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20 KB
  • 2021-05-14 发布

文综高考试题全国卷1解析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 第Ⅰ卷 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1~2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 ‎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答案】‎ ‎1.C ‎2.D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题意,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具有耐盐碱性特征。‎ ‎2.本题主要考查对沿海盐碱滩涂改造改良的主要措施及可行性。淡水是改造沿海滩涂盐碱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题意,如果缩短滩涂改造的时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淋洗土壤以降低盐度。‎ 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下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3~5题。‎ ‎3.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D.送货上门 ‎4.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 ‎5.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 ‎【答案】‎ ‎3.A ‎4.D ‎5.A ‎【解析】‎ ‎3.本题主要考查商业贸易的流程。由题图,可知M公司内部员工完成的环节是“网站呼叫”,“设计、采购、市场销售、库存管理……”等,所以很容易判断出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其中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设计”这一环节,选项A正确。‎ ‎4.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系统。由图例可知:M公司内部,M公司与供应商、物流公司、消费者之间的信息联系是通过“实时信息流”完成的,那么公司的产品销售必须依靠“信息交流平台”,选项D正确。‎ ‎ 5.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网点的选择及布局。由题图,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面料厂、制衣厂、仓储中心之间的物流都要求有时间限制,而配送仓库与仓储中心、消费者之间的物流运输限制较小,所以配送仓库区位选择最灵活,选A。‎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9(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B.12 C. 16℃ D. 18℃‎ ‎7.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8.下午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 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答案】‎ ‎6.C ‎7.B ‎8.C ‎【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图,图示地区中的两条相邻的等温线的温度 ‎ ‎ 差为2°C;通过仔细观察图示区域,9日6点左右市中心北部6千米附近温度最低5-7℃,9日15点左右市中心附近温度最高21-23℃,所以最大温差取值为14-18℃,C选项16℃正 ‎ ‎ 确。‎ ‎7.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由题图,白天时,因是晴天,气温高;而夜晚时, ‎ ‎ 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差,温度低,故白天晴天时,昼夜温差大。而白天是多云天 ‎ 气的,因云层对太阳辐射具有一定的反射削弱作用,温度低,而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 ‎ 作用强,温度相应较高,昼夜温差小,故选项B正确。‎ ‎8.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一天中最高温度的形成原因,也就是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以及赌徒判 ‎ ‎ 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图。9日是晴天,一天中的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12时, 而太阳辐射能量传递给地面,需要一个过程,故地面辐射最大值是13时,而地面辐射在把它所获得的热量逐层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及高层大气,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通过读图,很容易发现,该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在图示区域右侧的15时左右,选C。‎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9~11题。‎ ‎9.S地的纬度 ‎ A.与M地相同 B. 介于M、N两地之间 C.高于N地 D. 低于M地 ‎10.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 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 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 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11.若R点沿直线RS ‎ A.上升,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B.下降,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 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 ‎ 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答案】‎ ‎9.D ‎10.B ‎11.C ‎【解析】‎ ‎9.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图及下左图所示,纬线是直线,说明视线与 ‎ ‎ 地轴垂直;纬线m是一条直线,那应该从纬线m所以的纬线圈所在的平面上看下去,故S ‎ 的纬度应该低于M地和N地(见下右图)。‎ ‎10.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由题图及上题分析,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又因为n为昏线, ‎ ‎ N在昏线上,此时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N地为昏线,此时为北半 ‎ 球的夏半年,如图所示,属于地中海气候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干热少雨。火险等级高,‎ ‎ 选项B正确。由上题及图分析,显然S地的白昼比N地短,选项A错误。因此时南半球 ‎ 为冬季,巴西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冬季的低温干燥季节,选项C错误。因此 ‎ 时北半球为夏季,长江入海径流量较大,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应该处于一年中的最低值 ‎ 期。‎ ‎11.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规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m、n两交点间的距离实 ‎ 际上是昼长(或夜长),不会因观察者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若沿直线RS上升,观察者位 ‎ 置位于m纬线所在的平面之上时,m纬线则呈现向南弯曲的形状。选C。‎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 ‎ 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答案】12.A ‎【解析】土生金,木克土。通过禅让,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系,故选A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 ‎ ‎ 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 ‎ 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 ‎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13.D ‎【解析】活字印刷由北宋毕昇发明,还没普及,A不对;B题干未体现;C与题干无关。故 ‎ ‎ 选D ‎14‎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14.D ‎【解析】中法战争后政府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A错;BC与题干不符。‎ ‎15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 ‎ ‎ 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 ‎ 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15.C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 ‎ 料无关。‎ ‎16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 ‎ 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16.C ‎【解析】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A错;国名党撕毁 ‎ ‎ 协议,发动内战,故B错;国名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 故D错 ‎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组建增多,这表明中 ‎ 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 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答案】17.B ‎【解析】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70年代提出的;美苏关系在60年代是紧张关系;D与题干 ‎ ‎ 不符 ‎18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 ‎ ‎ 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答案】18.A ‎【解析】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故B错;CD与题干不符 ‎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 ‎ ‎ 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 ‎ 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答案】19.C ‎【解析】A本身说法错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故B ‎ 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故D错 ‎20.“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 的获得自由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说发表于 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 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大捷 ‎【答案】20.B ‎【解析】根据口号可看出这是美国内战时期人民的心声,据此判断应该是B ‎2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为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 ‎ 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答案】2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俾斯麦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故选B。其他与题干无关。‎ ‎2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 C.证明制空权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答案】22.D ‎【解析】根据图片可看出是中途岛海战,故选D ‎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 ‎ ‎ 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答案】23.B ‎【解析】世界经济发展并未趋于合理平衡;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存在;D与题干无关。‎ ‎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 ‎ ‎ 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 ‎ 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 A.5元 6元 B.10元 12元 C. 20元 24元 D.8元 16元 ‎【答案】24.A ‎【解析】2009年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的价值是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甲产品的单位价值量为原来的一半,当货币币值不变化的情况下即为5元,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物价上涨20%,则甲商品的单位价格为5+5×20%=6元,故答案为A。‎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据此回答25~26题。‎ ‎25.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①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盈利水平 ②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③提高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出口 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积累基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6.在此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题的企业在短期内应 ‎①加大营销力度,加速资金回流 ②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 ‎③扩大生产规模,保证供应充分 ④控制生产成本,改善财务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25.C ‎26.B ‎【解析】‎ ‎25.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不属于政府行为,排除含①的选项,面对金融危机,各国的普遍做法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启动国内消费市场,而非增加财政收入,据此可以排除④,②③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故选C。‎ ‎26.‎ ‎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市场消费不旺,因此采取扩大生产规模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作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应着眼于长远发展,与题目要求的短期行为不符,故舍去②,①④是企业短期内可采取的对策。‎ ‎27、2007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为254亿美元,2008年跃升至500亿美元,2009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仍达到460亿美元。中国海外并购活跃说明 A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效果显著 B 中国海外投资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C 海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D 海外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27.A ‎【解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传统的商品贸易,因此B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C观点错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应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材料没有体现D观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28.A ‎【解析】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③观点错误,排除B、D,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错误理解,真理的相对性是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9. 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 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 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答案】29.C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干扰性非常强,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子“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这一句子中的“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的过程,因此本题应选C。仔细推敲A、D选项,这两个选项实际上是错误观点,尚未探测到的事物,有可能客观的存在着,有可能是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无论存在与否都将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理性推测是否可靠最终都要接受实践检验,而非看这一推测是否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B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 ‎30. 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 ‎①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②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③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 ‎ ‎ ④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0.C ‎【解析】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体现了观点①,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这一说法错误,违背了利用自然物要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为前提这原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需要观念创新,但最终能否实现增值还要取决于人的消费需要,③观点片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31. 在2010年英国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中,保守党以36%的得票率获得近48%的议席,工党以29%的得票率获得近40%的议席,而得票率23%的自民党只获得不到9%的议席,三党都不能单独组阁。这次选举结果表明 A.选票未能真实反映选民意愿 B. 议席分配真实反应了选民意愿 C.英国现行选举已形成对两党制的冲击 D. 英国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 ‎【答案】31.C ‎【解析】A、B观点与材料意思不符合,材料中看不出选票是否真实反映了选民意愿,也看不出议席分配是否真实反映了选民意愿的问题,排除A、B,英国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与现实不符,英国是个典型的两党制国家,这一选举结果,使英国政党制度受到冲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2.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人民的尊严”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 ‎①人民的尊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③政府工作重心正逐步转移 ④政府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2.D ‎【解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①观点错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③观点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目意思。‎ ‎3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内民主是 ‎①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举措 ④拓宽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3.B ‎【解析】推进党内民主是增强党内民主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是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举措,党内民主属于制度建设,而非思想建设,舍去②,党的执政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观点,本题选B。‎ ‎34.201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充分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树立宗教和谐理念,推广宗教和谐价值。宗教和谐价值的推广是基于 ‎①宗教团体已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②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③宗教和谐价值可以消除不同宗教教义上的差别 ④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完全消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4.A ‎【解析】我国是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各种宗教教义各不相同,宗教和谐价值可以消除不同宗教教义上的差别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问题,故不选④,本题正确答案为A。‎ ‎35.我国从“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理念出发,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联合国改革,反对恐怖主义、参与地区维和行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同。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①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 ②体现了我国外交原则的重大变化 ‎③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可以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战略盟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35.C ‎【解析】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这一原则和基本立场始终不可动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是外交原则的重大变化,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④与我国外交政策不符合,我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故本题应选C。‎ ‎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 ‎【答案】‎ ‎(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3)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解析】‎ ‎(1)读图a可知,甲地在河流沿岸,附近等高线密集由此可知,地形为河谷。气候条件可由图中给出的经纬度定位为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关键是答题时还要注意此地形和气候利于葡萄生长的地方。这点可从题文当中给出的提示光照和昼夜温差两方面说明。‎ ‎(2)根据图中的位置判断乙位于河流出山口。可从地形和水流方面说明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出山口处由于流速的降低,水中携带的砾石就会首先沉积下来。‎ ‎(3)此题首先说明乙地的气候及其特点。通过经纬度确定是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第二问是要从气候和鹅卵石两方面说明利于葡萄生长的影响。气候条件可仿照第一小题做简要描述,而鹅卵石的存在起到加强作用。因为鹅卵石增温快降温快,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的积累。‎ ‎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答案】‎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 ‎(1)从“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天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这句可看出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并且远销日本,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得出对外贸易出超的结论 ‎(2)应结合明末政府的政策以及材料得出结论。明末政府的政策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3)主要考察学生对同一时期中国及世界历史的掌握情况,结合当时世界历史可得出此结论。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是此时的变化。‎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12分)‎ ‎(3)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10分)‎ ‎【答案】‎ ‎(1)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具体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2)家庭收入水平;节能灯价格;政府补贴的力度;家庭用电的价格;消费习惯与消费理念。‎ 市场需求或同行的竞争;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转产成本;政府的补贴。‎ ‎(3)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解析】本题以节能减排为话题,分别从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角度设置考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回答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属于比较容易的,对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是如何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这一问题,要求考生对经济管理职能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知识要求要牢记,否则就失去答题的纲领;‎ ‎(2)虽然题目没有明确从经济常识角度回答问题,但只要从问题本身出发,就不难发现是考查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的技术水平、成本、政府的鼓励和优惠政策等因素;‎ ‎(3)要求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相对容易。‎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2)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____河、黄河、_______河。(4分)‎ ‎(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16分)‎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8分)‎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12分)‎ ‎【答案】‎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2)隋(大)运 渭 ‎(3)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 孟津以西至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及地理位置可得出结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成为定都咸阳、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推断是隋运河和渭河。‎ ‎(3)此题关键是考察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是航运方面。主要抓住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的变化,说明既可。‎ ‎(4)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于,洛阳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洛阳成为“二京”之一。‎ 本题以三农中的农业问题为载体设置试题,从经济常识和中学常识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指向不是很明确,回答难度大。本题不仅仅局限于材料,但是知识点较明了,就是考察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属经济常识第四课内容,这是复习时的一个重点。‎ ‎(6)指向非常明确,相对容易。本题设问简单明了,回答问题需要答出联系的主要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论证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