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3.12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
必修二主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
1.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2.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3. 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 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 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4.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5.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6.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 《民报》、《时务报》 B. 《民报》、《天演论》
C. 《天演论》、《时务报》 D. 《海国图志》、《天演论》
7.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8.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A.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9. 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 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 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 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 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10.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1. 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 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 女性载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 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 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12. 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A. 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 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 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 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1.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 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 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2. 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 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 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3.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 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 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 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4.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5. 表1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 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 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 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6.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7. 如图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
A. 19世纪初期
B. 19世纪中期
C. 20世纪初期
D. 20世纪后期
8. 《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 ①③④②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9. 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 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 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 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 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10. 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 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 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 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 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11.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名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 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 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 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12. 如图所示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3.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1. 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 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 提倡使用白话文
C. 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 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2. 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 )
A. 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 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 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 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3. 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B 2. B 3. C 4. D 5. B 6. A 7. D 8. D
9. C 10. B 11. D 12. C 13. D 14. C 15. B 16. D
17. A 18. D 19. C 20. D 21. C 22. D 23. D 24. B
25. C 26. B 27. C 28. A
【解析】
1. 依据题干“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可以看出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门当户对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但是不能说明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对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不用考查报刊传媒的影响和功能.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的时间是1913年,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二者时间不符. B.材料是用追求新思想,来衬托艾罗补脑液的销售,说明追求新思想,对民众有极强的影响力,用它来作为广告的内容,能够吸引顾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追求新思想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 C.材料主要涉及到社会思想变化,并没有涉及到社会风俗的改变. D.这则材料主要能够体现出追求新思想的社会风气,并没有体现出追求新思想是由广告而推动而产生的.
故选B.
【点评】回答本题时,重点要知道1913年是民国初年,这一时期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爱国进步的思潮在不断发展,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家利用报刊刊登广告,打出进步爱国的旗号来宣传商品,就非常正常.
3. 题干材料的意思很明确,民国时期由于一些妇女“剪发齐眉”梳男式发型,当地警察局认为这种行为有伤风俗,发布通令禁止,否则加以处罚。说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A项错在“普遍”二字上;从材料中明显看出男女不平等,故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传统习俗的冲击。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迁的正确认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4.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故A项错误。
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因此不能反映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增长最快,说明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主题及其数量,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对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变化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意限定信息“社会原因”,依据所学可知,旗袍是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完全西化,故A项错误。
旗袍原本是满族服饰,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经过改良在民国时期成为城市女性追求的时尚着装,这能够说明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平等观念的兴起,这得益于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故B项正确。
C项说法显然与违背史实,也无法解释旗袍受青睐的独特性,应排除。
D项是旗袍本身的特征而非社会原因,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考查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的社会原因。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旗袍的由来、兴起的原因的识记。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材料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的信息体现的是三民主义思想,应该出自《民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是维新派梁启超的思想,应该出自《时务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7.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时期革命思潮与社会习俗知识点,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D项正确。故选D。
8. 1925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政局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影视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属基础题.
9.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说明了,铁路交通在中国出现后,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中国最早的近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故A项“首现”表述错误;题干未体现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C。
10. 题干问到甲图到乙图表明什么,因此要联系两张图片的内容,从发展的角度读图,甲图是清政府官兵用权威迫使男子剃发,是清专制的表现;乙图是民国军人监督男子剪辫,A太绝对。C民国已非专制王朝。D未体现。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化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11. 女权意识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女权意识的提高.
材料强调女权问题,说明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要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限制,说明女性在平等的道路艰难曲折,故D项最符合题意.
AB两项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应排除.
“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说明女性是有条件接受的,并不是完全反对,故C项错误.
故选D.
12. 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表现的了解。
13. 材料“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得出中国多数地区依然采取的是旧式婚居,说明婚姻观念仍比较保守,故D为正确答案.旧式婚姻强调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程序复杂,婚姻习俗变化的趋势是由繁到简,A、C排除.B不符合史实,国人并没有抵制新式婚姻.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了解.
14.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传统习俗的冲击.
题干材料的意思很明确,民国时期由于一些妇女“剪发齐眉”梳男式发型,当地警察局认为这种行为又上风俗,发布通令禁止,否则加以处罚.说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A项错在“普遍”二字上;从材料中明显看出男女不平等,故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
故选C.
15. 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
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的了解。
16. “《申报》刊载《西装叹》”中的一个“叹”字,以及“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说明对人们崇洋媚外、浪费金钱、轻视利权的叹息,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与题目的主题相背离;B、C两项程度词“主流”、“普遍”用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当时土洋并存的社会现实。
故选:D。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大众传媒的变迁,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大众传媒的变迁,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17. 结合图表可以看出从17~19世纪的中国在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也就是人的数量是增多的;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中国国的社会生活,侧重于考查的是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反映的问题。
本题考查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 依据材料可知,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
材料中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需要掌握清末发式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清末发式变化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 19世纪中期前,中国尚是典型的男权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且当时照相技术尚未发明,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从老张片中人物的服饰、表情、黑白照本身均可判断是民国时期(20世纪初),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了解,需具备一定从历史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 ③火车、①汽车、②火箭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④公共马车是古代的交通工具,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应该是④③①②.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交通工具变迁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属基础题.
21. 漫画整体内容,剪掉一小部分叫崇尚西法,留下大部分辫子称“保存国种”。A项错在盲目,因为辫子没有完全剪掉,所以A错。B项错在偷换概念,辫子是中国落后腐朽的一个缩影,不是传统精华,错误。D项错在它不是本质,题干问本质上表明,错误。C项正好印证漫画保留辫子的主体部分的内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了解。
22. 材料强调女权问题,说明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要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限制,说明女性在平等的道路艰难曲折,故D项最符合题意。
AB两项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应排除。
“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说明女性是有条件接受的,并不是完全反对,故C项错误。
故选:D。
女权意识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女权意识的提高。
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影响。
23. “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
C项和材料无关,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考查新中国新闻宣传制度.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原因、概况、特点以及影响.
24. 注意图片信息,画中墙上画作仍属于中国传统山水画,饮食方式仍属传统中式饮食,①④与题意不符;人物的发型看,已经剪去了发辫,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风尚的变化,照明手段看,已经有了电灯,反映了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了解,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做。
25. 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②正确.1899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
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26. 材料“20世纪初”“古典来做古文”“一目了然”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指文学革命,即使用白话文,故B项正确.
AC两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D项不是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内容,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的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27. 本题是程度型选择题,A项的“都借助”、B项的“崇高的社会地位”、D项的“广泛认同”,既不符合民国时期的实际情况,又缺乏充分的史实依据(仅依据题中一幅广告图不能得出ABC三项结论)。
【考点定位】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广告。
28. 该教材介绍的是“两个月前”发生的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因此①正确;材料信息“百计救护”“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说明危难关头,进行救助,体现人性向善的一方面,②正确。③④与史实明显不符。
相关文档
- 2019高考英语:二轮单项选择、填空专2021-05-147页
- 2018山东科技版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2021-05-144页
-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全2021-05-1414页
- 2017年天津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2021-05-1424页
- 江苏高考物理必修一总复习全程同步2021-05-14106页
- 天津市河东区高考一模考试数学理试2021-05-149页
-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综化学和答案解2021-05-147页
- 高考文综历史部分真题试卷及答案wo2021-05-144页
- 全国高考文科数学模拟试题A2021-05-1412页
- 高考试题重庆卷—文综试题及答案2021-05-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