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历史冲刺必背知识点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 高考历史三轮必背知识点 一.背景(原因、条件)类 (一)古今中外政治文明 1. 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环海而居的独特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2. 五四运动的背景:(1)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大肆出卖 国家权利。(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巴黎 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二)二战后政治格局演变与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 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2) 20 世纪 70 年代 初,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3)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有利 于两国国家利益。 3.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3) 经济发展的需求。 4.苏联解体的原因:(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2)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了误区。(3)民族矛盾激 化。(4)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三)古今中外经济 1. 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经济根源:15 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2)社会根源: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4)历史原因: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5)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6)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 外探险。 2.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 金;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 科学的繁荣;科学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生。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5.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5)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作用。 6.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主要原因:人民 生活相对贫困,限制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 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股票投机活动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3)直接原因(导火 线):纽约股市崩溃。 7.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1929 年经济危机的爆发;(2)胡佛反危机的失败;(3)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4)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多极化出现的原因:(1)现代科技的推动。(2)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 日本、西欧的兴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缺乏全球性的贸易、金融协调机制。(3)国际政治走向缓和, 经济竞争日益加剧。(4)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 9.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1)科学技术是根本推动力。(2)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3)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障碍。(4)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5)跨国公司 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四)古今中外思想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 级关系上“士”活跃起来。(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出现了“学在民间”。 2.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阶级基础: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 壮大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成长,中国共产党诞生。(3)革命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的长期革命实践及总结。 二.内容、措施类 (一)古今中外政治文明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官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 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 务。(3)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2.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 权。 4.宋代: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把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 5.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6.明朝:中央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地方废行中书省;君主专制加强。 7.清朝: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互相制约,后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变化: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依 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历朝沿用。 9.雅典民主政治:(1)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3)公元前 5 世纪伯利克里改革,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 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城邦军政大权;发放参政和 “观剧津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10.罗马法:⑴保护私有财产。(2)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3)保护奴隶制度。 11.《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12.英国内阁、首相、议会之间的关系:(1)内阁: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负责。⑵首 相:内阁的首脑是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掌握立法 权,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⑶议会:掌握立法权;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13.美国 1787 年宪法:(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 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2)国家权力的划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 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1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⑴立法权: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 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⑵行政权: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 议院。 15.《德意志帝国宪法》:(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 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2)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3)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 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4)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 16.《共产党宣言》:(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2)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 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17.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1)在政权建设方面,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 立法权和行政权;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 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 工资。(2)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 产、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 制。 19.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 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0.日军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2)潘家峪惨案(3)细菌试验。 2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1956 年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 年确立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 共”,进一步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 族共同繁荣的原则;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 (4)基层民主制度:199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22.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⑴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 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⑵法律名存实亡。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党内 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⑶夺权风暴。 23.“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 度。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已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二)二战后政治格局演变与现代中国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⑴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 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⑵“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 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建立外交关系。 ⑶“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 会主义阵营一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4.新时期的中国外交:⑴奉行不结盟政策。(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 组织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 环境。 5. “冷战”政策的表现 ⑴美国: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成立“北约”。 ⑵苏联:①政治上九国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②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③军事上成立“华约”。 6.“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形成了两极格局。(2)造成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与分裂,形成了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德国分裂,朝鲜分裂,越南战争。(3)导致古巴导弹危机。(4)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7.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中国的振兴。 8.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⑴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⑵欧盟成立,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⑶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⑷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 量,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⑸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 界和平。 (三)古今中外经济 1.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精耕细作。(3)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3)封建土 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 4.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5.开辟新航路:(1)1487 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1497—1498 年, 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从而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3) 1492 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美洲,从而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4)1519 年,葡 萄牙贵族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船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6.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垄断贸易、种族屠杀、贩卖黑奴。 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1)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3)工业革命后,到 19 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 本形成。(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2)19 世纪末初步发展;(3)一战期 间出现短暂春天;(4)国民党统治前期较快发展;(5)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因境;(6)解放战争时期萎 缩破产。 9.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1953 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一五”计划。(3)1954 年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4)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5)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 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6)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 年中国面临有 史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困难。(7)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8)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劫难,周恩来、邓小平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 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11.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3)1992 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对外开放:(1)设立经济特区。(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4)加入世贸 组织。(5)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⑴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⑵中 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⑶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 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⑷1997 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⑸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4.罗斯福新政:(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 程;(5)社会立法。 15.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建立“福利国家”。(3)第三产业的兴起 和“新经济”的出现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余粮收集制。(2)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 普遍劳动义务制。 17.新经济政策:(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解除工业国有化。(3)自由贸易。 18.斯大林模式:⑴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⑵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 动。 19.二战后初期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控制了世界金融市场;签署关税 与贸易总协定,控制世界市场;推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各国。 20.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21.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2)北美自由贸易区。(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2.世界经济多极化出现的原因:(1) (四)古今中外思想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并施;提出“君舟 民水”思想;主张性恶论。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 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 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 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 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 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2.新文化运动:(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4)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2)新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4.毛泽东思想: (1)从中共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以及“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抗日战争时期:撰写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说明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 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 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5)新中国成立后:①过渡时期: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重要问题,完 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 针政策;独创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 的理论。 5.邓小平理论: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解放 发展生产力;发展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政治保障: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 靠力量: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爱国者;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 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8.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科学, 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9.文艺复兴的成就:(1) 文学方面:薄伽丘的《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 个性;但丁的《神曲》,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歌集》,最早提出以 “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三人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2) 艺术方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 餐》《蒙娜丽莎》,抛弃了中世纪的宗教气息;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10.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 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11.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圣经》至上;君权高于教权。 12.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 (1)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3)卢梭:反对封建专制,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 有。 (4)百科全书派:18 世纪中后期,编纂《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专制和迷信,形成了百科全 书派。 (5)康德:主张天赋人权;对自由和平等又作了许多限制;平等只有法律的平等而没有经济的平等。 13.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由提倡人性到崇尚理性;集中批判专制主义;注重人权和如何保障人 权,提出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学说;把人文主义思想上升到社会政治制度层面,主张建立 法治社会。 (五)古今中外科技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1)核技术: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导弹:1960 年, 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 年成功进行了导弹核 武器试验。(3)火箭技术:1960 年,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4)空间技术:1970 年,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 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5)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 品种一一南优二号。 2.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2)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3)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4)普朗克的量子论。 (六)古今中外文学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一甲骨文、金文一小篆(秦朝时)一隶书(秦始,流 行于汉)一楷书、草书、行书。(2)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繁花似锦的戏曲:(1)元代杂剧的繁荣: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的《窦娥 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2)明代传奇的兴盛:汤显祖的《牡丹亭》。(3)清代京 剧的崛起。京剧形成于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等著名艺人,京剧的四大行当是指:生、旦、净、丑。 3.中国书画的演变:夏商周时期的绘画以人物为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吸收外来美术风格,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和盛唐时期的 著名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布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 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 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4.“双百”方针:(1)“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2)“百家争 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 实力增强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 用。 6.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2)英国:拜伦《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3)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 的故事》。 7.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1)法国: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 书”;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2) 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箫伯纳的《苹果车》。(3)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 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 平》。(4)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8.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9.亚非拉美文学的主要成就:印度泰戈尔的《戈拉》;中国鲁迅的《呐喊》集;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 独》。 10.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和安格尔的《泉》。 11.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西班牙哥雅的《枪杀马德里市民》。 12.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法国米勒的《拾穗者》;俄国列宾的代表作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3.印象画派的主要成就: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和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梵高的《向日葵》;塞尚 的《樱桃和桃子》。 14.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法国马蒂斯的《舞蹈》。西班牙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15.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成就: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代表作品有《英雄交响曲》《命运 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歌曲之王”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的代表作《小夜曲》和 “圆 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 三.实质、特点类 (一)古今中外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2)王位的继承以世 袭制取代了禅让制。(3)在地方管理上上实行分封制。(4)在王族内部按血缘关系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 特点的宗法制。 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从地方看,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4.西方代议制的特点:(1)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3)实行资产阶 级的政党政治。 5.近代列强侵华的特点:(1)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炮舰为后盾,经济侵略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 上瓜分中国。 6.抗日战争的特点: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 斗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 持久性。 7.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8.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古今中外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 精耕细作。(3)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5)生产规 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7)长期领先于世界。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2)宋元 时期空前繁荣。(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4)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 发展。(5)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行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但不缠足运动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广有关;上层人士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的作 用。 5.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6.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极强,影响深远。 7.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 品经济的发展。 9.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 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古今中外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增加了神学色彩和纲 常伦理,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1)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的思想 不断得到解放。(2)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 3.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四)古今中外文学艺术 1.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1)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2)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 条流畅,任情纵性,审美价值极高。(3)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雅俗共赏。 2.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深入发掘人类感情世界,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戏剧情节跌宕起伏为主要特 点。 3.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 4.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作品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反传统。 5.亚非拉美文学的主要特点: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思想的民族文学。 6.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题材选择历史重大事件;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7.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在表现手法上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8.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9.印象画派的主要特点:早期印象画家们用光和色来描绘外部世界;后期印象画派强烈主张抒发个性, 并吸收包括中国水墨画在内的东方艺术的一些特点,线条粗犷,形式夸张富有装饰性。 10.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吸收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 11.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突出个人感受,弘扬民族特性。 12.20 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流行音乐,通俗易懂,轻松活泼。 四.作用、意义类 (一)古今中外政治文明 1.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 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形成多民族国家。(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 展。(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4)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阻碍社会进步。 3.雅典民主政治:(1)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2)仅限于 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4.罗马法的影响:(1)维系统治: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 经济利益;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2)影响后世: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 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5.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推动了世界民主化的进 程;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鸦片战争的影响:⑴社会性质: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社会 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而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⑶革命任务: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我反帝反封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7.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1)对列强,拓展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2)对中国,阻碍了民旅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穷和落后,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社会的 近代化进程。 8.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1)作用:①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②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反侵略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拉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③《资政新篇》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④是中国几 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其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农民阶 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9.辛亥革命的作用和局限性 (1)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0.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 党,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 焕然一新。 12.南昌起义的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 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促使 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14.抗日战争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 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 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 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6.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 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2)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 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 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 件,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新时期。 (二)二战后政治格局演变与现代中国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 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 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⑴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⑵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 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⑶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 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古今中外经济 1. 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1)对欧洲:引发了“地理大发现”,出现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 本主义的发展。 (2)对亚非拉:开始遭到了欧洲殖民者的侵略,遇到了巨大的灾难。 (3)对世界: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 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早期殖民侵略的后果:(1)对世界:进一步打破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3)对殖民 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以及这些地区的落后;但也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 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 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 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政治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3)思想上,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断冲击瓦解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 会条件。 (4)发展趋势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没有形成完整 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 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为农村改革 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7.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2)加剧了世界紧 张局势。 8.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 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9.斯大林模式: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 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 经济的持续发展。 10.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1)标志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2)美国在战后相当 一段时期内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3)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1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⑴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②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⑵面临的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 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四)古今中外思想 1.维新变法的意义: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思想启 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 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东方 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3.三民主义:(1)积极作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 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的发展。(2)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封反帝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 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1)在其指导下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2)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夺取中国革 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和理论 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 位。 5.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 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 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7.启蒙运动影响 (1)对欧洲: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自由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法 国爆发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2)对世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美,启蒙思想鼓舞殖民地人民斗争;中国、日本借用启蒙思想改造社会;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五)古今中外科技 1.四大发明的影响:(1)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对新兴资产 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4)印 刷术推动了文艺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2.科技进步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3)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科技保障。 3.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1)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到生命世界,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2)在欧 洲科学界,特别是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3)晚清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以生物进化论学说为指导,开展救亡 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4.“蒸汽时代”的影响:瓦特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 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各行各业出现了使用和发明机器的热潮;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交通 运输业发生了彻底改变,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 城市的兴起。 5.“电气时代”的影响:发电机的发明与应用,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引发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 业的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狂潮,世界市场最 终确立;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互联网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②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 化。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④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 展空间,使传统教育进一步完善,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⑤促进了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消极影响: 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等新问题。②使各国围绕 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③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工 作产生消极影响。 (六)古今中外文学艺术 1.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1)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诗经》标志中国成熟诗歌形成。(2)战国时期屈 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造出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是《离骚》。(3)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是赋。(4)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期。(5)词在宋代大放异彩,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是豪放派的 开代表人物。 (6)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组成,散曲以关汉卿和马致远成就最高。(7)中国的小说兴起于 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称为传奇;宋代的话本把中国小说繁荣奠定的基础;明清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 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2.影视艺术的影响:(1)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直接反映人类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引领文明的发展 趋势和社会风尚。(2)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3)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 无处不在,以独特的魄力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电视加快了信息在世界范围的传递,扩大了 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的素质。 五.结论、启示类 (一)古今中外政治文明 1.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启示:要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反对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1)经验: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机 器。 (2)教训:掌握一支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盟, 才能取得胜利;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二)古今中外经济 1.罗斯福新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1)要大胆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2)要开 拓进取,勇于创新;(3)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机统一,防患于未然;(4)要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 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注意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工作 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中国古代史特征(远古——1840 年) ⒈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 221 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 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 170 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耕作方 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有,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禅让制,原始工业 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公元前 2070 夏朝成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制社会最鼎盛时期。 经济上:上周时代,出现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盛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 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 年)——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出现铁力牛耕,分封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出现于商朝,到西周发展到很成熟,瓦解于 春秋时期)逐步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冶铁也等业为手工业 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天文学发达,战 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 基础。 ⒉春秋时期(BC221 年——220 年)——封建大一统 政治上:秦代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 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 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实力的壮大,最终形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 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秦代科技发达,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成熟)的发明改进,《九章算术(刘徽)第 一部数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东汉时期)》是汉代的典型代表,汉代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 ——赋。 ⒊魏晋南北朝(220——581 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度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 中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政治制度出现了三省制。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文化上: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东 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行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四大农书之 一。是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生产经验和知识。 ⒋隋唐时期(581——907 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政治上: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分割宰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同时三省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科举制打破了按门第选拔人才的标 准,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层的基础,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 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唐朝于此由盛转衰。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 裂混战局面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农业上出现了曲猿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进步,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外贸 的代表,唐朝商业繁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文化上:佛、道、儒三家思想均发展,儒家受到挑战,科技发达调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唐代诗歌发 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绘画艺术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 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 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907——1368 年)——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政治上:政治上由若干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分割相权,削弱 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改革。 经济上: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棉纺织业成 为新兴手工业部门,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成为官方哲学,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指南针 ——战国发明司南,北宋出现指南针)印刷术(唐朝出现,北宋成熟)火药(唐初出现)】完成并外传。 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文学形式上出现了词和散曲,艺术上出现了苏轼等 书法家,还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⒍明清时期(1368——1840 年)——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丞相制度子明代废除,随之出现内阁,军机处,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政府的重农抑商 和闭关锁国政策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阻碍,外贸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上:儒家思想受到严重批判,出现了反封建主义思想,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农政全 书》 、《本草纲目》等巨著,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小说,更能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士大夫的文人 画成就突出,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一、1840 年至 19 世纪 60 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⒈政治上:①西方列强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当时中国 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但鸦片战争后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 民族矛盾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序幕。 ⒉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商品,掠夺整个农副产品,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 ⒊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想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⒈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成为中国革 命的敌人,共同压制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 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在 19 世纪 60——70 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 略,但从 19 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至 20 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在《辛丑条约》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 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⒉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并初步发展,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⒊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的思想,在 19 世纪末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20 世纪初至 1919 年——资本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⒈政治:民主革命成为 20 世纪初的进步主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⒉经济:民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后出现短暂的春天。 ⒊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北洋军阀掀起了尊孔复古的 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 动后传入中国。 四、1919——1927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⒈政治: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 年与国民党合作,国民 大革命开始,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革命转入低潮,北洋军阀逐渐被南京临时政府取代。 ⒉经济:帝国主义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⒊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工农群众中广泛传播,与新三民主义同时并存,但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五、1927——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 ⒈政治: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开始,代表大自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 路,建立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对峙。围剿与反围剿是国共双方的主要军事斗争方式,红军反围剿失利后,红 军长征,到达抗日前线,日本大举入侵,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⒉经济: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四大家族官 僚资本主义出现,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改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新民 主主义的经济成分。 ⒊思想文化: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在思想战线展开激烈斗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 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六、1937——1945 年,抗日战争 ⒈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开始,国共出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1945 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 ⒉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到劫难,大批企业内迁,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官僚资本 主义日益膨胀。 ⒊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志,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的指 导思想。 七、1945——1949 年,解放战争 ⒈政治: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的主要形式,1946 年 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⒉经济: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处于独占地 位,官僚资本主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纷纷倒闭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⒊思想文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有农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 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过渡时期(1949 年 10 月——1956 年 12 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在经 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发展,打破 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方针,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 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设先进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但 是 1958 年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实践中偏 向了多,块,因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到严 重挫折,1959——1961 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外交:反对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式,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任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 大革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遭到严重践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1973 年和 1975 年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 导人的主持下,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回升。 外交:1971 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一个与中国建交 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科技文化教育“两弹一星”研制成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 进入了航空时代,双百方针受到冲击和破坏,文化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了政治问题,妨碍了科技文化的 正常发展,文革期间教育战线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学生停课闹革命,高考制度被取消。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 政治:1978 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形成了以宪法 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和分 配方式,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巨大提高, 实行对外开放,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发展 外向型经济,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坚持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01 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应对挑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积极合作,发 展睦邻友好关系。 文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科技教育:2003 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返回地面成功,科学家袁隆平选育了杂交水稻——南 优 2 号,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针对教育制度,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并提出“科教兴国” 的发展战略。 个人总结的部分知识要点: 1.1956-1976 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认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经济为中心; ②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③变革或调整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④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2.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①外来技术的引进。如洋务运动。②外来经济侵略的客观影响——破坏自然经济,客观上提供 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③政府开放的政策,如清末甲午战争后的政策,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④相对有利 的国际环境。如一战的影响。⑤重大政治变革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⑥新式学校的创办, 教育制度的改革所起的作用。 不利因素:①政治腐败、专制统治。②外来侵略,特别是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外来经济侵略的进一步加深, 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③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④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外来技 术垄断),管理经验缺乏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3.“实业救国”: 社会原因:①甲午战后,在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和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的情况下,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 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民族危亡;②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特别是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民族资产阶级 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手段,形成了当时的一大社会思潮。 评价:①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②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 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的意义;③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 步发展,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目的是不可能实现 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重新受到压制,很快萧条下去即是证明;⑤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⑥“实业救国”主张的命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推 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民族工业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 4.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1.土地改革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953 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 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 1956 年底, 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 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 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5.两次工业革命的意义和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出现。 B.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C.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且矛盾日 益突出,斗争不断。 D.促进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主要内涵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 E.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F.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 进一步扩大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 概括: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 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70 年前后产生的各种新技术、 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期) 1.主要成就: A.1785 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B、1807 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 船;C.1814 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D.1825 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 70 年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主要成就: A.电的广泛使用——显著成就 1866 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 世纪 70 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此后电动机、电灯、电 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推动了 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出现了以内燃机驱动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C.化工技术的发展。从煤和石油 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丰富了 人类生活。D.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形成: 1.开始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2)早期殖民侵略, 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3)英国在 18 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1)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在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 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1857 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3.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 拓国外市场,世界基本被瓜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促进了资金、原料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但同时对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肥城一中 李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