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6.52 KB
  • 2021-05-13 发布

2021届高考必备知识手册:专题01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孕育(奠基)(解析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专题 01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孕育(奠基)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 扩大。 (3)宗法制 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2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 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 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 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3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祖重德的文 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2.春秋战国时期 (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 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 头。 【高考突破】 一、商周政治文明的传承 (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①从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制”趋势。 ②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从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西周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当时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例如:“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二、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4 (1)从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 ①转型的原因:君权日益扩张;各国变法图强;战争需要集权。 ②转型的表现:建立在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出现;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 (2)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变 成选贤与能。 (3)土地制度的变化: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 西周;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国的“初税亩”,实际上 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 (4)经济政策的变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 三.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 (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 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 (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 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 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 (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 专政的愿望。 四.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 (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 位。 5 (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 (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 善的理想人格。 (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 有理性精神。 【真题演练】 1.(2020·课标全国Ⅰ,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 周朝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 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 D;A 项说法过于绝 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 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 C。故选 D 2.(2020·课标全国 III,24)图 5 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6 A. 铸铁技术的进步 B. 商品交易的需要 C. 审美观念的不同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 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 的结果,B 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 A;题干设问中要 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 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 D。 3.(2019·课标全国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由“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并结合所学知识, 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继承 方式的变化。可知 B 项正确。 4.(2018·课标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 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的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网开三面”反映了商汤的“仁德”思想,商汤因此获诸侯拥护,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意在说明商 汤成功的原因,“经济”“生态”不符合其主旨;夏桀的暴虐,商汤的仁德导致了“夏商更替”,故 B、C、D 三 项均不符合题意。 5.(2019·课标全国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 7 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 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 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A 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 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 络的通畅,C 项错误。 6.(2018·课标全国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 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普遍”“普及”与“战国以前”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 紧密”,故 A、B、C 三项均排除。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 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故 D 正确。 7.(2019·课标全国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8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 法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B 项错误。郡县制是对地方实 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关,C 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 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D 项错误。 8.(2018·课标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 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C 对:《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 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A 错: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 学派的思想。B 错:“完整的科学体系”说法与史实不符。D 错:《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成员 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 9.(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 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因此促进了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和丝帛为主,变化不大, B 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书法的变化无关,C 项错误;D 项发生在秦朝建立后。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 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 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9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 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 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 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 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司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 (1)东西方法律传统虽然不同,但都要在治国安邦、处理社会冲突等方面发挥作用,注意从这些角度概 括二者的法制观念。 (2)“社会背景”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要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价值”要突出其在法制和 思想文化上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