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散文阅读——分析综合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对于散文来说,分析把握文章结构,主要体现在分析句段的作用和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一、句段的作用
(一)句段的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分析
1.内容上。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2.结构上。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尾句。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3.表达效果上。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了特殊表现手法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或使用特殊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的句子。(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第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二)理解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分析如下
1.首段的作用(创新设计P214一题)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 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如:
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如:
2009年浙江卷《魔盒》第1题:简析第一段所写景物的作用。
答案: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p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p 答题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第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
《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总之:
答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表现了……渲染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2.末段的作用(创新设计P215三题)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如:
20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在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
20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答案:卒章显志。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3.中间段的作用(创新设计P214二题)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近三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p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p 答题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小结:
(三个想想,面面俱观)
“三个想想”即想想结构作用,想想表达技巧,想想表情达意,从而 “面面俱观”就要考虑到引领下文、铺垫照应、行文线索、篇末点题等;“想想表达技巧”就要考虑到比喻、拟人、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以小见大、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等;“想想表情达意”就要考虑 到该语段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主旨情感等。
二、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1.能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划分文章的层次。
2.能够按照要求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的中心。
3.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4.能够鉴赏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谋篇布局的妙处,一般体现在线索设置、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等方面。
如20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 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又如(2009·江苏)《上善若水》(创新设计P211)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考向: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
解析:这道题的答案散布在文中,答题时需要提炼概括。考生要找到体现人类智慧的句子,还要加以概括。从第二段开始。
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三、文意的概括(概括作品主题)
阅读点拨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题)。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
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 (还有主旨句,过渡句) ,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联系背景法
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概括作品主题有一套语言模式可供参考: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感情(赞美了……/批判了……)。
5.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
对局部的段(层)意的概括,最主要的是认真、仔细地阅读,弄清各个句子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仔细分析,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附:考标题:
有的散文的文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它对行文也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解答这类试题时, 考生最感困惑的是,如何才能知道这个文题富有深刻的内涵,又怎样去从文本中发掘出文题的思想内涵,怎样分析文题对文章的结构或者主题的深化起到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可用“细读深悟,侧重‘点化’”来概括。“细读深悟”是指阅读文本不可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要知道,没有细心的阅读和探究性的思考,是不可能感悟到文题的深刻内涵的。“侧重‘点化’”是指体悟文题的深层内涵时,考生要留意文中“浓墨重彩”的议论或抒情语段,特别是文章结尾处意味深长富有抒情色彩的主旨“点化”语。
整合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创新设计P212)
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l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l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l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l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修辞技巧: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5.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布局谋篇技巧 (P213)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该题型题干的一般表述方式: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
2.作者是如何写……的?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我们可以遵循一定的步骤: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技巧、手法。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再次,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起到了什么效果。
答题提示:
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小结: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可用“一个基点,三个要素”来概括。
“一个基点”,是指要以品味文学语言对于文章思想内容或人物形象刻画的表现力为基点,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三个要素”,是指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应包含三个要素,即表现手法、语句特征、表达效果。第一,表达艺术与表 现手法是密切相关的,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一定要指出语句 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第二,赏析表达艺术,要分析该语段的语言特征,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核心内容,如要点明语言是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含蓄深沉 或意味隽永等等;第三,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分析其表达效果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常用的鉴赏术语有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深化主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