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9 M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09高考三人文地理专题训练题集
地 理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回答1-2题。
1.这四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
2.四个城市中人口机械增长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与欧洲 B.非洲与欧洲 C.欧洲与拉丁美洲 D.亚洲与大洋洲
4.目前,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很少B.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劳力缺乏
C.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D.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1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约是( )
A.6% B.23% C.13% D.77%
6.与 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
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
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大量人力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国务院特别强调对各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据此回答:
7.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 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大量增加 D. 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自然环境因素,并且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8~11题
8. 影响早期逐水草而居的人口迁移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土壤 D.矿产资源
9. 20世纪80年代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珠海等地,这说明( )
A.民族政策的变化影响迁移 B. 经济布局的改变影响人口迁移
C.交通、通信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D. 气候条件影响人口迁移
10.下列对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自古至今起主导作用
B.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C.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不同时起作用
D.婚姻家庭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11.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对环境无影响B.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削弱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大于对迁出地
我国的人口迁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此回答12~15题
12.“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比较,正确的是( )
A.从迁移方向上看,都是从北方迁向南方B.从迁移原因上看,都是战争因素引起的
C.从迁移方式上看,都是自发性迁移
D.从迁移结果上看,都加强民族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
13.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两个历史阶段的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内地流向沿海,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②从迁移原因看,都主要是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③从迁移量来看,前者主要是以定居移民为主,迁移量小,后者以流动人口为主,流动量大 ④从迁移方式上看,都是被迫性迁移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2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2回答14-15题。
图2
14.30年间该地区( )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15.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
A.大幅提高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D.略有下降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表1回答16—20题。
表1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加拿大
3
35
美国
30
156
埃及
70
3503
中国
129
934
英国
241
963
印度
313
559
日本
336
3054
荷兰
432
1601
孟加拉国
910
1359
16.“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17.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D.加拿大
18.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 )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19.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 )
A.日本、埃及 B.中国、印度 C.美国、加拿大 D.孟加拉国、美国
20.环境人口容量具有( )
A.不确定性和绝对稳定性B。确定性和绝对稳定性
C.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D.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21.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是
A、符拉迪沃斯托克 B、圣彼得堡 C、摩尔曼斯克 D、苏维埃港
22.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无关的是( )
A、欧洲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C、阿尔卑斯山地两侧的湖泊; D、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峰顶终年积雪
23.除石油和侨汇收入外,埃及的另外两大经济收入来源于( )
①.苏伊士运河 ②.工业 ③.农业 ④.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在印巴分治过程中,交织着哪两大教派矛盾( )
A.佛教和印度教 B.伊斯兰教和印度教 C.印度教和基督教 D.基督教和佛教
读印度示意图,分析回答25—28题:
25.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亚洲面积最大,耕地最多的国家 ②棉花主要分布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
③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④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6.图示农作物分布是指( )
A.小麦 B.棉花 C.黄麻 D.水稻
27.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是( )
A.a工业区 B.b工业区
C.c工业区 D.d工业区
28.由孟买直线到加尔各答,其年降水量的变化是( )
A.逐渐减少 B.先逐渐减少,后逐渐增加
C.逐渐增加 D.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少
29.俄罗斯位于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是:
A、圣彼得堡 B、摩尔曼斯克
C、符拉迪沃斯托克 D、伊尔库茨克
30.好望角附近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1.非洲是当今世界是缺粮最严重的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低,年年减产 B、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增长速度
C、耕地太少,粮食总产量少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
32.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三大半岛,自东向西依次是:
A、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 B、亚平宁、巴尔干、伊比利亚
C、伊比利亚、亚平宁、巴尔干 D、伊比利亚、巴尔干、亚平宁
33.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的气候特征是:
A、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 B、冬冷夏热,降水很少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34.关于欧洲西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北部有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南部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C、主要内海有北海和波罗的海 D、气候深受大西洋影响,海洋性特征显著
35.读四条世界著名运河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巴拿马运河、莱茵河—多瑙河运河、苏伊士运河、基尔运河
B.基尔运河、莱茵河—多瑙河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C.莱茵河—多瑙河运河、基尔运河、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
D.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莱茵河—多瑙河运河
读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图,回答36~37题。
36.图中①、②、③三点盐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
37.图中①海区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A.1月B.3月C.8月D.12月
38.阿姆河和锡尔河都是内流河,它们都流入:
A、里海 B、黑海 C、巴尔喀什湖 D、咸海
海峡在交通和战略上往往具有重要意义。读下面一组著名海峡图,回答39~40题:
39.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是马六甲海峡 ②是直布罗陀海峡 ③是霍尔木兹海峡 ④是曼德海峡
B、①是直布罗陀海峡 ②是土耳其海峡 ③是曼德海峡 ④是霍尔木兹海峡
C、①是土耳其海峡 ②是直布罗陀海峡 ③是曼德海峡 ④是霍尔木兹海峡
D、①是直布罗陀海峡 ②是多佛尔海峡 ③是霍尔木兹海峡 ④是曼德海峡
40.根据图中②经度位置,判断经度数由小到大依次是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二.综合题(40分,每空1分)
41.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3,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图3
(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
(2)图中处于人口再生产“过渡型”阶段的是_________(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_____国家或地区从总体上看应属于该类型。
(3)图中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 。
(4)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_____________阶段(填字母)。
(5)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_________型”即处于图中_________阶段向_________阶段(填字母)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__工作而取得的。
42.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表2,读后回答:(4分)
(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 Ⅱ Ⅲ B、Ⅱ Ⅰ Ⅲ C、Ⅲ Ⅱ Ⅰ D、Ⅰ Ⅲ Ⅱ
(3)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四条思路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然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听其发展,顺乎自然
按照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排列,其顺序是
43.读“人口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7分)
(1)箭头A和箭头B过程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影响 和 来实现的
(2)箭头C所示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自然环境因素可分为 和 两类。
(3)在箭头C和D中,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更大的是 ;箭头E所示对人口迁移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箭头F所示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44、读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1)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 的趋势,变动幅度最小的年份是 。
(2)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 性的,迁移的目的主要是 ,原为人口净迁出的 省和 市,开始变为净迁入省市。
(3)这一阶段,我国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
(4)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虑,这一阶段深圳有大量人口迁入是因为: 。
45.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⑴该区域最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该区域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在于这里常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所以________________资源是当地生活和发展生产的限制性资源。⑵阿以冲突既有________________矛盾、________________纠纷等内部原因,也与帝国主义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相关。
⑶进入90年代,阿以冲突各方由对抗走向对话,谋求和平解决争端。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__________________问题、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和水源问题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A
B
D
A
B
C
B
B
B
C
D
B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B
A
C
A
D
C
B
D
D
C
B
B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A
D
B
A
C
D
B
C
41.【解析】A阶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很高,自然增长率极低,属于“原始型”;B阶段属于“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后阶段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基本不变,由“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C阶段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下来,出生率也趋于稳定;到D阶段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但略有上升,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引起的,D为“现代型”。
【答案】(1)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2)C 发展中
(3)BC B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和医疗条件改善,使死亡率下降;C是由于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生活质量改善,使死亡率下降
(4)D
(5)现代 C D 计划生育
42.(1)BC (2)A (3)C CABD
43. (1)生育率 死亡率 (2)原生环境因素 次生环境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科学文化素质
44.(1)增加 1988——1993年
(2)自发 务工经商 山东 上海
(3)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4)社会经济因素(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45.⑴石油 炎热干燥 副热带高压带 水
⑵民族和宗教 领土和资源
⑶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 被占领土
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题共两个部分,56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00分。请把所有题目的答案写在答卷上,否则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中各有四个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来填在后面规定的地方。每小题1分,共50分
读右边“我国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图分析,完成1—3题
1、 目前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2、图中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B、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 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D、 人口政策的有力实施
3、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与我国目前人口再生产类型最接近的是
A、 韩国 B、 埃及 C、 北美 D、 非洲
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 ②人口的机械增长 ③人口的出生率 ④人口的流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
B、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均属于“过渡型”
C、从总体上来说,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D、非洲国家是“过渡型”的典型
6、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好坏的最重要因素是
A、人口数量 B、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C、自然资源 D、大气降水
7、制约人口环境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B、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C、科技发展水平 D、资源
8、我国环境人口承载量大约为:
A、16亿左右 B、110亿或略多一点 C、7亿左右 D、13亿
9、目前,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10、按人口的迁移方向分,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D、城市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11、对人口迁移来说,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自然环境因素 D、婚姻家庭因素
1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安史之乱”使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中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移到了长江流域
B、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流动人口数量大
C、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D、当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13、下列关于城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城市往往是一定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的增长中心
B、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数目越少
C、城市的服务范围一般只包括城市本身
D、从城市的服务范围和在区域中的作用来看,城市是有等级差别的
14、从城市的地域形态来看,下列四个城市中与众不同的是:
A、成都 B、北京 C、沈阳 D、延安
15、城市中最为广泛、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住宅功能用地 B、商业用地 C、工业用地 D、绿化用地
16、下列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市中心一般是商业区
B、历史上的土地利用对后来的功能分区没有任何影响
C、我国一些城市中新规划的工业区说明了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D、 在任何时代,经济因素都是决定性因素
17、下列关于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断向市区移动,布局日趋合理 B、是城市内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不断趋向商业区分布 D、向市区外缘移动是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18、下列关于中心商务区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B、区内的建筑物在市区往往是最高的
C、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D、内部存在垂直方向的分异,没有水平方向的分异。
19、上海浦东陆家嘴与浦西外滩共同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政治因素
20、下列工业部门可以布局在城市居民区内的是:
A、 钢铁工业 B、服装厂 C、水泥厂 D机械工业、
21、从环境效益考虑,下列四幅图中,城镇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A
B
C
D
22、下列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及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
B、一般来说,大城市的中心都是中心商务区
C、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的历史有关而与自然环境无关
D、北京因为受历史因素和城市性质的影响,围绕故宫一带的市中心不是中心商务区而是行政区
23、下列属于文化景观的是:
A、 黄山怪石 B、庐山云雾 C、 发射升空的神舟六号 D、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4、下列文化景观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是:
A、长城 B、三北防护林 C、都江堰 D、洞庭湖民垸
文化景观具有各自特性,据此回答25—27题:
25、有关文化景观空间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不同的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可能相差很大,同类文化景观,他们大小、形态差异不大②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③文化景观可以反映它们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 ④文化景观之所以都占据一定空间是因为文化景观都附着—定的自然物质之上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6、 “我国的古长城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而现在它的主要功能是旅游观赏”这句话说明文化景观具有
A.可变异性 B.不稳定性 C.时代性 D.时间性
27.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其主要原因是文化景观具有:
A.功能性 B.空间性 C.时代性 D.指示性
根据文化源地和文化区的有关知识回答28—31题
28.有关文化源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区就是文化源地
B.文化源地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点
C.任何文化事物在产生之初,其源地只有一个点
D.文化源地类别分成文化事物源地和文化现象源地
29.下列文化源地属于文化系统源地的是
①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源地 ②以拼音文字为文化要素的古希腊文明发源地
③中国水稻栽培发源地 ④中国新石器文化发源地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0.下列关于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区仅指某种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
B.中国的汉文化综合体系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
C.我国的每一个省级行政单位都可以视为政治文化区
D.潘帕斯草原牧牛区与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地带完全吻合
31、下列文化区中有明确边界的是:
A、宗教文化区 B、语言文化区 C、政治文化区 D、经济活动文化区
在当今社会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媒体对其产品的宣传和推广。试回答25—26题。
32、某家电企业欲抢占更大的市场,决定上中央电视台做广告,这种广告策略属于
A、传染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3、某家仪器仪表企业则有针对性地向需要使用其产品的用户发放广告,这属于
A、传染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新华网04年3月9日电)3月8日,几位游客在九江庐山区莲花镇的草莓大棚内摘草莓。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依托“天然氧吧”庐山,重点打好“生态旅游牌”,推出登山健身游、森林公园探险游、生态农业观光游、河道漂流游等特色旅游线路。特色旅游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城里人亲近自然提供了一片天地。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32—41题
34、 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 居住、观光、购物 B、 娱乐、享受美食、拍照
C、 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 D、 会友、领略自然风光、抒发情感
35、下列不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要特点的是:
A、空间的扩大化 B、主体的大众化 C、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D、目的的交流性
36.从地质构造来看,庐山属于:
A.背斜 B.断块山 C.向斜 D.褶皱山
37.观赏庐山自然景观的最佳季节是:
A.夏季 B.春季 C.秋季 D.冬季
38、观赏庐山瀑布,要兼收其形、色、声、动等美感,宜
A、远眺 B、置身其中 C、适当距离仰观 D、俯视
39.庐山的环境承载量大于黄山,根本原因是由于:
A.庐山上有一较宽敞平台,建有小镇,容人量大
B.黄山的海拔高度大于庐山,山顶太冷
C.庐山的降水量大于黄山,水资源丰富
D.庐山的宾馆档次高于黄山,生活设施全
40.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日趋严重的:
A.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B.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C.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D.环境污染的问题
41.关于“生态旅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扩大旅游空间 ②
旅游者不是被动地观赏和娱乐,而是参与了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③是旅游主体大众化的体现,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可创造 ④“留下的只是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是对生态旅游的形象写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2、我国自然和人文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体现在
①人文景观的建设与自然景观协调,并突出自然美
②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景观,使两者巧妙而和谐联系起来
③古代园林建设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准则
④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3、下列关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规模越大越好,景点越多越好
B、开发规模只要与当地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就行了,不必管市场需求量的多少
C、设计规模只要与旅游的市场需求量相适应就行了,与当地的环境承载量关系不大
D、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与当地的地区环境相协调发展
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知识回答44—50题
44.导致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各国地理位置、民族组成的变化 B 各国人口数量和领土轮廓的变化
C 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力量的变化 D 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的变化
45.有关世界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人的经济活动最初是通过直接投资向外扩散的
B.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北美
C.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拉美、非洲、亚洲等广大地区成为边缘地区
D.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北美、拉美和日本等地加入核心地区
46.关于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南北差距在逐步缩小 B.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具备的优势是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制造业发达
D.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
47.在综合国力的基本实体中,中国较为有利的是:
①国土面积辽阔 ②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复杂多样 ③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都较强 ④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8.关于当今世界形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国家间的竞争表现为军事化 B.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D.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
49、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简称,正确的是
A、 NAFTA B、 APEC C、EU D、 ATTA
50、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磨擦、外交斗争和军事对抗等归根到底是
A、 领土的竞争 B、 经济的竞争 C、 进行军备竞争 D、 综合国力的竞争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51、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分析回答:(8分)
与市中心的距离
地租水平
商业
工业
住宅
A
B
C
土地利用
(1)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
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 )
A.规模的大小 B.重要的程度
C.付出租金的高低 D.由政府的决策
(2)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其中主要的是( )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土地利用方式
③交通通达度 ④ 企业的支付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城市市中心一般应为 区;
因为这里交通通达性好,接近最大的_________,故租金最高。
(4)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_区,因为这里既有利于上下班
又方便________。
(5)图中A、B、C中占地面积最小的是 (填字母),
C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_区。
52.读某城镇现状图与规划图,回答问题:(10分)
(1) 与现状图相比比较,规划图中有些作了调整请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①是否合理 理由是
⑤是否合理 理由是
火车站是否合理 理由是
绿化带的设置是否合理 理由是
⑦是否合理 理由是
5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7分)
(1)可口可乐这一饮食文化源地属于 (类型)源地。
(2)可口可乐在美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这一文化扩散过程属于 扩散。
(3)可口可乐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属于 扩散;在中国市场被依次接受的过程属于 扩散;中国人生产非常可乐属于可口可乐这一饮食文化的 扩散。
(4)从可口可乐这一饮食文化的分布范围可以看出:文化扩散的意义首先在于使文化区 ,同时刺激扩散使文化事物或现象的形式和内容 。
54、读唐诗《枫桥夜泊》回答问题:(5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诗中所描述的农业景观是 ,(用诗中原话回答。下同)
交通景观是 ,聚落景观是 。
(2)寒山寺属于哪一种文化景观? 。
寒山寺现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
55、读右图回答下列各题:(13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可
以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有:
、 、 、
(2)该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有:(任答两点)
;
。
(3)该地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任答两点)
;
。
(4)为加快当地旅游发展,拟建A、B两条公路,试分析各自利弊:(4分)
A:
B:
(5)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应与 相适应,如果开发规模过大会造成该地区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
56.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1999年5月美国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4月中国值勤飞机在南中国海的上空被美国飞机撞坏。
材料二:新华社乌兰巴托2005年4月17日电,美国和蒙古的军事人员17日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西65公里处的蒙古武装力量训练中心开始了代号为“可汗探索”的联合军事演习。这是蒙古和美国在蒙古举行的第三次联合军事演习。
材料三:研究当前的国际形势,我们会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即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牛”气冲天,俄罗斯、欧盟、中国虽然都有成为一极的条件和潜力,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美国的单极图谋,然而,俄国软,欧盟散,中国穷,都无力或无意单独与美国抗衡。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审时度势,也在寻求适当对策。
(1)分析“材料一”中的两件事后中国都未对美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的根本原因。2分
(2)请简要说明“材料三”中我国的对策主要有哪些?。5分
地理答卷
考室号 坐位号 计分
一、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A
B
B
D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D
A
A
D
D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D
D
B
C
B
B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B
A
C
D
B
A
C
A
D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D
D
D
C
D
A
A
B
D
二、非选择题答题处:
51、(1) C (2) B (3)商业;消费人群。(4)住宅区,购物。
(5) A , 工业 。
52、①合理.,理由是 :迁到了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⑤合理 ,理由是 :迁到了河流上游,水质好
火车站合理, 理由是 :对城区污染少,且有公路与城区相连
绿化带的设置合理, 理由是:位于主要工业区与住宅区中间
⑦不合理 , 理由是: 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
53、(1) 文化事物(现象)(2) 传染 (3) 迁移 等级 刺激
(4) 扩大 多样化(丰富多彩)
54、(1)渔(火),客船 姑苏城 (2)宗教(精神) 旅游观赏和宗教信仰
55、(1) 雪山 、 湖泊 、 石林 、 傣族风情 。
(2) 游览价值高,集群程度高 ,环境承载量大
(3) 交通通达性不好,接待能力不高
(4) A: 线路短,投资成本小,但占用大量耕地 (2分)
B: 线路长,投资成本大,但占用耕地少 (2分)
(5) 环境承载量
56、(1)根本原因是: 综合国力不如美国
(2)答:略。(详见教材第95页)
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4至6页,第7页为答案纸。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第Ⅱ卷各小题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案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判断1—3题:
1.四国中,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干旱、荒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是
图1
A.北非 B.西非C.中亚 D.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4.对环境影响最重要的人口因素是( )
A.社会制度B.身体素质C.科学文化素质D.人口数量
5.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联系,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B.历史上,中央政府有组织地大规模向新疆等地移民,建立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C.乌市雅玛里克山上的“盲流村”,一度成为环境“脏乱差”的典型
D.三峡移民是“环境难民”
读某假想区域规划图2,图中①一⑧点需规划高新工业区、港口、机场、水厂、城市绿化带、仓库区、污水处理厂、疗养区。回答6、7题
图2
6.有关城市用地功能分区,正确的是( )
A. ②疗养区 ④仓库 B. ③高新工业区 ⑦污水处理厂
C. ⑤水厂 ⑥港口 D. ①机场 ⑧城市绿化带
7.在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城市的基本形态向分散疏松式的方向发展B. 图中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
C. 湖泊面积缩小一定与泥沙淤积无关
D. 为保证该城市的粮食供应,农田都应用作发展水稻种植
读诗句“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头上过”。完成8、9两题
8.这句描写我国某一地区景观的诗句,所描写地区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地质作用为( )
A. 风力作用 B. 流水侵蚀 C. 地壳运动中水平挤压作用 D. 岩浆活动
9.导致诗句中这种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因素为( )
A. 风俗习惯 B. 地形形态 C. 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D. 土壤性质
10.“采茶舞曲”指示的自然环境是( )
A. 东北平原 B. 黄土高原 C. 江南丘陵 D. 天山山脉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德国举行,这不仅是体育界的盛会,也是文化交流的盛会。回答11、12题。
11.比赛期间各国文化在此交流,此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属于 ( )
A.等级扩散 B.传染扩散 C.文化传承 D.刺激扩散
12.更多的人在电视等媒体里感受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此种文化传播方式属于( )
A.迁移扩散 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 D.刺激扩散
暑假来临,才溪中学几位老师报名参加了“梅花山”旅行社,去四川九寨沟地方旅游,据此回答13~16题:
13.上杭的“梅花山”旅行社是本次活动的( )
A.主体 B.客体 C.媒体 D.第二产业
14.从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看,九寨沟地区以下列何种景观为主( )
A.地质地貌景观 B.气象气候景观 C.水文地理景观 D.生物景观
15.从旅游活动的目的性来说,才溪中学几位老师的旅游活动主要是( )
A.科学研究 B.猎奇探险 C.文化交流 D.娱乐消遣
16.欣赏九寨沟诺日朗瀑布时( )
A.只有近观才方知其妙 B.选择适当距离仰视,以兼收其形色声动等美感
C.唯远眺才知其妙 D.选择视野开阔的至高点俯视,尽收其美景
17.“五一”、“十一”假期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黄金周。某些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景区的环境 ②限制到达当地的游客数量③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 ④保障游览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指出:经济全球化像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市场开放、加强竞争、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据此判断18~21题:
18.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 )
A.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外国直接投资
C.各国都是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D.南北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19.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同时并存,其中世界经济区域化的策源地是:( )
A.北美 B.东南亚 C.西欧 D.东欧
20.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重要的区域集团化组织,它主要由:( )
A.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 B.美国、加拿大和中美洲国家组成
C.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组成 D.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国家组成
21.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对策应是:( )
①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②积极支持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③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④加强金融监管,防止泡沫经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经线和0°纬线比较( )
A.本初子午线是赤道长度的大约两倍 B.赤道是本初子午线长度的大约两倍
C.赤道比本初子午线略长 D.本初子午线比赤道略长
23.地球上某点,其东边为东半球,西边是西半球;北边是北半球,南边是南半球,该点的经纬度是:( )
A.0°,180° B. 0°,20°E C. 0°,20°W D.0°,160°E
图3
24.下列四幅图,按比例尺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③④①②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读图3,回答25题。
25.下图为自M到N的地势变化剖面图,其中最有可能的是:
读下图4回答问题:(3分)
26.陡崖在B点的:(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7.图中支流汇入干流处至小桥的落差约为:( )A.30米 B.40米 C.50米 D.0米
28.图中AB两点的图上距离若为2.75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
A.1∶100000 B.1∶275000 C.1∶500000 D.1∶2000000
图4
图5海域由南向北水温数值逐渐减小,盐度值逐渐增大,读图回答29、30题。
29.图中所示海域是
A.北半球低纬度海区B.南半球低纬度海区
C.北半球高纬度海区D.南半球高纬度海区
30.若此海域位于太平洋,则
A.乙处的水温高于甲处B.丙处的盐度高于甲处
C.甲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D.丙处盐度低于甲处
图5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读“美国本土老年人迁移方向(1955——1960年)图6,回答下列问题:(7分)
(1) 美国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向南
方“ ”迁移。这些地区其优
势条件是
。
(2)图中迁出地区主要是美国的
图6
区。从这些地区迁出的原因是 。
(3)美国的这类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划分是属于 人口迁移,引起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受 和 因素的影响。
32.读下列两幅文化景观图7,分析回答:(6分)
图7
A B
(1)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 ,利用 加以创造出来的。
(2)A文化景观的名称是: ,与该文化景观齐名的我国文化景观还有(写
出一个名称): 。
(3)B是梯田,该文化景观与人类 活动相关,而A则是人类 的产物。
33.读某城市简图8。当地夏半年盛行东南风,冬半年盛行东北风,完成下列要求。(8分)
A
A
B
B
C
C
C
C
D
D
D
D
①
②
③
④
公厕
图8
(1)用连线将该城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绿地分别与相应字母符号连接,以示合理的
厂址选择。(4分)
商业区 A
工业区 B
居住区 C
绿地 D
(2)用连线将该城市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印刷厂分别与相应数字符号连接,以示合理的厂址选择。(3分)
水厂 ①
污水处理厂 ②
重型机器厂 ③
印刷厂 ④
(3)在A、B、C、D四区中,土地价格最高的应是 区。(1分)
34.旅游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下图9是南京人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和可达机会(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的统计图。读图回答:(9分)
图9
(1)图中可达机会最低的两个旅游景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写出感知程度最高的前四个旅游地的主要吸引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3)旅游者的可达机会与距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中旅游地的特点可知,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什么得以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5.读图10回答:(4分)
(1)该地区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主要是因为 。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国家名称:A
(3)图中湖泊E的成因是 。
(4)图F是被三大宗教奉为“圣地”的 市。
图10 图11
36.读图11,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小时后到达B地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12日16时0分0秒(北京时间)。轮船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4°N),分析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B地的地方时为 。
(2)拍摄照片的当天,图中B地的夜长约为
;A、D两地先看到日出的是 。
(3)轮船出发时,当地时间为 。到达C地时,当地时间为 。
(4)此季节C地河流正值 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密……………………………………封……………………………………………线…………………………………………………………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 ……………………………密…………………………………………封………………………………………线……………………………………………………………
31. (7分)(1) (1分)
(1分)
(2) (1分)
;(1分)
(3) (1分) (1分)
(1分)
32.( 6分)(1) (1分) (1分)(2) (1分)
(1分)
(3) (1分) (1分)
33.(1)商业区 A (2) 水厂 ①
工业区 B 污水处理厂 ②
居住区 C 重型机器厂 ③
绿地 D 印刷厂 ④
(每连对一给1分)
(3) (1分)
34.(9分)(1) (1分)、 (1分)
(1分)
(2) (1分)、 (1分)、
(1分)、 (1分)
(3) (1分)
(4) (1分)
35.(4分)(1) (1分)
(2) (1分)(3) (1分)
(4) (1分)
36.(6分)
(1) (1分)
(2) (1分) (1分)
(3) (1分) (1分)
(4) (1分)
1.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16. [ A ] [ B ] [ C ] [ D ]
17. [ A ] [ B ] [ C ] [ D ]
18.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 D ]
20. [ A ] [ B ] [ C ] [ D ]
21. [ A ] [ B ] [ C ] [ D ]
22. [ A ] [ B ] [ C ] [ D ]
23. [ A ] [ B ] [ C ] [ D ]
24. [ A ] [ B ] [ C ] [ D ]
25. [ A ] [ B ] [ C ] [ D ]
26. [ A ] [ B ] [ C ] [ D ]
27. [ A ] [ B ] [ C ] [ D ]
28. [ A ] [ B ] [ C ] [ D ]
29. [ A ] [ B ] [ C ] [ D ]
30. [ A ] [ B ] [ C ] [ D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分/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D
C
D
D
A
B
D
C
B
B
C
C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A
C
A
D
B
C
C
A
C
A
D
A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7分)(1)阳光地带 (1分)
光照充足 空气洁净 环境优美 (或气候宜人 环境优美)(1分)
(2)东北部工业区 (1分) 纬度高,气候寒冷;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达,人口多(任答两点就可)(1分)
(3)国内 (1分)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因素(1分) 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环境因素(1分)
32.( 6分)(1) 满足某种需要 (1分) 自然物质 (1分)
(2)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1分) 甘肃敦煌莫高窟或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分)
(3) 生产和生活 (1分) 精神活动 (1分)
33.(1)商业区 A (2) 水厂 ①
工业区 B 污水处理厂 ②
居住区 C 重型机器厂 ③
绿地 D 印刷厂 ④
(每连对一给1分,(2)题中多连了重型机器厂的倒扣1分)
(3) D (1分)
34.(9分)(1)敦煌(1分)、贡嘎山(1分) 距南京远,所需时间多,费用高(1分)
(2)绍兴(鲁迅故居)(1分)、嵩山(少林寺)(1分)、岳阳(岳阳楼)(1分)、敦煌(莫高窟) (1分) (3)距离增加,可达机会减少 (1分) (4)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人文事物或现象。(1分)
35.(4分)(1) 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矛盾(1分)
(2)埃及 (1分)(3) 断裂作用(1分)
(4)耶路撒冷 (1分)
36.(6分)
(1)11日20时(1分)
(2)8小时(1分)A(1分)
(3)12日14时(1分) 22日0时(1分)
(4)枯水(1分)
地理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图1),分析回答1——4题
(1)
(2)
(3)
(4)
0
2
4
3
时间
死亡率与出生率(%)
出生率
死亡率
图1 图2
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2.目前,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 )
A.(1)阶段 B.(2)阶段 C.(3)阶段 D.(4)阶段
3.第(4)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其死亡率又略有上升的原因是 ( )
A.频繁的战争,医疗卫生条件差 B.人口的老龄化
C.出生率的下降 D.生活质量的下降
4.有关我国目前人口再生产阶段的正确说法是 ( )A.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已处于第(1)、(2)阶段
B.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已处于第(2)、(3)阶段
C.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仍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
D.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将步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读某年年初人口相等的四城市的人口资料(如图2),判断回答5—6小题。
5.这四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应为 ( )
A. ②④①③ B. ①③②④ C. ③④②① D. ②③①④
6.按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发展较好、就业水平较高的城市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20世纪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相关示意图”(图3),回答7~8问题
图3
7.关于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污染相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无相关关系
B.人口增长与资源无相关关系,与环境污染正相关
C.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污染均无相关关系
D.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
8.由图3示可反映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 B.环境质量 C.科技发展水平 D.对外开放程度
9.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生育率的关系是 ( )
A.生育率数量上就是出生率 B.生育率是决定该地区人口增长率的基础
C.自然环境对生育率往往有较大影响 D.妇女受教育程度高,生育率也相应提高
10.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而任何时期都无法对环境人口容量作定量的估计
B.假设影响因素相对稳定,可作相对定量的估算
C.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D.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重6亿左右
11.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原因是 ( )
A.环境受到污染,大气中铅的含量超标 B.境中硒的含量缺乏
C.环境中硒的含量过量 D.环境中碘异常
12.关于中国人口迁移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的人口迁移
B.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引起的
C.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D.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从农村到城市
距市中心
距离(km)
各种土地利用的租金
(相对数)
商店
住宅
工业
0
150
72
30
1
100
60
27
2
50
48
24
3
25
36
21
4
5
24
18
5
0
12
15
6
0
0
12
7
0
0
9
8
0
0
6
9
0
0
3
读地租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表(表4),根据有关知识回答13~14题。
13.住宅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约为( )
A.0-2km左右 B.0-4km左右
C.3-5km左右 D.>5km
14.有关住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地租考虑,住宅区只能位于距市中心5km以外
B.住宅区的分化只表现在建筑质量上
C.城市规模越小,住宅区分异越明显
D.在母城周围建卫星城镇,是住宅区分异的一种表现
15.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
①靠近交通干道②拓展城市范围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表4
16.关于设置“卫生防护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应设立“卫生防护带”
B.只能利用绿地(含种树种草)作为卫生防护带,别无选择
C.卫生防护带内严禁设置任何建筑
D.卫生防护带设置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
17.能够表示欧洲人口再生产状况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8.①比③人口死亡率高的原因是 ( )
A.③的生活水平高 B.①的环境污染严重
C.①的人口老龄化严重 D.③已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19.下图反映的是英国某大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分析并回答: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进一步向郊区迁移,这主要得益于
①城市无轨电车向郊区延伸
②公共交通及地铁的发展
③城市高速公路及快速环路的发展
④城市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向郊区迁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0.下图是住宅高度与距市中心关系示意,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建筑技术水平 B.交通条件 C.地价水平 D.环境质量
21.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建设体现了 ( )
①社会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 ②历史背景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③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性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④
商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关于中心商务区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B.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C.建筑物出现高层和低层混杂局面 D.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23.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通达度 ③知名度④种族和宗教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下左图中的六个工厂中,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布局较合理的是( )
A.自来水厂、普通服装厂、砖瓦厂
B.电镀厂、有色冶金厂、造纸厂
C.造纸厂、普通服装厂、自来水厂
D.电镀厂、自来水厂、砖瓦厂
25.下列关于城市规划的内容合理的是 ( )
①过境道路应与市内道路相分离 ②商业服务区应与文娱区紧密结合集中分布③主干道应尽量远离生活区和商业服务区④生活区应与工厂区、机关集中区保持适当的距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3分)
(1)图中A、B、C为农业区,分别布局小麦区。花圃
和奶牛场,布局均合理。奶牛场应布局在 (填字母)。
(2)图中D、E、F为工业企业,将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钢铁厂 ,自来水厂 ,服装厂 。
(3)该城市拟建一座化工厂,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在H、G两地中较合理的是
(填字母),理由是 。
(4)图中的服装厂属于 指向型工业。
(5)从图中可看出该城市的地域形态为 ,这种形态的优点是
。
(6)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
A.规模的大小 B.重要的程度
C.付出租金的高低 D.由政府的决策
(7)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土地利用方式 ③交通通达度 ④
企业的支付能力,其中主要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读我国1950年至2000年人口数量变化表,回答问题(27分)
年份(年)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全国人口(亿)
5.5
6.1
6.6
7.2
8.2
9.2
9.8
10.5
11.3
12.1
12.6
(1)在右表中画出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6分)
(2)从1950—1975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 %,
1975- 2000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 %。从计算
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但每年还
要增加1000多万,其原因是
。6分
(3)从下表分析人口增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4分)
世界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0.24
0.08
0.76
0.87
A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B1998年人均GDP(美元)
5020
775
31250
2300
A 。
B 。
2000年我国每10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
大学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半文盲
3611
11146
33961
35701
870
(4)“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表”说明我国人口的存在问题是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这种情况已有显著改善。(2分)
文化程度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半文盲
生育率%
41.5
63.9
67.6
86.4
94.4
多胎率%
1.2
3.4
9.1
26.7
40.2
(5)读“1981年我国育龄妇女文化程度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表”分析提高人口素质与控制人口数量之间的辩证关系。(7分)
。
(6)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D
B
A
D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D
B
A
A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A
A
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3分,除第6小题1分外,其余每空2分)
(1)B; (2)F, D, E;
(3)H, 地处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和地处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废气.废水对城市污染较轻;
(4)廉价劳动力, 集中式, 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1分),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1分)。
(5)C (6)B (1分) (7) B
27. (27分)
(1)见图 (6分)
(2)2.7 (2分) 1.5 (2分) 人口基数大 (2分)
(3)A我国人均耕地少,仅占世界人均数的1/3 (2分)
B我国人均CDP远低于世界人均 CDP (2分)
(4)文化教育水平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与实现现代化要求不适应 (2分)
(5)生育率和多胎率随着育龄妇女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文化程度的高低是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差,生育率高,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快,教育基金少,受教育程度下降,人口素质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则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既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有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 (7分)
(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分)
地理试题
第一卷 选择题部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50分)
1、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试问发射基地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为( )
A、江苏省 B、湖北省 C、甘肃省 D、内蒙古自治区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2~3题。
年 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 计
甲
人口数
2000
6500
1500
10000
死亡率(%)
0.6
0.6
2.4
乙
人口数
3500
6000
500
10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2.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
A.3.6% B.0.78% C.0.87% D.0.95%
3.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下表为2004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4-5题。
地区
总人口(万人)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①
9613
0.638
0.603
6163.2
②
1625
0.595
-0.054
5408.8
③
3837
0.721
1.075
1180.0
④
267
0.607
1.276
159.7
4.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的时期是( )
A.秦始皇统一中国 B.东汉末年和三国
C.两晋南北朝 D.唐朝“安史之乱”
7.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 )
A.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B.政府采取措施强制移民
C.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 D.海外的就业条件好
8.关于人口迁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
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不平衡
C.随着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迁移越来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D.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地区分布与迁移的根本因素
9.对于人口身体素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体力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B.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口的身体素质无直接的影响
C.自然环境因素从古到今就一直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决定因素
D.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10.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国土面积大小是制约一个国家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人口容量有相对确定性
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D.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11.目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 ( )
A. 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增长过快
C. 人口素质太低 D. 树林破坏严重
12.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业区的面积较大
B.住宅区内也会有商店或工厂
C.低级住宅区总是远离市中心
D.同类经济活动因彼此竞争而分离
13.工业用地应布置的区位有 ( )
A.沿铁路、公路 B.沿河或沿海的任何地方
C.远离交通枢纽 D.远离河流和居民区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技术密集型工业可设置在中心商务区
B.基本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可设置在居住区
C.防护带内可设置停车场、医院、体育场等设施
D.工业用地接近交通便捷的区位,主要考虑保护城市环境
15.有关中心商务区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只具有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专业化高级商店等的集中地
B. 是一个担负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双重职能的特殊地区
C. 昼夜人流和车流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D. 中心商务区的商业活动以货物批发为主
16 .陆家嘴与浦西外滩共同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政治因素
17.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 )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B.风俗、习惯
C.种族、民族与宗教团体 D.收入与知名度
18.关于城市规划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它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
B.中小城市规模有限,无需花费力量于城市规划
C.它是城市目前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D.因其只有一定的时效性,故没有必要考虑得过于长久
19.城市合理规划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为保证城市居住更加方便 B.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C.为节省城市建设的投资 D.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20.下列关于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南岛是文化景观 B.京九线上奔驰的火车是文化景观
C.峨嵋山上宗教建筑和旅游设施是文化景观
D.退化的草地是文化景观
21.下列文化景观中违背自然规律的是 ( )
A.中国的都江堰 B.黄土高原的人工林
C.华北平原上的灌溉排水渠道 D.洞庭湖沿岸人民围湖造田
22.企业在另一个地方设厂的同时,也将企业文化传到该地。这种现象属于 ( )
A.传染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23.美国,乡村音乐曾经一度风靡全国,其文化扩散现象属于( )
A.迁移扩散 B.扩展扩散 C.等级扩散 D.刺激扩散
24.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表现在: ( )
A.地域性、时代性 B. 地域性、空间性
C.综合性、时代性 D. 空间性、时代性
25.下列有关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汉文化区的边界与中国行政区边界一致
B.文化区与自然区不重合
C.宗教的分布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密切相关
D.文化区内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形成文化综合体
26.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 )
①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②乱扔乱堆垃圾,水体与土壤受到污染
③寒潮侵袭,冻坏农作物 ④地震频发,诱发滑坡、泥石流
⑤过度捕捞,鱼虾枯竭 ⑥台风侵袭造成洪涝灾害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②⑥
27.在城市建设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尽量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所有用地类型的经济功能
B.城市中心地价昂贵,所以要少建绿地,以提高城市经济效益
C.将市内工业区改变成住宅区或商业区,将工业区外迁至人口稀少的地区
D.保护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禁止城市建设
28.以下现象呈负相关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与人口迁移规模、范围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迁入量
D.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的子女数
29.下列有关概念是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顺序排列的,其中正确的是( )
A. 文化系统—文化综合体—文化事物
B. 文化系统—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
C. 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文化系统
D. 文化综合体—文化事物—文化系统
30.有关人口素质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没什么影响
B.人口身体素质高低取决于自然环境因素
C.地方病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
D.一个地方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31.下图所示文化扩散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迁移扩散 ②传染扩散 ③等级扩散 ④刺激扩散
B.①传染扩散 ②迁移扩散 ③等级扩散 ④刺激扩散
C.①传染扩散 ②迁移扩散 ③刺激扩散 ④等级扩散
D.①迁移扩散 ②传染扩散 ③刺激扩散 ④等级扩散
32.一国的企业借鉴外国企业产品的特点,设计出符合本国消费者特点的同类型产品,这一过程属于( )
A.传染扩散 B.迁移扩散 C.刺激扩散 D.等级扩散
在城市地域中,不同功能区具有不同特点。据此判断33~37题。
33.城市功能区是指( )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 B.城市人口集中的区域
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区域 D.城市内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带
34.中心商务区具有的特征是( )
A.位于城市几何中心,是城市生产活动最繁忙的地带
B.建筑物高大而稠密
C.人流车流昼夜川流不息
D.这里全是商业企业构成
35.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占城市用地总面积的一部分
B.在工业化之前城市住宅区就已存在
C.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D.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
36.分布于某城市商务区的一幢大厦,办公室应安排在( )
A.地下室 B.第一层 C.楼的中间层次 D.楼的上部层次
37.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这是出于下列哪些原因( )
①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②为了寻找交通方便的地方
③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④为了进一步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请根据该诗回答38~40题。
38.唐诗和寒山寺分别属于( )
A.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D.精神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39.“姑苏城外寒山寺”表明了文化景观的哪些特性( )
A.功能性 B.空间性 C.时代性 D.可移动性
40.寒山寺历来是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现在也是历来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反映了文化景观的哪些特性( )
A.功能性 B.空间性 C.时代性 D.功能性和时代性
读右图,据此回答41~44题。
41.如果该城市工业区位合理,则风向可能是( )
A.南、北风
B.东、西风
C.西北——东南风
D.东北——西南风
42.根据图示情况,下列三类工业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确地是( )
A.▲>△>□ B. △>▲>□ C.□>▲>△ D. △>□>▲
43.该地区工业由城市近郊迁移到乡村,最可能因素是
A. 土地价格 B.矿产资源 C.环境污染 D.劳动力价格
44.该工业迁移,将有利于( )
①大气环境 ②改善交通拥挤状况 ③乡村城市化 ④缩小城乡经济差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5.作为一个旅游者个人应具备的条件是 ( )
A.健康的身体 B.有快捷的交通工具
C.有旅游的动机、时间和金钱 D.有拍照的技能和旅行经验
46.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 )
A.游览、观光、购物 B.娱乐、享受美食、拍照
C.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 D.会友、领略自然风光、抒发感情
47.南极旅游的兴起,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人们求知、探密和搜奇欲望的增长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促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48.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
A.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 B.人口的增加
C.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改善 D.交通条件的改善
49.关于旅游业经济职能的正确叙述是( )
A.旅游业在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有了旅游业的发展才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C.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国家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D.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50.现代旅游业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知识密集型产业 ②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发展旅游业,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 ④投资少,不需要科学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
第二卷 非选择题部分(本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 综合题(每空1分,共50分)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A B
51.读 “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图”,回答问题: (8分)
(1)A表示__________国家,B表示__________国家。
(2)A类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__________,
B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__________。
(3)从平均年龄看,A类国家平均年龄较__________,B国较__________。
(4)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分别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中国盛唐时期,中国文化通过“遣唐使”扩散到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读日本“遣唐使”航海主要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日本遣唐使航海主要路线图
●蓬莱
●扬州
●奈良
(1)在图中描绘的中国文化通过“遣唐使”扩散到日本的大致路线。这种文化扩散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A)。
(2)一些日本贵族和学生积极向从大唐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使之迅速在日本扩散开来。这种文化扩散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扩散(B)中的__________扩散(C)。
(3)试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化扩散B中除C外,还包括__________扩散和__________扩散。
53.读下面“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3000
1000
2000
4000
4
2
6
8
人数(亿)
收入(亿美元)
旅游人数
旅游收入
1960
1970
1980
1990
(1)图中可反映出旅游主体的 ______ 化。现代旅游活动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 旅游空间的 ______ 化;②旅游方式和内容的 _______ 性; ③旅游目的的 __________ 性。其中____(填数字)也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2)图中的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 _______ 的特点,说明发展进口旅游能增加国家的 ______ 储备,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发展国内旅游业的作用有( )
A. 回笼货币 B. 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
C. 抑制物价 D. 促进生产的发展
54.读“上海金山卫石油化工的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上海金山卫石油化工的布局图
(1)图中A、B、C、D、E表示工业区、防护带、居民区,属于工业区的是 ,居民区的是 ,防护带的是 。
(2)工业区与居民区的相对位置考虑了 的影响。在工业区内,各个工厂的组合有利于 。
(3)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布置在 (填字母),轻度污染的部门应布置在 (填字母),
(4)图中由A到B到C污染程度越来越 。
55 .读下图为“世界部分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世界(东半球)四大文明发源地各是 洲的A.
B. C. 和 洲的D. 。
(2)这些文明发源地的共同特点是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它们兴起的共同的自然条件有:以 为主的地形、河流的 游以及适宜的气候环境等。
(3)从文化源地的类型来看,这里反映的是 源地的情况。
(4)四大文明发源地从空间范围的覆盖上,又可以说是四大 ,其共同的 文化景观是农田、灌溉渠道等。
(5).各文化区的形成在空间上的特点是
① ,
② ,
③ 。
(6)以文学要素为例,创造拼音文字的是 文明,创造楔形文字的是
文明,创造象形文字的是 文明和 文明。
地理答题卷
(只交答卷)
命题人:吴炬华 审核人:黄春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题号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答案
题号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50分)
51.(共8分)(1)________ ________(2) ________ ________(3)____ 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共8分)(1)_____ ________ (2)______ 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 __________
53.(共8分)(1)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54.(共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
55.(共18分)(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 ① ,②
,③ 。
(6)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共50分,每小题1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C
D
B
B
D
A
C
D
B
B
B
A
B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B
A
A
A
D
C
D
D
B
D
D
C
A
D
题号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答案
A
D
B
C
C
B
C
D
C
D
B
D
B
A
题号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C
D
C
C
D
D
D
B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50分)
51.(共8分)
(1)发达 发展中(2) 现代型 过渡型(3)大 小(4)适当鼓励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2.(共8分)
(1)长 迁移 (2)短 扩展 传染(3)日本的服装、日本的文字、日本的教育制度 (4)等级 刺激
53.(共8分)
(1)大众化 扩大化 多样 娱乐 ③
(2)逐年增长 外汇 (3)ABCD
54.(共8分)
(1)ABC;E;D (2)盛行风向;生产协作 (3)A;C (4)轻
55.(共18分)
(1)亚 黄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两河流域 非 尼罗河流域 (2)平原 中下游 (3)文化系统 (4)文化区 物质 (5)①范围有大有小 ②边界有虚有实 ③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6)希腊 两河流域 古埃及
黄河流域
地理练习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三者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人口再生产类型。据此判断1-3题。
1、1998年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是0.65%,人口死亡率0.68%,人口自然增长率-0.03%,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2、下列人口再生产类型与其地区的分布配伍,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原始型 B、德国、芬兰-过渡型
C、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现代型 D、南非及其附近国家-传统型
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农村迁移到城市
B.社会发展的总方向使人们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迁移
C.国家的政治变革引起的人口迁移属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
D.自然原因引发的人口迁移都是可预测的
5.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A、B和C是三个不同地区。其中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 )
A.a1→b1 B.a1→a2 C.b1→b2 D.c1→c2
6.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请对7~8题相关问题作出选择。
7.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数量是( )
A.12亿 B.2.98亿 C.1.68亿 D.7.8亿
8.与10年前相比,我国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7.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人力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国务院特别强调对各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据此回答9~10题。
9.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 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
10.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双项选择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B.我国人口承载最高应控制在15亿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D.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净迁出省是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1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死亡率既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B.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影响较为明显
C.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地区能保持人口死亡率在较低水平
D.影响人口死亡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水、土壤等自然因素
13.我国人口与某些资源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
A.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的1/5
B.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
C.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极限
D.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迹象
14.以下现象呈负相关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与人口迁移规模、范围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迁出量
D.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子女数
15.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自然环境因素有( )
A.社会制度 B.文化传统 C.气温和降水 D.环境污染
一、二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综合题
16.读下图,“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 ;自国家推行
后,1975年后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左右,1992年后自然增长率出现 。
(2)1996年与1982年相比,上海市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趋于 ,这表明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 。
(3)目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上海市上述人口问题将带来
等社会问题。
17.“我国人口再生产的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在_____________前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从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中绘出1975~1995年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并与1975年前曲线连接起来。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人口自然增长率%
1.19
1.42
1.43
1.05
18. 读图1—34,回答问题。
图1—34
(1)若图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_____(填写图中的序号),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_____(填写图中的序号),这种迁移是以人口迁移的_____________为标准来划分的。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4)若A、B代表城市,C代替农村,那么图中表示由农村到城市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_(填写图中的序号),这种迁移是以人口迁移的_____________为标准划分的。
(5)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_____________国家历史上和_____________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表现。
19. .图1—35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后回答:
(1)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国____________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 尽管从1973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3亿以上,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2: 下面是新中国人口增长图。
材料3: 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
(1)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_________,提倡晚婚、晚育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处理?
(6)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中的_____________。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答案:
1d2c3b 4A 5 A 6.c7b8b9c10b11CD12 AB13 BD14 CD15 CD
16、(1)高 计划生育 3(或2、4) 负增长 (2)上升 老龄化
(3)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照顾众多孤寡病残老人(2分,余每空1分)
1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绘图能力以及地理与政治两门学科的知识渗透。要求学生要正确读取图中所给信息,并且要了解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原因。依据常规,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位于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曲线的中间,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但惟独在1960年前后,出生率特低,死亡率特高,自然增长率极低,完全是一种反常态的现象。这是因为死亡率不仅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受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水、土壤等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如大的自然灾害,使受害地区的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答案】(1)1960年 三年自然灾害
(2)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3)略
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图分析世界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划分标准,并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人口流动状况。
【答案】(1)②③④ ①⑤ 地理范围
(2)自然地理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3)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4)③④ 方向
(5)发达 发展中
1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知识。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当然要采用不同的人口政策。
【答案】(1)65岁以上老人比例约占1/6,人口老龄化 儿童人口比例较高,人口增长较快
(2)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劳动力不足,并负担过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生活困难,就业不足,资源、环境压力过大,社会负担过重
(3)提倡生育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0(1)人口增长快、人口基数大、年龄结构轻,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30%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4)很少 人口总数多
(5)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相适应,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相协调。
(6)C
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1.5分,共50分)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口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据题意回答1-6题:
1.关于目前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的降低,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
B.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处在由传统型向过渡型转变阶段
C.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处于过渡型
D.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再生产已接近现代型
2、有关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自然环境是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原因
B、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生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C、 原始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
D、 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的结果
3、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的生活消费水平 D、人口政策
4、有关人口素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的身体素质好坏仅取决于遗传因素
B、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C、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D、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起着最主要作用
5、美国很多老人在退休后向南方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因素 B、家庭和婚姻因素
C、矿产资源的生产发展 D、国家的政策
6、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发生在 ( )
A、秦汉时期 B、安史之乱 C、南宋时期 D、明末清初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7一9题。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00
550
250
1000
死亡率%
0、5
0、6
2
乙
人口数
350
600
50
1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7、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
A、0.775% B、0.675% C、0.885% D、0.93%
8、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9、甲国可能出现的最主要人口问题是 ( )
A.人口数量过多 B.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老龄化 D.失业人口多
10、根据各州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 )
地区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墨西哥除外)
拉美
大洋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
2.8%
0.3%
0.7%
2.2%
1、2%
① 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②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③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④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洲的3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人类的居住地可分为城市和乡村,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布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题意回答11-15题:
11、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
A、商业用地 B、住宅功能用地 C、工业用地 D、交通和绿地
12、指出下列四幅图中,哪一幅城市功能分布是较合理的 ( )
13、在以人为中心的未来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特点是 ( )
A、主要由资本和市场来决定
B、把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管理的唯一对象
C、把城市人口按计划分布在每一个功能区
D、城市的功能分区以提高生活基本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为目标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完全是收入差异造成的
B、 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区成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是影响住宅分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D、知名度对高级住宅区最具吸引力
15、某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了一条卫生防护带,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在防护带内可以建设 ( )
A小学和幼儿园 B 停车场和仓库 C石化企业 D体育场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确定城市规模
②工业区向市区外缘移动是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③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
④城市中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应设立卫生防护带,卫生防护带只能利用绿地和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据题意回答17-18题:
17、关于文化的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文化就是知识
B、 文化不只是写在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街头的雕塑和各种电视节目
C、 精神的东西才称得上文化
D、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18、烽火台、长城在古代所起的作用是传递军事信息和军事防御,但目前这些功能已经消弱,这说明文化景观具有
( )
A、时代性 B、功能性 C、空间性 D、军事性
下表是我国某地的一个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民族构成变化表,据此回答19---20题
年份
草地%
耕地%
林地%
荒地%
蒙古族%
汉族%
1820年
60
5
10
25
90
10
1950年
40
45
5
10
50
50
19、从文化景观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看,该村最理想的文化景观是 ( )
A、草原牧场 B、丘陵梯田 C、旱作耕地 D、水田耕地
20、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文化景观形态的改变,其影响原因主要是 ( )
A、军事因素 B、自然环境 C、耕作技术 D、生产、生活方式
21、下列关于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长城不是文化景观 B、长城只是物质文化景观
C、长城只是精神文化景观 D、长城既是物质文化景观又是精神文化景观
22、关于文化和自然景观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B、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相对较少
C、依靠虫神庙或龙王庙的分布范围,就能确定蝗灾和水旱灾害的确切分布范围
D、现在居民的建筑形式受自然的影响已经非常不明显了。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据题意回答23--24题:
23、构成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 ( )
A、 旅游者、旅游交通、旅游资源
B、 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
C、 食宿、通信、娱乐和购物
D、 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娱乐和购物
24、关于旅游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越大,其开发价值越大
B、旅游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的需求越强烈
C、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由旅游环境承载量的能力决定
D、安徽天柱山兼有雄、奇、秀等美感特征,然而游人稀少,原因是交通闭塞
读我国山水风景最宜欣赏时间与纬度关系图,回答25 ---26题。
25.我国北方山水风景最宜欣赏时机在秋季的原因主要是 ( )
A.白天时间长 B.降水少,天高气爽
C.天高气爽、植被茂盛 D.冬季多雪,景色差
26.图中④处最宜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纬度低 B.地势高
C.雨季长 D.气温高
27、随着假日经济的出现,华山等旅游名山都修建了索道缆车。这是因为( )
A、可以提高游览价值 B、可以缩短“经济距离”
C、可以提高旅游环境承载量 D、可以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
28、“假日经济”充分说明旅游资源具有 ( )
A、美学价值 B、科学价值 C、历史文化价值 D、经济价值
下图为我国某著名公园景观一角,回答29~30题。
29. 该公园所在地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区中的 ( )
A. 吴越文化副区 B. 齐鲁文化副区
C. 燕赵文化副区 D. 巴蜀文化副区
30. 从描写该公园的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迎面吹来凉爽的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其欣赏时,选择欣赏的位置和欣赏的时机为 ( )
A. 亭台楼阁上俯瞰、春季
B. 湖面乘船慢行、夏季
C. 塔下抬头仰观、秋季
D. 水边小路漫步、冬季
31、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图中可以看到瀑布景观的地点是( )
A. ①
B. ①②③
C. ③④
A. ④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据题意回答32-37题:
3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德国一分为二 B、出现了南斯拉夫、芬兰、苏联
C、俄国退出了战争 D、英法实力得到加强
33、经济全球化是指 ( )
A、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
B、 跨国公司的出现
C、 区域经济一体化
D、 世界经济一体化
34、下列不属于基本实体内容的是 ( )
A、地形 B、农业
C、耕地资源 D、大专以上人口的比重
3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消失,20 世纪80年代又重新在世界政治地图中出现的国家是 ( )
①爱沙尼亚 ②立陶宛 ③拉脱维亚 ④芬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36、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A、科学技术 B、经济力量 C军事力量 D政府的力量
37、关于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总体和平,局部冲突 ②由紧张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③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④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8、有关世界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欧洲人的经济活动最初是通过直接投资向外扩散的
B、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北美
C、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拉美、非洲、亚洲广大地区变为边缘地区
D、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北美、拉美和日本等地加入核心地区
39、下列关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拉美国家吸引众多外商投资的主要原因是高水平的教育投入
B、东南亚国家已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纺织的供应地
C、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弱,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条件较差
D、北非和西亚吸引投资较少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
40、有关下列国家地理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美国地跨两大洲,临两大洋,南北毗邻两个相对的弱国,政治地理位置优越
B、 西亚地处“三洲五海”之地,沟通两大洋,地理位置很重要
C、 新加坡借地缘优势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D、 埃及、巴拿马地理位置特殊,往往是列强角逐之地
二、综合题
41.读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图11)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图12),回答问题:(7分)
(1)若我国人口进人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 年。
(2)如图12所示,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具有 等特点;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 年。
(3)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将给我国社会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42、读某城市布局示意图,图中曲线为城市地租(元/平方米)等值线,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为 ,
该区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2)图示区域地势状况是 ,
判断理由是 。
(3)图示地区地租最高峰(用字母表示)在
处,形成原因是
。由图可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和 两个方面。
(4)B处往往形成 区,该功能区分布在这里的原因是
(5)该城区街道走向是否科学合理 ,理由是
43.(7分)读图7,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该图为我国某县城分布图,工业主要分布在 ,充分利用该地区的 有利条件。
(2)目前该县城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分布特点是 。为保护居民区环境,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之间应建设 。
(3)根据该县城的情况,以手工业为主减少污染的小型企业通常布局在 ,需劳动力多的中型工厂,可以布局在 ,占地较多的大型企业,应布局在 。
44.(7分)读世界部分文明发源地分布示意图(图5),回答下列问题。
图5
(1)此图反映的是 (事物、现象、系统)源地分布状况,它们兴起的共同自然条件有 、 和 。
(2)以文字要素为例,创造拼音文字的是 文明,创造楔型文字的是 文明,创造象形文字的是 文明。
45.下图中某城镇位于河边,该河上游水深流急,北有高山,森林茂密。D为工业区,当地盛行东北风。读图后回答问题:(5分)
(1)该城镇要建一个大型园林公园,A、B、C三处,你认为选址在哪处较好?
在 处。理由是 。
(2)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你认为在园林的布局上用什么构景手法能充分利用自然的优势? 。
(3)若大型园林由若干个景区组成,且有小路相通,它的构景手法属于 。
(4)建园林时在河边修建亭、台、榭等的目的是 。
城区
等高线
水面
46.读我国东部某地区图,回答:(12分)
城区
铁路
公路
煤矿
化工原料
河流
(1)该地区拟在A、B、C三区域种棉花、养奶牛、种植花卉,你认为应该如何布局?
棉花 ;养奶牛 ;种植花卉 。
(2)该地区拟建化工厂、钢铁厂、自来水厂、电子元件厂、重型机械厂,在图中D-H五区分别布局什么工厂?
化工厂 ;钢铁厂 ;自来水厂 ;电子元件厂 ;重型机械厂 。
(3)近几年来,该地区及沿海海区出现大范围鱼类死亡,你认为可能是什么现象?形成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B 3A 4C 5A 6B 7D 8D 9C 10D 11C 12D 13D 14D 15B 16B 17D 18B 19A 20D 21B 22A 23B 24D 25C 26B 27C 28D 29 C 30 B 31D 32B 33D 34B 35A 36D 37D 38C 39C 40A
41、(1)2015一2020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028(*2)
(3)答案要点:问题:人口总数大;就业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答对两点给2分)影响: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社会福利负担重(2分)
42、(1)温带季风气候 小麦(春小麦)
(2)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 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3)A 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通过,通达性高 交通通达度 与市中心的距离
(4)住宅 靠近市中心,既有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又由于此地离开了市中心一定的距离,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而工业的占地面积大,不便支付此地较高的租
(5)合理 街道走向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各个走向房屋的采光条件都较好。
43、(1)公路沿线 交通便利
(2)住宅用地分布在城市中心,工业用地分布在城郊 绿化隔离带(卫生防护带)
(3)城市居民区 城郊 远离城区
44、(1)系统 优越气候条件 河流 冲积平原
(2)农田 道路 乡村聚落
(3)古希腊 古代两河流域 古埃及
45、(1)A 近自然山水及森林,远离工业区,处于上风向,空地大
(2)借景
(3)隔景法
(4)供游人欣赏休憩
46、(1)C(1分) A(1分)B(1分)
(2)H(1分)F (1分)D (1分)G(1分)E(1分)
(3)赤潮现象(1分);由于该地区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近海导致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鱼缺氧死亡。(3分)
人文地理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文化及景观中,不能闪烁古代历史内涵和精神寓意的是 ( )
①我国少数民族的绘面纹身 ②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
③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④美国白人感恩节吃火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关于文化扩散的正确叙述是 ( )
①一种文化的对外扩散在速度上是十分迅速的
②文化扩散在空间上的连续性是迁移扩散的一个重要特点
③有些时尚的文化现象,在一地扩散有快慢的波动周期
④文化传播是由地区间的文化扩散和代际间的文化传承构成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扩展扩散而形成的是 ( )
①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②当今世界网坛名将休伊特2002年在上海勇夺“大师杯”赛冠军
③2002年科学大师霍金访问上海,引起巨大轰动
④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在主动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和电脑基础知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文化景观反映的文化及其影响因素不正确的是 ( )
A.黄土高原的窑洞与云南傣家竹楼景观不同——不同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B.同一地区的宗教建筑种类不一定相同——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差异
C.高速公路在各国修筑的样式基本一致——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日益突出
D.各类地区都可以发展无土栽培作物——自然对文化的影响不断减弱
5.敦煌莫高窟突出体现了 ( )
①文化景观的功能性和旅游资源的非凡性 ②文化景观的时代性和旅游资源的长存性
③文化景观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可变异性
④文化景观只有历史文化价值而没有科学价值,对环境无明显的指示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三江平原的农田与太湖平原的农田景观不同反映了 ( )
A.自然环境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 B.两地农业景观功能不同
C.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D.社会环境对文化景观形态的影响
7.下列文化源地属于文化系统源地的是 ( )
A.电话的发源地在美国 B.玛雅文化的发源地
C.佛教的发源地在古印度 D.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源地
8.下列文化扩散中,属于刺激扩散的是 ( )
A.某文化易为大家所接受,一旦接受就能促其传播
B.某文化传入后做了些改变,被当地人接受
C.由于人们的长途迁移带到某地,逐渐被当地人接受
D.某文化现象只能被部分人群所接受
9.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的反映,文化扩散应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但也有与此相背的例子,如下述中的 ( )
A.印刷术由中国传向西方 B.哥伦布首先将烟草带到欧洲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工业 D.因特网发展到全球
10.2000年“十—”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地共接待了5982万人次的国内旅游者,其中过夜旅游者1700万人次,—日游旅客为4282万人次。这说明 ( )
A.发达地区是旅游的主要市场 B.旅游资源的最优半径是有限的
C.各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太小 D.交通的通达性影响了游客的出游
11.观赏赵州桥时,特别要注意的是 ( )
A.要发挥想象 B.以情观景,感悟其自然的美
C.要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D.要了解其科学而巧妙的设计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市蜃楼是最珍贵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B.埃及金字塔吸引大批游人的原因在于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C.五台山寺庙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资源
D.旅游资源是一种无价的精神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财富
13.关于现代旅游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旅游客体的大众化 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D.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14.北京大观园入口处有一座假山石叫“曲径通幽”,这种构景手法主要是 ( )
A.借景 B.框景 C.障景 D.隔景
15.关于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旅游活动会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对旅游者无影响
B.发展旅游业不会对背景环境带来破坏
C.游人的吸烟和汗水也会对文物古迹造成损坏
D.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游人乱扔垃圾造成的
16.下列旅游点中既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又具有较高历史文学价值的是 ( )
①苏州园林 ②川西九寨沟 ③印度泰姬陵 ④挪威的峡湾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7.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尊山”之称的天山睡佛,观赏要求是 ( )
A.把握观赏时机 B.发挥想象,移情于景
C.选择特定位置远眺 D.置身其间,求质求高
18.峨眉山、张家界、九寨沟作为旅游区,其共同的优势条件是 ( )
A.旅游环境的承载量大 B.丰富的人文景观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绮丽的自然风光
19.1989年,亚太地区建立了亚太经合组织;1993年, 欧共体12国宣告欧洲联盟诞生;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留易区。这些表明 ( )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回答20-21题。
20.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的流动 B.自然环境的变迁C.国际竞争 D.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21.两极格局形成于 ( )
A.苏联成立之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 D.协约国胜利之后
22.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正式的集团
B.1995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C.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外向的竞争性和内向的保护性
D.区域经济内部联系的加强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3.下列经济活动属于“南南合作”的是 ( )
A.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一些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区域一体化
B.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使东亚和东南亚发展成为吸引对外投资较多的地区
C.南亚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已发展成为世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供应地
D.北非、西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较高
24.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加强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
C.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地区经济水平日趋平衡
D.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
25.1999年4月27日,日本众议院通过“新日美防卫指针”,这一事件说明了 (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世界并不太平,强权政治的存在构成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D.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
26.欣赏下列景观时,怎样才能达到最佳观赏效果? (18分)
(1)蓬莱阁的“海市蜃楼”: ,
(2)黄山石猴观海: ,
(3)庐山三叠泉瀑布: ,
(4)武陵源群峰: ,
(5)九华山的“一线天: ,
(6)“八百里洞庭水波浩淼” : ,
(7)长江三峡风光: ,
(8)钱塘江大潮: ,
(9)北京大观园: ,
27.读“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分布图”,完成:(13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区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名称:
A. ,B. ,
C. ,D. 。
(2)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试预测:在世界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差距的发展趋势: 。
(3)上述集团中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是 (填字母)。集团D由美国、
和 三国组成的。目前中国已加入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名称是 。
(4)区域经济集团一方面具有内向的 ,另一方面具有外向的 。
(5)下列有关A区域经济集团成立,发展的正确说法是 ( )
A.该区全称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B.该区全称是欧共体;
C.俄、法、德是该区的核心成员国;
D.三大支柱是经济货币联盟、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和共同的司法与警务合作。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9分)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成为民俗民风的大观园。境内地势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山川河谷相间,形成许多著名的旅游景观,如路南石林、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湖面广阔的滇池等。近年还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世界博览会,建起了世界博览园。
(1)路南石林属于典型的 地貌,这种景观宜 观赏;西双版纳有 景观,观赏时要注意领略这里 ;滇池属于自然景观中的 景观,其观赏宜 ;世博园是旅游资源类型中的 。(7分)
(2)昆明市建“世博园”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至少答出三条)(6分)
(3)“泼水节”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文化景观,这样表达对吗?(3分)
(4)西南地区的“吊脚楼”是一种 ( ) (1分)
A.精神文化 B.文化系统 C.物质文化 D.文化景观
“吊脚楼”反映了 的影响。(1分)
(5)云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是(1分)
。
参考答案(6)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A
C
B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A
C
C
B
C
D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A
C
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8分,每小题2分)
(1)选择最佳时机 (2)选择特定的观赏点 (3)在适当距离仰视 (4)宜在视野开阔的最高点俯瞰(或远眺)
(5)置身其中近观 (6)宜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上俯览、远望 (7)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8)选择最佳时机 (9)抓住园林建筑特点
27.(13分,每空1分)
⑴ 欧盟, 南亚区域合作组织, 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 北美自由贸易区;
⑵ 不均衡性; 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⑶ B, 加拿大, 墨西哥, 欧元,
亚太经合组织(APEC);⑷ 保护性,竞争性; ⑸ D。
28.(19分) (1)喀斯特 置身其中 亚热带季雨林 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水文 登高远眺 人文景观(7分,每空1分)
(2) (答对三条即得满分)(6分)
A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四季如春,素有“春城”之誉;
B.昆明是云南省会,地区接待能力强;
C昆明又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国际航空港,近年来兴建的南昆铁路使其与北部湾沿海连通,并且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故其交通通达性强;
D.昆明所在云南省有“植物王国”、“民族大观园”之称,又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好。
(3)不对(1分) 文化景观具有空间性、时代性两点。“泼水节”因其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因此“泼水节”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文化景观。(2分)
(4)C、D (1分) 自然环境(1分) (5)保护旅游资源和背景景观(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