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研讨定稿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研讨定稿 一、考纲解读 1、 鉴赏作品的形象,就是鉴赏作品的意象和人物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 鉴赏作品的语言,主要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 3、 鉴赏作品的表的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取得了什么效果。‎ 二、命题规律 ‎1、考查内容 A、唐宋诗词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元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 ‎ B、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诗句;诗歌鉴赏在具体内容上,侧重于语言、形象、表的技巧及作者思想感情。‎ C、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D、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2、考查形式 以主观问答题的形式为主,二至三个问题,1-11分不等。‎ ‎3、明确考纲要求 ‎ A、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B、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趋势分析 ‎2012年选题材料中,四川、广东卷是元诗,北京卷是明诗,浙江、重庆卷涉及金诗。因而要注意往年试题。‎ 三、备考策略 ‎(一)明确术语内涵,增强语言转换的准确性 诗歌鉴赏其实就是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考生在答题时,没有办法将自己所想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加以组合,思考得非常完整,而答题却力不从心。‎ 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明确:术语、细化、阐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思想内容 ‎1 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见意境术语:‎ l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l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l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l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l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l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 ‎ l 宏阔 ‎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 l 细腻 ‎ ——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 l 繁复 ‎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l 清冷 ‎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第二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 ‎(2012年安徽)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2011重庆卷)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第三种模式体会情感型 ‎ 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先点出作者的情感,‎ ‎②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 ‎③表达感情的特点(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 ‎(2012年新课标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第四种模式分析主旨型 提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答题步骤:‎ 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2010辽宁卷0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辽宁卷)‎ 雨 ‎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gǔn: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 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解析1】本题实为考查表达技巧。解答关键是抓住“若即若离”四字,由“即”字可知写的对象是雨,由“离”字可知诗句并不在正面写雨上。此类设问的答题规范是:观点态度+抟巧判定+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作用效果。本题答案虽未给出作用效果,但是考生答题时最好能够写上此内容。‎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2010福建卷)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答案】踏(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2011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六种类型“诗眼”型题 ‎ 提问方式: ‎ ‎①诗中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 ‎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三句“潮平两岸阔”的“阔”,与“湖平两岸失”的“失”字,哪个更好。‎ ‎“阔”字更好(步骤一) ;阔是空阔,开阔之意(步骤二) ;春湖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步骤三) ;“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步骤四) 。‎ 第七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012年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2年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第八种类型炼句型: ‎ 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②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描绘怎样的景象;‎ ‎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④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 ‎(2011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解析: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第九种类型句意型题: ‎ 提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答题步骤:‎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第十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012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011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第十一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11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 ‎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 ‎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 ‎ 质朴清新别绮丽, 简练隽永意味先。 ‎ ‎ ‎ ‎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 ‎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 ‎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 ‎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 ‎ ‎ ‎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 ‎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 ‎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 ‎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 ‎ ‎ ‎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 ‎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 ‎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 ‎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 居高临下六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