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全国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仿真模拟(五)‎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装的样式、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和利益。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礼俗”。历史发展到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亦可为官,“礼”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诸多限制,只要有意愿,皆可以“礼”修身。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情况下,对“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李文娟《礼仪非儿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义、廉、耻构成“四维”,它们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其中,礼是最重要的。国家推行礼制法度,才可能强大起来。‎ B.以礼制法度治理国家,这是家庭成员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保持稳固的重要前提,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C.本文作者认为官修礼仪文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应模仿《汉仪》《大唐开元礼》出一本官修礼仪文本,供人们参考、效仿。‎ D.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我国多个封建王朝做出的“礼下庶人”的尝试均未成功,“庶人之礼”未能普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段中引用古代国君求婚辞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国君求婚的礼仪,论证了我国古代重视婚礼的观点。‎ B.第三段先指明婚礼的重要性,再论述古代对婚礼仪式的态度,接着批判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闹婚陋习。‎ C.第四段通过阐述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论证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D.文章论证礼仪,思接古今,论据充分,既让读者对古代礼仪有所了解,也引导读者反思当下礼仪存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代开制定礼仪制度之先河,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代的礼仪制度适用的对象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士人。‎ B.在古代中国,门阀贵族的等级品阶越高,他们的服装样式、所用器物等就越高级。门阀贵族能借助礼仪和礼制彰显身份、维护特权。‎ C.在古代中国,百姓通用的不是礼仪和礼制,而是“礼俗”,“礼俗”虽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但适合百姓的生活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D.在当今中国,“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用“礼”修身,而民间的“礼俗”有待引导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母亲的高粱 周振华 ‎①母亲生前稀罕高粱。她喜欢吃高粱米饭,擅长用高粱秆穿盖帘儿,70岁后每天都要抿一口纯高粱酿制的白酒。母亲对高粱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②老家太行余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片属于母亲的高粱地,她一种就是8年。母亲对待那些高粱胜似她的儿女。她风里雨里,为它们锄草施肥,白天黑夜地精心伺候它们。‎ ‎③有一年,父亲对母亲说:“今年咱家的高粱地换换茬儿吧!来年再种你的高粱,成不?”父亲的话音未落,母亲就还了他一句:“不懂,别瞎掺和!”母亲什么心思,当时我们都不懂。‎ ‎④母亲出身地主家庭。那年头,时时处处事事都讲成分,讲出身。地主随时都会被揪出去批斗。那些年,母亲总认为自己做错了事,特别是“文革”刚开始那阵子,她觉得自己犯下了滔天罪行,不知道怎么赎罪才好。于是,除了每天好好劳动,认真扫街,虔诚请罪,低头改造外,对待身边所有的人都毕恭毕敬,不光吃的喝的慷慨于街坊四邻,使的用的,也常想着房前屋后。比如给人家端去一碗刚出锅的压饸饹,送去一副她亲手纳的千层鞋垫什么的。起初人们都不敢接,怕受牵连,但母亲真情真意,心好心诚,终于打动了乡亲们。为此,母亲知道了什么是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幸福。‎ ‎⑤母亲每次下地收工了,总不急着回家,再渴、再饿、再累,也要到那片高粱地里去侍弄侍弄高粱,拔拔草,培培埯儿,扯扯干叶子。母亲在意那片高粱的长势和谷穗的形状,期盼老天保佑它们有个好收成。收成好,谷穗的形状自然好,绑出来的炊帚和扫帚就漂亮。那时,农村居家过日子,都离不开炊帚和扫帚,用它们刷锅、刷碗,扫炕、扫地。每年收获的时候,母亲像个总指挥,一个劲儿地嘱咐:“我的小祖宗们,千万小心,可别扳折了它们的穗和杆儿,给我妥妥地拿,轻轻地放!”‎ ‎⑥高粱,在所有的庄稼里,长得最漂亮。它们的颜色、身姿、气质都没说的。记忆里母亲的那片高粱,看上去非常抢眼,红白相间,整个原野数它们不一般。高粱给人的感觉和其他庄稼不一样,如果把玉米比作铿锵硬汉,那高粱就是一位柔情的姑娘。高粱喜欢迎着秋风舞蹈。体态轻盈的它们,从左至右,从前到后,不停地变换摇摆的角度,在阳光下尽情展示青春活力,而叶子则哗啦啦汇成一首动听的歌。它们光鲜的穗子更是招人喜爱。但,这只是它们的外表,谁又晓得它们内心世界的苦楚?其实,它们比其他庄稼要艰辛得多,一生里承受着太多的不容易。在分蘖的日子里,它们每天要承受疾风的推搡,群鸟的啄食,有时贪吃的牛羊也会闯进它们的领地,给它们带来莫大的压力。它们没有玉米那样魁梧的身段,没有小麦那样密密匝匝的阵容,没有大豆相互围拢的互助,它们细细的高挑的柔弱的身板,支撑着与负荷不协调的硕大穗子,稍有闪失,就会夭折。‎ ‎⑦到了收获时节,母亲把收割回来的高粱打成捆,罩上竹帘子,晾晒起来。这样做,是防止麻雀啄食,不然就会影响高粱穗的质量。等完全风干后,母亲再用木棍轻轻地敲打来脱去穗上的籽粒,剩下的就是捆绑炊帚和扫帚的上好材料了。‎ ‎⑧整个冬天,每天晚上母亲都不闲着,她从供销社买来麻皮子,用水泡软、理顺,然后在自己的腿上搓成麻绳。即使用水泡过,麻皮仍很硬,以至母亲的腿常被搓出血来,但母亲为了追求她所理解的幸福,全然不顾。麻绳搓好了,就开始用脱去籽粒的高粱穗绑炊帚和扫帚。一冬的时间,母亲要绑上百把炊帚和扫帚。再看看母亲的手,哪像女人的手啊,又糙、又黑、又硬。父亲心疼母亲,抢过来绑,但母亲看不上父亲的大糙活儿。母亲说还是我来吧,你那双手打算盘、拿笔杆子行,哪会干这个。瞧绑得松不拉几的样子,根本拿不出手,怎么送人家呀!‎ ‎⑨母亲绑的炊帚和扫帚,每年除留几把自家用,其他的都送人了。“文革”期间,母亲为什么没挨过斗,我经常想这个问题。以她的身世,在那个风风火火的年代,毫发无损,算是奇迹。‎ ‎(摘编自《文艺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她风里雨里,为它们锄草施肥”“再渴、再饿、再累,也要到那片高粱地里去侍弄侍弄高粱”等句子可见,母亲对高粱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B.母亲希望获得更多粮食,希望获得绑炊帚和扫帚的好材料,因而特别关注高粱的长势和谷穗的形状;收割后,母亲对高粱的搬运也很谨慎。‎ C.高粱的外表招人喜爱,但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苦难却少有人知,疾风、群鸟、牛羊,甚至它们自身的穗子,都给它们的成长带来挑战。‎ D.“高粱”是全文的线索事物,文章围绕“高粱”记叙了母亲侍弄高粱、收获高粱、绑炊帚和扫帚等故事,“高粱”象征中华女性坚强的性格。‎ ‎5.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地主家庭出身的母亲在“文革”中没挨批斗、毫发无损?请结合全文探析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 王景烁 吴向荣和他的团队住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白天头顶烈日,拎着铁锹,背上树苗出门,晚上回到仅有床、桌椅的屋子凑合休息,每天相互陪伴的只有7个人。‎ 就是这7个人,造起了长‎20公里的防沙治沙灌木锁边林,将企图越过贺兰山脉的沙漠成功地拦截下来。‎ ‎1997年,在日本留学的吴向荣带着日本友人大俊夫回到家乡阿拉善,正赶上当地最干旱的时期。他们走进牧区,看见羊群满山,却不见一丁点儿绿草,感慨良多。回到日本,他们成立了世界沙漠绿化协会NGO组织。‎ ‎2003年,吴向荣本科毕业,回到家乡。他和他的团队直接住进了荒漠。第一批树苗到位后,他们从早到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天黑了,就在树旁边挖坑睡觉,一干就是几个月。‎ 没水、没电,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最初种植的小树,在纯粹“靠天吃饭”的方式下大量死亡。怎样种树才能最有效地治沙?吴向荣一直在思索。‎ 阿拉善每年降雨量只有10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针对这种情况,吴向荣大胆地提出采用滴灌,当时团队的人都认为这“不可想象”。‎ ‎“在有水井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滴灌。没有水井我们就用运水车加压,后来一试,果然可以。”采用滴灌后,浇完1000亩地,只要一个人花一周时间。而在过去,采用管道浇灌,即使团队全员上阵,一个月也浇不完1000亩地。‎ ‎2005年,在给当地政府的报告中,他首次提出了“锁边”的概念——沿着沙漠的边缘植树,造起“绿色围墙”,抵抗沙漠肆意扩张。他们一年年地制订计划,在公路的周围造起一条细长的防护带。‎ 吴向荣说:“我们不仅要种树,还要‘植心’。荒漠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荒漠化。”‎ ‎2006年,吴向荣开始发动牧民种树。蒙古族牧民格日勒图一家最先被说服,与吴向荣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今,格日勒图家周围的200多亩地被绿色填满。其他的牧民也陆续加入志愿种树的行列。‎ 不少日本志愿者期望实地走入这片沙漠。每年,吴向荣统计好日本志愿者的名单,再去镇上找当地的小学,凑够对子建立“认领”关系,让这些日本志愿者能够短暂进入小学生家中同吃同住,再和小学生一起到基地体验植树。‎ 迄今为止,阿拉善治沙项目共动员了8000多名中小学生、近5000名志愿者参与环保教育宣传活动。‎ 年复一年驻守在沙漠,吴向荣不担心生活单调,只担心留不住人。在阿拉善,公务员是当地的热门职业。这些年来,团队里有7个年轻人考上公务员而离开。有一年,因资金紧张,团队半年发不出工资,有4个年轻人离开。‎ ‎2015年,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开始对吴向荣的团队发起支持。吴向荣感觉他的项目更加稳固了。一些青年开始“主动请缨”。年轻姑娘小何在网上看到吴向荣的示范区项目,自己找到了吴向荣。3个月的志愿服务时间过去,本要结束工作的小何突然改了主意:“我要留在这儿一辈子植树造林,治理沙漠!”‎ 吴向荣希望能够与这片沙漠“握手言和”。“不是‘人定胜天’,不是和沙漠宣战,也不是用绿洲逼走沙漠。而是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保证生态和谐。”‎ 前几年,有几家公司先后向吴向荣抛出“橄榄枝”,或许以高薪,或许以高管之职。他都断然拒绝。他说:“现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种树更重要。”(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5月12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吴向荣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20公里长的灌木锁边林已经形成,为大漠增添了生机,起到了防沙治沙的作用。‎ B.1997年,吴向荣与大俊夫考察了阿拉善的生态环境,深刻认识到沙漠绿化的重要意义,想在沙漠绿化方面有所作为。‎ C.阿拉善地处沙漠,雨水稀少;当地没水没电,交通不便。这些都是吴向荣的团队最初种植的小树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 D.这些年来,吴向荣的团队遇到过很多问题,如资金问题、人员流失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没能阻止团队前行的脚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吴向荣说:“可怕的是人心的荒漠化。”这句话表达了吴向荣对人们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环保意识淡薄这一情况的不满。‎ B.在吴向荣的组织下,一些日本志愿者实现了实地走进阿拉善的愿望,他们既体验了植树,也了解到当地居民生活艰苦。‎ C.在吴向荣的争取下,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对他的团队给予支持,年轻姑娘小何决定一辈子留在阿拉善植树治沙。‎ D.在吴向荣看来,其团队植树治沙并不是要征服沙漠,而是要与沙漠“握手言和”,使得阿拉善这片土地实现生态和谐。‎ E.本文记叙了吴向荣和他的团队植树治沙的事迹,表达了对吴向荣和他的团队的赞颂之情,有启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9.吴向荣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苗授,字授之,潞州人。父京,庆历中,以死守麟州抗元昊者也。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荫至供备库副使。‎ 王韶取镇洮,授为先锋,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休士二日,羌复要于架麻平,注矢如雨,众惧,授令曰:“第进毋恐!毡牌数百且至。”行前者传呼,羌惊乱。力战数十,斩首四千级。又破之于牛精谷,取珂诺城,尽得河湟地。‎ 知德顺军,三迁西上阁门使。鬼章寇河州,诏授往,一战克撒宗,论功第一,加四方馆使、荣州刺史。从燕达取银川,降木征,加引进使、果州团练使。‎ 召使契丹,神宗劳之曰:“曩香子之役,非汝以寡击众,几败吾事。”以为秦凤副总管,徙熙河,复知河州。副李宪讨生羌于露骨山,斩首万级,获其大酋冷鸡朴,羌族十万七千帐内附,威震洮西。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徙知雄州、熙州。‎ 元丰西讨,授出古渭取定西,荡禹臧花麻诸族,降户五万。城兰州,遇贼数万于女遮谷,登山逆战,败退伏垒中,半夜遁去。授逾天都山,焚南牟,屯没烟,凡师行百日,转斗千里,始入塞。‎ 授遇事持议不苟合。初在德顺,或议城篯南,授曰:“地阻大河,粮道不济,非万全计也。”役即止。师征灵武,诏令援高遵裕,即条上进退利害甚切。历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节度观察留后。元祐四年,提举上清太平宫,复使殿前。薨,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庄敏。‎ ‎(节选自《宋史·苗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B.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C.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D.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子生,亦称国学生,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一般为官员子弟。国子监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B.荫,恩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子孙获得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文中苗授蒙受父亲恩荫,步入仕途。‎ C.羌,即羌族,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族以羊为祭祀图腾,自春秋战国以后,演变为多个少数民族。‎ D.谥,即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品行高尚者才有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苗授用兵有方,适时鼓励将士。在架麻平之战中,羌军箭射如雨,令将士恐惧,他告诉将士数百毡牌马上就到,军队振作了士气,击败敌军。‎ B.苗授屡立战功,不断受到恩赏。他奉命迎战鬼章的入侵军队,因攻克撒宗立功,受到加官之赏;他在降伏木征之役中有功,也受到加官之赏。‎ C.苗授辅佐他人,自己功名并收。他辅佐李宪讨伐生羌,取得露骨山一战的胜利,使羌族十万七千个帐落投降归附,他因此威震洮西,并受到提拔。‎ D.苗授颇有主见,绝不随便附和。有人主张在篯南筑城,他认为篯南适合驻兵而不适合筑城;皇帝命他支援高遵裕,他上奏陈述进军与退兵的利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神宗劳之曰:“曩香子之役,非汝以寡击众,几败吾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贼数万于女遮谷,登山逆战,败退伏垒中,半夜遁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②、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③。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④,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兴元:汉中。②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③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④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片前三句写张仲固赴任之地,提及汉高祖刘邦凭借汉中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自然引出后文对相关史事的叙述。‎ B.上片写“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表达了词人对汉高祖的赞颂之情和得英明君主以振兴宋室的渴望之情。‎ C.上片中“追亡事”一句化用韩信被萧何追回并得汉高祖重用的典故,含蓄地揭露了南宋王朝压制、打击人才的现实。‎ D.“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由咏史转为叹今,其中第三句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词人对故土沦丧的悲愤之情。‎ E.“胡尘未断”与“塞马空肥”两相对比,反映了敌人不断进攻,南宋屈辱求和的现实,表达了词人对张仲固安危的担忧。‎ ‎15.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三峡》一文中写两岸的山连绵起伏,没有中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她16岁遇见丈夫,婚后71年一直形影相吊,却在91岁时,因丈夫患上痴呆症不再认得她而大受打击入院。‎ ‎②新规明确了驴友违规遇险救援费要自付,但自付多大比例却语焉不详,这很可能让新规效果大打折扣。‎ ‎③一名流浪汉正在酣睡,该男子筚路蓝缕,全身上下脏乎乎的,派出所民警多方努力,最终帮他找到了家人。‎ ‎④烈日炎炎的夏天,五颜六色的月季花将我市多条马路点缀得生机盎然、流光溢彩。‎ ‎⑤杨修是个大才,就连一向目无余子的祢衡都对他刮目相看,可见其才气之高。‎ ‎⑥一部电视剧火了,马上拍续集,这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狗尾续貂,众说纷纭。‎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山东经济运行整体稳中向好、缓中趋稳,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B.回首过去五年,为什么许多心照不宣的禁区被打破,许多久议不决的难题开始破解,许多众口难调的改革得以形成共识?‎ C.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县级文艺小报《山花》所衍生出的“山花文艺”现象,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文艺生动实践的先进地区。‎ D.田川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居然就能与启蒙他走上歌剧创作之路的《白毛女》比翼等肩,这不能不否认其颇具传奇色彩。‎ ‎19.下列新闻标题最明确、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美邦服饰深陷库存噩梦,部分衣服系十年前生产 B.湖南一名研究生因相貌不好整形,手术后死亡 C.压岁钱应让孩子钧裁,否则家长涉嫌违法 D.某媒体将分尸中国留学生凶手评为年度人物引非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不了解帕金森病。很多人甚至将帕金森病与老年痴呆、渐冻症等疾病等同,甚至还认为帕金森病会致命。其实,____①____。帕金森病是因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其分泌的多巴胺减少而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的风险越高。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____②____。因此,要注意避免接触环境中的一些危险因素,如杀虫剂、农药等。随着现在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帕金森病人可以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维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但是,____③____,就很容易因延误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残疾,最后出现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17·湖北省黄冈市模拟考试)下面文段在推理上有问题,请参照示例的修改方式,找出并修改另两处错误。(5分)‎ 韩愈说:“术业有专攻。”这话没有错,与他身处的时代也颇为契合。但在当今的社会里,年轻人若有余力,在专业之外再作开拓,必然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一个人如果缺少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就一定会失去展示才华的舞台。当然,在学习和工作中,若是专于一事,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专业更精深。‎ 示例:必然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或许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可能 修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