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M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1)
细胞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B.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
C.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脂质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是
A.构成生物膜 B.调节生理代谢
C.储存能量 D.携带遗传信息
3.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D.脂肪和生长激素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4.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只含有C、H、O三种元素的是
A. 氨基酸 B. 核苷酸
C. 脱氧核糖 D. 磷脂
5.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A. n-m B. n-2m
C. n+m D. n+2m
6.生物学知识中有很多相关联的概念,我们可以用图来形象地表示这些概念间的关系,下列各项符合右图所示关系的是
A.①抗体 ②载体 ③蛋白质
B.①群落 ②生境 ③生态系统
C.①神经元细胞体 ②神经元树突 ③神经元轴突
D.①细胞膜 ②细胞质 ③细胞核
7.真核细胞单位面积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以下细胞中核孔数目最少的是
A. 胰岛细胞 B. 造血T细胞
C. 效应B细胞(浆细胞) D. 口腔上皮细胞
8.棉、麻和真丝是很多纺织品的原料,它们都来自于生物体,其组成成分主要是
A.纤维素和脂肪 B.纤维素和蛋白质
C.淀粉和蛋白质 D.淀粉和脂肪
9.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
C. 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10.细胞膜上一般不含
A.胆固醇 B.磷脂
C.糖蛋白 D.血红蛋白
11.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中心法则
12.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有关研究发现,它能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这一结果直接导致
A.核仁被破坏 B.染色体被破坏
C.细胞膜被破坏 D.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
13.正常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的很多结构退化消失,但保留了大量线粒体,因为线粒体可以合成精子运动所需的
A.乙醇 B.ATP C.胰岛素 D.淀粉
14.下图所示的细胞可能是
A.酵母细胞B.原核细胞
C.动物细胞D.植物细胞
15.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
B. 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C.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D.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内外表面的蛋白质
16.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
②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
④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细胞质较少,有利于精子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主动运输
B. 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
C. 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高尔基体
D. 溶酶体可消化细胞器碎片
18.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下图所示四种细胞中属于动物细胞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
B. 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其内膜中酶的种类相同
C.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D. 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20.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
A. 中心粒 B. 线粒体 C. 高尔基体 D. 溶酶体
二、非选择题
21.图1是两种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4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放大,据图回答。([ ]内填图中标号,上填适当内容的文字。)
(1)图中的结构1—15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和[ ];可能含有水溶性色素的是[ ];结构15与[ ]的形成有关。
(2)图2、3、4所示在结构上的主要共同点是。图2、3所示结构的名称分别是,在其中进行的循环Ⅰ、Ⅱ的名称分别是。图3所示结构产生的气体从产生部位扩散到相邻细胞中被用于细胞呼吸,至少需要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有层。
(3)已知进行有性生殖的某生物同时具有图2、3、4所示三种结构,这三种结构的DNA能从父本传递给子代的是。
22. (2009福建5月)下面为人体蛋白质的有关代谢问题,请回答:
(1)蛋白质是人体的的重要营养物质,人体每天必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人体内的某些氨基酸不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食物中的蛋白质系消化和吸收后,必须先通过____________(1分)作用形成不含氮的部分才能转化成糖类和脂肪,含氮部分将在__________(器官,1分)中形成尿素而排出体外。
(4)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现空腹喝牛奶不能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食物中的蛋白质系消化将更多的被分解形成尿素随尿液排出,如果在喝牛奶的同时多吃些糖类食物就能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请你设计实验探究空腹喝牛奶时营养物质(蛋白质)是否能更多的被分解。
实验材料与用品:生长状态、体形大小等基本一致的正常小白鼠20只,15N标记的牛奶液,糖类,等。
实验原理:(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①选材及处理:选择生长状态、体形大小等基本一致的正常小白鼠20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量分为A、B两组;
②饲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检测:几小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白鼠排出尿液中的15N含量。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
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请分析回答: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水是提供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天然无污染的泉水中,含有C_u、K、Ca、Zn、P、Mg、Na、Fe等人体必需元素,其中属于大量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__,在神经兴奋的传导中起重要作用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
(2)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细胞中的水有两种存在形式,其中_____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2008年初的严寒天气给南方许多地区的农作物带来了灾害,作物细胞内_______的比例下降,导致作物代谢活动减弱,甚至停止。
(3)有些减肥药的主要成分是利尿剂,服用后使人体失去较多的水分和无机盐,因而在服药期间会出现口渴、尿多、疲劳等症状,服用过量甚至会危及生命。水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有和_____________等。
(4)有人将海水稀释直接用于无土栽培,其现实意义是_________。如用这种稀释的海水栽 培蔬菜,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图(一)为某细胞模式图的一部分,图(二)a—h为细胞器或细胞的某一结构(图(二)中各结构放大比例不同)。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括号中填序号或字母,横线上填文字):
图(一)
④
①
②
③
⑤
图(二)
a
e
b
f
c
g
d
h
⑥
(1)图(一)中①表示的细胞器是 ;④表示的细胞器是。
(2)图(二)的a—h中控制物质进出的细胞结构是[ ],它的骨架是。
(3)图(二)的a—h中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是(填字母),c结构上的⑥是___________。
(4)若图(一)是浆细胞,其分泌物是,与其他没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相比较,浆细胞的a—h中数目一定较多的细胞器是[ ](除c以外)。
(5)图(二)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字母)
(6)如果图(一)细胞具有明显的b结构,则该细胞是否会出现g的现象?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江苏)下列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一个问题探究实例:
背景知识: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图-1)
如果把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形成“油—水”界面,
“油—水”界面上磷脂分子的排列是什么样的呢?(结果如图-2)
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应该怎么排列呢?
如果把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再高速振荡,形成油水乳液,油水乳液中磷脂小滴的结构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结果如图-3)
材料分析
探究-1
探究-2
推导结论
提出问题
1925年,高特和戈来格尔用丙酮提取出红细胞膜上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据此,学生得出了细胞膜是由连续的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推论。
亲水
疏水
图-1: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
图-2:油水界面上磷脂分子的排列图
图-3:高速震荡成油水乳液,乳液小滴中磷脂分子排列图
图-4:细胞膜磷脂
分子分布图
(1)图-3中A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是油?
(2)请根据探究-1和探究-2的结果推导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排布情况,在图-4中绘出其简图(片段)。
(3)根据图-4所示结果,科学家利用纯磷脂制成“脂质体”,作为细胞模型。将“脂质体”放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都没有变化。
①这一事实表明:。进一步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析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②彼德·阿格雷从人红细胞及肾小管细胞的膜中分离出一种分子量为28道尔顿的膜蛋白——CHIP28,并证明它是一种“水通道蛋白”。请简述证明CHIP28确实与水分子运输有关的实验基本思路。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有实验证明钾离子也不能通过该“脂质体”,若要使钾离子通过,则该“脂质体”模型中还需要具备哪些物质? .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肽链的盘曲和折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功能肯定发生改变;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所以A不正确。
2.答案:ABC
解析: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类激素能调节生理代谢,脂肪能储存能量,而携带遗传信息是核酸的功能。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内的一些能量物质的相关知识。A中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中糖原最终代谢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C中蔗糖水解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乳糖水解产物是半乳糖和葡萄糖;D中生长激素不是能源物质。
4.答案:C
解析:氨基酸由主要由C、H、O和N四种元素组成,核苷酸由C、H、O、N和P组成,脱氧核糖是一种戊碳糖只由C、H和O组成,磷脂由C、H、O、N和P组成。
5.答案:C
解析: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一个氨基酸至少有两个O,形成蛋白质缩合过程中要脱掉水,2n-(n-m)=n+m。
6.答案:A
解析:图中显示①和②并列独立,但又有共同部分③。所以满足条件的是A抗体和载体结构不同,但是有共同属性蛋白质。
7.答案:D
解析:本题利用题目中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的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的信息,间接考查了选项中各细胞的类型和代谢水平的差异。且据已有的知识获得细胞的代谢越旺盛,则核孔的数目越多。A、C中的细胞分别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和抗体,代谢旺盛。B中细胞的分裂能力很强,代谢旺盛。只有D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代谢较弱。故而D中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核孔数目最少。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制品的化学成分,棉、麻是植物产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真丝是动物产品是蚕分泌的蛋白质。
9.答案:C
解析:虎克只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本栓组织,发现“细胞”,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坎农提出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但不是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提出的,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是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韦尔穆特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只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不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C正确
10.答案:D
解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和少量的糖,胆固醇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因此选D。
11.答案:A
解析: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细胞学说,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达尔文提出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2.答案:D
解析: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体和细胞膜中都含有蛋白质,而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这一结果直接导致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14.答案:B
解析:据图此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生物细胞中还含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选项ACD都为真核细胞,所以答案为B。
1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膜上的糖被具有识别功能;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对进出细胞膜的物质具有选择性;载体蛋白是跨膜蛋白而不是镶在细胞膜内外表面。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大小与物质交换之间的关系。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越慢,故①错,②正确。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提供能量,因此③正确,而精子的细胞质大部分都消失,只保留细胞核,利于运动,因此选择B。
17.答案:C
解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能量主要由细胞中的线粒体提供;核糖体是蛋白质形成的场所,由蛋白质和RNA构成;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主要与细胞分泌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分裂有关,并不是只在分泌功能的细胞中存在;溶酶体负责细胞内消化,内含多种水解酶可以将细胞内一些衰老破裂的细胞器清除掉。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的区别,①③有细胞壁,所以为植物细胞。②④没有细胞壁,为动物细胞。
19.答案:B20.答案:B
21.答案:
(1)3 13 8 5或12(5、12均可)
(2)都由双层膜包被 线粒体、叶绿体 三羧酸循环、卡尔文循环 14
(3)细胞核的DNA(图4结构中的DN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结构相关知识。
(1)根据图像左侧为高等动物细胞模型,右侧为高等植物细胞模型,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植物细胞中水溶性色素存在于液泡中;结构15应为核仁其主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2)由三者图像特征可以判断依次为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三者在结构上均是由两层膜包被;线粒体内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在Ⅰ即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叶绿体内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在Ⅱ即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卡尔文循环;叶绿体产生的O2进入相邻细胞参与呼吸依次穿过类囊体膜、叶绿体膜(双层)、细胞膜(两层)和线粒体膜(双层)共计7层膜,14层磷脂分子。
(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其内的DNA
主要由母本传给子代,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场所,其内的DNA可以由父本传给子代。
22.答案: (1)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储存,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而人体内组织蛋白每天都要分解、更新一部分。(3分,每点1分)
(2)糖类在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α—酮酸)(2分);
(3)脱氨基(1分);肝脏(1分)。
(4)实验原理: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被利用,最终会被分解形成尿素随尿液排出(1分)。在实验动物空腹时(1分),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的牛奶液饲喂小白鼠,一组不补充糖类,而另一组同时给予补充糖类作对照(2分),通过检测和比较两组小白鼠排出尿液中的15N含量,来探究空腹喝牛奶时营养物质(蛋白质)是否更多的被分解(1分)。
实验步骤:
①饥饿处理12小时(一段时间)使其呈空腹状态(2分,相同意思即可);
②A组饲喂15N标记的牛奶液,B组饲喂等量15N标记的添加了只含淀粉饲料的牛奶液(2分);
可能的实验结果与结论:
①尿液中15N含量A组多于B组;说明空腹喝牛奶时营养物质(蛋白质)被分解更多(2分)。
②尿液中15N含量A组少于B组;说明空腹喝牛奶时营养物质(蛋白质)被分解更少(2分)
③尿液中15N含量A组等于B组;说明空腹喝牛奶时不影响营养物质(蛋白质)的分解(2分)
解析: 由于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并且人体内组织蛋白每天都要分解、更新一部分,不能在体内储存,因此人体每天必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糖类在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此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脱氨基形成的含氮部分在肝脏中形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空腹喝牛奶时,蛋白质中主要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的不含氮部分进行氧化分解供能,并没有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用于合成各种蛋白质)。脱氨基作用增强,使尿液中的尿素含量增加,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尿液中的尿素含量来判断氨基酸是否被更多地分解。
23.答案: (1)K、Ca、P、Mg、Na K、Na
(2)结合水自由水
(3)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运输物质参与生物化学反应(答出两点即可)
(4)节约淡水资源(或利用海水资源等) 稀释后所含离子的种类及其浓度是否适宜蔬菜生长
24.答案: (1)核糖体 内质网, (2)[ h ] 双层磷脂分子,
(3)b、f mRNA, (4)抗体 [ f ]高尔基体,
(5)a、e、c,(6)不能 细胞高度分化,失去分裂能力 。
25.答案: (1)水(2)见图(两层磷脂分子层的亲水性头部分别位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疏水性尾部位于细胞膜的中间)(1分)
(3)①水分子不能通过纯粹的磷脂双分子层
②在“脂质体”中加入CHIP28,于清水中放置相同时间后,观察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脂质体”体积变化情况(2分)。
③相应的膜蛋白、ATP(缺一不给分)(2分)。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2)
细胞的代谢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 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
B. 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 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
2.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材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有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3.某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该过程
A.没有载体参与 B.为自由扩散
C.为协助扩散 D.为主动运输
4.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累K+需消耗能量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5.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若向鱼鳔内注入适量的20%蔗糖溶液、排出鱼鳔内的空气,扎紧开口,将其浸没在盛有10%蔗糖溶液中,下列能正确表示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是
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 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 细胞质基质中的催化葡萄糖分析的酶
D. 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7.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
A. 在4℃条件下易变性 B.只含有C、H
C.也能催化淀粉合成 D.含有羧基
8.加工橘子罐头,采用酸碱处理脱去中果皮(橘络),会产生严重污染。目前使用酶解法去除橘络,可减少污染。下列生长在特定环境中的4类微生物,可以大量产生所用酶的有
A.生长在麦麸上的黑曲霉 B.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
C.生长在棉籽壳上的平菇 D.生长在木屑上的木霉
9. 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10.将刚采摘的乱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片刻,可保持其甜味。这是因为加热会
A. 提高淀粉酶活性
B. 改变可溶性糖分子结构
C. 防止玉米粒发芽
D. 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
11.能使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均破坏的一组酶是
A. 淀粉酶、纤维素、溶菌酶
B. 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
C. 果胶酶、溶菌酶、纤维素酶
D. 磷脂酶、淀粉酶、蛋白酶
12.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分解成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13.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浓度过低 B.浓度过高
C.浓度过低 D.浓度过高
14.将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叶片均分4块,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按下表进行实验,着色最浅叶片所在的试管是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
处理
CO2溶液
+
+
+
+
光照
白光
蓝光
红光
绿光
碘液
+
+
+
+
注:“+”表示具有该条件
A.①B.②C.③D.④
15.从高等植物叶片中分离出4种光合色素,其中呈橙黄色的是
A.叶绿素a B.叶绿素b C.胡萝卜素 D.叶黄素
16. 小麦和玉米的CO2固定量随外界CO2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右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麦的CO2固定量与外界CO2浓度呈正相关
B.CO2浓度在100mg·L-1时小麦几乎不固定CO2
C.CO2浓度大于360 mg·L-1后玉米不再固定CO2
D.C4植物比C3植物更能有效地利用低浓度CO2
17.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合成ATP都需要
B. 只要提供,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和ATP
C. 无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叶绿体都产生ATP
D.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8. 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
酵母菌液
50 mL
破碎细胞
(细胞不完整)
甲
25 mL
75 mL
无氧
乙
25 mL
75 mL
遇氧
50 mL
未处理
丙
25 mL
75 mL
无氧
丁
25 mL
75 mL
通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19.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15N标记的苯丙氨酸饲喂小鼠后,在其体内检测不到15N标记的酪氨酸
B. 当体内脂肪的分解速度加快时,意味着糖类的供应不足
C. 肝细胞中内质网的功能出现障碍,脂蛋白的合成受阻
D. 肝糖元和肌糖元去路的差异,与所在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20.大气中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和矿质元素含量。为探究有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有人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两种植物,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试验,测得数据如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项 目
物 种
355mol·mol-1的
539mol·mol-1的
不施磷肥
施磷肥
/20 kg·hm-2·a-1
不施磷肥
施磷肥
/20 kg·hm-2·a-1
净光合速度
/mol·m-2·s-1
欧州蕨
2.18
3.74
3.62
5.81
石 楠
1.37
6.76
5.43
15.62
蒸腾比率
/mol·mol-1
欧洲蕨
1.40
2.37
2.22
3.86
石 楠
0.25
0.66
0.71
2.10
*蒸腾比率:植物消耗1摩尔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微摩尔数。
A.浓度升高和施磷肥都能促进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施磷肥的效果更明显
B.两种浓度下,施磷肥对石楠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都大于欧洲蕨
C.试验结果可推测,干旱对欧洲蕨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石楠
D.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浓度都高于355 mol·mol-1
二、非选择题
21.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得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尿素含量 。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作用,为细胞提供。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的特性。
22.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下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试验结果。
据图回答:
(1)该实验结果显示桃果实成熟后硬度降低,其硬度降低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
降解由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也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__降解有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
(2)A、B品种中耐贮运的品种是__________。
(3)依据该实验结果推测,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办法应该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实提前成熟,科选用的方法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来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伴随着绿色变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23.已知,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溶液,0.01%牛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
(1)实验步骤: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改为80℃,重做上述实验,O2释放的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下图表示A、B两种植物的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对环境中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据图判断在CO2浓度为(接近大气CO2浓度)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_。
(2)若将上述两种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闭的玻璃罩中,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生长首先受影响的植物是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表面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智能温室无土栽培作物,易于管理,优质高产。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
(1)无土栽培所用营养液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植物因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无机盐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应视具体情况调整____________。供作物__________性吸收无机盐离子。
(2)营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子浓度比根细胞内的低,植物仍可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吸收。若栽培池内较长时间通气不畅,作物根部可能出现的症状是___________,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温室内光照强度(E)与作物光合速率(v)的关系。在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当EC时,可采取____________措施,保证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如遇连阴天,温室需补光,选用____________光最有效。
(4)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番茄花蕾可提高坐果率。
参考答案:(试题尽可能有解析,至少一半有解析,简单解析就行)
一、 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发生蛋白质的合成,涉及肽键数量的变化;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只是使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水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不发生蛋白质的合成;蛋清中加入NaCl是使蛋白质析出,不发生蛋白质的合成。所以A正确。
2.答案:C
解析: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不能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发生物质跨膜运输。所以C不正确。
3.答案:D
解析: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否
是
是
据表可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所以选择D。
4.答案:D
解析:液泡膜是一层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积累大量的离子。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才可能发生质壁分离,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使细胞液的浓度增大防止质壁分离。
5.答案:B
6.答案:C
解析:只有在高温下酶的结构被破坏失去活性不可恢复,而在低温下酶只是活性降低;根据酶的概念,酶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RNA质基质中可完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第一阶段,即有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的酶;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DNA,DNA复制和转录的时候DNA的解旋酶。此题为容易题,识记类。
7.答案:D
解析:能在常温下分解淀粉的,是酶。酶在高温下才会变性失活,A项不对;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一定含有C、H、O、N, 所以B项不对;酶具有专一性特异性,能催化分解的不能催化合成,C项不对。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氨基酸含有羧基,D 项对。
8.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专一性。橘络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要将其分解需要纤维素酶,麦麸、棉籽壳、木屑的主要成分也是纤维素,所以生长在上述三种成分的黑曲霉,平菇、木酶肯定能产生纤维素酶,所以可以利用。而乳酸菌的培养基为酸奶,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含纤维素,所以乳酸菌不能产生纤维素酶。
9.答案:B
解析: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当反应温度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温度过高,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故C,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刚采摘的甜玉米内含有大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这些酶可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使其失去甜味,经沸水高温处理使酶失活来保持甜味。
11.答案:B
12.答案:D
解析:无氧时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零下低温环境会使细胞中的水结冰,破坏水果的营养成分,达不到保鲜的目的。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生成在线粒体中;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ATP中的化学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如电能、光能等);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降低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呼吸消耗),以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故D正确。
13.答案:C
解析: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消耗了大量的CO2,引起暗反应的原料不足,致使光合速率仍然较低。
14.答案:D
解析:将叶片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是进行饥饿处理,消耗掉有机物,然后用不同的光照射,进行光合作用,用碘液处理看有机物产生的多少,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着色最浅叶片所在的试管是④号管。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叶绿体色素的种类,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16.答案:C
解析:本题以柱状图的形式提供了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A和B选项可以从图中分析直接得出;从图上看,当外界CO2浓度很低时,玉米(C4植物)可以固定CO2,而小麦(C3植物)几乎不能固定CO2,即C4植物比C3植物更能有效地利用低浓度CO2;当CO2浓度大于360 mg·L-1后,玉米仍然在固定CO2,只是CO2固定量不再随外界CO2浓度上升而变化,所以C选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光照下叶绿体是通过光反应产生ATP不需要O2,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需要丙酮酸和O2。
18.答案:D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依题意,甲组、丙组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丁组进行有氧呼吸。甲组、乙组两组都产生CO2,由于甲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酒精产量较丙组少,丁组能量转换率较丙组高,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故D正确。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了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关问题。A选项中15N标记的苯丙氨酸饲喂小鼠后,通过氨基酸的代谢,在其体内仍可能检测到15N标记的酪氨酸,A错误;B中当糖类的供应不足时,只有加快脂肪的分解速度来提供生物体生长代谢所需的能量,B正确;C中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和蛋白质加工的场所;D中肌糖元不能转化是因为肌细胞代谢旺盛,当肌糖原转化成葡萄糖后直接被细胞代谢利用,不能进入到血液中成为血糖。
20.答案:C
解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相关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本实验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试验,所以根本没有说明干旱因素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C选项明显错误。其他的选项均可由表格分析直接得出。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降低 增加 细胞代谢(代谢)
(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呼吸(分解) 能量(ATP)
(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4)选择透过(选择通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等知识点,由图可看出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葡萄糖下降,尿素是细胞中脱氨基作用后的产物,通过细胞代谢生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主要作用分别为合成蛋白质和呼吸供能,因为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不会排到细胞外,一旦在细胞外检测到,必然是膜受损,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22.答案:(1)纤维素 纤维素酶 果胶质 果胶酶
(2)A
(3)适当降低温度 低温可降低有关酶的活性,延缓果实软化
(4)用乙烯进行处理 适当提高贮存温度
(5)叶绿素含量低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果实成熟后硬度的变化与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含量变化一致与果胶质水解产物变化相反,可见,其硬度的降低与纤维素和果胶的降解有关,而纤维素的降解与纤维素酶的活性有关,果胶的降解与果胶酶的活性有关。
(2)A品种在成熟后,其硬度变化比较小,应耐贮运。
(3)从(1)的分析可以看出:果实成熟采摘后要减缓变软就是要降低酶的活性,而要降低酶的活性,就要适当降低温度,从而延缓果实软化。
(4)采摘后要使果实提前成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适当提高贮存的温度或用乙烯处理。
(5)果实成熟过程中绿色变浅是因为叶绿素转变成了其他色素,从而含量降低。
23.
答案:(1)①取3支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
当时间。
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③观察各管中释放气泡产生的快慢。
(2)加酶溶液的试管、加FeCl3的溶液的试管、加蒸馏水的试管 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3)加FeCl3溶液的试管 在此温度下,FeCl3催化作用加快,而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了活性
解析:该题要同时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实验步骤:①取3支试管,编号,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③观察现象:3 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2)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释放最快的是加酶溶液的试管,其次是加FeCl3溶液的试管,再次是加蒸馏水的试管,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3)将恒温水浴改为80℃,重做上述实验,由于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了活性,因此释放O2最快的是加FeCl3溶液的试管。
24.答案:(1)A
(2)B 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不同,在低浓度CO2条件下,CB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弱,积累光合产物少,故随着玻璃罩中CO2浓度的降低,B植物生长首先受到影响。
(3)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
解析:(1)依题意,在CO2浓度为300μL·L-1时,A植物CO2净固定量较B植物多,因此,此时A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较B植物高。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植物对CO2浓度的反应不同,在低浓度下B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较弱,产生的光合产物少,所以随着玻璃罩内CO2浓度的降低,B植物的生长首先受影响。
(3)当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此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
25.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施用2,4-D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胞的组成成分 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营养液中无机盐的组成和比例(营养液的配方) 选择
(2)主动运输 根变黑(烂根) 根进行无氧呼吸,细胞内积累酒精
(3)增大光照强度 CO2浓度 遮光 红(蓝紫)
(4)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番茄平均分成若干组
②配置对应组数的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
③分别用不通浓度的2,4,-D溶液处理对应组的番茄花蕾
④统计分析不同处理组的番茄坐果率,确定最适施用浓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的无机盐的作用以及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等相关问题
2.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因素
3.其他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设计
1.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的无机盐的作用以及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等相关问题(第(1)(2)小题)
题中在无土栽培所用营养液中的无机盐的作用是①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②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植物因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无机盐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应视具体情况调整无机盐的组成和比例,以便供作物选择性的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栽培池内较长时间通气不畅,所以根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毒害植物,这样作物根部可能出现变黑、腐烂等症状!
2.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因素(第(3)题)
本题以图示的形式反映了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和作用速率的变化。在曲线中在B点以前主要是图中横坐标所示的因素在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本题中即为光照强度;在B—C之间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因素是除横坐标以外的因素,如温度,CO2、水分、无机盐等,但本题中的前提是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故而此时限制光和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C点以后,光照过强会导致气孔关闭,降低光和作用速率,欲保证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可以适当遮光;如遇连阴天,温室需补光,选用红光、蓝紫光最有效,因为色素主要吸收这段波长的光。
3.其他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设计(第(4)题)
本实验设计思路较简单,只要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来处理番茄花蕾,通过统计坐果率来判断最适浓度即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3)
细胞的生命历程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两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可呈周期性变化的是
A. 蛙的红细胞与淋巴细胞
B. 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杂交瘤细胞
C. 人的胚胎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
D. 牛的精细胞与精原细胞
2.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 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
B. 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 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
3.有关真核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丝分裂过程核膜不消失
B.动物细胞仅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值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D.无丝分裂仅出现于高等生物的衰老细胞
4.某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内含有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
A.处理有丝分裂中期 B. 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 将形成配子 D. 正在发生DNA复制
5以下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
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
6.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7.由基因型为的个体产生的1000个精子中,有的精子500个,则理论上初级精母细胞中发生交换的比例是
A. 5% B. 10% C. 20% D. 40%
8.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
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9.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
A. 血红蛋白基因 B. ATP合成的
C. DNA解旋酶基因 D. 核糖体蛋白基因
10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
凋亡诱
导因子
膜受体
凋亡
信号
凋亡相
关基因
细胞
凋亡
清除凋亡细胞
②
结合
①
执行
激活
吞噬细胞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
B.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 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1.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1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13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癌变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
B. 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生理过程
C.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D.细胞编程性死亡与基因表达无关
14.图所示的细胞类型转换过程为
A. 细胞融合 B. 细胞生长
C. 细胞分裂 D. 细胞分化
15.列现象中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的是
A. 噬菌体裂解细菌的过程
B. 因创伤引起的细胞坏死
C. 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的过程
D. 蝌蚪发育成青蛙过程中尾部细胞的死亡
16.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B. 细胞癌变可以由病毒感染引发
C. 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
D. 癌细胞的转移与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有关
17.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已分化的细胞都是不可逆转的 ,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细胞分化是不同细胞处在不同环境中造成的
C.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时期 ,其他的时期不会出现
D.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造成的
18.输卵管细胞能合成卵清蛋白,红细胞能合成B一珠蛋白,胰岛细胞能合成胰岛素。用编码上述蛋白质的基因分别做探针,对三种细胞中提取的所有DNA进行杂交实验;用同样的三种基因片段做探针,对上述三种细胞中提取的所有RNA进行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是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胰岛细胞中只有胰岛素基因
B.上述三种细胞的分化是由于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某些基因被丢失所致
C.在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表达了B一珠蛋白基因
D.在输卵管细胞中无B一珠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
19.细胞全能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B、生物体内已分化的细胞也表达出了全能性
C、卵细胞与受精卵要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性很高
D、植物细胞离体培养,在一定条件下能表现出全能性
20.所示某动物体细胞(含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一个周期,对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e的发育方向有两种可能,一种如图所示,另一种分化形成各种组织
B.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时期是abd
C.细胞周期的长短通常受温度的影响
D.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
二、非选择题
21.细胞到了一定时期会像树叶那样自然死亡,但是这种死亡是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而非病理性死亡,所以叫细胞的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正是因为发现了细胞凋亡的规律, 2002 年,英国的西德尼·布伦纳( Sydney Brenner )、美国的 H ·罗伯特·霍维茨( H · Robert Horvitz )和英国的约翰· E ·苏尔斯顿( John. E. Sulston )三位科学家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工作对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请回答:
( 1 )正常的生理活动都需以_________的方式产生新细胞,同时也有细胞的死亡,从而维持机体细胞数目的动态平衡。
( 2 )癌细胞是一类恶性增殖细偶然性,癌症就是应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造成的。对于癌症目前医学上通常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然后再“化疗”。“化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药剂作用于细胞周期的间期,即抑制_________,达到终止___________的目的 ,从而控制病人病情的恶化,未来可采用诱导细胞凋亡治疗癌症。
22.9.科学家为了探究细胞衰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见下表:
细胞来源
胎儿
中年人
老年人
增殖代数
50
20
2~4
实验Ⅱ:分别将老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见下图:
实验Ⅲ:将老年男性体细胞和年轻女性体细胞混合培养,当老年男性细胞停止分裂时,年轻女性细胞依然分裂旺盛。
实验Ⅳ: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完整融合;另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完整细胞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旺盛分裂。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3)实验Ⅲ的设计是否严密?应怎样改进?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对癌症的研究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汗水。1911年,年仅30岁的劳斯(F.Peton Rous)研究一种鸡的肉瘤(恶性肿瘤生长在结缔组织中成为肉瘤,而生长在上皮组织中成为肿瘤),作了下面的实验:他把鸡肉瘤组织取出来磨成液体,用一种特别的“筛子”过滤,这种过滤装置连最小的细胞也通不过去。然后把滤液注射到健康的鸡体内,结果鸡很快长出了肉瘤。
(1)根据以上内容,推测劳斯当时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2)这个观点为以后细胞癌变的哪一种致癌因子的研究提供了证据?
(3)请你设计一个模拟试验,来研究某种具体的物理或化学因子是否有可能致癌。
24.下图A表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某器官内连续发生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B、图C为该过程中一个细胞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图B、图C所示的分裂时期在图A中分别位于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所示细胞中含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_____,图C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_。
(3)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般情况下,图B细胞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是__________,图C细胞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是___________。(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科学家发现:在两栖类的某些蛙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如果让它们的蝌蚪在20℃左右发育时,雌雄比率约为1:1。如果让这些蝌蚪在30℃左右发育时,不管它们原来具有何种性染色体,全部发育成雄性。
(1)不同温度条件下发育的蛙的性别表现有差异,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较高的温度是改变了发育着的蝌蚪(XX)的性染色体而使之改变性状,还是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呢?请你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只说出大体操作思路即可)
材料、用具: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相同的饲料、显微镜、各种试剂等。
实验步骤:
①取同一双亲产生的适量的蛙受精卵,平均分成两份,处理:
实验组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组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每个组中随机选取若干只成蛙编号(如1—20,要求样本足够大),分别从其体内选取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进行处理,制成__________;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统计。
④预期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分析:
a 实验预期:甲乙两组实验的装片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是XX:XY≈1:1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实验预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温度只改变了蛙的表现型,则30℃条件下发育成的雄蛙在其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最多为________条;若其中含XX的雄蛙与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的雌蛙交配,在正常条件下后代性别有_________种。
参考答案:(试题尽可能有解析,至少一半有解析,简单解析就行)
一、 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染色体数目呈周期性变化的一定是处于分裂的细胞,题中蛙的红细胞、淋巴细胞、成熟的红细胞、牛的精细胞均不再分裂了,小鼠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以及精原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能进行分裂,所以B正确。
2.答案:A
解析: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发生蛋白质的合成,涉及肽键数量的变化;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只是使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水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不发生蛋白质的合成;蛋清中加入NaCl是使蛋白质析出,不发生蛋白质的合成。所以A正确。
3.答案:AC
解析:动物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而且,无丝分裂主要出现在高等生物分化的细胞中,比如鸡胚的血细胞等,不仅出现于衰老细胞。在无丝分裂中,
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出现,当然也就看不到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所以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4.答案:C
解析:此时细胞内10条染色体和10个DNA分子,没有染色单体即DNA未复制,且细胞开始溢缩则应处于分裂的末期。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图像识别,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理由同源染色体分离,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理由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理由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理由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答案②①④③。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四分体的结构特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染色体。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若这2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经过了间期DNA的复制,则1个四分体中有2个A,2个a,2个B,2个b,即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若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四分体中只有A,a或者只有B,b,不能同时存在。
7.答案:C
解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以产生4个精子,10000个精子理论上需要2500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换后每个初级精母细胞只能产生1个aB型精子则交换值为500/2500=20%。
8.答案:B
解析: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可见人体各组织细胞的衰老不是同步进行的;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是细胞不正常分化的结果;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的结果;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会随着发育逐渐凋亡。故B正确。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于基因选择性表达概念的理解。只有在红细胞中,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才能选择性的表达。而其他选项中的ATP合成酶基因、DNA
解旋酶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在每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细胞中都要表达而分别合成ATP合成酶、DNA解旋酶、核糖体蛋白。
10.答案:C
解析: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①是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细胞凋亡具有特异性,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是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凋亡相关基因在机体中本来就存在,是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表达,从而发挥重要作用。因此C不正确。
11.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选B。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生命活动的知识。A中细胞在分裂期需要很多酶参与,所以会有蛋白质的合成,但复制是在间期完成的,在分裂期不再复制B中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接受抗原的再次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故具有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C中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不是细胞凋亡的特征D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均会引起细胞癌变
13.答案:B
解析: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而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所致。因此,B正确。
14.答案:D
解析:由图示可知是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应为细胞分化。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D
解析:细胞的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从受精卵的分裂就开始了,原肠胚的出现就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在此时已出现了组织的分化。
18.答案:AB
解析:虽然动物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也越低。但只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同一个个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有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分裂得来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所有的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19.答案:AD
解析:分化的实质使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种生物的细胞河内所含得到基因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的细胞中所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是不同的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点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但是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也就越不容易表达出来,但仍然保留着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容易表达出来,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就不容易表达。这就需要借助于其他的载体,克隆多利羊的试验中就采取了卵细胞作为受体。这样就是动物细胞的全能性表现出来,但不论怎么样,细胞核具有潜在的全能性。
20.答案:ACD
解析: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有些细胞不再分裂。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细胞出现了不同的分化。细胞的分化使个体出现了不同的组织,使个体进行发育。在分化过程中,分化受细胞核的控制。如果发生突变,就会使分化发育失去控制。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 、( 1 ) C 线粒体 ( 2 ) A C ( 3 ) C
2 、( 1 )细胞分裂 ( 2 ) DNA 复制 肿瘤细胞增殖
解析: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核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细胞呈球形,可以到处游动。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生物致癌因子。在这些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使细胞内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在不同的细胞中,都有抑制原癌基因表达的抑制基因。目前,的方法使用化疗,但是这种方法不但杀死癌细胞,还会大量的杀死正常的细胞。目前科学家正在探索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已初见成效。
22.答案:(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具体物种子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
大的生物种子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Ⅲ:细胞的衰老速率与年龄和性别有关。实验Ⅳ: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生物的物种、年龄、性别、细胞核的变化等。(3)实验设计不严密,应增加2个对照组,具体如下:第一组:同年龄的男性细胞和女性细胞一起混合培养,然后观察实验结果,以探究性别对细胞分裂能力有什么影响。第二组:同性别的男性或女性细胞分不同年龄一起混合培养,探究在同一条件下年龄对细胞分裂能力的影响。
解析:本题一细胞的衰老作为命题的重心,结合实验的设计原则设计实验。细胞的衰老是正常的生命现象,细胞衰老后,会出现水分减少,体积减少,酶活性降低,呼吸减弱,物质输入输出降低,代谢缓慢,色素沉积,染色体固缩等特征。
23.答案:(1)病毒致癌观点
(2)为病毒是致癌因子的研究提供了证据
(3)①选择实验材料(某种动物),并分组
②用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实验动物,同时设置对照
③结果预测与结论。如果实验组动物出现了肿瘤,说明这种因子是致癌因子,若没有出现肿瘤,说明不是
解析:细胞癌变的机理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被激活。这一点和细胞的分化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的分化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而癌变的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癌变的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变成球形,易转移。癌细胞具有恶性增殖的特性。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生物致癌因子。
24.答案:(1)睾丸Ⅰ、Ⅱ(2)4 1:2 (3)A、a、B、b 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AB或Ab或aB或ab)(2分)
解析:(1)由图A、B、C可知,此器官即存在有丝分裂也存在减数分裂,并且减数第一次分裂为均等分裂,故应该发生在睾丸。图B发生地有丝分裂,对应的是过程Ⅰ;图C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对应过程Ⅱ。(2)染色体组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B图中存在4个染色体组。C图中1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3)由于B图是有丝分裂的图像,有丝分裂能够保持前后代基因的稳定,故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是A、a、B、b。C图是减数分裂的图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5. 答案:(1)生物性状的表现不仅受基因控制而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分)
(2)①实验组甲: 在3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 (1分)
对照组乙:在20℃条件下将其培养成成蛙(1分)
②装片(1分)
③性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成,并进一步做染色体组型分析)(2分)
④a 结果分析:较高的温度只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2分)
b 实验预期:甲组实验的装片(30℃
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Y。乙组实验的装片(20℃条件下培养的成蛙)被观察到的蛙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XY≈1:1 (3分)
结果分析:较高的温度使发育着的蝌蚪(XX)性染色体组成变成XY,从而改变了性别的表现型。(2分)
(3)2 (1分) 1(1分)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4)
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用下列哪种结构作实验材料,既有可能看到比体细胞多一倍染色体的细胞,又有可能看到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的细胞( )
A. 小鼠早期胚胎 B. 小鼠精巢
C. 小鼠肿瘤细胞 D. 小鼠子宫细胞
2.当牛的精原细胞进行DNA 复制时,细胞中不可能发生 ( )
A. 基因重组 B.DNA 解旋
C. 基因突变 D.蛋白质合成
3.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推断,下列结构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 ① 四分体② 姐妹染色单体③ 一个DNA 分子的两条脱氧核昔酸链④ 非同源染色体
A. ②③B. ① C. ②④ D. ①③
4.仅考虑核DNA ,下列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相同,则DNA 含量一定不同的是 ( )
A. 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B. 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
C. 卵原细胞和卵细胞
D.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
5.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分别发生在 ( )
① 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② 第二次分裂的间期
③ 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 ④ 第二次分裂的分裂期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③ D. ①④④
6.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不会出现 ( )
A. 纺锤体出现 B. 着丝点分裂
C. 染色体复制 D. 细胞质分裂
7. a 和b 属于同一动物体内的两个细胞,通过对其核内DNA 分子含量的测定,发现a 细胞中DNA 含量是b 细胞的两倍,最可能的解释是 ( )
A. a 是正常体细胞,b 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的细胞
B. a 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b 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C. a 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b 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D. a 处于有丝分裂中心体相互分离时,b 处于次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移向两极时
8.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 )
① 蚕豆的雄蕊 ② 桃花的雌蕊 ③ 蝗虫的精巢 ④ 小鼠的卵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在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经典实验中,在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 )
A. 要用同位素标记DNA 和蛋白质
B. 要分离DNA 和蛋白质
C. 要区分DNA 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D. 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
10.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无毒R 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 型细菌混合后注人小鼠体内,结果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类型的细菌 ( )
A. 有毒R 型 B. 无毒R 型
C. 有毒S 型、无毒R 型 D. 无毒S 型
11.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多选) ( )
A. 死亡的小鼠体内只存在着S 型活细菌
B. 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 型和R 型两种活细菌
C. 死亡的小鼠体内S 型活细菌的出现是两种细菌细胞融合的结果
D. 死亡的小鼠体内S 型活细菌的出现是R 型细菌转化的结果
12.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无荚膜R 型细菌不能使小鼠发病;有荚膜S 型细菌使小鼠发病) ( )
A. R 型细菌与S 型细菌DNA 混合后,转化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用S 型细菌DNA 与活R 型细菌混合后,可能培养出S 株菌落和R 株菌落
C. 用DNA 酶处理S 型细菌DNA 后与活R 型细菌混合,可培养出S 型细菌菌落和R 型细菌菌落
D. 格里菲思用活R 型细菌与死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可导致小鼠死亡,这就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1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 )
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C. RNA 是遗传物质 D. DNA 是遗传物质
14.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 个实验:
① S 型菌的DNA + DNA 酶~加人R 型菌~注射人小鼠
② R 型菌的DNA + DNA 酶~加人S 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 R 型菌+DNA 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人S 型菌的DNA ~注射人小鼠
④ S 型菌+DNA 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人R 型菌的DNA ~注射人小鼠
以上4 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15.用下列哪种情况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 ( )
A. 加热杀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
B. S 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提取物
C. 加热杀死的S 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 型肺炎双球菌的混合物
D. R 型肺炎双球菌与S 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混合物
16.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证明了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 遗传的
B. 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噬菌体以自身的DNA 作为模板,而原料、ATP 、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C. 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人细菌体内,可用35S 标记噬菌体
D. 若用32P 对噬菌体双链DNA 标记,再转人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 次,则含32P 的DNA 应占子代DNA 总数的1 / 2n
17.用35S 标记的T
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对于沉淀物中还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 ( )
A. 经搅拌与离心后还有少量含有35S 的T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B. 离心速度太快,较重的T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C. T 噬菌体的DNA 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D. 少量含有放射性35S 的蛋白质进人大肠杆菌内
18.将双链DNA 分子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 ( )
A. 两条脱氧核昔酸链
B. 四种脱氧核昔酸
C. 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D. C 、H 、O 、N 、P 五种元素
19.由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昔酸,已查明它的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成分应是 ( )
A. 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B. 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胞嘧啶
C. 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D. 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尿嘧啶
20.已知某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为1:2:3: 4 。该DNA 分子连续复制2 次,共需要鸟嗦吟脱氧核昔酸分子数是 ( )
A. 600 个 B. 900 个 C. 1 200 个 D. 1800 个
二、非选择题
2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实验过程如下 ( )
A.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B.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C.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D.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对这经典的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S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实质上是细菌的_______________,且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质中,即为细菌的_______________;细菌体内的这种具有侵染功能的结构,在基因工程中常被用作_______________。
(2)C和D对比可推断出S型细菌和R型细菌具有很近的_______________关系,S菌体内的转化因子能利用R菌提供的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来合成自己的一切物质。
(3)当时实验时,对S菌的加热杀死过程,仅仅使菌体的_______________等物质产生变性,而体内的遗传物质_______________并没有真正被灭活。
(4)若用强酸、强碱或高压蒸汽处理S菌,转化实验能否成功________________
22. 材料一 1970年3位生物学家——Temin,Mixufani及Balfmore发现了与原来的中心法则不同的情况。即某些致癌病毒中有一种反转录酶,有了这种酶,RNA就可以作为模板而合成DNA。致癌RNA病毒就依靠这种酶形成DNA,而形成的DNA再以转录的方式产生病毒RNA。这些DNA在寄主细胞中被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中,结果细胞不仅合成自身的蛋白质,还同时合成病毒特异的某些蛋白质,这就造成了细胞的恶性转化。
材料二 用链霉素或者青霉素可使核糖体与单链的DNA结合,这一单链DNA就可代替mRNA翻译成多肽。
材料三 美国科学家普鲁西内尔,揭示了朊病毒的致病机理,荣获了1997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朊病毒是人“雅-克病”和牛“疯牛病”的致病源,其化学成分只有蛋白质分子。
(1)材料一解释了________
A.遗传信息由DNA流向RNA的原因
B.遗传信息由DNA流向蛋白质的原因
C.致癌DNA病毒造成恶性转化的原因
D.致癌RNA病毒造成恶性转化的原因
(2)材料一证明了________
A.转录功能B.逆转录功能
C.翻译功能 D.DNA翻译功能
(3)材料二证明了________
A.遗传信息由RNA流向DNA B.遗传信息由RNA流向蛋白质
C.遗传信息由DNA流向蛋白质 D.遗传信息由蛋白质流向DNA
(4)材料三证明了________
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B.蛋白质是基因的载体
C.蛋白质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
D.在没有核酸时,蛋白质起遗传物质作用
E.在寄主细胞中,朊病毒可以复制繁殖
(5)请根据上述材料,在最初中心法则的基础上设计出更为正确的中心法则示意图
23.下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完成过程①需要_____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⑵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___。
⑶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RNA聚合酶由_____中的基因指导合成。
⑷用α一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一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__(序号),线粒体功能__ (会或不会)受到影响。
24.下图为蛋白质合成的一个过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氨基酸
丙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密码子
GCA
ACU
CGU
UGG
GCG
ACC
CGC
GCC
ACA
CGA
GCU
ACG
CGG
(1)图中所示属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________步骤,该过程的模板是[ ]__________。
(2)由图中信息可推知DNA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并参考右表分析:[1]___________上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__,这个氨基酸与前接的氨基酸是通过____________反应连接在一起的。
25.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问题。
(1)为研究某病毒的致病过程,在实验室中做了如下图所示的模拟实验。
1)从病毒中分离得到物质A。已知A是单链的生物大分子,其部分碱基序列为-GAACAUGUU-。将物质A加入试管甲中,反应后得到产物X。经测定产物X的部分碱基序列是-CTTGTACAA-,则试管甲中模拟的是______ 过程。
2)将提纯的产物X加入试管乙,反应后得到产物Y。产物Y是能与核糖体结合的单链大分子,则产物Y是________,试管乙中模拟的是_________过程。
3)将提纯的产物Y加人试管丙中,反应后得到产物Z。产物Z是组成该病毒外壳的化合物,则产物Z是________。
(2)若该病毒感染了小鼠上皮细胞,则组成子代病毒外壳的化合物的原料来自 ;而决定该化合物合成的遗传信息来自 。若该病毒除感染小鼠外,还能感染其他哺乳动物,则说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 。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为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B 。比体细胞多一倍染色体的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既能发生减数分裂又能发生有丝分裂的器官是生殖器官(精巢或卵巢)。
2.解析:选A 。DNA 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在复制的过程中若发生差错会出现基因突变,此时,在细胞质中仍有蛋白质的合成;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3.解析:选B 。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四分体是由一对同源染色体构成,可能含有等位基因;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双链的,非同源染色体含有非等位基因。
4.解析:选D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的染色体数分别是46 、46 、23 或46 、23 , DNA 含量分别为46 、92 、46 、23 ;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分别为46 、46 、23 或46 、23 , DNA 含量分别为46 、92 、46 、23 。可见,初级卵母(或精母)细胞与次级卵母(或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可能相同,但DNA 分子数一定不同。
5.解析:选C 。DNA 复制时发生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四分体时期发生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6.解析:选C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纺锤体的形成,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会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分裂时,动物细胞是细胞膜内陷将细胞(包括细胞质)分裂成两个,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7:解析:选D 。A 项中a 是正常体细胞,b 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的细胞,DNA 含量与a 相同;B 项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与前期的细胞中DNA 的含量相同;C 项中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NA 含量相同;D 项中有丝分裂中心体相互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的G :期( DNA 复制完成),是正常体细胞的2 倍;次级性母细胞染色体移向两极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DNA 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8.解析:选C 。小鼠的卵原细胞进行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排卵前后完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输卵管中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且数量较少;桃花雌蕊中,1 个大抱子母细胞经1 次减数分裂形成4 个大饱子,3 个退化,1 个大抱子经3 次有丝分裂形成8 核胚囊,分裂细胞数目太少,不易观察到各个时期;因此均不宜作为实验材料。
9.解析:选C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在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机械分离、化学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等)将DNA 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 和蛋白质的作用,体现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10.解析:选C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无毒R 型细菌都转化成了有毒的S 型细菌,因此在小鼠体内无毒R 型和有毒S 型两种细菌都存在。
11.解析:选AC 。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说明无毒的R 型细菌转化成了有毒的S 型细菌,但转化效率是很低的,所以从死亡小鼠体内能分离到S 型细菌,也能分离到R 型细菌。
12.解析:选B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质是基因重组,A 项错误;用DNA 酶处理DNA 后,DNA 被酶水解,水解产物不能引起转化现象,C 项错误;格里菲思的实验中,没有将DNA 与其他物质区分开,所以最终没有证明S 菌的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D 项错误;B 项所述是艾弗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S 菌的DNA 是转化因子。
13.解析:选D
。本题考查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实验过程及结论,为容易题。这两个关于遗传物质的实验均只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因为绝大多数生物以DNA 为遗传物质,少数生物以RNA 为遗传物质。
14.解析:选D 。① 中S 型菌DNA 已被DNA 酶分解,小鼠存活;② 中含有S 型菌,小鼠死亡;③④ 高温加热后,细菌被杀灭,小鼠存活。
15.解析:选C 。在肺炎双球菌中,S 型细菌是有芙膜的,在芙膜的保护下,小鼠的免疫系统不能将其杀死,因此S 型细菌是有毒的。S 型细菌有毒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多糖,而是因为有了芙膜避免了被免疫系统杀死。R 型细菌是无毒的,因为R 型细菌无芙膜,但是S 型细菌的DNA 能使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即C 项中的操作结果中会出现活的S 型细菌。
16.解析:选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选用了理想的实验材料― 噬菌体以及理想的技术手段―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在噬菌体的亲子代之间,只有DNA 有连续性,子代噬菌体的性状是通过DNA 遗传的,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外面,这可以通过分别用“" S 和32P 标记时,放射性的分布差别来判断,由于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因此,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一切条件,除模板由亲代噬菌体提供,其余均由细菌提供。D 项中,经复制n 次后,含32P 的有2 个DNA ,比例为2 / Zn = l / Zn 一’。
17.解析:选A 。在该实验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将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开,但是,由于技术等原因,经上述处理之后,还是有少量含有“, S 的T :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没有与细菌分开。T :噬菌体没有轻、重之别,故B 项错误;在噬菌体的DNA 分子上没有“" S , C 项错误;侵染细菌时,只有噬菌体的DNA 进入细菌内,D 项也是错误的。
18.解析:选C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普酸,而每个脱氧核普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故DNA 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
19.解析:选C 。一个脱氧核普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因为组成脱氧核普酸的含氮碱基只有A 、T 、G 、C 四种,所以只有四种脱氧核芬酸。依据题中“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普酸”,则必定形成碱基对,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A 配对的一定是T ,而其他成分相同。
20.根据题意,可计算出此DNA 分子含有G 一600 个,复制2 次,形成4 个DNA
分子,共有G 一2400 个,减去原DNA 分子中600 个,剩余即所求。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⑴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在细菌细胞内转录而成
⑵噬菌体利用细菌核糖体,以其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噬菌体蛋白质
⑶以噬菌体RNA为模板,在细菌细胞核糖体中合成 组装成噬菌体外壳
⑷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22.答案:
(1)D (2)B (3)C (4)A、D、E (2分) (5)如下图
23.答案:
解析:⑴ATP、核糖核苷酸、酶 ⑵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⑶核DNA(细胞核) ⑷① 会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回答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由图可知:⑴过程①为转录,需要从细胞质中获取ATP、核糖核苷酸、酶。⑵过程②和④表示翻译,场所在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⑶由于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但将该真菌在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线粒体中RNA聚合酶的活性却很高,这说明该RNA聚合酶不是线粒体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而是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指导合成。⑷用一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应该是抑制了核DNA的转录过程①,线粒体由于前体蛋白的减少,功能将受到影响。
24.答案:⑴翻译;[3]信使RNA ⑵ACCCGATTTGGC ⑶转运RNA;丙氨酸;脱水缩合
25. 答案: (1) 1)逆转录 2)mRNA 转录 3)多肽(或蛋白质)
(2)小鼠上皮细胞 病毒RNA 密码子
RNA→DNA→mRNA→蛋白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5)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独立遗传。用纯合德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2.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A.AABb B.AaBbC.AAbb D.AaBB
3.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元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白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4.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5. 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
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A.1/4 B.1/6 C.1/8 D.1/16
6.基因型为AaBBccDD的二倍体生物,可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种类数是
A.2 B. 4 C. 8 D. 16
7.用豌豆进行高.考.资.源.网遗传试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B. 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
C. 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D. 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8.小麦的粒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和、和和控制。和决定红色,和决定白色,R对r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将红粒与白粒杂交得,自交得,则的表现型有
A. 4种B. 5种C. 9种D. 10种
9.丈夫的哥哥患有半乳糖血病(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妻子的外祖母也有此病,家庭的其他成员均无此病。经调查,妻子的父亲可以视为基因型纯合。可以预测,这对夫妻的儿子患半乳糖血病的概率是 ( )
A.1/12 B.1/4 C.3/8 D.1/2
10.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Ⅰ1×Ⅰ2→Ⅱ4和Ⅱ5,可推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
B.根据Ⅱ6与Ⅲ9或Ⅱ4与Ⅲ7的关系,即可推知该显性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C.Ⅰ2、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
D.Ⅱ4和Ⅱ5是直系血亲,Ⅲ7和Ⅲ8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答案 B
11.下列各项有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 )
A.四分体 B.一个双链DNA分子
C.染色体组 D.非同源染色体
12.人类的秃顶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所控制,但只在男性中表现。一个非秃顶男性与一父亲非秃顶的女性婚配,他们生了一个男孩,后来在发育中表现为秃顶。则该女性的基因型为 ( )
A.BB B.Bb C.bb D.Bb或bb
13.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下列选项中都符合以上条件的亲本组合是 ( )
P: 紫花 × 白花
↓
F1: 3/8紫花 5/8白花
A.EeFf×Eeff EEFf×eeff
B.EeFf×eeFf EeFF×Eeff
C.EeFf×eeff EeFF×Eeff
D.EeFf×Eeff EeFf×eeFf
14.(2008年南通二模)若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在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
A.3/16 B.1/4 C.3/8 D.5/8
15.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是显性,圆果(B)对长果(b)是显性,且自由组合,现用红色长果与黄色圆果(番茄)杂交,从理论上分析,其后代的基因型不可能出现的比例是 ( )
A.1∶0 B.1∶2∶1 C.1∶1 D.1∶1∶1∶1
16.在豚鼠中,黑色(C)对白色(c)、毛皮粗糙(R)对毛皮光滑(r)是显性。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最佳杂交组合是 ( )
A.黑光×白光→18黑光∶16白光
B.黑光×白粗→25黑粗
C.黑粗×白粗→15黑粗∶7黑光∶16白粗∶3白光
D.黑粗×白光→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
17.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遗传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
B.XY型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XY型的生物体细胞内如果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可表示为XX
18.A型血型色觉正常的女人曾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的血型为B型,且色盲;第二个丈夫血型为A型,色觉正常。此妇人生了4个小孩,这4个小孩中可能是第二个丈夫孩子的是 ( )
A.男孩、O型血、色盲 B.女孩、A型血、色盲
C.女孩、O型血、色盲 D.女孩、B型血、色觉正常
19.考虑如图图谱,如果Ⅳ1是男孩,Ⅳ2是女孩,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A.Ⅳ1患有AD和SLR两种病症的概率为1/8
B.Ⅳ2患有AD和SLR两种病症的概率为1/4
C.Ⅳ1表现为AD病症但没有SLR病症的概率为1/8
D.Ⅳ2表现为AD病症但没有SLR病症的概率为1/8
20.红眼(R)雌果蝇和白眼(r)雄果蝇交配,F1代全是红眼,自交所得的F2代中红眼雌果蝇121头,红眼雄果蝇60头,白眼雌果蝇0头,白眼雄果蝇59头,则F2代卵细胞中具有R和r及精子中具有R和r的比例是( )
A.卵细胞:R∶r=1∶1 精子:R∶r=1∶1
B.卵细胞:R∶r=3∶1 精子:R∶r=3∶1
C.卵细胞:R∶r=1∶1 精子:R∶r=3∶1
D.卵细胞:R∶r=3∶1 精子:R∶r=1∶1
二、非选择题
21.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1)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
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r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
母本
父本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一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二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1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
子叶浅绿抗病1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①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组合二中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②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
③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
④将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将这些植株的叶肉细胞制成不同的原生质体。如要得到子叶深绿抗病植株,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
⑤请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有人试图利用细菌的抗病毒基因对不抗病大豆进行遗传改良,以获得抗病大豆品种。
①构建含外源抗病毒基因的重组DNA分子时,使用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判断转基因大豆遗传改良成功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的检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发现了一种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大豆芽黄突变体(其幼苗叶片明显黄化,长大后与正常绿色植株无差异)。请你以该芽黄突变体和正常绿色植株为材料,用杂交实验的方法,验证芽黄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
22.鸭蛋蛋壳的颜色主要有青色和白色两种。金定鸭产青色蛋,康贝尔鸭产白色蛋。为研究蛋壳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者利用这两个鸭群做了五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1组的F1自交
第2组的F1自交
第2组的F1
康贝尔鸭♀×金定鸭♂
金定鸭♀×康贝尔鸭♂
♀×康贝尔鸭♂
后代所产蛋(颜色及数目)
青色(枚)
26178
7628
2940
2730
1754
白色(枚)
109
58
1050
918
1648
请回答问题:
(1)根据第1、2、3、4组的实验结果可判断鸭蛋壳的色是显性性状。
(2)第3、4组的后代均表现出现象,比例都接近。
(3)第5组实验结果显示后代产青色蛋的概率接近,该杂交称为,用于检验。
(4)第1、2组的少数后代产白色蛋,说明双亲中的鸭群混有杂合子。
(5)运用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可判断鸭蛋壳颜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定律。
23.某种牧草体内形成氰的途径为:前体物质→产氰糖苷→氰 。基因A控制前体物质生成产氰糖苷,基因B控制产氰糖苷生成氰。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现型
有氰
有产氰糖苷、无氰
无产氰苷、无氰
基因型
A_B_(A和B同时存在)
A_bb(A存在,B不存在)
aaB_或aabb(A不存在)
(1)在有氰牧草(AABB)后代中出现的突变那个体(AAbb)因缺乏相应的酶而表现无氰性状,如果基因b与B的转录产物之间只有一个密码子的碱基序列不同,则翻译至mRNA的该点时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编码的氨基酸,或者是。
(2)与氰形成有关的二对基因自由组合。若两个无氰的亲本杂交,F1均表现为氰,则F1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3)高茎与矮茎分别由基因E、e控制。亲本甲(AABBEE)和亲本乙(aabbee)杂交,F1均表现为氰、高茎。假设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F2中能稳定遗传的无氰、高茎个体占。
(4)以有氰、高茎与无氰、矮茎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牧草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请以遗传图解简要说明。
24.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
A和a、B和b是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对a、B对b为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紫花∶白花=1∶1。若将F1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
9∶7
请回答:
(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性状是由对基因控制。
(2)根据F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其自交所得F2中,白花植株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3)推测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基因型)是或;用遗传图解表示两亲本白花植株杂交的过程(只要求写一组)。
(4)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5)紫花中的紫色物质是一种天然的优质色素,但由于B基因表达的酶较少,紫色物质含量较低。设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采用重组的Ti质粒转移一段DNA进入细胞并且整合到染色体上,以促进B基因在花瓣细胞中的表达,提高紫色物质含量。右图是一个已插入外源DNA片段的重组Ti质粒载体结构模式图,请填出标号所示结构的名称:
①②③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设抗病基因为A,感病为a,无芒为B ,则有芒为b。依题意,亲本为AABB和aabb,F1为AaBb,F2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拔掉所有有芒植株后,剩下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bb,1/4AAbb,1/4aabb,剩下的植株套袋,即让其自交,则理论上F3中感病植株为1/2×1/4(Aabb自交得1/4 aabb)+1/4(aabb)=3/8。故选B。
2.答案:A
解析: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aabb产生的配子是ab,又因为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l,由此可见亲本基因型应为AABb。
3.答案:D
解析:A中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B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C中不能根据表现型判断亲本的纯合,因为显性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表型一样D是正确的。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概率计算。后代表现型为2x2x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x1/2x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4=1/32。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2=1/16
5. 答案:B
解析:假设红花显性基因为R,白花隐性为r, F1全为红花Rr,F1自交,所得F2红花的基因型为1/3RR,2/3Rr,去掉白花,F2红花自交出现白花的比例为2/3﹡1/4=1/6
6.答案:A
解析:由基因型可知有四对基因,根据自由组合的分析思路应拆分为四个分离规律,Aa、BB、cc和DD,其产生的配子种类依次为2、1、1、1,则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2×1×1×1=2种。
7.答案:C
解析:豌豆为雌雄同株,自花授粉且是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都是自交,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人工杂交,在花蕾期人工去雄。
8.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也就是颜色主要与R的多少有关,F2中的R有4、3、2、1和0五种情况,对应有五种表现型。
9.答案 A
解析 丈夫的哥哥患病,说明其父母双亲皆为杂合子,故丈夫为杂合子的可能性为2/3,妻子的母亲一定是携带者,可推算妻子是杂合子的可能性为1/2,这对夫妻的儿子患病的概率为1/2×2/3×1/4=1/12。
10.答案 D
解析 男孩基因型为bb,其中有一个b来自母亲(该女性),该女性基因型为Bb或bb,均可提供b基因。
13.答案 D
解析 本题可用分解的方法来依据几率反推亲代可能的基因型。因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故子代3/8紫花可分解为3/4和1/2,即3/4(E )×1/2(F )或1/2
(E )×3/4(F ),前者则亲代为EeFf×Eeff,后者则亲代为EeFf×eeFf。所以都符合条件的为D项。
14.答案 A
解析 AaBb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9A B ∶3A bb∶3aaB ∶1aabb。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为A bb∶aaB ∶aabb,能稳定遗传的,即是纯合子的是1AAbb、1aaBB、1aabb,故在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
15.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两亲本基因型为A bb×aaB ,因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可能是
(1)AAbb×aaBB→AaBb为1∶0
(2)AAbb×aaBb→AaBb∶Aabb=1∶1
(3)Aabb×aaBB→AaBb∶aaBb=1∶1
(4)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1∶1∶1
16.答案 D
17.答案 B
解析 XY型生物雌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18. 答案 A
解析 A型与A型婚配,可以生出A型或O型血子女,但不能生出B型和AB型子女,排除D;第二个丈夫色觉正常,所生女孩一定正常,只有男孩有可能色盲。
19.答案 A
20.答案 D
解析 考查伴性遗传的特点。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可能为XRXR、XRXr,白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rY,因F1代全为红眼个体,所以亲代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只能为XRXR,F1代中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RY,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二者交配,F2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RXR∶XRXr∶XRY∶XrY=1∶1∶1∶1;其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2∶1∶1。F2代中红眼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的两种类型R∶r=3∶1;F2中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产生含R、r两种类型的精子,其比例为1∶1。
21.答案:
(1)①BbRR BbRr
②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 3∶1∶6∶2
③80%
④BR与BR、BR与Br
⑤用组合一的父本植株自交,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①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②培育的植株具有病毒抗体 用病毒分别感染转基因大豆植株和不抗病植株,观察比较植株的抗病性
(3)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1.亲子代基因的判断及比例概率的计算
2.育种方案的设计
3.基因工程的相关问题
4.实验设计验证问题
1.亲子代基因的判断及比例概率的计算
第①题中有表格中提供的杂交的结果以及题目中关于性状基因的描述,不难推断出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BbRR,组合二中父本的基因型是BbRr;第②题,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BbRr)植株自交
结果如下:B_R_ ——其中有3/16BBR_(深绿抗病)和3/8BbR_ (浅绿抗病)
B_rr ——其中有1/16BBrr(深绿不抗病)和1/8Bbrr(浅绿不抗病)
bbR_ (死)
bbrr(死)
所以出现了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 3:1:6:2 的性状分离比; 第③题中 BB×Bb
1/2BB 1/2Bb
随机交配的结果如下:1/2BB×1/2BB 1/4BB
1/2Bb×1/2Bb 1/16BB 1/8Bb 1/16bb(死)
1/2BB(♀)×1/2Bb(♂)1/8BB 1/8Bb
1/2BB(♂)×1/2Bb(♀)1/8BB 1/8Bb
所以后代中F2成熟群体中有9/16BB 6/16Bb (1/16bb死),即二者的比值为3:2
所以在成活的个体中有3/5BB 、2/5Bb,计算B基因频率=3/5+2/5×1/2=4/5=80%;
2.育种方案的设计
第④题中欲获得子叶深绿抗病(BBR_)植株,则需要BR与BR、BR与Br 的单倍体植株的原生质体融合;第⑤题考察了杂交育种方案的设计,要求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获得BBRR的植株,最短的时间内可用组合一的父本植株自交,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3.基因工程的相关问题
第(2)题中考察了基因工程用到的工具酶,以及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检测问题。在基因工程中用到的酶有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欲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可用病毒分别感染转基因大豆植株和不抗病植株,观察比较植株的抗病性。
4.实验设计验证问题
本题要求验证芽黄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首先明确细胞质遗传属于母系遗传,即如果母本出现芽黄性状,则子代全出现芽黄性状,这样可以通过芽黄突变体和正常绿色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来验证芽黄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
22.答案:
(1)青
(2)性状分离 3∶1
(3)1/2 测交 F1相关的基因组成
(4)金定
(5)统计学 基因分离
解析:(1)(2)第1组和第2组中康贝尔鸭和金定鸭杂交,不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后代所产蛋颜色几乎为青色。第3组和第4组为F1自交,子代出现了不同的性状,即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后代性状分离比 第3组︰青色︰白色=2940︰1050
第4组︰青色︰白色=2730︰918,
都接近于3︰1 。所以可以推出青色为显性性状,白色为隐性性状。
(3)由上述分析可知康贝尔鸭(白色)是隐性纯合子,第5组让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种杂交称为测交,用于检验F1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试验结果显示后代产青色蛋的概率约为1/2。
(4)康贝尔鸭肯定是纯合子,若亲代金定鸭均为纯合子,则所产蛋的颜色应该均为青色,不会出现白色,而第1组和第2组所产蛋的颜色有少量为白色,说明金定鸭群中混有少量杂合子。
(5)本实验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鸭蛋壳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23.答案:
(1)(种类)不同 合成终止(或翻译终止)
(2)有氰︰无氰=1︰3(或有氰︰有产氰糖苷、无氰︰无产氰糖苷、无氰=1︰1︰2)。
(3)3/64
(4) AABBEE×AAbbee
AABbEe
后代中没有符合要求的aaB_E_或aabbE_的个体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有关知识。
(1)如果基因b与B的转录产物之间只有一个密码子的碱基序列不同,则翻译至mRNA的该位点时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编码的氨基酸(种类)不同(错义突变),或者是合成终止(或翻译终止)(无义突变),(该突变不可能是同义突变)。
(2)依题意,双亲为AAbb和aaBB,F1为AaBb,AaBb与aabb杂交得1AaBb,1aaBb,1Aabb,1aabb,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氰︰无氰=1︰3(或有氰︰有产氰糖苷、无氰︰无产氰糖苷、无氰=1︰1︰2)。
(3)亲本甲(AABBEE)和亲本乙(aabbee)杂交,F1 为AaBbEe,则F2中能稳定遗传的无氰、高茎个体为AAbbEE 、aaBBEE、aabbEE,占1/4×1/4×1/4+1/4×1/4×1/4+1/4×1/4×1/4=3/64。
(4)以有氰、高茎(AABBEE)与无氰、矮茎(AAbbee)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牧草为亲本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AABBEE×AAbbee
AABbEe
后代中没有符合要求的aaB_E_或aabbE_的个体,因此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
24.
答案:
(1)两
(2)AaBb aaBB、Aabb、aabb
(3)Aabb×aaBB AAbb×aaBb
遗传图解(只要求写一组)
(4)紫花∶红花∶白花=9∶3∶4
(5)①T-DNA ②标记基因 ③复制原点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
(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性状是由2对基因控制。(2)根据F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其自交所得F2中紫花∶白花=9∶7,所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B-,白花植株纯合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3)依题意,可以推测F1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基因型)是Aabb×aaBB或AAbb×aaBb;两亲本白花植株杂交的过程遗传图解表示如下:
(4)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A-B-)∶红花(A-b b)∶白花(3aaB-、1aabb)=9∶3∶4。
(5)依题意,标号所示结构的名称:①是T-DNA,②是标记基因,③是复制原点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6)
变异、育种、优生和进化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2. 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和随机受精使后代
A. 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
B. 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性状
C. 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
D. 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3叙述正确的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2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①③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右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A. 重组和易位B. 易位和易位
C. 易位和重组D. 重组和重组
5.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
A. 诱变育种B. 细胞融合
C. 花粉离体培养D. 转基因
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形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
7.人类常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一对皆患地中海盆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
A. 都是纯合子(体) B. 都是杂合子(体).
C. 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 D. 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
8.多基因遗传病是一类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以下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①哮喘病 ②21三体综合征 ③抗维生素D佝偻病 ④青少年型糖尿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图10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体
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1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
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12.《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 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 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13.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和,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
和d是同一物种
D.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1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 具有新的生理功能B. 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 出现地理隔离D. 形成生殖隔离
15.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右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B. 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C. 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着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
D. 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环境的影响
16.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 43% B. 48% C. 52% D. 57%
17.祖国宝岛台湾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变异是岛上蝶类新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下列变异中不能成为蝶类进化内因的是 ( )
A.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B.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
C.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 D.生物间杂交引起的变异
18. 几种氨基酸可能的密码子如下:甘氨酸:GGU、GGC、GGA、GGG;缬氨酸:GUU、GUC、GUA、GUG;甲硫氨酸:AUG。经研究发现,在编码某蛋白质的基因的某个位点上发生了一个碱基替换,导致对应位置上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接着由于另一个碱基的替换,该位置上的氨基酸又由缬氨酸变为甲硫氨酸,则该基因未突变时的甘氨酸的密码子应该是( )
A.GGU B.GGC C.GGA D.GGG
19.如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的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 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20.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 )
A.人工诱变育种 B.细胞工程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杂交育种
二、非选择题
21. 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A—T对。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处理后发现一株某种性状变异的水稻,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这种变异为突变。
(2)用EMS浸泡种子是为了提高,某一性状出现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具有。
(3)EMS诱导水稻细胞的DNA发生变化,而染色体的不变。
(4)经EMS诱变处理后表现型优良的水稻植株也可能携带有害基因,为了确定是否携带有害基因,除基因工程方法外,可采用的方法有 、。
(5)诱变选育出的变异水稻植株还可通过PCR方法进行检测,通常该植株根、茎和叶都可作为检测材料,这是因为。
22. 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 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1个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这种遗传病所作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2)该种遗传病最可能是遗传病。如果这种推理成立,推测Ⅳ一5的女儿的基因型及其概率(用分数表示)。
(3)若Ⅳ一3表现正常,那么该遗传病最可能是,则Ⅳ-5的女儿的基因型为。
23. 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培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幼苗。
(2)用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获得纯合,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杂交,如果,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自交,若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
24.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
(2)实验步骤:
1)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地区B;
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
3);
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1。根据表内数据在右下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表1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
地区
项 目
浅色蛾
黑色蛾
工业污
染区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52
150
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4)结论:。
(5)分析与评论:
1)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2
)已知桦尺蛾的体色有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 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 的饿,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
①试验步骤:。
②结果与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选B。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发生基因重组,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染色体变异。甲图中发生的是染色体变异,属于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属于结构的变异;乙图中属于在着丝点分裂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级,使子细胞中染色体多了一条,也属于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可以用显微镜中观察到,因此选C。而C选项中乙图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甲图可是减数分裂也可是有丝分裂。
4.答案:A
解析:由染色体图像可判断①中两条为同源染色体②中两条为非同源染色体,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重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染色体属于易位。
5.答案:C
解析:花药离体培养获得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
6.答案:D
解析: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染色体结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结果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们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多基因遗
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D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比较新颖,学生要能够通过题目认识到A和a均是A´通过基因突变而得到的A´的等位基因。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有中生无),所以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所以正常者的基因型是aa或A´a,而其父母双方又是患者,所以父母的基因型可能是Aa和Aa或Aa和A A´(杂合体),所以这对夫妻可能都是杂合子(体)。
8.答案:B
解析: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
9.答案:D
解析:从4号和5号所生儿子的表现型可以判断,该病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这样Ⅱ一4应是杂合体;Ⅲ一7是正常的纯合子,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Ⅲ一8患病,与正常女性结婚,只能把致病基因遗传给女儿,儿子不可能患病;该病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人群。所以D不正确。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病的特点。所谓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疫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若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则①中一个家族中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③中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而②中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如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病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增添或缺失所引起,如21三体综合症,21号染色体上多了一条,而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患遗传病。
11.答案:A
解析:该现象不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是用进废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故B正确。
12.答案:AD
解析: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没能提出来。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和,有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
14.答案:D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15.答案:C
解析:图示曲线体现的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株在同一海拔的株高,没有原海拔的株高; 不同海拔的植株仍为同一物种,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研究遗传差异影响植株,要有原海拔的株高与现海拔处株高对比说明;如受花园生境的影响株高应该相同。
16.答案:B
解析:未入侵之前VV个体有3000,Vv个体11000,vv个体6000,入侵后VV变为3000+2000=5000,其它类型个体不变,但总数变为22000,则V基因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
17. 答案 C
解析 进化的内因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单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18.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及翻译过程有关密码子的问题,对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甘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有四个,如果直接按题干说明的思路去推,难度很大。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四个选项一个一个的去套,如A项中的GGU发生碱基替换,只可能对应缬氨酸GUU,依次推理;方法二是从结果“甲硫氨酸”开始,向前推理,如甲硫氨酸的密码子AUG只可能由缬氨酸GUG通过碱基替换而来。本题要注意的是所有推理过程都要基于题干中指出的“编码某蛋白质的基因的某个位点上发生了一个碱基替换”。
19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甲、乙、丙是同一个二倍体的几个细胞分裂图。甲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征;乙图中着丝点分开,而且有同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的特征;丙图中着丝点正在分开,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征。由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乙细胞不可能进行基因重组。1与2的片段交换,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1与4的片段交换,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的交换,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0.答案 D
解析 人工诱变,后代产生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单倍体育种、细胞融合不能产生基因重组;杂交育种是获得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显性
(2)基因突变频率不定向性
(3)结构和数目
(4)自交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形成二倍体
(5)该水稻植株体细胞基因型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亲本性状为显性;(2)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后,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所以EMS浸泡种子的作用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变异类型多种说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3)EMS诱导水稻细胞的DNA发生变化,但是不影响而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4)表现优良的植株可能含有隐性突变基因,为确定该基因是否有害要先让其表达出来,所以可用自交的方法,也可以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来让隐性基因表达出来。即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形成二倍体;(5)用EMS溶液浸泡水稻种子
所以长成的突变植株的所有体细胞中都含相同的基因。
22.答案:
(1)Y染色体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
(2)X染色体显性1/40 000 、10 002/40 000 、29 997/40 000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A、Aa、aa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疾病的推导和概率计算的相关知识。
(1)用代入排除法,分别用各种情况代入遗传系谱图逐一排除,遗传系谱图中没有只传男性所以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Ⅱ-4有病,其子正常,所以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该遗传病在后代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所以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成立则Ⅳ-5的基因型为1/2、1/2,她可能与正常的男性XaY(概率9999/10000)和患病男性XAY(1/10000)结婚,然后组合四种情况分别计算,则为1/10000x1/4=1/40 000,为1/4x9999/10000+1/2x1/10000= 10 002/40 000,为29 997/40 000。
(3)若Ⅳ-3表现正常,但是Ⅳ-4有病,那么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所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Ⅳ-5的基因型为Aa,他的丈夫可能是AA、Aa。其女儿可能为AA、Aa、aa
23.答案:
(1)单倍体
(2)诱发基因突变 抗该除草剂的能力
(3)加倍 二倍体
(4)( 纯合)敏感型植株 都是敏感型 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本题考查了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知识,同时考查了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和遗传规律的应用。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的基本手段,射线激光有诱发突变的能力,而且体细胞突变必须经过无性繁殖才能保留该突变形状,所以需要经过组织培养,为了获得可育的植株,需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加倍获得的是纯和子,通过与敏感型植株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15:1,不符合分离定律,可以用自由组合定律来解释,只有两对基因
都隐性时才表现为抗性。所以初步推测该抗性植株中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24.答案:
(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给分)
(2)1)非工业污染区
3)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见右图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1)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2)①选择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②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是根据实验目的而定;
(2)实验应选工业污染区与非工业污染区进行对比,收集黑色蛾和浅色蛾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
(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会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示说明;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较多,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较多;
(5)①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②选多对黑色蛾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显性性状;如不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浅色蛾雌雄个体交配。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7)
内环境与稳态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 .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 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 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人内环境
D. 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2.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 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 ②④
3.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 唾液、抗利尿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 皮肤角质层细胞游离于内环境之外
4 .下列叙述中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活动是 ( )
A. 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出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B. 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C. 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D. 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5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
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6. 下列关于体液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体液的成分主要是水,不含蛋白质
B. 内环境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C. 细胞质基质是体液的一部分
D.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7.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否稳定只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C. 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
D. 反馈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
8.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
① 消化系统② 呼吸系统③ 神经系统④ 泌尿系统
⑤ 循环系统⑥ 运动系统⑦ 生殖系统⑧ 内分泌系统
A. ①②③④B. 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⑤ D. ③⑥⑦⑧
9 .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不会发生疾病
10. 下列关于人体内水、无机盐平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K+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当补充钾盐
C.Na+几乎全部由小肠主动吸收
D.肾脏排尿的重要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稳态
11. 癌症患者腹部积水后,为了利尿排水应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
A.复合氨基酸 B.葡萄糖和维生素
C.无机盐 D.血浆蛋白
12. 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8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13. 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
A.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刚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问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14.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性功能,下列各项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
A.小王接种流感疫苗
B.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不易生病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5. 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16. 下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细胞①②③④⑤均能识别抗原
B.细胞⑤为靶细胞
C.细胞③为B细胞
D.阶段Ⅳ、V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17. 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8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8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18. 抗原和过敏原刺激机体均可产生抗体,两种抗体的主要区别是
A.化学成分不同 B.形成过程不同
C.分布部位不同 D.作用机理不同
19. 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 )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 AIDs 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病原体感染
② HIV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 淋巴细胞
③ HIV 侵人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 复制能力较弱
④ 感染HIV 的人称为AIDS 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 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 的特效药
A. 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D. ①②③
20. 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l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清疗
⑤日前还没有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 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21 人体内的体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A~D代表体液的各组成部分,其名称:A;B;C;D。其中是内环境的主要成分。
(2)A和B液体的物质交换通过组织中的结构完成,B和C液体的物质交换通过组织中的结构完成。
(3)B与C之间的水的交换方式是,消化道中的氨基酸进入A液体的方式是,葡萄糖进入A液体中红细胞的方式是。
(4) 严重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的渗透压;发生过敏反应时,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 ],使它的渗透压; 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 ]渗透压;[ ]回流受阻。上述原因都可能使组织液的量而出现 的现象。
(5)D液体直接来自[ ],D液体进入A液体要经过。
(6)A液体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和消化道排出体外。
22.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T-E-N-F-B途径主要表示______调节过程。B过程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
(2)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血液中______(激素)的含量会明显升高,从而加速体温上升.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若A、B、C都表示热量,则A+B______C。 (选填“>”“<”或“=”)
(4)人体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______,该结构还具有调节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23.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回答。
(1)①表示,d是细胞,图中属于反应阶段的是(填编号)。
(2)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填字母)。
(4)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主要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填编号)。
(5)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
24.某科研小组为了解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材料和步骤
①实验动物:家兔12只(体重2kg/只,雌雄各6只)。
②依次测定和记录12只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以及12小时的尿量,每天1次,连续3天。(性激素分泌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原理相同)
③第4天,切断各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重复上述步骤②。最后,将手术前、后的两组数据用方法处理,求出差异。
(2)结果与分析
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手术后比手术前;切断垂体与下丘脑的联系后,甲状腺和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
②兔的尿量,手术后比手术前,可推断出激素分泌减少。
(3)结论:根据实验结果以及下丘脑和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可知,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激素。
(4)为进一步明确与尿量变化相关激素的分泌途径,你认为下一个实验应在哪一方面进行研究?
25.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休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解析:选D.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中多余的H +主要从肾脏随尿排出;Na+、K+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2.
解析:选A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
解析:选D 。内环境是人体内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组织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简单地讲,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而不是细胞内液。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而葡萄糖、氨基酸、二氧化碳及氧均可存在于血浆中。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唾液存在于口腔中,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皮肤角质层细胞是死细胞,无需物质交换与能量供应。
4.
解析:选D 。剧烈运动时,机体消耗大量的氧气,虽然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加快了,但仍有部分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能破坏内环境
的稳定使血液等pH 下降,还有可能毒害正常细胞。
5.
解析:选D 。人体内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A 项生理活动在消化道内和细胞内完成;B 项是在细胞内完成;C 项是在线粒体内完成。
6.答案:C
7.解析:选B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还受温度等其他因素影响。
8.答案:C
9.
解析:选D 。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包括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任何一方面偏离正常范围时,均可能引起疾病,所以即使血液成分稳定,人仍可能发生疾病。
10.解析: 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对于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
【答案】A
11.解析: 为腹部积水患者注射血浆蛋白.可以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促进水分由组织液回渗入血浆,使其及时随尿排出.以缓解病情。复合氨基酸是机体细胞所需的营养,葡萄糖和维生素也可被机体细胞吸收.所以.A、B项均不能 增加血浆渗透压。静脉输送过量无机盐会引起人体稳态变化。均无法用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答案】D
12.
解析: 该疫苗在人体内作为抗原,可刺激效应B细胞产生并分泌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和效应T细胞分泌的。
【答案】D
13.
解析: 特异性免疫中,在受到同一种抗原的第二欢刺激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此过程记忆细胞的周期持续时间变短,分裂、分化的速度加快,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大量的抗体。
【答案】A
14.
解析: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
,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而青霉素不是机体产生的物质。故可以排除D选项。
【答案】D
15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反应主要与8细胞有关。
【答案】A
16.解析:题图所示为体液免疫,则细胞①为吞噬细胞,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细胞④为记忆B细胞、细胞⑤为效应8细胞——能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故A、D错误,C正确。Ⅵ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Ⅳ为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故D也错误。
【答案】C
17.解析: 在某些抗原侵入宿主细胞前。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就已进行并发挥作用;在体液免疫中,部分抗原不需要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细胞的呈递,可直接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效应8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除大部分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C
18.解析: 考查机体内有关抗体的内容。抗原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次还分布在外分泌液中;过敏原产生的抗体吸附在消化道或呼吸遭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
表面。
【答案】C
19.解析:选C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攻击T 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导致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在HIV 侵入人体后的潜伏期内,由于免疫系统的作用,暂时不会发病,但这时HIV 的繁殖速度已非常快;根据资料分析,诊断为艾滋病患者的仅仅是HIV 感染者中的一小部分。
20.解析: 本题考查是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HIV主要侵入人体的B淋巴细胞.在潜伏期大量增殖但不表现症状.潜伏期过后发展为艾滋病。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1.
22.解析:由图解观察,T-E-N-F-B途径体温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完成的,而骨骼肌的收缩本质上还是通过加快新陈代谢来完成的;当体温下降时,人体的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刺激机体代谢加快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当人体产热量高于脑热量时,体温会升高;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答案: (1)神经 有氧呼吸 (2)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3) =
(4)下丘脑 水的平衡、无机盐平衡、血糖平衡、内分泌等其他活动
23.解析:考查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解决本题的关键是④⑤免疫类型的识别,区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分水岭是T细胞,只有在体液免疫中多数抗原物质需要T细胞的呈递,因此细胞b就是T细胞,其他细胞的名称相继得出: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e、g为记忆细胞,细胞f为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③为效应T细胞的作用,④为细胞免疫,⑤为体液免疫。
“一”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的感应阶段。
“二”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记忆细胞形成的反应阶段。
“三”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作用的效应阶段。
(1)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具有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
(2)与抗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缺一不可。
(3)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抗体不能与之直接结合,需细胞免疫参与,方能予以消灭。
(5)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使抗原的识别、呈递出现障碍,引起免疫缺陷病。
答案:(1)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效应T 二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 bcdeg (4)④ (5) b 免疫缺陷病
24.【解析】本题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但要从题目中吸取如何创设实验步骤和如何减少无关变量。
答案:(1)统计学(统计、数理统计)
(2)①低(少) 性腺 ②多 抗利尿
(3)促激素释放激素 促激素
(4)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与垂体的关系(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下丘脑的关系)
25.【解析】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原理和免疫学应用手段和原理的理解.SARS患者痊愈后,血液中可能含有记忆细胞等免疫细胞和残留的抗体,但是血清中不含有细胞,则只能含有抗体.将抗体注射到患者体内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抗病毒能力,这是一种人工被动免疫的治疗方
法.
【答案】D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8)
植物的激素调节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长素 B.赤霉素 C.脱落酸 D.乙烯
2.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
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3.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左下图为实验示意图。右下图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高考资源网
A. a B. b C. c D. d
4.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
A.延缓叶片变黄 B.促进叶片衰老
C.在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合成 D.独立调节叶绿素降解的生理过程
5.在5个相同的琼脂块上分别放置1—5个水稻胚芽鞘尖端,几小时后将这些琼脂块分别紧贴于5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经暗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如右图所示)。正确的结果是
6. 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 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 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 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②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③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相同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9.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鸡肉抽搐
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10.右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 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1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一肌内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A. 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 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 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 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12.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 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13.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多
少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多
少
14.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1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粟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可以引起上肢的运动
C.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只能是单向的
16.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17.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8.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19.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20.高的动脉血压引起降压反射。发生降压反射时
A.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降低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C. 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降低
D. 依靠正反馈调节使血压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
21.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 L-1),可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
(3)。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的结果以折线的形式表示)
22.智能温室无土栽培作物,易于管理,优质高产。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
(1)无土栽培所用营养液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植物因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无机盐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应视具体情况调整____________。供作物__________性吸收无机盐离子。
(2)营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子浓度比根细胞内的低,植物仍可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吸收。若栽培池内较长时间通气不畅,作物根部可能出现的症状是___________,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温室内光照强度(E)与作物光合速率(v)的关系。在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当EC时,可采取____________措施,保证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如遇连阴天,温室需补光,选用____________光最有效。
(4)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番茄花蕾可提高坐果率。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施用2,4-D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 和 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垂体、性腺)。
(2)上面图解中的A、B、C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 、和 。C进入血液后,通过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24.Ⅰ.(10分)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
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
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此时Na+(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的结合。
Ⅱ.(8分)在人体体温的神经—体液调节中,下丘脑是,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激素是。人在寒冷的环境下会出现寒 战,这是机体通过增加
产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剧烈运动后,机体降低体温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和增加散热。
25.题30图2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能活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表明部位d受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植物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其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受抑制。
2.答案:D
解析:生根粉在低浓度时会促进生根,高浓度则抑制生根,但浓度过低,所生的根又过少,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先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然后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找到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
3.答案:B
解析:因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b所示。在低浓度时都弯曲,但在高浓度时弯曲的角度不可能超过90°(如 a),也不可能超过一定浓度就弯曲度就不变(如c),d与高浓度时抑制生长不相吻合。所以B正确。
4.答案:A
解析: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者的比例决定了叶片的颜色,叶绿素若被降解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比例增大,叶片就会变黄,反之,叶片变黄将可延缓。
5.答案:A
解析:芽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高,所以随尖端数量增多,生长素含量增多,生长增快,弯曲角度增大。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吲哚乙酸(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吲哚乙酸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合成,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吲哚乙酸是一种化学物质,不是蛋白质;色氨酸是一种氨基酸,氨基酸都有一个相同的结构式:一个C上通过化学键连着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氢和一个R基团,R基团中也有可能有羧基或氨基,所以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B选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应用。不同植株的枝条情况也会不一样,比如幼芽的数量等都会影响生长素的产生。所以③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应该不相同④极性运输并不是由重力影响的,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
8.答案:C
9.答案:B
解析:血钙含量降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血钙含量高会引起肌肉乏力。依题意,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由于体液的调节作用,人体血钙浓度处于动态平衡。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维生素A和维生素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所以B错误。
10.答案:B
解析:本题以图示的方式考查了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题目中的①②③中的三种信息传递方式分别对应于课本上实例如下:①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这一内分泌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由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处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②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这一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这一靶器官的过程;③对应于课本上的实例是:神经元细胞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靶细胞)而完成兴奋传递的过程。显然在体温调节中三种方式都存在,C正确。方式①②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信息传递缓慢,且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不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速度相对较快,所以A,D正确。但方式③是也是需要通过体液的,因为上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B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通过题目中的信息获取相关知识,并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题目知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过于强大,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一肌内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从而使信息传递受阻而引发的。所以直接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阻止神经一肌内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继续遭到破环。
12.答案:C
解析:本题通过图示的方式显示了钠离子的内流引发了动作电位的原理。未刺激时电位相同,所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选项正确。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只是在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低Na+海水中的大。所以D正确,C错误。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钠离子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所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13.答案:B
解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I的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两个现象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以及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出汗
是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健康的人所以内环境不会失调。在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排汗使机体三人加快。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了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A中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导致代谢旺盛而抵御寒冷,不是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粟的原因,且骨骼肌不自主战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不能引起上肢的运动;C中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都受到下丘脑垂体调节体系的控制;D中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不能传递给下一个细胞的,只能通过突触传递单向给下一个细胞。
16.答案:B
解析: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有高效催化作用的是酶。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A静息状态时,是神经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时会加大神经元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会增大;C中神经递质通过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D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借助突触完成的。
18.答案:B
解析: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所以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因此,B错误。
19.答案:C
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电位表现内在外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C错误。
20.答案:C
解析: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这一过程应为负反馈而不是正反馈。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Ⅱ.(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置成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100~200mg·L-1、200~300mg·L-1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
(3)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各组雌花数(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实验结果预测:如配置的浓度为0、50、150、250mg·L-1,折线图为
(要求在横坐标上注明上述(2)配置的浓度)
解析:Ⅱ本题考查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因此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步骤。
(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制成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 、100~200mg·L-1、200~300mg·L-1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
(3)取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观察记录并统计各组雌花数(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实验结果预测:如配制的浓度为0、50、150、250 mg·L-1,折线图为
22.答案:
(1)细胞的组成成分 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营养液中无机盐的组成和比例(营养液的配方) 选择
(2)主动运输 根变黑(烂根) 根进行无氧呼吸,细胞内积累酒精
(3)增大光照强度 CO2浓度 遮光 红(蓝紫)
(4)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番茄平均分成若干组
②配置对应组数的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
③分别用不通浓度的2,4,-D溶液处理对应组的番茄花蕾
④统计分析不同处理组的番茄坐果率,确定最适施用浓度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的无机盐的作用以及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等相关问题
2.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因素
3.其他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设计
1.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的无机盐的作用以及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等相关问题(第(1)(2)小题)
题中在无土栽培所用营养液中的无机盐的作用是①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②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植物因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无机盐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应视具体情况调整无机盐的组成和比例,以便供作物选择性的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栽培池内较长时间通气不畅,所以根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毒害植物,这样作物根部可能出现变黑、腐烂等症状!
2.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因素(第(3)题)
本题以图示的形式反映了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和作用速率的变化。在曲线中在B点以前主要是图中横坐标所示的因素在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本题中即为光照强度;在B—C之间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因素是除横坐标以外的因素,如温度,CO2、水分、无机盐等,但本题中的前提是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故而此时限制光和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C点以后,光照过强会导致气孔关闭,降低光和作用速率,欲保证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可以适当遮光;如遇连阴天,温室需补光,选用红光、蓝紫光最有效,因为色素主要吸收这段波长的光。
3.其他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设计(第(4)题)
本实验设计思路较简单,只要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来处理番茄花蕾,通过统计坐果率来判断最适浓度即可
23.答案:(1)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反馈
(3)不能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2)从图中不难看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合成和分泌。
(3)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
24.答案:Ⅰ.(1)静息 0mv 内
(2)轴突末梢
(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Ⅱ.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骨骼肌收缩 皮肤毛细管舒张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
Ⅰ.(1)从图可以看出a线段表示未受刺激时的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mV,静息电位是由Na+内流形成的。(2)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是单向的。(3)如果某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Ⅱ.在人体体温的神经—体液调节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在寒冷的环境下会出现寒战,这是机体通过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剧烈运动后,机体降低体温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来增加散热。
25. 答案:
Ⅱ. (1)不属于
(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收缩
解析:
Ⅱ. (1)根据反射的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刺激、有反应、有神经系统的参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故不是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传出神经,故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因为传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d
,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一的,只能由传出神经传到肌细胞,而不由肌细胞传到传出神经。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说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可由传出神经经突触d传到骨骼肌从而引起骨骼肌收缩,如传出神经受损则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测不到电位,如骨骼肌受损,则直接刺激骨骼肌不会收缩,如部位d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应测到电位,而传不到骨骼肌,骨骼肌不会收缩,直接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收缩但兴奋传不到传出神经,电位计c应测不到电位。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动物神经调节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具体涉及到了反射、反射弧、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间的传递等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运用此知识点进行探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9)
生物与环境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 )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3.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 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 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 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4.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6.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块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7.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8.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果如图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乙所示。
图甲 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9.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11、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10. 图1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
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1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12. 图5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量与各h产生的总量相等
B. 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 流向分解者的k可悲生产这直接吸收利用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13.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14.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 D.老马识途
15.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16.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 绿藻上升 B. 白鲢下降
C. 水溞下降 D.乌鱼上升
17.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18.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19.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20.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谋影响最严重的是( )
编号
生态系统
采集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①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 000m3
2
1 000 m3
②
淡水湖泊
鲫鱼
10 000kg
35
3 600 kg
③
山地
甘草
1 000kg
20
300 kg
④
滩涂
沙蚕
10 000kg
30
500 kg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
21.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21.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
(2)氮元素以N2、NO3-和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2-
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23.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
(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
(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
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食物链(两条)。
(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24.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䬫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和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的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25.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
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关系。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 。
2.答案:C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3.答案:D
解析: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错误。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4.答案:B
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 均为负值。
5.答案:B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6.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7.答案:B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所以①④正确,选B。
8.答案:A
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
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
9.答案:C
解析:依题意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利用的能量,应是太阳能,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故C正确。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所以A错。
11.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所以D不正确。
12.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a表示,h是生态系统中各成份
的呼吸量,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10%-20%),用x表示(x=10%-20%,假设为1/5),而各级呼吸量占各能量级的一部分,用Y(Y<1/4据图)表示,则各成份呼吸量的总量为aY(1+X+x2+1/8+1/8x+1/8 x2)[生产者呼吸量aY+初级消费者呼吸量axY+次级消费者及以上呼吸量ax2Y)+分解者的呼吸量(1/8a+1/8ax+1/8a x2)Y][生产者K值为 1/8a (据图)+初级消费者K值为1/8ax+次级消费者及以上K值为1/8a x2],可得出小于a;生产者i的量等于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除去粪便量才等于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解者须经分解者分解才能被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能循环利用,而能量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要注意图形的识别与知识的联系。此题为中难题,理解分析类。
13.答案:C
解析:此食物网共有8
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14.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力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性和逐渐递减。A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C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
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D
解析: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
19.答案:B
解析:本题是信息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所以答案中温室效应加剧是“牧童经济”模式的结果。
20.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马尾松的年增加量为4000 m3,而年采收量为1000 m3,年采收量小于增加量;鲫鱼的年增加量为3500 kg,而年采收量为3600 kg,年采收量与增长量持平;甘草的年增长量为200 kg,而年采收量为300 kg,远大于年增长量;沙蚕的年增长量为3000 kg,而年采收量为500 kg,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
(2) 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不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解析:(1)分析题意,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是
鸡
玉米 人
牛
(2)牛与鸡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的。
(4)依题意,理论上该农场供养日人数将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22.答案:
(1)生物固氮 闪电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
(2) 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
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T-A U-A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
(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解析:
(1)大气中N2进入生物群的主要途径是生物固氮,另外还有闪电固氮。能够固氮的生物有植物(如:大豆)和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和根瘤菌)。
(2)氮元素以N2、NO3-和NH4+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并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而N
元素是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
(3)据图分析可知,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可能是不同季节生物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从来源和去路上分析:一个是因为硝酸盐的去路减少,二是因为硝酸盐的来路增加。根据题意,1965年冬,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被砍倒留在原地,丧失了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导致小溪中硝酸盐的含量急剧升高。
(5) U-A U-A A-T(新类型)
C-G U-G
G-C G-C C-G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为N2返回大气或雨水的冲刷,可以将N元素从森林群落中输出。
(7)植物被砍倒,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说明植物可以同化无机环境中的N元素;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说明植被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23.答案:
(1)
呼吸作用
好氧细菌
黑藻等沉水植物绿藻等浮游植物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无机碳(CO2、等)
分解利用
可溶性
有机碳
(2)绿藻—轮虫—鱼 黑藻—鱼—鸭
(3)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的基础知识,由图可知,可溶性有机碳可作为好氧细菌碳源,被好氧细菌分解利用,好氧细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作为黑藻绿藻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又是其呼吸作用的产物,这样,在细菌、植物,无机环境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物质循环。根据第二小题的题干,梳理出两条食物链,重金属盐在食物链中有富集现象,对高营养级的人危害很大,而且难于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24.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分)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每空1分,共4分)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3分)
25. 答案:
(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2)样方法柱形图见下图
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1)由于从江西引进到中山植物园,远离原生长地进行的保护,所以称为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比加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3)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4)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所以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10)
现代生物技术(一)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C.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和切割RNA
D.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
2.下列关于DNA连接酶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将单个核苷酸加到某DNA片段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B.将断开的两个DNA片段的骨架连接起来,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
C.连接两条DNA链上碱基之间的氢键
D.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连接起来,而不能将双链DNA片段末端之间进行连接
3.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有关质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质粒不仅存在于细菌中,某些病毒也具有
B.细菌的基因只存在于质粒上
C.质粒为小型环状DNA分子,存在于拟核外的细胞质基质中
D.质粒是基因工程中的重要工具酶之一
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B.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选用细菌作为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繁殖快
D.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实现表达
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
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中,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
6.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质粒上的标记基
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不同,下表是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置(插入点有a、b、c),请根据表中提供细菌的生长情况推测①②③三种重组后细菌的外源基因插入点,正确的一组是 ( )
细菌在含青霉素培养
基本的生长情况
细菌在含四环素培养
基上的生长情况
①
能生长
能生长
②
能生长
不能生长
③
不能生长
能生长
A.①是c;②是b;③是a B.①是a和b;②是a;③是b
C.①是a和b;②是b;③是aD.①是c;②是a;③是b
7.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能使马铃薯块茎含有人奶主要蛋白。以下有关该基因工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反转录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有内含子
B.基因非编码区对于目的基因在块茎中的表达是不可缺少的
C.马铃薯的叶肉细胞可作为受体细胞
D.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处理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而形成重组DNA分子
8.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基因非编码区对于抗虫基因在棉花细胞中的表达不可缺少
B.重组DNA分子中增加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
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可通过花粉传递至近缘作物,从而造成基因污染
D.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是通过检测棉花对抗生素抗性来确定的
9.基因污染是指在天然物种的DNA中嵌入了人工重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传播而发生扩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工程间接导致了基因污染
B.基因工程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组成
C.基因工程是通过染色体的重组发生基因交换,从而获得了生物的新性状
D.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10.下图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B细胞内制造“工程菌”的示意图。已知细菌B细胞内不含质粒A,也不含质粒A上的基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重组质粒导入细菌B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B.将完成导入过程后的细菌涂布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的只是导入了重组质粒的细菌
C.将完成导入过程后的细菌涂布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的就是导入了质粒A的细菌
D.目的基因成功表达的标志是受体细胞能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11.将抗虫棉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后,发生了如下过程:此过程中用到的条件包括 ( )
①解旋酶 ②DNA聚合酶 ③DNA连接酶 ④限制酶 ⑤RNA聚合酶
⑥4种核苷酸 ⑦5种核苷酸 ⑧8种核苷酸
A.②、⑤、⑥ B.①、⑤、⑥
C.①、⑤、⑦ D.④、⑤、⑥
12.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
B.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C.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
D.原核基因不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
13.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合成人的蛋白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常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
B. DNA连接酶和RNA聚合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导入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能成功表达
14.“实质性等同”是指( )
A.转基因农作物中只要某种重要成分没有改变,就可以认为与天然品种“没有差别”
B.转基因农作物和天然品种没有区别
C.转基因农作物和天然品种只有细微区别,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没有差别”
D.转基因农作物和天然品种虽然有区别,但并没有改变其物种的任何特性,所以“没有差别”
15.在转基因生物或其产品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研究道德,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把重组DNA的转移仅限制在遗传上具有特定缺陷的生物上
B.对用大肠杆菌作为转基因受体的菌株,限定必须使用在42℃便会死去的菌株
C.对外源DNA要进行认真选择,避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或过敏的蛋白质
D.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试验,并销毁重组生物
16.不能能充当生物武器的病原体是( )
A. 天花病毒 B. 霍乱弧菌
C. 炭疽杆菌 D. 金色葡萄球菌
17.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将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等基因转入农作物使其具有相应的抗性
B. 可以使用DNA重组的微生物,生产稀缺的基因药物
C. 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奶牛变成生物反应器,使它们的奶中富含某种营养物质、珍贵药材或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
D. 将不同生物的DNA进行转移和重组,可以创造出新物种
18.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
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的是( )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9.科学家将β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第17位的半胱氨酸改变成丝氨酸,结果大大提高β-干扰素的抗病性活性,并且提高了储存稳定性,该生物技术为( )
A、基因工程 B、蛋白质工程
C、基因突变 D、细胞工程
20.蛋白质工程中直接需要进行操作的对象是( )
A、氨基酸结构 B、蛋白质空间结构
C、肽链结构 D、基因结构
二、非选择题
21.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但在进行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 ,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据图回答:
(1)过程①表示的是采取的方法来获取目的基因。
(2)根据图示分析,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应用限制酶切割质粒,用限制酶酶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后形成的黏性末端通过原则进行连接。
(3)人的基因之所以能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原因是。
(4)人体的生长激素基因能在细菌体内成功表达是因为。
写出目的基因导入细菌中表达的过程。
(5)将得到的大肠杆菌B涂布在一个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的,说明已导入了,反之则没有导入。
22.目前基因工程所用的质粒载体主要是以天然细菌质粒的各种元件为基础重新组建的人工质粒,pBR322质粒是较早构建的质粒载体,其主要结构如图一所示。
(1)构建人工质粒时要有抗性基因,以便于。
(2)pBR32Z分子中有单个EcoRI限制酶作用位点,EcoR 1只能识别序列一GAATTC一,并只能在G与A之间切割。若在某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EcoRI的切点,请画出目的基因两侧被限制酶EcoRI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3)pBR322分子中另有单个的BamHI限制酶作用位点,现将经BamHI处理后的质粒与用另一种限制酶BgIⅡ处理得到的目的基因,通过DNA连接酶作用恢复键,成功的获得了重组质粒。说明。
(4)为了检测上述重组质粒是否导入原本无ampR和tetR的大肠杆菌,将大肠杆菌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二的菌落。再将灭菌绒布按到培养基上,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将绒布按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三的结果(空圈表示与图二对照无菌落的位置)。与图三空圈相对应的图二中的菌落表现型是,图三结果显示,多数大肠杆菌导入的是。
23.降钙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临床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等。人的降钙素活性很低,半衰期较短。某科学机构为了研发一种活性高、半衰期长的新型降钙素,从预期新型降钙素的功能出发,推测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人工合成了两条72个碱基的DNA
单链,两条链通过18个碱基对形成部分双链DNA片段,再利用Klenow酶补平,获得双链DNA,过程如下图。
在此过程中发现,合成较长的核苷酸单链易产生缺失碱基的现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Klenow酶是一种________酶,合成的双链DNA有________个碱基对。
(2)获得的双链DNA经EcoRⅠ(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G↓AATTC-)和BamHⅠ(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G↓GATCC-)双酶切后插入到大肠杆菌质粒中,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并进行DNA测序验证。
①大肠杆菌是理想的受体细胞,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EcoRⅠ和BamHⅠ双酶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要进行重组质粒的鉴定和选择,需要大肠杆菌质粒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3)经DNA测序表明,最初获得的多个重组质粒,均未发现完全正确的基因序列,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上述制备该新型降钙素,运用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4.苏云金杆菌(Bt)能产生具有杀虫能力的毒素蛋白。下图是转Bt毒素蛋白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的DNA用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后,反应管中有种DNA片段。
(2)图中②表示 HindⅢ与BamHⅠ酶切、DNA连接酶连接的过程,此过程可获得种重组质粒;如果换用Bst l与BamHⅠ酶切,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后可获得种重组质粒。
(3)目的基因插入质粒后,不能影响质粒的。
(4)图中③的Ti质粒调控合成的vir蛋白,可以协助带有目的基因的T—DNA导人植物细胞,并防止植物细胞中对T—DNA的降解。
(5)已知转基因植物中毒素蛋白只结合某些昆虫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使细胞膜穿孔,肠细胞裂解,昆虫死亡。而该毒素蛋白对人类的风险相对较小,原因是人类肠上皮细胞。
(6)生产上常将上述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混合播种,其目的是降低害虫种群中的
基因频率的增长速率。
25. 人体细胞内含有抑制癌症发生的P53基因,生物技术可对此类基因的变化进行检测。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通常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上图表示从正常人和患者体内获取的P53基因的部分区域。与正常人相比,患者在该区域的碱基会发生改变,在上图中用方框圈出发生改编的碱基对,这种变异被称为________。
(3)已知限制酶E识别序列为CCGG,若用限制酶E分别完全切割正常人和患者的P53基因部分区域(见上图),那么正常人的会被切成________个片段,而患者的则被切割成长度为________对碱基和________对碱基的两种片段。
(4)如果某人的P53基因部分区域经限制酶E完全切割后,共出现170、220、290和460碱基对的四种片段,那么该人的基因型是________(以P+表示正常基因,Pn表示异常基因)。
参考答案:(试题尽可能有解析,至少一半有解析,简单解析就行)
一、选择题
1.答案: C
解析:生物体内有能识别并切割特异性双链DNA序列的一种核酸内切酶,它是一种可以将外来的DNA切断的酶,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叫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和切割DNA,不能识别和切割RNA。
2.答案: B
3.答案: C
解析: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在病毒、动植物细胞中是不存在的,故A错误;细菌的基因除少部分在质粒上外,大部分在拟核中的DNA分子上,故B错误。
4.答案: C
解析:基因操作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运载体是基因的运载工具,不是工具酶。每种限制酶都只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而并非同一种核苷酸序列。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选择受体细胞的重要条件就是能够快速繁殖。
5.答案: B
解析:人体细胞是真核细胞,其基因中含有内含子,其碱基对数大于氨基酸数的三倍;山羊的受精卵中导入人凝血因子基因,长成的山羊每个体细胞中都含有这种基因;DNA连接酶是把两条DNA链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而不是参与转录。基因工程外源基因的导入多采用人工的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在本题中可采用显微注射法。
6.答案:A
解析: 外源基因插入点在c处时,细菌上a、b基因不被破坏;插入点在a时,则a基因将被破坏;插入点在b时,b基因被破坏。
7.答案: A
解析: 采用反转录的方法得到目的基因的过程是以目的基因转录成的信使RNA为模板,反转录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目的基因。由于信使RNA中没有与内含子相对应的部分,所以采用反转录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不存在内含子。基因非编码区对于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很容易得到表达,所以转基因植物培育过程中的受体细胞可以是植物的体细胞。限制酶具有专一性,只有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才能获得相同的黏性末端,才能够形成重组DNA分子。
8.答案:D
解析:基因的非编码区上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主要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对于抗虫棉基因在棉花细胞中的表达不可缺少。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几个不同的密码子,所以DNA分子中增加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抗虫棉与其他近缘植物杂交,能造成基因污染。检测棉花对抗生素的抗性,不能确定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的特性。
9.答案: C
解析: 染色体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但是基因工程是通过DNA的断裂和连接合成重组DNA导入到受体细胞并表达的过程。显然这两种方式是不同的,染色体重组属于自然存在的有性生殖发生的过程,而基因工程则是人为的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的过程。
10.答案: C
解析:将目的基因导入到细菌细胞中常用的方法是Ca2+处理法;基因必须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得以表达,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结构完整,能够表达而使细菌具有对氨苄青霉素的抗性,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存活的是导入了质粒A或导入了重组质粒的细菌。由于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到质粒的抗四环素基因上,破坏了抗四环素基因的完整性,导入了重组质粒的细菌也没有对四环素的抗性,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不能存活,能存活的是质粒A,故C正确。目的基因成功表达的标志是产生出人的生长激素。
11.答案:B
解析:通过A—U碱基配对或DNA→RNA可识别出该过程为转录,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分子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4种核苷酸。
12.答案: B
解析: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治疗是把正常的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从而使其表达,达到治疗目的。基因诊断常用基因探针来进行,其遵循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基因探针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因此一种探针只能检测水体中的一种(类)病毒。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所以原核基因也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
13.答案: B
解析: 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质粒作为运载体必须具有标记基因,导入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能够成功表达,还要进行修饰或其他处理。
14.答案:A15.答案:B16.答案:D17.答案:D18.答案:B19.答案:B
解析:基因工程是通过对基因的操作,将符合人们需要的目的基因导入适宜的生物体,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或或生活需要。本题中合成的β干扰素不是天然的,因此,属于蛋白质工程。
20.答案:D
解析: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或或生活需要。因此,归根到底,还是要对基因进行改造。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 反转录法(人工合成法)
(2)ⅠⅡ 碱基互补配对
(3)人的基因与大肠杆菌DNA的双螺旋结构相同
(4)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生长激素基因
mRNA
生长激素
转录
翻译
(5) 普通质粒或重组质粒(缺一不给分)
22.答案: (1)筛选(鉴别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2)(2分)
(3)磷酸二酯键两种限制酶(BamHⅠ和Bg1Ⅱ)切割得到的黏性末端相同
(4)能抗氨苄青霉素,但不能抗四环素pBR322质粒
23.答案:(1)DNA聚合酶 126
(2)①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2分)
②保证目的基因和载体定向连接(或防止目的基因和载体在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2分)
③标记基因
(3)合成的核苷酸单链仍较长,产生缺失碱基的现象
(4)蛋白质工程
24.答案: (1)4
(2)2 1
(3)复制
(4)DNA水解酶
(5)表面无相应的特异性受体
(6)抗性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1)由于上述两种酶形成的末端不一样,所以被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之后所形成的片段有AA、AB、BA、BB四种切法形成的四种片段。(A表示HindⅢ,B表示BamHⅠ)(2)同时被两种限制酶切割有两种不同的目的基因,即AB和BA,所以重组质粒有两种。Bst l与BamHⅠ酶切割的末端一样,所以同时用这两种限制酶切割只能形成一种目的基因,所以只能形成一种重组质粒。(3)质粒要进行复制才能更多的表达出产物,所以重组之后要能复制。(4)酶具有专一性,对T—DNA的降解酶为DNA水解酶。(5)生物的细胞表面的受体具有特异性,人类肠上皮细胞没有昆虫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所以该毒素蛋白对人类的风险相对较小(6)自然选择是普遍存在的,纯种种植自然选择会使害虫抗性基因频率快速增长。所以混合种植降低害虫的抗性基因频率的增长速率。
25.答案:(1)从细胞中分离 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2)见下图
基因碱基对的替换(基因突变)
(3)3 460 220
(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直接分离和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两种;
(2)仔细对比正常人与患者的基因序列可知是CG碱基对变为了TA碱基对,这种变化属于基因突变;
(3)正常人P53基因终于两个限制酶E的识别序列,完全切割后可产生三个片段,患者P53基因中有一个限制酶E的识别序列发生突变,且突变点位于识别位点内,这样患者就只有一个限制酶E的识别序列,切割后产生两个片段,分别为290+170=460对碱基,220对碱基;
(4)正常人经限制酶E完全切割后产生三个片段,290对碱基、170对碱基和220对碱基,患者产生两个片段460对碱基和220对碱基,则该人的基因型应为P+P-。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11)
现代生物技术(二)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
B.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盘和胎膜
C.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不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
D.早期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可从培养液取出向受体移植
2.设计试管婴儿利用了下列哪些技术手段(多选)( )
A.体外受精技术 B.胚胎移植技术
C.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 D.转基因技术
3.从理论上讲,任何涉及丧失正常细胞的疾病,都可以通过移植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特异细胞或组织来治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神经细胞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等 B.用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
C.用心肌细胞修复坏死的心肌等D.用甲状腺细胞治疗侏儒症
4.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博士率领的科研小组,于1996年8月成功繁殖了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绵羊—多利。1997年2月,英国的多家新闻媒体头版头条报道了有关“多利”诞生的消息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一时间“克隆”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从分子水平上看,克隆绵羊多利是( )
A.提供去核卵细胞绵羊的DNA遗传信息的全息复制
B.提供细胞核绵羊的DNA遗传信息的全息复制
C.代理受孕绵羊的DNA遗传信息的全息复制
D.三只绵羊的DNA遗传信息的全息复制
5.关于试管动物技术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过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
B.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内成熟,在体外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过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
C.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将受精卵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
D.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内成熟,在体外受精,并将受精卵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
6.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未成熟的细胞,它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医学家们正在尝试利用干细胞治疗一些顽疾,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是成功的例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
B.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其中,只有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C.用骨髓移植法治疗白血病的优点之一是不发生排斥反应
D.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
7.“石油农业”是指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用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需要大量的石油、煤、天然气等作为原料或动力而得名。该生产模式的缺点不包括( )
A.高投入B.高污染
C.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D.高产出
8.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 )
A.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B.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工程
C.循环经济和工程学手段D.无污染原则和生态工程
9.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协调与平衡原理B.物种多样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整体性原理
10.在植树造林工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运用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物种多样性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系统工程学原理
1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
①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没有考虑生态成本 ③往往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④注意了物质的分层多级利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
12.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条件是不需要的( )。
A.消毒灭菌 B.适宜的温度
C.充足的光照 D.适宜的养料和激素
13.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你认为错误的是( )。
比较内容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A
特殊处理
酶解法去除细胞壁
用胰蛋白酶处理后制成细胞悬浮液
B
融合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C
典型应用
人工种子、种间杂种植物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D
培养基区别
蔗糖是离体组织赖以生长的成分
动物血清不可缺少
14.通过细胞工程生产单克隆抗体时,要涉及到以下三个筛选过程: ① 在特定培养基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② 选出能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 ③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并能大量增殖的细胞群。这三个过程的先后次序是( )。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15.下列有关生物工程方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多选) ( )
A.叶肉细胞离体培养时,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B.培养流感病毒时应选用无菌的牛肉汤
C.在青霉菌体内获取青霉素属于基因工程的实例
D.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能克服远缘物种杂交障碍
16.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卵裂期胚胎中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
B.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C.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等特点
D.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
17.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衰老
B.幼鹿经过变态发育过程长出发达的鹿角
C.胚后发育过程中伴有细胞分化
D.来自原肠胚同一胚层的细胞经分化发育成不同的组织
18.正常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的很多结构退化消失,但保留了大量线粒体,因为线粒体可以合成精子运动所需的
A、乙醇 B、ATPC、胰岛素 D 、淀粉
19.下列关于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源杂种
B.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C.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一致
D.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
20.用动、植物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O2培养箱B.都须用液体培养基
C.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D.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二、非选择题
21.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其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下图:
回答:
(1)过程①代表的是。
(2)过程②构建A基因表过载体时,必须使用和两种工具酶。
(3)过程③采用的实验技术是,获得的X是。
(4)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所制备的
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
比较;或用图中的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22.右图为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及其
分化的示意图。请回答:
(1)胚胎干细胞是从动物胚胎发育至
_________期的内细胞团或胎儿的_____中
分离得到的一类细胞。
(2)图中分化程度最低的干细胞是______。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培养液中加入___因子,可诱导该种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
(3)在机体内,皮肤干细胞分化成皮肤细胞是机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_的结果。
(4)某患者不能产生正常的白细胞,通过骨髓移植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骨髓的治疗的实质是将上图的______________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
(5)若要克隆某种哺乳动物,从理论上分析,上述红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中不能选用作为供体的细胞是成熟的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6)若某药物可抑制肝肿瘤细胞NDA的复制,使用该药物可使肝肿瘤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__期。
(7)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的细胞融合阶段,用__________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经多交筛选最终得到能分泌__________________的杂交瘤细胞。
23.自然界中有一种含有叶绿体的原生动物
—眼虫,这说明植物的细胞器同样可以在某些动物细胞中存活。某同学提出问题“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之间可以实现杂交吗?”他尝试设计出下列具体的实验方案。结合实验方案回答:
实验原理:根据眼虫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之间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杂交的。实验步骤如下:
(1)①中选的植物材料细胞中,必须有的细胞器是。
(2)③过程所用的酶是和
(3)④过程除了用电激之外,还可以用、等做诱导因素。
(4)⑤过程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强调所用的器械的灭菌和实验人员的无菌操作,原因是
。
(6)在⑤⑥过程中,通常要添加血清,原因是。
(7)如果让动植物杂交种批量培养生产,可以用技术。
(8)动植物杂交种细胞是否有细胞壁?。理由是。
24.下图表示某地农林牧渔生产体系初级模式的生态系统图解。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考虑鱼池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____________等。从生态系统类型上划分,该生态系统属于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2)若考虑森林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特点之一是_______________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3)生态农业设计是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的前提和依据。某研究性课题小组在分析调查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假若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你认为这个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25.《长江日报》北京消息我国首家“生命银行”——协和脐血干细胞自体储存库正式向市民开放,家庭长期可把孩子出生时的脐血放在这里保存,当孩子日后万一患血液疾病或恶性肿瘤等症时,便可取出脐血为他移植治疗。脐血是新生婴儿脐带在被结扎后由胎盘脐带流出的血。据干细胞库咨询医师郑卫伟介绍,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表明,脐血中含有大量未成熟的造血干细胞,将脐血干细胞移植,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血液病治疗具有疗效。与骨髓干细胞移植相比,脐血移植属自体移植,不会因寻找适合骨髓的等待而延误治疗时机,且排斥反应很小,医疗费用也较低。此外,脐血移植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辅助疗法,能明显减轻化疗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该库陆敏博士介绍说,医学界还实验性地将干细胞移植用心脏血管疾病、糖尿病、皮肤烧伤、神经功能性疾病等方面,而且都有成功的实验。
我国脐带血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天津一对夫妻将孩子的脐带血第一个放进了只备自己使用的脐血库中。后来北京第一份自体储存的脐血也入库储存。两份脐血正被保存在零下196℃的液氮深低温罐中。专家说,从理论上讲,可以终生保存和受益。
红细胞
造血干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T淋巴细胞
效应T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
仔细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留下脐血,主要是脐血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脐血自身移植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观察上图可知,造血干细胞经分裂、分化形成了不同功能的细胞,发生以上变化是由于造血干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图中T细胞的形成是在人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中成熟的。当受到外来抗原的刺激后将产生效应T细胞,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
⑷科学家们正试图利用干细胞来进行动物克隆或人体器官的克隆,以解决医疗难题。请问:以干细胞为克隆材料优于一般体细胞的理由是,干细胞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上图所给出的细胞中能产生抗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CD 2.ABC 3.D 4.B 5.A 6.C 7.D 8.A 9.B 10B
11.D 12.C 13.B 14.C 15.ABC 16.D 17.B 18.B 19.C 20.C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逆(反)转录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注:两空顺序可颠倒)(3)细胞融合 杂交瘤细胞 4)A蛋白 核酸(基因)序列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22.答案:(1)囊胚原始性腺细胞(2)胚胎干细胞分化诱导(3)选择性表达(4)造血干(5)红细胞细胞中无细胞核(6)间(7)B淋巴特异性抗体
23.答案:⑴叶绿体 ⑵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⑶病毒 聚乙二醇(振荡、离心、生物、化学因素等) ⑷无菌、无毒的环境 营养 温度和pH 气体环境 ⑸组织培养中用到的培养基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利于培养物的生长,然而各种杂菌同样也可以在上面迅速生长,所以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现象经常发生。培养基一旦被污染,迅速生长的各种杂菌不但会和培养物争夺营养,而且这些杂菌生长的过程中会生成大量对培养物有害的物质,导致培养物迅速死亡(2分) ⑹由于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通常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 ⑺动物细胞培养⑻无 因为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完成胚胎发育
24.答案:(1)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 湿地 (2)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 (3)①研究设计合理的食物链组成或合理巧接食物链;②实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③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或实现可持续发展或”原料—产品—原料—产品”;④设计合理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抵抗力稳定性;⑤提高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⑥绘制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⑦写出设计报告。
25. 答案:(1)造血干细胞;属自体移植,排斥反应很小。 (2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胸腺;细胞(4)全能性 (5)浆细胞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12)
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A
时间
酒精浓度
时间
酒精浓度
时间
酒精浓度
时间
酒精浓度
B
C
D
1.在普通的密封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下面的有关坐标图,正确的是
2.果胶酶能分解果胶,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提高水果的出汁率。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将等量的果胶酶加入到等量的苹果泥中,在反应同样时间后,再将反应液过滤同样时间,用量筒测出滤出苹果汁的体积。下列能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3.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
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图乙中能表示整个
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 D.④
4.下列关于通过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酵时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否则会积累乳酸
B.发酵时常采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天然培养基
C.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可直接用于生产
D.当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补充营养物可提高谷氨酸产量
5.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获得的含有DNA的黏稠物(含较多物质)分别处理如下
①放入2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到黏稠物A和滤液a;
②放入O.14 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到黏稠物B和滤液b;
③放入冷却的95%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到黏稠物C和滤液c。
以上过程获得的滤液和黏稠物中,因为只含有少量DNA而可以丢弃的是
A.AbC B.ABc C.Abc D.abc
6. 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D、①④
7.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衣物的汗渍、血迹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皆能水解而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①棉织品;②毛织品;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⑤涤纶织品;⑥锦纶织品
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③⑤⑥
8.某同学为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表中的方法步骤。下列评价中不合理的是
高考资源网
A.缺少正常pH的对照组B.新鲜唾液没有再作稀释
C.检验结果的试剂选择不恰当 D.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不合理
9.如
图所示为面包霉体内合成氨基酸的途径。若在发酵工程中利用面包霉来大量合成氨基酸A,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底物
中间产物
氨基酸A
氨基酸B
酶①
酶②
酶③
抑制
都过量
A.改变面包霉的细胞膜通透性
B.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发酵
C.对面包霉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③的菌种
D.对面包霉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②的菌种
10.嫩肉粉是以蛋白酶为主要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就酶的作用特点而言,下列使用方法中最佳的是
A.炒肉的过程中加入
B.肉炒熟后起锅前加入
C.先用沸水溶解后与肉片混匀,炒熟
D.室温下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炒熟
11.医学上常把血清中某些转氨酶的数值高低作为诊断肝脏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对这一事实的正确叙述是
A.转氨酶对肝脏是有害的 B.肝脏是蛋白质转化的重要器官
C.人体中只有肝脏存在转氨酶 D.肝脏是合成此酶的惟一场所
12.于固定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催化效率高,低耗能、低污染
B.对环境的条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
C.既能与反应物充分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D.成本低、操作简单,但反应效果可能很低
13.在农田土壤的表层自生固氮菌较多。将用表层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开,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
①加抗生素 ②不加抗生素 ③加氮素 ④不加氮素 ⑤加葡萄糖 ⑥不加葡萄糖⑦37℃恒温箱中培养 ⑧28~30℃温度下培养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④⑤⑧ D.①④⑥⑦
14.科学家通过对黄色短杆菌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了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的菌种,从而达到了黄色短杆菌大量积累赖氨酸的目的,这种人工控制的方法实质上利用了以下哪种调节方式?
A.酶合成的调节 B.酶活性的调节
C.二者都有 D.二者都无
15.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 、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0C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16.取500mL广口瓶.装人100mL的液体培养液(5%葡萄糖溶液),接种步量新鲜的发面酵母菌,随后密封好瓶口,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期抽样检测酵母菌的数量,最终得到广口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最接近以下哪一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17.下列关于几种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繁殖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了含氮养料和含碳有机物
B.接种到培养基上的青霉菌,进入对数期能大量积累有毒素
C.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途径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都能检测到32P
18.下图是某种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酶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又是酶③的反馈抑制物
B.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变化而使其活性下降
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将受到抑制
D.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不断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
19.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进行过程可表示为图中哪一个
20.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三十多次循环:95℃下变性(使模板DNA解旋)→55℃下复性(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下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可利用解旋酶实现
B.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
C.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D.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
二、非选择题
21.回答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问题。
(1)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植物材料称为________。
(2)组织培养中的细胞,从分化状态转变为未分化状态的过程称为________。
(3)在再分化阶段所用的培养基中,含有植物激素X和植物激素Y,逐渐改变培养基中这两种植物激素的浓度比,未分化细胞群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据图指出两种激素的不同浓度比与形成芽、根、愈伤组织的关系:
1)当植物激素X与植物激素Y的浓度比等于1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植物激素Y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则植物激素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5)生产上用试管苗保留植物的优良性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编号
项目
I
Ⅱ
Ⅲ
Ⅳ
V
Ⅵ
蒸馏水(mL)
2
O
1
1
1
1
缓冲液(mL)
0
2
1
0.5
0.5
0.5
果胶酶液(mL)
O
0
O
0.5
O
0
蜗牛酶液(mL)
O
0
O
O
0.5
0
纤维素酶液(mL)
0
O
0
O
0
0.5
实验结果(绿色深浅程度)
-
-
-
+++
++++
++
22.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的原理是利用酶溶液对细胞壁成分的降解作用。蜗牛酶液从蜗牛(以植物为食)消化腺中提取;果胶酶、纤维素酶从微生物中提取。为了研究不同酶液的酶解效果,某实验小组取无菌烟草幼叶,切成相同大小的小片,等量放入6支试管中,试剂用量和实验结果列于下表。
请回答有关问题。
(注:“+”越多表示绿色越深,“一”表示颜色无显著变化)
(1)实验过程中,需要轻摇试管,其目的是,使原生质体从叶小片中游离出来,以便观察悬浮液绿色的深浅。
(2)从绿色的深浅可推测:蜗牛酶液酶解效果最好,原因是蜗牛酶液含有等多种酶。该实验中是空白对照组,其设置意义是。
(3)用网筛过滤原生质体到离心管内,离心后收集沉淀物,并用洗涤。
(4)原生质体是否符合要求还需进行检验,其检验的方法是。
23.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四种溶液,菲林试剂、试管、 37℃ 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溶液
试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②
③
④
(3)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和渗透压等条件。由于该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______、______等优点,因此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2)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___(消毒、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______;静止空气中的细菌可用紫外线杀灭,其原因是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__________。
(3)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_______。
(4)通常,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____________。
(5)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
(6)若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25.红细胞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的机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完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或二氧化碳,我们可以选用猪、牛、羊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进行实验,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程度可分为四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实验前取新鲜的血液,要切记在采血容器中预先加入柠檬酸钠,取血回来,马上进行离心,收集血红蛋白溶液。
①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_____。②该过程即样品处理,它包括____、_____、收集血红蛋白溶液。
(3)收集的血红蛋白溶液在透析袋中可以经过透析,这就是样品的粗分离。
①透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②透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样品进一步纯化,最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①样品纯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血红蛋白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这一特点对进行蛋白质的分离有什么意______。
参考答案:(试题尽可能有解析,至少一半有解析,简单解析就行)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酵母菌的异化类型是兼性厌氧性的,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时产物是酒精。题干中是在普通的密封锥形瓶中,故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延伸,锥形瓶中酒精的浓度越来越大,但是酒精浓度(代谢产物)的增大反回来会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2.答案:B
3.答案:B
解析:果醋发酵初期,发酵罐是密闭的,不需要通气,但发酵装置中仍有部分氧气 ,此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分解较多的葡萄糖,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pH下降,随着氧气的消耗,到发酵中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少的二氧化碳和酒精,pH稍上升,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醋酸菌大量繁殖,利用葡萄糖或酒精生成醋酸,pH迅速下降。实际上,果醋发酵的前期和中期就是果酒制作的密闭发酵时期。
4.答案:C
解析: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溶氧不足,会产生乳酸或琥珀酸;培养基通常有豆饼的水解液、玉米浆、尿素、磷酸氢二钾、氧化钾、硫酸镁、生物素等配制而成,呈液体状态,因此是液体天然培养基;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产量一般都比较低,不能满足工业上的需要,通常都要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使菌种产生突变,再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优良菌种,才能用于生产。当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要及时补充营养物以满足菌体的营养需求以提高谷氨酸的产量。故C不正确。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解析:洗衣粉中加入的是碱性蛋白酶能够分解蛋白质,毛制品和蚕丝制品都是蛋白质,可以被蛋白酶分解。
8.答案:A
9.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BCD项都可以提高氨基酸A的产量,而C项最好,这样可以使所有的底物都反应生成氨基酸A,。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使用方法,酶的活性容易受到温度,酸碱度影响而失活,所以要保持酶的活性,才能使之发挥作用。ABC在反应之前都经高温处理了,所以酶失去活性,只有D,先让酶反应,后炒熟,不影响酶的作用发挥。
11.答案:D
解析:转氨酶是肝脏合成的一种酶,肝功能正常的时候血液中的这种酶的含量很低,当血液中的此种酶过高时,说明肝脏有问题。
12.答案:C
13.答案:C
解析:自生固氮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8~30℃。,能够将无机氮源合成有机氮,不需要加氮源。凡是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固氮菌是异养生物,需要加葡萄糖。
14.答案::A
解析:处理方式是诱变,诱变的应该是基因,因为此项人工控制实质上控制了有关基因的表达,即酶的合成过程。
15.答案:D
解析: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取104、105 、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在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一组平板为代表进行计数。所以D不对。
16.答案: C
解析:开始时,葡萄糖充足,广口瓶内有氧气,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过一段时间氧气消耗殆尽,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反过来抑制酵母菌的繁殖,且葡萄糖消耗过多,致使食物不足,加之环境恶化,最终使种群数量减少。
17.答案:C
解析:A中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不能制造含碳有机物;B中接种到培养基上的青霉菌,进入稳定期能大量积累有毒素;C中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故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途径,C正确;D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只有两个噬菌体能检测到。
18.答案:C
解析: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主要有两种形式: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是微生物通过改变已有酶的催化活性来调节代谢有速率。酶活性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当代谢产物与酶脱离时,酶结构便会复原,又恢复原有的活性。因此A、B、D正确。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不一定会导致丙物质积累,以抑制酶①的活性。故C错误。
19.答案:B
解析: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20.答案:C
解析:变性是为了使DNA内部的氢键断裂,双螺旋打开,体内复制时借助解旋酶来实现;借助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物可与DNA模板链的结合;延伸时是形成新的DNA分子,需要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PCR过程的温度高,会导致一般的DNA聚合酶失活,需特定的耐高温DNA聚合酶。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外植体 (2)去分化(脱分化)
(3)1)未分化细胞群经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2)当植物激素X与植物激素Y的浓度比大于1时,未分化细胞群分化形成芽;
3)当植物激素X与植物激素Y的浓度比小于1时,未分化细胞群分化形成根。
(4)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分裂和分化 细胞分裂素
(5)组织培养形成试管苗的过程属于无性生殖,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
(1)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叫外植体;
(2)植物组织培养的核心过程是脱分化与再分化,脱分化指由分化状态变为未分化状态,再分化指由未分化状态变为分化状态;
(3)仔细分析所给示意图,可知植物激素X与植物激素Y浓度比为1时,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大于1时利于细胞群分化出芽,小于1时利于细胞群分化出根;
(4)生长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除需要生长素外还必需细胞分裂素,二者共同起作用;
(5)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利于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2.答案:(1)为了使细胞壁与酶充分接触,提高酶解效果
(2)果胶酶和纤维素酶 Ⅰ、Ⅱ、Ⅲ 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3)等渗溶液
(4)低渗涨破法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酶的催化效率的实验,(1)实验过程中,需要轻摇试管,可以使细胞壁与酶充分接触,可以提高酶解效果(2)蜗牛以植物为食,所以唾液酶中含有果胶酶和纤维素酶,Ⅰ、Ⅱ、Ⅲ没有添加酶溶液为空白对照组。其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3)离心后收集沉淀物,并用等渗溶液清洗,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形态。(4)要用低渗涨破法来检验原生质体是否符合要求,若没有细胞壁则可以涨破,有则不能涨破。
23.答案:(1)
溶液
试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
(2)②混匀,37℃ 恒温水浴一段时间;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沸水浴一段时间;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含有蔗糖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试管甲),以及含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试管乙)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4)(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5) 20℃ 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24.答案:(1)温度 酸碱度 易培养 生活周期短
(2)灭菌 消毒 损伤DNA的结构
(3)比例合适
(4)鉴定(或分类)
(5)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6)灭菌
解析:(1)大肠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易培养、生活周期短
等优点,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条件。
(2)灭菌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所以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消毒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 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损伤DNA的结构。
(3)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应保证样品稀释的比例适合。
(4)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
(5)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6)因为有的大肠杆菌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并可能导致肠管出现严重症状,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25. 答案:(1)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2)①防止血液凝固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3)①去除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②透析袋能使小分子自由进出,而大分子则保留在袋内(4)①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②血红蛋白呈现红色,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洗脱液②使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非常直观,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
解析:(1)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程度可分为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四步;
(2)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能够防止血液的凝固;(3)透析袋实际上是一种半透膜,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大分子不能出去,从而除去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血红蛋白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现红色,使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非常直观,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