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黄海海战 b
黄海海战为甲午战争的决战
海军提督丁汝昌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战败原因:直接 李鸿章避战保船(将海权让人)
根本 制度落后
(2)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
义军:邱逢甲 徐骧
黑旗军(大陆) 刘永福
3、 伟大的抗日战争
(1) 卢沟桥事变 b
侵华原因: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
策。
1931年,受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
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侵华事件:
1931九一八事变 开始侵华
1935.12 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7.7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
1937.8.13 进攻上海 威胁南京
(2) 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b
1937.12.13南京沦陷 30万人被杀害
(3)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 c
a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
b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c12月,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
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
1935年北平数千名学生反对华北自治举行游行,即
一二·九运动
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向蒋介石发动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
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b
八一三事变后改编: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路军
朱德、彭德怀→正副总指挥
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新编第四军
叶挺、项英→正副军长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建立
正面战场:
1937年:
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 国民政府军+林彪带领八路军开赴山西
平型关大捷(抗战首次)
1938年:
徐州会战 李宗仁 台儿庄(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1940年5月
湖北枣宜会战 张自忠将军殉国
敌后战场:
1937年8月中共中央陕北洛川会议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首府延安
↓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
少数民族抗日武装队伍: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5)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c
第七次党代会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
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耻辱,捍卫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国际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不要求
2、 辛亥革命
(1)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急空前
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
渐暴露无遗。
清政府相继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
子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
党——中国同盟会
(2) 武昌起义的爆发 b
湖北 共进会和文学社(宣传作用)新军中发展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成立
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 国号中华民国
(3) 中华民国的建立 b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
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 国旗为五色旗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责任内阁制
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政治
(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科学化)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工业化)
习俗:(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
生活等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5)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大几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 新民主主义革命
(1) 五四运动 c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
从6月初开始,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旗帜: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
条。。。
结果:……释放……,……罢免……,……拒
绝……
性质: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
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 中国共产党“一大” b
1921年7月23日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
一新了
(3)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
1922年二大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 国民革命 b
1924——1927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党合作。(依靠人民群众)
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结束:
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 国共合作破裂
总结: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由于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名革命最终失败。
(1)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
1927年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南昌起义:周恩来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毛泽东 湘赣边界
起义失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 红军长征及其意义 b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
条主义路线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从幼稚
走向成熟的标志
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率一大批骨干,也为中
国革命留下来宝贵的精神遗产。
(3)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b
三大战役的意义: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第25军攻占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优势兵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行动。此役解放军攻占了南京、杭州、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国军损失43万多人。民国政府通过守住长江防线,划江而治的计划落空,解放军在这一战役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为此后解放军进军福建及华南、西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夺取全中国政权的进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c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2、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3、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1949年9月通过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施政纲领
《共同纲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后,开国大典
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1954年9月一大一次会议
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原则)
宪法体现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 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纲领 规定
宪法 正式确认
1958年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 西藏自治区
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
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b
红卫兵运动(学生 毛泽东支持 个人崇拜,使
社会动荡不安)
革命委员会(集权、专制、独裁)——重大倒退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教训
政治制度破坏 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个人权利遭到侵害 反对个人崇拜
(1) 中共十一界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c
1978年12月
邓小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会议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意义:伟大转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d
依法治国
1980年邓小平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1982年改宪法 八二宪法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1997年党的十五大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 写入宪法
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 “一国两制”的构想 b
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 《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并建议海峡两岸实
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 叶剑英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
一的方针政策》 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 一国两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
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4年人大通过 是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
国家基本政策
(2)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
1984年12月中英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
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大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在广泛吸收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87年澳门问题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回归
意义: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b
1979年元旦 《告台湾同胞书》大小金门 停火
1992年10月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九二共识
1995年1月 江泽民讲话 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0年2月14日(哟,情人节)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意义: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53年12月 中印 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
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2) 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b
帅气的周总理外交篇。。。
日内瓦会议 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万隆会议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周提出求同存异
亚非:相同未来: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
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
相同历史:曾遭殖民统治
万隆精神
2、 外交关系的突破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重返原因: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
(2)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971年乒乓外交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 上海 《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
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79年1月1日 建立外交关系 实现正常化
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3)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日本舆论+在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推动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b
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00年千年首脑会议 江泽民
维和平,促合作
(2) 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上海合作组织
结伴而不结盟 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
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不要求)
2、 卓尔不群的雅典
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
(1)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b
公元6世纪初 出现新兴工商业者阶级 不满贵族专权,要求民主
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改革内容: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自
由;促进工商业发展
政治上:按收入分四等级;由四部落各
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
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设立最
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这种中立政策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基)
(2)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b
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主要表现: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它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发津贴。。。
大大削弱贵族政治权力
(3) 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c
缺陷:民主范围(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外)
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方式(抽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样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积极:开西方政治先河 国家分权 主权在民 少数服从多数 人人平等(公民内部) 率先建立民主制
3、 罗马人的法律
(1)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b
习惯法: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
公元前449年颁布《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禁止通婚、同态复仇、保护私有财产)
意义: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罗马建国(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产生的法律为公民法。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
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与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到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公元前3世纪中叶开始,共和国扩张形成万民法 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够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
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西塞罗和自然法精神(人人生而平等)
(2) 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 c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对于罗马来说
罗马法提高了平民的地位,调动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