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1.50 KB
  • 2021-05-14 发布

历年高考生物真题知识点分类解析必修一doc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8年新课程高考生物试卷精解精析 ‎(必修一)‎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08宁夏卷·2)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条件,题干涉及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实验。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因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光反应产生并释放氧气,故需要光照条件;光合作用需要CO2,可由NaHCO3溶液提供;本题要求用好氧细菌来检测有无氧气的存在,故需隔绝空气,以排除空气中O2的影响。‎ ‎2.(08江苏卷·5)下列关于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叶片反射绿光故呈绿色,因此日光中绿光透过叶绿体的比例最小 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 C.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主要是由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经有氧呼吸产生的 D.光合作用强烈时,暗反应过程直接将3个CO2分子合成一个三碳化合物 答案:B 解析:色素吸收可见太阳光。A选项中,叶片之所以为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色素对绿色光吸收量最少;B选项中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C选项叶绿体中ATP的合成来自光合作用的光反应;D选项中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每固定一分子二氧化碳需要一分子五碳化合物,生成两分子三碳化合物。‎ ‎3.(2008.山东卷.7)右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在图示结构上 A、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 B、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 C、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电能→化学能 ‎ D、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本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了叶绿体的结构与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场所、物质及能量的转化,ATP的产生与作用等。做本题时要注意图文的转化,并将图中的有用信息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图中显示出:在光照、色素等作用条件下完成了光的水解、ATP的合成和还原剂氢的产生。由此可判断出此过程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粒膜上即类囊体膜上。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变成电能(水光解不断失去电子形成电子流),再将电能转变成ATP和[H]中的活跃的化学能,光反应所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而用于植物其他生命活动的ATP全部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故选项C正确。‎ ‎4.(08北京卷·3)在光下,小麦(C3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能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水光解释放O2 B.固定CO2形成三碳化合物 C.产生ATP和[H] D.光合色素吸收并转换光能 答案:C 解析:小麦是C3植物。C3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有正常的叶绿体并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叶肉细胞叶绿体基粒上的光合色素能吸收并转化光能,并通过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而释放O2、产生[H]和ATP;叶绿体基质中能通过酶的作用来固定CO2而形成三碳化合物。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因不存在叶绿体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其与叶肉细胞都具有线粒体,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能产生ATP和[H]。‎ ‎5.(08广东卷·4)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中ATP的产生部位及条件。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且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而不能用于其他活动。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可进行无氧呼吸,其合成的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在有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共同完成有氧呼吸且都可以产生ATP。除光合作用外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ATP都来源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6.(08广东卷·6)关于蛋白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酶是蛋白质 ‎ B.蛋白酶可以作为药品治疗某些疾病 C.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 ‎ D.利用酶工程可以提高蛋白酶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本质、作用与应用。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蛋白酶是蛋白质,能催化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多肽需肽酶进一步水解肽键成为氨基酸,蛋白酶并不能水解肽键。‎ ‎7.(08广东理基·43)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C.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 D.胡萝卜素牌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 答案:C.‎ 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由于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对且叶绿素呈现绿色,所以,提取液呈现绿色。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如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扩散得最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如叶绿素b。A选项中未见色素带,其原因是操作失误,不可能是选材不正确。‎ ‎8. (2008天津理综.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此时,肌肉细胞除进行有氧呼吸外,还进行无氧呼吸,而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安静时骨骼肌细胞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相对较多。对正常生活的细胞来说,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着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Na+在体内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则通过主动运输将Na+运输到细胞外。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细胞的代谢增强,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9. (2008四川理综.2)分别取适宜条件下和低温低光照强度条件下生长的玉米植株叶片,徒手切片后,立即用碘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前者维管束鞘细胞有蓝色颗粒,而后者维管束鞘细胞没有蓝色颗粒,后者没有的原因是 A.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维管束鞘细胞能进行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 C.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积累 D.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耗尽光合作用产 答案:C 解析:本题以C4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材料,既重点考查了“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知识点,又很好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和观念。C4植物玉米具有“花环结构”,其中外圈细胞具有正常的叶绿体,负责进行光反应阶段和CO2的第一次固定。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只进行暗反应阶段,最终只在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中形成淀粉。在“低温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虽能进行,但强度较弱,没有淀粉积累,故不会出现“蓝色反应”。‎ ‎10.(08广东理基·54)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示,以下不适合的是( )‎ A.植物体鲜重增加量 B.植物体干重增加量 C.O2释放量 D.CO2吸收量 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进行的情况,可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植物体干重的增加量、O2的释放量和CO2的吸收量都可以作为衡量指标,反映光合作用进行的情况,如把种子放入水中,种子萌发时,鲜重增加,但干重减少。‎ ‎11.(08宁夏卷·28)(16分)回答下列Ⅰ、Ⅱ题 ‎ Ⅰ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CO2的含量,结果如图。据图回答:‎ ‎⑴0~25min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含量。‎ ‎⑵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 。‎ ‎⑶0~15min期间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 ‎⑷30~45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答案:28.Ⅰ⑴CO2 ⑵强 ⑶减慢 ⑷‎ 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与其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相等(或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 解析:本题为实验资料分析,主要考查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相关的反应物与产物的变化及影响光合作用因素,也涉及了呼吸作用的内容.在答题时,要注意图文的转化,要注意提取和改造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尽量用生物学术语来组织答案。分析如下:‎ 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相同的适宜光照、温度等条件下培养,定时测量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题图。这段文字表明,玻璃罩内的豆苗同时进行着光合作作用和呼吸作用。由图示结果可知:在一定时间内,玻璃罩内CO2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这说明大豆苗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O2;随着玻璃罩内CO2被利用,CO2浓度越来越低,光合作用越来越弱,O2释放速率越来越慢,这说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含量。由图示还可看出:玻璃罩乙比甲中的CO2浓度下降得快,这说明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强。当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时,玻璃罩内CO2的浓度保持稳定。‎ ‎12.(08江苏卷·30)(7分)某班学生选取了江苏一水体中的4种生物:栅藻(单细胞绿藻),水绵(多细胞绿藻),菹草(高等植物)和颤藻(蓝藻),用其生长旺盛的新鲜材料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A、B两组同时开展平行实验,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4种生物中,含有叶绿体的有 ‎ ‎(2)A组的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椐图推测,一年中最早出现生长高峰的生物可能是 ;夏季高温阶段最具生长优势的生物可能是 。‎ ‎(3)B组测得的栅藻净光合放氧率明显低于A组。仔细对比发现,两组实验条件的唯一差别是B组接种栅藻的浓度明显高于A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水中也不缺乏各种营养,造成B组栅藻净光合放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4)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大量增殖常常会引起鱼类缺氧死亡。这种情形下,导致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有 和 。‎ 答案:30(7分)‎ ‎⑴栅藻、水绵和菹草 ⑵ 菹草 颤藻 ‎⑶栅藻密度过大导致栅藻接受光照不足 ‎⑷藻类呼吸的耗氧量增加 藻类死亡导致微生物增殖,耗氧量增加 解析:考察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富营养化。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其他几种植物是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从图中可以读出不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栅藻为‎25℃‎、水绵为‎20℃‎、菹藻为‎15℃‎、颤藻为‎30℃‎。所以,一年中最早出现生长高峰的生物可能是菹藻,夏季高温长势最好的是颤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B组栅藻的浓度高,而其净光合作用放氧率低,最可能是栅藻密度过大导致其接受的光照强度弱所致,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另外藻类的大量死亡会导致微生物繁殖,也会消耗大量的氧气。‎ ‎13.(08江苏卷·34)选做题(6分)‎ A题: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进行3组实验。甲、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1种或2种酶,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2种污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温/℃‎ ‎10‎ ‎20‎ ‎30‎ ‎40‎ ‎50‎ 组别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清除血渍时间/min ‎67‎ ‎66‎ ‎88‎ ‎52‎ ‎51‎ ‎83‎ ‎36‎ ‎34‎ ‎77‎ ‎11‎ ‎12‎ ‎68‎ ‎9‎ ‎11‎ ‎67‎ 清除油渍时间/min ‎93‎ ‎78‎ ‎95‎ ‎87‎ ‎63‎ ‎91‎ ‎82‎ ‎46‎ ‎85‎ ‎75‎ ‎27‎ ‎77‎ ‎69‎ ‎8‎ ‎68‎ ‎⑴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 。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 。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 。‎ ‎⑵甲、乙组洗涤效果的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 。‎ ‎⑶如果甲、乙和丙组3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间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 ‎⑷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理由。 ‎ 答案:34、(6分)‎ A: ⑴加酶和适当提高温度 蛋白酶 蛋白酶和脂肪酶 ⑵专一性 ‎ ‎ ⑶没有差异,因为高温使酶失活 ⑷未运用酶的固定化技术,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 解析:本题考查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着重考查酶的特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增强洗涤效果除了添加酶外还要控制好适宜的水温,水温达到‎80℃‎时酶会失活。酶具有专一性,血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洗涤时洗衣粉中需要添加蛋白酶;油渍的主要成分为脂肪,洗涤时洗衣粉中需添加脂肪酶。固定化酶需要把酶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本题目中未运用固定化酶技术。‎ ‎14.(2008 四川理综30)Ⅱ.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min)、中等运动(步行2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 安静 中度运动 剧烈运动 实验前pH ‎6.1‎ ‎6.1‎ ‎6.1‎ 实验后pH ‎5.9‎ ‎5.6‎ ‎5.3‎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 。‎ ‎(2)该实验的原理是 。‎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越大, 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得出结论: 从而验证以上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 。人体细胞糖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的细胞器是 。‎ 答案:Ⅱ.(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 ‎(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 ‎(4)糖类、脂肪、蛋白质 线粒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新陈代谢”的实验,属于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整合性的题目,综合性很强。本题是细胞呼吸的探究实验。由实验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为“运动强度”,因变量为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由实验步骤可知,通过改变“活动方式”来实现对自变量的控制,通过测定相关溶液的pH大小对因变量加以检测。‎ ‎15.(08广东卷·31)(9分)‎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的过程中,会出现下列生理现象:①出现一个呼吸速率迅速上升的阶段;②香蕉果皮由绿色逐渐变为黄色;③果肉甜味逐渐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昧,请解释原因。‎ ‎(2)在催熟的过程中每日取样,提取果皮中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色素带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现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果肉变甜是因为——(A.果胶;B.多糖;C.可溶性糖)积累的结果,这种(类)物质是由什么物质转化而来的?是如何转化的?‎ 答案:(1) 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味:‎ 这是因为通风不良,香蕉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 ‎(2)催熟的香蕉果皮由绿变黄,果皮中的叶绿素逐渐被分解后不再合成,叶黄素相对增多.所以,第二条黄色的色素带逐渐加宽,第三、第四条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色素带逐渐变窄。‎ ‎(3)变甜是因为可溶性糖积累。它是由淀粉转化而来。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转化成可溶性糖。‎ 解析:本题考查了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内物质的转化、呼吸作用、乙烯的作用及色素的层析分离等知识,综合性较强,但考查的内容很简单。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据此来组在组织答案。“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味,”这是香蕉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结果。催熟过程中香蕉会由绿变黄,光合色素中的叶绿素会逐渐减少,叶黄素会增多,层析时色素带的宽窄会发生变化;香蕉中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成还原性糖。‎ ‎16.(08广东卷·37)(11分)‎ 生产中使用的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某同学正在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1)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 、 及 等因素。‎ ‎(2)在此实验中,因变量可以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两种试剂各与何种物质反应生色?检测的是底物还是产物?‎ ‎(3)假设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在给出的坐标纸上绘图反映实验结果。‎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普通淀粉酶相对活性/%‎ ‎6‎ ‎25‎ ‎43‎ ‎67‎ ‎83‎ ‎65‎ ‎22‎ ‎2‎ O ‎0‎ 耐热淀粉酶相对活性/%‎ ‎6‎ ‎15‎ ‎25‎ ‎48‎ ‎76‎ ‎92‎ ‎100‎ ‎98‎ ‎82‎ ‎65‎ 答案:37.(1)底物淀粉液的浓度和数量、pH值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 ‎(2)碘液与淀粉反应,碘液检测的是底物;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反应,检测的是产物。‎ ‎(3)绘图,略。‎ 解析:本题考查了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在实验中要正确确定自变量,合理确定并控制好无关变量,正确测量、分析和描述因变量的情况。“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根据这一信息可判断出温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反应速度(用反应物的消失速率或生成物的产生速率)是因变量,底物淀粉液的浓度和数量、pH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为无关变量,反应物为淀粉(可用碘液来鉴定),还原性糖是产物(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用坐标纸绘图时注意取点及点线的连接,注意纵横坐标的含义与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