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12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高考时政热点问题链接与分析
注:本资料仅提供一些答题的基本思路作为参考。具体答题过程中,学生要根据题目本身的设问以及材料的要求和变化来灵活变通和运用。背景材料部分的内容只作知晓和了解要求,不作识记要求。经济生活分析、政治生活、生活哲学、文化生活分析部分更加注重对于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问题的结合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热点问题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一: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背景材料二: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等五部分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
背景材料三:2011年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其他相关背景材料:1.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倡导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力量。2.央视感动中国十周年。3.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航天精神。4.整治互联网谣言和低俗之风。5.2011年5月,第七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行。6.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开幕。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1年9月18日在贵阳举行。8.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胡锦涛在讲话中给青年学生三点希望: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1.关注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2.思想道德冲突与思想道德建设。
3.网络文化建设。
4.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5.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6.文化创新。
7.文化传播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9.基层文化建设。
10.文化继承、保护与开发。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1.意义和必要性:
(1)生产决定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靠、创、调、转、提、信、开。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措施:
(1)国家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3)文化企业靠、创、改、调、转、提、信、开。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2.我国的政府职能:
①我国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②履行文化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③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
④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惩治文化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3.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和创新的主体,发展文化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4.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推动文化发展。
5.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地位、领导方式(思想领导、政治领导)、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独立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角度分析·生活与哲学】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文化建设要立足国情,把握全面的实际、具体、变化发展的实际。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与文化产业的自身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随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文化的发展及作用;道德践行)
(2)真理与认识。(文化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发展文化的落脚点。)
三.辩证法: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文化创新)
(4)量变与质变(道德养成与道德践行)
(5)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全面和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正确看待互联网、短信等新经济的带来的社会问题)
(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7)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分清主流和支流。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我国文化领域存在健康文化和腐朽文化,而我国文化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8)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文化创新)
四.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属于社会意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文化体制改革)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建设和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文化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价值观、人生观:(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和示范作用;道德养成与道德践行)
(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的判断标准。(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要树立崇高理想,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在艰苦奋斗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道德养成与道德践行)
【角度分析·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高频考点与核心考点
一.文化的作用,发展先进文化的措施
1.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独立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发展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建设和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5)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独立和安全。
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体现时代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三.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和借鉴有益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反对盲目崇洋,又反对盲目排外。
四.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作用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反对盲目崇洋,又反对盲目排外。
(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关注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推进文化创新。
五.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我们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去,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要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6)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如何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七.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国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个人: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并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八.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1)含义
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2)关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提高判断是非能力,作出理性行为选择,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的人,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3)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②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国家整治互联网谣言和低俗之风:
经济生活:(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弱点和缺陷。
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2)企业经营者必须提高职业道德,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生活与哲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意识、主观能动性、认识、社会意识·价值取向),一分为二看待互联网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一分为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政治生活: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政府宗旨和活动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思想领导、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热点问题二: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背景材料二:2011年12月1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发布
背景材料三:2011年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粮食日的主题是“粮食价格——走出危机,实现稳定”。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至2011年期间,粮食费用上涨使近7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本世纪以来,全球结构性饥饿人口仍在增加,2010年全世界遭受饥饿的人口为9.25亿。
背景材料四:2011年9月19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同时,希望准备用10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梦想。
背景材料五: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城乡同票同权)。
1.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
2.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3.创新社会管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4.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5.粮食安全问题。
6.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素质与维权(比如农民工返乡就业;民工荒;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新型农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7.城乡同票同权。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农业的措施)
存在问题:(1)基础地位脆弱,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大。(2)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意义和必要性(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措施:(1)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①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即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把农业、科技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③
增加农业的物质投入和资金投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④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⑤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2)建设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护资源环境。
(3)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识记提示:意义:基础,促发、增收、提水平,套话。措施: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关键),三靠投入,四靠产业化经营,靠、创、调、转、提,套话。】
二.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意义和作用:(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的关键。为农业发展、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2)有利于促进农业的改、调、转、提。(3)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措施:
(1)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社会服务体系。
(2)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三.农村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有效需求
(1)意义和必要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公平与稳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措施:①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消费结构,这是根本性措施。②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和投入。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③套话。
四.确保粮食安全
(1)必要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②保证粮食生产和供应,稳定粮食价格,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国家自立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2)措施:①发展现代农业的经济措施……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供应。②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稳定粮食价格。③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稳定的粮食商品粮基地和相对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④坚持“立足国内自给,适当进口调剂余缺”的方针。⑤培养健康、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识记提示:(1)必要性:①基础。②促发、提水平、维稳定、自立、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2)措施:①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生产和供应。②市与宏,稳价格。③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储备制度。③耕地。④适当进口调剂。⑤节约消费。】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城乡同票同权)。
(1)我国的国家性质。(2)选举权的重要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人大制度,人大代表。
热点问题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准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准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背景材料二:重视产品及服务质量,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秩序。
(1)食品安全、药品安全。(2)“打四黑、除四害”(“四黑四害”,是指目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制假售假、收赃销赃、涉黄涉赌涉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俗称“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 这“四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危害群众财产安全,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诚信,这就是新的“四害”:害百姓、害家庭、害社会、害国家。)(3)生产安全。
背景材料三:稳定物价。
(1)CPI。(2)楼市调控。(3)阶梯电价。(4)资源能源价格的波动与调整。
背景材料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国家信贷、利率、汇率政策的调整。(3)个税调整。增值税改革。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2.个税调整。增值税改革。
3.重视产品及服务质量,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秩序。
4.稳定物价。
一.重视产品及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食品、药品安全)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市场)
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者重视质量是为了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2.违背市场交易原则:公平和诚实信用。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
3.市场调节的固有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弱点和缺陷。
(企业)
企业应该自觉遵循价值规律,遵守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实施品牌战略,正当竞争。
(国家)
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
树立权利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2.我国的政府职能:(1)我国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2)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依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3)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政府履行文化职能,培养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3.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4.政府依法行政,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
4.中国共产党:
(1)性质和宗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执政方式(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产品及服务质量问题关系到国际竞争力。
二.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CPI。房价调控。能源价格调整)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影响。(自觉遵循价值规律,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影响)
3.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缺陷。
4.国家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稳定物价。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2.我国的政府职能:
(1)我国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稳定物价。加大财政投入等)(2)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依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3)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建设)(4)政府履行文化职能。(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健康、合理、文明的消费观)。
3.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4.政府依法行政。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市场监管,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
5.中国共产党:
(1)性质和宗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套话: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的财政政策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1.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问题)
(2)国家财政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3)国家财政为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2.宏观调控
国家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利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注: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财政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民生倾斜。
四.国家的货币政策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1.宏观调控
国家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利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五.个人所得税起征额的调整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1.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宏观调控
国家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运用经济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
3.套话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
六.增值税改革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1.增值税作用
增值税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宏观调控
国家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专题四: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的对外开放;国际关系及我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
背景材料二:胡锦涛参加核安全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背景材料三:重要国际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非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中国与重要国际组织的关系)
背景材料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国家海洋局于2012年3月3日公布钓鱼岛及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
2.南海争端。
1.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
2.与中国利益攸关的重要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
3.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 调整和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 人民币汇率问题。
6.国际贸易摩擦。
7.中国在应对有关国际事务上的态度反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8.关注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一.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领域发挥的作用
①积极组织多边贸易谈判。②为国际贸易制定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②市场准入原则。③互惠原则。④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⑤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2)最重要的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有利于调、转、提,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②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③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与生活水平。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2)不利影响:加剧了经济发展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二.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1.意义和必要性:
(1)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2)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措施: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竞争。(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民族独立和国家经济安全。(3)靠、创、调、转、提,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国际贸易摩擦和争端(以倾销和反倾销为主要形式)
1.含义:一国产品人为地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输入另一国的行为。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不公平、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2.危害:以垄断价格,排挤竞争对手,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损害进口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3.中国企业在国外被频繁反倾销诉讼的原因: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②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力。③某些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盲目的恶性价格竞争。④中国企业应诉不力。
4.如何应对: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靠、创、调、转、提,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四.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能源安全)
1.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②世界经济的发展使能源需求量增长。③中东地区局势的动荡。
2.我国应该如何应对:
(1)国家:①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②加大新油田的开发,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和保障体系,稳定油价。③“引进来,走出去”,掌握更多的石油资源,实现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2)企业:靠、创、调、转、提,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研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
(3)消费者: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
五.稀土管控
(1)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促进稀土市场的规范有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
(2)保护资源环境,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外交政策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6.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政府职能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角度分析·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认识随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辩证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各国各地区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和制约。)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中国与世界。)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国际问题的解决)
矛盾即对立统一(竞争与合作)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明的多样性,应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观、人生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互利共赢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角度分析·文化生活】
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专题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各类民生举措力度空前:“三农”;就业;扶贫开发(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卫生医疗;分配;食品药品、生产等公共安全。
1.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
2.就业问题
3.社会保障 (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农村养老保险)
4.教育公平
5.住房难及房价问题
6.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7.财政投入 (社会公共事业和民生,促和谐)
9.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救援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一.正确看待和处理收入差距问题,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
1.我国当前的个人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原因:(1)生产决定分配。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根本原因。(2)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直接原因。(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意义和必要性:(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2)有利于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措施:(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2)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防止两极分化。(5)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优先是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发展生产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必要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兼顾公平是指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必要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3)二者关系:坚持效率优先是实现公平的基础,为实现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为提高效率创造稳定环境。
二.就业问题
1.现状: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式严峻。
2.意义:
(1)(对劳动者)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取得报酬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对社会)①就业能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
3.措施:
(1)(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2)(国家)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3)(国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劳动者)劳动者要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等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自主创业。(5)套话。
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扶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2.基本原则:(1)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重要意义:(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性措施。(2)是企业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客观要求。(3)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
四.解决“看病难”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和发展
意义:(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性措施。(2)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
五.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略)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利益。
2.我国的政府职能政府积极履行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4.我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5.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6.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7.套话: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
【角度分析·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措施)
2.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相互影响和制约)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
3.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处理好民生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措施)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维护人民利益)
价值观、人生观:
1.正确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利益)
专题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一:德班气候大会
背景材料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背景材料三:能源问题(能源安全;能源价格;新能源与替代能源的研发与推广等)
背景材料四:地震、海啸、干旱等自然灾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经济生活关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低碳经济。
2.生活与哲学考人与自然关系。
3.政治生活关注党和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政治生活关注国际关系及外交政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博弈;我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1.现状: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增大;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意义和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靠、创、调、转、提、开。(2)有利于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3)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4)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措施:
(1)推进企业靠、创、调、转、提、开。(2)国家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3)提高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健康、合理、文明的消费观。(4)建立完备的资源储备体系,加快新能源与替代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能源来源渠道的多元化。(5)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角度分析·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辨正关系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战略方针的提出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实际出发。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真理与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辩证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循环经济)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局部的恶化导致全局的恶化)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可持续发展)
2.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与开发要坚持适度原则)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废弃物的利用和循环经济)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战略方针的提出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
3.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价值观、人生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2.政府职能:
(1)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依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
(2)我国政府积极履行经济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靠、创、调、转、提。
(3)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4)文化职能,依靠科技进步,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
3.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维护人民切身利益。
4.我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我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为保护资源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5.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地位和作用(执政党、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方式(政治领导)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海洋:
意义和必要性:(1)海洋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宝库,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2)海洋开发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改、调、转、提、开。(3)海洋还是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交通运输载体。(4)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措施(我们怎样维护中国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
(1)发展经济,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为维护海洋安全、开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2)提高全社会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意识。(3) 从战略高端定位海洋国土开发、维护海洋权益。注重保护海洋环境,大力发展海运事业。(4)加快完善和建立海洋法律法规体系,(5)妥善解决国际纠纷,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利益和安全。
专题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一:我国的重大科技成就
1.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完全掌握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2011年7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
3.2011年9月19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同时,希望准备用10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梦想。
背景材料二: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背景材料三:乔布斯与苹果;柯达的没落。
1.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科技创新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1.现状:
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贡献率低,我国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能耗和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意义和必要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有利于靠、创、调、转、提、信、开。(2)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
3.措施:
(1)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2)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3)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应靠、创、调、转、提、信。(4)“引进来、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国际科技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保护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要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2)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3)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4)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角度分析·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战略方针的提出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精神、创新意识。)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随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辩证法: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战略方针的提出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具体实际需要出发。)
(4)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科学精神、创新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科技属于上层建筑)
价值观、人生观:(航天精神,科学精神)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意义和必要性:
(1)政府职能①我国政府积极履行经济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文化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
(3)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引进来、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参与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
(4)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地位和作用、领导方式(政治领导)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
【角度分析·文化生活】
1.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及作用)
2.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由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关系。)
专题八: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一:国务院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提出要统筹做好重点经济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区、资源富集区、沿边开放区、特殊困难地区等六类区域发展工作。一是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继续支持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等11个重点经济区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极,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二是推进“河套灌区”等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发展。鼓励和支持8个农产品主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向优势产区集中。三是推进重点生态区可持续发展。对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等5个重点生态区,实施综合保护、集中治理。四是推进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统筹建设好鄂尔多斯等8个资源富集区,形成国家能源资源重要战略接续区。五是推进沿边开发区加快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富有活力的边境重点口岸、边疆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边境地区要素集聚高地。六是推进特殊困难地区跨越发展。全面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注: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背景材料二:国务院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先行先试”。将新区定义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我国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了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延伸到海洋,也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背景材料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其范围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1.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对外开放
5.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其他背景材料:1.国家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简称《规划》)指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2.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3.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战略定位:(1)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2)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3)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4)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5)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4.4月28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主体“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5.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6.2011年10月14日,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论坛在广州举行。
7.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厦门举行。
8.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开幕。
9.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1年9月18日在贵阳举行。
10.注意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地区(比如武昌,比如云南护国运动等)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1.意义和必要性:
(1)有利于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优化配置,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2)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靠、创、调、转、提,增加财政税收,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竞争(5)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措施:
(1)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优化配置,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实力和竞争力,靠、创、调、转、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合作机制。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明确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3)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竞争。(5)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
3.政府职能我国政府积极履行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4.政府宗旨和活动原则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5.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6.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原则和政策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8.国际关系及我国的外交政策。
【角度分析·生活与哲学】
1.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各地区发展的实际)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各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2.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辩证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区域之间资源的优势互补与相互促进)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与协调发展,实现整体的共同发展)
(3)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优化结构,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可持续发展)
(2)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结构调整。不能急于求成。)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看清发展优势和劣势)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经验的推广与学习,结合本地实际)
(4)主次矛盾即其相互关系原理(不同地区各有其发展重点)
4.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观、人生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专题九: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的发展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一:两会召开。
背景材料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及党的十八大召开(做好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既要有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又要有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员。适当增加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代表名额,注意推荐工人党员、农民党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作为代表人选。)
背景材料三: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1)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201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正式实施。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公民权利。
(3)刑法修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长,刑事诉讼制度在某些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背景材料四:政务公开。公开“三公”经费;网络问政(微博政治)。
背景材料五:城乡人大代表选举同票同权。
背景材料五:创新社会管理。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人大代表,民主集中制。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政协,政协委员,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背景材料六:反腐倡廉。
背景材料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公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评估报告》
背景材料七:辛亥革命百年。(历史观)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中国人民付出艰辛努力、作出巨大牺牲,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党的性质、宗旨、地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建设,民主集中制。
5.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权威政府。
6.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3.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①我国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②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③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④政府履行文化职能。
(2)政府的宗旨和活动原则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4)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
(5)树立政府权威
4.中国共产党
(1)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地位及作用: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现代化建设。
(3)领导方式: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4)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执政方式)。
(5)党的建设: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②巩固党的执政党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三个代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和完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③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④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5.公民或人民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3)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公民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监督权。
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人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人大代表是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6.政协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注:也是政协委员的职能)
(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亲密友党,二者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一.与公民或人民相关的其他单列知识——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一)民主选举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选民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③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民主决策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④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①有利于决策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③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民主管理
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①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②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
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要求
①公民应在本地事务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②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四)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方式
①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②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行使监督权。
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新方法。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②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①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②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序的政治参与
有序与无序参与的区别:
①是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和作用(为什么):
①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的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公民自身合法权益,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改善公共管理,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促进廉政建设。
怎么做: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二.与政府有关的其他单列知识——
1.依法行政
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意义
是贯彻依法治国战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原则。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③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④有利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中国共产党的监督③人民政协的监督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⑤司法机关的监督⑥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措施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②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
3.树立政府权威
政府权威含义: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政府权威的体现:
①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声望。
③是讲信誉的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他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
④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
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如何树立政府权威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专题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背景材料
命题切入点
背景材料一:2011年7月19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背景材料二:国务院发表《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全面展示西藏发展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国际社会正确了解西藏。
背景材料三:国务院印发《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
1.我国的民族政策。
2.我国的宗教政策。
3.一国两制。
4.政府(职能,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
规划强调开张兴边富民行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强化投入;政策优惠、优先安排的原则。
背景材料四:新疆工作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工作会议。
背景材料五:两岸交流;梁振英当选下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5.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一.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角度分析·经济生活】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意义
(1)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扩大就业,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政治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国防。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角度分析·政治生活】
与民族主观题有关的知识点:
1.我国的国家性质(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政府职能(根据题目。)3.政府的宗旨和活动原则(根据题目。)
4.中国共产党。(根据题目。)
5.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6.我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民族团结力和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政治生活》涉及民族问题主观题的基本知识点
我国的民族政策(涉及民族问题的主观题)
意义和必要性: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体特点结合起来;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民族团结力和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5)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巩固国防。
(6)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措施:(1)巩固……关系,坚持……原则和……基本民族政策。(2)少数民族地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国家及其它地区的支持。(3)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与民族有关的其他单列知识——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表现: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重要性: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注:民族平等是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但我国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衡。同时也不能用民主平等去否定民族差别。)
(2)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意义和重要性:①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②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③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3)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基本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和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附:重大国际时事(2011年4月—2012年3月)
1.日本大地震确认11734人遇难,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核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世界关注。
2.重要国际会议:
(1)金砖五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三亚举行。胡锦涛发表《展望未来,共享繁荣》的讲话,会议发展了《三亚宣言》。
(2)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2011年5月在日本举行。
(3)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于5月26日在法国举行。
(4)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哈萨克斯坦收入阿斯塔纳举行。
(5)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举行。
(6)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嘎纳举行。
(7)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
(8)德班气候大会于2011年12月11日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举行。
(9)第十九届东盟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中国与东盟关系)
(10)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11年9月14日在大连举行。
3.潘基文连任联合国秘书长。
4.联合国安理会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遭中俄否决。(北非政局动荡)
5.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2011年5月1日“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被击毙。
7.大选年(美国、法国、俄罗斯)
8.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9.2011年以来,60年不遇的大旱在非洲之角尤其是索马里蔓延,1240万难民需要经济救助。非洲饥荒,牵动世界。中国提供总额为5亿人民币的紧急粮食救助。
10.2011年10月31日,联合国秘书长宣布世界人口达到70亿。人口压力对减少平穷及环境保护带来极大挑战。中国的人口政策为控制人口增长作出了贡献,为其他人口大国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11.南苏丹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成为联合国第193个会员国。
12.伦敦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