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9.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6年高考生物试题讨论(2)
李晓燕 颜培辉 彭邦凤 王荣 柴彦军
1 2006年广东高考生物试题分析(李晓燕)
2.1 内容分布(对照《2006年高考生物科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
单元
知识内容
题号
分值
合计
比例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33
2
4
2.66%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1
2,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24, 34
2,2, 8
21
14%
细胞增殖
7, 38
2,2
细胞的分化、衰老与癌变
5
2,
植物细胞工程
35,
1,
动物细胞工程
6
2
3.生物的
新陈代谢
植物的水分代谢
2,8,
2,2,
24
16%
植物的矿质代谢
33
6
光合作用
35, 42
2, 10
人和动物体内糖类、
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
9,
2
遗传的物质基础
29,38
3,4
遗传、变异
与进化
基因工程简介
23,(24),26
2, 2
30
20%
遗传的基本规律
18,35,
2, 5
性别的决定与伴性遗传
15
2
细胞质遗传
(15)
生物的变异
35,
1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41
6
进化
22,36
2, 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2,17
2,2
生命活动
的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1,40
2,10
28
18.67%
内环境与稳态
13,25
2,2
血糖的调节
31
3
体温的调节
20,
2
免疫
32
3
微生物的生长
30
3
7.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简介
21
2
5
3.33%
生态因素
3
2,
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
28,39,
3, 1
24
16%
生态系统
14, 36,39
2, 5,7
人与生物圈
10,19
2,2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
和蔗糖的作用
27
3
实验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6
2
14
9.33%
实验设计及分析
37
9
1.2主要特点
1.2.1 覆盖面广,赋分合理
从上表看,考查的内容全面,除 “生物的个体发育”“水盐平衡”“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没有涉及外,其它内容均有体现。在题目的赋分方面,“细胞” “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与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五个部分的分值比例均在16%~20%之间,继续保持了高考试题突出考查重点知识的特点。
1.2.2 必修为主,兼顾选修
沿袭了2005年试题的特点,选修内容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非选择题中仅出现了第34题的“人工生物膜的主要用途”的考点,35题第4小题的“植物组织培养”的考点,该内容实际上分别是必修内容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和“细胞分化”的延伸。选修内容中的重点,如 “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基因的结构”“基因工程”“微生物的代谢”等内容没有涉及,因为这部分知识容易与必修本内容进行综合,平时各地的模拟题在这些内容上已编制出大量偏题、怪题。试题注重必修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为体现“新颖”而片面追求新概念、新信息的大综合。
1.2.3 贴近课标,衔接新高考
特别突出考查了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比如,第7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与基因的相关知识;第9题涉及到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对“胰岛素缺乏时,可能出现高血脂”这一内容,第一册必修教材P.68有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教材正文“脂质代谢”下面的小体字排列,一般来说,教材中小体字如“小资料”“课外读”以及穿插在正文中的小体字主要起开阔视野、启发思考、激发兴趣的作用,不会在考纲中出现。但该题通过排除干扰项也能选出正确答案。这也给考生一个提示——高考试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和人体健康相关的内容,增强试题的人文精神;此外,试题的难度也大体适中,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但中等难度的题目比例大,有利于高校对新生的选拔。
1.2.4 相对平稳,缺乏新意
绝大多数是常规题,考生比较熟悉,给人的感觉是旧教材的“最后谢幕”。个别题目的要求类似初中《科学》的水平。比如第39题(1)~(3)的设问偏容易;第42题的“材料1”也是包括初中学生都熟悉的情境。当然,这种缺陷可通过评分标准的操作来弥补。
此外,探究实验题(第37题)可从两方面看,如果从题型、问题情境、设计的角度来看没有很多新意,但命题者的意图不止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其匠心独具。该题的实验步骤的“套路”是考生熟悉的,但他们容易轻视对对题干的“仔细阅读“
,特别是实验中的规定性、可操作性容易被忽略,许多考生的探究课题是“有机污染物X对A螺雌雄性器官畸变的作用”,或者缺乏步骤一的“解剖和辨认雌雄生殖器官”。
2 对2006年几道高考题的商榷
2.1 [2006年上海高考生物试题第9题](颜培辉)
右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C)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分析 显然本题将体重与干重(主要是有机物)等同起来。用“体重增加”来表示能量流动关系是欠妥当的。
2.2 [2006年江苏理科综合试题第14题](颜培辉)
下列生态学概念包括的范畴,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C)
A.种群→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个体→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种群
C.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群落→种群→个体→生物圈→生态系统
分析 从考试角度来看,此题选C是无疑义的。但让考生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之大小进行比较,这是值得商榷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类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其中也包括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从概念本身看,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仅从范围大小看,各类生态系统都属于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各类生态系统。所以,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交叉和包含的关系,不好做硬性比较。
2.3 2006年理综全国卷(Ⅰ)第30题(彭邦凤)
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水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
…
分析预测的结果:
答案 (参见本刊第7期)
2.3.1 成功之处
考查的知识突出“主干”,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了考纲的要求。整体来看,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既考查本科知识,又考查与之相关的理化知识;既考查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识,又考查了植物形态学方面的内容。这是以前试题中很难看到的一种好现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3.2 几点讨论
2.3.2.1 缺乏限制条件。由于未明确指出:叶片是叶片背侧朝上还是叶片上表面朝上,Na2CO3(NaHCO3溶液提供CO2时生成)从叶肉细胞间隙获取CO2并与之反应能力的强弱,叶片含有多少气体可上浮。叶片在两种不同溶液中排开等体积的溶液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导致答案不惟一。
2.3.2.2 存在多个变量。标准答案缺乏对相关条件的周密分析,对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有误,其认为只有光反应和暗反应都进行才进行光合作用,忽视了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方面,蒸馏水中的叶片尽管因缺乏CO2不能进行暗反应,却可进行水光解(直到NADP+和ADP、Pi不足时为止),因此,认为蒸馏水中的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是不准确的。
2.3.2.3 解答此题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⑴叶片G重>F浮下沉,G重<F浮上浮,G重=F浮维持原状。
⑵叶片是背侧(气孔多)面向液体,还是叶片上表面(气孔少)面向液体。若背侧在上则叶片可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不下沉;若叶片上表面与液面接触叶片将不能直接与空气交换,此时叶片是否下沉取决于细胞间隙中气体被消耗的情况,若叶肉细胞间隙中所含CO2被NaHCO3稀溶液吸收较完全(实质上是溶液中的Na2CO3与CO2反应生成NaHCO3)将导致叶片下沉,蒸馏水因无法吸收细胞间隙的CO2叶片将不会下沉。
⑶叶片上表面朝上或叶片背侧朝上是否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⑷溶液密度大小。NaHCO3稀溶液比蒸馏水密度大,排开相同体积的溶液时,叶片在NaHCO3稀溶液中受到的浮力大、蒸馏水中受到的浮力小。
⑸NaHCO3稀溶液在供给叶片CO2时生成的Na2CO3从气孔中获取CO2的能力有多强,是否能使叶肉细胞间隙中气体减少到可使叶片下沉的程度。
⑹产生多少气体能使叶片上浮。光照条件下,因NaHCO3稀溶液能为叶片提供CO2而使叶片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较多O2,另因NaHCO3稀溶液密度较大,叶片能够快速上浮;叶片在蒸馏水中,因无CO2供给,光合作用不能持续进行,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光反应(直到NADP+和ADP、Pi不足时为止),产生少量O2(产生的O2可供叶片进行有氧呼吸,但二者具有不同步性,可能使叶肉细胞间隙贮存一定量的气体),叶片上浮或在试管底部(取决于上浮需要气体的多少)。
2.4 2006年广东高考第29题(王荣)
下图为脉胞霉体内精氨酸的合成途径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得出: (C)
A. 精氨酸的合成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
B.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若基因②不表达,则基因③和④也不表达
D.若产生鸟氨酸依赖突变型脉胞霉,则可能是基因①发生突变
分析 C选项是“若基因2不表达,则基因3和4也不表达”。由于基因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如果将“表达”理解为“DNA到蛋白质”,则该项叙述的内容是错误的。现行人教版教材对“表达”的叙述是:“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来,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在对“基因的表达”和“控制蛋白质合成”关系时的描述为:“基因的表达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见必修第二册P.14)按此,“表达”的内涵包括“控制蛋白质合成”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因此,对C项的理解就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因2不表达,就没有瓜氨酸,也就不能在此基础上再利用酶3、酶4进一步完成合成精氨酸琥珀酸和精氨酸等过程。这样的理解,符合教材的叙述,却与原题设答案不符。另一种是,基因2不表达(酶2不合成)与酶3、酶4的合成过程无关,即“表达”仅仅指“DNA到蛋白质”,符合原题设置的正确答案。
实际上,该题似乎并非以考查“表达”的概念为主要目标,而是针对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是否有独立性而设。但问题是,对“表达”有不同理解,而因此使部分考生造成误解。
2.5 2006年广东高考第31题(王荣)
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 g,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 将结果绘成以下曲线,据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C)
A.a、b分别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
B.a在1h~2h血糖下降,某些氨基酸合成增加
C.b在1h~2h血糖处于高处,蛋白质分解减少
D. b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元所致
分析 注意C项。此题根据的是“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高血糖患者体内是否会发生“蛋白质分解减少”?高中教材认为,高血糖可导致胰岛素合与成分泌加强,此论述可引申为“某种蛋白质合成增加”。但是,仅仅根据胰岛素这一种蛋白质的增加,就推断整个人体内都不会发生“蛋白质分解减少”
就不合逻辑了。毕竟人体内同时在进行着庞杂的蛋白质代谢过程,无法保证“血糖高”的时候,任何蛋白质的分解都不会减少。在教参中也只见到胰岛素促进某些蛋白质合成的叙述,并没有明示“蛋白质分解减少”是否发生。所以,让学生依据“血糖高的时候胰岛素这种蛋白质合成增加”来否定此时“蛋白质分解减少”,并非是一个严谨完整的逻辑链条,从人体代谢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考虑,笼统地说,血糖高的时候是不会发生“蛋白质分解减少”的。总之,第31题的本意似乎是,让学生判断血糖高的时 “胰岛素”这种蛋白质不会通过分解减少;但是,绝不能由此判断任何蛋白质都不会通过分解减少。
另外, “蛋白质分解减少”这样的叙述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其一:“蛋白质(通过)分解而减少”;其二:“蛋白质(的)分解(量)减少”。理解不同,答案不同,值得讨论。
2.6 2006年重庆理综第2题(王荣)
下列有关生物新陈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完成有氧呼吸所需要的酶由线粒体DNA指导合成
B.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与土壤溶液中矿质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C.用15N标记的蛋白质饲喂小白鼠,一段时间后可在其肝糖元中发现15N
D.用14CO2研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过程,最早在C4化合物中检测到14C
分析 D项叙述不够完整,应为:“若用14CO2研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过程,在除CO2以外的多种化合物中最早可在C4化合物中检测到14C”。如果没有“在除CO2以外的多种化合物中”这样的限制性描述,可以认为是错的。因为14CO2进入叶片后必然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转变为C4化合物中所含的14C。此前,14C确实存在于14CO2中,也就是说,C4化合物中的14C一定来自于二氧化碳含有的14C,或者理解为C4化合物中所含的14C出现在14CO2所含14C之后。
2.7 点评(内质网)
命题时怎样避免考生因为语言习惯等问题而造成误解?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王荣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广东高考第29题,关于“表达”的叙述,按照中学教材应该理解为“控制性状”的过程。问题的焦点是,对“性状”的界定上,广义上说,“合成酶”这一过程本身也应该属于“表达”。广东高考第31题的 “蛋白质分解减少”,在习惯上也应该是指蛋白质被分解的量减少。由曲线b可知,其代表的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而糖尿病患者因为糖类的损失,要依靠更多地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满足能量需要,因此,其表现的症状之一是“体重会减轻“。这一知识在选修教材上有介绍,按此,C选项是错误的。读者朋友,您的看法呢?
3 今后教学应对策略(柴彦军)
3.1整理生物知识,做到系统化
在教学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就建立在知识这载体上。例如: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生命的自我复制和发育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系统,这四大系统共同构成了全书的知识系统。我们还可以按照考试大纲中的九个知识系统来复习。整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只有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2 分析高中的生物实验,做到模式化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材中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实验教学是重中之重。对于每一种实验我们都应该让学生构建实验“模型”。如显微镜类的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在一块,按照制片的方法我们可以分为切片法(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实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压片法(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临时装片法(用高倍镜微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就是典型例子)和涂片法(血涂片的制作、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就是典型例子)四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把典型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与结论以及实验注意事项讲清楚,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典型实验模型,考试中才能处乱不惊。
3.3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做到规范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生物学术语及生物学的专有名词回答生物学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不再因为答题的不规范而失分。
3.4 正确面对训练与考试,做到总结化
学习就是一种不断总结、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在每次练习或考试后都应该让学生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查缺补漏。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练习与考试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本期主要作者
1 广东省深圳市梅林中学(518001) 李晓燕
2 广东省深圳市教研室(518001) 颜培辉
3 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445000) 彭邦凤
4 北京和平街一中(100084) 王 荣
5 河北滦南一中(063500) 柴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