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版化学2019年高考一轮编习题:九月小练(7)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某小组设计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如图,通电后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铜电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B.石墨电极附近溶液呈红色
C.溶液中的Na+向石墨电极移动
D.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解析:根据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如果通电两极均有气泡产生,则金属铜一定是阴极,该极上的反应为:2H2O+2e-===H2↑+2OH-,石墨为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Cl--2e-===Cl2↑,故石墨电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铜电极附近溶液呈红色,A、B错误;选项C,Na+应向阴极也就是铜电极移动,故C项错误;选项D,铜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故D正确。
答案:D
2、既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又可以用来除去甲烷中的少量乙烯的操作方法是( )
A.混合气体通过盛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
B.混合气体通过盛溴水的洗气瓶
C.混合气体通过盛蒸馏水的洗气瓶
D.混合气体跟适量氯化氢混合
答案:B
3、下列各组中的实验步骤及现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及现象
A
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试样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B
制取氯气并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
MnO2和浓盐酸气体褪色
C
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
碘化钠溶液溶液变蓝色
D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FeCl3和KSCN混合溶液红色变深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解析:A项,Na2SO3也能与Ba(NO3)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3,加稀硝酸,BaSO3被氧化为BaSO4,白色沉淀也不溶解,不能检验Na2SO3试样是否变质,错误;B项,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氯气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HClO也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达到检验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的目的,错误;C项,稀硝酸也能把碘离子氧化为I2,不能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的氧化性比I2强,错误;D项,对于化学平衡FeCl3+3KSCNFe(SCN)3+3KCl,加入FeCl3固体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生成更多的Fe(SCN)3,溶液红色变深,能够达到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正确。
答案:D
4、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的是( )
A.2,2,3,3-四甲基丁烷 B.2,3,4-三甲基戊烷
C.3,4-二甲基己烷 D.2,5-二甲基己烷
解析: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说明分子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氢原子,A项,2,2,3,3-四甲基丁烷分子中只存在1种氢原子;B项,2,3,4-三甲基戊烷分子中存在4种氢原子;C项,3,4-二甲基己烷分子中存在4种氢原子;D项,2,5-二甲基己烷分子中存在3种氢原子。
答案:D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5、下列有关电化学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A.用图1装置处理银器表面的黑斑(Ag2S),银器表面发生的反应为Ag2S+2e-===2Ag+S2-
B.用图2装置电解一段时间后,铜电极部分溶解,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基本不变
C.图3装置中若直流电源的X极为负极,则该装置可实现粗铜的电解精炼
D.图4装置中若M是铜,则该装置能防止铁被腐蚀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解析:题图1装置中,银器、铝与食盐水构成原电池,银器是正极,银器上的Ag2S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银,A项正确;题图2装置中,铜电极是阴极,铜不参与电极反应,B项错误;题图3装置中若X极为负极,则粗铜是阴极,电解精炼铜时粗铜应作阳极,C项错误;题图4装置中,铁作负极,铁被腐蚀,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T温度时,向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O和2 mol CO发生反应
2NO(g)+2CO(g)??N2(g)+2CO2(g)
ΔH=-746.5 kJ·mol-1
5 min时达到平衡,测得0~5 min内该反应速率v(N2)=0.016 mol·L-1·min-1。
(1)T温度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与起始时容器内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00 (2)4∶5
解析 (1)T温度时, 0~5 min内该反应速率v(N2)=0.016 mol·L-1·min-1,则平衡时c(N2)=0.016 mol·L-1·min-1×5 min=0.08 mol·L-1,根据方程式
2NO(g)+2CO(g)??N2(g)+2CO2(g),平衡时c(CO2) =0.16 mol·L-1,c(CO) =0.04 mol·L-1,c(NO) =0.04 mol·L-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800。
(2)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与起始时容器内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