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3.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 1、 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 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量*价格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4、 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 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5、 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压力;‎ ‎(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7、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12、贷款消费的含义?条件?‎ 贷款消费是指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k恶意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条件:对于哪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 ‎13、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http://www.ks5u.com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7、绿色消费的含义?特征?‎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18、为什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广大。‎ ‎1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0、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原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本质要求 ‎(2) 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么样:‎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4)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21、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改造有什么意义?‎ ‎(1)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2)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行效率;‎ ‎(3)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4)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4、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是能否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筹资。‎ ‎25、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6、什么是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为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怎么样树立?‎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原因:(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1) 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2) 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如何:开展正当竞争,主要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等取得竞争的胜利;反对和抵制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27、诚信在经济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倡导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2)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 准则,诚实守信,就会得到银行的支持,就会得到实惠、受到尊重。相反,失去信用,就会损害自己的形象,给自己带来诸多的不便。‎ ‎28、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 ‎(1)必然性:①劳动重要。②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重要性:①对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 ‎②对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9、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30、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3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2、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 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如何: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要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33、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4、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②调控经济平稳进行。‎ ‎③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 ‎(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35、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特点是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个人所得税是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36、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怎样做到?‎ ‎(1)原因:①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 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 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 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37、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8、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要性: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要求:①国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 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经济活动者:对生产者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对消费者的要求,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 ‎③社会: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④公民:规范行为规则。‎ ‎39、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1、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4)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4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运用经 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4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本质与核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原因:(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44、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2)具体的措施是:①优化产业结构;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统筹城乡发展;④统筹区域发展。‎ ‎4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 ‎46、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双刃剑”‎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47、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消极影响:给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对我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性措施;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48、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49、“引进来”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引进来”为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50、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必修2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正式民主的保障。‎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7.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8、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何结合?怎样结合?‎ 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2)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9、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 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 10、 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11.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一时不强的表现。‎ ‎(2)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1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 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3.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 意义:(1)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族,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3)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地 政治责任感。‎ ‎14.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利于扩大基层民主(2)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5.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哪些?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 ‎16.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17.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18.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19.我国政府的作用?‎ ‎(1)管理人们的公共生活(2)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20.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2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1)工作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2.什么是依法行政?‎ 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各种事务。‎ ‎2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一句话,及时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 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4.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总体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收人民的监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 基本要求:(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5.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6、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27、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28、如何接收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29、“阳光工程”意义 ‎(1)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3)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0.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 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 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3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是最高按国家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2、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3、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间接行使者。‎ 一方面,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人民代表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4、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5、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体由国体决定,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36、民主集中制体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一直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地位:‎ 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择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0“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P64‎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意义:(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而且必须领导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含义、原因、具体要求及三者的关系)‎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工作。‎ ‎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内容:(1)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 ‎(1)确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吉贝尔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5、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核心、本质)‎ ‎(1)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典范。(2)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3)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46、中国共产党为何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47、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8、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 ‎(1)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3)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49、我国的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绝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的原因?‎ 实质: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后果: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5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原则。‎ ‎52、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53、三原则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4.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已由宪法予以确认,也是我国在各族人民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感受到的。我们应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 ‎(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5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 ‎5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57、我国的宗教政策有哪些?‎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有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8、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怎样弘扬科学精神?‎ 原因:(1)我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2)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怎样:(1)我们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2)不断提高科学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人生。‎ ‎5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含义、原因、要求、根本特点?‎ 含义: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原因:(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 要求:(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工程。(2)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60.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1、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62、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63、 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4)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 ‎(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 ‎6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65、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决定因素和重要因素)‎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是含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66、 为何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际礼仪,并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67、 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表现?(和平问题的影响因素)‎ 当今世界很不安宁:‎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2)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3)西方国家对这些纠纷插手和利用(4)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68、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69、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70、世界为何会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71、各国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72、中国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我们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利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73、 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5、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了什么?‎ 中国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76、 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必修3文化生活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3、文化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4、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6、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7、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 ‎(4)传统思想的继承 ‎19、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0、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21、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2、我们应该怎样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自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 ‎(2)双面交流。‎ ‎(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 (4)教育 ‎2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5、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6、文化工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时代精品?‎ ‎(1)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7、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8、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9、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0、在文化创新上,我们应怎样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3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3、中华文化为何源远流长?‎ ‎(1)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4、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国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青年学生: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35、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6、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7、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38、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39、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0、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0、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51、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3、面对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青年学生应肩负怎样的责任?‎ ‎(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年学生应发挥什么作用?)‎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 ‎(2)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4)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要从我做起。‎ ‎54、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请你说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55、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文化市场有什么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你是如何理解的?)‎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56、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57、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58、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59、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60、多样化的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多样化的文化?)‎ 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拓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6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62、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63、什么是主导文化?对它的基本要求?作用?地位?‎ 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64、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65、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66、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67、怎样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原因:(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相统一的。‎ ‎68、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呢?(文化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3)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4)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69、引导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什么?马克思主义。‎ ‎70、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发挥旗帜的作用,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发展和繁荣只能立足于这个伟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7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因)‎ 必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重要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7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7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 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求: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74、为什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亿万人民创建?‎ ‎(1)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过程。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在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2) 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7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具体要求略)。‎ ‎(3)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具体要求略)。‎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76、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 (1) 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 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要性:‎ (1)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 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7、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三原则)‎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要性)‎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78、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你如何判断和选择?‎ 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国家,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道德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 ‎79、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是怎样的?(为何要坚持二者的统一?)‎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80、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81、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2)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8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哲学核心知识 是什么 为什么 哲 学 ① 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②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 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 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⑤ 从与生活的关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⑤(期中卷26题)时政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 ‎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区别 联系 哲学与 世界观 的关系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形成,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哲学家)‎ ‎③特点: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有序、逻辑和完整的体系。‎ ① 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 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否认根本看法和总的看法。‎ ③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 时代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时代包括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等。‎ ① 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形态 基本观点 评价 唯物 主义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唯心 主义 主观 唯心 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 客观 唯心 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产生 特征 中国化 功能、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 ‎③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①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 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毛泽东思想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精髓: 实事求是 。‎ ‎②邓小平理论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的认识。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地位: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 ‎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一是,帮助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二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鲜经验和新鲜活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①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②功能,作用,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唯物论原理盘点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What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why how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二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③ 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二者是有机结合的。‎ ①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 ③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①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 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不仅能认识现象,且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其一,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其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①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②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 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① 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①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原理 ‎(人和真理的关系原理)‎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联 系 观 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前后相继、历史的联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条件性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①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 要具体和全面的分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从而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多 样 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①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①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 展 观 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创新精神。‎ 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 趋势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道德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状态 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辨证发的实质与核心和创新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对立 统一 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人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①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② 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饿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区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间的共性的错误倾向。‎ ③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矛 盾 的 不 平 衡 性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 分清主次矛盾,一分为二,两点论 ‎② 抓重点,抓主要矛盾 ‎③ 不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 ‎④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 分清主次方面,一分为二,两分法 ② 抓主流,抓主要方面 ③ 不忽视支流,次要方面 ④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观 ① 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② 矛盾普遍性原理 ③ 矛盾特殊性原理 ④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主次矛盾原理 ⑤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主次方面 ① 坚持全面观 ②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辨证否定观 ‎①辩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具有革命批判精神 唯物历史观原理盘点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联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①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 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what ‎①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 Why ‎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价值观的 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性质: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则起阻碍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判断 和价值选择 ‎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②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性,多样性 ‎③标准: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①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 根本的衡量尺度 ③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 妥善处理 ,兼顾 ,最重要的是 价值的创造 与实现 ‎①首先必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②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④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三主观条件是: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是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个人与 社会的关系 ‎①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 ‎②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一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