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案40 空间的垂直关系
导学目标: 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面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
自主梳理
1.直线与平面垂直
(1)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①定义法.
②利用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________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③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________这个平面.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①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垂直于平面内________直线.
②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________.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________.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一条斜线与它在这个平面内的________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说它们所成的角为________;直线l∥α或l⊂α,说它们所成的角是______角.
3.平面与平面垂直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
②利用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__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________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自我检测
1.给定空间中的直线l及平面α.条件“直线l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l与平面α垂直”的________条件.
2.(2010·浙江改编)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若l⊥m,m⊂α,则l⊥α;
②若l⊥α,l∥m,则m⊥α;
③若l∥α,m⊂α,则l∥m;
④若l∥α,m∥α,则l∥m.
3.对于不重合的两个平面α与β,给定下列条件:
①存在平面γ,使得α,β都垂直于γ;
②存在平面γ,使得α,β都平行于γ;
③存在直线l⊂α,直线m⊂β,使得l∥m;
④存在异面直线l、m,使得l∥α,l∥β,m∥α,m∥β.
其中,可以判定α与β平行的条件有________个.
4.(2009·四川卷改编)如图,已知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PA=2A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序号是____________.
①PB⊥AD;
②平面PAB⊥平面PBC;
③直线BC∥平面PAE;
④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45°.
5.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且底面各边都相等,M是PC上的一动点,当点M满足________时,平面MBD⊥平面PCD.(只要填写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条件即可)
探究点一 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1 Rt△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且SA=SB=SC,D为斜边AC的中点.
(1)求证:SD⊥平面ABC;
(2)若AB=BC.求证:BD⊥平面SAC.
变式迁移1 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底面ABCD.已知∠ABC=45°,SA=SB.
证明:SA⊥BC.
探究点二 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2 如图所示,已知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为正方形,O1、O分别为上、下底面的中心,且A1在底面ABCD内的射影是O.求证:平面O1DC⊥平面ABCD.
变式迁移2 已知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E⊥平面PBC,E为垂足.
(1)求证:PA⊥平面ABC;
(2)当E为△PBC的垂心时,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探究点三 与垂直有关的探索性问题
例3 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PA=AB,∠BCA=90°,点D,E分别在棱PB,PC上,且DE∥BC.
(1)求证:BC⊥平面PAC;
(2)是否存在点E,使得平面ADE⊥平面PDE?并说明理由.
变式迁移3 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DAB=60°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1)求证:AD⊥PB;
(2)若E为BC边的中点,能否在棱PC上找到一点F,使平面DEF⊥平面ABCD,并证明你的结论.
转化与化归思想
例 (14分)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是∠A=60°的菱形,又PD⊥底面ABCD,点M、N分别是棱AD、PC的中点.
(1)证明:DN∥平面PMB;
(2)证明:平面PMB⊥平面PAD.
【答题模板】
证明 (1)取PB中点Q,连结MQ、NQ,因为M、N分别是棱AD、PC的中点,所以QN∥BC∥MD,且QN=MD,故四边形QNDM是平行四边形,
于是DN∥MQ.[4分]
又∵MQ⊂平面PMB,DN⊄平面PMB
∴DN∥平面PMB.[7分]
(2)∵PD⊥平面ABCD,MB⊂平面ABCD,∴PD⊥MB.[9分]
又因为底面ABCD是∠A=60°的菱形,且M为AD中点,所以MB⊥AD.
又AD∩PD=D,所以MB⊥平面PAD.[12分]
又∵MB⊂平面PMB,∴平面PMB⊥平面PAD.[14分]
【突破思维障碍】
1.立体几何中平行与垂直的证明充分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其转化关系如图.
2.在解决线面、面面平行或垂直的判定时,一般遵循从“低维”到“高维”的转化,即从“线线”到“线面”,再到“面面”;而在应用性质定理时,其顺序恰好相反,但也要注意,转化的方向总是由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决不可过于“模式化”.
1.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1)定义:a与α内任何直线都垂直⇒a⊥α;(2)判定定理1:⇒l⊥α;(3)判定定理2:a∥b,a⊥α⇒b⊥α;(4)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a⊥α⇒a⊥β;(5)面面垂直的性质:α⊥β,α∩β=l,a⊂α,a⊥l⇒a⊥β.
2.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1)定义:两条直线的夹角为90°;(2)平面几何中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3)线面垂直的性质:a⊥α,b⊂α⇒a⊥b;(4)线面垂直的性质:a⊥α,b∥α⇒a⊥b.
3.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1)利用定义: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判定定理:a⊂α,a⊥β⇒α⊥β.
(满分:9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0·扬州月考)已知直线a,b和平面α,β,且a⊥α,b⊥β,那么α⊥β是a⊥b的________条件.
2.已知两个不同的平面α、β和两条不重合的直线m、n,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m∥n,m⊥α,则n⊥α;②若m⊥α,m⊥β,则α∥β;③若m⊥α,m∥n,n⊂β,则α⊥β;④若m∥α,α∩β=n,则m∥n.
其中正确命题是________(填序号).
3.设直线m与平面α相交但不垂直,给出以下说法:
①在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m垂直;
②过直线m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平面α垂直;
③与直线m垂直的直线不可能与平面α平行;
④与直线m平行的平面不可能与平面α垂直.
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
4.(2009·江苏)设α和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平行于β;
②若α外一条直线l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和α平行;
③设α和β相交于直线l,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则α和β垂直;
④直线l与α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5.如图所示,设平面α∩β=EF,AB⊥α,CD⊥α,垂足分别为B、D.若增加一个条件,就能推出BD⊥EF.现有:
①AC⊥β;②AC与CD在β内的投影在同一条直线上;③AC∥EF.
那么上述几个条件中能成为增加条件的是________(填上你认为正确的所有答案序号.)
6.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侧棱PA=a,PB=PD=a,则它的5个面中,互相垂直的面有________对.
7.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是1,过A点作平面A1BD的垂线,垂足为点H,有下列三个命题:
①点H是△A1BD的中心;
②AH垂直于平面CB1D1;
③AC1与B1C所成的角是90°.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
8.正四棱锥S-ABCD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2,E是边BC的中点,动点P在表面上运动,并且总保持PE⊥AC,则动点P的轨迹的周长为________.
二、解答题(共42分)
9.(12分)(2011·全国新课标,18)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
(1)证明:PA⊥BD;
(2)设PD=AD=1,求棱锥D-PBC的高.
10.(14分)(2011·全国老课标,20)如图,四棱锥S-ABCD中,AB∥CD,BC⊥CD,侧面SAB为等边三角形,AB=BC=2,CD=SD=1.
(1)证明:SD⊥平面SAB;
(2)求AB与平面SBC所成角的正弦值.
11.(16分)(2011·陕西)如图,在△ABC中,∠ABC=45°,∠BAC=90°,AD是BC上的高,沿AD把△ABD折起,使∠BDC=90°.
(1)证明:平面ADB⊥平面BDC;
(2)若BD=1,求三棱锥D-ABC的表面积.
学案40 空间的垂直关系
答案
自主梳理
1.(1)②相交 ③垂直 (2)①任意 ②平行 ③平行
2.射影 直角 0° 3.(1)②一条垂线 (2)交线
自我检测
1.必要非充分 2.② 3.2 4.④
5.DM⊥PC(或BM⊥PC等)
课堂活动区
例1 解题导引 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是:证明直线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即从“线线垂直”到“线面垂直”.
证明
(1)取AB中点E,连结SE,DE,在Rt△ABC中,D、E分别为AC、AB的中点,
故DE∥BC,且DE⊥AB,
∵SA=SB,
∴△SAB为等腰三角形,
∴SE⊥AB.
∵SE⊥AB,DE⊥AB,SE∩DE=E,
∴AB⊥面SDE.而SD⊂面SDE,∴AB⊥SD.
在△SAC中,SA=SC,D为AC的中点,∴SD⊥AC.
又∵AC∩AB=A,∴SD⊥平面ABC.
(2)若AB=BC,则BD⊥AC,
由(1)可知,SD⊥面ABC,而BD⊂面ABC,
∴SD⊥BD.又∵SD∩AC=D,∴BD⊥平面SAC.
变式迁移1 证明 作SO⊥BC,垂足为O,连结AO,
由侧面SBC⊥底面ABCD,得SO⊥底面ABCD.
因为SA=SB,所以AO=BO.
又∠ABC=45°,故△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O⊥BO,
又SO⊥BC,SO∩AO=O,
∴BC⊥面SAO.又SA⊂面SAO,∴SA⊥BC.
例2 解题导引 证明面面垂直,可先证线面垂直,即设法先找到其中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再证明这条垂线在另一个平面内或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证明 如图所示,连结AC,BD,A1C1,则O为AC,BD的交点,O1为A1C1,B1D1的交点.
由棱柱的性质知:
A1O1∥OC,且A1O1=OC,
∴四边形A1OCO1为平行四边形,
∴A1O∥O1C,
又A1O⊥平面ABCD,∴O1C⊥平面ABCD,
又O1C⊂平面O1DC,∴平面O1DC⊥平面ABCD.
变式迁移2 证明
(1)在平面ABC内取一点D,作DF⊥AC于F,
DG⊥AB于G,
∵平面PAC⊥平面ABC,且交线为AC,
∴DF⊥平面PAC.
又PA⊂平面PAC,∴DF⊥PA.
同理可证:DG⊥PA.
又DG、DF都在平面ABC内,
DG∩DF=D,∴PA⊥平面ABC.
(2)连结BE并延长交PC于H,
∵E是△PBC的垂心,∴PC⊥BH.
又已知AE是平面PBC的垂线,PC⊂平面PBC,
∴PC⊥AE.又BH∩AE=E,∴PC⊥平面ABE.
又AB⊂平面ABE,∴PC⊥AB.
∵PA⊥平面ABC,∴PA⊥AB.
又PC∩PA=P,∴AB⊥平面PAC,
又AC⊂平面PAC,∴AB⊥AC.
即△ABC为直角三角形.
例3 解题导引 这类探究性问题可以由结论出发寻找思路,如本题寻找满足条件的点E,可以从平面ADE⊥平面PDE出发,因为∠AEP是二面角A—DE—P的平面角,所以∠AEP=90°,即AE⊥PC,从而找到点E的位置.
对于探究性的开放型问题,应该用分析法找点线面的“位置”,再用综合法写出步骤.
(1)证明 ∵PA⊥底面ABC,∴PA⊥BC.
又∠BCA=90°,∴AC⊥BC.
又PA∩AC=A,∴BC⊥平面PAC.
(2)解 存在点E使得平面ADE⊥平面PDE.
∵DE∥BC,又由(1)知,BC⊥平面PAC,
∴DE⊥平面PAC,
又∵AE⊂平面PAC,PE⊂平面PAC,
∴DE⊥AE,DE⊥PE,
∴∠AEP为二面角A—DE—P的平面角.
∵PA⊥底面ABC,∴PA⊥AC,
∴∠PAC=90°.∴在棱PC上存在一点E,
使得AE⊥PC,这时∠AEP=90°.
∴平面ADE⊥平面PDE.
变式迁移3 (1)证明 如图所示,
取AD的中点G,连结PG,BG,BD.
∵△PAD为等边三角形,
∴PG⊥AD,
在△ABD中,∠DAB=60°,AD=AB,
∴△ABD为等边三角形,
∴BG⊥AD,
又∵BG∩PG=G,
∴AD⊥平面PBG,∴AD⊥PB.
(2)解 连结CG,DE,且CG与DE相交于H点,
在△PGC中作HF∥PG,交PC于F点,连结DF,
由(1)知,PG⊥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
∴PG⊥平面ABCD,
∴FH⊥平面ABCD,
∴平面DHF⊥平面ABCD,即平面DEF⊥平面ABCD,
∵H是CG的中点,∴F是PC的中点,
∴在PC上存在一点F,即为PC的中点,使得平面DEF⊥平面ABCD.
课后练习区
1.充要
解析 若α⊥β,由a⊥α,易知a⊂β或a∥β,
而b⊥β,于是a⊥b.若a⊥b,易知α⊥β,
故α⊥β是a⊥b的充要条件.
2.①②③
解析 ①正确,两平行线中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个平面;
②正确,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③正确,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④不正确,n、m也可能异面.
3.①③④
解析 因为直线m是平面α的斜线,在平面α内,只要和直线m的射影垂直的直线都和m垂直,所以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设b⊂α,b⊥m,c∥b,c⊄α,则c∥α,c⊥m;④错误,如正方体AC1,m是直线BC1,平面ABCD是α,则平面ADD1A1既与α垂直,又与m平行.
4.①②
解析 命题①是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正确;命题②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正确;命题③中在α内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与l垂直,但α与β只是相交关系,不一定垂直,错误;命题④中直线l与α垂直可推出l与α内两条直线垂直,但l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推不出直线l与α垂直,所以直线l与α垂直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l与α内两条直线垂直.
5.①②
解析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可知①可以;由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可知②也可以,所以可以成为增加条件的是①②.
6.5
解析 面PAB⊥面PAD,面PAB⊥面ABCD,面PAB⊥面PBC,面PAD⊥面ABCD,面PAD⊥面PCD.
7.①②③
解析 由于ABCD—A1B1C1D1是正方体,所以A—A1BD是一个正三棱锥,因此A点在平面A1BD上的射影H是三角形A1BD的中心,故①正确;又因为平面CB1D1与平面A1BD平行,所以AH⊥平面CB1D1,故②正确;从而可得AC1⊥平面CB1D1,即AC1与B1C垂直,所成的角等于90°.
8.+
解析 如图取CD的中点F,SC的中点G,连结EF,GF,GE.
则AC⊥平面GEF,故动点P的轨迹是△EFG的三边.
又EF=DB=,
GE=GF=SB=,
∴EF+FG+GE=+.
9.(1)证明 因为∠DAB=60°,AB=2AD,由余弦定理得BD=AD.(2分)
从而BD2+AD2=AB2,故BD⊥AD.
又PD⊥底面ABCD,可得BD⊥PD.(4分)
所以BD⊥平面PAD,故PA⊥BD.(6分)
(2)解 如图,作DE⊥PB,垂足为E,已知PD⊥底面ABCD,则PD⊥BC.(8分)
由(1)知BD⊥AD,又BC∥AD,
∴BC⊥BD.又PA⊥BD,
∴BC⊥平面PBD,∴BC⊥DE.
∴DE⊥平面PBC.
∵AD=1,AB=2,∠DAB=60°,
∴BD=.又PD=1,∴PB=2.(10分)
根据DE·PB=PD·BD,得DE=,
即棱锥D-PBC的高为.(12分)
10.
(1)证明 取AB中点E,连结DE,则四边形BCDE为矩形,DE=CB=2,连结SE,则SE⊥AB,SE=.
又SD=1,
故ED2=SE2+SD2,
所以∠DSE为直角,即SD⊥SE.(3分)
由AB⊥DE,AB⊥SE,DE∩SE=E,
得AB⊥平面SDE,
所以AB⊥SD.
由SD与两条相交直线AB、SE都垂直,
所以SD⊥平面SAB.(6分)
(2)解 由AB⊥平面SDE知,平面ABCD⊥平面SDE.(8分)
作SF⊥DE,垂足为F,则SF⊥平面ABCD,SF==.作FG⊥BC,垂足为G,则FG=DC=1.
连结SG,
又BC⊥FG,BC⊥SF,SF∩FG=F,
故BC⊥平面SFG,平面SBC⊥平面SFG.
作FH⊥SG,H为垂足,则FH⊥平面SBC.
FH==,则F到平面SBC的距离为.
由于ED∥BC,
所以ED∥平面SBC,E到平面SBC的距离d为.(10分)
设AB与平面SBC所成的角为α,则sin α==,
即AB与平面SBC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12分)
11.(1)证明 ∵折起前AD是BC边上的高,
∴当△ABD折起后,AD⊥DC,AD⊥DB.(3分)
又DB∩DC=D,∴AD⊥平面BDC.
∵AD⊂平面ABD,∴平面ABD⊥平面BDC.(7分)
(2)解 由(1)知,DA⊥DB,DB⊥DC,DC⊥DA.
∵DB=DA=DC=1,∴AB=BC=CA=,(9分)
从而S△DAB=S△DBC=S△DCA=×1×1=,
S△ABC=×××sin 60°=,(12分)
∴三棱锥D-ABC的表面积S=×3+=. (16分)