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高考历史重点记忆知识点
1、分封制的影响
(1)西周初期对当时的影响
①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②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影响
(1)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及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
①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追根寻祖等社会习俗。
③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特点、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范例。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
(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5、从时代背景角度说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张的特点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面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愿望;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 ,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一种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6、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评价
(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7、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8、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朝官僚政治的差异
(1)概念内涵:先秦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
(2)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官僚政治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权。
9、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2)汉代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10、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
(2)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先秦儒学不曾有的成分。
(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1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即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职责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1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13、先秦至唐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14、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重生自己,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15、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16、宋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特点与影响
1.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管理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2.影响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17、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1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原因是什么?
(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2)南方相对安定,魏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转向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
(3)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
19.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中,我们能获得哪些重要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应注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有哪些新变化?
(1)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2)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3)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22、宋元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3.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4.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25、四大发明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
(1)造纸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火药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火器的进步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26、军机处的特点
(1)“简”:指机构人员十分简单。
(2)“勤”:指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3)“速”:指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4)“密”:指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28、秦至明清皇权强化的措施、特点
(1)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相权办法来加强君权,提高行政效率。
(4)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君权强化,相权在衰落。
(5)元代:中书省成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6)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清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君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9、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30、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主要特点、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答:
(1)措施: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
(2)特点:高度重视;惩治严厉;利用民众。
(3)结果: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后来,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
根源: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
31、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32、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3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的主张。
34、评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35、中国古代主要文学艺术的特色
(1)楚辞:句式自由灵活、想象奇特,易于表达情感。
(2)汉赋: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3)唐诗:李白的诗充满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白居易创作了大量浅显平易的讽喻诗。
(4)宋词:豪放派豪放激愤,内容多记事说理,表达内心感慨;婉约派含蓄细腻,内容多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
(5)元曲: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结合紧密。
(6)明清小说:通俗易懂,白话小说,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
36、多元史观认识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37、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38、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含义: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2)特点
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的经济侵略。
②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③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成熟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3)影响
①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动摇着封建统治的基础。
②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准备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
39、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史观
结论
革命史观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现代化史观
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世界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
文明史观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
社会史观
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唯物史观
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
40、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41、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化境地。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败,一方面,证明了只改变经济制度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另一方面,列强瓜分狂潮日烈,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42、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43、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
(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44、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史观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现代化史观
政治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经济
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
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史论总结]
45、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4)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4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47、“实业救国”作为一种救国思潮。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含义:向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
(2)认识:①实业救国思潮是一种理想化的救国手段,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是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取得民族独立,实业发展才有可能。②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一反前代的陈腐观念,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8、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导致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促进因素
①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⑤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49、概括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根本原因: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②政治上,政府、重大社会变革运动和仁人志士的推动。③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④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50、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社会影响
(1)特点
①受西方影响明显。
②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③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在开放口岸、都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
④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51、19世纪末维新思想盛行的原因
(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必修1)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必修2)
(3)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必修3)
5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53、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①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
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54、多角度看待三民主义
从时代背景看
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从纲领内容看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统治
从民生意识看
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从民主政治看
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式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从时代发展看
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55、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58、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59、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60、《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
(1)从《共同纲领》产生的条件看,由政协来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是合适的。
(2)从《共同纲领》的内容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它的许多内容为我国1954年宪法所沿用,为后来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6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特点?
(1)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
(3)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6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1)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
(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63、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不同
(1)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2)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而人民政协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
(3)监督权不同。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4)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
64、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和作用
(1)特色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根本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的民族制度。
③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作用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制度,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
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④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对中国的整个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66、.中美关系的改善
(1)原因
(2)过程
67、中美、中日关系的突破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
(1)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3)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面临的外交困境,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68、如何看待“一边倒”政策?
(1)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有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
(2)这种政策也有消极影响,它影响到国际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
69、“一边倒”方针的内涵及其原因
(1)内涵:“一边倒”是指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原因
①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
②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共与美国的敌对关系。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
④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70、概括归纳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有哪些?
提示:(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7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
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①“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②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7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从美国一方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点考虑: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三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73、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74、“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74、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
(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75、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
(4)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
(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76、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78、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2)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
79、归纳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80、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当前实现统一的有利因素又有哪些?
提示:(1)阻碍因素: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2)有利因素: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潮流;“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两岸民心所向。
8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具体体现为与日、美建交。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如加入世贸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4)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具体体现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8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广、推动。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83、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原因、特点及其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84、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8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色与历史地位
(1)主要特色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相联系的结果。
②
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的产物。
(2)历史地位
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86、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87、认识“西方民主”与“东方专制”
古代西方民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统治人口较少且居住相对集中的需要,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特征。专制政治源于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统治众多人口和辽阔大陆地域的需要,是大河文明的特征。两种文明是由各自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不能简单比较其优劣。
88、地理环境和城邦体制对希腊文明形成的影响
(1)政治上:易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经济上:平原少,土地贫瘠,海岸线曲折,众多的优良港湾,为工商业者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价值观上:商品经济要求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商业贸易观念的发展亦要求自由的环境,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民族精神上:小国寡民的城邦提供了古希腊人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动力,造就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89、从不同角度看待《十二铜表法》
(1)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并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便是当时人的习惯,即一种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制度原则。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它便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后的古代又往往会导致法律规范的不精确。这样,无形中就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2)《十二铜表法》的某些规定虽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它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90、多角度认识罗马法的历史特征
(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形成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为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
(3)从内容上看: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
(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
(5)从实质上看: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91、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1)政治: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社会环境比较宽松。(必修1)
(2)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古希腊山多地少、港湾众多,从事航海殖民活动的古希腊人开创了多元化的文化,有利于思想活跃。(必修1)
(3)经济: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必修2)
92、全面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
(1)积极意义:提倡人性,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2)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93、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2)不同点
①对人的看待上,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知识就是美德”;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②政治主张: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③智者学派主要关注的是人与法律的关系,而苏格拉底则更关心人的伦理道德。讨论“高尚”“正义”“勇敢”“节制”“美德”“幸福”等问题。
94、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
(1)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2)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
(3)各派通过有序的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95、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的混合体。国王为国家形象象征,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以代议制为基础,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96、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
(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
(2)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历史局限性看: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
98、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
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
社会史观
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全球史观
是世界各地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现代化史观
是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
文明史观
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99、多角度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
①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②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
①促进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崛起。
②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促使西、葡、荷、英、法等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3)对亚非拉地区
①对美洲:掠夺财富,屠杀印第安人,给美洲的传统社会带来灭顶之灾。
②对亚洲:掠夺财富,大量白银流入,客观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③对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给非洲传统社会带来沉重灾难。
100、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
(1)政治制度优势: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2)经济实力优势: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强大军事优势: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英荷战争摧毁荷兰的殖民优势,确立海上霸权。
(4)地理位置的优势: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5)意识形态的变化:英国宗教改革后新教徒强烈的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意识的解放。
(6)政府的支持:政府推行重商主义,一贯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
10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102、欧洲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19世纪末,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进化论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2)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3)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4)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03、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发展
(1)从批评对象看,文艺复兴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主要集中在文艺领域,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思想、政治等各个领域,其核心是理性主义。
(3)从批评形式看,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了宗教的外衣,提倡理性思考和判断,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
(4)从思想特点看,启蒙运动不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主张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弘扬科学精神,为解放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
104、 法国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原因
(1)历史因素:法国历经近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封建主义在法国根深蒂固。
(2)外来干涉: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起欧洲封建君主们的仇恨和恐慌,于是组织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致使国家动荡不安。
(3)革命方式:法国大革命的艰巨性是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最突出的,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深刻性。革命的深刻性使法国大革命中的反抗力量特别顽固。
(4)资产阶级内部矛盾:法国资产阶级分成许多政治派别,不同的政治主张也增加了法国确立共和制度的困难。
105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
(1)《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且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划时代的纲领性文件。
(2)《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它以经典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的世界观。它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阶级斗争现实出发,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前程,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
106、 多角度认识巴黎公社革命
(1)两大矛盾
①民族矛盾: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普鲁士大军压境。
②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解除巴黎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
(2)两大措施
①政权建设: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②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
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3)两大败因
①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农民。
②客观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量强大,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4)两大经验
①坚持暴力斗争。
②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5)两大教训
①必须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领导。
②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6)三点意义
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108、 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09、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不同点
①主要成就不同:前者的发明主要是纺织机械、蒸汽机、火车、轮船等;后者的发明主要是发电机、内燃机、汽车和飞机等。
②规模不同:前者首先从英国开始,而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后者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③科学的作用不同:前者的发明大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后者的发明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④生产组织形式不同:前者使工厂制度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后者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出现跨国公司等生产组织形式。
⑤对生产力和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同:前者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者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实力上升并成为工业强国。
110、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 消极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12 多元史观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
唯物史观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全球史观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现代化史观
使俄国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113、苏联取得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资金等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114、概括新经济政策中“新”的表现。
提示:(1)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115、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116、 经济大危机由美国波及全世界的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爆发危机,其它国家亦受影响。
(2)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
(4)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当 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范围,波及整个世界。
117、 多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118、 绥靖政策实行的原因及实质
(1)原因: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③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
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2)实质:损人利己、祸水东引。
119、 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
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20、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启示
(1)始终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2)要与时俱进,适时地对生产关系作出改革和调整。
(3)要重视科技和教育。
(4)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121、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2)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122、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一种固定的世界格局。
(2)多极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方面理解。
123、 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②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③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④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
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124、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1)变化
①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②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③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鼎立的局面。
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2)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
②主要原因:主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
③直接原因:主要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
1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实质及利弊
(1)含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政策。它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进行宏观调控。
(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利:①
突破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防止了经济危机,促进生产的发展。
(4)弊:①国家财政开支过大,出现财政赤字。
②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行的局面,解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具有矛盾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削弱。
③期间出现的国有化企业生产亏损日益严重,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加重了政府财政补贴的负担。
126、 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评价
(1)发展历程
①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②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③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④缩小: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2)评价
①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同时它又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
②弊病:一方面集中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制度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
12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消极影响
①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②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129、欧洲联合的原因
(1)西欧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发展。
(2)美苏争霸威胁欧洲安全
(3)西欧领导人总结历史教训,法德和解。
(4)合理利用欧洲资源的需要。
(5)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130.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2)成立:1992年,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条约生效。
(3)宗旨:协定规定,美、加、墨三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4)影响
131、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不同点
(1)时间上,欧盟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
(2)成员上,欧盟成员主要是发达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
(3)性质上,欧盟既是政治组织也是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组织。
(4)组织上,欧盟的组织较为严密,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为松散。
132、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
(3)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4)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各国经济的风险。
13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艰难。
①挑战和压力增大。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工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将面对同样的全球化环境,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故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欠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②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规模大、流速快、投机性强,金融风险日益突出。
③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35、经典力学体系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1)地位
①把自然界中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总结与概括。
②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2)影响
①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②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打击了神学,促使人类思想不断解放。
136、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部分地区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④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
(2)消极影响
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②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③加快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枯竭。
137、影视艺术对社会的双重影响
(1)正面影响: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知识,服务大众;影视广告促进经济发展、拉动消费等。
(2)负面影响:在人们业余生活中所占比重大;“垄断”民众的精神生活;语言图像的直接性导致人们想象力下降,一些节目价值取向误导民众;暴力、色情等作品腐蚀青年。
138、影视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3)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以其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启迪。
(4)影视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特别是电视,加快了信息在世界范围的传递,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