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9高考语文复习如何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教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如何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教案 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从诗题入手 • 读了题目,就等于了解了诗歌的大意。如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有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菊花》、 虞世男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有的诗题,干脆还直接透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如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 ‎ 例:有人说《夏意》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出具体理由 ‎《夏 意》‎ 苏舜钦 • 别院深深夏席凉,石榴开遍透帘明。‎ ‎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答:认同。第一句中的“夏”直接点明这是夏天,第二句中的“石榴开遍”是夏天特有的景象,第三句“树阴满地”、第四句流莺啼叫写的也都是夏天特有的情景,所以说这首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例:阅读下面的诗,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送”的?‎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 ‎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答: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诗歌紧扣“送”字着墨。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 ‎ 二、从字词入手 • 通过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了诗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用意,才能正确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才能准确鉴赏诗歌。‎ •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可见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的用语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重点注意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特别要注意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 • 分析重要词语离不开全诗的主基调、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所以还是得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 ‎《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玉楼春》‎ 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分析:“闹”字把春意人格化了,把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把杏花在枝头开放比作很多有生命有感情充满活力的生物在玩耍打闹,从而写出了杏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和情趣,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例:你认为“闲着中庭栀子花”中的“闲”有什么妙处?‎ ‎《雨过山村》‎ 王建 •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答: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例:阅读唐代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体会“秋”字在诗中的作用。 ‎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 ‎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答: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 例:阅读王昌龄的《闺怨》,体会“忽”字在诗中的作用。‎ ‎《闺怨》‎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来表示转折,让杨柳色忽然闯入她的眼帘,使她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感情一下子转为伤感。一个“忽”字将感情的这种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 例:怎样理解《别滁》第三句中的“且”?‎ ‎《别 滁》‎ 欧阳修 •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答:“且”是“姑且”的意思。“姑且”和客人们一起开怀畅饮,借醉酒来进行自我安慰,来忘记别离的痛苦;写出了诗人表面轻快、坦然,实际上内心并不平静的痛苦心理。‎ 例:阅读《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你认为应怎样理解后两句中的“醉”和“愁”?‎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答:因为诗人内心有忧愁,所以便整日“借酒浇愁”,整日想沉浸在“醉梦”中;满川的风月本是美丽的景致,这时也因为诗人的忧愁而变得一派愁容,这满川风月的愁容不是景色本身有什么需要担忧的,而是她似乎也在为我发愁,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更突出了内心的忧愁。‎ 例: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思考李清照为什么说“绿叶”“肥”了,而“红(花)”却“瘦”了?‎ ‎《如梦令》‎ ‎ 李清照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诗中的“绿肥红瘦”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形容出叶的茂密和花的凋零,从而抒发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 ‎ 例:阅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体会白居易为什么把蚂蚁说出是“绿”的、把泥土说成是“红”的?‎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答:泥土在火炉的烘烤下变红了,“红”是一种暖色调,从而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只有“红”色似乎显得太单调,于是诗人又用绿来衬托,从而表达出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 ‎ 例:《早梅》第四句原为“数枝”,后经郑谷指点改为“一枝”,谈谈这样改的好处。‎ ‎《早 梅》‎ 齐己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答:梅花先于其他花开放,是“早”;这一枝梅花又先于其他梅花开放,更显得“早”。而“数枝”开表明很多梅花都已开了,因而难以突出诗题中的“早”‎ 三、从诗句入手 • 散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分析诗歌时有善于抓住诗眼(重要句子)进行分析。‎ 例:阅读《登崖州城作》回答“百匝千遭绕郡城”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答:从表面上看,作者所处的地方四面群山环绕,作者处于重重阻隔之中,这种景象实际上暗示着作者的周围存在着重重包围他的敌对势力,使得他难以回归京城。‎ 例:阅读《湖上早秋偶兴 》思考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 ‎《湖上早秋偶兴》‎ 汪莘 • 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 • 答:芙蓉花即荷花,用荷花上能坐人,写出了荷叶之密、荷花之多,从而表现出了早秋的美好景象。坐在花上还给人一种超尘脱俗的美感。同时又暗点了题中的“湖上”二字 。‎ 四、从意象入手 •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 ‎ •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 例: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 ‎《渔家傲》‎ 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氛。‎ 例:阅读杜荀鹤的《小松》,分析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 ‎《小 松 》‎ 杜荀鹤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答: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出生平凡低微、不为人知,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特征。 ‎ 例:阅读白居易的《夜闻歌者》,简要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职》‎ 白居易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 歌罢继以泣,泣声幽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 独依帆樯立,婢嫔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答:本诗描写了一位出生高贵但生活不幸、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同情。 ‎ 五、从意境入手 • 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阅读《山居秋暝》说说诗人在这首诗中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山居秋暝》‎ 王维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例:阅读《听张立本女吟》,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 自把玉钗敲彻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 ,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吃一个鹅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歌女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六、从风格入手 •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 风格有豪放的、婉约的,有浪漫的、也有现实的,有华丽的、有新奇的、也有朴实的等等。‎ •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往往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词,体会这两首词的风格有什么不一样?‎ •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答:[甲]词作者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 ‎[乙]词作者是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 ‎ 七、从写法入手 •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 •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反复等。 ‎ •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反衬、渲染、铺垫、象征、双关、联想、想象、照应 例:阅读《兰溪棹歌》分析前两句与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兰溪棹》‎ 戴叔伦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答: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从整体上描绘兰溪的优美景色,写的是静景;后两句着重于写某一天的情景,写的是个体(雨、鱼),体现了一种动态美。 ‎ 例:《题都城南庄》和《生查子》采用了哪两种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庄〉〉‎ 崔护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 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宵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答: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崔护诗用“人面”和“桃花”作线索,拿去年和今年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情况进行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叹。欧阳修用去年和今年元宵、花灯、月亮依旧但不见去年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 八、从感情入手 • 体会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情感,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从意象、从意境、从写法上、去风格上去分析,其实都是为了理解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情感。‎ 例:阅读杜甫的《江汉》分析诗人以识途老马自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 汉 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答:尽管诗人觉得自己是流落他乡的一个无用的腐儒,但仍对摆脱困境、实现抱负充满信心。‎ 例:阅读《西楼》品味尾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 楼 曾巩 •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答:“千山急雨”是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更是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打击;“卧看”表明诗人根本没把生活中的狂风暴雨当一回事,从而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雍容坦然的生活态度。‎ 九、从注解入手 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例:你认为《夏 意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夏 意 苏舜钦 •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 答: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悠闲宁静的环境气氛,而在这悠闲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遭排挤受压抑的深沉的苦闷和悲哀。‎ 例:《闺意献张水部》和《酌朱庆馀》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酌朱庆馀 张籍 •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得水部郎中张籍赏识,他去参加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以酌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张籍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比作“齐国的纨绔子弟”,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十、通过“论世知人”的方法把握诗的大致思想内容 • 通过了解诗歌创作地时代背景和诗歌作者的思想情况来把握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内容。‎ • 例如: “卜算子-咏梅 • ‎ 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例: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伧然而涕下。‎ • A、作者由燕国遗迹想到思贤若渴的燕昭王,再联想到当今嫉贤妒能的君臣。这里“古人”和“来者”是专指诸如燕昭王这样的一些善于招贤纳士的当权派人物。‎ • B、上面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 • C、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下,第四句描绘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 D、本诗基调慷慨悲凉,表现诗人失意的境遇和苦闷的情怀。天地悠悠,人生苦短,故全诗充满了一种消极厌世的情绪。‎ 答:陈子昂生活在武则天时代,虽曾受赏识,但政治见解并未被接纳,陈子昂非常失望。38岁时,陈子昂奉命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因与建安王意见不合,受排挤、贬降。眼看报国宏愿成泡影,很悲愤。极度苦闷中他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这首千古名作 十一、从诗歌结尾句子如手 • ‎“诗言志”“卒章显志”,这一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尤为明显,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结尾句子的理解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 比较阅读 例: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鹳鹊楼》显然要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好在哪里?‎ 鹳鹊楼 王之涣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 畅当 •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答:王之涣的《鹳鹊楼》不仅写了在鹳鹊楼上看到的壮阔景象,更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更加高远;而畅当的《鹳鹊楼》只是描绘了鹳鹊楼的特点和在楼上见到的景象。‎ 例:苏轼和苏辙在写《江上看山》时所用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 江上看山 苏轼 •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答:苏轼诗重在动态描写,以静写动,节奏急促、迅捷;苏轼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苏辙诗注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色彩丰富,节奏舒缓从容;语言平实,没有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综合练习 例:《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白居易为什么不说“照”而说“铺”?“九月初三夜”有什么好“可怜”的?‎ 暮江吟 白居易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答:因为题目“暮江吟”已告诉我们这时已是傍晚,太阳已接近地平线,阳光几乎是贴着地面平射过来的,用“铺”能突出平射这一特点;平射不如直射、照射强烈,因而也给人以柔和平静安闲舒适之感。‎ 这里的“可怜”属于古今异义,是“可爱”的意思,白居易看到傍晚江边的景色如此优美,忍不住发出了赞美之声。‎ 例:《暮春归故山草堂》中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幽竹的什么形象的?‎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答:‎ A、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幽竹的形象,用春残、黄鸟稀少、各种花(包括杏花)都凋谢和幽竹不改初衷、依然青翠形成对比。‎ B、诗中的幽竹具有翠绿葱茏、不改初衷、不为俗世所屈、待人始终如一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 C、诗中的幽竹具有翠绿葱茏、不改初衷、不为俗世所屈、待人始终如一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 D、诗中的幽竹具有翠绿葱茏、不改初衷、不为俗世所屈、待人始终如一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成语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 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 重点:①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 ‎【知识讲解】 ‎ 讲解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 ‎ ‎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 ‎2、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 ‎3、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 ‎①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 ‎②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 ‎ ‎③褒贬色彩不同的 ‎ ‎4、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 ‎ ‎【复习时间】10课时 ‎ 一、高考成语干扰角度解密 ‎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从历年高考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但是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 ‎1、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 ‎ 最近几年高考出现过的成语: ‎ xx年 捉襟见肘 未雨绸缪 自惭形秽 如数家珍 ‎ xx年 光怪陆离 雨后春笋 有口皆碑 偃旗息鼓 ‎ xx年 安步当车 颐指气使 车水马龙 蓬荜生辉 ‎ xx年 汗牛充栋 淋漓尽致 洗心革面 左右逢源 ‎ xx年 殚精竭虑 美伦美奂 炙手可热 一劳永逸 ‎ xx年 望其项背 处心积虑 火中取栗 拭目以待 ‎ ‎1997年 莘莘学子 不孚众望 趋之若鹜 万人空巷 ‎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伦美奂”、“不孚众望”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 ‎2、熟悉高考成语设题的干扰角度 ‎ 解密之一: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如: ‎ 例1、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题) ‎ 例2、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xx年题) ‎ 例1中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然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例2 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很多的时候,成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耸人听闻”“骇人听闻”,“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 解密之二: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如: ‎ 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xx年题) ‎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汗牛充栋”“左右逢源”“车水马龙”“蔚为大观”“蓬荜生辉”。 ‎ 解密之三: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而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错误判断。如: ‎ 例4、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 解密之四:违情背理,不合逻辑。 ‎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 例5、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 ‎ ‎“莘莘学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xx年)。 ‎ 解密之五: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如: ‎ 例6、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年题) ‎ 本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改为“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xx年),“殚精竭虑”(xx年),“蠢蠢欲动”(xx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xx年)等。 ‎ 解密之六:叠床架屋,语义重复。 ‎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 例7、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 解密七: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 例8、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题) ‎ ‎“非非”,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想入非非”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xx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xx年春季),光怪陆离(xx年)等。 ‎ 二、复习要点 ‎ 历年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都要注意。 ‎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 ‎1、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 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 ‎2、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 ‎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但在特定的场合中,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 ‎ ‎3、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 ‎(二) 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 例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 ‎(三)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变通,就会误入歧途。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就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有些同学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象进入到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境界,结果失误。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可巧用成语“一毛不拔”。 ‎ ‎(四)弄清用错的类型 ‎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根据历年高考考试的特点,熟悉这些出错的类型,适当积累和练习,就能有的放矢。 ‎ ‎1、不明整体,望文生义 ‎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 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 例○5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 例○6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 辨析: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①句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 ‎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 ‎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 ‎④中“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 ‎○5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而“固若金汤”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 ‎○6“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大方:大道理。而在例句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 ‎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 ‎2、反用其义 ‎ 例①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 例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 辨析:①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 ‎②中“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 ‎3、褒贬颠倒 ‎ 成语的褒、贬色彩不同的。例:“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如:“论本事,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如:“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这是褒义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复习时应加以防范。如“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作贬义时,则可解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就会损害表情达意,或令人失笑。 ‎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 例②(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 ‎○3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贝增心喜、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 ‎○4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 辨析: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 ‎②中“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含贬义。 ‎ ‎○3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 ‎○4中的“卓尔不群”是指高高直立,超出一般,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这句将“卓尔不群”和“性格孤僻”并列,显然是误认为“不群”就是“不合群”,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应当将“卓尔不群”改为“落落寡合”或“郁郁寡欢”。 ‎ 以上都是由于色彩不当而造成的成语误用。要注意的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不属此列,它是作者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故意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情况下,往往加“引号”以加以区分。 ‎ 例:这个政府(国民党政府)“专心一志”打内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 ‎“专心一志”形容非常专心,褒义,这里是作者故意褒词贬用,以达到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 ‎4、使用对象配错 ‎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必须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举案齐眉”‎ 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1)老练而自负的人,(2)没有朝气的年轻人,(3)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 例②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 辨正:①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 ‎②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 ‎5、误用典故 ‎ 某些成语来源于典故,来源于古诗文,往往有其特定含义,浓缩了许多内容,如果不懂得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特殊意义那么就容易误用。 ‎ 例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 例②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 辨正:①中“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 ‎ ‎②中“让梨推枣”,用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 ‎6、人称或角度不当 ‎ 例①厂长的发言确定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 例②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 辨正:①中“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以第三人称叙述。 ‎ ‎②中“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 ‎7、不分程度轻重 ‎ 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 例①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 例②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 例○3工人俱乐部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 辨正:①句中,“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程度很重,不适于用于句①。 ‎ ‎②“日理万机”的意思是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与处理繁多的政务。该词词义较重,用在普通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 ‎○3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庞杂,无所不有。而本句谈不上“包罗万象”,也有“大词小用”的毛病。 ‎ ‎8、缩小词义使用范围和数量关系 ‎ ‎(1)顾此失彼。 如:“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这个排雷部队已伤亡200多人。”(“生死攸关”是指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 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并不代表各种花卉。) ‎ ‎(2)语义相左。 如:“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商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而误。) ‎ ‎9、尊卑关系颠倒 ‎ 例①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 例②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 ‎ 辨正:①中,“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 ‎②中,“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 ‎ ‎10、比喻不当,在理解愿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 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一起托了出来。比喻毫无保留地说出实情。了解该成语的原义和比喻义,使用时就不会出差错。 ‎ 李代桃僵:语出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来是用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 例①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 ‎ 例②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 辩正:①中,“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 ‎ ‎②中,“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病人治好。 ‎ ‎11、搭配不当 ‎ 例: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 辨正: “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惟妙惟肖”与它搭配,显然不当。 ‎ ‎12、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 例①在那磋砣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 例②节日的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 辨正:①中,“磋陀岁月”:原意为把时间白白地耽误过去,而句中理解为“艰苦岁月”了,牵强。 ‎ ‎②中,“美轮美奂”:形容屋宇华丽、高大众多。句中将此词用以形容灯光,实属附会之词。 ‎ ‎13、似是而非,彼此误代 ‎ ‎(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例:“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这两个成语只有开头的一个字不同。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而“耸人听闻”还有“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的意思。如:“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这句中的“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因此用“耸人听闻”来与它搭配是恰当的,如果用“骇人听闻”就不确切。 ‎ ‎(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例:“功亏一篑”与“前功尽弃”,这两个成语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的意思,而“前功尽弃”这个成语本身并未指明以前的努力为什么白费。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如“这次试验眼看就要成功了,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能松动,否则,功亏一篑,实在可惜。”“炸城的工事也遭到了好几次的顿挫,……每遭一次顿挫,总要使前功尽弃,又来重起炉灶。” ‎ ‎①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 ‎②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 分析:例①中“不胫而走”应为“不翼而飞”。“不胫而走”是指没有腿而能行走,“不翼而飞”是指没有翅膀却能飞走。“不胫而走”侧重指事情、消息等用不着刻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而“不翼而飞”则着重指什么东西突然不见了 ‎ 例②中的“等量齐观”应改为“一视同仁”。这两个成语虽说都有“同样看待”的意思,但“等量齐观”一般用于生命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如:”因为他是把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是非、大小,都一律等量齐观的。“而一视同仁”着重强调的是对人或动物的态度是平等的,不分厚薄亲疏,如:“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例③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 例○4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 例○5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所不至。 ‎ 辨正:③中“无可厚非”应换为“无可非议”。 ‎ ‎○4中“另眼相看”应换为“刮目相看”。 ‎ ‎○5中“无所不至”,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或坏事都做遍了”。若换成“无微不至”就好了。 ‎ 另外,像以下成语也容易误代: ‎ 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 梦笔生花——妙笔生花; ‎ 披肝沥胆——呕心沥血; ‎ 首屈一指——屈指可数。 ‎ ‎14、词不达意,自相矛盾 ‎ 例:①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 ‎②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 ‎○3这次演出比较成功,只是个别动作有点装腔作势,不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