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 MB
  • 2021-05-13 发布

天津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讲解和练习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活动不可避免要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一是人类过渡向环境索取资源或者排放废弃物,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是恶化。环境受到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最终要反馈给人类本身,这种反馈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良性的,使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危及人类生存。‎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有时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叫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从发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工业和农业生产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与酸雨、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 例如:沿海赤潮问题:‎ ‎(1)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3)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易发生赤潮的区域是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温暖和比较封闭的海区;易发生赤潮的时间为为5—10月,比较温暖适合赤潮生物繁殖的时期。‎ ‎(4)带来的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例题1:读下图“我国一些地区的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所示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①地区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 B.②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③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酸雨危害 D.④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和生态环境破坏 答案:D点拨:①地区为天山南麓地区,由于降水少,没有泥石流;②地区为我国内蒙古东部草原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③地区为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④地区为南方丘陵山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有色金属冶炼导致的酸雨和过度开垦坡地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 ‎(2)图中数码所示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A.①地区的发展重点是大力开发水资源 ‎ B.②地区应合理利用草场资源,防治荒漠化 C.③地区应建设成为我国重要商品农业基地 D.④地区应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答案:B点拨:①地区的发展重点是畜牧业、特色农业、旅游业等;③地区人口多,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农业应该农林牧综合发展;④地区煤炭、石油等矿产能源不丰富。‎ 例题2:“大气灰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发生时天空长时间灰蒙蒙的,能见度极差。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深受其害。回答(1)~(2)题。‎ ‎(1)关于产生“大气灰霾”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大量燃烧煤和石油②夏季风的势力增强③城市规模不断膨胀④植被覆盖良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点拨:大气灰霾属于水汽凝结物,水汽的凝结核来自煤炭、石油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城市规模扩大,燃烧矿物燃料增多,汽车增加,尾气增多。‎ ‎(2)为减少灰霾发生,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扩大城市的面积和规模 B.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 C.大力发展城市私家轿车 D.集中布局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答案:B点拨:从原因找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且还体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地区差异上。人口总数庞大及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双重的人口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破坏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就会直接导致生态的破坏,而在生产、生活中对这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可能进一步造成环境污染。‎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 例如: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上 答案:D点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呈现条带状,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居于我国中部地区,正好在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上 ‎(2)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早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答案:B点拨: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必须具有地下水位高,蒸发性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史前文明阶段: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类与环境是依赖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产生了生态破坏的环境问题。‎ ‎3、工业文明阶段: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口膨胀,科技发展,机器制造业发展,资源消耗猛增,排放污染物增多,不仅生态破坏加剧,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通过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产生可持续发展思想。‎ 四、可持续发展 ‎1、概念与内涵:‎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国家和地区之间享有公平的资源和发展机会)、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的发展与需求不能损害下代人的利益,保证后代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责任公平(发达国家占用资源多、排污多,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和全球环境恶化,应负更大责任)‎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而要与自然相和谐。‎ ‎③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类共同努力,要坚持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但是有区别的”原则,发达国家应该负有更大责任。‎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消费观、伦理道德观。‎ ‎(1)资源观:资源有价值 ‎(2)环境观:环境具有价值,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3)发展观: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 ‎(4)消费观:文明消费,循环利用。‎ ‎(5)伦理道德观: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和谐相处。‎ ‎2、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法律、计划,组织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市场行为(主要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3)公众行为:节约资源;废品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 ‎3、加强国际合作 六、我国各地主要的环境问题及成因 见中国区域国土整治。‎ 例题1:读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完成(1)-(3)题。‎ ‎(1)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更肥沃 B.热量更丰富 C.降水更丰沛 D.光照更充足 答案:B点拨:该地原来种植小麦的区域在未来种植了水稻,且该地1月2℃等温线明显北移,表明该地平均气温升高,热量更丰富。‎ ‎(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 A.年总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减少C.地带性植被改变D.自然灾害减少 答案:A点拨:旱地改为水田,使更多水分蒸发和下渗,人类的活动对地带性植被没有直接影响,改为水田后,会出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 ‎(3)人类缓解这种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A.调整作物布局B.改善能源结构C.提高消费水平D.推广无氟冰箱 答案:B点拨:上述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全球变暖有自然原因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和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对自然原因,人类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不合理活动。‎ 例题2:大气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回答(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A.华北平原 B.辽中南工业区 C.四川盆地 D.京津唐工业区 答案:C点拨:我国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冶炼,产生大量酸性气体;南方地区较多的降水,淋溶酸性气体,可形成酸雨。四川盆地封闭的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扩散;内部起伏的地形形成更多的降水,所以酸雨危害最严重。‎ ‎(2)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C.大力植树造林 D.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答案:D点拨:最根本的途径要从源头抓起,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并压缩化石能源的使用量,限制工业生产规模。‎ 例题3:读下图(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1)-(3)题。‎ ‎(1)对该县1937—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答案:B点拨:该地1937年人口密度为20人/平方千米,1980年为80人/平方千米,而该地面积不会变化,所以人口总数翻了2番,故A错;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一倍多,和人口总数增加量相比增加比例小,则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故B对;荒漠化面积比重由1%增加到30%,扩大的面积远远超原来的3倍,故C错;图中只给出了放牧强度的变化而没有草场面积的变化,因此绵羊总数无法判断。‎ ‎(2)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 答案:A点拨:荒漠化的形成自然因素是基础,但人类的种种不合理活动是荒漠化急剧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主要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下造成的。‎ ‎(3)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地下水,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 B.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C.积极开展生态退耕工作,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 D.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 答案:B点拨: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一是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降低种植业的比例,扩大其他产业的比例,二是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生产链,增加附加值。‎ 练习1:读我国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所示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造成这一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 ‎(2)乙所示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这主要是由于能源结构以 为主,造成的危害有 。‎ 答案:(1)荒漠化 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蚀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少。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草原退化。‎ ‎(2)酸雨 燃煤 河湖水酸化,草木枯萎 建筑物腐蚀 点拨:甲为新疆,属于西北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乙所示为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高温多雨,地势多河谷和盆地,污染物不易扩散,人为原因是人口集中,大量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酸雨危害包括对地表水、土壤和建筑物。‎ 练习2:资源利用不合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读下面生态问题联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备选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完成联系图。‎ A、粮食不足,单产不高 B、人口增长过快 C、开垦草场,牧业缩小 D、破坏水利及水产资源 E、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F、水旱灾害日益频繁 ‎(2)图示国家多为 国家,判断的依据是 。‎ ‎(3)依据联系图,结合中国图,回答下列地区的突出环境问题:‎ 甲 ;乙 ;丙 。‎ ‎(4)依据联系图,简述解决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不少于三点)‎ 答案:(1)如下图。‎ ‎(2)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 ‎(3)风沙侵蚀(荒漠化、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水旱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 ‎(4)控制人口增长;退耕还林还草;规定草场合理载畜量;加强草场建设;‎ 练习3: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般容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其中A地区易发生 气象灾害,D地区易发生 地质灾害。‎ ‎(2)分析B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 ‎(3)人们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生态建设往往会容易诱发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其中C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E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 答案:(1)干旱、沙尘暴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处一、二级阶梯之间;土地贫脊;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3)盐碱化 石漠化 练习4: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附近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 ,该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2)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简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 ‎(3)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综合治理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 ‎(4)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成因是什么?‎ 答案:(1)水能 气侯湿润,降水量大;横断山区,地势落差大 ‎(2)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3)湿地破坏 ‎ ‎ 加强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湿地恢复。(任两点给2分)‎ ‎(4)酸雨 人口多,工业发达,矿物燃料燃烧量大;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多,排放二氧化硫多。‎ 练习5: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2)图二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案:(1)该地区生态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点拨:本题考查了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成因。‎ 练习6: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 据国家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城市每年“生产”的垃圾约有1.5亿吨,目前大多数城市处理垃圾的办法是将垃圾运到城外堆放、填埋或焚烧。随着积存垃圾的不断增加,有约2/3的城市已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有约1/4的城市已难以找到可供堆放垃圾的场所。根据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垃圾主要来自 和 。‎ ‎(2)目前,城市发展对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简便省钱,但是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有:‎ ‎ 。‎ ‎(3)有人说:“城市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下图是根据这种观点设计的城市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试分析采用该图所示的垃圾处理方法比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 答案:(1)工业生产活动 居民日常生活(2)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 污染空气(3)①废弃物的资源化,如把垃圾做成建筑材料和肥料;②废弃物的减量化,‎ 如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③废弃物的无害化,如把废弃食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后,减少了对土壤、大气等的环境污染。‎ 练习7:“霾”是一种类似于轻雾的天气现象,但与雾有一定的区别。‎ 材料一:表格 雾与霾比较表 水汽含量 颜色 边界 能见度 颗粒物 雾 ‎>90%‎ 乳白色、青白色 清晰 差 无 霾 ‎<80%‎ 黄色、橙灰色 不明显 差 尘粒、烟粒、盐粒 材料二:‎ ‎(1)雾与霾的主要区别是 。‎ ‎(2)霾的颜色呈黄色或橙灰色,主要是由于大气的 作用形成的。‎ ‎(3)根据图甲可知,霾天气主要发生在 季(节),原因是 ‎ ‎(4)霾天气的出现与工业发展关系密切,根据图乙推断,Q市的工业发展变化特点是:‎ 答案:(1)水汽含量;颗粒物的有无多少 (2)散射 (3)冬 空气干燥 (4)由劳动力密集工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升级(或产业升级)‎ 练习8: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将在世界地图中消失。读图回答(1)-(3)题。‎ ‎(1)因被海水侵吞的土地不断增加,图瓦卢在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土地被淹没的原因有 ‎①岛屿沉降 ②海水膨胀 ③暴雨泛滥成灾 ④两极冰盖融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答案:B点拨: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势低的岛屿国家将被淹没。‎ ‎(2)按成因,图瓦卢的岛屿属于 A.大陆岛 B.冲积岛 C.火山岛 D.珊瑚岛 答案:D点拨:图瓦卢是位于热带的小岛,岛屿类型为珊瑚岛。‎ ‎(3)风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图瓦卢5月份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B点拨:5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赤道以南地区的低纬度在东南信风控制下。‎ 练习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像粮食和蔬菜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四省三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和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排污权交易机制(指政府在对污染排放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已在我国初步形成。‎ 材料二:全国酸雨分布示意图 ‎(1)从长远看,“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运行,将会 A.造成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B.鼓励企业追求生产工艺的环保化 C.使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D.促使企业追求排污权交易 答案:B点拨:“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运行,促进了企业采取新技术、新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否则由于排污过多,会花费更大代价。‎ ‎(2)我国南方多重酸雨区的原因有 A.采煤工业发达 B.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C.雨水丰沛且降水强度大 D.纬度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答案:B点拨:南方地区由于工业发达,人口多,矿物燃料排放量大,有色金属工业集中,酸性气体排放量加大,同时谷地和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气候高温多雨,导致酸雨严重。‎ 练习10:分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2005年1月平均气温距平及采暖能耗变率图。(注:气温距平是指某地某一时段平均气温与该地同时段多年平均气温的差值)‎ 材料二: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1)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中,2005年一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的有______个,其中气温偏高最多的省区采暖能耗比常年减少了约________ 。‎ ‎(2)矿物燃料的燃烧,除了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外,还排放出大量的________、_______等酸性气体,形成酸雨危害。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 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因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可能会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但也并非全是坏事。试列举两个理由说明“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酸雨等跨国界问题,需遵循的最主要的原则是_______,《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答案:(1) 9 14% (2) 氧化氮 二氧化硫 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 ‎(3) 农业生产的地区范围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的产量提高。(4) 共同性 练习11: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产品”的概念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都不造成污染。阅读产品在社会中的一般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I表示商品,F表示原材料,H表示产品,G表示废品,J表示自然资源,请将代码①--⑤填到A—E处。‎ ‎①使用、复用 ②原材料采集和处理 ③运输销售 ④废弃、再循环 ⑤产品的加工制作 ‎ ‎(2)以下环节,最容易对产品造成污染的是 。‎ ‎ A. 使用 B. 加工制作 C. 运输 D. 销售 ‎(3)以下做法与绿色消费相悖的是 。‎ ‎ A. 使用无汞电池 B. 产品多层包装C. 废品回收利用 D. 完善质检体系 ‎(4)在意大利,人们家里的咖啡壶大多是用回收的可乐罐制得,请再列举我们身边生活垃圾回收的事例。‎ 答案:(1)A-2,B-4,C-5,D-1,E-3(2)B (3)B ‎(4)废纸、废塑料制复合板;有机废料炼油;废包装纸盒造纸;废旧服装纺纱织布等 练习12:读印度洋及周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南方、北方、青藏地区中,酸雨现象较严重的是 地区。‎ ‎(2)印度洋中许多低平岛屿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其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3)非洲北部沙漠化土地扩大的最主要趋势是向 (南或北)发展。‎ ‎(4)澳大利亚墨累河下游地区盐碱化严重,使得土壤退化。该现象最为严重的季节及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南方 (2)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破坏森林,导致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南 (4)夏季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工农业生产活动需水量大。‎ 点拨:我国南方工业发达,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多,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非洲北部为撒哈拉沙漠,南部为热带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草原,使沙漠南侵。干旱气候和某季节干旱,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上升,地下水蒸发导致土壤盐碱化。‎ 练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