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综合练(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解析 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
答案 B
2.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先秦至魏晋时期( )
A.宗法观念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被社会不公替代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先秦时期阶级观念较弱,出现“许多名臣出身微贱”的现象;魏晋时期阶级观念增强,出现了“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的现象,这一变化充分说明阶级关系对选官产生影响,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先秦时期的血缘宗法观念,故A项不正确;
10
材料没有提及儒学,故B项不正确;材料主要涉及“选官”,故D项不正确。
答案 C
3.明代晚期,南京的士大夫仅是所戴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不唐不晋巾、诸葛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可谓殊形诡制,日异月新。这表明当时南京( )
A.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生活
B.成为全国商业中心
C.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沦丧
D.文化复古之风流行
答案 A
4.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是农业等总结性的科技,西方属于理论性的著作,两者属于科技的不同方面,故A项错误;16~17世纪属于明末清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的科技依然是总结性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经济的继续,而西方却是理论性自然科技,属于工业科技的先声,故C项正确;16~17世纪时西方社会也基本是封建专制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5.开平煤矿在甲午中日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年每日产量已超过1
10
000吨,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73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由此可见( )
A.甲午中日战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中国已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C.洋务企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继续发展
D.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 开平煤矿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94年”“1898年”可知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1894年每日产量已超过1 000吨,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73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可知,洋务企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继续发展,故C项正确;D项“民间设厂”与材料不符,错误。
答案 C
6.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 )
记述
出处
时间
对坚持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许多著作笼统称呼“党人”、“革命的”。
《中国国民党史略》等
1927~1949
“同盟会之经营湖北也最久”,湖北新军征兵,同盟会乃利用此机,派党员参加日知社(会),即同盟会鄂支部之一外围组织也。从旁主之者如居正、刘公等,参加内部主持者如孙武、蒋翊武、张振武、蔡济民等。
《武昌起义的因由》
1941
“在武昌有文学社,蒋翊武为领袖,社员大都是同盟会的人。”“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分支。”
《反清运动史》
1942
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
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
C.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
解析 从材料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武昌起义的表述,三个时期都突出强调了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即同盟会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了同盟会在发动武昌新军起义中的作用,没有涉及对武昌起义历史的客观描述,故
10
B项错误;材料观点一致都是强调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故C项错误;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不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封建包办婚姻表示不满并以实际行动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与此同时,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大量涌现。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文化革新推动了思想解放
B.西方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封建伦理观念已荡然无存
D.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变
解析 由材料可知,20世纪女性反对包办婚姻,说明女性要求独立、自主,女性作家和女性作品大量涌现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联系史实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主要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但新文化运动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与知识分子中,因而启蒙思想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体现女性反对包办婚姻,要求婚姻自主,但不能反映封建伦理观念完全消失,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只能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可能发生完全的质变,故D项错误。
答案 A
8.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认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论证,才能清晰、朴真、实证。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C.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的作用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
解析 据材料中“惟知是德”“灵肉对立”及所学知识“美德即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一切都需要通过论证,才能清晰、朴真、实证”,这是理性的重要特征,据此可知苏格拉底“尊崇理性,批判传统”,综上所述,本题选择C项;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故排除;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答案 C
9.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1400年的自传总和还要多。这主要因为( )
A.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10
B.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解析 15世纪时,文艺复兴在欧洲深入开展,欧洲人流行写自传体现了人们对自我价值和个人人生经历的重视,反映了人文主义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B
10.1848年《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指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 )
A.英、法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C.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D.国际工人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析 共产主义被欧洲公认为一种势力的历史依据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所展现出来的伟大的力量,故选B。材料论述的是无产阶级的斗争,A项不符合题意;C项中“已经成为”的表述错误;由“1848年”可知,D项表述错误。
答案 B
11.面对史无前例的危急局面,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刻拿出现成对策,罗斯福上台时心中亦没有一幅“新政”的完整蓝图,他只是认识到必须改变胡佛政府的“自然调节”放任政策,“既没有整顿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奇特的计划”。材料意在说明罗斯福( )
A.推崇凯恩斯主义 B.面对危机束手无策
C.新政缺乏实用性 D.新政具有应急色彩
解析 据材料“不可能立刻拿出”、“没有一幅‘新政’的完整蓝图”可知,罗斯福此时并没有推崇凯恩斯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必须改变胡佛政府的‘自然调节’放任政策”罗斯福并不是束手无策,故B项错误;据“面对史无前例的危急局面”和“必须改变胡佛政府的‘自然调节’放任政策”可知罗斯福的政策是针对危机而采取的是实用性的政策,故C项错误;从“面对史无前例的危急局面,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刻”和后面的“没有”看出新政具有应急色彩,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
12.1947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说明美国( )
A.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B.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希望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
D.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
解析 由材料可知,美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比较支持欧洲一体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确实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兴,为欧洲一体化打下了经济基础,据此可知,美国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但是从
10
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理解。(13分)
答案 (1)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答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或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并迎来“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意识觉醒,“国家”概念广泛传播;进化论广泛传播(或答社会上兴起各种思潮)。
原因:新旧文化冲突造成了矛盾的心理;思想观点复杂多样无法形成共识;时局混乱,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少年中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未付诸实践。
(2)变化:盎格鲁—新教文化的价值内涵被弱化,多元化和全球霸权的观念日益显现。
原因:多极化趋势下,美国要维系其霸主地位;全球化影响广泛;移民浪潮带来多元文化;种族与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认识:凝聚国家认同,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结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国家认同,需要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凝聚国家认同,需要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展现人生的价值。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元旦,胡适支持和帮助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学生创办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新潮》,并为其取了英文名“Renaissance”(意为文艺复兴)。胡适将《新潮》与“Renaissance”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而深受胡适影响的罗家伦在其《话五四当年》一文中就坦率地说:“《新潮》的英文名称是‘Renaissance’,乃是表示我们的新文化运动很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从1923年应允为中华教育改进社撰写《中国之文艺复兴》起到1958年发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止,胡适在多次演讲中,均用中国的‘文艺复兴’来概括新文化运动,认为新文化运动‘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文艺复兴运动’。”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说明观点正确与否,最后,通用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说明内容要紧扣所评论的观点,言之有据,逻辑严谨。
答案 评述一:材料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此观点正确。理由:这两场运动都是要求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而追求人性自由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都对科技和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评述二:材料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此观点不正确。理由:尽管这两场运动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文艺复兴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是彻底地否定传统文化;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神学束缚,要求解放人性,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则要启蒙国民参与政治以维护民主制度,所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更像欧洲的启蒙运动。(注: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5.(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揭开了美国金融的神秘面纱,使全球经济市场受到严重创伤。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法律“去监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形成了现在美国金融法律监管较为宽松的法律环境。在金融监管上,联邦政府与各州分享金融监管权力,形成了“双轨分业多头制”的体系。在这种体制下,监管机构为了取悦本部门集团利益或扩展监管势力范围,往往会降低自身的监管标准。
2010年7月,参议院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法》。这部法案重新界定了几乎所有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还首次将风险性较大、创新性强的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纳入法案之中。《多德—弗兰克法》赋予了美联储更大的监管职能。《多德—弗兰克法》建立了多机构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金融研究办公室。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难以实施监管,金融研究办公室则无权向民众公布其调查结果的报告。
——摘编自伍巧芳《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借鉴》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9分)
答案 (1)背景:金融危机向美国传统的金融监管机制提出了挑战;金融监管环境的宽松、“双轨分业多头制”的体系使美国金融监管出现漏洞。
10
(2)评价: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涉及面广泛,具有创新性,对世界金融监管改革起到借鉴作用;改革法案扩大了美联储的权力,有利于监管效能的发挥;《多德—弗兰克法》建立了多机构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金融研究办公室。“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难以实施监管,金融研究办公室则无权向民众公布其调查结果的报告”可得出多机构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能的发挥。
16.(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日,日军进攻英军占领的香港。为策应进军香港的日军,日军向第九战区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会战中,中国军队依靠坚固的工事顽强防御,始终控制着战场主动权。而日军却狂妄地认为可以速战速决,南下强攻长沙,连攻4天没有成功。日军伤亡惨重、补给耗尽,被迫仓皇撤退。最终,日军不仅没有消灭第九战区主力,反而伤亡2万余人。此战让日军高层意识到中国军队顽强的抗战意志和实力。同时,深感兵力不足,之后两年内再也没有敢于进攻第九战区。此战后,马歇尔向罗斯福总统谏言:现在东南亚、南亚、太平洋上的盟军都被日本打得溃不成军,中国却在长沙打了个大胜仗,歼灭日军数万之众。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一半以上兵力。如果中国单独和日本媾和,在华百万日军主力将加入这些战场,盟军将会极为不利。所以,应该大量援助中国,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罗斯福接受了马歇尔的建议,宣布援助国民政府5亿美元物资,建立“中印缅战区”,并任命蒋中正为最高统帅。不久,盟国还宣布废除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取消租界等。
——摘编自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长沙会战前中国战场和亚太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答案 (1)态势: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盟军处于守势;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军损失惨重。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对英美盟军的作战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
政治意义: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废除不平等条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反法西斯战争盟军的士气。
17.(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国藩的洋务思想最早起萌于咸丰十年。《北京条约》刚刚换约,俄国公使表示,愿派兵船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曾国藩复奏认为,这是洋人主动向清政府表示和好,朝廷应该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将此两事妥为经划”
10
,借以搞好同西方列强,尤其美、俄两国的关系,这样,“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两年后,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夷)务,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
——摘编自朱亚洲《曾国藩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洋务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曾国藩的洋务思想。(9分)
答案 (1)思想:曾国藩主张与列强修好,记其“大德”,忘其“小怨”;内修政事,急求贤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
(2)评析:有助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根本上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0
相关文档
- 全国八省联考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2021-05-1318页
- 全国八省联考河北省2021年1月普通2021-05-1332页
- 全国八省联考2021年1月重庆市普通2021-05-1328页
- 高考:高中地理23个简答题答题规范2021-05-1324页
- 全国八省联考湖北省2021年普通高中2021-05-1330页
- 八省联考湖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2021-05-134页
- 全国八省联考2021年1月湖北省普通2021-05-1331页
- 八省联考河北省2021年1月普通高中2021-05-132页
- 高中英语选修六高考高频词及单元重2021-05-135页
- 高考英语必背短语与高中英语基础知2021-05-1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