正确。‎ ‎(2014·北京卷)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完成5~6题。‎ ‎5.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6.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解析:5.A 6.D 第5题,读图可知,岩层①位于岩层②的下面,形成年代较早,A项正确;①岩层有明显的受侵蚀痕迹,而②岩层较完整,故①岩层比②岩层易受侵蚀,B项错误;岩层没有弯曲变形,C项错误;断层处不适宜修建水库,D项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水位上升时,河流径流量增大,流速快,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A、C项错误;水位下降时,流速减慢,河流沉积作用增强,含沙量减少,B项错误;比较初期、中期、后期三幅图,此次洪水过程中,因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加深,D项正确。‎ 河流地貌景观图的判读 河流地貌为重要的外力地貌景观,主要包括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类型,在考查中常以景观图的形式呈现。‎ ‎ ‎ ‎ ‎ 第一步:判断地貌类型 根据河谷的形态、河流地貌的景观图或示意图,判断出河流地貌的具体类型。如图1中两侧为高山,中间为河流的深切河谷,因而为河流峡谷地貌;图2中河流地貌呈扇形,地势从扇顶向外侧降低,为河流洪(冲)积扇;图3中河道弯曲,地势较为平坦,为河漫滩平原;图4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平,为河口三角洲。‎ 第二步:分析位置及成因 结合河流地貌形态判断其所在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地质作用。‎ 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河流的中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如图1河流峡谷地貌多位于河流中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的下蚀作用强;图2河流洪(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河水流速减缓,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堆积地貌;图3河漫滩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为平坦,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图4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较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 第三步:分析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河流上游的侵蚀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常形成旅游景观,同时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河流中下游的堆积地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如图1河流峡谷地貌为旅游资源且水能丰富;图2河流洪(冲)积扇,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排水条件良好,有利于农业生产;图3、图4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河漫滩平原河道弯曲,易发生洪涝灾害;河口三角洲易受海水入侵的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 ‎1.(2013·浙江卷)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获取和解读信息]‎ ‎[自我校对]  堆积 乙 侵蚀 甲 答案:D ‎(2013·福建卷)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3题。‎ ‎2.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3.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2.D 3.C 第2题,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宽谷,河流中游的宽谷属于河漫滩,由此可判断出沙丘所处的位置。第3题,沙丘的移动主要与盛行风向有关,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由于图中沙丘为爬升沙丘,因而可判断出C项正确。‎ ‎(2015·金华调研)下图是北半球某段河流河道形态和断面图,虚线表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完成4~5题。‎ ‎4.据图中信息判断①—②、②—③河段河流的流向及流速差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河段大致从北向南流,河道a、d侧流速快于对岸 B.①—②河段大致从南向北流,河道b、c侧流速快于对岸 C.②—③河段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流,河道f侧流速快于对岸 D.②—③河段大致从东南向西北流,河道e侧流速快于对岸 ‎5.沙坡是河床底部微地貌,它是流水搬运、堆积作用的结果。读②—③河段河床底部的沙坡地貌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泥沙在缓坡侧被搬运,陡坡侧堆积 ②泥沙在陡坡侧被搬运,缓坡侧堆积 ③河道②处河段断面形态的成因主要是河道弯曲 ④河道②处河段断面形态的成因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4.C 5.B 第4题,北半球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水向右偏。图中平直河段②—③,f岸侵蚀,e岸沉积,表明f岸为右岸,所以河水应从西北流向东南,且f侧流速快于对岸;而①—②河段大致从南向北流,河道b、c两侧为凸岸,河流的流速慢于对岸。第5题,河水沿缓坡向上流动,河水在缓坡侵蚀的泥沙,一部分会被水流带走,另一部分越过坡顶,沉积下来;河道②处,河流弯曲,河流的泥沙会在凸岸沉积,凹岸侵蚀,所以在断面形态上,d岸受侵蚀,坡度较陡,c岸沉积,坡度较缓。‎ 题组1 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2015·朝阳模拟)2015年初,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成了一个新岛屿。读汤加位置与新岛形成图,完成1~2题。‎ ‎1.该国(  )‎ A.地震、火山频发     B.位于印度洋东部 C.各岛日期不一致 D.受赤道低压控制 ‎2.该新岛(  )‎ A.因地壳抬升而形成 B.物质主要源于地幔 C.主要由石灰岩组成 D.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解析:1.A 2.B 第1题,图片显示该新岛屿为火山喷发而成,再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则地震、火山频发。汤加各岛位于180°以东,即位于国际日界线的同一侧,故日期一致。第2题,火山喷发的物质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小岛地表径流少而淡水资源少。‎ ‎(2015·天津十二区县一模)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河湖沉积 ‎4.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寒冷,暴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解析:3.D 4.C 第3题,砾卵石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过程,则主要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第4题,土林是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光照强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 题组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下图所绘的是有着“海上兵马俑”之称的海下石林。一组组多边形的岩柱排列整齐,仿佛严阵以待的军列。岩柱垂直于冷切面和地面,岩柱的高度等于熔岩流的厚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与该岩石形成有关的是(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流水侵蚀 ‎6.该岩石属于(  )‎ A.a B.b C.c D.d 解析:5.C 6.B 第5题,根据“岩柱垂直于冷切面和地面”“岩柱的高度等于熔岩流的厚度”及图中岩石的形状特征即可判断出,该类岩石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所以本题选C。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以判断该岩石为岩浆岩,而从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可以判断a和c分别表示沉积岩和变质岩,b表示岩浆岩,d表示岩浆,所以本题选B。‎ 题组3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2015·湖南岳阳一中、湘阴一中联考)读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回答7~8题。‎ ‎7.乙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 A.山地、背斜    B.山地、向斜 C.盆地、向斜 D.盆地、背斜 ‎8.有关岩层沉积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甲处先沉积,乙处后沉积 ②乙处先沉积,甲处后沉积 ‎③上部先沉积,下部后沉积 ④下部先沉积,上部后沉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7.D 8.C 第7题,读图可以看出四周气温都比乙地气温低,说明周边地区地势都比乙地高,所以乙地地形为盆地;读垂直方向的地层结构图可以看出,乙地下方地层向上拱起,对应地质构造应为背斜,故D项正确。第8题,地下岩层沉积总是下方的先沉积,后沉积的岩层覆盖在上方,所以④说法正确;对照图中岩层可以看出,发生褶皱前甲处对应的岩层位于乙处对应的岩层上方,所以沉积顺序应是乙处先沉积,甲处后沉积,②说法正确,故C项正确。‎ ‎9.(2015·海淀模拟)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  )‎ A.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①②③‎ B.甲地是背斜顶部被侵蚀而形成的谷地 C.乙地貌是岩层受张力作用后被侵蚀形成 D.丙地貌的地质构造与泰山相同 解析:‎ 选B 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可判断出甲地为背斜构造,其成为谷地的原因是背斜顶部被侵蚀;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②③①;乙地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后不易被侵蚀形成;泰山为断层构造,与丙处的地质构造不同。‎ 题组4 河流地貌的发育 ‎(2015·中原名校联考)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下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向斜成谷 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11.下面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m,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中,最可能是由①至②(①在左、②在右)的是(  )‎ 解析:10.C 11.B 第10题,内蒙古草原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河水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得河道弯曲。第11题,①为河流的凹岸,河水流速快,泥沙沉积少;②为河流的凸岸,河水流速慢,泥沙大量沉积;该处河流以侧蚀为主,因而河道较浅,A图中河道深度约为1 ‎000米,显然不正确。‎ ‎(2015·云南模拟)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2~13题。‎ ‎12.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解析:12.D 13.B 第12题,依据概念可知,①说法不准确,故选D项。第13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 专题训练(十) 地表形态的塑造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质检)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右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解析:1.D 2.D 第1题,海绵向两侧运动说明是张裂运动,为生长边界。第2题,东非裂谷带是由板块的相背运动形成的,渭河谷地是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青藏高原是由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福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 ‎(2015·重庆质检)读“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回答3~4题。‎ ‎3.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c→b→d→a→f→e B.b→a→c→d→f→e C.a→b→c→d→e→f D.d→c→b→a→f→e ‎4.e图中“狗头石或骆驼石”属于(  )‎ A.花岗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玄武岩 解析:3.A 4.B 第3题,丹霞地貌是沉积岩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据图可知:其形成过程是先形成沉积岩,即从c到b,再在干热条件下氧化即d过程,再经抬升或倾斜即a过程,节理、裂隙发育即f过程,最后经流水侵蚀即e过程,形成丹霞地貌,所以本题A正确。第4题,据上题分析可知:丹霞地貌是沉积岩经流水侵蚀形成的,e图为最后形成的丹霞地貌图,故图中“狗头石或骆驼石”属于沉积岩,所以本题B正确。‎ ‎5.(2015·汕头金山中学模拟)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解析:‎ 选A 从该山景观图可看出,该山属于有陡峻边缘(陡崖)的断块山,是岩块断裂后相对上升而形成的山地。‎ ‎(2015·东城模拟)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  )‎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B.乙山为断块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为山地 ‎7.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6.C 7.D 第6题,注意岩层的弯曲,甲位于向斜槽部;乙处为背斜成山,花岗岩侵入到石灰岩之中,其形成晚于石灰岩;该地地表起伏较小,不属于山地。第7题,岩层沿断裂面发生错动位移形成断层,在断裂处岩层破碎,但不一定要形成陡崖。‎ ‎(2016·山东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8~9题。‎ ‎8.图中河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 A.流水侵蚀 B.断层下陷 C.向斜凹陷 D.背斜张裂 ‎9.图中地层,形成最早的是(  )‎ 解析:‎ ‎8.A 9.B 第8题,读图,图中河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流水侵蚀,A对。根据岩层形态,没有断层下陷构造,B错。根据岩层形态,谷地不是向斜构造凹陷形成,也不是背斜构造张裂形成,C、D错。第9题,对照图中地层,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时间最早。所以形成最早的是B,选项B对。其它岩层在上面,形成较晚,A、C、D错。‎ ‎(2016·江西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约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根据材料和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11.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说法正确的是(  )‎ A.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风沙掩埋 迎风坡 C.水灾 远离河流 D.水灾 高地 解析:10.B 11.D 第10题,读图,根据左图等高线,甲地的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水灾害。乙地地势高于甲地,不易受洪水灾害,所以搬迁到乙地。右图时期,根据等高线值判断,乙地的地势较低洼,易受洪水灾害。甲地受流水泥沙沉积作用,地势较高,不易受水灾,所以搬迁到甲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流水的沉积作用,B对。搬迁都是搬迁到地势较高处,侵蚀只能使地势降低,A错。该地位于河流沿岸,以流水作用为主,C、D错。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是因为水灾,选址区位的主要因素是地势较高的高地。D对。与风沙掩埋无关,A、B错。两次搬迁都没有远离河流,C错。‎ 二、综合题(共45分)‎ ‎12.(2015·青岛考试)图1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图2是O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图。分析回答问题。(24分)‎ 图1            图2‎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6分)‎ ‎(2)简述N处地貌的形成过程。(8分)‎ ‎(3)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第(1)题,从岩层的弯曲程度来看,M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第(2)题,N处地貌为向斜山,简述其内外力作用的过程。第(3)题,O地岩石为花岗岩,为侵入岩,而图中该岩石遭到风化,所以该岩石首先被抬升到地表,然后遭到外力风化。‎ 答案:(1)M处是背斜 地壳运动使M处岩层向上拱起。‎ ‎(2)(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褶皱(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地壳运动使岩石圈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覆盖花岗岩的其他岩石被外力侵蚀、搬运,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13.(2015·河南模拟)读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及其剖面图,完成问题。(21分)‎ ‎(1)描述图中地貌类型及沉积物分布特点。(9分)‎ ‎(2)以河流的出山口为界,说明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的变化特点及其反映的地理现象。(12分)‎ 解析:第(1)题,扇顶到冲积扇末端,由于流速的降低,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第(2)题,河流在出山口前落差较大;出山口后坡度变小,搬运能力下降,泥沙、石块堆积,形成冲积扇。‎ 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呈扇形分布,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2)出山口前等高线向西北弯曲且较稠密,出山口后向东南弯曲且较稀疏;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其反映了河流在出山口前穿行于河谷且落差较大;出山口后坡度变小,泥沙、石块堆积,形成冲积扇,河流发育在扇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