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3自然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文革”时期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态度的不同进行了对比。
E.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前景的隐隐担忧。
1.AE 解析:B项,“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异国商贾云集’”说法错误,敦煌城已变成了一个摩登小城,“异国商贾云集”是曾经的景象。C项,“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不准确,文中只是说作者去之前有人告诉她“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D项,二者对文物的态度相同,都是“惜”。
2.结合文章,赏析题目“莫高窟的挣扎”的作用。
答: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②
领起本文要写的内容,点明文章写作的重点是莫高窟的困境。③表现了作者对莫高窟现状的遗憾和对其前景的担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含义,寻找其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比如本文题目中的“挣扎”其实就是全文要表现的主要内容。然后要考虑题目与主旨的关系,有些题目能表现出作者的态度。有的时候还要考虑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线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
3.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
答:
3.①文章并未重点写景,是因为作者感觉这里和其他景区已没有什么区别,作者着重写了莫高窟经历的各种磨难,与标题中的“挣扎”相照应,丰富了文章内涵。②莫高窟的现状引发了作者无尽的感伤,作者便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思考,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忧思。
解析:本题的题干所包含的言外之意是,作者重点写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实质上考查了对作品内容的把握和对作者的选材意图的了解。文中第7自然段到第13自然段是主要内容,解答时可着重从该部分挖掘信息。
4.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
答:
4.①
莫高窟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代表着我国佛教文化的灿烂辉煌,它千百年来经历了很多磨难,遭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是莫高窟残存的美仍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残存的美更值得珍惜,更应该得到保护。②美的事物是珍贵的,但它又不是永恒的,总是要经历磨难。真正的美往往不会孤立存在,它经常伴随着磨难出现。生命中的美和磨难总是在一起,共同打造着复杂而又多彩的人生。
解析:解答此类探究题,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文本,紧扣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信息来进行分析。此题要求考生谈“美”和“磨难”的关系,首先就要回到原文寻找作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自己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冬青树
林海音
为了舅母的六十整寿,我冒着酷暑到台北来。表哥表妹两对夫妇早就到了,只等迟到的我。
我进门放下手提箱高声喊:“阿妗,我到啦!”从厨房的甬道里发出一迭声的“啊”,跟着拥出了表妹和表嫂,表哥和表妹夫也从舅舅的书房跑出来,舅母矮矮胖胖,又是放足,她擦着鼻尖的汗,拖着笨重的身躯,抢着跑出来。我见了舅母很高兴,赶忙迎上去,舅母握住我的手,把我上下一打量,红着眼圈叹口气:“瘦了!”
“瘦了?哪里!我临来时才在医院磅过的,比上次长了两磅呢!”舅母不满意我的答复,不住地摇头。
“姆妈就是这样,见了谁都嚷瘦呀瘦的,都像您胖得油篓似的走不动才算数吗?”表妹虽然结婚了,仍然改不了跟舅母抢白的习惯。我们听了都好笑,舅母用手指戳着表妹的头笑骂:“该死!该死!”我又听见舅母熟悉的骂人声了,唯有在舅母这毫无恶意的骂声里,才觉得是回到了有所依赖的家。
这是两年来一次难得的团聚,年轻的一代,为了事业,不能守在老人的身旁,舅母口口声声说:“走远了顶好,图个清静!”其实我知道她是多么盼望孩子们都围绕在她的身边。这一次大家写信商量好,要在舅母的生日全体回家来——其实各人在外面都已成家立业了,可是提到回家,总以在舅母的身边才算真正回到了家,就因为这里有舅母。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使你安心。她安排你的生活,让你舒服得像一个懒洋洋的人,躺在软绵绵的床上,不由得睡着了。
可是在这个团聚的家庭里,我算是什么呢?我不过是舅父的妹妹遗留下的一个孤女,在女孩时代便被远游的父亲寄留在这家里。舅母每见我瘦弱,总叹息说我是一个不幸的女孩,而我却以为遇到舅母是我今生最幸运的事。我曾失去许多亲人,却永远不会失去舅母,她像一棵冬青树,在我的生活里永远存在。如果我说我在这家里从无寄居之感,那正是因了舅母的慈爱,她从没有给过我一次机会,使我感觉在这家庭里是额外的一员。我和一个表哥一个表妹共同生活,安全而快乐,舅母却偏爱说我不幸。
舅母是旧时代中一个可爱的妇人,她所以常常说我不幸,正因为她是一个家庭观念极浓厚的人。我的出生就是悲剧的开始,生母早死,又被父亲遗弃。后来我自己又在一次婚姻悲剧里,扮演了不幸的一方。
舅母的生活方式,包含着新的希望与旧的道德,叩头并不是这家庭落伍的表现,而是子女奉给长辈的一些他们所喜爱的行为,如果我们那种七摇八晃的叩头法,能让舅母老夫妇开心的话,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舅母还照老规矩,四眼儿人不必下跪,表嫂和表妹算是免了,我和表哥表妹夫带着两个表侄一字排开跪倒在红毡子上。桌上的一对红寿烛,烛光摇曳映到舅母刚扑了粉的圆脸上,在舅母光亮的脸上,我看见一个老妇人最快乐的时光。刹那间,我忽然想,舅母真是一个懂得生活,富有生活风趣,也得到了真正的生活的女人。
这次我们要叫一桌席孝敬舅母,可是舅母不肯,她说她愿意自己下厨,因为她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口味。“可是,您是老寿星呀!我们应当孝敬您,您怎么反倒做给我们吃?”表妹笑着说。
“算了吧,吃一顿明天就全滚蛋了,什么孝敬不孝敬!”舅母又骂了,可是这次骂是亲切中带着伤感的,她虽是个顶达观的女人,但是老人的心是希望归来而怕离去的,舅母又何能例外?
我们吃得好开心,表妹夫和老丈人猜拳,五魁首,八匹马,把舅舅要灌醉了。我们也顾不得舅母在厨房烤成什么样儿,上一道菜,喊一回好。
和两表兄妹在一起,我一直受舅母特别的宠爱,当然是因为她对我多几分身世的怜悯。她希望我身体健康,婚姻美满,好对我那谜样的父亲有个交代,可是在这两方面,我都使她失望而伤心。我很惭愧一直让舅母精神上负荷沉重,她对于我的关怀远超过她的亲生子女,虽然我已成人,不需人扶助,她的关怀也未稍减。
舅母的生日,我画了一幅冬青树送给她,但是我知道,再多的颂词,再多的赠礼,都不如给她一个能使她放心的表白,我许久以来想要对舅母说的是:我的身体虽仍显瘦弱,但意志却坚强;我的婚姻虽告失败,但这并不证明我从此失去光明的前途!
(有删改)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冬青树”为题,是因为作者画了一幅冬青树送给了舅母,并借此告诉舅母:“我”意志坚强,前途仍然光明。
B.文章中的画线句“红着眼圈叹口气”通过对舅母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舅母对“我”的关心和疼爱。
C.文中详细描述了“我们”给舅母老夫妇叩头的情节,这既表明了舅母家中还遵循着老传统,也表明了舅母家的和睦。
D.文章通过“我们要叫一桌席孝敬舅母”和对“我们”的颂词、赠礼等的描写,充分表达了“我们”对舅母的一片孝心。
E.本文感情真挚,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方式,充分表达了舅母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舅母的感激。
5.BC 解析:A项,文章以“冬青树”为题,还有一个原因:在作者心中舅母就像一棵冬青树,永远都在作者身边。D项,文章并未对“‘我们’的颂词、赠礼等”进行描写,文章说的是“再多的颂词,再多的赠礼,都不如给她一个能使她放心的表白”。E项,“环境描写”无中生有。
6.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舅母骂人?请简要分析。
答:
6.舅母骂人是她对家人的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她的骂毫无恶意,是对家人的关怀的一种另类表现,让人感到亲切,让人有家的感觉。而家人对舅母也是十分理解的,舅母骂人这一情节表现了家庭的其乐融融。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分析文本,明确舅母骂人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语境,揣摩舅母骂人的本意;最后,结合家人和“我”的反应等分析舅母骂人事件传达出的家庭关系。
7.为什么舅母认为“我”不幸,而“我”却认为“我”是幸运的?
答:
7.①舅母认为“我”不幸,是因为她是一个家庭观念极浓厚的人,而“我”的家庭是不完整的,生母早死,又被父亲遗弃,且“我”
在婚姻中也是不幸的一方。②“我”认为“我”是幸运的,是因为“我”虽然失去了很多亲人,但是在舅母那里得到了家庭的温暖,从未感到“我”是这个家庭中额外的一员,“我”甚至比表兄妹更得舅母的宠爱。
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题干,明确答题角度。通过分析题干可知,应从舅母和“我”的角度对“我”的幸与不幸进行分析。然后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如文章的第6、7、12自然段,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我曾失去许多亲人”“家庭观念极浓厚”“和两表兄妹在一起,我一直受舅母特别的宠爱”等,对其进行整合即可。
8.舅母口口声声说:“走远了顶好,图个清静!”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答:
8.这是舅母的反语,是安慰子女的话。舅母其实也想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身边,但她疼爱孩子,为了让孩子们在外地安心工作和生活,不挂念自己,所以这样说。从中,我们理解了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父母到外地工作生活了,切记家中有永远想念自己、盼望自己回家的父母。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具有开放性。首先要根据舅母的性格特点和语境,分析舅母说“走远了顶好,图个清静”的原因,即让子女放心。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一问的答案,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2021-05-1320页
- 2020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四2021-05-1318页
- 2020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能量2021-05-1314页
-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解题方法指2021-05-137页
- 数学高考数学选择试题分类汇编——2021-05-1311页
- 高考常见多音字及辨析2021-05-1311页
- 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圆锥曲线2021-05-1312页
- 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高考重点2021-05-137页
- 2020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6章 静2021-05-138页
- 高考语文全国II卷作文评析及作文2021-05-1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