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50 KB
  • 2021-05-14 发布

2014年版高考历史第2部分专题目5高考大题目的审题目与答题目规范二轮复习教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步步高】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5 高考大题的审题与答题规范教案 ‎ "‎ 一、审题规范 例题 (2013·北京市朝阳区期中考试)(12分)制度变革、思想演进,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辅弼重臣的总称。宋承唐官,然两代宰相之设制精神颇相歧异。唐代相制重在谨慎大政,而宋代以杜绝强臣专擅之弊为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宰相制度的异同。(6分)‎ 材料二 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昂进”所呈现的特征。(6分)‎ 审清题意 答案要点 (1)不断分化相权,加强君权(2分)。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强化集体议政,尚书省执行政令。(2分)宋代相权按财、政、军一分为三。(2分)‎ ‎(2)各种思潮空前活跃(2分);思想启蒙与救亡相结合(2分);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相互促进(2分)。‎ 二、答题规范 例题 (2013·青岛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5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的关系经历了多次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冒险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而企图增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的反对。‎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材料二 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价值高达1 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640亿美元)启动了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西欧经济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新援助战略的明确内涵是将大量资金投放东欧,使其成为恢复混乱经济的样板,以重新启动苏联国内的改革进程。这种改革旨在促进从失调的控制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 ‎——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刊)‎ 材料三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3分)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新马歇尔计划”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意图有何异同?(4分)‎ ‎(3)概述材料三的核心思想。(2分)并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4分)‎ 阅卷现场 ‎ 得分要诀 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提高非选择题得分还应注意如下得分技巧:‎ ‎(1)格式上:注明中心词,如有多个要点,既可加注分级序号,也可使用分号断开。‎ ‎(2)答题范围上:紧扣限制词,定位知识时空,既不照搬所学要点,也不遗漏设问要点。‎ ‎(3)语句表达上:读懂材料是前提;夯实基础是关键;扣赋分值是参照;史论结合是基本。‎ 答案 (1)意图:扶植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措施: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5分)‎ ‎(2)相同:两者都反对共产主义;不同:新马歇尔计划是所谓的促使东欧和苏联进行改革,使其演变为资本主义。(4分)‎ ‎(3)核心思想: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2分)‎ 影响: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4分)‎ 三、从评分细则看分数得失 例题 (14分)17世纪,明清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 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4分)‎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4分)‎ 答案 (1)( 6分)观点:材料一: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社会契约论。(或答:材料一:封建专制的腐朽性;材料二:关于社会公约的规定)‎ 相同: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如答出“反对君主专制”或“具有民主性”‎ 任意一点均可得2分)‎ 时代背景: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或答:专制统治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经济方面如答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则扣去1分。)‎ 评分标准:本问共计6分。要求:基本概念表述准确。如表述不准确酌情扣2~3分。‎ ‎(2)( 4分)原因: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如答出伏尔泰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也可得1分,但本要点给分不超过2分;如“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遗漏其中一个,则扣1分)。局限: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没有认识到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评分标准:本问共计4分。要求:要点归纳力求完整。如果有遗漏,在总分基础上酌情扣1~2分。‎ ‎(3)( 4分)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关于中国也可答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如只笼统回答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差异只给2分)‎ 评分标准:本问共计4分,中法两方面各占2分。要求:句意准确,表达完整,且紧扣题意要求。如答非“根本原因”,不给分。‎ 分数得失 非选择题得分关键:材料信息获取完整准确;句意表达贴合设问要求;解答要点紧扣答题核心术语;如无特定要求,回答一般根据自己的概括和理解,不简单照搬材料原句。‎ 非选择题失分原因:所答脱离材料,甚至简单调动教材语句;句意表述不严谨,不符合学科语言;要点残缺不全,逻辑性差;忽视解题核心术语的特定要求,所答非所问。‎ 专题专练5 高考大题的审题与答题规范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给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很高的评价,认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阶段,它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袁立《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材料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类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事实上总是首先由少数或个别社会率先创造了新文明,而后才又通过这种新文明的广泛传播而使多数或绝大多数社会逐步地上升到了这种新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袁立《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材料三 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据材料一,以英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并分析它是如何“‎ 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的?(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途径。并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它在客观上对推动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论证其合理性。(7分)‎ 答案 (1)贡献:英国创立了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议会政党制等民主政体形式。促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也可答:奠定了政治基础)。 ‎ ‎(贡献: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促进:每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 ‎(2)途径:殖民侵略;经济扩张(或具体答出: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资本输出。2分)。‎ 影响: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民族企业产生;政治: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了维新改革和建立共和国的尝试;思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掀起思想解放运动。(三个方面各占2分) ‎ ‎(3)观点:政治制度建设必须适合国情。(答对得1分)论证: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每答对一点得2分)‎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 (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 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1800年 ‎1949年 ‎1957年 ‎1978年 ‎2008年 中国 ‎3.8‎ ‎7.3‎ ‎10.9‎ ‎17.9‎ ‎45.68‎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6分)‎ ‎(2)19世纪70年代,材料一中的生产模式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试列举其中两件大事。(2分)‎ ‎(3)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得失?(8分)‎ ‎(4)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7分)‎ 答案 (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答: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答对得2分)‎ 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1分)。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答:男耕女织);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每答对一点得1分)‎ ‎(2)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各占1分)‎ ‎(3)①模式:斯大林模式(或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2分)。‎ ‎②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每答出一点得1分)‎ ‎③得: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或答:初步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基础、奠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础。1分)。失:但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三大改造急于求成,过渡太快。(每答出一点得1分)‎ ‎(4)正确。(1分)理由:①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②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③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每答出一点可得2分)‎ ‎3. 中西思想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等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说:“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材料三 张之洞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梁启超评价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为当时维新派的‘流行语’,举国以为‘至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夫子的“真理”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加速的主要原因。(2分)‎ ‎(3)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主要有哪些?在此基础上,中国产生了哪些进步思想?(4分)‎ ‎(4)据材料三,在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上,张之洞和梁启超提出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个原则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进步性。(8分)‎ 答案 (1)“仁”。(答出“礼”、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等同样得2分;答“仁政”不得分。)‎ ‎(2)原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每答出一点得2分)‎ ‎(3)民主、自由、民权、进化论。议会、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回答完整得4分,遗漏关键词酌情扣分)‎ ‎(4)原则:中体西用。(答对得2分)进步性:它是一种含有变革图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弊端,认识到西学有其合理之处,有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不足的价值与作用;主张以儒家文化精神为主体,吸收外来文化,重新建构民族文化。(围绕三个层意计分:“变革”、“弥补”、“重构”,每答出一个层意得2分。)‎ ‎4. 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问题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问题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2)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6分) ‎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材料中三个问题的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8分)‎ 答案 (1)清朝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变化:摒弃了什么占2分、形成了怎样的占2分)‎ ‎(2)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3)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三个要点各占2分)‎ ‎(4)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答对得2分)‎ 关系: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每答对一点得2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