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三全册导学案无答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三、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和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上: ‎ ‎②政治上: 。‎ ‎③阶级 。‎ ‎④思想 ‎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 总体概述: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 ‎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 ‎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 ‎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 ‎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官学化。‎ ‎(5)宋明: ‎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形成,朱熹集大成,“存天理,灭人欲”‎ ‎,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6)明清: ‎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7)维新变法时期: ‎ 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8)新文化运动时期: ‎ 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的出现形成时期 ‎1、过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总结和改造儒学并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完整,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主要代表及其思想主张 ‎(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主要主张:‎ ‎(3)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 ① ‎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② ‎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道家: ‎ 墨家 ‎ ‎(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1) ‎ ‎(2) ‎ ‎(3) ‎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内容: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① ,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 有利于加强君权。。”、‎ ‎③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④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 ,省役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问题。‎ ‎(3)新儒学的特点:‎ A B C ‎ ‎(4)实质: ‎ 新儒学体系的建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5)影响(评价)‎ ‎①积极:A有利于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B对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 C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 ‎②消极:A儒学独尊,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 B“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带有阶级局限性;‎ ‎ C新儒学中封建神学色彩浓厚。‎ ‎3、、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 ‎ ‎②政治: ‎ ‎③教育: ‎ ‎(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附:科举制的文化影响(课本)‎ ‎(三)儒学的转型与成熟时期——宋明理学 ‎1、含义:北宋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使儒学完成了更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2、兴起的背景:‎ ‎3.主要思想主张:‎ ‎①朱熹提出 ‎ ‎4、“理”的本质: ‎ ‎5、对理学评价:‎ ‎①消极: ‎ ‎②积极: ‎ ‎(四)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明朝后期)李贽的反正统意识(自称“异端”)‎ ‎(1)代表作:《焚书》《藏书》‎ ‎(2)思想主张 ‎(3)评价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三位进步思想家共同的生活背景:‎ ‎①政治: ‎ ‎②经济: ‎ ‎③思想: ‎ ‎④经历: ‎ ‎(2)主要代表人物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①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②思想主张: ‎ ‎③评价: ‎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①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②思想主张:‎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①思想主张:‎ ‎(3)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 ‎ ‎②经济上: ‎ ‎③思想上: ‎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发明概况:‎ ‎1.造纸术: ‎ ‎2、印刷术: ‎ ‎3.火药: ‎ ‎4.指南针: ‎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中国古代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①甲骨文: ‎ ‎②金文: ‎ ‎③小篆: ‎ ④隶书: ‎ ⑤楷书:‎ ⑥草书 ⑦行书 ‎ ‎(二)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国画:‎ A地位: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B分类:‎ ① 以题材不同: 、 、 三大画科。‎ ② 表现技法上: 、 、 等区别。‎ ‎③艺术风格上:分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类 ‎(1)山水画:‎ A地位: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B特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文人画 亦称“ 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 为其创始者。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 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A地位:是 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B时代背景:“ 、 、 ;‎ C特点:①追求 风格;‎ ‎②创作上强调 表现,集 、 、 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风俗画是主物画的一种,描绘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 ‎(三)戏曲——京剧 ‎1.产生原因:‎ ‎2.产生与发展:‎ ‎①形成: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新剧种——京剧。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正式形成大约在 。‎ ‎②发展:‎ a.同治1861年至1875年、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b.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c.民国以来,它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四)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中国历代主要的文学成就 ‎(1)《诗经》:‎ A概况:我国第一部 ,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诗经》收录了 ‎ ‎ 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 三部分。‎ 影响:①史学价值:以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②艺术价值: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③社会价值:教化人生的百科全书。‎ ‎(2)楚辞 ‎①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 骚体 ”,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②开创了 的先河。‎ ‎(3)汉赋 ‎1.产生: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 , ‎ ‎3.汉赋繁盛的背景:两汉国家统一,高度繁荣。‎ ‎4.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4)唐诗:‎ A.唐诗繁荣的原因:‎ B.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 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 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 ‎(5)宋词 ‎1.宋词兴盛的原因 ‎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① 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北宋: 《雨霖铃》;两宋之际: 《声声慢》‎ ‎② 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北宋: 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南宋: 作品以豪放为主,表现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代表作:《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6)元曲 ‎1.形成:宋代在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具,更为生动活泼。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的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2.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主要代表:关汉卿——《窦娥冤》(杂剧)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7)明清小说 ‎1.繁荣的背景:‎ ‎2.明清小说特点:‎ ‎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3.明清小说的成就及代表:‎ ‎①成就: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②代表:《三园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吏》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2.概况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 》‎ ‎①性质: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②思想:“ ”(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艇、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学习 。‎ ‎3.意义:‎ ‎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 第一步。‎ ‎4.特点: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 ‎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 ‎ ‎1、背景: ‎ ‎2、代表人物及思想:‎ ‎(1)代表人物:奕昕、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 ‎(2)思想:“ ‎ ‎3、实质: ‎ ‎4、实践:19世纪 年代开展 运动,创办了一批 ,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思想影响:为西学传播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同时也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三)“仿洋改制看世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背景:‎ ‎(2)代表及其主张:‎ ‎①康有为 A思想主张: ‎ B思想的特点:‎ C特点的原因 D评价:反映了其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革新,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暴露了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变法通议》《新民说》‎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a.批判君权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b.翻译《 》。提出“ ”的进化论观点。‎ ④谭嗣同:代表作:《仁学》 ‎ 主要思想: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地位: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和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1、背景: ‎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1)孙中山,提出“ ”,并在《民报》发刊词中阐释为“ ”。‎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实质:围绕 三民主义 开展论战,即改良道路与革命道路,君主立宪政体与民主共和政体之争。‎ ‎3、实践活动:辛亥革命 ‎ ‎4、意义: 三民主义 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前期 ,后期 ‎ ‎①标志: 年, 在 创办《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②代表: ‎ ‎③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 ‎ ⑤指导思想: ‎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 ‎(1) ;‎ A、地位: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作用: 启迪民智,使民众成为现代有智识的国民;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C、代表人物与主张:‎ 陈独秀: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②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 李大钊: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②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复辟。‎ 共同点: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 ‎②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2) ‎ A新道德: ‎ B旧道德: ‎ ‎ “打倒孔家店”‎ ‎①原因(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a 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根本原因);‎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欣起了 逆流,继续用封建意识禁锢人们思想。(直接原因);‎ c.随着西方 思想和 观念的进一步传播, 阶级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要求从根本上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a.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b.鲁 迅:在《 》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 ‎ 新文学: 白话文和新鲜、平易、明了的文学。旧文学: 文言文和陈腐、雕琢、迂晦的文学。‎ A.提倡新文学代表人物:‎ ‎①代表人物:‎ 胡适:代表作:《 》。 主张——文学改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形式的改革)‎ 陈独秀:代表作:《 》。 主张——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上彻底改革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狂人日记》 ‎ ‎②历史作用:a.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 b.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进—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 ‎(2)影响:‎ A、进步意义:‎ B局限性: ‎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阶段概括: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 争鸣竞逐------五四时期;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之后 ‎1、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概况 ‎(1)开始传入: ‎ 概况:‎ ‎①代表人物:‎ A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B朱执信 (革命派) 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正式传播: 之后,开始宣传 ‎ 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主张学习俄国;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 》和《 》等文章)‎ ‎(3)广泛传播: 后 A、条件原因:‎ B、广泛传播概况:‎ ‎① 年,李大钊的《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各地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并翻译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③通过“ ”与“ ”之争,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更多先进分子。‎ ‎④各地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也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撰写文章;创办刊物;创办社团;翻译著作;论战;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3、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 ‎★探究: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 特 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主要主张: 抵抗派 ‎ ‎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 思想文化 器物 制度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提出的历史背景:‎ ‎(1)政治: ‎ ‎(2)经济: ‎ ‎(3)思想: ‎ ‎(4)实践: ‎ ‎2.三民主义提出: 1905年,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内容:‎ ‎(1)民族主义: ①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夺取政权 ‎ ②范畴:民族革命(反封建)‎ ‎ ③地位:前提 ④评价:A把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 ‎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2)民权主义:①含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帝制反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三民主义的核心: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建立政权 ‎ ②范畴:政治革命 ‎ ③地位:核心 ④评价: A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权利上的要求和中国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 ‎ B只是些抽象、空洞的概念,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 ‎(3)民生主义:①含义:“平均地权”,具体办法: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做到“家给人足” (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巩固政权 ‎ ②范畴:社会革命 ‎ ③地位:补充发展 ④评价: A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反映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 B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后果: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4.三民主义的评价: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①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实践活动 ‎(1)表现 ‎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③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一、背景 ‎1、时代背景:‎ A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颁布;‎ C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 ‎2、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 ‎3、现实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 二、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 三、主要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诸多的政治权利;‎ ‎1、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性质。‎ 材料: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2、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 材料: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3、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 材料: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四、特点(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较): ‎ ‎1、削弱了总统权力,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2、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增加了制衡力量,加强了对总统的监督。 ‎ ‎3、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 五、评价:《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 对外没有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则没有规定平均地权。 ‎ ‎ 因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皇帝“君权神授”;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君主专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根本区别;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幼总统的权力,与封建专制主义“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有本质区别。 ‎ ④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二次革命(1913年7月),宋教仁被杀,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 ‎2、护国运动——护国战争(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 ‎3、护法运动——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 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4、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8月被迫到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①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革命斗争的失败;——要求改变斗争策略 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使孙看到了新的斗争方向 ③孙本身坚持民主革命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及一战后的再次萧条;——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发展,并进一步看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制定全新政策:‎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准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3.内容: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与进步。‎ ‎(1)民族: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联俄 ‎(2)民权: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 ‎——联共,建立各革命阶级联盟 ‎(3)民生:提出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关注国计民生 ‎ ——扶助农工 ‎4、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是奋斗的目标,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途径和手段 。‎ ‎(3)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是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5.评价:‎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③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重点分析] 新三民主义?‎ ‎2、新三民主义与三民主义比较?‎ 民族主义: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 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民权主义: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二、毛泽东思想 课程标准: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考试说明: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浑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4)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革命实践和探索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5)现实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6)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从以上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大革命时期:(发端) 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革命的目的、革命的领导者、革命的同盟军。‎ 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抗日战争时期:(成熟) 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现实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他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同年有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萌芽(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运动中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思考 A.内容: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B.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A.内容: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B.主要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意义:①创造性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中国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俄国革命模式: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遵义会议到抗战时期)‎ A.标志: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思想 B内容:①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②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 ③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分别是什?‎ C意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路线的指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D.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丰富和发展(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三)毛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四)影响:‎ ‎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④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要点补充]‎ ‎1、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 ‎(主要理论上解决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 三、邓小平理论 课程标准: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考试说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一)形成背景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 “左”倾错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两个凡是)‎ ‎②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 ‎③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二)过程 ‎1、开始形成(开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扭转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开辟。‎ 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2、初步形成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材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 ‎3、系统概括 ‎1987年,中共十三大,大会系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1)南方谈话 A内容: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三个有利于 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才是硬道理 B意义:坚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有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十四大:完善(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内容:‎ A、大会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意义: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9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意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2)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要点补充]‎ ‎1、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 孙中山 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也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2、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毛泽东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4、历史启示:‎ ‎1、思想和理论要与时俱进,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的作用。‎ ‎2、任何一种理论创造都离不开前人的思想成果,即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要有继承;同时,又要抛弃一些陈旧的、过时的观点,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3、发展经济要讲机遇,理论创造也要讲机遇。抓住机遇,还要注意理论形成的条件是否成熟。一个新的正确的理论观点的提出,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有一个过程。‎ ‎4、进行科学理论创造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一个重大的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更为复杂艰巨。不管是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还是从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一方面离不开卓越历史人物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 ‎5、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理论创新如果脱离了实践,就毫无意义。这是因为,首先,理论创新根源于实践创新。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创新为基础。其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指导实践和推进实践。再次,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6、一个思想体系能不能最终形成,并在实践中产生多大影响,关键在于这一思想体系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保证思想理论的科学和正确,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依据。‎ ‎7、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