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19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 683 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
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
载表明当时( )
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
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解析:选 C 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争霸战争的出现表明周王天下共
主地位动摇,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 C 项正确。
2.据记载,西周时期对违犯国法的职官,不仅要在祖庙中宣布处罚决定,甚至还要在祖庙
进行处决,正所谓“戮于宗”,以示家国共弃。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反映了神权政治的盛行 B.体现了血缘宗法政治性
C.折射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D.说明官僚体制还不完善
解析:选 B 由材料“国法”“祖庙”“戮于宗”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家国一体
的政治特征及血缘宗法的政治性,故 B 项正确;材料与“神权政治”无关,A 项错误;C 项材
料未体现;西周时还没有官僚政治,排除 D。
3.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影响是( )
A.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解析:选 A 材料中隋、唐、北宋与东晋相比,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提
高,说明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其最大影响在于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
人才来源,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巩固,故 A 项正确。
4.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
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
当时( )
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解析:选 D 明朝初年朱元璋已经废除相权,故 A 项错误;皇帝因为个人原因不理朝政,
不能反映出君主权力的削弱,故 B 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 C
项错误;“万历怠政”带来朝政的混乱,暴露出专制政体下人治的弊端,故 D 项正确。
5.《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吕氏春秋》也记载了“(季冬之月)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
具田器”。这主要表明先秦时期( )
A.农业生产已经出现耦犁 B.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C.耒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D.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解析:选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出现耦犁,故 A 项错误;汉代以后铁犁牛耕逐渐普
及,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题干材料信息“千耦其耘”“修耒耜”“具田器”等,
体现了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D 项正确。
6.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对下
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 )
A.二牛抬杠法推广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佃耕制度的形成
解析:选 B 古代中国的二牛抬杠耕作法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西部地区广泛推广,
故 A 项错误;无论是中唐时期的二牛抬杠法还是盛唐时期的精耕细作,体现的都是古代中
国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农民生活状况的相关描述,故 C 项错
误;同样,租佃制度在材料中也没有相关体现,故 D 项错误。
7.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下面是清末大荔县城乡
庙会天数分月统计图。
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A.注重保障农时 B.以季度为周期
C.受到时间限制 D.以农业为基础
解析:选 A 根据题中统计图可以看出,农忙时城乡庙会的天数相对较少,而农闲时城乡庙
会的天数较多,这说明城乡商业注重保障农时,故 A 项正确。
8.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右图是玉米形状的玉雕挂件,它的制作
年代不早于( )
A.元代 B.明朝
C.晚清 D.民国
解析:选 B 玉米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即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国的,故选 B。
9.明清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
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这表明( )
A.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社会价值取向变化 D.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选 C “吴郡或右贾而左儒”,以贾为尊,反映出吴郡民众对商人的推崇,对商业利益
的追逐,不符合“重义轻利”,故 A 项错误;抑商政策出现松动,但不能据此推断是其开始,
故 B 项错误;“吴郡或右贾而左儒”,以贾为尊,民众社会价值取向变化,故 C 项正确;材
料只是吴郡民众对商业的推崇,不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全貌,“成为主流”没有依据,故 D
项错误。
10.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
A.三教合一的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天理与人欲对立 D.佛学诗词的兴盛
解析:选 A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体现了李白及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的影
响;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是儒家(教)追求的政治思想;王维被称为诗佛,其诗“清冷
幽邃,远离尘世”,说明王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体现了文化领域受到道教、儒家(教)、
佛教的影响,故 A 项正确。
11.《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
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解析:选 C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材料没有涉及,故 A 项错误;明朝文化艺
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材料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主要
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忠心不二”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在孙悟
空身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潮,故 C 项正确;社会的价值取向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12.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
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他所说的文学体裁( )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词藻华丽、手法夸张
解析:选 A
13.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
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
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宗法纲常的束缚
C.专制制度的强化 D.科举制度的僵化
解析:选 C 小农经济主要是经济形态,不能直接影响士大夫的独立人格的变化,故 A 项
错误;宗法纲常对士大夫的思想会有束缚作用,但不是导致士大夫缺少独立人格的主要因素,
故 B 项错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在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故导致士大夫丧
失了独立人格,故 C 项正确;科举制度僵化,思想受到束缚也是专制制度强化的结果,故 D
项错误。
14.“万岁”是古代中国皇帝的代称,始于汉武帝,后来礼颂皇帝时,都要用“万岁万岁万万岁”
的敬辞。这反映了统治阶级意在( )
A.突出君主独尊地位 B.彰显帝王丰功伟业
C.强化皇权主义思想 D.固化君臣等级秩序
解析:选 C 突出君主独尊地位是在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时,故 A 项错误;彰显帝王丰功
伟业要突出皇帝的功绩,材料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从“万岁”到“万岁万岁万万岁”突出强
化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故 C 项正确;固化君臣等级秩序是指把君臣的等级秩序固定化,
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15.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
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
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
解析:选 A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中朝”拥有
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 A 项正确;汉初的治国思想主要是黄老之学,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故 B 项错误;汉承秦制,据材料可知汉武
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央权力重心的转移,不能说明行政机
构的职能巨变,故 D 项错误。
16.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
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解析:选 D “宰相一致原则”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故 D 项正确。
17.北宋太祖有言,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宋神宗时,大臣文彦博也言:“与士
大夫治天下。”后来,“共治天下”的理念经士大夫进一步发挥,阐释为“共天下”。由“共治天
下”到“共天下”反映出( )
A.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B.天下之事已经不能由皇帝独裁
C.士大夫追求“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
D.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实质上已弱化
解析:选 A 由“共治天下”到“共天下”强调的是天下是大家的,体现了士大夫“治国平天下”
的儒家思想,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属于君主专制时期,故 B 项错误;“民贵君
轻”强调的是重视人民的作用,“共天下”是士大夫提出的,故 C 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实质不
会弱化,故 D 项错误。
18.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
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
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
A.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 B.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
C.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 D.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
解析:选 C 从宋朝所设通判的目的及权力与清朝所设通判的职务对比分析中概括总结。材
料“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表明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
故选 C 项;A、B、D 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符。
19.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
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
元代( )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解析:选 B 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对重要的权力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
理,是防止地方滥用职权,而“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
20.1573 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是针对六部百司设立的监察机构)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
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
察大权,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这些措施( )
A.使内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B.整顿了吏治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张居正威胁君主专制
D.加强监察权力促进了清正廉洁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以六科督促六部”“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内阁直接控制六
科”得出该措施整顿了吏治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
21.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
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这表明军机处( )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
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
以看出其地位逐渐上升,逐步成为中枢机构,故 B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2.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
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
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皇明大政纪》
材料三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
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无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
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经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
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
治制度的主要差别。(15 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
期政治发展的趋势。(10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西周的“贵族色彩”“地方分权体制”即可知是宗法制、分
封制;由秦朝的“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二小问,比较西
周宗法制、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区别,可从官员产生、地方管理体制、最高统治者权
力等方面来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的方面比较明显,清代有寄信上谕,明代没有;
而相同方面,都是由皇帝来决策。第二小问,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即皇权加强,专制主
义加强。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6 分)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9 分)
(2)相同点: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2 分)
不同点:明朝政令是公开发布的;清朝的重要政令是秘密发布的。(6 分)
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 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
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
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创殿试,但未形
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
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
直接掌握
明代
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
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
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
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 题 范 围 只 限 于 “ 四
书”“五经”,答卷只能以
朱熹的注释为准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
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
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以上是某校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关于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表格。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
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考查科举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材料,考生可从科举考
试与君主专制的强化、科举考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科举考试与儒学的发展等角度拟定论题
进行简述。
答案:(示例一)科举考试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 分)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内容、程
序、录取数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
工具,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多元逐渐变成以儒学为主,再
到“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10 分)
(示例二)科举考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2 分)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南
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
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的情绪,实行“南北榜”。(10 分)
(示例三)科举考试与儒学的发展。(2 分)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学,成为科举考
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支
撑,为统治者所极力提倡,宋代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
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10 分)
(以上示例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