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讲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纲要求
三年考情
命题趋势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013福建 2012全国新课标
2011江苏
1.趋势分析:(1)兴奋的产生与传递考查经常与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及异常分析相联系,以实验分析与探究的形式出现。
(2)常通过实例分析考查动物激素的功能及其相关实验设计与评价。
2.备考指南:(1)构建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传递过程模型,直观理解考点。
(2)图解法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
(3)列表比较法理解各种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生理作用。
(4)构建模型理解激素分泌的调节。
(5)结合实验或实例分析激素的功能。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
2013全国大纲、四川、安徽 2012山东、浙江 2011浙江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2013福建 2011广东、海南
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
2012海南、安徽
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
2012江苏、天津 2011海南
1.哪种部位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2.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传递信号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考点一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
下列关于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2013江苏,19D)
B.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2013全国大纲,1C)
C.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2012海南,14B)
D.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2010全国新课标,5D改编)
[自主尝试] ________
【链接提升】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特点:双向传导。
①在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2)原因分析
①图示:
②解读:
a点:静息电位,内负外正,K+外流;
a~c点:Na+内流,逐渐形成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c~e点: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K+外流,Na+被泵出膜外;
e点:静息电位。
(注:Na+内流的离子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静息电位时K+外流的离子运输方式也是协助扩散。)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产生与传递
(1)过程: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特点:单向传递。
(3)突触小体与突触的关系:突触小体是指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部分,是突触的一部分。兴奋在突触小体上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而在突触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由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5)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6)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7)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可作用于肌肉细胞和某些腺体细胞的膜上受体,使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3.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跟踪训练1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B.突触后膜内的Na+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跟踪训练2 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图5 B.b点对应图3
C.c点对应图3 D.d点对应图4
考点二 动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及调节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2013江苏,19A)
B.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2012海南,13C)
C.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2011天津,3C)
D.某同学感冒发热39 ℃,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2010四川,4C改编)
[自主尝试] ________
[提醒] 酶与激素的区别
产生
化学本质
作用机制
激素
内分泌
细胞
蛋白质、多肽、固醇、单胺等
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并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酶
所有的
活细胞
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作为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
【链接提升】
1.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类型
(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
(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直接合成并分泌。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
2.脊椎动物激素的作用机制
激素分子周游全身,与各种细胞接触,但只能识别它们的靶细胞。这是因为只有靶细胞带有能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有些激素的靶细胞,表面带有受体,另一些激素的靶细胞,受体不在表面而在细胞内部。这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1)受体在靶细胞内部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如图甲所示)
(2)受体在靶细胞膜表面的激素(如胰岛素降低血糖的过程,如图乙所示)
跟踪训练 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下图所示为“下丘脑—垂体系统”。请回答:
(1)下丘脑中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________结构完成兴奋的传递,兴奋通过该结构时,
发生的信号形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人因感冒而大量饮水,会导致体内的______________下降,感受这一变化的部位是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将信号传送至垂体使ADH的释放量________,尿量增多。图中ADH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A、B的分泌量均会增加,以调节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其中激素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激素B作用的靶细胞为__________,激素B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的去向是________。
1.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2013全国大纲,1A)( )
2.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2012全国新课标,4C)( )
3.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2012浙江,4C)( )
4.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2012浙江,4D)( )
5.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2012上海,24C改编)( )
6.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2011海南,8A改编)( )
7.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2011天津,3D)( )
8.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2010北京,3D)( )
9.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2012重庆,5A)( )
10.延长光照可提高鸡产蛋率,鸡的产蛋率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2010江苏,22B)( )
题型九 模式图类
模式图类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生物体的生理及相互联系,此类试题多以模型的形式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自主尝试] ________
【解题指导】 (1)审题意、辨概念——看清图解中的每一个标识,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概念,如“M”、“+”、“-”等。
(2)理知识、明实质——理清图解中涉及哪些知识点,找出本质的联系,如该示意图为反馈调节。
(3)深思考、定答案——把握了图示中基本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后,一定要深入思考,要能运用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垂体分泌的M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属于体液调节,由此确定答案选B。
【方法总结】 生命活动调节模型解读
1.
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
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传出神经,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
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再次体液免疫,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
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若a为胰岛,b则是胰岛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1.(2013·北京海淀二模)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含量甚微的①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③的分泌
B.激素②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
C.血液中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
D.③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
2.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过程
3.
(拓展)下列叙述与右图所示模型不相符的是( )
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代表出生或迁入
B.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D.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可能代表光合作用
4.(拓展)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排便的能量流动途径
B.若A代表叶绿体基质,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和ATP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减少和产生渴觉
D.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5.据报道,由于部分养鸡场每天给鸡饲喂大量的抗生素,导致养殖后期有越来越多的鸡死亡。于是为了缩短养殖周期,还要给鸡大量喂食地塞米松,这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引起动物体重增加、肥胖等症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于甲状腺激素,如图显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期给鸡饲喂大量的抗生素,经过________作用,病菌的耐药性会逐渐增强,需经常变换抗生素。
(2)地塞米松能抑制吞噬细胞在炎症部位的集聚、溶菌酶的释放,从而直接导致________性免疫降低。
(3)图中激素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乙的名称是________。c→甲、c→乙对机体具有的重要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精神紧张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某部位,兴奋传至甲,引起a的分泌增加。此反射过程中的传入神经纤维上,兴奋的________(填“传导”或“传递”)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a作用于乙细胞膜上的________,从而促进b的分泌。
完成作业:专题五 第1讲
答案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网络构建·知识自填
1反射弧
2局部电流
3双向传导
4突触
5单向传递
6反馈调节
7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8通过体液运输
9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0控制
11影响
【深度思考】
1.下丘脑。
2.前者是电荷(离子)和神经递质,后者是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
核心考点·重难突破
【例1】 【解析】神经细胞上的神经冲动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A项正确。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传递的,信号的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项错误。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中,C项正确。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引起的,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产生的峰值会降低,D项正确。
【答案】B
【跟踪训练】
1.【解析】选D。兴奋在突触中传递时,突触前膜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因此突触后膜内的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因此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解析】选D。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若在a点刺激,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故无电位变化;若在b点刺激,电表右侧电极处先兴奋,
然后左侧电极处兴奋,与图3曲线相反。图2表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传递速度较慢,若在c点刺激,将会出现类似图3的电位变化,但中间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图3长;若在d点刺激,则将出现如图4的电位变化。
【例2】 【解析】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需在细胞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A项错误。甲状腺激素一般作用于全身各处细胞,B项正确。垂体功能受损,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减少,C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促进产热,D项正确。
【答案】A
【跟踪训练】
【解析】(1)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兴奋经过突触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2)感冒时大量饮水会导致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感受这一变化的部位是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信号传到垂体使ADH(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减少,导致尿量增加。(3)寒冷条件下,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激素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其中前者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后者由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或降解)。
【答案】(1)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细胞外液渗透压(或血浆渗透压) 下丘脑 减少
抗利尿激素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细胞 被灭活(或降解)
【易错判断】
1.√。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
2.×。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并不是神经中枢。
3.×。突触后膜的表面积相对大。
4.×。“一个”乙酰胆碱分子不能引起足够的刺激。
5.×。增大Ca2+通透性,更有利于神经递质释放,将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6.√。Na+通道打开,为协助扩散。
7.×。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
8.√。多肽的合成在核糖体内完成。
9.×。动物被阉割后,其血液中的性激素含量降低,通过反馈调节,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增多。
10.√。雌激素增多,促进卵细胞的产生。
题型归类·技能强化
【例】B
【特色训练】
1.【解析】选C。该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示意图。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促进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②,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②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③。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垂体通过增加激素①②的分泌量,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根据③的生理作用可知:该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2.【解析】选B。人的手被针刺时,形成的是非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外刺激→A→B”,使手缩回,B项错误。
3.【解析】选C。若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②越多,X应该也相应增加。
4.【解析】选D。兔同化的能量不包括兔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B错误;当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会增多,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5.【解析】(1)病菌耐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图中甲、乙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垂体分泌的b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丙是肾上腺,其分泌的激素c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该激素分泌过多时,它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维持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4)传导发生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传递发生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的传入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激素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从而促进垂体细胞分泌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1)自然选择 (2)非特异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垂体 通过反馈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或通过反馈调节,维持激素c浓度的相对稳定) (4)传导 单向 受体
第2讲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考纲要求
三年考情
命题趋势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012江苏、海南 2011江苏、四川、上海
1.趋势分析:(1)多以实际生活中的糖尿病、脱水等内环境稳态异常疾病为载体进行考查,常以图解形式出现。
(2)常以免疫过程模型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实例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备考指南:(1)结合腹泻、感冒发烧、高原反应和尿毒症等稳态失调实例进行分析。
(2)构建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平衡调节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3)构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模型,加深理解免疫功能。
(4)列表比较法理解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2013四川、全国Ⅰ、广东、福建、北京、山东2012全国新课标、山东、江苏
2011四川、山东、浙江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013全国Ⅱ、重庆、福建、江苏、四川、山东
2012江苏、广东、福建
2011全国新课标、北京、浙江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2013全国大纲、全国Ⅰ
1.外界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几层生物膜?
2.若胸腺被摘除,免疫会丧失吗?
考点一 内环境与稳态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2012江苏,3D)
B.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2011四川,3B)
C.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010安徽,5D)
D.若下图中m表示免疫分子,则m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2011上海,25A)
[自主尝试] ________
[提醒] 内环境稳态意义的分析
①血糖和氧含量正常——保证机体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④代谢废物因排出而含量较低——防止机体中毒。
【链接提升】
1.不属于体液的液体
消化道、膀胱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直接与外界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
2.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
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组织水肿的原因
(1)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浓度降低,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中,使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4)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5)患肾小球肾炎时,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其内水分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综上所述,组织水肿的根本原因是组织液渗透压相对上升,导致组织液吸水,过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而使组织液增多。
跟踪训练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跟踪训练2 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③和⑤
D.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5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考点二 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及血糖调节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2013北京,3B)
B.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2013北京,3C)
C.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2013福建,1D)
D.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还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2011海南,7ABC)
[自主尝试] ________
[提醒] (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2)进食后,血糖升高的原因是葡萄糖经吸收后进入血液;较长时间后血糖降低到一定水平的原因是细胞的氧化分解,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需肝糖原分解来维持正常血糖浓度。
【链接提升】
1.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
(1)平衡本质:吸收量等于排出量。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①产生:下丘脑产生。
②释放:垂体后叶释放。
③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④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体温平衡的调节
(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的。
3.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1)低血糖时的调节:
①神经—体液调节: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升高。
②体液调节:低血糖→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
(2)高血糖时的调节:
①神经—体液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含量降低。
②体液调节:高血糖→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
跟踪训练1 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示意图。冬天,一个健康男子在室外静静地等车,下列有关其体温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男子体温调节中枢一直处于调节体温稳定的较兴奋状态
B.该男子体内热量主要来自④⑤的产热
C.②⑧属于激素调节,②③属于神经调节
D.⑦⑧的活动增强,会引起③④⑤⑥的活动相应增强
跟踪训练2 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肽,如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下列有关该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可能作用于同一细胞
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
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
跟踪训练3 选取健康大鼠,给予某种刺激处理,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刺激可能是注射葡萄糖溶液
B.开始刺激后小鼠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快,但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不加快
C.胰岛素增加时胰高血糖素同时减少,说明两者在调节血糖浓度时是协同作用
D.若要证实胰岛素能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后检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来确定
考点三 免疫调节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不只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2013全国Ⅱ,4A改编)
B.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2013北京,3A)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2013江苏,19C)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2013重庆,4D)
[自主尝试] ________
[拓展] 准确判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
【链接提升】
1.免疫细胞的成熟部位
(1)T细胞的成熟部位——胸腺:
切除胸腺的结果: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绝大部分丧失。
(2)B细胞的成熟部位——骨髓:
破坏骨髓的结果: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3)若二者都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也不能恢复。
2.免疫细胞的产生途径
(1)浆细胞的产生途径:
①吞噬细胞处理传递抗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
②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浆细胞。
③抗原→记忆B细胞→浆细胞。
(2)效应T细胞的产生途径:
①吞噬细胞处理→T细胞→效应T细胞。
②抗原→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
3.图解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1)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乏T细胞几乎无特异性免疫。
(2)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当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则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3)记忆细胞是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的基础,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量更多的特点。
(4)体液免疫最主要的途径是: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
跟踪训练1 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
B.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
C.E细胞接触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D.体液免疫也能对侵入人体的病毒发挥相应的作用
跟踪训练2 据统计,我国有10%的人口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肝病毒侵入,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B细胞经乙肝病毒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与抗原结合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乙肝病毒侵入后,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1.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2013江苏,19B)( )
2.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2013福建,1C)( )
3.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2013全国Ⅱ,4D)( )
4.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2013重庆,4C)( )
5.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2013全国Ⅱ,4C)( )
6.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2012海南,12C)( )
7.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2011四川,3C)( )
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2010海南,10B)( )
9.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010安徽,5D)( )
完成作业:专题五 第2讲
答案
第2讲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网络构建·知识自填
1血浆
2组织细胞(组织内液)
3神经—体液—免疫
4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免疫器官
6T细胞
7抗体
8防卫
9特异性免疫
10过敏反应
【深度思考】
1.11层。
2.细胞免疫会完全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非特异性免疫不会丧失。
核心考点·重难突破
【例1】 【解析】腹泻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的大量丢失,A项错误。人体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当乳酸进入血液时,血浆中的NaHCO3会与乳酸反应,从而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B项错误。
【答案】CD
【跟踪训练】
1.【解析】选D。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进行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CO3/HCO-3构成的缓冲体系;内环境中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及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时,机体才能达到稳态;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2.【解析】选C。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所以①处浓度高于⑤处;由于脑细胞不断地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CO2,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CO2的浓度则相反;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中的水既可来自③也可来自⑤。
【例2】 【解析】外界温度降低时,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以维持体温稳定,A项正确;血糖水平上升时,机体分泌起降血糖作用的胰岛素,使其恢复正常,B项正确;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有三种,其中胰岛素可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含量升高,C项错误;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生物体内相关腺体的分泌,并且下丘脑是调节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D项正确。
【答案】C
【跟踪训练】
1.【解析】选D。由于该男子一直处于较低温度下,所以其体温调节一直接受来自①的兴奋,故一直处于较兴奋状态。安静状态下,机体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和骨骼肌。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来调节产热,该调节方式属于激素调节;皮肤血管壁平滑肌收缩受神经支配,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细胞代谢,但是并不能支配汗腺的分泌及皮肤血管收缩(二者受神经支配)。
2.【解析】选C。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可以和神经递质作用于同一细胞,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过量饮酒会抑制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尿量增加,B错误;根据流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C正确;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如垂体细胞,D错误。
3.【解析】选A。注射葡萄糖溶液,或是电刺激下丘脑中控制胰岛的中枢部位都可能出现图示变化;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会促使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和加快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贮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是拮抗作用;要证实胰岛素能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需在注射胰岛素前后检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进而得出结论。
【例3】 【解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以及它们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相关细胞,故A项正确。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而不是T细胞,B项错误。未接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也没有参与免疫反应,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是过敏反应,D项错误。
【答案】A
【跟踪训练】
1.【解析】选C。由图示可判断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具有识别作用,A正确;M(记忆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浆细胞),B正确;E(浆细胞)只能产生特定的抗体和抗原结合,C错;体液免疫也能对侵入人体的病毒发挥相应的作用,D正确。
2.【解析】选D。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不能与病毒结合;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易错判断】
1.×。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并非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而是作用于体液中的抗原。
2.√。肝糖原合成的原料是血浆中的葡萄糖,肝糖原的合成可以使血糖含量降低,肝糖原的分解可以使血糖含量升高。
3.√。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为大分子物质,其出膜方式为胞吐。
4.×。分泌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
5.√。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6.√。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7.×。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
8.√。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9.√。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协调统一的共同作用。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机体会自动调节,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第3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考纲要求
三年考情
命题趋势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013北京、安徽、广东 2012全国课标 2011海南
1.趋势分析:多通过植物激素及类似物的生产应用分析或实验探究来考查,曲线题较为常见。
2.备考指南:(1)通过列表比较法理解五种植物激素的产生与作用。
(2)类比推理:运用生长素的实验探究方法,分析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和特点。
2.其他植物激素Ⅱ
2013浙江、天津 2012山东 2011山东、浙江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2013全国大版、江苏 2012北京、江苏、浙江、安徽 2011江苏、海南
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主动运输是一回事吗?
2.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均能反映生长素的两重性吗?
考点一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生理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2013北京,3D)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2013全国大纲,4D)
C.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2012江苏,7C)
D.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与激素作用有关(2011山东,1C)
[自主尝试] ________
[拓展] (1)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和果实发育的原因是生长素能够改变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配。
(2)扬花期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对于茄果类作物,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避免减产;对于收获种子的作物,由于没有受精不能形成种子,因而会造成减产。
【链接提升】 生长素的生理功能——两重性
1.表现
2.不同作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1)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2)A点浓度之后,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但仍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可以用此浓度的生长素除去单子叶植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3.同一器官不同浓度下的作用分析:
(1)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为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2)曲线中的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3)曲线中的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
(4)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m、2m,但促进生长作用相同。
跟踪训练1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生理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茎的背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在成熟植物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C.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代谢过程
D.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
跟踪训练2 如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 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在10-10~10-8 mol/L之间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考点二 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2013·高考广东卷)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自主尝试] ________
【链接提升】
1.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1)实验操作(如图):
(2)实验现象:A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组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既不弯曲也不生长。
2.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
(2)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B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
②若A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
③若A中幼苗水平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等于重力的相应影响。
3.探究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过程:
(2)过程分析:
a.预实验的目的:确定生长素促进扦插生根的大致浓度范围。
b.正式实验分组:根据预实验确定的大致浓度范围设置浓度梯度,分成不同的实验组,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还需设置一个添加蒸馏水的对照组。
跟踪训练1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
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跟踪训练2 选取相同的剪去顶芽的葡萄插条进行实验,甲、乙、丙、丁组处理方式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甲组和乙组可知,侧芽合成的吲哚乙酸能促进插条产生不定根
B.由乙组和丙组推知,该种葡萄插条,保留三个侧芽时产生不定根最多
C.由丙组和丁组可知,葡萄插条侧芽合成的促进生根的物质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D.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扦插中,侧芽发挥的作用与外源吲哚乙酸作用相同或相似
考点三 植物激素间的联系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2012江苏,7A)
B.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生长(2011海南,10D)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2013海南,7C)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2013海南,7D)
[自主尝试] ________
[拓展]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二者比例的不同,促进生长的效果不同,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高时,促进根的分化;比值低时,则促进芽的分化;两种激素比值适中时,则愈伤组织生长占优势或不分化。
【链接提升】
1.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在细胞分裂时的作用顺序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称为植物生长促进剂;脱落酸和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称为植物生长抑制剂。
植物激素与细胞分裂有密切关系,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都可以影响细胞分裂,因为它们对DNA、RNA和蛋白质的形成都是有影响的。它们对细胞分裂影响的顺序,目前一般认为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当将烟草茎的髓进行组织培养时,细胞分裂的本来抑制作用便被解除,也即是说,本来不能进行细胞分裂的髓细胞,切下后,就有分裂的可能性。赤霉素可以加速这种解除作用同时还促进DNA合成;细胞分裂素也促进DNA的合成;生长素在较晚的时候才起作用,它促进RNA的形成。
2.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种激素之间的关系
(1)相互促进作用
①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⑤促进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⑥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相互拮抗作用
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则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
②调节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③两性花的分化:生长素使雌花增加,赤霉素使雄花形成。
④调节气孔的开闭: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
跟踪训练1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抑制种子萌发
B.脱落酸能促进细胞分裂、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C.细胞分裂素既能促进细胞分裂又能促进细胞伸长
D.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促进果实成熟的乙烯
跟踪训练2 如图表示植物激素对器官脱落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植物激素A是脱落酸
B.植物激素A与生长素在器官脱落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C.从图中信息可知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的特点
D.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1.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2013全国大纲,4C)( )
2.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2012四川,4D)( )
3.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2013全国大纲,4B)( )
4.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2012江苏,7B)( )
5.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2012江苏,7D)( )
6.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2009海南,16A)( )
7.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2008江苏,15B)( )
8.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008江苏,15D)( )
9.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2009海南,16B)( )
10.乙烯可用于诱导产生无籽果实(2008广东,49D)( )
题型十 表格分析类
表格数据题,通过内容的变化,揭示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随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为研究细胞分裂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长有约10片叶的杨树苗分别培养在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中,结果如表。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细胞分裂
素施用量
(g/1.5 L
营养液)
叶绿素总量(mg/g)
叶绿素a/b
气孔阻力(cm/s)
净光合速率(24 h) [μ mol/(m2·s)]
甲组
0
1.637
2.083
0.362
7.40
乙组
0.5
1.816
1.703
0.392
7.50
丙组
1.0
2.259
1.611
0.441
8.24
丁组
3.0
2.438
1.532
0.382
7.97
(注:气孔阻力越大,气孔开度越大)
请分析并回答:
(1)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上。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分裂素对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细胞分裂素对________________促进更大,从而促进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分裂素主要是通过改变气孔阻力来影响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3)与丙组相比,丁组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 (1)首先分析列与行的含义。
列——①甲、乙、丙、丁组为不同细胞分裂素施用量,甲为对照组,乙、丙、丁施用量依次增大。
②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气孔阻力、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
行——施用某一量值的细胞分裂素时,对应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气孔阻力、净光合速率的相对值。
(2)其次分析数据间的联系。
如随细胞分裂素施用量的增加,叶绿素的总量依次增大且叶绿素a/b依次减小,可推知,细胞分裂素可促进叶绿素b的合成。再如,气孔阻力大时,净光合速率也大;气孔阻力小时,净光合速率也小。可推知,气孔阻力大小,通过影响CO2的吸收来影响净光合速率。
(3)组织作答。
【方法总结】 表格分析解题模板
(1)一审:首先,要明白行标题、列标题和数据标题的含义。其次,分析各行各列的数据变化。
(2)二研:首先,阅读题干、表格,初步定格所要考的知识,并对行与行、列与列进行比较分析,有无单一变量的对照关系或因果关系等,从而得出结论。其次,分析各行各列的数据变化,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和特殊数据,同时要分析数据变动的原因。
(3)三定:结合概念和原理答题,把表格转变成文字。表达要准确,尽量用教材上的生物学术语表述;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同时也可把信息变成表格,即表格设计题,如过程表格设计、实验表格设计。
1.(2012·高考四川卷)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下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处理方式
测定指标
外源生长素(mg/L)
NPA(μmol/L)
0
0.001
0.01
0.1
3
弯曲角度α(度)
37
40
31
22
16
生长速率(mm/天)
15
17
13
11
8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2.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将刚萌发的丝瓜种子浸泡在下列6种溶液中24小时,然后种植。比较雄花与雌花平均数,求出性别比如下表:
浸泡液
雄花
雌花
雄花与雌花的比值
水(对照)
21.1
3.8
5.6
甲(赤霉素100毫克/升)
4.7
4.7
1.0
乙(CP 100毫克/升)
7.8
6.2
1.26
丙(乙烯利100毫克/升)
19.6
3.7
5.3
丁(整形素100毫克/升)
33.1
1.2
27.6
甲液、乙液等体积混合(赤霉素+CP 100毫克/升)
3.1
7.2
0.43
分析上表数据,不能得到的推论是( )
A.甲液对丝瓜花性别分化影响不大
B.丙液对丝瓜花性别分化影响不大
C.丁液最有利于雄花的形成
D.甲液、乙液等体积混合有利于雌花的形成
3.(拓展)某小组开展多种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探究活动。下表为实验测得的数据,其中A、B、C、D、E为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CO2浓度下,马铃薯吸收(+)或释放(-)CO2速率(mg/h)随温度变化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数据(mg/h)
组别、条件
10
20
30
35
40
45
A
黑暗
-5
-10
-18
-34
-40
-34
B
弱光,CO2浓度为0.03%
+2
0
-8
-24
-33
-29
C
适当遮荫,CO2浓度为0.03%
+3
+5
0
-16
-24
-24
D
全光照,CO2浓度为0.03%
+5
+8
+4
+2
0
-14
E
全光照,CO2
+10
+20
+40
+28
+12
0
浓度为1.22%
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40 ℃
B.依据表格数据,光合速率最低的条件是弱光、CO2浓度为0.03%、40 ℃
C.实际生产中欲使大棚中马铃薯长势最佳所需的条件是全光照、CO2浓度为1.22%、30 ℃
D.全光照、CO2浓度为0.03%、10 ℃条件下,马铃薯的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
4.(拓展)(2013·高考天津卷)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
78
20
2
乙地区
64
32
4
丙地区
84
15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2013·高考江苏卷)雨生红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是天然虾青素含量最高的物种之一。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色泽鲜红,因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着色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培养雨生红球藻以获得虾青素,科研人员研究了A、B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单位体积藻液内雨生红球藻细胞数、干物质质量、虾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质量浓度(mg·L-1)
细胞数增加量(%)
干物质增加量(%)
虾青素含量
增加量(%)
对照组
0
0
0
0
A
0.1
36.8
133.3
57.1
0.5
43.4
150.7
137.8
1.0
81.2
266.7
-48.9
5.0
98.2
142.7
-95.4
B
0.05
6.7
50.5
5.8
0.1
32.3
119.7
8.5
0.5
32.5
41.7
3.9
1.0
8.3
0.3
-87.8
(1)雨生红球藻和蓝藻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发生的场所不同,前者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
(2)B的浓度从0.1 mg·L-1提高到0.5 mg·L-1时,雨生红球藻单位干物质中虾青素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
(3)与B相比,A的浓度变化对虾青素含量影响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种生长调节剂中,与细胞分裂素生理功能更相似的是________。
(5)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进行比较,虾青素和其中的________分子结构最相似。
(6)在本实验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A、B的协同作用对雨生红球藻增产虾青素的影响,选用A、B时首先应考虑的浓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完成作业:专题五 第3讲
答案
第3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网络构建·知识自填
F1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F2詹森实验 F3温特实验 F4植物生长调节剂 F5顶端优势、根向地性 F6单侧光、重力 F7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转 F8促进细胞分裂 F9促进果实成熟
【深度思考】
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针对植物体而言的,主动运输是指出入细胞膜的方式。
2.不能反应生长素的两重性,不符合两重性的含义。
核心考点·重难突破
【例1】 【解析】植物具有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具有两重性,只有在适宜浓度条件下才可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生长素既可以保花保果,也可以疏花疏果,同时产生顶端优势现象。
【答案】C
【跟踪训练】
1.【解析】选A。茎的背地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A项错误。在成熟植物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B项正确。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D项正确。
2.【解析】选C。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c>a,d>b,A项错误;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抑制根的生长,应大于10-8 mol/L,B项错误;图中生长素在F~C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C~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D项错误。
【例2】 【解析】确定是促进生长还是抑制生长,要注意与正常植株进行比较,理解极性运输的含义。由图可知,与正常植株相比,去掉顶芽后植株主根的长度减小,因此去掉顶芽会抑制主根的生长,A项错误。去掉顶芽后根尖等分生组织仍能合成生长素,B项错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部运输为极性运输,C项错误。去掉顶芽后施加外源生长素,主根的长度与正常植株几乎相同,故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D项正确。
【答案】D
【跟踪训练】
1.【解析】选D。胚芽鞘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A、B两项错误。生长素的运输是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C项错误。据题干可知,a′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上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下端连接茎,所以生长素可以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下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上端连接茎,故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无弯曲生长。
2.【解析】选D。甲组与乙组比较可知,侧芽能够促进插条产生不定根,但不能确定侧芽产生的物质是什么;乙组与丙组比较可知,保留三个侧芽比保留一个侧芽产生不定根的数量多,但不能说明保留三个侧芽时产生的不定根最多;丙组和丁组比较不能说明葡萄插条侧芽合成的促进生根的物质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通过题图四组实验可知,侧芽与外源吲哚乙酸处理均可以促进葡萄插条生根。
【例3】 【解析】脱落酸能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植物激素赤霉素与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结构及功能相似。细胞生命活动可以正常进行是由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
【答案】D
【跟踪训练】
1.【解析】选D。选项A,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选项B,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选项C,细胞分裂素只能促进细胞分裂,不能促进细胞伸长。
2.【解析】选B。脱落酸具有促进植物器官脱落的作用,因此植物激素A是脱落酸。植物激素A与高浓度生长素在器官脱落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从图示可知,
低浓度和高浓度生长素对器官脱落的作用不同,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从图示还知,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一种激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易错判断】
1.√。单侧光引起胚芽鞘中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造成向光侧生长素较少,背光侧生长素较多,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2.√。单侧光照射根,根尖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所以背光侧生长受抑制,向光侧生长受到促进,根出现背光生长现象。
3.×。不同植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细胞对生长素较茎细胞敏感,所以根细胞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比茎细胞的低。
4.×。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侧芽不能为顶芽提供生长素。
5.×。密封贮藏能使促进果实成熟的乙烯含量增加,但生长素等激素的含量减少。
6.√。细胞分裂素产生于细胞分裂旺盛的的部位。
7.√。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主动运输有关。
8.×。属于自由扩散。
9.√。脱落酸抑制果实和种子发芽。
10.×。生长素可诱导产生无籽果实。
题型归类·技能强化
【例】(1)类囊体薄膜 使叶绿素总量增加,叶绿素a/b降低 叶绿素b的合成作用 [H]和ATP
(2)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促进作用减弱
【特色训练】
1.【解析】选C。本题中没有光照前、后生长素含量的有关数值,故不能得出单侧光对向光侧生长素的合成是否有影响,C项符合题意。由于根背光弯曲生长,证明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的生长速率;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根的生长速率先增后减,且在外源生长素浓度为0.01 mg/L和0.1 mg/L时根的生长速率小于不加外源生长速率,体现出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即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NPA可抑制生长素的运输,在NPA溶液中培养的水稻幼苗,其弯曲角度小于不加外源生长素时的弯曲角度,说明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2.【解析】选A。由表可知,不做任何处理时雄花与雌花的比值为5.6,而用甲液处理后雄花与雌花的比值为1.0,说明甲液有利于雌花的形成,因此选A。
3.【解析】选D。A组处于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在表中6个温度下,40 ℃时植物的呼吸速率最强,但由于温度间隔较大,并不能说明40 ℃就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B、C、D、E组,分别为不同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而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通过对表格中数据进行计算,弱光、CO2浓度为0.03%、45 ℃时光合作用最弱;实际生产中欲使大棚中马铃薯长势最佳,应选净光合速率最大的条件组合,虽然表格数据中,全光照、CO2浓度为1.22%、30 ℃时植物净光合速率最大,但由于温度间隔较大,并不能说明上述条件就是马铃薯长势最佳所需的条件;全光照、CO2浓度为0.03%、10 ℃条件下,光合速率为5+5=10(mg/h),呼吸速率为5 mg/h,因此马铃薯的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
4.【解析】选D。某通道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被替换,可推知控制此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项错误。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0+2×2)/(100×2)×100%=12%,B项错误。通过计算可知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是最高的,但是不能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的结论,C项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抗性基因频率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
5.【解析】(1)雨生红球藻是真核生物中的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光合片层。(2)植物生长调节剂B浓度为0.1 mg·L-1时,干物质增加量为119.7%,虾青素含量增加量为8.5%,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与干物质增加量的比值为8.5/119.7;植物生长调节剂B浓度为0.5 mg·L-1时,
干物质增加量为41.7%,虾青素含量增加量为3.9%,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与干物质增加量的比值为3.9/41.7;8.5/119.7<3.9/41.7,可知B的浓度由0.1 mg·L-1增加到0.5 mg·L-1时,雨生红球藻单位干物质中虾青素的含量增加。(3)据表可知,A的浓度由0.1 mg·L-1增加到0.5 mg·L-1时,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由57.1%增加到137.8%;当A的浓度增加到5.0 mg·L-1时,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为-95.4%,说明A的浓度变化对虾青素含量影响的特点是上升较快,下降也较快。(4)细胞分裂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从表中数据可知,随A浓度的增加,细胞数也增加,所以A的功能与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更相似。(5)由题干可知,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因此虾青素与叶黄素的分子结构最相似。(6)要探究A、B的协同作用对雨生红球藻增产虾青素的影响,应选取表中A、B分别对虾青素含量增加量最大的相应浓度,由表中数据可知,A的浓度为0.5 mg·L-1,B的浓度为0.1 mg·L-1。
【答案】(1)叶绿体 (2)增加 (3)上升较快,下降较快 (4)A (5)叶黄素 (6)0.5 mg·L-1,0.1 mg·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