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俄罗斯谚语说:“任何种子都有自己的季节。”哲学家则玄乎地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中国有一句民间俗则说得明白彻底,“泥人也有个性儿”。大千世界,肉做的泥身五花八门,无形的思想更是千姿百态,我们的身边就常隐藏着一些“独一无二的人物”,他们或为精神的标杆,或为思想的旗帜,或为实践的勇士,或许有瑕疵但一定让人感佩,或许有争议但一定发人深思……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物质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住上了高档商品房,开上了名牌轿车,人们似乎越来越幸福了。光鲜的外表下,轻生的人群也在与日俱增。他们大都因为一些挫折、困难就放弃了生命。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脆弱呢?精神支柱的缺失是导致轻生的主要原因。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瘫痪了双腿”,刘伟还在花季年龄便折去了双臂,但是他们都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顶住了生命中最沉重的压迫,一个成了杰出的作家,一个成了优秀的音乐人,他们都是世人应当仰望的精神高地。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传说神最先创造的是动物,并赏赐给他们力量、速度和翅膀。而在创造人时,人却裸露着身体一无所有。人对神说:“你就不给我一点什么赏赐吗?”宙斯说:“你难道没见到赐予你的礼物?那才是最大的礼物。因为你有思想,思想不论赋予神或人都是有力的,而且将比所有力量更有力,比最快的速度更快呢。”
任继愈师承大学问家,却另辟蹊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研究方法; 史铁生扶轮问路,出入生死之间,对生命的哲学思索令人敬畏;朱清时身居高位,却坚守教育底线,老骥不肯伏枥,立志要革故鼎新,树立“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王家卫执导多年,并没有将导演艺术僵化为机械作业,而是形成了独特的电影美学。
歌德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萨迪也曾警告我们:“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而只有当精神和思想付诸实践,人生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车延高虽然于2005年才写作诗歌,但此前他已有将近30年的创作经历,天赋加勤奋,让他成了“鲁迅文学奖”得主;任继愈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时,亲自参与,主动思考,整理、编辑了一些“镇馆”文化书籍;袁隆平虽身在僻壤,坚持思考,勤于实践,才有了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郎朗3岁钢琴启蒙,4岁接受名师指点,多于常人数倍付出的他,终于成了一代年轻的钢琴国际大师;刘伟失去双臂,用脚趾练习钢琴,尝尽了酸甜苦辣,才有了他出色的表现……相比之下,朱清时的实践似乎更为艰难,他要面对的不再是某一件事,某一现象,而是几个数量庞大的利益群体,但是他雷厉风行、坚持革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而这些,他们都做到了。
保尔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相信,当大家读完下面8个“独一无二的人物”的故事,一定会收获多多。
2011年1月
1
“官员诗人”车延高
【人物简介】
车延高,男,汉族,1956年2月生,现任武汉市委常委、武汉市纪委书记。经济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有杂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2005年2月开始业余诗歌创作。已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各类报刊发表诗歌200多首,出有诗集多部。组诗《日子就是江山》被《新华文摘》转发,并获 “《十月》文学奖”诗歌奖,《青年文学》《诗歌月刊》《芳草》等刊物年度或诗歌征文奖,200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称号。2010年10月,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并立刻引起广泛热议。
【情景聚焦】
1、官员身份
①质疑:A.“车延高的获奖是文学媚权的典型写照”,“官权支持下的粗俗低级诗强奸了缪斯”;B.“纪委书记不反腐败,还有闲情去写诗?”C.“诗歌需要激情,纪检反贪工作需要理智甚至冷酷,他如何演绎好人生中这两种角色的?在一个很严肃的部门里,车延高先生是如何让自己的激情保持而不让其泯灭呢?”
②解围:“在诗歌面前,官员和流浪汉是一样的。”韩作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韩是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类终评委,1978年起先后任《诗刊》社编辑、《人民文学》前主编,也是首届鲁迅文学奖(1996年)“诗歌奖”的获得者。韩作荣对车延高投了赞成票:“在报送诗歌类作品的127部诗集中,作者是官员的,不止他一位。车延高的诗放在入围的水准看还是上乘。我投票,没有看他是不是官员,只看诗。他写对女儿的爱,写对饥饿的感觉,对一个馍的向往,还是非常的痛切。要求一个诗人写得好没错,但不要因为他是官员就起哄。”韩作荣强调,鲁迅文学奖诗歌类终评委有11名,车延高得票够8票,超过胜出所需要的三分之二的票数。
③表态:车延高表示,他要感谢中国作协让我参与评奖,这是对热爱文学、坚持业余创作的公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创作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对所有热爱文学、向往文学、投身文学、支持文学的公务员的鼓励和肯定。文学创作和权力无关。对文学创作者不能用身份去区分,每位公民都有热爱写作的权利。文学创作靠的是灵感、才华和想像力,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底层,激发灵感,权力不可能给予这些。
认识角度:
(1)专业与业余:中国有很多事太过“庄重”,总喜欢将每一件事做得很“专业”。譬如,读书人必得有专门的书房,相较于国外读书成为不择地点的特点,就显得格外正式。这种过于隆重的阅读方式,极易导致心灵的不自由,这也是众多中国人患有“晕书综合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人眼里,商品一定是超级市场的好,诗歌也一定是专业的好,这是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历数往代,又有哪一个伟大的诗人是纯粹的诗人呢?屈原不是,李白不是,苏轼也不是!毋庸置疑,车延高是一个职业的公务人员,业余的诗人。刨去他的“口水诗”,仔细品读其获奖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诸多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已经超越了当下许多所谓专业诗人。正如车延高所说:“官员为什么不能写诗?一个写诗的官员可能比不懂诗歌的人更有趣味。”因此,专业诗人不一定就是诗歌创作的专家,业余诗人不一定就是诗歌创作者中多余的人。
(2)成见与偏见:车延高红遍了整个网络世界和诗歌江湖,获得“鲁迅文学奖”不见得是最主要的原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刘立云(《烤蓝》),黑龙江作家协会的李琦(《李琦近作选》),重庆出版社的傅天琳(《柠檬叶子》),云南省文联的雷平阳(《云南记》),他们都与车延高同时获奖,为什么还是“默默无闻”呢?问题就在于车延高是官员,而其余四位都是一介书生。时下,“官员”
这个词是最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和遭人诟病的。江西原副省长胡长清雅好书法,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被依法执行死刑;广东原政协主席陈绍基书法出众,一度出现“广东处处绍基字”的局面,又因“严重违法乱纪”被双规……人们总是惯性地认为车延高也是“一丘之貉”。冷静地面对狂热的炒作,清醒地思考浮躁的现象,这是智慧的表现。但凡事过犹不及,理智超出了极限便是偏激,车延高究竟为官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当前,我们应当读其诗,观其行,辨其言,不可见“官”字便一棍子打死,上演新的“傲慢与偏见”。
2、“羊羔体”诗歌
①命名:武汉市纪委书记、诗歌奖获奖者车延高新作《徐帆》中,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女星徐帆的仰慕之情。如此诗文风格被网友戏称为“羊羔体”(车延高名字谐音)。诗的开头写道,“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②炒作:有网友不满地表示,这也叫诗,还获大奖?就像两个人一起聊天说出来的话,一句一段地排出来就成了好诗?网友“麦丫”毫不留情地说,“原来我写过的那么多微博,都是可以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啊!”也有网友冷静地提醒,应该看过更多的作品,再做评价。
网友套用“羊羔体”仿作的话题,从神话人物嫦娥到隔壁的邻居XXX;从日本女优苍井空,到欧洲球员厄齐尔;从河北大学撞人事件,到刚刚发生的矿难……只要能想到的,都“无一幸免”。 如网友作品,《李一帆》:李一帆的帅气是纯爷们的帅气/我一直想见他,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他住得特近/一墙之隔/他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他撞人了,红了/还喊了句“我爸爸是李刚”。
③澄清:大赛评委会表示,车延高凭借《向往温暖》获得“鲁迅文学奖”,引起网友们争议的《徐帆》等作品并没有收录《向往温暖》中,收录《向往温暖》中的诗歌,大部分作品能达到鲁奖的评选标准。
认识角度:
(1)见仁见智:车延高获的《徐帆》等诗引发了热议,很多人都认为不像诗,它更近于分行的散文,是毫无韵律而言的大白话;也有人认为,写诗就是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与真实想法,以自己的路径来达成与诗歌的灵魂交织。可谓众说纷纭。其实,这场争辩的焦点在于“什么才是诗歌”,而这是一个至今还无法笃定的概念。若细问“倒车派”这个问题,也不一定能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很多人认为的诗歌应该是一种意象模糊、似懂非懂、高度浓缩之后的精华。这一观点直接导致了当前诗歌拒绝“明了”的倾向,出现了不少含蓄蕴藉的佳作,也涌现出了众多的晦涩之作。“诗味儿”是浓了,但是诗歌的道路却窄了。是不是明白晓畅就不是诗歌了呢?果真如此,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白居易等的“新乐府诗”,岂不都应当归为劣作了?其实,“明白如话” 和“含蓄蕴藉”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美。
(2)一叶障目:车延高获奖之后,网友和媒体对其议论的焦点似乎背离了诗歌本身,而是“宕开一笔”,去争论车延高的官员身份和并没有作为参赛作品的《徐帆》等诗。其间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折射出的是一种闹市喧哗的浮躁。众多参与争论的人并没有认真阅读过《向往温暖》,只是看到了有些“看点”的《徐帆》。他们下意识地偷换概念、避重就轻、掘人隐私、添油加醋,以博取众人欢笑。可以说是“一叶障目”,缺乏正确的自我判断力的表现,更充当了新时代的“围观者”。
3、生活变奏曲
①作息时间:车延高平日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每天早晨5点起床,5点30分至7点40分写作,8点在单位食堂吃个早饭就去上班,晚上9点至11点用来看书。“不是我勤快,而是生物钟很准时,每天5点就醒了,要是多睡点一天都头昏。”
②两栖生活:车延高说希望大家不要把两个身份割裂开来看,两者都离不开一个“文”
字,工作和业余创作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唯一让车延高感到担忧的事,就是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务正业”,他坦言自己开始拒绝媒体的采访,也是因为自己公务员的身份,害怕太过高调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好在同事和领导都很理解和支持自己。
认识角度:
(1)坚持与坚守:车延高的诗歌也许不是时下最优秀的,但是其精神却值得颂扬。天光微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中,他已经端坐于书桌之前写作,诗歌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约翰逊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车延高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应当是喧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身为高官,他没有用灯红酒绿的堕落填补生活,而是在时间的缝隙里创作诗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坚守”。特别是在这个将诗歌视为“古董”来把玩,将诗人看做“疯子”的浅薄时代,车延高位居高官而不“避嫌”,着实难能可贵!
(2)官道与诗道:为官和作诗,真的就水火不容吗?车延高说:“写诗让我懂得为官之道。有了诗歌这只眼睛,可以使我在日常生活时保持一种清醒,眼睛不离泥土和根,不忘生活的另一个侧面,这样写作才会和社会息息相关。”其实,诗歌的本质在于“真”,即真实的思想、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如果车延高能“本真”为诗,并坚持“本真”为官,那么“官道”与“诗道”就完美合一了。
【相关链接】
1、“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另类,引发争议,又被有些网友戏称为“口水诗”。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在,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人们称为“梨花体”。
2、中国“高位”诗人:中国第一位抒情诗人屈原,官居左徒;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诗人张九龄,位至宰相;盛唐时期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是革故鼎新的思想家、改革家,官至宰相;意趣高雅,富有浓郁文人气息的词人冯延巳,官至宰相……近代的毛泽东、陈毅等也是诗人。
3、哥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期间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作品。
4、桑戈尔:塞内加尔政治家,总统,诗人。1906年10月9日出生于达喀尔附近一个富裕的塞雷尔人家庭。他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塞雷尔部落人,却成为一个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人和沃洛夫族人国家的元首。他是一个才智出众的知识分子,而支持他的民众却主要是农民。他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诗集有《影子之歌》(1945)、《黑色的奉献》(1948)、《埃塞俄比亚人》(1956)、《夜曲》(1961)和《主哀歌》(1979)。1990年他出版了《诗歌总集》。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手腕高明的职业政治家,他引导他的国家获得了独立,20年的实践证明他是一位能干而有成就的领袖。
5、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关联运用】
2010年,车延高获得“鲁迅文学奖”一事,无疑给沉寂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剧烈的震动,也让车延高成为了一位独特的人物。不冷不热的嘲讽,含沙射影的责骂,直言不讳的宣泄,孤独无助的申辩,苍白无力的解读……一时间,诗人、作家、评论家、网友、记者争相发言,硝烟四起、烽火连天,诗坛成了角斗场,诗歌界成了江湖。“情景聚焦”部分我们提供了三组内容:“官员身份”是车延高红遍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涉及民众的多角度的质疑、评委不失时机的解围和车延高的表态三个方面;“羊羔体”诗歌是车延高诗歌遭受唾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转移了人们对车延高获奖作品集《向往温暖》的注意力;“生活变奏曲”介绍了车延高的日常作息时间表和他自己在官员和诗人两个角色之间生活的感受。这三组内容也是人们热议的焦点,同时这三组内容中也融入了关于“鲁迅文学奖”评选公信力问题的内容,使得素材更为全面。“相关链接”部分,介绍了本次“鲁迅文学奖”的评委,饱受争议的女诗人赵丽华的所谓“梨花体”诗。然后集中介绍了几位高官诗人:环视中国,屈原、张九龄、王维、王安石、冯延巳、毛泽东、陈毅,都是耳熟能详且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强调了官员与诗人的结合是华夏文化的传统;放眼世界,歌德、桑戈尔、丘吉尔都是异国高位大员,也是出色诗人或作家。当然,这些人物中有的是成功的政治家并且是出色的诗人或作家,有的是出色的诗人但不是成功的政治家,需要同学们去作辩证分析。
车延高获奖并引起社会的极度关注,在很多向来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诗人同行眼里,这件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恶作剧;在一向严谨、过于传统的评论家眼里,“羊羔体”实在有辱斯文;在惯于旁观、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眼里,有多了一次窥探隐私、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机遇……凡此总总,又让获奖者车延高陷入手足无措的困境,让“鲁迅文学奖”评委会落得疲于应对的尴尬。写作记叙文可从同行嫉妒的心态、评论家刻板泥古的迂腐、看客的无聊的心理、获奖者混乱的生活状态等角度借鉴描写,进行小说创作。写议论文可从“专业与业余”、“成见与偏见”“见仁见智”“一叶障目”“坚持与坚守”“官道与诗道”等角度入手。
譬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四川卷作文题: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人生就像不规则的几个点,这些点又可以连成无数条线,这些线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平面 ,不同的平面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几何体。请从人生的角度写作。据此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个题目可以运用车延高素材:(1)从“积累”角度,车延高写作《徐帆》一诗是在探寻诗歌创作的创新思路,积累创作经验;(2)从“个体与集体”角度,诗歌创作是一座金字塔,需要群众参与和奠基,车延高的诗歌创作也许并不专业,但是可以为提供独特的创作思路和不一样的创作方式;(3)从“个体自我的重要性”角度,车延高能以诗歌创作的方式关注社会人生,获得“鲁迅文学奖”,彰显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相较于众多“文化侏儒”官员,他无疑是高大的;(4)从“量变和质变”角度,一方面可以谈车延高积累了创作的经验才有《向往温暖》的成熟,另一方面可以谈网络、媒体的过度关注和曲解会导致一个诗人的死亡。
【学生作文】(片段)
复活
方正
读车延高的《向往温暖》,我并没有被溅到一脸“口水”
。相反,我从《一瓣荷花》中读到自然和人生契合的哲理,从《怕乡亲盲目羡慕的眼神》中读到了到城里打工的农村人的苦涩,从《青春被纺车织成线》中读到了青春老去的寂寞和怅惘,从《日子就是江山》中读到平凡人天大的爱情……没有见到一点网络所传说的“庸俗”、“猥琐”和“下流”。车延高无疑是一个颇有自我特点和个性的诗人,而这正是车延高最大的价值所在。仔细推究,民众们的兴奋点并不是车延高获奖的诗集《向往温暖》,而是曾经的“尝试之作”——《徐帆》。问题的关键是徐帆是个女人,而且一个漂亮女人,特别“有嚼头”的还是一个漂亮的女明星。“官员”和“明星”一碰撞,自然引来无数“不明真相”的群众集体围观。结果,《徐帆》一诗的口水倒没见到多少,诗人车延高反而被淹没在众人恣意四溅的口水中。如此情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一味追求“好看”的麻木看客们,他们用一个个麻木的身躯围城一堵无法突围、无从呼吸的高墙,将“异我族类”的“出头鸟”挤死、压死、掐死、闷死。看客自身浅薄已是悲剧,可恨的是他们还要将悲剧扩大到整个世界,让他人失去个性成为自己或者说一群人的复制品。写到这儿,不由得想起了欧美大片《木乃伊归来》中,一群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僵尸向鲜活的生命扑来的场面,难道文化界的木乃伊真的“复活”了吗?
主要参考资料
1、《官员诗人获鲁迅文学奖 表示公务员要有执笔能力》,《成都晚报》2010年10月21日。
2、《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驳斥买奖传闻》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10年10月23日。
3、《是“官权交易”还是正常获奖? 车延高回应质疑》,新华网2010年11月11日。
4、《国家文学奖的民间争议》,《南方周末》2010年11月17日。
2
“轮椅哲人”史铁生
【人物简介】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2010年12月3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逝世。
【情景聚焦】
1、轮椅:人生的道具
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自此轮椅成了他一生的道具。不幸的是30岁那年,他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从1998年开始靠透析维持生命。至今,经过1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蚓状。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他的医生都受到震动,以至于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常年与病痛相伴,他曾自嘲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东西。”
认识角度:
苦难与财富:失去双腿的厄运,足以击倒世间众多壮汉。当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瘫痪之后,从此坐上了轮椅,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有谁能随意地经受这种苦难呢?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小伙子,突然间不能走路了,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每个人的生活像一张网,痛苦是网上的绳结。经历过一次次痛苦,这张网才会负重。痛苦是一笔财富,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才能品味出人生独特的滋味。史铁生在他历尽15年的苦难折磨之后突然进入了一个明朗的境界,用一种拷问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心灵,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的心灵文字的绽放。他几乎在绝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必须以别样的方式“走”出别样的人生之路。
2、生死:彻悟的哲学
①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②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
③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④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⑤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⑥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认识角度:
生死之间:面对绝望,且意识到生命的苦难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时候,人难免不受到死亡的诱惑。海明威、川端康成、茨威格、伍尔芙、叶赛宁、老舍、三毛、海子、顾城……一连串文坛明星以自杀的方式,陨落在文学的天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史铁生失落过、绝望过,但是没有最终走上自我灭绝的道路。他在用思想对抗肉体的苦痛,更是在用出入生死的体验凝结成常人难以企及的生命哲学。他清醒地告诉人们:“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苦短,死亡是每个人的终极归属。以死亡对死亡的人,必将被死亡的;以快乐对愁苦的人,一定能于阴霾中看到晴空到来的希望。只有深谙这些道理,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史铁生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的现实意义。
3、创作:生命的延伸
史铁生困守轮椅,但他却在创作的道路上走得很远。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等。
认识角度:
“生命写作”与“写作生命”:将写作看成游戏的人,一定会在文字丛林里嬉戏,未免浅薄放荡;将写作视为休闲的人,一定会将目光聚焦在“风花雪月”的闲情雅致里,未免轻飘寡淡;将写作当做捞取名利的人,一定会将肤浅、丑陋的铜臭气息渗透在字里行间,未免下作庸俗。然而,史铁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语录”,却是“用生命书写生命”。作家莫言称,“他是伟大的人”;评论家李星说,“他的作品是这个时代最纯粹的精神财富”;批评家李敬泽称赞:“他为中国作家立下了精神标杆”……三十余年来,中国文坛昙花一现的作家难以胜数,如史铁生一样的“常青树”却寥寥无几。史铁生不像许多作家一样用荒诞的想象制造语言的狂欢,而是一直遵循内心的指引创作,戒绝着浮躁和诱惑。史铁生也正是以生命书写生命的精神,让他的写作生命得以持续延伸。如今,史铁生虽已辞世,但他却为物化与浮躁的当今社会,留下了一份宁静与慰藉、反思与警示。
4、精品:不变的追求
史铁生因瘫坐轮椅至去世历时30多年,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长篇哲思抒情散文《病隙碎笔》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除了上述较有影响的作品外,还有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多部作品享誉中国文坛,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建国以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此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认识角度:
质量与品格: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出书比出思想的速度要快得多的今天,作家必须本着良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读者负责。史铁生说:“文学不是拳击,而是一种跳高,文学是要实现自我超越。”他的作品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作家迟子建说:“史铁生留下的不只是他的作品,更是他人格的力量”,“我觉得他思想的重量,跟任何一个作家比都不逊色,没人能取代他”。为什么当下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愈发提不起个儿来?不是作品水准降低了,而是生命的质量发生了变化。史铁生30余年拖着病躯顽强进行文学创作,成绩斐然,硕累累累,令人刮目相看并赞叹不已。他书写的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有人格作品。我们因为他的人品而记住了他的作品,也从他的作品看到他的人品。一部精品,应当是作品质量和作家品格的统一。
5、捐赠器官:最后的奉献
史铁生生前多次在自己的小说、散文、诗歌、哲思、书信中反复表达,只要自己身上还有一件对别人有用的器官,那么当他最后离开现实世界时,就一定无保留、无条件捐赠他人。根据其生前遗愿,史铁生刚去世就被推入手术室,捐献了眼角膜、大脑、肝脏等器官。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的肝脏已经捐给了天津一名需要肝移植的病人。
认识角度:
爱的哲学:“让世界充满爱”,这便是史铁生理想主义的爱的哲学。史铁生的爱心,并非如一般说教那浅薄。因为他的爱是从虚无中升腾,经历过荒诞的洗礼。史铁生总是在人的苦难中发现爱,他相信爱总是与命运的巨大灾难联系在一起的。史铁生捐赠的器官将在另一个人的体内重生,一个身处苦难的陌生人的血液将由他留下的器官而连通,而史铁生已“经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史铁生活着的时候,以充满生命哲学的文字挽救了无数身处迷惘中的人;即使死了,也要将爱传递给生者。史铁生以爱的温情和哲思打通了生和死的界限,这样的生是伟岸的生,这样的死又是“虽死犹生”。
【相关链接】
1、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不幸的是晚年时眼睛患有疾病,辞官回乡后,不久又双目失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2、卢照邻:唐代诗人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他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3、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他是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生母无奈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被寄养于人家。后来,突然知道了自己身世的阿炳,自暴自弃地过了一段放荡不羁的生活,也让他失去了双眼。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毅然背上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围场说唱新闻。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道出了群众的心声。他每晚上走街串巷,边走边拉二胡,声调感人。他刻苦钻研二胡演奏,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4、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25岁时参加抗击土耳其军队的勒班多海战,身负重伤,失去左臂。后又参加多次战争,并不幸被俘。34岁开始文学创作,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小说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已用100多种文字译成数百种译本。
5、普鲁斯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伟大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九岁那年头一次发哮喘,此后终其一生就没停过。这病一旦发作就来势汹汹,一喘就喘上一个多钟头,一天能发作不下十次。发作常在夜里而不是白天,普鲁斯特的生活因此昼夜颠倒。他根本不能外出,特别是在夏天。如果非得出门,那也只能呆在密不透风的出租车里。他的寓所永远是门窗紧闭,帘幕低垂。他从不见太阳,不呼吸新鲜空气,更无法锻炼。但是,他的最重要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他与亨利?詹姆斯和詹姆斯?乔伊斯开辟了当代小说的新篇章,在他们的小说中,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成了真正的主人公。
6、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代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 》、《老人与海》。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作品表现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但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却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选择了自杀。他自杀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不堪忍受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消瘦症、皮肤病、酒精中毒、视力衰退、糖尿病、血色沉着病、肝炎、肾炎、高血压、精神疾病等)和创作力的衰竭。
【关联运用】
当人们正沉浸在迎接新年的欣喜中时,“在地坛玩的孩子”史铁生,走完了59岁的人生历程——这绝对是2010年最令人沉痛的事件之一。每一个阅读过史铁生作品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从心灵深处向这位充满苦难而又光辉照人的作家致敬。史铁生,“生”而脆弱只能与轮椅为伴,可又生而具有“铁”的意志,他的名字将注定永载“史”册。“情景聚焦”部分我们提供了五组内容:其一“轮椅:人生的道具”,全面介绍了史铁生病魔缠身的遭遇;其二“生死:彻悟的哲学”,摘录了史铁生关于生死思考的,几则具有代表性的语录;;其三
“创作:生命的延伸”,较全面的介绍了他文学创作道路上的重要作品;;其四“精品:不变的追求”,概括介绍了史铁生作品的获奖情况;其五“捐赠器官:最后的奉献”,讲述了史铁生捐赠器官的“惊人”、“动人”、“撼人”之举。史铁生是深受中学生喜爱的作家之一,但是大多数同学对他的认知,仅停留在“作家”、“瘫痪”、“地坛”这几个层面。只知“瘫痪”是漠视,只知“局部”是不足,只知“大概”是肤浅,我们所提供的五组材料恰有“补不足”之功效。“相关链接”部分,介绍了左丘明、卢照邻、阿炳、塞万提斯、普鲁斯特、海明威六位和生死相关联的人物。左丘明失明而修史,阿炳失明而专于二胡艺术,塞万提斯失去左臂而奋发为文,普鲁斯特气喘严重而心系文学,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史铁生”。然而,卢照邻和海明威却自杀了,我们不一定要苛责于他们抹去自己生命的做法,但是可以与之前的四位人物做一些比较。
史铁生是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获奖者,他用文学超越一己之苦难,又以苦难点亮他人的心灵之灯。他为勉励文学少年而作的题词是“牢记诚实、善于思考、热爱过程”。史铁生说:“‘务实和务虚’就像‘名利和精神’。名,表现为一种价值感,但太多的名利是一种累赘,有时这种价值感化为一种‘名不符实’。”史铁生的辞世刺痛了读者的心,也足以刺痛诸多追逐名利的当代人。如果写作记叙文,我们可以从正面或反面,联系或虚构一个在生和死之间游走的人,注意揣摩其心理和关于生命的思索;如果写作议论文或散文,我们可以从“苦难”、“生死”、“生命的事业”、“质量与品格”、“爱的哲学”等角度开掘。
譬如,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命题具有比喻性、两面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核心词语是“光明和阴影”,其次是“人生”“变化”“魅力”与“美”。即光明和阴影构成了人生的变化、魅力与美。事实上不管是人生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光明与阴影共存的。当然这阴影有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不同。材料界定在了“人生”的层面上了,人生的变化也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史铁生的事例便是写作这篇作文的绝佳素材。史铁生的“阴影”:瘫痪、尿毒症、治疗费用和死亡的威胁。不得不说的是: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之散文作品奖的《病隙碎笔》,这部写了四年的“说说尿毒症病人”的作品,正是他在轮椅上、透析期间、手术台边写出来的,有评论认为“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和安详”。史铁生每周3次的透析费用,是由中国作协和北京市拨款的,每年25万元,专款专用。虽然有拨款,但对史铁生这样一位鲜有经济收入的重症病人来说,生活仍然显得非常艰难。史铁生的“光明”:思考和写作让他被病魔围困的人生有了新的出路。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了从由被阴影笼罩的绝望,到点亮生命照彻阴影的旷达的过程。他的文章不生硬、不武断、不强加、不好为人师也绝不自以为是,往来于光明和阴影之间,充盈的是人性的美、思想的美、文学的美、语言的美。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注定是魅力四射的。
【学生作文】(片段)
穿梭于生死之间
田墨耕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被命运之神逼进了人生的“死门”。“瘫痪”是一个疼痛的字眼,它对人的精神和意志具有摧枯拉朽的破坏力,足以将一个鲜活的生命送如不归的死亡之门。穿梭于生死之间,正如来往于阴影和光明两重天的屋内和屋外。上苍对史铁生真的很残忍,如果说瘫痪了双腿等于关闭了人生的大门,那么患有尿毒症则等于关闭了人生一切的小门和窗户。史铁生必须直面这看不到光线的黑暗,否则,将被黑暗吞噬。他哭泣过、彷徨过、绝望过,但他最终还是惊醒了: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于是,他呼号、敲击、碰撞……
最后,他用一支思想的巨笔给这满是死亡气息和阴影的屋子,开了一个美丽的天窗,光明顿时注入了这窒息的小屋。从此,他虽然与死亡的阴影为邻,但是总有一股光明的射线穿透这浓重的黑暗,让他的思想走的更长、更远。长篇哲思抒情散文《病隙碎笔》,便是一个身处绝境的哲人的思想光辉。史铁生用渴望生命的毅力、关于生命和爱的哲思,架起了一座贯通光明和阴影,来往于生和死之间的桥梁,他是“生死齐一”的真正逍遥者。
主要参考资料:
1、部分人物资料选自“百度百科”。
2、《不可复制的史铁生》,浙江在线2005年11月9日。
3、《史铁生肝脏已捐 骨灰有意洒在地坛》,《京华时报》2011年1月1日。
4、《作家史铁生逝世捐献肝脏 “生死观”发人深省》,《新京报》2011年1月1日。
5、《史铁生:“用生命书写生命”》,新华网2011年1月3日。
3
“文化学者”任继愈
【人物简介】
(1916—2009)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被毛泽东誉为“凤毛麟角”。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42年于西南联大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北京大学任教。1964—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筹建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并与北大联合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曾多次在国外讲学并进行学术访问。1987年至至2005年1月,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学术界的代表,王羲之艺术研究院学术顾问。
【情景聚焦】
1、为“学问”而长征:
任继愈少小离家,进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读书,并于18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熊十力、贺麟、钱穆诸教授。“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任继愈随校辗转至湖南衡山脚下的北大文学院,半年后又迁往设立在云南蒙自县的西南联合大学。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湘黔滇旅行团”,300学子耗时两月,一路风餐露宿,行程达1300多公里。“这次旅行,使我有机会看到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败落。”
认识角度:
(1)担当:正如哲学起源于惊讶一样,这一次浪漫而辛酸的文化苦旅,使得任继愈深深地思虑并叹服于这个伟大而苦难的民族所具有的韧性——其时,抗战的重担全压在了中国农民身上,而中国农民的状况又如此堪忧,但我们却最终胜利了,这是为什么呢?莎士比亚说:“天才如果袖手旁观,即使他优美出众,也仍是畸形的天才。没有爱的天才是种怪物。”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让任继愈由研究西方哲学,转而矢志不渝地走在了研究中国哲学的道路上。
(2)资本:于庸人而言,“师承”是一份的荣耀,甚至学术资本。然而,尽管汤用彤、贺麟这两位中国学界赫赫有名的重量级学者,曾是任继愈在西南联大攻读硕士学位时的正、副导师,也是他一生极为敬仰的前辈。但他清醒地看到:学术更需博采众长,有所创建,先辈学者之所以能“超过乾嘉学者,也超过同时代新学派的学者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接受了现代思想方法”。“学而不愚直,行而有所创新”
,这便是任继愈从老师哪里传承的资本。正因为如此,任继愈才走出了一条与前辈学者不同的治学道路,使他的佛教史、中国哲学史研究别开生面,卓然成家。
2、为“嘱托”而奔走:新中国成立后,任继愈成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1959年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随即又问他:“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继愈说,除他搞佛教研究外,还没有人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不久后,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这里一干便是20余年,直到1987年调至北京国家图书馆任馆长。
认识角度:
坚守:朱自清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如果说毛泽东的一次嘱托,让他有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平台,那么对宗教研究的学术精神才是他20余年坚守的根本动力源泉。
3、为“书籍”而痴狂:为了民族的文化复兴,任继愈先生投入大量精力,领导了大规模的传统文化资料整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任继愈先生领导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整理和编纂工作。这是在世界上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全书共107册,1.02亿字,获得了“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他不仅担任《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还亲自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中华大典》是一部7亿多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跨世纪出版工程,其编纂工作已进行了20年。任继愈先生还先后创办了《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科学与无神论》等杂志,在提倡学术研究、宣传科学世界观、健全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任继愈之子任重回忆说,父亲生前非常勤奋,多年以来坚持每日4时起床工作,进入医院前还在进行《中华大典》的编纂以及《中华大藏经》的续编工作。
认识角度:
高度:任继愈说:“图书不同于古董,不是花瓶,而是供人阅读的。”因此,他像爱护孩子一样,对书籍的每一点细节都明察秋毫。有的人主编书只是挂个名,任先生却十分认真,不仅自己担任哲学典的主编,还亲自跑到史学家戴逸家,动员他担任分典主编。当馆长18年,任继愈从未停止为国图的“建设”添砖加瓦。在他多年的努力下,让许多孤本、善本得以开发利用。包括《赵城金藏》,此书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古籍整理是件与名利无关的事,任继愈多年来孜孜以求,却常感叹事业后继乏人。89岁生日前夕任继愈主动从国家图书馆退休,但是他仍每天早晨4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任继愈先生道德高尚、品行高远、学术高深,是学者典范,后代学人应当仰望和攀登的高度。
4、为“后学”而倾心:
(1)著名哲学家张立文至今记得八十年代初自己一部五十万字手稿的作品请任老作序,当时没有电脑,任老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不仅写了序言,还指出许多不当之处。已年届七十多岁的张立文表示,他一直谨记任老的一句话:“年轻人应该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才会有学术成就”。
(2)任继愈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任上坚持为读者铺红地毯,而自己办公则因陋就简。
(3)任继愈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宋立道说:“1982年,我的太太在老家因低血糖骑自行车时晕倒住院,我因为病况不明,连夜回家。头天进门,次日便收到先生的电汇700元。隔天再收到先生的手札,殷殷嘱咐,关爱再三……”
认识角度:
仁爱:加里宁有一句名言:“
青年是一个美好而又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青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来,也关系到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人才成长是当务之急,可是愿意坐冷板凳的青年却越来越少。任继愈说,现在学风比较浮躁,“古籍整理不能急于求成,搞短平快不行。古籍整理是深加工,我们不是出铁矿砂,而是要出钢材”。因此,他十分关注、关心并关爱青年的成长:为他们的生活解忧,为他们的读书环境分操劳,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指路……莎士比亚说:“一个人无论禀有着什么奇才异能,倘然不把那种才能传达别人的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任继愈的身上毫无“文人相轻”的陋习,多的是悲悯、仁爱的高尚节操。
5、为“真实”而低调:任继愈不图虚名,宁愿多做实际工作。他生前交代过几件事:第一,不出全集;第二,不过生日;第三,过世后不用进行很隆重的告别式。之所以不愿做这几件事,是因为任继愈认为,人做这些事就会让别人说违心的话,比如过生日时,别人会说“长命百岁”,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认识角度:
淡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副对联便是任继愈先生的写照。他是毛泽东“钦点”的文化大师,但是他绝少提及此事。学高为世范,本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不出全集,不过生日,拒绝隆重的告别仪式,为的只是“求真””务实”。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万难企及。
6、为“生命”而珍重
(1)尊重每一个来访者,穿西服,打领带,亲切握手,选择角度配合拍照,即使将几个小时,他始终腰板挺直,双脚合拢,双手置膝,精气神十足。
(2)他年轻时喜欢运动,初中打篮球,高中打网球,大学打乒乓球,球越打越小;几十载如一日始终坚持“多读书,多睡觉,多用脑”,从不担心健康问题;他喜欢散步和听音乐。
(3)他以耄耋之年关注新鲜事物,上网冲浪,并希望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和他保持联系。
(4)他思路清晰,言语温和,做事认真,当谈到《中华大藏经》时,坚持从高高的书架上亲自取下一部厚厚的“砖头”,站在记者身边一一指点。
(5)任继愈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一位学少数民族文字的同学常常去少数民族地区做研究,因为条件艰苦,几度要放弃,任继愈就买了一车日用品,雇了个小毛驴给他送去。
认识角度:
风度:托尔斯泰说:“风雅的人是真正的生活之王。”的确,风雅则内蕴丰厚,风雅则平易近人,风雅则积极上进,风雅则乐观豁达,风雅则仁义慈爱……任继愈一生风度儒雅,行则步履从容,目不邪视;止则双腿并拢,正襟危坐;言则口齿清楚,从不含糊其词。他为人严格,但从不疾言厉色;衣着整洁,一套穿着多年的中山装洗到发白,仍是干干净净、非常有型。人生几十载,任继愈对人最严厉的斥责,也不过说某人是“无耻之徒”而已。任继愈生前追随者云集,逝后追思者甚众,这便是风雅的魅力。
【相关链接】
1、任继愈语录
①如果没有社会的培养,就没有个人的成才。我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能把功劳记在我自己的名下。我四十多岁的时候编《中国哲学史》,当时恰好找到我,如果找到别人,也一样能编出来。如果我就此忘乎所以,以为我就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了,这和我的实际情况不符。
②文化建设,首先要有文化的积累。现在的青年人读古书已经有些吃力了,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后人再做古籍整理,肯定要比我们花费更多工夫。在这方面,我们这一辈人还有一些优势。我们多做一些工作,后人就能省些事。
③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只顾眼前,缺乏理想,就没有发展前途。……不考虑工作性质,缺乏敬业精神,这很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有远大理想。
④我只说自己懂了的话。吃不透的话,不要跟着乱嚷嚷,不要跟着瞎说,免得自己后悔。
⑤喜欢斯宾诺莎的“为真理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
2、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3、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他在西方比语言学方面受过得人心训练是一流的。其能畅读英法德日俄文,并通希伯来、拉丁、突厥文、马尔扎、梵文、巴利文、希腊文、波斯文、西夏、蒙古、西藏、满洲”等十余种文字。他的治学理念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双目失明之后,陈寅恪仍能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两部皇皇巨著。伟大的汉学家伯希和认为,陈寅恪能以批判的方法并利用各种文字的史料从事他的研究,是一位最优秀的中国学者。胡适曾评价陈寅恪说:“在我这一辈人当中,他是最有学问、最科学的历史学家”。
4、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
5、汤用彤: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陈寅恪的治学理念:对他所讲述的理性派与经验派诸家的哲学思想都要依据哲学家们的原著;严格按照原著,但绝不“照本宣科”;先生讲授理性派和经验派哲学时,只是对这些学说本身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而不言其“用”,无论是“今用”还是“中用”。正如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所说,哲学的意义在于“不将自己交给一个简单的信仰,而是不间断地探索本原”,汤用彤先生一生都在为此孜孜以求。其学术探索主要集中在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和魏晋玄学等领域,而尤以中国佛教史的学术成就最为突出。
【关联运用】
大师,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在该特定历史时代的精神之光,同时也“蕴藏着超越该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大师涌现的时代,往往也是一个民族鼎盛的时代,或者是鼎盛到来的前夜。“情景聚焦”
部分我们提供了六组镜头:千里奔赴湘黔滇,在西南联大求学;毛泽东赞其“凤毛麟角”,任继愈受命开展宗教研究;痴迷于传统文化资料整理,至死不渝;提携青年学者,帮助年轻人;一生低调,淡泊名利;为人风雅,是一个有着高尚人格魅力的学者。涉及人生履历,学术思想,研究成果,人格魅力等内容,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任继愈。“相关链接”部分,介绍了任继愈的思想语录,是对“情景聚焦”部分的补充。另链接了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汤用彤四位著名文化学者,侧重介绍了他们的学术成就,特别是治学思想和学术精神。这四位都是任继愈师辈人物,他们身上凝聚了传统文人的精神,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任继愈对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精神的承继与发扬。
如今似乎也是一个大师迭出的时代,“大家”、“大师”的帽子满天飞:有人忙碌在给别人戴帽子的乐趣之中,企图从中获利;有人沉浸在戴了帽子的欣喜之中,满足于被吹捧的快感;也有人冷静地拒绝着这些虚妄之名,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若写记叙文,可从正面或反面描写知识分子的治学行动与心理状态;若写作议论文或散文,可从担当、资本、坚守、高度、仁爱、淡泊、风度等角度写作。
譬如,2010年宁夏高考作文题: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以上材料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则材料是要揭示的主题是“成才是有规律的”,但并不是从一个角度来讲的。仔细辨析,例一是自身要与环境想匹配才能生存,例二是自身要有发现的眼光、不拘泥现状,例三是自身都没有发挥出潜力,环境改变的时候会引出潜力。如此,任继愈的相关材料便可以作为写作素材。首先,任继愈一开始致力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当他看到中国百姓颠沛流离、陷于水火的现状时,决定转而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其次,任继愈师承名师,但是不唯师命是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并且迥异于泛泛之辈的崭新学术道路,是有发现的眼光,并具有“创造性”的;再次,任继愈奖掖后辈,帮助青年,谆谆教诲,细致入微,也是帮助和改变青年的举措。
【学生作文】(片段)
人才与馒头
沈知更
任继愈说,培养人才不能像蒸馒头,个个都一样。这句话切中了当今教育的要害。如今大学生数量几何式增长,所谓学术成果也是位列世界之最,然而具有创新能力且见解独到的人才却不见增多。人的天性禀赋是不一样的,用一种模式培养人才,只会削足适履,南橘北枳。汤用彤是留洋哈佛、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贺麟是“新心学”的创建者、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他们是任继愈的研究生导师,若是当今学子,往往得一点而沾沾自喜,游说四方而以大师弟子自居。任继愈却没有被导师的光辉遮掩,而是默默耕耘,另寻研究路径,成为一代巨擘。任继愈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指挥到高中……一直指挥到幼儿园”。综观中国教育,求的是“高”“大”“全”,失去的是“精”“专”“深”。殊不知,当年史学家吴晗和文学家钱钟书都“短腿”于数学,若按照当前应试教育的模式,清华大学一定与他们无缘。果真如此,中国社会一定是多了两只“馒头”
,而少了两位重量级大师。
主要参考资料:
1、部分资料选自“百度百科”。
2、《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辞世》,《新京报》2009年7月12日。
3、《哲人逝矣空谷留香 “凤毛麟角”一生低调》,中国宁波网2009年7月14日。
4、《季羡林任继愈:那个时代培养的大师》,《观察与思考》2009年8月5日。
5、《缅怀我的恩师任继愈先生》,作者宋立道。
6、《呼唤大师出于美好愿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9月10日。
4
“最牛校长”朱清时
【人物简介】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8年6月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以来,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朱清时院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已经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成为科研领域中的杰出人才。2009年9月14日深圳媒体报道:经过历时一年多、在全球范围的严格遴选,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最终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的最佳人选。
【情景聚焦】
1、“原生态”校长:任中科大校长期间,朱清时直陈现行大学教育弊端——“大学像官场”,“应试教育阻碍创新人才培养”;当许多大学不惜举债大兴土木之时,中科大顶住压力不建新园区,同时还是2000年以来全国惟一没有大规模扩招的高校;他还多次呼吁终止行政主导的高校教学评估。他说:“我们都是坐在火车里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方向了,但是这个时候谁都不敢跳车。”与多数高校反复动员、轮番演习甚至造假迎评不同,中科大“原生态迎评”,没有手捧鲜花迎接教育部的专家评估组,甚至没有在课堂上给评估组安排听课坐的凳子。受制于强大的行政体制,朱清时去年卸任时依然有太多的遗憾。
认识角度:
教育守望: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个守望都能圆满,但不守望的就等于放弃了希望。有了守望,生活就变得深刻,心灵就变得充实,希望也会油然而生。教育具有灵活性、生长性,说到底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是复杂而有规律的,任何的干扰、逼迫或者错误引导,都可能导致失败。这样的失败是隐形的,也许暂时看不出来,但是只要给它一丝火光,也许会发生无可挽回的毁灭。这样的失败,对个人而言是一生的悲剧,对真个民族而言将是无法估量的倒退。可惜的是,很多管理者没有正视这样的错误,很多被管理者诚恳做奴才,还沉浸在已经过时的教育理念中不能自拔。朱清时身处行政化体制的高墙内,能不自降品格,自挫精神,就是对人的教育守望。
2、老校长“履新”:2009年3月26日至27日,深圳市召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会议,以票决方式遴选推荐出朱清时院士位列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2009年6月29日,广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玉浦主持市委常委会议,会议同意聘任朱清时同志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朱清时表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深圳具备了创办一所新型的现代化高等学校所需的雄厚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政策及软件条件,自己将把创办南方科技大学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
,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创新机制体制,吸引华人一流学者乃至世界杰出人才加盟,把南方科技大学办成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2009年教师节,这位63岁的老人从时任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了聘书。
认识角度:
精神高地:中国教育需要一种“朱清时精神”,一位衣食本无忧,且又身居高位,已然退休的老人,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怎能不令世人肃然起敬?!一个学校的成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已经在当前“一池秋水”的体制中激起了涟漪。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均列世界后位!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几十年不变的课程和教材,讲话落后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高速提升的“中国需求”。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教育兴衰,匹夫有责”,南方科技大学基于新的教育理念,起于深圳特区,朱清时放弃舒适的退休生活,毅然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之中。无论改革结果如何,朱清时为教育改革而鞠躬尽瘁的精神当为世人铭记。
3、“新”办学理念: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院士提倡“去行政化”办学理念,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种种弊病,提出还原大学本来面目,倡导“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学校管理体制遵循“学术优先,学者主导”原则,在学术组织的设计中把行政机构对学术的阻力降到最低,恢复大学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认识角度:
吐故纳新:靠惯性生活和工作的人,是在等待时光将自己变老;穷则思变、吐故纳新的人,是在让自己驾驭时光。在中国,靠命令办事,靠指示过日子的现象已经承袭了几千年。王权时代的从臣子到臣民,都必须等候君主的命令方能行事,这是陈陈相因“天经地义”的为官与为民准则。臣子、民众摄于君权与王威,常常不敢怒也不敢言,“照本宣科”者被封为楷模,“吐故纳新”者被压抑尘封。中国教育积弊已久,抱残守缺已成惯性,诸多学校办学不靠思想、靠“指示”,不考头脑、靠领导:幼儿园“去叶”;然后,这些缺乏个性、压制生命的教育受害者“自鸣得意”,接着按照自己的样子将别人制作成“好看”的盆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谓当代“愚公”!中国有句古话“哀莫大于心死”,其实“精神”崩溃是一种死亡,没有“思想”只是另一种死亡。朱清时宁愿“挨批等骂”,也不愿意坐等“指示”,而是从源头做起“除旧布新”,让南方科技大学绝尘于世俗,绝缘于行政化,便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典范!
4、主动的“降格”:朱清时自1998年就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官员,它严肃地提醒深圳市领导,自己从到深圳那天起就只是个打工的;去市教育局开会的时候,他会被安排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下手,以示他没有行政级别;为了将行政力量的干预降到最小,他制订了一份《南方科技大学条例》,其中,学校的最高决策需由理事会决定,而理事会中,一线教授代表不少于1/4,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不少于1/4。
认识角度:
以身作则:齐国相国晏婴处处以身作则,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晏子历仕三朝,如此高官,按常理懒者常“语惊四座”而“一事无成”,庸者一定已惯于“坐高位”却“讲空话”。可晏子却功勋卓著,名垂史册。 朱清时已享受副部级待遇十余年,在官已久却无一身“官味”,主动“降格”与众生为伍。这不是“作秀”而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退一步来说,朱清时“去行政化”的办学思想,用世俗眼光来看,一定是“得罪于上,绝望于中”的“伤人”之举,自然会遭人非议。如今他能自降身份“混迹凡尘”,也是以绝谰言的上策。
5、牛气的“壮举”
(1)教育部“黄灯”:南科大创校校长朱清时,已经在深圳呆了一年多。直到今年9月29日,教育部才批准南科大筹建。按照教育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文件,还要等3年才有招生资格。南科大在获知这一消息后,一直希望从今年开始就招生。但后来才发现,南科大暂时还没有招生资格。南科大向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得到的最终答复是:允许该校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招生,但招的学生必须是中科大的学籍。尽管朱清时本人曾是中科大校长,但他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这么一来,南科大的改革试点就变成了中科大在深圳的教学点,相当于一个培训机构,这样就失去改革的意义了。”学校建起来了,教师、员工从海内外招聘来了,万事俱备,只欠招生了……深圳是特区,他们决定“特事特办,先干起来”。
(2)“自主”招生:南方科大将正式启动自主招生计划,计划通过中科大少年班、部分省市中学推荐、企业以及社会报名自荐等多种方式招收50人作为首批教改实验班学生。该校计划寒假期间组织为期两天的面试,于2011年春季开学上课。2011年秋季招生150名,将从目前在读的高二学生中招收。
(3)“自授”学位:南方科技大学文凭能否得到教育部认可并不在意。按照朱清时的设想,南科大毕业生最理想的出路,不应该靠行政审批保证就业,而是靠毕业生的质量获得社会认可。在招生咨询会上,朱清时还承诺,南科大将确保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成为社会欢迎的人才提供最好的条件。“因为只有当我们的毕业生都受到社会的欢迎时,我们的教改试验才算成功。”
(4)“自主”课程:第一批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将不分专业,在后两年将会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分为数学和计算机两个班。
(5)“自聘”教师:参照香港科技大学,采取超常方式引进一流教授。师生比例初定本科教育稳定在1∶8;其次,引进海外教师的比例较高,初步设想无论研究轨道还是教学轨道上的师资50%以上由海外引进。境外聘请的教师中60%具有至少1年在境外著名大学开展教学、研究或管理的工作经历。从全球遴选一批“伯乐”型人才担任院长和系主任,教师队伍半数以上都将是年轻人,他们既从事科研,也从事教学。
(6)招生咨询会:2010年12月18日下午,自主招生咨询会现场,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各地赶来,对这所尚没有拿到教育部招生批文,准备由学校自己给学生颁发文凭的南科大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学校和深圳教育局领导坐镇,能容纳200人的会场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原定一场的咨询会也增加到三场。
认识角度:
(1)魄力:改革,在渴望前进的眼里,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词语;而在因循守旧者心里,则是一个疼痛不已的字眼。既然疼痛,不管有意的还是下意识的,似乎都要“挣扎反抗”一番。朱清时的去行政化办学思维,对上触犯了主管部门的威信,对下触及到部分吃惯“大锅饭”的中层领导和教师的利益,一定会遭遇极大阻力。土耳其有一句谚语:“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朱清时意欲还原教育的本真,让教育的天地放出光辉,便是站立的教育者。卢梭说:“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这样的站立需要面对强权和无赖的勇气,更需要一往无前的魄力。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面对重重困惑和无尽的干扰,朱清时毅然昂起了高贵的头颅,将脸迎向朝阳,一切阴影便立刻让位给了阳光!
(2)自主:人生之路就像走路,开始时需要扶持,但终究还是要自己走下去。或许跌倒时别人的搀扶会让我们爬起的更快,但自己即使摇晃着也要站起来的信念无疑会让我们更强大,世界再大,我们终需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过了毫无辨别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婴儿期,最后还是要学会自己长大。其实,自立自强是一种态度和信念,更是成功者存在的方式。教育不能靠“等待”,智慧的教育应当是参与教育的主体自然生发的哲学,等待的结果只能是惰性的膨胀。谚语说:“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当所有教育工作者发现,并主动斩断惰性之根,幡然觉悟而思变通革新时,我们将迎来教育的艳阳天。
(3)反思:春秋时代诸子争鸣,是中国以至世界哲学思想最璀璨的年代,儒家以至诸子学说,都蕴含不少文化精髓。人是千姿百态的,因此教育不能禁百鸣而成一声,“百鸟朝凤”才是顺其自然。教育考核指标不能“工业化”——目标、理念、课程、方法全都整齐划一。作为教育的高层,不应当手舞“指挥棒”,事无巨细遥控各方。而应当立足于人,站在民族未来的角度高瞻远瞩,作为思想和精神的引领者而存在。“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当中国学历不被世界接受时,当华夏学子涌出国门而不归,当高校“债务高而学术不高”时…… 在其位谋其事者应当反思!卓别林乐观地说:“历史上所有的成功,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不可能的事而取得的。”当一线教师默默承受着主动逼迫教育变形的压力时,不妨侧过身去迎着教育的光辉向前进。
【相关链接】
1、“北约”与“华约”:“北约”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华约”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高校“自主招生”主要有3类,其中一类是“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2010年全国有76所),“北约”、“华约”模式就属于这一类。这种“自主招生”即通常所说的“5%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自主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其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采用通用测试、高校个性测试、高校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选拔;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共享考试成绩;以“联考”成绩作为自主选拔的录取标准。
2、蔡元培: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但由于继承了“老爷”式学堂的传统,连换五任校长,改革成效不显著。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并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本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改变学生的观念,“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教授平均年龄30岁);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自此,北大为之一新。
3、梅贻琦: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就是成功的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
4、北大盛况: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如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百家争鸣,盛极一时。
5、哈佛校长:福斯特接受杨澜采访时说:“
假如我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会先听听他们的见解,看看我的想法和他们的想法之间有何差异,再思考怎样弥合这些差异。倾听能够让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系,这种协同能力部分来自于我的好奇心,部分是来自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我也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坚持自己的主张。当然对某些东西我完全无所谓,比如前几天我们出去吃晚餐,我跟他们说,替我点吧,我随便。我不需要什么都管,但有些原则我是不会放弃妥协的,一旦我决定了,我会告诉大家:我们必须这么做!”
【关联运用】
朱清时的出现,引起了潜流暗涌的中国教育界的地震,南方科技大学—— 一个高举“去行政化”大旗,迥异于时下中国大学办学理念和形式的大学即将诞生。“菩提本无树,何事惹尘埃”?南方科技大学位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特区。朱清时南下履新,指点教育利弊,激浊扬清,意气奋发,以为中国教育的新星即将快速升空。万事具备的朱清时,太“粗疏”了,他竟然不知道按照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部某一个文件,他们还没有招生的资格!嚷着要“去行政化”的朱清时顿时遭遇了“行政化”的危机,他没有退却,而是以“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方式寻求出路。“情景聚焦”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朱清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时的“原生态”作风,南下深圳“履新”的情况,南方科技大学的崭新办学理念,朱清时自降身份“去行政化”,遭遇教育部黄灯后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壮举”。涉及朱清时的过去、现在和关于未来的设想,兼顾“点”和“面”,全方位地介绍了朱清时的教育改革之路。“相关链接”部分,有中国大学正在盛行的自主招生联合体“北约”与“华约”,清华、北大教育改革的先驱蔡元培和梅贻琦,蔡元培时期北大的盛况,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关于的“倾听”理解。自主招生联合体可以与南方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作多侧面的比较,哈佛校长的“倾听观”可以启迪自以为是者。详细介绍蔡元培、梅贻琦主要原因:他们都是革故鼎新的典范;提倡“教授治校”;获得了巨大成功。朱清时与他们的改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值得比较分析。
朱清时,一个60多岁的老者,却有着30岁的“肌肉”,他以雷厉风行的强硬作风和一针见血的改革举措,刺痛了诸多疏懒的教育者。如写作记叙文,可以设想去行政化之后“官气未除”的“管理者”的生活,描写和刻画他们的形貌举止、言行心理。如写作议论文或散文,可以从朱清时的精神着手,也可以从朱清时的改革与保守者、压制着等度多向对比入手,只要善于挖掘一定能发现其中不同凡俗的深刻内涵。
譬如,2010年北京卷作文: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这个作文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也引发考生对理想和实干的思考。“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一个关系型命题作文,要揭示二者的关系。“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胸怀远大,才能找到人生中为之奋斗的事业;而只有在脚踏实地中,我们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理想。这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最佳立意。朱清时守望教育,居高位而谋变革,任职中科大坚持“原生态”办学,南方科技大学履新而破旧布新,怀揣着回归教育本真的梦想,这是“仰望天空”的明证。朱清时面对教育部黄灯,自定办学理念,自聘教师,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排课程……是扎扎实实的“脚踏实地”。
【学生作文】(片段)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孟心航
人其实是一棵能走动的树,唯有抓紧土地,才能把握自己的呼吸;唯有仰望苍穹,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朱清时一介书生,两度为校长,仰望教育的天空,渴望浩渺无垠的夜空每一颗星辰都能熠熠生辉。身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他拒绝疯狂扩招,力抵行政化评估,直陈教育弊端,守住了科大高品位教育的底线;身为南方科大学初创校长,他高举“去行政化”的大旗,将“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写在教育的天空,赢得了教育界同行的尊重。如果只是“口号的巨人”,必定只能昙花一现,朱清时背负苍天朝下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辟了一条教育的新路。他以身作则“主动降格”,与普通教师“为伍”
;他吐故纳新,制定顺应教育规律的办学理念;他扛起了千钧重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他广纳贤良,求才学不唯学历、求思想不唯职位、求实绩不唯资历……按照朱清时的办学理念,教师应当是学校的主宰,有人诋毁南方科技大学的师资是“杂牌军”“小愤青”。殊不知,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但曾发表过《究元决疑论》,24岁时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的印度哲学教席;胡适、刘半农等年仅26、27岁便被聘为北大教授。他们来自各方,可谓“杂”;他们未满“而立”可谓“年轻”。但是,他们都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朱清时心怀天宇,立足现实,一个世纪后的我们,又岂能鼠目寸光、固步自封?
主要参考资料:
1、部分资料选自“百度百科”、南方科技大学网站。
2、《“另类校长”南下》,《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月11日。
3、《学术在衰退 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南方周末》2010年1月15日。
4、《教育部不承认南方科大学位 自主招生一路黄灯》,《华西都市报》2010年12月20日。
5、《南科大先行先试:没批文也招生》,《羊城晚报》2010年12月21日。
6、《高中教育需要“朱清时精神”》,《新安晚报》2010年12月28日。
5
“心灵首富”袁隆平
【人物简介】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等。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4月,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情景聚焦】
1、异想天开
1960年7月,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认识角度:
机遇:翻开人类奋斗的史册,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柳暗花明”,从而摘取成功的桂冠;有的人因为与机遇擦肩而过,从而“山穷水尽”,甚至有人为错过机遇而抱憾终生。“杂交水稻”的成功,只是缘自一次偶然的发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机遇从来就垂青有准备的人,袁隆平前有水稻研究的经历,再有对其他杂交品种的借鉴认识,然后才有这次“意外的发现”。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也许机遇只会降临一次,也许它会无数次地光顾你。但是,你若不能及时地抓住它,它就会瞬间即逝。所以,能抓住机遇也是一种能力,它会帮助你在苦苦跋涉中来一次人生的飞跃,让你目睹成功女神的微笑。
2、救世梦想
(1)粮食饥荒: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目睹并经历了这严酷的现实,他决心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种,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2)两个心愿:袁隆平有两个心愿:合成“超级杂交稻”,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认识角度:
使命:托尔斯泰说:“人生只有一种确凿无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袁隆平阅历人间苦难,自然生发出济世救民的情怀。为了实现这个使命,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辞去众多虚妄的头衔,拒绝了无数无聊的会议,魂牵梦萦的只有杂交稻。更为高远的是,他不但将杂交水稻奉献给了全中国饥饿的人们,还心系全人类饥饿的人们。“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袁隆平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3、成果分享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协作组要团结协作,因而很快出了成果。他没有把三任总理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有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认识角度:
胸怀: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中国人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门户之见与门派纷争从未断绝。在袁隆平苦苦摸索的十几个年头里,他的工作不但遭到很多“权威”的反对和压制,还遭到某些居心叵测“同行”的暗算。这一切并没有泯灭袁隆平作为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从而封闭自我,走向自私与狭隘。可贵的是,袁隆平从来不把杂交水稻仅仅看成是个人的事业。虽然袁隆平在他的研究工作中,遇到过很多挫折,甚至很多打击,但在袁隆平研究工作的每一步,他都把自己的成果无私地拿出来与同行们分享。这种博大的胸怀,不但极大地推动了杂交水稻培育在我国的进展,也让每一个与他合作过的人感念不已。
4、隆平高科
1998年,许多媒体争相报道一条新闻,当时我国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2000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袁隆平获姓名使用费580万元,并以379.16万元资金投入,折股250万股,占总股本的5%,成为“隆平高科”的董事、名誉董事长,此后,以袁隆平为首的专业研发队伍,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辣椒、优质甜西瓜、蔬菜、棉花、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的选育创新。消息传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认识角度:
改革:鲁迅说:“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人;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痛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如今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欲得充分发展必须打破束缚,进行改革体制和运行机制。“隆平高科”上市,使得农业产业化,实施新的管理模式,为科学研究注入了广泛的资金来源。除杂交水稻外,“隆平高科”的蔬菜瓜果及玉米棉花等业务也保持一定的增长。不仅如此,“隆平高科”还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区域化良种繁育体系、现代化种子加工贮藏体系、标准化种子质量监控体系和网络化市场营销体系,整合了资源,统一了平台,大大加快了杂交水稻产业国际化的进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一步。”“隆平高科”
自上市便遭遇了诸多非议,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改革和创新精神是无法抹杀的。
5、特别抠门
(1)袁隆平不讲究吃穿,办公室的设施也很简单。他捐出百万元作科研基金,自己添置衣服时却挑选便宜的,有一次,他花100元买了7件衬衣回来,还和大家吹嘘可以穿好几年。然而他非常关心农民后代,捐助了多名困难学生。
(2)2003年,袁隆平到香港接受荣誉博士,需要着正装,当时没有带领带,便上街去买。大家都劝他买条“金利来”,而他看到100港币可以买6条普通领带,大喜,当即买下,到现在还在用着。
(3)袁隆平出差坐飞机,从来只坐经济舱,不坐头等舱。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考虑他年事已高,工作太辛苦,为他买了头等舱,登机前袁隆平发现了,硬是逼着人家退掉了。上飞机后,空姐认出了袁隆平,诚心邀请袁隆平去头等舱坐,袁隆平也就去了。事后,同事们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袁隆平却一脸真诚说: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认识角度:
节俭:我们的先辈在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从历史的变迁、世事的兴衰中,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性。从提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的管仲,到告诫“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墨子;从主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荀况,到写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李商隐;从《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不论在哪个朝代,节俭总是被看作持家立业的根本,安邦定国的保证,一种应该代代相传的美德。身价千亿的袁隆平买东西为何最青睐“便宜货”?出差为何要坐“经济舱”?不是抠门,而是对传统美德的坚守。
6、多彩生活
(1)袁隆平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除了工作,他每天还腾出时间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拉小提琴,打麻将,游泳,打排球。读高中时,游泳获得过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他打麻将时不带彩,输了要往桌子底下钻,有人说算了吧,他不听,弯着身子硬要钻,引起众人拍手大笑。
(2)现在,77岁的袁隆平迷上了打“气排球”。每天下午下班后,他都要和大院里一群退休老头老太太在一起,打上一个小时的“气排球”。爱开玩笑的袁隆平,总能给大伙儿带来欢乐。
(3)袁隆平每天三餐,吃大米、红薯、一点鱼肉,一天大概二两的荤菜,吃点蛋白质,再吃水果,补药从来不尝。
(4)袁隆平爱看书,外文书、文史、地理都有涉猎,大概每周有3天看业务书。他认为脑子越用越灵活,人年纪大了最怕得老年痴呆,自己脑筋管用有赖于此。
认识角度:
享受生活:
理想不一定能成为事业,事业也不一定全为了生活。但是理想成为事业,就是最有希望的事业:生活合于理想,就是最令人满足的生活。我们要学会保持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活力,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偷出一点时间来修饰自己、滋润自己、充实自己。一个精神充实、身心健康、和谐幸福的人,必定是会享受生活的人。袁隆平说,一个人活这一辈子,首先心态要好,要乐观一点、开朗一点、豁达一点。他还常说,自己有着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虽然头上有了种种“光环”,但生活中的袁隆平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人生浮华过眼尽,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睿智。
【相关链接】
1、袁隆平部分获奖颁奖词:
(1)200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2007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制造”。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不仅吃饱了全中国,而且每年光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上每年出生人口的总量。
(3)2010年“中国心灵首富”颁奖词: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2、“大爱”富兰克林: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的本质,被誉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在光学、热学、声学、地质学、数学、海洋学、植物学等方面也有研究,并有造福人类的新式火炉、避雷针、电轮、三轮钟、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玻璃乐器、高架取书器、新式路灯等一系列发明创造。他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当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1727年秋他和几个青年创办了“共读社”,组织了小型图书馆,帮助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进行自学。在他特别重视教育,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和《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积极参加了制定美国宪法的工作,并组织了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3、“无私”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诺贝尔奖”创立人。在世界科学史上,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当有人要诺贝尔写自传时,他认为不应拿自己的功绩吹嘘,他写道:“下面的记载,依我看是最漂亮的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他呱呱坠地时,他那可怜的生命,本可断送于一位仁慈的医生之手。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清洁,从不累及他人。主要的过失:没有太太,脾气很坏,消化不良。唯一的愿望:不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祭拜财神。……”
4、“豁达”达尔文:达尔文结束环球考察后,在赫胥黎等生物学家的支持下着手写作生物学巨著《物种起源》。正当他历尽艰辛,严谨求证,费时两年多才完成书稿的一半时,青年植物学家华莱士寄来一篇希望得到推荐发表的论文,文中观点与尚未完成的《物种起源》中心思想非常相似。华莱士曾多次与达尔文通信,他的相关研究成果是顺着达尔文的思路所得出的,如果抢先发表这篇论文,就很有可能成为物种进化论的最早提出者。出人意料的是,达尔文坦率地表示如果对方需要,他将把自己用20年心血积累起来的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华莱士。华莱士被达尔文宽广大度的胸襟感动了,诚恳地表示愿意放弃成为新学说创始人的要求,并对达尔文多年来对他的帮助与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1859年11月,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种起源》终于出版,并引起了人们的疯狂抢购,华莱士成为了最先为这本畅销书喝彩的人之一。
5、“节俭”居里夫人: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皮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时,但她照样“大方”
。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6、“邪恶”科学家:在战争中的科学家更多是杀人工具的制造者和战争理论的支持者。二战前德国的遗传学家是最邪恶的科学家。差不多100%的医学遗传学家,30%以上的医生成了纳粹分子。支持法西斯的种族理论,疯狂屠杀犹太人。日本和德国科学家都曾使用过活人做实验,研制生物武器或进行其它研究。哈伯是合成氨工业的创始人,同进他也是毒气制造专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持德国的毒气生产。
【关联运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满荆棘的实验丛林中踯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他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心灵首富”。“情景聚焦”部分,涉及异想天开,发现杂交水稻;救世梦想,杂交水稻研究缘起;成果分享,不吝啬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隆平高科,新的运行模式和组织机制;特别抠门,袁隆平的节俭美德;多彩生活,袁隆平热爱生活的表现。兼顾科学研究、科学家人文情怀、组织机制创新和传统美德等角度,较全面地展示了袁隆平的各个侧面。“相关链接”部分,有高度概括袁隆平人生的部分获奖颁奖词,涉足多个领域心怀天下的富兰克林,以私人财产奖掖后人的诺贝尔,堪称勤俭楷模的居里夫人,丧失人性的反人类“邪恶”科学家群体。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科学家,介绍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内容较为丰富。
袁隆平心忧天下,怀抱造福人类的理想,具有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或散文,都可以围绕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从治学态度、把握机遇、高远理想、无私大度、生活情趣、传统美德等角度写作。
譬如,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此题可以引发考生乃至整个社会对“常识”的反思,既涉及了道德,也涉及了文化,还有自然科学等。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话可说。也就是说,命题者只提供了一个话题范围,学生只要在话题范围内作文便是符合题意。只要抓住“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看法”这个关键信息,就能够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来。“常识”即普通知识。“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普通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亦即“经验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作文审题要抓住“常识”普通性一面,写出对“普通知识”看法即可。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杂交水稻研究伊始被学术权威讥讽为不懂常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别人分享违背中国人常有的“留一手”的处事常识,享受生活是人生的基本常识……只要深入研究,以上材料将可从不同角度加以挖掘,可以着一点深入,也可以多角度分析,“一个人”统领全篇。
【学生作文】(片段)
常识
广东一考生
袁隆平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有一位资深的老教授对此不屑一顾,说:“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是常识,你难道不懂吗?别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了。”
袁隆平对此没有过多的理会,全力投入实验,最终培育出产量翻了几番的籼型水稻。假使袁隆平当初听信教授,也迷信常识,那么,还会有籼型水稻的诞生,还会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吗?答案是否定的。常识,之所以会成为常识,自然在人们心中已经植下了根,轻易不会改变。所以,当一种有违常识的看法被提出时,必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这时,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放弃,而应该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坚持不懈。失败了,只是证明常识真的正确,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成功了,那么我们涉足的就可能是一片全新的土地,等待我们去开拓。
主要参考资料:
1、部分资料选自“百度百科”。
2、《真心袁隆平》,《北京日报》2007年5月23日。
3、《人民农学家袁隆平:大师胸怀 百姓心态》,新华网2007年5月24日。
4、《专访袁隆平: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央视《面对面》 2007年6月12日。
5、《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8月版。
6、《袁隆平二三事:差点变成游泳运动员》,《北方新报》2010年11月24 日。
6
“中国达人秀”刘伟
【人物简介】
北京人,1987年出生。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伤愈后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2002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刘伟一举夺得了两金一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19岁时,成绩优秀的他放弃高考,开始学习钢琴;2008年4月30日,参加北京电视台《唱响奥运》节目,演奏钢琴曲《梦中的婚礼》,为刘德华伴奏《Everyone is no.1》;2008年8月29日,CCTV-10《讲述》播出刘伟的故事《断臂琴缘》;2009年12月3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双上肢障碍者书画及才能展示活动;2010年5月,参加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济南唱区预选赛;2010年7月,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一举夺冠,轰动全国。
【情景聚焦】
1、少年“折翅”:命运给了刘伟一个美妙的开局,却迅速地吹响了终场哨。对刘伟而言,10岁时的记忆,永远是那么残缺不全,1997年,10岁的刘伟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怎么触电的?其实我自己是记不起来了,我的这部分记忆已经丢失。”刘伟说,根据别人的说法,刘伟家附近有一个简陋的配电室,墙是用土砌的,很矮,一翻就能进去,里面的电线裸露在外。3个孩子玩捉迷藏,刘伟往墙上爬的时候,触到了高压线。醒来的时候,刘伟已经彻底的失去了双臂。“当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傻了。”刘伟描述着自己当时的心情。但是,失去双臂的刘伟没有放弃,没有绝望,刘伟开始重新做回自己。
认识角度:
命运:做命运的朋友,你会得到许多启示与感悟。因癌症而去世的陆幼青曾说过:不要为我伤心,命运只是与我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不要避讳我的病情,我希望我的朋友经常来麻烦我。他便是做命运朋友的人。刘伟折翅在一个爱做梦的年龄,美好的童年让他享受品尝到人生甜蜜的滋味,可是一场意外就让他失去了双臂。其实,人经常无法控制生命的长短,也无法预知全过程。命运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与死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花开必有花落,日出必有日落;人生匆匆,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充实地过每一天。
2、逢遇“贵人”:在医院做康复的那段时间,刘伟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带给了刘伟截肢后第一次改变。那是一位同样失去双手的病人——
北京市残联副主席刘京生。他能自己吃饭、刷牙、写字,而且事业上也非常成功。刘伟开始向刘京生学习,“如果你一出生就有两个脑袋,别人都觉得很奇怪,怎么有两个脑袋呢?无所适从。但当你遇到一个同样有两个脑袋的人,而且你发现他过得很好,那你肯定会想,他过得好,我也可以。”半年以后,刘伟已经能够自己用脚刷牙、吃饭、写字。 两年之后,刘伟回到了自己原来的班里,到了期末考试,刘伟仍然拿到了全班前三名的好成绩。“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努力学习了。任何事情我只要想学,都能学得很快,做得比别人好。”后来,他又坚强地面对了许多人的议论。
认识角度:
生命的贵人:每个人,即使是乞丐,也有保佑他的命运之神。在他不开窍时,命运之神也许只是个虚幻的精神的神,而在他开窍时,也许命运之神就化身为他身边的贵人!有贵人相助,那是我们人生的福分。刘伟的贵人是京市残联副主席刘京生,当刘伟身陷痛苦的泥淖时,刘京生以切身的经历和坚强的意志教育了他。在人生的旅途中,贵人和小人的出现,其实很大因素取决于我们自己。积极的心态,也许会从小人的捣乱里寻找突破和转机,小人就变成了贵人;心傲气盛或者烦躁消极的心态,也许会把贵人的相助当成是跑道上的石头给一脚踢开。刘伟的残疾和好学上进混合在一起,遭遇到一些人的议论,他没有将自己关进封闭的小屋,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正是这样的面对,无形中增强了他生命的耐挫力。这样看来,那些议论他的人,也是他生命的贵人。
3、寻找“出路”:(1)刘伟从小就憧憬着能够成为职业球员,他出生的1987年,那之后的几年正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肇始。这个理想的开局同样异常完美,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10岁的他已经是绿茵俱乐部二线队的队长。看完世界杯后,刘伟放弃了足球梦。(2)12岁时,他开始学习游泳,并且进入了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之后,他就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刘伟还对母亲许下承诺:2008年的残奥会要拿一枚金牌回来。然而,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患上了过敏性紫癜,不排除以后患上红斑狼疮或白血病的可能,他必须放弃训练。(3)19岁时,高考临近,刘伟的成绩并不差,但是他的内心却有了疑虑,“内心有激烈的冲突,到底要不要上大学?”“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所以我最终选择了音乐。”刘伟放弃了高考,选择了音乐。
认识角度:
出路:一条通往出路出口的一条路径,通常前方是一座座迷宫。寻找出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必将浸透着鲜血与汗水,充溢着奋斗的泪与痛。霍金说:“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刘伟的历程告诉我们,鼓起勇气,用毅力作斧,有信念护卫,定可以一路劈荆斩棘,突破困顿的束缚,为未来寻找出路。刘伟刚走入足球的世界,又闯入了游泳的天地,快要成功时,他又不得不放弃。为了音乐,他又放弃了对他来说并不算难事的高考……他终于突出了命运的围墙,归入了音乐的怀抱,为生命寻找到无拘无束的出路;以创作为帆,以纸为板,为生命找到了重放光彩的出路。
4、音乐“梦想”:(1)刘伟找到了一家私立音乐学院,然而校长却说,刘伟进校学音乐只能是影响校容。刘伟回应说:“谢谢你这么歧视我,我会让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2)刘伟开始用脚来学习练琴,他每天练琴时间超过7小时。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练琴、学音乐、回家。在脚趾头一次次被磨破之后,刘伟逐渐摸索出了如何用脚来和琴键相处的办法。如同在足球、游泳上的表现,他对音乐的悟性同样惊人。刘伟说:“没有手,用脚一样能弹钢琴。”(3)2008年,只学了一年钢琴的刘伟在北京电视台的节目中,当着刘德华的面,弹了一曲《梦中的婚礼》,又弹奏着钢琴与刘德华合唱了一首《天意》。 此后,德华新专辑里多了一首叫做《美丽的回忆》的歌,词作者就是刘伟。(4)2010年5月,参加了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济南唱区预选赛,评委就很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演奏,刘伟心想“多大点事啊”;2010年7月,参加了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夺得冠军,轰动全国。
认识角度:
梦想: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编织着美丽的梦想。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学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刘伟的人生有过一次毁灭性打击,又有过许多次机会,他几经碰撞,最后毅然放弃高考走近音乐的世界。事实证明,刘伟的抉择时正确的,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他已经沉浸在音乐的情韵里,“生命里有三样东西不可以少,空气、水和音乐”。
5、明星“生活”:
(1)夺冠后的刘伟很平静,他喜欢晚上听东西、写东西。因为晚上很安静,没有人打扰,可以踏踏实实地学点东西。多数是有关音乐的,比如音乐创作、后期制作之类,会跟老师学。他说:“音乐不像运动,音乐本身就是享受,你去享受别人的音乐,或许有一天你享受自己的音乐。”比较喜欢创作和制作的他说:“钢琴会作为我创作的一个辅助,但脚弹得再好,就算一天弹24小时,也永远弹不过手,这是不可能的。也会关注其他的,我昨天夜里还看了尼克?胡哲(注:一个天生没有四肢的澳大利亚青年,现在是全球著名的励志演讲家)的视频。”
(2)拒绝“商演”: 刘伟代表中国,不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梦想家庭一起体验了世界最大、最具创意的游轮“海洋魅丽号”的全球首航,并且在全球的家庭代表和媒体代表面前,带来了为人惊叹的钢琴表演。同时,刘伟在上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表示:“我只参加公益演出,拒绝商演。”这一表态,使得他成为第一个不为名利登台的选秀明星。“我不接商演,只进行公益演出。公司也尊重我的决定。”当被问及如果要求必须参加商演怎么办,他答:“大不了我砸锅卖铁把钱还给公司……”他的言论当即引发了社区观众的掌声。
认识角度:
淡定:抛却生命中一切冗杂,淡定的看待中命中的过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以此种淡定看待被贬,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勉励人民以天下为己任。正如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刘伟历经磨难、几经挫折,终于成功在“中国达人秀”的节目中,并且成为轰动全国的“达人”。他一如赛场上的淡定,夺冠之后并没有庸俗的“星味儿”,他拒绝与金钱挂钩的商业演出,只参加公益演出。他阅读、听音乐、创作,“躲进小楼成一统”,“花开花落任自然”,依然过着平静的日子。刘伟能拥有如此屈能伸的淡定与从容,实乃当今之大丈夫!
【相关链接】
1、刘伟语录
(1)我从来没有把我当什么特殊群体,就是你们用手做的东西,我用脚做,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没有不一样。
(2)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养活自己,虽然我体会不到拥抱别人的幸福感,但我能够在琴声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3)没有手,用脚一样能弹钢琴。
(4)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5)谢谢他能这么歧视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让他看看。(遭到音乐学院校长的歧视后, 他说。)
(6)刚开始困难简直是一座山,但是后来通过努力拿到全国第一时,再回头看那困难只是一个小小的台阶。
(7)我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
(8)我生命里有三样东西不可以少,空气、水和音乐。
(9)男人要对自己的梦想负责,我梦想就是成为一流音乐制作人,我想要比别人走得好,那就比谁更辛苦。
(10)我觉得达人就是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去演绎他的人生。
(11)我今晚就是想表达的希望,大家看到的世界都是非常美丽的看,可能有一些小小的不顺,或者是一些坎坷,那都是证明你以后的人生是美好的。
(12)希望大家可以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有人问过我说,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跟比尔不便,可我会告诉我自己,我还有一双完美的腿。
(13)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能为帮助过我的人和其他一些人,做到一些事情,我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2、舟舟:1978年“愚人节”出生在武汉,智商只有30,(正常人70)属于重度弱智,终其一生,智力只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爱,使舟舟的父母决定:自己背负十字架,让孩子活下去。30岁的舟舟智商仅仅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智力水平,他不能从一数到十,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和球的形状。但是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首场文艺晚会上,他从容地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演奏的《北京喜讯到边塞》、《拉德斯基进行曲》,赢得阵阵喝彩。
3、黄舸:(1988 10.30 - 2009 11.06),湖南长沙人,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7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病只能活到18岁。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父子俩从2003年开始走遍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因为没有钱,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儿子黄舸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000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汇款的恩人当面道了谢。“5?12”大地震后不久,黄舸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便让父亲帮忙联系了当地的眼库,签下了角膜捐献同意书。当时,就特别提到了要把其中的一只眼角膜捐赠给四川灾区的同龄人。直到离开前的最后一刻,儿子还在念叨着一定要把眼角膜捐赠出去,留给社会上有需要的人,代替他继续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
4、贝多芬:(1770-1827) 德国著名作曲家,自28岁起,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
【关联运用】
《中国达人秀》冠军,《开心第一课》中第二课“坚持梦想”的钢琴表演嘉宾刘伟,是一个独特的人,他被命运之神碰掉了双臂,却能用脚趾弹钢琴,而且成为轰动全国的冠军。但是又不像别的明星一样,总是喜欢用滔滔不绝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梦想。从上场到表演结束,他在节目中只说了两个字“你好”,舞台上一架钢琴、一把特制的琴凳、动人的旋律……他用音乐代替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弹奏出了自己的梦想。这不仅仅是鼓励了孩子们,连主持人王小丫也不禁赞叹道:“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听到琴声,我在想,我们四肢健全,我们能用到的一个词就是震撼。”连一旁的马云都连连表示赞同:“我所能说的就是震撼和感动”。刘伟表示,自己之所以一言不发,是希望用行动做最好的诠释,“我都可以做到,一步步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那些孩子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情景聚焦”部分,从少年“
折翅”、逢遇“贵人”、寻找“出路”、音乐“梦想、明星“生活”等五个角度,全面介绍了刘伟的遭遇和际遇,挫折与梦想,过去和现在。“相关链接”部分,介绍了网络盛传的“刘伟坚强语录”、“弱智指挥家”舟舟、“感动中国人物”黄舸、失聪作曲家贝多芬。“情景聚焦”和“相关链接”两部分互为补充,中外兼具,有助于拓宽阅读视野。
达人,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后来“达人”一词,被越来越多的网友接受和喜爱,成为流行用语,也成为许多人相互称呼的口头语。若写记叙文,可以抓住“达人”具有个性且有才能的特点来描写、叙事;若写议论文或议论文,可以从“命运”、“生命的贵人”、“出路”、“梦想”、“淡定”等角度作深度挖掘。
譬如,2010年重庆卷作文:以“难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实则“精致”。首先,这个题目符合时代特征,也符合学生的生活气息,内容可大可小,包罗万象,谁都可以写,但要写好并不容易。其次,这个题目既关注时代问题,又能促使学生从中去反思问题,思考问题。题目视觉独特,角度新颖,不能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难点主要体现在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对“难题”的理解、认识和态度上,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取相关场景和体验,或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深入挖掘表达自己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考生可选取微观的个人经历,也可选取宏观的社会问题。刘伟的人生便是围绕失去双臂这一“难题”而相继出现的诸多“难题”:吃饭、刷牙、上厕所、洗脸怎么办?上学写字怎么办?什么体育运动适合自己?参加高考吗?音乐学校很难进怎么办?《快乐男声》预赛落选怎么办?《中国达人秀》夺冠之后的杂乱的生活如何应对?……这些“难题”涉及命运、理想、个性、选择、人格、尊严、心理、态度等一系列问题,完全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片段)
难题
吴玉刚
很喜欢一副读书对联:“架上有书真富贵,胸中无事即神仙。”“无事”,也就是没有难题。可又怎么能达到“无事”的境界呢?对读书人而言“读书”即可。
那么,对刘伟而言,怎样才能做胸中无事的神仙呢?失去双臂,对任何人而言绝对是一件苦难的事。其实,面临苦难我们只有三条路可以走:满怀悲怨地去死,稀里糊涂地苟活,清醒豁达地面对。一死了之是浑噩,一味苟活是麻木,只有一心面对才是一种精彩。刘伟失去双臂却学会了吃饭、刷牙和写字,不能踢球、游泳却投入了音乐的怀抱,《快乐男声》落选《中国达人秀》却一举夺冠……霍金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刘伟有着豁达淡定的品性,还有着“做一名优秀的音乐人”的梦想。他遇挫则强,遇难则上,因为他不愿意苟活,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我想,当一个人拥有了刘伟一样的精神,所谓难题也只能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石”,难道不是吗?
主要参考资料:
1、部分资料选自“百度知道”。
2、《无臂钢琴师刘伟感动观众 称魅力和外表无关》,北青网2010年9月16 日。
3、《双脚弹奏出完美人生》,《牡丹晚报》2010年10月20日。
4、《断臂琴师精彩人生》,《羊城晚报》2010年12月19 日。
5、《只参加公益演出 拒绝商演》,《新民晚报》201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