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8.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练 1 史学研究方法类
史学研究方法类是近年新课标高考的常规性试题,其考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
史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1)必须掌握的史学研究方法
①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注意史论结合。
②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
③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
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
(2)必须辨别史料的真伪
辨伪:就是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考辨历史文献中的伪书和伪文,以获取真实可靠的史
料。要考辨真伪就一定要有证据,证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物证和理证。书证,是指
各种书籍文献;物证,是指实物或遗迹;理证,是指利用常识和推理证明。要辨伪必须全面
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辨定真伪,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为证据。
(3)必须知道的历史评价方法
①比较法。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但大都可以从某个角度归纳。
同类的现象、事件、人物都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进行比较评价。
②综合法。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要求全面具体
地分析综合,对重要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看他们的全部活动。
③功过法。历史上有不少重要人物,其活动有的符合国家民族利益,对社会发展、历史
前进有重要意义。有的则违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妨碍甚至阻碍了社会发展、历史前进。
1.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
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
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中“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
性剔去……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强调了历史研究目标与方向的差异化本质,C 项强
调历史本身的可变性和差异化,二者均强调了史学及史学研究的差异性,观点相似,C 项符
合题意。A、B、D 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没有相似性,排除。
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
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 B 从题干材料中“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可以看出史书的编撰
要有依据,即言必有据,②符合题意;“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
贬”意为评论一件事情的好坏,必须有理有据,即论从史出,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
秉笔直书是史书作者的一种品质;以小见大是微观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是大处着
眼,小处着手,①④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3.如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
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解析:选 B 材料“‘历’者,过也”“‘史’者,记事者也”说明历史是记载过去发
生的事实,故选 B 项。 A 项“一切”说法错误,C 项“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说法错误,
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A、C、D 三项。
4.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 1949~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
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
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解析:选 C 本题关键信息是“1949~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论文数量”。
1949~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推崇革命史观,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反封
建)、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和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均符合这些观点,故发表的研究论文数
量较多。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 1949~1978 年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环境不相
符,故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较少,故选 C 项。
5.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文献材料并不一定是虚构的,
故 A、B 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 项中“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由题干
中的信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可知 D 项与题意相符。
6.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
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
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解析:选 A 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史学家对武则天的评价,突出对人物评价的时代
性,不同的时代对武则天评价的差异是时代变化的结果,是人物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能够
体现人物评价标准变化的是评价者的价值观,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答案为 A 项;B 项
是对材料的误读;人的意见带有主观性,历史真相的反映在于能否更多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并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历史评价的客观与否也是如此,故 C、D 两项错误。
7.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
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
事发生在 1919 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
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
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解析:第(1)问,要从反面印证古代礼教对妇女的压制,并与其他史料对比运用,从而
更能探讨 20 世纪初妇女解放情况。第(2)问,可以从材料乙中因为等级觉慧和鸣凤不能在一
起及另外鸣凤无奈选择自杀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纲常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仍然很严重;材料丙中
李欣淑则毅然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个人自由幸福,可以看出新时期妇女的解放,从而反映结
论①。第(3)问,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材料丙则出自《大公报》的新闻
报道,相对真实,史料价值更高。第(4)问,可从 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
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所
谈内容必须回归到对妇女解放的影响上来,另外还要注意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
位及其成因,为探讨 20 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取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
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
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材料丙。
理由: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 20 世纪初中国女
性解放的缩影。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
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
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总而言之,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
为当时的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专练 2 历史背景分析类
历史背景分析类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设问的最常见形式,解答此类试题应该注
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背景与原因:背景是指影响历史进程的所有因素,既包括促进历史进程发展的因
素,也就是“原因”,也包括阻碍历史发展进程的因素和其他因素。因此,“背景”的内涵比
“原因”更加丰富。
(2)分析背景中的“原因”应该掌握基本的格式,很多试题可以套用这些格式,从而
使答案更加完整。
①从原因的结构讲,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
②从原因的主次讲,可以包括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或者内因、外因,或者
偶然因素、必然因素等。
1.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
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士人必
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 )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提高学术修养
解析:选 B 一种学说地位的高低最主要的是看该学说是否与当时的统治基础相适应。
孟子地位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其思想与宋代儒学家政治和理论诉求有相似之处,与统治思想相
适应,故选 B。A、D 两项不是根本原因;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孟子没有面临道、佛的挑
战。
2.伯利克里时期,雅典陪审法庭包括 6 000 名陪审法官在 10 个部落地区通过抽签方
式选出。这些法官分成 10 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 500 人(每所高级法院另有 100 名候补陪审
法官)。陪审员出庭弄清案情后,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不作商议。雅典每所陪审法庭
人数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于( )
A.能预防法官受贿的危险性 B.能使法院的审判更公正
C.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 D.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
解析:选 A 陪审员人数众多,监督法官,有利于预防法官受贿的危险性,故 A 项正
确。陪审员人数众多,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故 B 项错误。让众多公民参与审判,
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也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这是影响而不是直接原因,故 C、D
两项错误。
3.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美
国除内战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的流血革命。”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 )
A.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B.专制制度的推翻
C.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 D.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解析:选 A 英国、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此后,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民的政治权利,缓和了阶级矛盾,因此再
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流血革命,故 A 项正确。美国没有推翻专制制度,故 B 项错误。材
料没有体现人民对暴力革命的态度,故 C 项错误。对民主的向往与避免暴力革命没有直接
联系,故 D 项错误。
4.(2015·郑州调研)1874 年 1 月 1 日,经营了 274 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了历史
舞台,1898 年刚刚组建 8 年的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产量已经占美国精炼石油总量的 84%,
并控制了近 90%的石油运输。两大公司命运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垄断组织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
解析:选 A 东印度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使石油成为主要能源,二者命运变
化都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故 A 项正确。工业革命后政府普遍奉行自由主义政策,故 B 项
错误。垄断组织的推动是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的原因
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5.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
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该体系建立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B.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解析:选 A 注意题干强调的是“根本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具体表
现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选 A 项。B 项是
重要因素;C 项是结果;D 项中的“垄断组织”与“根本原因”无关。
6.1960 年,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就导致美元外流,对美国来说
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
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由此可知,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
之一是 ( )
A.经济危机的爆发 B.国际贸易的发展
C.世界银行的建立 D.世贸组织的建立
解析:选 B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黄金产量和黄金储备量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发
展的需要,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美
元稳定,金价稳定,国际储备资产美元就会供不应求,其他国家争抢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如
果美国保持逆差,则美元的国际供给虽不成问题,但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日益难以维持,
引发美元兑换危机。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是国际贸易的发展,故答案选 B。A
项说法没有体现,C 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无明显关系,D 项世贸组织建立于 1995 年,
三项均排除。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493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第二年开始到 1800 年,世界白银产量
的 85%和黄金产量的 70%来自于拉丁美洲。其中超过 80%的白银运抵欧洲,而欧洲又将其
中 40%运往亚洲。除此之外,留在美洲本土的仍有 20%运抵亚洲。中国在这三百年间,共
计输入白银 6 万吨。
——《白银资本》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从外域流入中国大量白银,种类繁多。而清代中期(1780 年)以后主要
是前期的本洋(西班牙银元)和后期的鹰洋(墨西哥银元)。外国标准化的银币在中外贸易中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改变了中国的货币体系。短暂而迅猛的白银外流使中国脆弱的银本
位制
度不堪重负,中国的社会和政府都不得不对这样的白银外流做出了巨大的反应。而这一
切又都进一步说明了外国白银,特别是银元在中国的至关重要的地位。
——公一兵《1780~1880 年间中国白银出入的变化及外国银元之地位》
材料三 美国于 1934 年 6 月颁布“白银法案”,提高世界银价,从国外收购白银,从而
完全背离了它在 1933 年 7 月伦敦国际经济会议订立的白银协定中承担稳定世界银价的责任。
仅到 1934 年底世界银价即比上年上涨 26.7%。美国“白银法案”对中国的冲击,正给国民
党政府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国民党政府化灾为“福”,变被动为主动,放弃银本位,代之
以不兑现纸币法币,独掌全国的纸币发行权。
——张术林《1935 年国民政府改行法币的苦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近代以来美洲白银的流向状况。造成美洲白银这样流动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2)导致材料二中中国“短暂而迅猛的白银外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巨大的反应”
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30 年代白银外流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4)综上所述,影响中国白银流向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鸦片战争、罗斯福新政。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世
界白银产量的 85%和黄金产量的 70%来自于拉丁美洲……共计输入白银 6 万吨”可归纳出
美洲白银的流向;第二小问从欧美商品的竞争力和中国商品受欢迎进行分析。第(2)问,根
据材料时间信息“清代中期(1780 年)”得出答案。第(3)问,根据关键信息“美国于 1934 年”
得出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背景;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国民党政府化灾为‘福’,变被动
为主动,放弃银本位,代之以不兑现纸币法币,独掌全国的纸币发行权”得出对中国的影响。
第(4)问,从国家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国内政局、国际贸易秩序及贸易体系等方面来阐述
影响中国白银流向的原因。
答案:(1)状况: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从美洲到亚洲。原因:当时,欧美商品在亚
洲没有竞争力,而欧美又迫切需要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品。
(2)直接原因:鸦片走私贸易。反应:中国开展禁烟运动。
(3)背景: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颁布“白银法案”,世界银价上涨。影响:国民政府进
行货币改革,掌握了纸币发行权。
(4)提示:可从国家经济实力及经济结构、国内政局、国际贸易秩序及贸易体系等方面
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专练 3 影响作用分析类
影响、作用试题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之一,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选准答题的角度,
形成合理的答案框架。
(1)影响、作用和意义:三个概念虽然同属同一类问题,但是,内涵有很大的区别。
“影响、作用”既包括积极作用,也包括消极影响;“意义”则主要从积极的角度分析事件
的历史影响,还包括历史事件的性质。
(2)一般此类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答案,也有的是对内、对外的影响,
还有的是表述为结束了旧的、开创了新的、影响了世界等。
(3)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理解生产力是根本的变化,政治、文化的变化是建
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
1.(2015·昆明检测)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
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
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 )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解析:选 D 根据题干信息“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
系”可知,行会主要是配合政府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管理,故答案选 D。行会协调与其他行业
之间的关系,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故 A 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抑制工商业的政策,
故 B 项错误。行会主要调整与官府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而不涉及生产技术
的交流,故 C 项错误。
2.屋大维时期,掌握“公开解答权”的民间法士可以按照以往定法的精神对法律作出
解释,使之成为新的法律。此举在客观上( )
A.有利于维护贵族法律特权 B.彰显罗马法律的平等精神
C.有助于司法独立初步形成 D.导致了司法解释的随意性
解析:选 C 依据材料“民间法士可以按照以往定法的精神对法律作出解释”可知是民
间法士解释法律,并没有强调维护贵族法律特权,故 A 项错误。材料只强调法律解释也可
以是新的法律,没有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司法的解释不再
受统治者的干预,有利于司法的独立,故 C 项正确。题目主要强调客观效果,而非主观效
果,故 D 项错误。
3.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
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
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
矣。”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解析:选 D 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自
主之理”,其结果不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创办报
刊对于国人创办实业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提到的“自主之理”即民主思想,该份报
刊是西方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故 D 项正确。
4.“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
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
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 )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解析:选 D 从所给材料看,材料中涉及的是中苏之间的协定,只对中苏两国有一定影
响,不可能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故答案为 D 项。
5.(2015·岳阳模拟)二战后某国际文件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
定汇率上下各 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 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
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上述规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 B.有利于稳定世界金融货币的秩序
C.确立了各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制度 D.确立美国干涉各国货币汇率先例
解析:选 B 根据题干信息“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 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
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可知,这有利于稳定世界金融货币的秩序。
故答案选 B。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故 A 项错误;C 项说法题干没
有体现;D 项为现象而非影响,故排除。
6.1958 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阿登纳强调:
“法国和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
40 余次,会晤 15 次,总计进行了 100 多个小时的会谈。这一系列举动( )
A.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
C.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 D.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解析:选 D 欧洲统一市场指的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没有经济边界,商品、人员、劳
务、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市场,欧共体成立的时间是 196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
误。材料中的一系列交往有利于消除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但不能说明其消除了意见分歧,
故 B 项错误。题干讲的是法德之间的交往,体现不出其国际地位的提高,故 C 项错误。法
德之间交往的频繁,有利于消除分歧,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7.(2015·成都调研)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德意志,铁路是一个更宏伟计划的一部分,铁路是国家主义事业的最大同盟。
早在 1846 年就成立了德意志铁路管理协会,确定了相同的关税,使得国界几乎成为多余,
经历 19 世纪 40 年代铁路狂热阶段后,到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铁路
网分布最广的国家。
——据沃尔玛尔《铁路改变世界》
材料二 不同材料中的滇越铁路①
文学作品:滇越铁路这条大动脉,不断地注射着法国血、英国血……把这原是村姑娘面
孔的山国都市(昆明),出落成一个标致的摩登小姐了。(据作家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1931
年)
历史文献:铁道改变了沿线的面貌,个旧成为“锡都”。到 1922 年,昆明开办现代工厂
55 家,均通过滇越铁路引进机器设备。云南猛然间变成了我国工业文明的前沿。(据张长利
《滇越铁路》)
图像资料:
为保卫滇越铁路中国段支线等的安全以及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美国空军志愿大队(飞虎
队)1941 年 12 月来华正式作战,图为飞虎队员携带的条幅,上有“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
体救护”等字样。 (注①:滇越铁路是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修建的,连接越南海防和云南
昆明的铁路,于 1910 年正式通车)
材料三 目前欧洲公路以每天吞噬 10 公顷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 CO2 排放量占整个交
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 GDP 的 0.5%,
因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 600 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教育旅行
机会增多,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
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欧洲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
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据耿志民《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在实现德意志“更宏伟计划”进程中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史观的角度指出滇越铁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并另选一种史观(文明史观或现代化史观),分析滇越铁路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铁路与近现代文明的关系。第(1)问,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
面进行分析,积极方面可联系德国的统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地位的提高等分析,消
极方面可从强化专制主义统治、助长扩张野心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运用革命史
观进行解读,从便于加剧对中国的侵略、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和加强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作
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据所采用史观角度进行解读,如采用文明史观,可从滇越铁路对云南
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工业文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如采用现代化史观,可从交通现代化、
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生活现代化等方面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公路 CO2 排
放量……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从对环境、经济、人民生活等多方面概括出背景。
答案:(1)积极影响:促进了德国统一,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快了德国工业化
进程,增强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消极影响:强化了国家的专制主义统治;助长了德国对外
扩张的野心。
(2)影响:成为列强侵略中国西南地区的通道,但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
发展(要求必须答出殖民侵略的双重性);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军民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抗
日的国际通道和前沿阵地。历史作用: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云南的交通现代化;促进了铁路
沿线及云南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新兴城市的崛起;推动了云南社会生活现代化。
文明史观:促进了云南近代交通与工业的进步(或改变了云南的落后闭塞,使之成为我国工
业文明的前沿);改变了铁路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3)公路交通带来土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或政府对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的重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或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欧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专练 4 比较分析问题类
比较分析问题类型试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比
较分析。试题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
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词语出现。解答比较型试题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明确试题的要求,注意试题要求比较的角度,是考查两者的区别,
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加以对比。
(3)比:对两者同一性质的内容进行比较,逐条归纳出两者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
1.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
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解析:选 C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针对战国
时期社会动乱提出,与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无关,A 项错误。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和《十二铜表
法》的颁布,都旨在限制贵族特权,没有反映贵族势力的衰落,B 项错误,C 项正确。韩非
子的法治思想不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D 项错误。
2.(2015·唐山模拟)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
点是( )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解析:选 A 张载提出理想在于为天地、生民、往圣、万世等而努力,顾炎武为天下呼
吁,这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故 A 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 B 项错误。
材料只提供了二者的理想,与构建儒学体系和重建伦理秩序关系不大,故 C、D 两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
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 世纪和 18 世纪发
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解析:选 D 美法建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 A 项错误。18
世纪英国已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并不是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故 B 项
错误。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没有建立共和政体,故 C 项错误。三个国家都主张人
权,故 D 项正确。
4.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革命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它们的共同点是
( )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B.革命重心主要在南方
C.工农群众积极参加革命 D.在南京建立革命政权
解析:选 B 从第一幅图中的信息“武昌”可知是辛亥革命,第二幅的“国民政府”和
“吴佩孚”可知是国民大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目标,
故 A 项错误。从图片可知,两次革命斗争的主要活动都是在南方,故 B 项正确。辛亥革命
没有发动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C 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先后建立的是广州
和武汉国民政府,故 D 项错误。
5.(2015·永州调研)在 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曾把人民公社与巴黎公社相
提并论,认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公社,河南遂平的卫星公社是第二个公社。这两个公
社的共同之处是 ( )
A.其发生和失败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C.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 D.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解析:选 D 这两个公社的失败都具有很大的必然性,故 A 项错误。巴黎公社的最终
奋斗目标并非是共产主义,故 B 项错误。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探索,并非是
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故 C 项错误。人民公社反映出人们对共产主义的梦想,巴黎公
社表达了人们对理想平等社会的向往,故 D 项正确。
6.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 1953 年我国从
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迅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解析:选 C 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土地所有制依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故 A 项错误。1978 年中国的经济并未从文革中恢复发展,故 B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3 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中了农民的力量,二者都满
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故 C 项正确。1953 年的改造与当时的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无
关,故 D 项错误。
7.(2015·资阳诊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欧洲现代经济”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这个“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得
到了大规模的扩张。在这一扩张过程中,“恶”作为资本的本性得到了露骨的体现。资本的
“恶”性是它全部能动性的基础。但恰恰正是资本的这个“恶”,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时代:
它把劳动力变成商品,把货币变成资本,把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变得比奴隶制和农奴
制“先进”,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还有利于为未来更高级
的新的社会形态创造要素。
——裘元伦《欧洲工业化时期劳资关系》
材料三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
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
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
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永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
但是这绝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绝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中国
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相
似的历史遭遇,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
——2014 年 11 月 21 日习近平《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关于“资本”的观点。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
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你对义、利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义利思想及形成原因。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富
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教,政之
本也;狱,政之末也”总结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总结出提高民众思想素养,形成良好
社会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本目的是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第(2)问,第一小
问根据材料信息“‘欧洲现代经济’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恶’作为资本的本性得到
了露骨的体现。资本的这个‘恶’,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时代”从利弊两方面分析;第二小
问可通过分析资本家对农民和工人的剥削、殖民地的掠夺论证资本血腥的一面;通过对“圈
地运动、早期殖民掠夺、两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论证资本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中两人对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及两者关系的看法
总结二人义利观的差异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两人义利观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
等分析即可。第(4)问,结合材料可知,义、利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答案:(1)共同点: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的天性;主张重义轻利,重视道德教化。目的:
提高民众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社会风俗,其根本目的是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2)观点:资本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有血腥的一面,但它对利益的追逐推动了人
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论证: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内农民土地的掠夺和对工人的压迫
剥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源、财富的掠夺表现出极强的血腥性。但通过“圈地运动”、早
期殖民掠夺、两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创造了近代生产方式和丰富的物质文
明,奠定了欧洲现代经济基础,促进世界市场形成和完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
建立,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一些条件。
(3)差异: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
同时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原因: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重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
设、强国富民是国家中心工作。
(4)任何阶段的任何个人、阶级、国家都有自身的义、利,但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
和行为准则;或义、利具有时代性、阶级性。
专练 5 归纳概括理解类
归纳概括理解类考查将历史过程由具体到宏观、由繁杂到简略的能力,是历史学习深入
浅出的过程,高考对归纳概括理解类试题的考查角度主要有:
(1)对新材料的归纳概括理解:这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要
求考生归纳材料的观点,概括材料的目的和观点,理解材料的内涵和实质。
(2)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理解:很多高考试题以新的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根据
所学知识归纳回答问题。
(3)归纳概括理解历史概念:要求考生详尽地归纳概括理解一个历史概念的背景、内
容、特点、性质和影响等,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1.(2015·太原模拟)《尚书》中记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孔子说:“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古罗马普卢塔克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
人。”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强调 ( )
A.崇德尚群 B.济世爱民 C.诚实守信 D.礼法并施
解析:选 A 《尚书》重视民意,孔子主张用道德来教化人民,用礼节来感化他们。普卢
塔克的名言说明人生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追求,那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他们思想
共同点都在于强调道德的作用,故答案为 A。B、C、D 三项的内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排除。
2.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
的酒店,其余众多“脚店”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
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史料可以推断出 ( )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B.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D.饮酒之风在北宋发展得日益壮大
解析:选 B 材料反映的是酒店的有关信息,无法说明北宋餐饮业的管理情况,故 A
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脚店’则有成
百上千”可知,北宋政府通过授予特许权,实行专卖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故 B 项正确。
材料中仅提及“脚店”的数量多于“正店”,无法从规模和经营水平上进行比较,故 C 项错
误。材料涉及的是酒店的发展概况,无法说明当时的饮酒之风,故 D 项错误。
3.1596 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但是他们被
冰封的海面困住了 8 个月。在恶劣的险境下,17 名水手中有 8 个人死去。但他们私毫未动
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
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B.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C.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D.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解析:选 B 人性的启蒙是在 18 世纪启蒙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试
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说明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故 B 项正确。“但他们私毫未
动……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说明商人并不是唯利是图,故 C 项错误。材料有反映
商人的诚实的信息,但不能说明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故 D 项错误。
4.1912 年悦来茶馆上演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川剧《黑奴义侠光复
记》。该茶馆在当地的报纸上称:“……其中历叙黑奴亡国之惨状,恢复故国之荣光,尤令
人可歌可泣,可欣可羡,能激发人种族思想,爱国热忱。”以上材料说明( )
A.民国茶馆成为引进西方文化的首要阵地 B.人民群众肯定了民国茶馆的教育功能
C.民国茶馆打破演员不得入内的社会歧视 D.茶馆表演成为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力
解析:选 D 西方文化的引进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民国时期的茶馆只是其中之一,但不
是首要阵地,故 A 项排除。民国时期的茶馆只是休闲娱乐场所,不具备教育功能,且材料
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肯定态度,故 B 项排除。演员不得入内的社会歧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 C 项排除。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12 年”以及“激发人种族思想,爱国热忱”可知,悦
来茶馆的演出传播了民族、爱国思想,引起人们的共鸣,促进了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进步,
故 D 项正确。
5.下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家股份制公司——东方家具公司售出的唯一一张股票。这
表明( )
A.中国股票交易制度基本成熟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改革开放使家居装修业发展 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被打破
解析:选 D 题干“股票”说明我国引进了西方的股份制度,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被
打破,D 项正确。题中“唯一一张”,说明我国的股份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的经济
体制改革处于试验阶段,可排除 A、B 两项。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2015·开封检测)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
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
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选 B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正处于向多极化的发展之中,但是新
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因此“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故 B
项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结束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排除 A 项。C
项说法错误。两极格局之下美苏的关系不是联盟而是“冷战”对抗,排除 D 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生于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理教,即生
活状态,封建时代之孔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
建时代之道德、理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
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
治莫重于刑。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二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
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青
红皂白一概打倒孔子的说法是有区别了,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
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
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材料三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
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
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 400 多所孔子学院,以
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当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在强调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比
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虽然是好
东西,毕竟是我们的祖先用来处理过去的国家或人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
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
限的。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
兴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儒学地位及背景。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陈独秀
以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为着眼点批判儒家思想;其背景可从政治、经济、阶
级、思想等方面分析。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信息“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
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分析即可;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相同点,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点根据材料可知,原始儒学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根据“后来
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儒、宋儒在不
同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第(3)问,第一小
问根据材料信息“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全球现在有 400 多所孔子学院”可知其背景为
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当代我国的
一些学者也在强调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可知,儒学复兴应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与时俱进,注重对儒家思想的理论创新。
答案:(1)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大民众被封建思
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言之有理即可)
(2)认识: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相同点:都属于
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
同点: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不同程度
上都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思想;汉儒、宋儒都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背景: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认识:继承与发展儒
家思想的精华;与时俱进,注重对儒家思想的理论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专练 6 特点特征分析类
特点、特征分析类是高考考查的常见命题形式,常有“特点”“特征”“特色”等设问词。
特点是历史概念不同于其他历史概念的独特之处,特征是指某一历史事物与另一历史事物之
间的区别。解答特点特征类试题可采取如下方法:
(1)抓不同点:首先要明确所要概括的历史概念前后类似概念的特点,然后寻找此历
史概念与这些类似概念的不同点。
(2)抓大趋势:历史特点特征的概括方向是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特点,不能抓
住一些细枝末节作为“特点”。
(3)抓阶级属性:阶级属性是影响历史概念发展的深层原因,很多特点是受阶级属性
决定的。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
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
弟之制”等信息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相结合,故 A 项正确。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地方的统治只涉及分封制,故 B 项错误。通过世袭制和嫡长
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只涉及宗法制,故 C 项错误。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
贵族等级特权只涉及礼乐制度,故 D 项错误。
2.《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
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
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 )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C.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A 项中的“法自君出”,C 项中
的“法分贵贱”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主张”同罪异罚的表述错误,B 项排除。清代法律
中“儿子殴打父母”和“父母殴打儿子”所处的刑罚是不相同的,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父
为子纲”的礼法观念,忽视了儿子的个人权利,故答案选 D。
3.(2015·重庆调研)“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
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
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京剧的特点是( )
A.百戏之祖 B.达到高峰 C.博取众长 D.日臻成熟
解析:选 C 由题目中的信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彼此交流,实行新的
综合”可知京剧是在吸收各剧种优点的基础上形成,故答案选 C。A 项应为昆曲,与题目中
的信息“京剧”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京剧的成熟与达到高峰,故排除 B、D 两项。
4.(2015·吉安质检)“《十二铜表法》中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
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相互交错。”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注意保护私人财产 B.只注重诉讼程序
C.法律至上 D.内容广泛庞杂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的是《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据材料“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
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可知《十二铜表法》内容的广泛庞杂,
故 D 项正确;据“氏族继承与遗嘱”,可知 A 项错误;据“实体法与程序法”可知并不只是
强调程序,B 项错误;据“同态复仇与罚金”“公法与私法”可知 C 项错误。
5.读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是 ( )
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进程表
时间 结果
1832 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867 年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1884 年 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
1918 年 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普选权
1928 年 21 岁以上女子获得选举权
1969 年 18 岁以上男女均获选举权
A.主要以和平的方式扩大民主 B.代议制民主呈现渐进性发展
C.选举权逐步转移到社会下层 D.男女选民获得同等政治权力
解析:选 B 由材料可知,从 1832 年到 1969 年拥有选举权的人越来越多,英国民主范
围体现出逐渐扩大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获得选举权的方式,排除 A 项。选
举权逐步扩大到社会下层,而非只有社会下层拥有选举权,排除 C 项。男女选民获得的仅
仅是选举权,排除 D 项。
6.有史学家对世界近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 14~16 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
社会的准备;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那么,
20 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理性”的时代 B.“工业”的时代
C.“探索”的时代 D.“冷战”的时代
解析:选 C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主要在 17、18 世纪,故 A 项错误。“工业”
应是工业革命的主题,主要在 18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期,故 B 项错误。20 世纪上半期,
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以罗斯福新政为典型,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的尝试,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又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故 C 项正确。“冷
战”开始于 1947 年,主要存在于 20 世纪后半期,故 D 项错误。
7.(2015·景德镇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是先秦诗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反抗的
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
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摘自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 1902~1904 年中国译书统计简表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三 1935 年徐悲鸿在与王少陵的谈话中曾这样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
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
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我们别要看我们的责任小,要刻苦地从本分上干去。”1937 年“七
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和以画人为主、素描为造型艺术训练
基础的写实主义主张,其巨作中国画《愚公移山》表达出祖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中,奋勇搏斗,
夺取民族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1)结合材料一概括《诗经》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此时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并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文化观
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第(1)问,由题中材料“反映了自西周
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可以归纳出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第(2)问,对表格的
准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第一小问结合表格可以从地域与内容上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
以从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末新政的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
(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分析归
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1)具有时代感和人民性(具有现实主义和关注百姓生活的特点)。
(2)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原
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
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
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清末新政文化教
育改革措施的推动。
(3)思想:写实主义,以改造社会、抗日救亡为己任。认识:文化因时代而生,为人民
服务;要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结合材料,围绕文化与时代、人民、民族、社会的关系谈
认识即可)
专练 7 图表图片信息类
图表图片信息类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呈现增加的趋势,图表图片信息的有效性不断
提高,因此对图表图片信息的解读变得更加重要。
(1)对于照片、图片和漫画的解读要弄清审图的三要素,即人物、器物和文字。
(2)对于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
的问题所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3)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表起到补充性和解释性的作用,很多是试题设计者为
降低试题的难度或者答案的唯一性而加注的,对解答试题起着关键作用。
(4)审设问:设问是图表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
方向。
1.读下图,将图片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
①儒学影响的扩展 ②士人干政的强化 ③行政区划的变革 ④西部文化的发展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图片中的相关数据可知,清
代书院在数量上远超元代,故①表述符合题意;清代书院与元代在地区分布上相比,增加了
东北和西部等地,故④表述符合题意;书院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士人干政的强化,排除②;
题目中未涉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排除③。故选择 C 项。
2.抗战期间,中国被划为多个战区,且国民党军队进行相关战斗序列的配置。随着战
况的变化,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序列也进行了几次相关调整,其中调整为下表战斗序列的直接
原因是 ( )
序号 战区司令 辖区
第一战区 卫立煌 豫境及安徽之一部
第二战区 阎锡山 山西及陕西之一部
第三战区 顾祝同 苏南皖南浙闽两省
第四战区 张发奎 两广方面
第五战区 李宗仁 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第八战区 朱绍良 甘宁青及绥远方面
第九战区 陈诚、薛岳 赣省一部鄂南及湘省
第十战区 蒋鼎文 陕西方面
A.平津失陷 B.武汉、广州失守 C.上海失守 D.南京失陷
解析:选 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由材料中各战区的辖区范围可知,没有包括长江
中下游地区,因此可以推断应是在武汉、广州失守以后,故答案为 B。平津失陷、上海失守
以及南京失陷后,国民政府仍然控制着大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故 A、C、D 三项排除。
3.读下图中的两幅图片。 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 )
1950 年四川金堂县农民在分配土地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
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图一反映了新
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但依然是个体
经营;图二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土地所有权没有变化,但经营权变为包产到
户,A、B 两项排除;两者都是个体经营,均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D 项排除;两者都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 C 项。
4.(2015·郑州模拟)2014 年 10 月 9 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 2014 年诺贝
尔文学奖,其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该作者创作艺术
风格相似的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解析:选 B 本题主要考查 19 世纪以来西方文学艺术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信息“普通
人的生活”可知是现实主义流派。《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画派,《日出·印象》是印象
画派,《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作品,A、C、D 三项排除。故答案选 B。
5.(2015·乐山调研)下图意在说明( )
A.欧元的发行改变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B.欧洲在对伊问题上始终保持一致行动
C.欧盟已实现政治、经济、外交一体化 D.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正在提升
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欧盟。欧元的发行加强了欧洲经济方面的联合,在政治上增
强了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故选 D 项。A 项只是欧元发行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没有
体现政治方面,故排除;B 项说法过于绝对;欧盟尚未实现政治一体化,故 C 项错误。
6.1993 年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世界未来走向进行了描述,
如下图。以下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
各文明组成的世界政治:正在出现的组合
A.亨廷顿对世界的未来走向作出了精确的预测
B.亨廷顿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超过对日本的了解
C.“冷战”后文明的冲突确实代替了意识形态冲突
D.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论依旧带有“冷战”的思维
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政治格局。图中中华文明与西方、伊斯兰与西方冲突性
较重,这明显体现了作者把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不同放在首位,故选 D。
7.金融机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当行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机构。典当最早称为“质”,《说文解字》意为
“以物相赘”,“以物质钱”。在古代中国,典当业是维持农业、手工业再生产和解决生活急
需的重要工具。随着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达,唐都长安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
场,如柜坊经营收受存款,保管财物,质库经营,抵押放款。宋代城市化水平提高,典当业
成为正式行业,高宗曾下诏:凡开设典当者得授以朝奉郎官衔,并免除捐税徭役。“朝奉”
从此成为人们对典当从业者的尊称。明清时期,随着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兴起,典当业成为
最热门的行业,遍布通都大邑,《明实录》记载:“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赀数千金,课无十
两。”
——据《中国古代金融业》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通商银行大事年表
阶段 事件
创立
19 世纪末,英、法、德、俄、日等国在华开设的银行已达 20 多家,郑观应等有识之士
纷纷提出应开设我国自己的银行。1897 年 5 月,清政府“铁路总办”盛宣怀在上海
“招商集股”,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为宗旨,创办中国通商银行,额定资
本 500 万两,股东多为官僚及买办。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
曲折
发展
1900 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通商银行京行首遭焚毁,天津分行亦随之结束。1936
年,国民党政府为控制中国金融,以复兴公债抵充,加入官股 347.5 万元。该行改组
为官商合办银行,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控制。解放战争期间,其购买的大量
公债在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其他资产也被官僚抽逃殆尽
改制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通商银行的官股部分作为公股;将该行改造为公私合营
银行。1952 年 12 月,人民政府将中国通商银行和上海其他 59 家私营银行、钱庄和
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据《上海金融志》《中国金融家》等整理
材料三
1945 年,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
银行宣告成立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
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
亚投行
筹建签字仪式
2014 年 10 月,由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署备忘录
2015 年 3 月,英法等国宣布加入亚投行
(1)指出古代典当行的主要职能。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典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指出近代中国银行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据表 1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商银行
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中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鲁格曼评论的依据。简要说明世界银行、亚投行的成立与世界
经济格局变迁之间的历史关联。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典当最早称为‘质’……意为‘以物相赘’,‘以物质
钱’……柜坊经营收受存款,保管财物,质库经营,抵押放款”归纳出古代典当行的主要职
能;根据材料“典当业是维持农业、手工业的再生产和解决生活急需的重要工具”“随着商
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达”“宋代城市化水平提高”“高宗曾下诏”“明清时代,随着徽
商、晋商等商帮的兴起”归纳出古代典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2)问,从中国的社会性质
分析出近代银行发展的原因,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和材料分析出通商银行在中国经
济现代化历程中的影响。第(3)问,根据材料“1945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得出依据;结合
二战后初期世界格局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分析世
界银行、亚投行的成立。
答案:(1)职能:抵押贷款。因素:农耕时代农业、手工业再生产及解决生活急需的社
会需求;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及海外贸易的扩大;宋代政府的重视;明清时期商
帮的推动。
(2)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列强对
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或推动近代民族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但其具有浓厚的封建
性和买办性,易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工具。
(3)依据:《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
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拥有霸主地位。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世界银行的成立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体系形成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反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集团
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亚投行的成立是顺应经济一体化进程,改善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客
观需求。
专练 8 文字史料信息类
文字史料信息类是高考题中最常见的考查类型,对有效信息的提取是高考能力的基本要
求,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问题:所谓“有效”是指对于解答问题的有效,因此,必须明确解答的问题,
也就是“先读问题,后读材料”。这是此类试题的一般要求。
(2)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
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
(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就是材料的层次,因此,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
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
(4)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
割的联系。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1.“帝国仅单向强化了中央集权,忽视了对地方政权的建设,其统治并没有在地方认
真扎根,这是造成其后来迅速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材料所说的帝国有可能是( )
A.秦 B.汉 C.唐 D.宋
解析:选 A 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郡县官员多实行暴政,导致统治基础不稳,最终秦帝国崩溃,故 A 项符合题意。汉武帝
时颁布“推恩令”,有效解决了王国问题,B 项排除。唐朝中期以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问
题,中央集权没有得到强化,C 项排除。宋朝建立后,收归地方上的兵权、行政权、财政权
等,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D 项排除。
2.(2015·太原模拟)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说:“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
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生助力,此所谓相反
而实相成。”材料表明( )
A.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 B.两党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
C.两党为共同利益实现联合 D.实现民权是两者共同目标
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运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于 190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 项错误。材料中梁启超强调维新派
和革命派的活动客观上相互配合,并未对两者的活动进行明确分工,B 项错误。维新派主张
和平改良,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可能实现联合,C 项错误。维新派的目标是君
主立宪,革命派的目标是民主共和,共同目标都是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民权,故答案为
D。
3.“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
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
机。”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阐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阐述了宗教改革的原因 D.阐述了启蒙运动的原因
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之一在于传播基督教,
没有怀疑基督教神学教条,A 项错误;文艺复兴主张人性,反对神性,但没有否定基督教,
B 项错误;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宗教的繁琐仪式和教皇的特权地位,但没有否定基督教的神学
思想,C 项错误;新大陆的发现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促进了理性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启蒙运动,故答案为 D。
4.(2015·安阳调研)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是用来通
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
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们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
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罗斯福这样说的目的是( )
A.让人们把钱存进银行 B.稳定金融以恢复信心
C.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 D.向国民借债恢复工业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金融措施。材料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危机对金融业的
破坏,主要目的是稳定金融以恢复信心,故选 B 项。A 项不是主要目的,C、D 两项不是整
顿金融的措施。
5.《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序言中写到:“赫鲁晓夫执政的年代,是苏联进行了真正的
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时期。尽管这些改革充满矛盾,而且效果毕竟是有限的,但实际上,苏联
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无不受到 1953 年至 1964 年这段时期变革的影响。”这一序言( )
A.认为赫鲁晓夫是苏联改革的先驱者 B.强调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
C.肯定赫鲁晓夫突破斯大林模式 D.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值得肯定
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题干材料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
社会的深刻影响,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故答案为 D。赫鲁晓夫是苏联改革的先驱者
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反映,A 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尽管这些改革充满矛盾,而且效果毕竟
是有限的”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 B、C 项错误。
6.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21 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
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
衡的力量,美国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其不再是世界上最强国家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D.美国在国际上的战略行动失去了以往那种自由
解析:选 C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材料信息“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
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表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同崛起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A 是
对材料的片面理解;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但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B 项观点错误;材料
信息“正在失去”不能理解为已失去,D 项是对材料观点的误读。美国实力的衰落和多个力
量中心的崛起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 C 项为正确答案。
7.(2015·德阳诊断)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
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
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
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
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
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
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
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
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材料三 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
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
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心”,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
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
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的有利条件。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结合 20
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与权力分庭抗礼”作答;第二小问从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
中的信息“独立人格……极为匮乏……表现出……依附人格”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
的信息“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作答。第(3)问,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既议政又参政……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将学术与政治
分开……不问世事”作答;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设问的时间限定“20 世纪初”,可从科举制
的废除、民初政局的黑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第(4)问,属于开放性的探
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处理: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
由。条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文化教育上,私学兴起,
教育发展(或周王朝的知识文化垄断被打破);政治上,诸侯争夺霸权,各国笼络人才。
(2)变化:由具有独立人格到形成依附人格。因素:儒家学说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僵化;
宗法纲常的束缚。
(3)变化:强调议政的重要性,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或主要通过舆论影响政治活动);
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问政治。原因: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参政途径;民初混乱的
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或减少了知识分子参政的可能性);北洋军阀的专制
统治将多数知识分子排斥在直接的政治活动之外;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了知识分子从事学
术研究的积极性。
(4)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