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8.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年高考真题——生物(四川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题,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C.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D.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答案:B
解析:质壁分离是因为成熟植物细胞失去的水远多于吸收的水所致;人体血糖浓度低时发生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在血糖浓度高时发生葡萄糖合成肝糖原;活细胞呼吸使ADP和Pi合成ATP,耗能的生命活动如主动运输又将ATP分解成ADP和Pi;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只能从尖端运向尖端下部,故选B。
2.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答案:C
解析:最基本生命系统是细胞,其中水有两种存在形式;相邻氨基酸脱水缩合时发生氨基的-H和羧基的-OH结合形成水;光反应产生的[H]作为CO2或C3的还原剂和供能物质参与暗反应;有氧呼吸生成物H2O是在第三阶段生成的,其中氢来自第一阶段葡萄糖提供的少量氢、第二阶段丙酮酸和底物水提供的大量氢,故选C。
3.将牛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
C.连续分裂n次,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
D.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细胞中核酸有DNA和RNA,含有A、G、C、T、U5种碱基,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转录的实质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实质是将基因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过程;翻译时同一氨基酸可能由不同tRNA来转运;细胞分裂n次获得2n个子细胞,原含32P的母链只有两条,将来只能使两个子细胞含有32P,其占比是1/2n-1,故选C。
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要用现配现用的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液;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要选用胡萝卜根而非菠菜;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染色剂可用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或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故选A。
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使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生物进化方向的决定因素是自然选择,而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新物种的形成包括不经过地理隔离的爆发式形成方式,题中戊即属于此类;幼苗丁的顶芽部分在分裂后期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其他部分则只能观察到36条染色体,故选B。
6.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所示(注:光饱和点是使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
B.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
C.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D.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答案:D
解析: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是图中各条曲线的起点的绝对值,从图上可知都受到了影响;从图上可知间作时,大豆的光饱和点较单作时减小,大豆在低光强时的光合速率较单作时高;大豆开始积累有机物是指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之右,从图中可看出D选项是正确的。
7.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答案:D
解析:从题干分析不难得出ABC是正确的描述;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则没有受体蛋白,抑制肿瘤的信息就无法传入细胞内,抑癌基因就不会表达,细胞就会异常增殖而不凋亡,故选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48分)。
8.(11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⑴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____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为___________。当兴奋到达c点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_____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⑷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⑵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⑶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⑷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解析:a据所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外判断为传入神经,也可根据a与刺激相连接来判断;当兴奋到达b点时,因Na+内流导致膜两侧电位为内正外负;c点指突触位置,信号从局部电流的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蛋白即诱发后膜出现局部电流的电信号;机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出肾上腺素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属于神经调节范畴,而肾上腺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靶器官心脏使其心率加快属于体液调节,全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机体水的重吸收是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供能,受下丘脑分泌的垂体储存的抗利尿激素调节;细菌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进入内环境,首先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发起攻击,然后才是特异性免疫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生,其中抗原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两种。
9.(11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⑴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______关系。
⑶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型增长。
⑷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⑸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⑴随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消费者 捕食 ⑶大于 S
⑷次生 狐尾草 ⑸抵抗力
解析: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常用的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两种;从坐标图中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鸭舌草是捕食关系,进而福寿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从图中可知,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水花生在高密度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较对照组很低说明曲线转向S型增长;在原有土壤被保留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中可知狗尾草未受到福寿螺的引入影响,因而将占据主导地位;在试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10.(11分)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⑴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___________________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添加生长素和________________,这些植物激素一般需要事先单独配制成___________保存备用。
⑶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____________。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无机盐和氮源 只有能降解利用苯磺隆的菌株才能生存繁殖成菌落
⑵细胞分裂素 母液
⑶接种环(或接种针) 接种环在二区划线前未冷却即划烫死了菌种,或不小心从一区末端的空白处划线
⑷目的菌株通过分泌某种蛋白质来降解苯磺隆 不合理,因为缺乏对照而无说服力
解析:
微生物的各种培养基配方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四类营养;选择培养基只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又要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因而必须以苯磺隆为唯一碳源只让目的菌株生存繁殖;植物组培中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为了避免每次配制时都要称量,可将激素类先配成母液;接种环在平板内的第二次划线起,都要先灼烧灭菌冷却后划线,而且要从上一次划线末端而非空白处划线,不冷却会烫死上次划线末端菌株,从空白处划线是不会有菌株的;从图乙上清液中加入蛋白酶溶液可知是用于水解上清液中的某蛋白质的,由此可判定实验假设是目的菌株通过分泌某种蛋白质来降解苯磺隆,但是尚需不加入蛋白酶的对照组实验,没有说服力,因而不合理。
11.(15分)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⑴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_____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_____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_____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
⑵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________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_____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①两 aabb ②3 8/9 ③黑 aaBB和aaBb
⑵①A 显 ②黄色:灰色:黑色=2:1:1 ③相应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发生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上A和新基因间的交叉互换
解析:
⑴根据实验一F2出现9:3:4可知该实验遵守孟氏自由组合定律,属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进而推出亲本基因型:甲AABB、乙aabb;再据实验二F2出现3黑色:1白色和题干黑色受B/b控制,可知黑色是显性B控制且F1是单杂合子aaBb,进而推出丙的基因型是aaBB。到此可知实验一中F2各表现型的基因型为:9灰鼠——A__B__、9黑鼠鼠——aaB__、4白鼠——3A__bb和1aabb。那么,上图中有色物质Ⅱ是灰色、Ⅰ是黑色,基因Ⅰ是B、基因Ⅱ是A。由此不难计算实验一中F2白鼠应有A__bb和aabb共3种基因型,实验二中F2黑鼠的基因型是aaB__。
⑵据题干文字可知黄色雄鼠丁最可能是纯合子基因突变而来,再据实验三作进一步分析如下:
分析一:AABB突变体(丁黄鼠) × aaBB(纯合黑鼠) → F1:1 ? (黄鼠): 1AaB__(灰鼠)
分析二:F1黄鼠随机交配:1 ? (黄鼠)→ F2:3 ? (黄鼠) : 1aaB__(黑鼠)遵守孟氏分离定律,可知F1黄鼠基因型是A′aBB,其中A′代表黄色显性基因。
分析三:F1灰鼠随机交配:1AaB__(灰鼠) → F2:3A___B____(灰鼠) : 1aaB__(黑鼠),可知F1灰鼠基因型
是AaBB。
因此,重新书写分析一如下:A′__ __ __突变体(丁黄鼠) × aaBB(纯合黑鼠) → F1:1A′aBB(黄鼠): 1AaBB(灰鼠),到此不难看出,丁黄鼠的基因型是A′ABB,其中A′ 对A为显性。
为验证之,用F1黄鼠A′aBB×F1灰鼠AaBB→后代表现型为三种即:黄色:灰色:黑色=2:1:1(遗传图解略)。
将丁(A′ABB)的精原细胞中A′、A、B基因分别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为AB和A′B两种,考虑到每个基因都是复制成双份的特点,A′B应用四个两种颜色的荧光点,然而题上却指明是3种不同颜色,那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发生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