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复习讲义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中国古代史复习讲义 ‎ 专题一 先秦时期 ‎【时空框架】‎ 夏 约前2070年-约前1600 商 约前1600-约前1046 西周 约前1046-前771年 春秋 前770-前476年 战国 前476-前221年 ‎【阶段特征】‎ ‎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4)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2)土地制度经历了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农经济形成。(3)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4)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重点解析】‎ 1、 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 家国合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名称 项目 ‎ 分封制 ‎ 宗法制 主要目的 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统治阶级统治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 核心内容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权力与义务 诸侯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但也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子可获土地、庶民、奴隶等,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 双方关系 周王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历史作用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周朝势力范围扩大。‎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 “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 共性 (联系) ‎ ‎(1)两者互为表里。(2)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 (3)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4)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宗法制对王位继承制、权力财产分配制、宗族制、特权制等都产生了影响)‎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确立原因: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 ‎ ② 私田的开垦——直接因素 ‎(2)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点:以农业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4)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 ‎(5)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6)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7)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8)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9)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先秦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 商代:纺织业: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冶铜业: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冶铁业:①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②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 先秦时期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5、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3)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儒学的发展历程:‎ 产生:春秋时期(孔子) 蔚然大宗: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主流思想:西汉(董仲舒) 理学:宋明时期(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焕发生机:明清时期(黄宗羲等三大思想家)‎ 孔子思想 ‎ 基本概况 仁的思想 含 义 ‎①“仁”者爱人;‎ 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②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 ‎①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克己复礼”。‎ 政治 思想 德政 学说 ‎①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②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 内容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意义 ‎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③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 ‎④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⑤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学派 代表 基本主张 影响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意义:‎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 ‎ 专题二 秦汉时期 ‎【时空框架】‎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经历秦、西汉、王莽新、东汉四个朝代 秦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宰。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并初步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汉朝在经济上有了大发展。农业方面:铁农具牛耕普及,精耕细作技术发展,耦犁,耧车等。手工业方面:杜诗发明水排,我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出现青瓷制造技术;丝织业发展并大量外销。商业方面: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等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对外贸易发展,开通丝绸之路。‎ 思想文化: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西汉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到西方,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汉朝文学成就是汉赋。绘画艺术有所发展。‎ ‎【重点解析】‎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度 ‎(1)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3)三公九卿制度对秦朝的影响:‎ ①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③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郡县制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 ‎(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名称 项目 ‎ 西周分封制 ‎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权利 世袭;拥有封地和爵位;‎ 在封地内有行政权和对土地的管理权。‎ 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只有俸禄,无封地;‎ 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共性 (联系) ‎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影响:增强了秦朝的国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秦的暴政导致了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国二制并行。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形政区划由郡县两极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 ②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③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④汉武帝一方面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一方面兴办太学,学习儒家经典。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从汉武帝起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也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时空框架】‎ 朝代变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 五代十国:907-979年 宋、辽、夏 金:960-1276年 元:1206-1271-1368年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农业:曲辕犁,均田制实行;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规模较大;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民间手工业也很发达,唐朝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商业:唐长安设有东西两市;官府对商业进行控制(时间和空间);草市夜市较前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出现柜坊和飞钱。‎ 思想文化:科技: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技术发明。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步入盛世,出现草书名家。绘画艺术大放异彩。‎ 宋元:是我国封建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立“二府”‎ ‎,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经济: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交子;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开封、临安、大都、泉州等。‎ 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发明和外传;宋代哲学思想了了较大发展。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风俗画。‎ ‎【重点解析】‎ ‎1、宋朝的程朱理学 ‎(1)理学含义: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2)二程(北宋)的思想观点:①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②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要识仁,必须对别人尊敬。③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朱熹(南宋):‎ 思想主张: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主张理先而气后,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②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主张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是追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情感,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③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认为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地位: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一生著述很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朱熹学术思想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4)理学的积极意义:‎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选官制度 ‎(1)概况:‎ 选官制度 世官制 ‎ 察举制至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 实行时间 ‎ 先秦时期 ‎ 汉至魏晋南北朝 ‎ 隋唐至明清时期 ‎ 依据 ‎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 考试成绩 ‎ 备注 下层人士一般 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 以官举士,百姓不 得参与。‎ 中下层地主知识 分子提供了机会。‎ ‎(2)选官制度(封建社会)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 ‎(3)选官制度(封建社会)建立的(共同)作用: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 ‎(4)全面认识科举制 ‎①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②积极作用:A、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③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3、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1)产生:①造纸术:西汉已有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②火药: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广泛用于军事③指南针:由战国时司南发展而来,北宋广泛用于航海④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市藏书家视为珍品。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外传:经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3)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文明进程影响最为长久。‎ ‎②、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在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③、火药:为欧洲的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攻占封建堡垒提供了武器。还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④、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准备了条件,推进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 ‎ 总之,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文明发展进程,尤其推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转型。‎ 专题四 明清 ‎【时空框架】‎ 明:1368 -1644年 清:1644-1840年(清代前期)‎ ‎【阶段特征】‎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手工业:花楼机、焦炭冶铁、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徽商和晋商;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心学、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小说;京剧;写意画;总结性的科技成就《本草纲目》。‎ ‎【重点解析】‎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太祖朱元璋):‎ ‎①、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 ‎ ‎②、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走向极端。‎ ‎(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朱棣):‎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设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内阁的性质: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的影响: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内阁首辅” ≠“宰相”?‎ ‎ ‎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 地位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直接原因:清雍正年间设置,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2)构成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当军机大臣。‎ ‎(3)流程: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4)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 ‎(5)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一方面,它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尤其是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意: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3)表现: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影响:‎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原因:‎ 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 ‎(4)影响: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 ‎1、社会背景:‎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和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有为思想批判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思想家及其主张:‎ 思想主张 代表作品 思想评价 明朝中后期 李贽 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诗文写作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藏书》等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明末清初思想家 黄宗羲 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具体制度上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经济思想是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明夷待访录》‎ 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的主张即“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梁启超归结);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 政治思想是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哲学思想是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船山遗书》‎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明清儒学的评价 明清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政治上:提倡 “人民为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和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辩: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的原因。‎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的继承。‎ ‎▲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及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2)共同的经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3)共同的进步思想: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黄);减轻人民负担(顾);减免赋役(王)。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评价:①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②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