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主题专项练5 西学东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 )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思想的萌发。材料中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法律条款证明禁烟的合法性,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不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行为,与外交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运用西方法律维护了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而且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并加以实践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故D项错误。
2.(2018江西红色七校联考)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
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
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符合清朝国情,故A项错误;对《海国图志》持反对态度的人不能代表整个封建顽固势力群体,故B项错误;清朝守旧官僚不能正确看待《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救国之法,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造成思想闭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早已废除,故D项错误。
3.(2018天津文综,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
6
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根据题干时间“1840—1899年”,结合所学西学东渐的知识,可知此时期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外国的器物和制度,这必然导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数量大幅减少,故C项正确。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是鸦片战争,与题干时间“1899年”不吻合,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晚清时期翻译外国小说数量的减少,其反映的是传播西学内容的变化而非抵制西学,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4.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
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而非贬低西学价值,故A项错误;清政府“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没有批判崇洋,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中学的地位,体现出“民族性”,故D项正确。
5.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非孔孟之常经也。”这表明二人 ( )
A.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
B.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
C.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
D.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思想。王韬与郑观应都属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并不反对政治变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王韬与郑观应都主张维护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排斥西方近代民权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进行一切变革,而王韬与郑观应主张进行政治体制与经济技术的变革,故C项错误;王韬、郑观应作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其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
6.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
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
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并未给官绅讲习新法,这导致官绅对维新变法认识不足,这是维新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得到的启示就是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7.1902年严复在论及中国教育时说:“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
6
A.会通中西 B.中体西用
C.全盘西化 D.革故鼎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根据材料“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可知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会通中西,而不是全盘西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得不出“革故鼎新”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
8.(2018浙江单科,27)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答案:A
解析:“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意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革命的必要性,但没有体现出与“二次革命”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革命的必要性,但没有体现出与“亚洲觉醒”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与改良道路无关,故D项错误。
9.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说明当时( )
A.民族危机严重
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
D.社会急需思想变革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倡议表达了进行思想变革的愿望和要求,新文化运动在于进行思想的启蒙,并不是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故A项错误,D项正确;胡适的主张并不是直接针对尊孔复古逆流,同时尊孔复古逆流也是思想界充斥着封建思想文化的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文学的自由讨论问题,故C项错误。
10.新文化运动是基于历次改革与革命运动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人们从热衷于直接的政治革命转而从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
A.受到了革命运动的冲击
B.放弃了政治变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D.重视思想文化观念革新
答案:D
6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新文化运动是基于历次改革与革命运动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可知革命运动是推动而非冲击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人们从热衷于直接的政治革命转而从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工夫”,可知新文化运动只是放弃了直接政治变革的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推断出新文化运动对民族文化的实际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放弃了直接政治变革的要求,转而重视思想文化观念革新,故D项正确。
11.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12.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
A.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B.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材料中康有为、梁启超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陈独秀倡导马克思主义,政见明显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如果没有……就没有”,可知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故B项正确;材料“如果没有……就没有”说明思想解放的渐进性,而不是多元文化并存,故C项错误;材料“如果没有……就没有”与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
13.(2018浙江单科,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6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15分)
参考答案:(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
年代
总类
哲学、
宗教
自然、应
用科学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文学
艺术
合计
年平
均数
1895年
1
1
4
1
2
3
12
1896—
1911年
8
38
172
366
238
136
958
63.86
1912—
1937年
20
81
492
660
161
345
1 759
70.36
1938—
1945年
2
4
41
42
17
34
140
20.00
合计
31
124
709
1 069
418
518
2 869
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15分)
参考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源自材料;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一
信息:甲午中日战争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
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戊戌变法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示例二
信息: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
说明:1912—1937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民国的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到国家全面改革的必要。1938—1945年,译书量大幅减少。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荡;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
示例三
信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中日战争后,数量大大增加。
6
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轻视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求救亡道路;留日学生大量增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6
相关文档
-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平面向量的数量2021-05-1313页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二章 算法初步 22021-05-136页
- 高考英语高中英语语法之名词性从句2021-05-1312页
- 高考数学第九章平面解析几何第9课2021-05-139页
- 高中数学三年高考20162018数学理分2021-05-135页
- 高考数学平面向量与复数时复数更多2021-05-137页
- 全国通用高中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2021-05-1365页
- 河南省普通高中高考数学毕业班适应2021-05-1312页
-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2021-05-1310页
-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2021-05-1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