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0 KB
  • 2021-05-14 发布

2014鲁科高考物理《第1章第1节机械功》达标测试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章 功和功率 第1节 机械功 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机械功的理解 ‎2、3、4‎ ‎1‎ 机械功的计算 ‎5‎ ‎6、7、8‎ 综合提升 ‎9、10‎ ‎11、12‎ 知识点一 机械功的理解 ‎1.2011年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在北京举行.比赛时某足球运动员用20 N的力,把重为5 N的足球踢出‎10 m远,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为(  ).‎ A.200 J B.50 J C.98 J D.无法确定 解析 足球运动员用20 N的力作用在足球上,一瞬间就能把足球踢出去,足球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的位移不知道,所以无法计算运动员对足球所做的功.故D正确.‎ 答案 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功是矢量,正负表示其方向 B.功是标量,正负表示外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 C.力对物体做正功还是做负功取决于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 D.力对物体做的功总是在某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功是一个过程量 解析 功是标量,是过程量,功的正负不代表其大小,也不代表其方向,只说明做功的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答案 BCD ‎3.关于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做功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作用力做功,反作用力一定做功 B.作用力做正功,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能都做负功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一定大小相等,且两者代数和为零 解析 比较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时,不要只看到力的大小相等,‎ 还要分析两力对应的物体的位移情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各自做功,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正确.‎ 答案 C ‎ 图1-1-10‎ ‎4.如图1-1-10所示,物体A、B叠放着,A用绳系在固定的墙上,用力F拉着B右移.用F拉、FAB、FBA分别表示绳中拉力、A对B的摩擦力和B对A的摩擦力,则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F做正功,FAB做负功,FBA做正功,F拉不做功 B.F、FBA做正功,FAB、F拉不做功 C.F做正功,FAB做负功,FBA和F拉不做功 D.F做正功,其他力都不做功 解析 由W=Fscos α知,力F的作用点位移不为零,且位移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同,所以F做正功;绳中拉力F拉的作用点位移为零,所以F拉不做功;FBA的作用点位移为零,则FBA不做功;FAB的作用点位移不为零,且位移的方向与FAB的方向相反,所以FAB做负功.故C正确.‎ 答案 C 知识点二 机械功的计算 ‎ 图1-1-11‎ ‎5.如图1-1-11所示,物体A、B质量相同,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在力F作用下一起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位移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摩擦力对A、B做的功一样多 B.A克服摩擦力做功比B多 C.F对A做的功与F对B做的功相同 D.A所受合外力对A做功与B所受合外力对B做功相同 解析 由于力F的作用,A、B对地面的压力不同,因而摩擦力大小也不同,故摩擦力对A、B做功不一样多,显然A的摩擦力做功多,A错误、B正确;由于力F作用在A上,所以力F对B不做功,C错误;由于两物体始终一起运动,加速度相同,位移相同,所以合外力做功一样多,D正确.‎ 答案 BD ‎ 图1-1-12‎ ‎6.如图1-1-12所示,小物块位于光滑的斜面上,‎ 斜面位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从地面上看,在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  ).‎ 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解析 如图所示,斜面对小物块只有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N.小物块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斜面沿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斜面对小物块的支持力N与小物块位移s间的夹角α>90°,故N对小物块做负功,做功不为零.‎ 答案 B ‎7.‎ 图1-1-13‎ 质量为‎2 kg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在运动方向上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运动,拉力F作用2 s后撤去,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1-1-13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取g=‎10 m/s2) (  ).‎ A.拉力F做功150 J B.拉力F做功350 J C.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00 J D.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75 J 解析 由题图可以求出0~2 s内的加速度a1=‎2.5 m/s2,2~6 s内的加速度a2=-‎2.5 m/s2,由F+f=ma1,f=ma2,得F=10 N,f=-5 N,由题图还可求出前2 s内的位移s1=‎15 m,2~6 s内的位移s2=‎20 m.所以拉力做功WF=Fs1=10×15 J=150 J;摩擦力做功Wf=f(s1+s2)=-5×(15+20)J=-175 J,即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175 J,故A、D正确.‎ 答案 AD ‎8.‎ 图1-1-14‎ 人在A点拉着绳,通过一定滑轮吊起一质量m=‎50 kg的物体,如图1-1-14所示.开始时绳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为60°,‎ 在匀速提起物体的过程中,人由A点沿水平方向运动了s=‎2 m到达B点,此时绳与水平方向成30°角.求人对绳的拉力做了多少功.(取g=‎10 m/s2)‎ 解析 人对绳的拉力的方向时刻在变,是变力,故不能用W=Fscos α直接求拉力的功.但人对绳的拉力所做的功和绳对物体的拉力所做的功是相等的,物体匀速上升,则绳的拉力恒等于物体的重力.设滑轮距人手的高度为h,则人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重物上升的高度 Δh=-;‎ 故人对绳的拉力所做的功W=mg·Δh,‎ 即W=mg,代入数据得W≈732 J.‎ 答案 732 J ‎ 图1-1-15‎ ‎9.飞机场运送行李的装置可以简化为图1-1-15,行李传送带沿水平方向,传送带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以v=‎2.4 m/s的恒定速率运动.今在传送带左端轻轻地放上质量m=‎2.5 kg的行李,经时间t=1.2 s行李传送到右端,传送距离s=‎2.4 m.求行李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和传送带对行李做的功.‎ 解析 传送带以恒定速率运动,行李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当两者达到共同速度时,摩擦力立即消失,两者相对静止,其v-t图象如图所示.‎ 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行李的总位移,‎ 即s=vt′+v(1.2-t′),‎ 代入数据得t′=0.4 s,又v=at′,所以a=‎6 m/s2,‎ 由f=μmg=ma,得μ===0.6;f=15 N,‎ 在0~t′时间内行李受到摩擦力作用,‎ 其位移s′=vt′=‎0.48 m,‎ 传送带对行李做的功W=fs′=15×0.48 J=7.2 J.‎ 答案 0.6 7.2 J ‎10.一辆汽车质量为‎105 kg,从静止开始运动,其阻力为车重的0.05倍.其牵引力的大小与车前进的距离变化关系为F=103s+f,f是车所受的阻力.当车前进‎100 m时,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g=‎10 m/s2).‎ 解析 由于车的牵引力和位移的关系为F=103s+f,是线性关系,故前进‎100 m过程中的牵引力做的功可看作是平均牵引力所做的功.由题意可知 f=0.05×105×10 N=5×104 N 所以前进‎100 m过程中的平均牵引力为 = N=1×105 N 故W=s=1×105×100 J=1×107 J 答案 1×107 J ‎11.一辆汽车的质量为1 ‎000 kg.当汽油全部用完时,距加油站还有‎125 m的距离,不得不用人力把汽车沿直线推到加油站去加油(如图1-1-16所示).如果一人用绳索在汽车前端沿倾角θ=10°的方向向前施一800 N的拉力,同时,在汽车后端有两人均用800 N的水平推力向前推汽车.当三人把车推到加油站时,人对汽车共做了多少功?(cos 10°=0.98)‎ 图1-1-16‎ 解析 汽车前端人做功 W1=Fscos θ=800×125×0.98 J=0.98×105 J.‎ 汽车后端两人做功W2=2Fs=2×800×125 J=2×105 J 则三人对汽车做的总功W=W1+W2=2.98×105 J.‎ 答案 2.98×105 J ‎12.‎ 图1-1-17‎ 如图1-1-17所示,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与水平面成θ=37°,大小F=10 N的拉力作用,物体移动了s=‎2 m,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g取 ‎10 m‎/s2,求:‎ ‎(1)拉力F所做的功W1;‎ ‎(2)摩擦力f所做的功W2;‎ ‎(3)重力G所做的功W3;‎ ‎(4)弹力N所做的功W4;‎ ‎(5)合力F合所做的功W.‎ 解析 (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W1=Fscos θ=10×2×0.8 J=16 J ‎(2)N=G-Fsin θ=20 N-10×0.6 N=14 N f=μN=0.3×14 N=4.2 N W2=fscos 180°=-4.2×2 J=-8.4 J ‎(3)W3=Gscos 90°=0‎ ‎(4)W4=Nscos 90°=0‎ ‎(5)W=W1+W2+W3+W4=7.6 J或由合力求总功 F合=Fcos θ-f=10×0.8 N-4.2 N=3.8 N F合与s方向相同,则W=F合·s=3.8×2 J=7.6 J.‎ 答案 (1)16 J (2)-8.4 J (3)0 (4)0 (5)7.6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