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三农问题
一.热点背景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2月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态势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
文件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二.特别提示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三.考试说明
1.历代中央政府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1)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3)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继续实行均田制。
(4)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和推广:
先秦: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
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需重点把握):
类型: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
(1)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①基本线索: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②名称来源:因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故名。
③内容:
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生产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
④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
4.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及政策:
(1)民本思想:孔子“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2)政策:
战国:重农抑商政策兴起;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因为农业的发展:
①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②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③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④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明清:坚持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由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6.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评价和比较: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①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
②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③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
④在最终目标上,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
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③落后性:废除商品经济,不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在不根本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基础上,部分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所有制。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目的是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的问题,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和发展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3)中国共产党: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②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即土地改革运动(注:《考试说明》未要求掌握)、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国初的土地改革
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主要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提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决策。
核心内容
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倾错误严重泛滥。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着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原则及认识
必须实事求是,符合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7.中国自然经济的演变历程:
(1)产生:春秋时期。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开始解体,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表现为家庭手工业的衰败。
(3)消亡:1956年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小农经济彻底消亡。
小农经济的消亡过程,客观上是一种进步。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过程。
8.世界史中的农业政策:
(1)近代史:
工业革命:使英国等国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2)现代史:
苏联: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
②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③斯大林体制:农业集体化。
④赫鲁晓夫改革: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牲畜;大规模种植玉米,将拖拉机等农具卖给集体农庄。
⑤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⑥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美国罗斯福新政:调节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的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9.改革史中的农业问题:
(1)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
(2)孝文帝改革: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4)明治维新:
方式:明治政府改革土地制度,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戊戌变法: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四.学科联系
1.本专题可联系中国古代史知识分析如下:
(1)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耕作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业人口迁移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古代城市经济发展,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2)农民阶级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却因统治者的过度压迫,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也使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长期凋敝不堪。如何保证农民利益,是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2.本专题可联系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分析如下:
(1)在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侵害,落后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内外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试图恢复到过去状态,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因没能有效地解决农民问题,结果也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措施,逐步解决了农民问题,才赢得农民的信任、支持,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困难局面,农、轻、重比例失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进行经济改革,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9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改革向着深入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
(3)
农业劳动人口的过剩,必然需要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地再安置,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当务之急。
3.本专题可联系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分析:
(1)欧洲列强在早期的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着损害农民利益的行动,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今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2)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解决农民问题的不同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前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策,一度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对农民剥夺过多的问题,使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五.预测演练
01.《天朝田亩制度》与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相比,其共同之处是
A.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B.制定土地国有政策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摧毁小农经济
02.《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的同时,又具有落后性。其根本原因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
B.太平天国领导者的理论水平所决定
C.农民阶级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地位所决定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所决定
0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党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04.美国“罗斯福新政”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从实质上看是
A.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B.提高消费能力以使市场复苏
C.保障农民的权益以缓和社会危机
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05.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
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很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不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利益比较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二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三 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答: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
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
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
(2)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答: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0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
答: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答:新乐园:人民公社。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0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图略)。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
答: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答: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
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
答: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答: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答到两点即可)
08.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答:变化:
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
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附:预测演练答案及解析
01.C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故C项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02.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C项是正确答案。A、D两项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B项属于主观原因。
03.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故排除A项;该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形式,故排除C项;由于其没有涉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项。
04.C 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政策主要在于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 全品物理预测报告与33道高考试题相2021-05-1326页
- 2010年山东省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2021-05-1321页
- 高考语文易错字音字形大全2021-05-133页
- 2013年(全国卷II)(含答案)高考理科2021-05-1320页
- 201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总教案33 牛2021-05-132页
- 北京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2021-05-1318页
- 公开阅读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2021-05-1327页
- 湖北省技能高考试卷及答案2021-05-1314页
- 2013高考必备高中英语语法通霸答案2021-05-1312页
- 2020年高考真题——政治(江苏卷) Wor2021-05-1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